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不同文體文本教學方法

不同文體文本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4 05:16:33

A. 小學語文課不同體裁的思路形式有哪些

小學語文課的體裁一般為兩大類,記敘文和說明文。根據不同體裁,思路形式如下:

1、敘事的文章:起因-經過-(高潮)-結果。

2、寫人的文章:人物形象(身份)-以事表人(一件事或幾件事,包括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裡活動等)-贊揚或抒情。

3、動物的文章:總體或局部描述動物的外形。身體主要部分的形態和功能、生活習慣(吃、住、活動)、用途與價值。

4、參觀游記類文章:簡述地理位置和總述外貌-各處景物特點-感受。

5、寫景狀物的文章:總述外貌及地理位置-景物和事物的特點詳寫-抒情。

6、活動場面的文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環境和氛圍-活動過程-結束感受。

7、抒情散文:藉以抒情的事、景的特點喻理抒情。

8、說明文:被說明事物的特點-事物的作用。

9、寓言童話類文章:背景(虛構)-情節-中心思想。

10、古詩、現代詩:借景、事、物抒情言志。

(1)不同文體文本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體裁是指一切藝術作品的種類和樣式,其藝術結構在歷史上具有某種穩定的形式,這種形式是隨著藝術反映現實的多樣性以及藝術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審美任務而產生發展起來的。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詩文的文風辭藻;文學的樣式;字體結構;五指體制;六指風度姿態,風格。

體裁的門類眾多,文章體裁一般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

B. 文學文本的教學應注意哪些方面

文學「文本」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教好「文本」,培養能力。

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就在於它語言的「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說過:「藝術存在的目的,在於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受;它的存在,在於使人感知事物,在於使石頭顯示出石頭的質感。藝術的目的,在於讓人感知這些事物,而不在於知道這些事物。藝術的技巧使對象變得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知覺的難度和長度,因為知覺過程自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予以延長,藝術是體驗對象的藝術技巧的一種方式,對象本身並不重要。」(《當代西方文學理論導引》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這些陌生化語言,不僅僅體現在語言的准確、嚴密、生動、形象上,還體現在不同的句式表達不同的效果上。讀者每閱讀一句話,都有可能直覺地調動自己的所有積累進行聯想、補充、猜想……而不是線性的呈現。

我們的語文教學,重點在於「增加知覺的長度和難度」之後,讓學生體會「文本」的語言。微觀上,讓學生知道書面語言與口語有什麼不同,文學語言與科學語言有什麼肌質上的區別,使學生受到良好的語言熏陶;宏觀上,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達到對生活、對事物的深度感知和體悟,使之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還在於培養學生具有審美特性的形象性的語文思維(這是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教好「文本」。在不同層次的讀書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不同的語文能力。初讀之後,可以通過概括文章內容、主要情節、主要人物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整體」感知作品的能力、概括作品的能力(這個過程中,也有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甚至是在教師不提出問題閱讀情況下的學生的發現能力、自問自解能力。但要注意的是,我們一定要給學生一個「整體」認識作品的機會。

教好文本的重要環節,是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重點體會「局部」的語言形式中的匠心獨運之處,以達到培養語文能力和語感的目的。比如這句話怎樣讀?為什麼這樣讀?在這個揣摩的過程中,學生便會對重點的詞語、語調、語速、特殊的句式和典型的修辭、獨到的寫法等加以深刻地理解和玩味,含英咀華,反復體味,讓學生達到「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之境,並且還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些對全篇有什麼作用,是怎樣為全篇服務的(或者照應全文的)。這樣便自然而然地進行了知識教學、能力培養。這和文本的「整體感知」是不可分割的。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設計幾個大問題。所謂的大問題,就是非通過認真的讀書、綜合分析解決不了的。在解決這些問題時,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書和准備,這就是一個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匯報時要讓學生認真地聽,鼓勵學生大段地說,甚至可以准備發言提綱。

(二)多元解讀,更要合理解讀。

有這樣兩句話:一句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另一句是「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一個哈姆雷特」。

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師生共同建構的動態過程,對文本的解讀也是一個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師生共同生發的過程。但是,任何一部作品的解讀,都必須是一個讀者藉助文本的個性解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宜干涉過多。由於讀者的生活經驗、文化水平、文化心理、思維水平、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的不同,對文本解讀的路程、方向也必然不同,就是對一人一物的理解也不一樣。

