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產業環境分析方法名詞解釋

產業環境分析方法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2022-07-24 05:33:52

『壹』 產業環境分析的產業分類

根據產業的未來預期劃分,可分為朝陽產業和夕陽產業,如目前的生物技術和信息產業都是屬於朝陽產業,發展前景一片光明,正所謂「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幾十年後或許就成為了夕陽產業。誕生於十九世紀的鋼鐵業和紡織業就是明顯的夕陽產業,未來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朝陽產業和夕陽產業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日臻成熟的如微電子行業在某些發展中國家才剛剛起步,處於朝陽行業的位置。所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往往以跨國公司投資的名義,轉移在國內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到發展中國家謀取利益。所以我國的企業也要適時地「引進來,走出去。」去開拓國外市場。我國經濟地區和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也可能造成產業的發展不平衡,新興產業由東部向西部、有城市向鄉村轉移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再加上政府政策上的支持,給予企業良性且健康的發展環境。如果企業的發展實力比較弱,競爭力不強,為何不把企業的發展戰略轉移到西部或者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以尋求企業的長遠發展。
按照產業所採用的技術的先進程度,可分為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一般來說,傳統產業多為夕陽產業,新興產業多為朝陽產業。因為產業的發展周期存在著一定的限制。從誕生、發展、繁榮、衰落,按照傳統的行業估算一個產業的發展周期值一般為120年。按照產業對資源和技術的依賴程度,產業的周期起伏不定,或長或短。一般來說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越大,行業周期就會越短,例如鋼鐵、紡織行業;對技術的依賴程度越大,行業周期越長,例如生物技術、太空技術等。
一般而言,一個新興行業的誕生,並不預示著巨額的利潤,因為這時候市場反映較為遲鈍,產品並不一定為消費者所接受,市場容量極小,例如50年代的計算機行業,幾乎無人會去購買電腦。行業的發展初期,進入門坎比較低,特別是一些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行業,例如紡織,市場的競爭壓力比較小,企業利潤空間較大,且沒有形成規范的市場秩序,處於群雄並起的時期。等到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市場逐漸趨於飽和,行業也走向成熟。行業內的幾經整合,形成了各企業間和平共處的狀態,產品差異化戰略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產品開始細化和個性化分工,以滿足不同年齡、族群、階層消費群體的需求。這事實上節約了社會成本,減少了因為產品剩餘而造成的資源浪費。
