A. 道家思想在當今社會給我們的啟示
道家哲學的自然本體論和宇宙生成論比其它任何古代哲學都可能更接近於現代物理學的微觀和宏觀領域中揭示出來的科學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懷疑精神與直覺認識也是現代自然科學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一,被譽為最具魅力和自由創造力的現代思維方式。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類將自然規律加以合理的利用,轉化成為生產力,提高了我們的生活品質,並推動了我們繼續研究自然規律的熱情。
這一點,在道家思想里我們也能體會到古代道家的熱愛自然,比如現在的生命科學也都是在到家的氣功、養生、醫葯等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現代人也追求科學的養生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規律,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它所提倡的形神兼養,正好符合現代醫學上對於健康的定義,即身心健康,由此可見,道家思想具有科學性,有利於啟示科學的研究。一直到今天,仍然作為一種重要的哲學思想延續至今,當代人們對它的研究,有利於社會科學特別是哲學的進一步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家思想也推動了科學的發展。
(1)學習道家養生方法有什麼啟發擴展閱讀
道家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書法、美術、體育、史學、商業、軍事等等影響極為深遠。
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走向強大。漢武帝崇道,儒家董仲舒又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道家從此開始就遁入民間的潛流,但繼續在推動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魏晉玄學是最明顯的復興思潮。兩漢的毀滅造成儒家信仰的崩潰。雖然如此,但當時的學儒者為了把持優勢地位,通過惡意的篡改《老子》,《莊子》文字,可以參見日本皇宮館藏之東晉莊子注。
儒家故意破壞其章句順序,對道家造成了幾乎致命的影響,原本簡明易懂的人生科學作品,一變為晦澀難懂之神秘學,並且在字句中偷偷參雜進儒家學說。
B. 道家養生的作用是什麼本人想多學習點道家養生的知識,有沒有人有好的養生機構介紹的呢
道家養生的作用在於補腦養神、固精養炁、調息理炁,擴大肺活量、調節五臟、清神明日、舒盤活血,通盤活絡。久煉養生,對神經衰弱、長夜失眠、夢遺滑精、陽瘺腎虛、身體虛弱等症有一定療效,不但能改變身體素質,也能改變人的精神素質,還能開闊人的視野、人的思想境界,培養人的道德情操,增長人的智慧才能。 收到化愚為賢、推遲衰老、延長壽命的效果持之以恆或許能達到:白發變黑、齒落重生、返老還童,並能出現特異現象。
零零總總的養生機構不一而足。或重性或重命或壓根騙財。故而不作具體推薦。
送你兩句話「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命,不修性,同為修行第一病」。道家正統一般都為性命雙修而達「舉霞飛升、肉身成聖」。推薦三本書《老子》、《莊子》《列子》。
C. 從道家文化中學習如何養生
道家養生導讀:養生保健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追求,那麼我們具體要怎麼去進行養生呢?其實,我們可以學習一些道家養生法。養生之道網推薦你去看看《中國傳統道家養生文化經典》這一本書,對你的日常養生幫助很大。 作者簡介: 席春生,北京人,生於1951年。自1972年春開始拜道家全真龍門派第十二代內丹養生學傳人、千峰第一代弟子牛金寶為師,系統學習中國傳統道家養生文化。他所承襲的的道家養生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已流傳數千年,且歷代傳承清楚,被學術界廣泛認可,在海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 近30年來,在養生領域里,席春生本著科學的態度,用辨證的觀點和方法,對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廣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並參加了大量的社會活動及相關的學術研討。 在繼承中華內丹養生學的基礎上,他歸納整理了天人合一學說、生命學說、傳統生殖學說、命門學說、經絡中的奇經八脈學說、病因病機學說等,以實踐證實了內丹養生可以有效地改善和延緩衰老,從而煥發新的生命活力,防止多種中老年疾病的發生,同時對優生優育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此外,席春生還拜武當太極拳師崇煥文學習武當太極拳,並從師楊氏太極拳第四代正宗傳人楊振基學習楊氏傳統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師於振廷、賀春生學習吳式太極拳,及其餘師友學習傳統養生技法。席春生根據學習的傳統養生技法整理的《渾元氣功》一書曾於1993年在台灣公開出版發行。
D. 什麼是道家養生功,修煉它有什麼作用在哪裡可以系統的學習到
就是有固本培元,延年益壽等等功效的功法,不急不緩,以人體的最佳方式,在動靜之中,尋求身體機能的提升,生命的升華。。。
貌似諸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就是,你可以學學,至於道家的回春功,混元功等可以網上找找資料,可以聯系下基本功。內功啥的還是順其自然,精氣充足,自然周天循環。
福生無量~
E. 道家智慧對當代大學生的啟示