有一幅漫畫說明了這個問題:有一個小女孩在翩翩起舞,周圍的觀眾有的聯想到蜜蜂,有的聯想到蝴蝶,有的聯想到蝙蝠……這就是對這一舞蹈的多元解讀。所以有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這並不是說,對於一篇文本,我們可以任意解讀,它必然有一個合理范圍。如女孩的舞蹈不可能理解為奔馬。有人這樣說:「這種歧義性並不排斥欣賞的客觀標准,它是一種『大同』中的『小異』」(吳戰壘《文藝欣賞漫談》浙江古籍出版社),或者說總有一個更接近作品意義的解讀,這就是「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一個哈姆雷特」。教學過程中,由於學生的解讀水平所限,對文本的解讀,難免失之偏頗、眾說紛紜而且不乏膚淺幼稚,這就需要教師給以適當的引導,使之進入合理解讀范圍。我們的語文教師要對閱讀引領負責,對諸如「武松不保護野生動物」、「父親不懂得交通規則」、「愚公沒有時間效率觀念」的「誤讀」負責(盡管有人說所有閱讀都是「誤讀」)。

解讀文本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對話過程。教師還要抓住文本,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習慣。也就是說,研究文本、解讀文本本身不是我們語文課上要達到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藉此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

(三)解讀文本,要從文本出發。

和「文本」對話,也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但是有個別教師(也許不是少數),容易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出現問題,主要是脫離文本,或旁徵博引、或把文本作為話題的由頭「調侃」「戲說」。

在江蘇聽課,一位教師在講《再別康橋》時,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這位教師讓學生好好讀詩,看一看都寫了哪些事物。但是教師在分析詩的感情時,卻大談作者的家事、愛情婚姻的變故,還引來了作者其他的詩(就是不談此詩),企圖以「彼詩」解讀此詩。這就是犯了兩個錯誤:一是,教者對其他的詩的解釋本身就是主觀的,沒有對詩進行必要的結合文本的分析,這是強加給學生的;二是,用此作品之外的東西來替代對這一文本本身的分析是不妥的。解讀文本,不是不要一些相關的資料,如作者的情況、寫作的背景、其他的史料,但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我們要解讀的文本本身。「文學反映的世界不等於世界本身,同時文字表達的情感也多不同於作者內心的實際感受」(《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童慶炳主編)。

這位教師應該就著學生的讀,從詩的章節內容出發,從詩中作者對每一事物的情感出發分析之。

(四)不要讓課件使文本內涵流失。

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語文思維的一大特性是具有審美特性的形象思維。培養這一形象思維,主要是讓學生藉助語言形式,讓學生去想像,去審美,去再創造。

在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不是對學生進行思維的訓練,而是展示所謂花哨的課件或者 「簡單」的圖像,從而使文本豐富的內涵大量流失,實在不可取。

有人這樣說:「就人的語文學習來說,信息技術並非必需的。只要傳統的紙、筆、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那麼,我們就可以依靠一張紙、一支筆、一本書獲得很高的能力,僅僅依靠一支筆、一本書教出高水平的學生。」「信息技術對於教學來說就是輔助工具,其意義與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之於教學的意義沒有本質的不同」,「信息技術不能取代學生對文字本身的閱讀和感悟。」(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現代教育技術專題研究組《關於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應用的意見》,