價格戰已經不再成為一種主要的競爭手段,後差異化戰略是行業市場成熟的標志。此時,由於利潤空間的減少,成本的限制因素,供應商系統和銷售網路也趨於穩定,不會產生太大的變化,行業產品與替代品之間也會形成穩定的量比價關系,不會造成過多消費者的流失,轉向其他消費品。這種平衡狀況在行業內是相對穩定的,在企業間確是不穩定的,一般大企業是新技術的研發者,由於新技術的引入會打破這種均衡。事實上,如果某一行業發展速度明顯高於其他行業,就會使替代品的量比價關系發生變化,就會吸引替代品的消費人群向這一行業轉移,包括國家間的轉移,自然利潤也會隨之轉移,產生整個社會甚至全球的連鎖反應,例如,計算機行業改變了全球的經濟結構。視情況而定,提升或者遲滯其他行業的發展。所以說,英國的棉紡織工業帶動了整個大英帝國的興起,正是此原因。
產業的發展周期(又稱生命周期)具有伸縮性,為了簡明起見,我們以我國家電行業的發展為例。二十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家電市場才剛剛起步,所謂的市場缺失,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中國家電企業風起雲涌,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個完全的企業,搶佔先機佔領市場,所謂的「搶佔地盤」。這時候,市場的開拓比較容易,政府政策支持該行業發展,限制條件較少。行業劃分還不成熟,形成不了行業內部正面的競爭,只有企業發展速度和營銷網路的潛在優勢競爭這一暗流涌動。因為搜尋和開拓新市場比行業內部競爭機會成本要小的多,建立的新市場也相對比較穩固,投資回報率也就較高。這個時期的著名的企業有康佳、TCL、創維、海信、樂華、廈華、熊貓等。此時的企業的主要特點就是無限的擴大生產規模,創造市場容量。然而市場具有一定的空間,即有限性。當市場被瓜分完畢。這無形中就阻止了其他企業進入該行業。
當行業的發展日漸成熟,由於企業對利潤的無限追求,導致企業開始尋求用不同的方式和自己的優勢對外擴張,其他企業也會有類似的戰略傾向,更不會坐以待斃。於是行業內部的競爭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各大企業東侵西掠的兼並戰爭開始了,或許只有少數贏家,或許沒有一個贏家,二十世紀90年代的彩電價格大戰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這就涉及到企業的戰略、戰術,行業內部不同企業的實力和規模不同,造成了不同的企業戰略目標和生存理念。例如,98年的海爾穩定了國內市場,就適時提出了國際化戰略。而面對同行業激烈的競爭,同時期格力空調的初期目標就是立足國內發展,直至最後出現繁榮的局面。這是時候消費者的質量意識開始覺醒,此時的的企業切忌盲目擴張規模,而不注重產品的質量和品牌效應。
進入二十一世紀特別是2007年後家電行業已經趨於成熟,其表現特點是1.市場增長放慢,競爭更趨激烈,已經到了「微利是圖」的境地。2.企業間的競爭更多的是技術和成本的競爭,更加強調成本優勢和服務質量。3.市場分割不再是簡單的區域劃分,市場劃分更加趨於扁平化、層次化,產品更加精細。4.行業生產能力開始過剩。5.由於技術更加成熟,變革主要是生產與經營管理模式的變革6.企業開始尋求國外市場,國際競爭壓力增大,受國際貿易壁壘和價格影響較大。7.利潤率逐漸下降,是一種長久趨勢還是暫時現象無法確定;8.中間商的利潤下降—價格談判能力提高。所以這一時期的行業進入門檻格外的高,其他企業基本上沒有涉足該行業的餘地,家電行業的競爭基本上就是海爾、海信、TCL、康佳、創維以及兩大銷售網路國美和蘇寧的競爭。 所以說,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行業市場的變幻,但是無論怎麼揚變化,終究逃脫不了行業的發展周期這一規律。企業在重視微觀環境分析即自身分析的同時,也要重視宏觀環境以及中觀環境分析(行業環境分析),這樣才能做到一舉兼得,才不會導致企業犯常規的錯誤,以至戰略失誤。不同的企業都可以根據實際狀況和不同階段行業發展特點制定不同的戰略目標,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位置,乃至所處行業的位置。這一分析方法也可以應用到其他行業的分析,在此不作贅述。