前,我國正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社會生活發生急劇的變化,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有了一些改變,這些變化程度不同地影響著當代的大學生。一些學生視崇儉、謙讓、虛懷等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為老皇歷,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則成為一種時尚。因此借鑒老子自然無為、返樸歸真、崇儉節欲、謙下不驕、柔弱不爭、虛懷若谷等思想來完善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追求,塑造大學生的人格品質,提高大學生的處世藝術,無疑具有激濁揚請的時代價值。
(一)自然無為,返樸歸真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啟示
《老子》是一部內容極其豐富的古代名著,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記錄了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思想。「無為」是老子哲學的核心,也是其倫理思想的核心。老子將「無為」視作「聖人」的道德行為標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為標准,提出:「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①老子倡導「無為」的思想,認為只有順應自然,即無所作為,也無心於作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無為」②)。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是最高的范疇,這個「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無」,它以「自然」為法則,「道法自然。」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體的物體,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狀態、自然規律,如物壯則老,柔弱勝剛強、禍福相倚等,同時也指人類未受文明污染的純真性情。
老子倡導自然無為的行為原則。 「無為」並非「不為」,在《老子》一書中,找不到單純的「不為」的字樣,也沒有一句話含有根本不為的意思。他只講「不為始」④、「不敢為」⑤、「不可為」⑥、「不為主」⑦等等。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義,不能作為一般的「不為」來理解。老子所講的「無為」並非絕對地無所事事,而是指順從事物的自然規律,不強作妄為。例如「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⑧,就在無為之列。老子認為,只有「輔萬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為之,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結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還包括人類未受污染的純真性情這一層意思。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⑩仁義、智慧、孝慈、忠臣,在一般人看來,都是非常好的名稱和行為,可老子卻認為這些都是在大道廢棄、純朴破滅以後才產生的。因此,老子提出「返樸歸真」的理想追求,試圖從理想主義的角度來設置一種人格追求。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種消極的倒退,但從文化意義上看,老子正是因為看到了自我與人性被壓抑的現狀,而用一種「反常」的方式來張揚自我與靈性。老子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 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所以老子提醒人們要擯棄外界物慾的誘惑,保持內心的安足清靜,強調人類應該保持純朴自然的本性而不要過分地追求名利。
老子的「無為」思想,強調尊重客觀規律,強調萬物各有其性、物各有宜,強調順就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反對任意作為,這自有其合理的因素,順應自然、率性而行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主體價值活動的多元化傾向,有助於充分滿足主體的能動意識和創造精神。它啟發大學生努力追求科學真理,大膽創新,有利於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而且,「返樸歸真」的思想對於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也具有啟迪意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受市場經濟中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厭倦對基礎課程的學習,看不到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循序 漸進的過程,往往表現出急功近利或心浮氣躁等傾向,這樣難免因基本功不扎實而影響以後的學習和工作。當然「自然無為」,「返樸歸真」的思想也會產生消極影響,這是我們應該加以防止的。
崇儉節欲,謙下不驕對大學生品質的塑造