談文學文本文學教學的策略

小學語文主要分為實用為本和文學文本。對於不同的文體,教學方式、教學目的、教學手段皆有很大區別。那麼,如何在文學文本閱讀教學對話中進行有效的情感熏染呢?我試從課堂閱讀教學諸環節的操作實施層面,結合具體案例來剖析,以探討其基本原理。
一、導言啟情
文本閱讀教學對話的起始階段,教師以情感飽滿的引導性語言,對所讀文本的相關知識作精要介紹,以吸引讀者參與對話和交流的興趣,這叫「導言啟情」。從內容層面看,導言設計的切入點通常有:
(1)文本的閱讀史痕跡,即教師從某一經典文本自誕生以來在讀者中引起的批評反應,或讀者對作文的評價反映等閱讀認知或審美體驗中,擇取合宜的信息來充實導言,先聲奪人,開啟學生的驚訝、好奇、探究和發現等心理情緒,以引起讀者對所讀文本的有意注意。
(2)文本作者的逸聞趣事,即通過對文本作者相關事跡的介紹,以使讀者對文本產生某種特定的閱讀期待。
(3)與文本題材、內容、表現形式等相關的知識點等,通過這方面知識的介紹,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導言啟情,要求教師導言中含有於學生而言具有新異感、刺激性的新鮮的信息,語言表述力求簡練、概括,同時有幽默的諧趣,有懸念感,起到引逗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的作用。
二、設問引情
在文本閱讀教學對話的展開過程中,教師針對文本的情感內涵拋出預設的問題,或者根據學生對文本閱讀接受的反應狀況隨機生成問題,以之為中心任務來驅動學生深入探尋文本情感世界的風景,這叫「設問引情」。文學文本閱讀教學對話是一個具有探險色彩的動態過程,教師的設問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它促進學生更透徹更顯豁地感知文本的情感。教師的設問語,應講究情感的修飾,或驚訝,或冷峻,或詭譎,或狡黠,或幽默,或庄嚴……要密切聯系文本的情感內涵,呼應學生的閱讀反應,使之自以為瞭然時又忽添一份疑惑,使之「山重水復疑無路」時突見「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之在「晴空一鶴排雲上」的亢奮的巔峰時轉而見「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傷懷的幽谷……通過情感的渲染,教師設問語才能更有力地抓住讀者對話和交流的慾望,從而把閱讀解讀引向深入,這是提高文學文本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三、解疑悟情
文本閱讀教學對話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內涵的理解產生困惑或提出質疑,或者面對教師的有深度的提問而懸宕未能破解時,教師以精要的解析闡釋,為對話的持續進行而鋪墊,以使學生最終領悟,這叫「解疑悟情」。「解」因「疑」生,「悟」因「解」得,因解析闡釋而使學生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這體現了對話中師生的互動,發揮了教師在對話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教師的解疑,要讓學生感到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的解疑,要把握恰當的時機。除了教師主體直接為學生解析文本的疑難點之外,亦可啟發學習同伴嘗試答疑,而後教師進行評點、糾正,這可使閱讀教學對話更為活躍。
四、講析顯情
文學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的精要講析,是提升學生對文本情感內涵理解深度的必要途徑。教師在發現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內涵理解有偏差、較膚淺時,要敢於講析、善於講析;通過講析,使文本的情感世界的原貌得以彰顯。且看下例:
師:蘇軾是怎麼勸解「客」的?蘇軾的話可以分幾層?生:兩層,「且夫」是標志。
生:我想第一個文句是一層。不管蘇軾怎麼解釋。「水與月」,下面兩層都寫到,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生:不對。水與月是第一層,第二層是風與月。
師:第一層是以「變」與「不變」來看人與物的盡與無盡,含蓄地指出客觀審美角度的偏差:作者認為,要說變都在變;要說不變,都無盡。所以不存在羨慕什麼的問題,這是「何羨論」。第二層從人與物的領屬關系說起,有些物屬於某人或權力專有的,比如門口的樹是屬於公共的,你們是屬於班主任的;(學生笑)有的是存在,不屬於個人的 ,比如江上之秋風與山間之明月,可以盡情去聽去看去享用,而且無人阻止,無窮無盡。這是「共適論」。用我們今天的話歸納一下:一是換位思考,痛也可視作樂的催化劑;二是親近自然,一切來自社會的痛都會在開放的大自然的懷抱中稀釋殆盡。
上述環節中,教師以設問來啟發學生理解蘇軾勸客之語的層次(其實就是理解蘇軾在本文中要闡釋的情感內涵),當學生的理解出現浮淺、偏差時,教師適時地講析,使學生由知之模糊到知之教深,逼近了蘇軾的心靈世界。
「文學作品的真正存在只在於被展現的過程,這也就是說,作品只有通過再創造或再現而使自身達到表現。」課堂閱讀教學對話的過程,正是文本真實世界的由模糊到清晰的逐漸被展現的過程;教師恰當精要的講析,可以充分釋放文本自身的情感力量,使學生受到熏染。
五、結語明情
在課堂閱讀教學對話的終了階段,教師通過歸納總結,來進一步明晰文本的情感內涵,這叫「結語明情」。結語可以指向於文中的思想情感內涵,亦可指向於文本的藝術表現形式,或者由此文本閱讀過程導出一般的閱讀策略。結語的情感融合較多地指向於文本的思想情感層面,以發揮文以載道的功能。
六、評價含情
文學文本閱讀教學對話中教師的飽含真情的適時評價有助於營造積極的充盈創造活力的課堂氛圍。教師的評價要落到實處,切住關鍵;而不宜浮泛、虛空、敷衍。評價語中或含贊揚,或含提醒、或帶糾正,都要拿捏好語氣語調。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學生的閱讀對話的反應應予以及時的恰倒好處的評價,評價語要切忌用諸如「好」「非常棒」之類的膚淺空洞的標簽式的誇飾語或具有挫傷學生對話積極主動性的冷言諷語,應力求客觀真實,有針對性,能扣緊文本的情感內容,有意識地指導和鼓勵學生去探究去體驗。