『貳』 名詞解釋 戰略 2.產業環境 3.利益相關者

我認為所謂企業的戰略就是一個企業為自身發展所制定的大體的宏觀的發展方向,及發展手段。 產業環境指的是一個企業所處的行業環境,包括產業預期,政府規劃,市場遠景。 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就是企業在生存發展時的利益關系對象一般包括,企業法人,企業股東,企業員工,顧客,等直接或間接的會因企業發展而受益的群體

『叄』 環境分析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哪些


1、SWOT分析法: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綜合列舉出來並加以分析。
2、PEST分析法:對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大類影響企業的主要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
3、波特五力模型:對同行業內現有競爭者的競爭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與購買者的議價能力加以分析。

『肆』 環境分析的內容有哪些

1、探索性數據分析,當數據剛取得時,可能雜亂無章,看不出規律,通過作圖、造表、用各種形式的方程擬合,計算某些特徵量等手段探索規律性的可能形式,即往什麼方向和用何種方式去尋找和揭示隱含在數據中的規律性,結合當地環境現狀,發現環境問題

2、模型選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一類或幾類可能的模型,然後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從中挑選一定的模型,據此可對環境質量現狀進行評估,也可預測未來環境發展趨勢。



3、推斷分析,通常使用數理統計方法對所定模型或估計的可靠程度和精確程度作出推斷。

4、簡單和穩定的環境,如標准掛衣架製造商、容器製造商、啤酒經銷商就處於這種不確定性很低的環境中。

5、復雜和穩定的環境,這種環境的不確定性程度隨著所面臨環境的增加而升高,如醫院、大學、保險公司和汽車製造商就處於這種環境中。

『伍』 如何通俗的理解一般環境分析法中的一般外部環境和產業競爭環境

摘要 一般外部環境的構成與分析方法二、 PEST分析與產業環境分析的基本框架三、潛在進入者與進入障礙分析四、識別替代威脅五、買方與賣方的爭價力六、影響產業內部競爭的因素一、外部環境的構成與分析方法企業的外部環境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即一般外部環境和產業競爭環境。所謂一般環境,是指對各個產業都不同程度產生影響的共同的外部因素。企業與生產同樣產品的競爭對手交互作用,而且它們又同時面對著一組相同的外部因素,這些競爭對手及外部因素就構成了企業的產業競爭環境

『陸』 企業進行環境分析時,常用的分析方法是

1.一般環境分析法。常用的是PEST方法。p指的是政治與法律環境,E指的是經濟環境,S指的是社會與文化環境,T指的是技術環境。
2.具體環境分析法,邁克爾`波特教授提出了五種力量模型。即本行業中的其他組織有顧客,供應方其他行業潛入者期待產品及其生產組織。
3.內外部環境綜合分析法。常用的是SWOT分析,它不僅分析組織新的外部環境,還要分析內部環境。
4.根據環境變化的分析法,常用的是腳本法,情景分析法分為定性腳本法和定量腳本法。

『柒』 論述環境分析的常用方法

市場營銷環境分為外部環境分析和市場環境分析
外部環境分析包括:1、一般環境分析:所處經濟體相關的經濟形勢、政策導向、技術發展水平和社會導向(如人們的價值觀、產品使用習慣等)還有人口統計變數(如男女比例、年齡分布、教育程度分布等);2、產業環境分析:波特的五力模型和產品生命周期(具體可以在網上搜一下)。3、運營環境分析:主要是分區域銷售情況和渠道分布狀況
市場環境分析包括:1、市場集中度分析,主要指標有CR4、HI等;2、產品差異化分析(包括機型、功能、品牌等);3、進入壁壘(主要包括政策壁壘、技術壁壘、專業壁壘、規模經濟壁壘)等;4、標桿企業分析(該市場領域里排名靠前市場份額較大的企業)

以上是基本的市場環境分析,按照這個框架走對環境進行分析是比較全面的了。

『捌』 環境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1)「SWOT」 分析法

環境分析的方法常採用「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將對企業內部和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具體表示內容如下:

「S」——Strength(優勢)

「W」——Weakness(劣勢)

「O」——Opportunity(機會)

「T」——Threats(威脅)

其中,優勢(S)與劣勢(W)主要分析企業自身的實力及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而機會(O)和威脅(T)則將注意力放在外部環境的變化及對企業可能受到的影響上。

(2)「PEST」分析法

「PEST」 為一種企業所處宏觀環境分析模型。 具體標示內容如下:

「P」——Political(政治)

「E」—— Economic(經濟),

「S」——Social(社會)