老子說: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將「儉」視為立身處事所必須持守的「三寶」之一,是治國修身的根本法則。「治人事天,莫若嗇」⑿,「嗇」就是「儉」。老子認為,只有修養天機,蓄積精神,才能達到純真質朴的境界。明白了這一道理,用之治國,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用於修身,則可以健康長壽。為了達到崇儉的目的,老子主張「節欲」,提倡「見素抱朴,少私寡慾」⒀。所謂節欲,並非要禁絕人的生理慾望,而是要求沒有個人的貪欲。老子將貪欲視為最大的罪孽和禍患:「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⒁他認為貪得無厭者的好景不會太長:「金玉滿堂,莫之能守。」⒂「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⒃而且進一步指出,人們為了養生而縱欲,其結果必然適得其反,因為縱欲勢必戕害人們的身心健康。為了強調崇儉抑奢的重要性,老子使用了極端的話語:「五
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⒄不僅如此,他還認為,縱欲貪多的人必將成為眾怒之敵。他說:「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⒅如果統治者為了追求豐厚的奉養而貪得無厭,那麼人民就要冒死同他作對了。因此,老子認為崇儉節欲是洽國、養生的最好辦法。
老子的「崇儉」思想包含著豐富的道德智慧,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諄諄告誡兒子:「靜以養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⒆唐代李商隱在總結歷代成功教訓時提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⒇老子的這一思想對我們當代大學生也有啟發意義。現在,在校園里,在學習上爭先的人愈來愈少,而在生活氣派上進
行攀比的人卻愈來愈多。少數意志薄弱的大學生已經程度不一地受奢侈消費畸形消費等病態消費的傷害,他們脫離經濟能力盲目效闊,在價值觀念上發生錯位,以豪華擺闊為榮耀,以節儉樸素為寒酸。這一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否則,大學生美好的青春則有可能在享樂的濁流中被糟踏。當然,老子「崇儉節欲」的思想並非是要我們抑制消費,他反對的是過度奢侈的畸形消費。他主張人們應該把消費節制在合理的限度內,與社會生產力水平相適應,在生活上克勤克儉,反對浪費;主張錢財物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毫無疑問,老子的「崇儉」思想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是因為,繼承尚儉傳統,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勤儉節約,止欲去奢,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又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個人事業成功的內在因素。
老子在提倡「崇儉節欲」、「返樸歸真」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反對自滿,反對逞強。老子贊揚道的謙德說:「功成不名有……力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21)他要求人們效法道的謙德,做到「不自伐、不自矜」。認為「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22)老子認為統治者應該具有謙下的美德,強調善於用人的統治者應該是謙下不爭的,「善用人者,為之下。」(23)只有對下級人員態度謙下,才能激發人心而使之盡力盡職,任何高傲凌厲的態度,只能招來下級的陽奉陰違。老子把
謙下作為他的三大法寶之一,響亮地喊出: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24)認為只有具備謙下的美德,事事不爭在別人的前頭,其結果就可被人奉為首領,成為名副其實的帶頭人。老子還進—步說:「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25)就是說,不要像美玉那樣孤高自賞,潛身藏形,令人難見;也不要如堅石那樣拒人琢磨。這是從相反的方面說明要謙下,不要自視清高,要能容事容物。老子告誡人們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26)看事情不專靠自己的眼睛,這樣才能看得明白;不自以為是,這樣才能明辨是非。因為個人的智慧、知識和才能是有限的,謙下虛心能夠集思廣益;用眾人之智,博採眾家之長,才能更快地進步。我們常說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大學生應該從老子謙下不驕的思想中得到啟示,要對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個性進行客觀的評價,尊重老師,虛心向老師和同學學習,取眾人之長,補己之短,不要盲目自大,自以為是,目空一
切。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快、更大的進步。(三)柔弱不爭,虛懷若谷對大學生處世藝術的啟示「柔弱不爭」是無為的具體表現。老子所說的「柔弱不爭」,在許多場合下,不是故意宣揚失敗主義,不要勝利,而是以不爭為取勝的最好方法。柔弱不爭的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表現為多方面的品德。