C. 標題:怎樣把握不同文體的閱讀教學目標

不同的課文的閱讀教學目標應該是不一樣的。課程標准當中對四個學段的文體都進行了歸類,第一個學段:童話、寓言、故事、兒歌、童謠、古詩、成語和格言警句;第二學段:敘事性作品和優秀詩文;第三學段:說明性的文章、敘事性作品、詩歌。從中可以看出前三個階段,也就是小學六年,課標所給出的閱讀的文體,相互之間也有一些交叉,有敘事性的,也有說明性的。到了第四階段,還有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這是課標中所列出的小學生應該學習的文體。 如何把握不同文體的閱讀教學目標,關乎到閱讀教學的過程和走向,關乎到閱讀教學最終去向哪裡。有的語文老師習慣於用一種方式來教閱讀。所謂的一種方式教閱讀是指,習慣於用實用類文本(說明文、新聞報道、日常應用文)的閱讀方式教學生,閱讀目標始終盯住理解。(認讀、理解、分析具體的語句意思……)這種方式如果遇到了文學類文本就脫離了文學文本的特點,文學類文本更加註重的是1、體驗、體驗情感;2、感受、感受形象;3、品位,品位語言。比如,六年級《白樺林的低語》一課,這是一篇歌頌林業工人的散文。那麼,這篇文章到底歌頌了林業工人的怎樣一種精神?需要學生去品味語言,比如說,你有煙癮,但在崗位上你的口袋裡絕沒有一撮煙草、一根火柴棒。能體會到什麼?(奉獻)你不帶書報,不是你不愛看,而是你的雙眼必須隨時注意四周的情況——哪怕是一縷淡淡的細煙,也不能忽略輕放!除了奉獻還能體會到什麼?(敬業);也就是說,只有讓學生抓住重點的詞、句,去讀、去品,去感受,林業工人的形象才能在學生的心目中豐滿起來。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體會課後思考題:「我」為什麼渴望再一次到大興安嶺的森林中去?學生就會感受到是看林人的敬業、奉獻、默默無聞的精神感動了自己、吸引了自己,從而也能體會到作者對看林人的深深贊美之情。 在小學階段的文體裡面還有說明性的文章等,說明文裡面一般沒有生動的形象,這樣的文體,我們就要抓住裡面的信息要點進行分析理解。詩歌教學的要點是誦讀、想像。所以不同的文本,我們要用不同的閱讀的方式。另外,還有一個閱讀方式就是精讀和泛讀。精讀是要把裡面的詞句加以認真地推敲,老師要帶著學生學會應該怎麼樣去推敲文本。泛讀是專注追求量,有的時候可以不求甚解。 不同的對象,不同的閱讀材料,我們要用不同的學習方式、閱讀的方式。不同類型的課文應該教給學生不同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策略。(四年級上冊《誰說沒有規則》課文講述的都是反面的事例,如果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會起到強化錯誤的作用,所以不適合朗讀,也不適合齊讀,應該多讓學生個人小聲讀。)老師們還經常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句話對不對?在特定的環境下,應該說這句話是正確的,但是脫離具體的閱讀情境,我們想「不動筆墨不讀書」不一定妥當。如果孩子在讀一本小說的時候,你讓他動筆墨的,就破壞了他的閱讀興趣了。 不同的文體,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我們所給予的教學的目標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憑借文體本身的特點和學生本身的特點來實施我們的教學,目標定位準確了,我們的閱讀教學的走向才能夠更加豐富、更加多元。