「T」——Technological(科技)。

這些是企業的外部環境,一般不受企業掌握,這些因素也被戲稱為「pest(有害物)」

『玖』 二、名詞解釋1.戰略 2.產業環境 3.利益相關者 急急

戰略.學術界關於企業戰略管理的涵義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稱為狹義的戰略管理;一種稱為廣義的戰略管理。狹義的戰略管理認為,企業戰略管理是對企業戰略的制定、實施、控制和修正進行的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國學者斯坦納。斯坦納在其1982年出版的《管理政策與戰略》一書中指出,企業戰略管理是確立企業使命,根據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經營要素設定企業組織目標,保證目標的正確落實並使企業使命最終得以實現的一個動態過程。廣義的戰略管理則認為,企業戰略管理是運用戰略對整個企業進行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國企業家兼學者安索夫。安索夫在其1976年出版的《從戰略計劃走向戰略管理》一書中最先提出了戰略管理一詞,1979年又專門寫了《戰略管理理論》一書。安索夫認為,企業戰略管理是將企業日常業務決策同長期計劃決策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經營管理業務。
概括起來講,狹義的戰略管理概念是指企業戰略的管理,而廣義的戰略管理概念是指企業的戰略管理。初看起來,這兩種表述只是限定語的不同,而本質上它們的涵義是不同的。狹義概念下的企業戰略管理對象是「企業戰略」,是圍繞企業戰略而展開的一系列管理過程;而廣義概念下的企業戰略管理對象則是「企業」,是針對整個企業所進行的戰略性管理。目前,主張狹義戰略管理概念的學者佔主流。按照狹義的理解,企業戰略管理似乎是一種管理方法。企業運用這種方法進行管理,必須首先制定一個戰略規劃,然後按照規劃進行實施,這就叫戰略管理。也就是說,企業不做戰略規劃,就談不上戰略管理。然而事實上,很多企業並沒有刻意地去制定這樣的一個戰略規劃,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這樣的企業里就不存在戰略管理。我們主張按照廣義的概念來理解企業戰略管理,而不應把戰略管理僅僅看成是一種管理方法。企業戰略管理本質上應視為一種管理思想:從戰略意義上去管理企業。這一理解並不排斥戰略規劃,但更強調的是一種戰略意識,或者說戰略性思維的運用。其實,戰略管理並不是一個什麼神秘的概念,它就是一種思路,一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從這一意義上講,它與我們平常認識問題也要有思路沒有什麼不同。所不同的是,戰略管理的思路是一種系統思路,強調應站在長遠和全局的角度去認識企業管理問題,而不是習慣上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事論事的片斷式思路。

產業環境-產業安全的影響因素相當復雜,基本上可以歸納為產業外部環境因素與產業內部因素。

其中,產業外部環境是影響產業安全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指產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政府的產業與外資政策,以及跨國公司與外國直接投資進入國內市場的資本、技術、管理等狀況。

1、產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

產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如何決定著產業內原有企業是否願意繼續從事該產業以及新的資本是否願意進入該產業,對於該產業的競爭優勢以及生存與發展的可能性與空間有著重要的影響。

(1)要素條件。資本、技術、原材料以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是任何產業生存與發展所必需的物質條件,這些要素的成本、質量及其可得性將直接影響產業內企業的生產和管理及其產品的質量與競爭力,進而影響產業的競爭優勢以及生存與發展的可能性與空間。

(2)市場容量與需求狀況。市場容量與需求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產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如果市場規模足夠大、需求旺盛,產業內企業就會在本國具有相對寬松的發展空間與較大的發展餘地。反之,如果市場容量相對有限、需求明顯不足,產業內企業受制於市場規模與需求無法進一步發掘自身潛力時,就有可能轉而積極向國外市場拓展。例如,以對外直接投資形式進入東道國市場,在企業自身獲得更大生存與發展空間的同時,可能會對東道國競爭產業的生存與發展構成威脅。

(3)市場競爭程度。市場競爭程度決定著產業生存與發展環境的長期變化趨勢,激烈的市場競爭會敦促產業內企業積極致力於技術開發和創新,而且還會迫使企業積極向海外投資,以拓展發展空間。另外,從市場競爭結構看,如果國內市場呈寡佔競爭格局,企業會格外重視競爭對手的策略與行動,一旦某寡佔企業開始向國外投資擴張時,其他競爭者會競相跟進,以維持競爭均衡態勢。由此可見,產業國內競爭程度高將會有利於產業拓展其生存與發展空間。