第一,以柔克剛。老子將柔弱看成是攻強克堅的法寶。在對自然、社會進行深入觀察的基礎上,老子認識到,柔弱的一類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而堅強剛硬的一類事物往往容易被毀壞。故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27)他以水為喻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28)在許多場合,老子所謂的柔弱不爭就是指不爭強好勝,善於利用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以柔克剛,取得成功。「以柔克剛」是一種獨特的取勝之道和生存之道,在現實生活中,那些恃才傲物、鋒芒畢露、自我逞強的人總是多遇失敗;而敢於表現柔弱的,反而保全了生命。故老子說:「強梁者不得其死。」(29)強暴之人,總是不得好死的。老子「以柔克剛」的這一思想啟發我們大學生應要平和待人,不要盛氣凌人,鋒芒畢露,動不動就拳腳相加,應該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做文明大學生。
第二,以退為進,以靜制動。老子將「不敢為天下先」奉為處世的「三寶」之一,後世人多不以為然,甚至認為這是民族惰性的根源。乍一看來,它的確是消極的東西,甚至可以被庸人懦夫作為甘居落後、不思進取的借口,但朝積極的方面理解,就會發現它富含哲理性。「不敢為天下先」並不是自甘落後的爬行主義哲學,誠如「無為」是為了「無不為」一樣,「不為先」是為了能駕馭天下的事物——「能成器長。」(30)我們都明白欲速則不達,一動不如一靜的道理。可見,「不敢為天下先」實在是深含哲理,具有合理因素。它啟發我們要以退為進,以靜制動,養精蓄銳,厚積薄發,後發制勝。作為學生,我們主要任務是學習,不能因圖謀眼前的利益,熱衷於做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而荒廢了學業。大學四年,正是打基礎,養精蓄銳的大好時期,退守苦學
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應該要好好利用這有利的條件,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為日後的長進作好准備。
第三,不爭私利。「不爭之德」是老子大力倡導的一種美好的德行。不爭是老子針對當時爭名奪利之風盛行而提出的,他不是消極地抵制社會的風潮,而是企圖以不爭私利的行為,達到令人爭之不過的勝利後果。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31)「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32)老子認為,天之道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特性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33)人們一切都應該效法道,道生長萬物,作育萬物,但生長萬物卻不據為已有,作育萬物卻不誇耀其能,長養萬物而不主宰他們。統治者如果能效法它,則可做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34)
老子不爭私利的思想會使人聯想到與世無爭、不求上進等消極因素。誠然,某些喪失進取之心者的確可以從老子的「知足不爭」的思想中找到某種有限的安慰。但老子倡導的「無私」思想,是指符合於道的德行,是一種崇高人格的表現。他說:「天之道,利而不害」(35)。意思就是說損有餘而補不足,利人而不害人,功成而不自居的無私精神是符合於天道的美德。老子堅持
F. 道教養生修煉的方法是什麼
據元代李道純的統計,當時流傳的養生修煉方法有三千餘種,而道書上記載的大約只有二百種,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十大類。
1、導引按摩類
這一類功法是以健身強體為目的的動功,包括導引術、按摩術、點穴術、叩齒法、鼓漱咽津法、鳴天鼓、干梳頭、乾洗臉、揉耳運目、仙鶴點水、擦腳心、兜外腎、自發動、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動搖肢體為門徑,與服氣、存思配合,組成系列功法。
馬王堆導引術(資料圖圖源網路)
2、吐納行氣類
這類功法是以調煉呼吸為門徑,達到精滿、氣足、神旺的延年益壽效果,並能發放內氣利他濟人。這類方法包括采氣、食氣、閉氣、煉氣、布氣(發氣)、胎息、調息、六字訣等。大體可歸為服食外氣、吞咽元氣、存思服氣、調動內氣等四種。
3、意念修煉類
我國道教氣功,除「內丹」堪為不二法門,「行氣」久稱一樹奇葩,其他如守一術、虛靜術、存神、內觀、定觀、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竅、存思術等等,方法尚多;而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不外以意念修煉為主,所以,可一言以蔽之為「意念修煉」,並從而與「內丹周天」、「吐納行氣」鼎足而三。
教氣功:十二段錦(資料圖圖源網路)
道教三大類功法足以概括我國氣功中的一切靜功,其中「行氣」以呼吸修煉為主,「意念修煉法」以意念修煉為主;然而兩者卻又不是河水不犯井水,涇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行氣」功法常須藉助意念活動進行配合,而「意念修煉法」也少不了呼吸的參與,只不過是各有專攻,側重不同罷了。而「內丹」之術則綜合「呼吸」、「意念」,嫁接孕育,另展奇姿,從而成為我國氣功中的千古絕招。
4、內丹周天類
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氣神為「葯物」,而在體內煉「丹」的系統修煉方法。在道教修煉諸法中,內丹的理論最稱精湛,方法最為周密成熟,堪稱道教氣功的代表、精髓。內丹的流派分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東派、三豐派、青城派;修煉的方法有十多種,但皆以性命二字為綱宗。就修煉的順序來說,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有先修性後修命及先修命後修性的漸法。
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稱「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煉神之道與禪宗之禪的融合,入手即逕直煉神還虛,絕情忘念,明心見性。