D. 外國譯文記敘類文體的教學方法

1 
語文基於《外國小說欣賞》閱讀教學提升高中生記敘類文體寫作水準的策略探究【摘要】本文針對……的……,提出……主張。主要策略包括:1.2.3.4. 【關鍵詞】《外國小說欣賞》閱讀教學
記敘類文章讀寫結合一、問題的提出源於高考作文閱卷發現的記敘類文章不受歡迎和諸多不足的事實。本文通過「文」(記敘類文章)情分析呈問題,「學」情分析探原因,「科」(《外國小說欣賞》)情分析明可行,讀寫結合解困惑,教後反思適補明的理論分析和教學實踐,讀寫結合,在《外國小說欣賞》的閱讀教學中提高高中生的記敘類文章的寫作水平。二、當前高中生記敘類文體寫作水準低下的成因分析記敘類文體的第一次聽說,是在高考作文閱卷的分析會上。基於高中生的作文沒有像文學大家那樣文體嚴謹的事實,高考閱卷粗分高考作文為議論類和記敘類文體。
何為記敘類文體?把議論文歸為一類,其餘以寫人記事為主要內容來表情達意的文章都把它歸為記敘類文體;從文體角度而言,它非單一的記敘文,包括記敘文、記敘性散文、小說等,兩後者擴大了記敘文這個概念的外延。1.「文」情分析呈問題記敘類文體非作文形式的後起之秀,亦非什麼天外飛物,如果從寫作的歷史而言,寫作的歷史有多久,寫記敘類文章的歷史就有多久。於廣大的高中生而言,應該是駕輕車就熟路的。但多年的教學實踐,明顯地感覺到,寫記敘類文章,高中生不如初中生,初中生不如小學生。高中生記敘類文章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從表達方式角度而言,長於概述,短於描寫記敘和描寫是記敘類文體最主要的表達方式,誠然,這是沒錯的;但它們並非並駕齊驅,平均使用力量。敘述重在表達「是什麼」「什麼事」;描寫在於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現人、事、景、物的形狀、姿態、性質、特徵等,使讀者彷彿是通過自已的感官感知到了描寫的對象,從而喚起想像與情感的體驗,即「什麼樣」,重在「再現」。由此而知,描寫是記敘文的生命,有沒有描寫,決定了文章的成敗。一篇以「愛」為主題的記敘類文章,一個學生選擇了「媽媽的愛」作為內容,的確,媽媽愛孩子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但是他在不足800字的文章里寫