2、政府的產業與外資政策

(1)產業政策。一國政府的產業政策安排及其有效性對國內產業安全狀態有著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產業政策安排能否有效地管理與規范產業外部投資者的進入行為,從而使市場競爭保持在相對合理的范疇內,既保持市場一定的競爭性,又防止過度競爭而加劇產業內競爭壓力;第二,產業政策安排能否使國家產業結構保持相對合理,能否避免調整剛性,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以維持其競爭力。

(2)外資政策。各國政府的外資政策無非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以稅收工具為表現形式的對外資的各種優惠措施;二是對外資進入產業、地域、股權等做出的種種限制性規定。因此,外資政策對國內產業安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稅收優惠政策是否適度,既能達到鼓勵外資進入的目的,又防止外資過多盲目進入,導致過度競爭;第二,限制性產業導向政策能否確實有效地規范外資進人並加強對其監管,確實起到防止外商投資沖擊國內產業、威脅國內產業安全的作用。

3、跨國公司與外國直接投資進入國內市場的資本、技術、管理等狀況

隨著國際投資自由化的不斷發展與各國市場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跨國公司以對外直接投資形式進入東道國,不可否認,其先進的技術與管理對東道國經濟產生了積極的示範效應,而且國內競爭的加劇對於提高民族產業的競爭力,進而提高本國的整體發展水平與競爭力,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是,必須指出,在利用外資過程中可能出現跨國公司憑借其雄厚的資本與先進的技術、信息、管理及營銷方面的優勢,通過各種方式形成對國內某些產業尤其是重要產業的控制,由此導致對東道國產業安全的威脅。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國家經濟命脈是否被外資所控制,即外資進入東道國重要產業的深度和廣度是否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這將決定東道國政府對國家經濟命脈與重要產業是否有足夠的控制能力。第二,國內市場結構狀況,如果外資已佔據某特定產業主要的市場份額,必然會對產業內東道國企業的發展空間與前景產生限制,會在一定程度上壓制本國產業的成長和發展;第三,國內產業結構是否安全,主要是指在開放經濟背景下能否建立起足以抵禦外部經濟波動與風險的產業結構,能否主要依賴自身力量獲得發展;第四,國內產業技術是否安全,主要是指本國技術是否具有自主研發與持續創新能力,能否為本國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與主導產業的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不斷實現技術升級,如果重要產業與主導產業主要依賴進口技術,那麼,產業安全程度必將受到極大威脅。
產業安全的影響因素相當復雜,基本上可以歸納為產業外部環境因素與產業內部因素。

從產業內部來看,影響產業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產業集中度和產業的制度結構等。

1、產業集中度

根據產業經濟學的基本觀點,集中度是反映產業控制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產業集中度可以用規模最大的前幾家企業占產業總產量或市場總銷量的比重來衡量。產業內本國企業的集中度越高,所佔總產量或總銷量的比重越大,本國企業對該產業的控制力就越強,產業就越安全。

2、產業的制度結構

產業的制度結構主要是從制度層面考察產業內部是否具備抵禦外部風險與威脅的能力,涉及產業內部的制度安排以及相關的技術和管理問題。如果在一個產業內建立了健全、完善的制度,具備自主研究開發主導技術和持續創新的能力以及科學的管理手段,產業因此對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具備足夠的控制力,在國際競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那麼,即使外國跨國公司憑借其雄厚的資本與先進的技術優勢進入東道國該產業,也不足以實現對該產業的控制,產業安全不會受到威脅。反之,產業安全就很容易受到威脅。這就要求政府從制度層面健全與完善產業內部的制度結構,以最終提升其競爭力與抵禦外部威脅的能力。