內經圖(資料圖圖源網路)
先修性後修命,為全真道北宗所倡。此法從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見性入手,至念住心息,再依次了徹命功。這種丹法的修習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百日築基,煉精化氣,亦稱為小周天;第二階段為十月養胎,煉氣化神,亦稱為大周天;第三階段為三年哺乳,練神還虛;第四階段為九年面壁,練虛合道。
先修命後修性,為南宗所倡。其法從鍾呂派內丹的傳統方法入手,守竅調息,循序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至煉神階段,參究禪宗性理,以「打破虛空為了當」。
從修煉方式講,內丹又分為清修、雙修二派。清修派主張陰陽具足自身,只可自己清修,這是內丹的主流。雙修派認為陰陽分具於異性之身,主張男女合修,取葯於「同類彼法」。這類方法實屬秦漢以來房中術的進一步發展。道教還認為,男女生理不同,故煉丹的方法應有所區別。宋元以來,出現了不少「女丹」的修煉方法,一般都從意守膻中「煉體」入手。
5、辟穀斷食類
辟穀亦稱「卻谷」、「休糧」、「絕粒」、「斷谷」等,即在一段時間內,乃至長期不食蔬谷和煙火食。我國辟穀起源很早,並不是有了道教以後才有辟穀的。道教興起後,接過辟穀之法,不僅把辟穀實踐推向縱深,而且還予理論上賦予一種神秘色彩。辟穀大略可分為辟穀後服氣、辟穀後飲水、辟穀後服食葯物三種,其中辟穀服葯法有百種之多。這三種辟穀法,一般都與服氣等類靜功配合。
6、滋補服食類
這類養生修煉方法又稱為「服餌」、「服食」。所服之物大體可分為草本金石類葯物。道教宣揚服食用金石等煉成的丹葯可長生成仙,已被實踐證明屬謬誤之談。但所服草木之類葯物,多有滋補作用,服食得當,當非無益。比如適量的服食大棗、靈芝、胡麻、五加皮、茯苓、枸杞、松脂、五味子、人參、乾地黃等對人均有滋補作用。
道士煉丹(資料圖圖源網路)
7、房中養生類
此法因議論不一,在此不再論述,望見諒。
8、起居攝生類
道家養生修煉之術,除內丹、行氣、存思、服餌、房中、導引等法之外,還包括心身兩方面的養生之道,涉及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飲食、語言、情緒等方面的雜修之法,這就是起居攝生類修煉法,可謂博大精深,網羅無遺。它包括四時調養法、情緒調攝法、飲食調養法、起居調養法等。
9、香湯沐浴類
在多種多樣、異彩紛呈的道教修煉方法中,還有一類不被外界注意,但在養生修煉中確有一定特殊作用的養生修煉法,這就是香湯沐浴。所謂「香湯」,就是調進各種芬芳葯料的溫熱洗澡水。香湯沐浴的作用不僅在於洗凈身體,滌盡垢膩,並且還在於藉助洗滌身垢的啟發影響,反過來對潔凈內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氣自然清朗,有利於養生修煉。道教作道法之前,皆當香湯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
香湯沐浴(資料圖圖源網路)
沐浴的香湯常用五種香湯。所謂「五香」,就是白芷、桃皮、柏葉、零陵、青木香五種香葯或香料的總稱。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揮發油,味芳香,據道教密傳,有避邪和去三屍的作用。桃皮是桃樹去掉栓皮後的樹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氣味芳香,具有較強的健腦醒腦作用,且可以殺諸瘡蟲,止息痧氣。柏葉,則具有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止飢的作用。零陵香,對心腹惡氣、齒痛、鼻塞皆有較好的療效。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還能清醒毛孔,促進皮下毛細管的血液循環,使沐浴者遍體舒適。香湯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湯等加制而成。調湯之人,功德無量。
10、指印符咒類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樣,也有手印、咒語。道教的手印「訣」、「手訣」,手指做成訣的姿勢叫「掐訣」。訣的種類有數十種,其作用與佛教的手印相同,但手指配合之法則相異。道教的咒語,稱為「祝」或「咒」。
道家手訣(資料圖圖源網路)
大約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韻文,第二種是無韻的短語,第三種取自佛教咒語。道教在修煉時,多用咒語,尤其是存思、存服外氣一類,在開始做功及做功結束時,都要掐訣念咒。內丹修煉中亦往往用咒語。念咒時不但要掐訣,而且要存思。存思、念咒、掐訣同時配合,有如佛教的三密相應。道教的符篆派,在修煉時,還常書符。符的種類很多,各有其用場,雖召神制鬼自屬無稽,但符?的實際運用,都與氣功修煉密切相關。
G. 道教養生學的核心精髓是
世人養生的目的是長生不老,與天地共存,曰天人合一。但紅塵滾滾,長生不老只是夢想而已。
如是退其次而求健康長壽。不生病或少生病,特別是與癌症無緣!
人體只有二個病因:愛情、飲食。治病方法只有一個:把人變得年輕漂亮。人年輕了,病就不纏身。臟器衰弱、人老了,各種各樣的病就來了。
因此,不必問病因病理,只管採用松露養生方法誘導衰老、退化、異化細胞自溶凋亡,活化骨髓造血功能,分生出相應的血周幹細胞,完成原位細胞再生。細胞年輕化了,臟器就年輕。臟器年輕了,人豈能衰老?返老還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人返老還童了,病也就沒有了。因為生病的細胞、臟器更換成新的了。原來的毛病自然就不會有了。就像是一台車,把發動機換新的了,管他是活塞、氣門、曲軸、封閉環、活塞環、缸套磨損等等什麼問題,I 型、II 型什麼的,反正你我都不懂,也無需懂。咱們得閑找情人去…
松露療法是實戰科學。一招制敵。把病治好了,人漂亮年輕了,怎麼解釋都行。治不好病,斷不了根,怎麼解釋都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