E. 小學語文教案文本要點怎麼寫

小學語文教學基本要點

一、識字教學。(基本原則多認少寫。)
一二年級著重是引導學生識字,寫字。教會學生漢字的基本部首,教會學生識字的基本方法。能正確規范工整的書寫漢字。
教師在多種情境中教學漢字,鼓勵學生多渠道識字,用字。
三四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識字能力,教師著重指導有代表性,容易讀錯、寫錯的漢字。繼續強化寫字正確規范工整。在課文中適當知道個別漢字的書寫;教會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
五六年級,學生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一般課堂不再教學漢字。只在具體課文中理解相關詞語的意義。課前或課後強化書寫。
各年級可適當結合課文進行練字活動。
二、閱讀教學與習作訓練(基本原則教師要有文體意識。)
精讀課文:一二年級藉助課文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初步了解課文寫了什麼事,重點是學習朗讀。初步了解基本句式,認識句號、逗號、問號、嘆號。知道自然段,認識擬人,比喻等簡單修辭句式。
一二年級一般所選的童話,寓言,兒歌,古詩,重在朗讀中滲透句式等。在引導朗讀中點撥並練習仿說或在每課中練習寫一兩個句式。
三四年級,學生會用普通話朗讀課文,學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並學習概括內容的方法。結合課文,工具書,生活實際等途徑學習理解有關詞語意思的方法,體會關鍵詞表情達意的效果。在課文中選擇一段或一部分,品讀寫法,並能仿照課文寫法,練習寫一段。
五六年級,藉助課文著重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和寫作的順序,就是說作者是怎麼寫的。
具體來說三到六年級不同文體的教學重點有所不同。比如:
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教學中主要引導品讀分析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細節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
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教學中搞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理清事件的順序,然後品味細節關鍵詞句。
以寫景狀物為主的記敘文教學要點:把握景物的特點;明確描寫的順序(時間、空間);體會作者的情感;品味修辭,積累描寫性句段。
說明文教學要點:把握內容,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徵;理清說明順序;掌握作者基本的說明方法。
童話教學要點:理清故事情節;明白蘊含的道理;能聯系生活認識童話中的人和事,感受童話語言特點;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
寓言故事教學要點:理解故事內容,在充分朗讀中理解情節和形象,明白寓言的道理。
古詩詞教學要點:整體感知內容,不要逐字逐句對照翻譯;豐富想像思維啟發想像詩詞的意境;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詩詞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積累語言。
總之閱讀教學基本流程是整體感知一篇,集中品讀一段(一部分,一章節),每課仿練一段(句),積累一段。
2.略讀課文。
主要針對導讀提示活給出的問題,一課時由教師組織學生自主朗讀、批註、討論中,解決問題,了解內容即可。
3.課外閱讀與積累
結合不同年級不同的教材主題,有計劃的開展主題閱讀,並積極組織班級閱讀匯報、比賽等回應活動。如一二年級主要讀繪本式的童謠,兒歌,詩歌,成語小故事等;三四年級主要讀寓言故事,童話古詩,神話傳說,科普故事等;五六年級讀小說名著,古今愛國、愛家的短篇小說類。關鍵是要組織自由讀,每月一次展示交流,激發並保護閱讀興趣,在匯報活動中倡導自覺積累。
日積月累常態化。可依據每冊書的積累內容為基礎,歸類做適當補充。然後按一學期時間進行每日積累,循環復習。
三、習作與口語交際
習作、口語交際的訓練一般在閱讀教學、讀書活動中分散滲透訓練。關於單元主題習作訓練首先教師一定要充分准備,其次教室一定要鼓勵師講評,再次,鼓勵學生自由表達,不可過分提過多要求。如通過實物展示,情境展示,學生實地觸摸,觀察、操作等體驗之後通過回顧自己的感覺,自由表達自己的收獲感受,引導學生寫體驗式習作。不要提過多的字數、結構等要求,倡導學生運用學過活課外積累的新鮮詞句,但不是原文抄襲。一句話習作,在一定的情境體驗後鼓勵學生自由真是的書寫自己的感覺

F. 小學語文有哪些文體,各種文體如何教學

1、引導學生分析情節結構。
2、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
3、引導學生分析環境描寫。
教師如能從品人入手讓學生認識文中的作者和行文時的作者,教學生品讀出作者文中的情思和寫文時的真情,長此以往,學生一定能品文而識人,知曉每一位散文家的文體風格。反過來也是同樣的,學生把握住每位作家的文調,就能很快的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認識作者本人,最終都能達到散文教學的成效。可見,品人、品情、品文是相互依存,共同滋長的。

G. 不同文體在教學中有什麼不同的策略

它們的結構、語言、表現手法都有自己的規定性,教師在選擇教法的時候,要根據不同的文體選擇適應的教學方法,才能准確把握課文呈現出的價值與語言文字魅力,才能給學生傳授正確的語文知識,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我們語文老師在選擇教學策略的時候,常常容易忽視文本的特點。這恰恰是大忌,因為不同的問題,其寫作方法是迥然不同的,而學習語文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如果一個教師無視文體的特點,無論什麼文章都採用相同的教法,那麼其課堂效能是可想而知的。