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是指股東、債權人等可能對公司的現金流量有要求權的人。
管理學意義上的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是組織外部環境中受組織決策和行動影響的任何相關者。
利益相關者可能是客戶內部的(如雇員),也可能是客戶外部的(如供應商或壓力群體)。大多數情況下,利益相關者可分類如下:
所有者和股東 銀行和其它債權人
供應商 購買者和顧客
廣告商 管理人員
雇員 工會
競爭對手 地方及國家政府
管制者 媒體
公眾利益群體 政黨和宗教群體以及軍隊
[編輯本段]利益相關者的角色
利益相關者能夠影響組織,他們的意見一定要作為決策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但是,所有利益相關者不可能對所有問題保持一致意見,其中一些群體要比另一些群體的影響力更大,這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為戰略制定考慮的關鍵問題。
除了對戰略制定產生影響以外,利益相關者分析也是評價戰略的有力工具。戰略評價可以通過確定持反對意見的股東和他們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的影響力來完成。

『拾』 進行產業環境分析的一般方法是什麼

研究和分析一個產業,首先要看影響產業的發展因素。在此採用縱向對比的分析方法,切開行業發展的歷史來研究和分析行業發展的環境。由於產業的發展前景與很多因素有關,根據不同的因素側面反映了不同的劃分標准,以下有幾種常見的劃分方法。

1、根據產業的未來預期劃分,可分為朝陽產業和夕陽產業,如生物技術和信息產業都是屬於朝陽產業,發展前景一片光明,正所謂「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幾十年後或許就成為了夕陽產業。

2、按照產業所採用的技術的先進程度,可分為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一般來說,傳統產業多為夕陽產業,新興產業多為朝陽產業。因為產業的發展周期存在著一定的限制。

從誕生、發展、繁榮、衰落,按照傳統的行業估算一個產業的發展周期值一般為120年。按照產業對資源和技術的依賴程度,產業的周期起伏不定,或長或短。一般來說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越大,行業周期就會越短,例如鋼鐵、紡織行業;對技術的依賴程度越大,行業周期越長,例如生物技術、太空技術等。

(10)產業環境分析方法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環境分析的核心是環境數據分析,典型的環境數據分析可能包含以下三個步:

1、探索性數據分析:當數據剛取得時,可能雜亂無章,看不出規律,通過作圖、造表、用各種形式的方程擬合,計算某些特徵量等手段探索規律性的可能形式,即往什麼方向和用何種方式去尋找和揭示隱含在數據中的規律性,結合當地環境現狀,發現環境問題

2、模型選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一類或幾類可能的模型,然後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從中挑選一定的模型,據此可對環境質量現狀進行評估,也可預測未來環境發展趨勢。

3、推斷分析:通常使用數理統計方法對所定模型或估計的可靠程度和精確程度作出推斷。

閱讀全文

與產業環境分析方法名詞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早些入睡的正確方法 瀏覽:640
電腦藍屏了怎麼辦多種方法 瀏覽:187
皮筋安裝方法 瀏覽:945
磁力表使用方法 瀏覽:806
如何計算下期和值的方法 瀏覽:167
火線膿皰的快速獲得方法 瀏覽:547
尾盤快速跳水方法 瀏覽:437
豆角種植搭架方法圖片 瀏覽:978
中學物理的研究方法 瀏覽:107
好用的圖片文字識別方法 瀏覽:337
遮陽草帽的正確方法 瀏覽:99
傳統客家民居研究方法 瀏覽:408
泰州行李箱銷毀方法有哪些 瀏覽:361
陰莖血流量檢測的方法 瀏覽:408
德眾尚傑原車協議安裝方法 瀏覽:853
盤點的復盤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128
蘋果手機卡屏解決方法視頻 瀏覽:927
腦梗恢復期的腳外翻鍛煉方法 瀏覽:258
如何diy布包製作方法圖解 瀏覽:831
衛生間洗手盆焊不銹鋼架安裝方法 瀏覽: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