H. 散文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讓導入牽引學生心靈

眾所周知,萬般開頭難,良好的開場白預示著成功的到來。當散文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等待教師引領學生去尋幽探秘時,就特別需要教師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成功的導語,如同剛剛拉開的大幕,讓學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對散文教學而言,導入語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為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文以情生,有人把散文化作心靈的揚聲器,那些巧妙構思,生花妙筆的由來,植根於作者對於自己表現對象的深厚感情和精闢的見解之中。因此,教學時,必須以情感為紐帶,引起學生的共鳴,把學生帶進作品描繪所蘊藏的情感世界去體驗,去領悟,才能以情動情,引導學生,牽引學生走進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來正確理解課文,學好課文。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的周亞萍在朱自清的寫景散文《春》教學中曾這樣導入:首先播放以「早春」為主題的影象片段(實景外拍,配以音樂和解說)——「屏幕上這一幅幅畫面,是我們陶醉,使我們被這熱情洋溢的詩情所感染。被這盎然的生機所激勵。春天是美好的,當產生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贊美之情的時候,我們思想的河流會跳出對生命充滿無比熱愛的浪花,我們感情的波瀾也會在秀美逶迤的雲海中起伏飄盪。」接著,打出《綠》、《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畫面,並進行解說——「瞧,一位采著《綠》、賞著《荷塘月色》、《匆匆》走來,又給我們留下《背影》的文學家踏著《春》來了,他是誰呢?」最後教師出示課題,將學生引進文本之中。這樣,在導入情境的渲染下,學生與美麗的自然展開多感官的對話,從而初知初春景緻,為課文的學習作作還鋪墊。教學敘事散文《散步》一文時,我這樣深情導入:「人們常說母愛如水,父愛如山,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感動著我們所有的人。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無私的愛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和舒適。可是,等到他們變老了,兩鬢開始變白,兩眼逐漸渾濁,身體不再靈便,孱弱的雙肩已擔不起生活的重負,他們如同風中飄盪的落葉一樣,預測不了明天的行程,如同即將熄滅的燭火,把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做兒女的我們這時應該怎樣做呢?今天學習了《散步》後,我們將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並同時獲得一些啟示。」在以上的導入中,教師適時地牽引住學生的心靈,有利於快速走進文本之中。

二、讓關鍵詞句凸顯文本內涵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詩眼和文眼是作品藝術構思的凝聚點,是牽動制約全篇的關鍵點。詩文的「眼」實質上就是關鍵詞,而且是核心關鍵詞,是最能幫助讀者理解文本主題的關鍵語句。它像一個人心靈的窗戶,透過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脈搏的律動,領略到文本的精神內涵。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緊扣文眼突破開去,便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體特點,更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握關鍵詞句來把握文本,統攝文本的靈魂內涵。因此,語文關鍵詞教學,在散文的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關鍵詞之所以關鍵,就在於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義和達到教學目的,所以,語文關鍵詞的選定過程,實際上是教師進行文本解讀、文路梳理,確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的一個過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寫景散文作品《濟南的冬天》流淌著一種如詩如畫的美感,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無不帶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作品的種種神韻,美景中濃郁情致,更值得細細玩味欣賞。那麼,在教學中把握關鍵詞,可算是把握文本的一條最佳捷徑。例如在文本第一段中,作者寫了濟南冬天的天氣,教學時可把握關鍵詞——「寶地」,然後再探究原因——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跡」「怪事」,突出它的「溫晴」,因此贊譽它是個「寶地」。這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濟南冬天特有的美景,都是與此相聯系的。選擇關鍵詞,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到語境,品味和感悟文本的核心內容,體會文本的意義和意味。李森祥的寫人散文《台階》讓讀者看到了一位普通農民為了實現生活理想而艱辛創業的奮斗史。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把握關鍵句——「我們家的台階低」來理解文本,把握人物形象。教學時引導學生思考「父親為什麼要用畢生的精力,把家門口的台階由三級築到九級呢?」原來,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一心想築高自家的台階,也就是為了抬高自家的地位。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中國農民的堅韌性格,也啟迪我們對前輩生活價值觀做全面的審視,學會關注農民的命運,關注農村的貧窮。在教學中,由一個關鍵句的把握,統攝全文的內容,學起來輕松又明白。通過把握關鍵詞句的教學,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內涵。

三、讓生活與語文共融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時時現生活。這是大語文觀所體現出來的語文和生活的關系。語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論的。散文更是作者對生活的深刻體驗和感受流淌於筆尖的產物。因此,學習散文要鼓勵學生融入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這樣學生的思維就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很多學生總是抱怨生活在「兩點一線」之間,哪來生活的感悟呢?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確實發現美的眼睛」吧。作為語文教師要盡可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把更多的生活資訊融入到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敘事散文《背影》是一篇文字朴實而情感豐厚的文章——慘淡家景之下,冬天父子相別,兒子心目中的父親「背影」,意蘊深遠而令人回味無窮。文本中的細節很生活化,初讀時或許會覺得很平淡,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尋找同樣感人的生活細節來引起學生的心靈共鳴。我在課前布置了一道作業——積累生活中令你感動的親情細節,以便在課堂上交流。結果發現,學生的課前積累很感人。有同學這樣深情地回憶道「晚上伴著爸爸此起彼伏的鼾聲的響起,我漸漸進入了夢鄉。迷迷糊湖中總聽見一聲聲柔柔的腳步聲,似悅耳的歌聲漸漸朝我襲來,接著便有一雙溫暖的手為我輕輕地蓋上被子。我察覺了,小眯著眼,不願驚擾這夜裡靜謐的幸福。媽媽的目光里流露著濃濃的愛意,嘴角一抹淺淺的笑意,讓我彷彿沉浸在愛河裡。媽媽又是靜悄悄地走了,這下我發現了,媽媽踮起腳走路。」還有同學說父親雖然粗枝大葉,卻能在百忙中惦記著我,逛了好幾家書店,終於為我買到我心儀以久的書,以致於腳皮都磨破了;還有同學說冬夜裡奶奶早早地就為我暖好被窩,讓我睡覺時不會受凍。課堂上,一時間似乎所有的生活細節都在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在教學寫人散文《老王》之後,引導學生積累象老王一樣生活中雖平凡卻閃爍著人性光芒的小人物的形象,讓學生更深地感受到,生活中要學會平等的對待別人,要有人道主義精神,幸運的人有責任去關心那些不幸的人們。這樣,既引導學生走進了文本,又拓寬了文本,讓文本與生活共融,領會了文本的內容意蘊又引領學生走進了生活,可謂一舉多得。

四、讓意境盡顯文本魅力

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看,現代散文的魅力在於醇厚的意境。散文世界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成為最常用的寫作方式,人們又常常以意境稱之。散文的意境,具有難以言傳的美感。這種美感,需要細致地感受一番。那種條分縷析的做法往往會割裂整體意境,削弱作品的美感,不宜用來學習散文。在品味意境時,首先要注意意境的整體性。其中既有對物象外觀的藝術描繪,又有物象內蘊的傳神寫照;既有作者真情實感的傾注,又隱含著對事物本質特徵的理性評價。因此,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全面感受,切忌把意和境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教學魯訊先生的寫景散文《雪》,(本文是以對自然景物——雪的詩化描寫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緒。)暖國的雪「滋潤美艷」,是那樣地純真美好、生機勃勃,就可以引導學生走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6]的富有春意的意境中。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堅強不屈」,就可以引導學生走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7]的壯闊的場面,細細品味朔方的雪的頑強不屈,從而明白這正是作者偉大人格的寫照。我們通過把握散文的文本意境,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並且讓孩子們充滿興致,充滿強烈的探知欲,走進一個多彩多姿的語文世界。在教學寫人散文《背影》一文時,引導學生了解作者開篇寫了祖母之死,父親卸職,盡管是一筆帶過,但如果和寫父親背影部分聯系起來作整體閱讀賞析,會發現前面是鋪墊,它們共同奠定了凄涼、冷清的情感氛圍。唯有如此,父親的舉動才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父親的背影在讀者心目中永遠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在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意境,有意識的在閱讀過程中,把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對生活的感知與思考結合起來。

五、讓板書統領文本內容

人文

「美」

高高望天樹

竹樓映藍天

悠悠野象谷

嫵媚傣寨水

笑對生與死

自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走入課堂,但是板書在教學中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散文作為一種意蘊醇厚、文字優美的文學體裁,倘若教師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板書,將會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為課堂教學的藝術離不開直觀、形象的優秀板書。我們的板書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書寫能力,因為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我們的板書更應具有示範和引導作用,同時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精心設計的板書,能使學生賞心悅目,興趣盎然,活化知識,對知識加深理解,加深記憶,是提高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學中板書設計的作用,曾一度被視為課堂教學的閃光點,其作用被視為「畫龍點睛」,可現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板書設計倏然隱身,可有可無,就造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席空檔。而教師在教學中若能針對文本內容有的放矢,不脫離教材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板書,且線條簡單,用詞精練,把握散文的美感,就讓人印象深刻,促進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鞏固。在寫景散文《美麗的西雙版納》教學中,我曾根據文本的內容及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歸納板書,清晰明了,一目瞭然,而且統領了各個部分的內容,又突現了文章的主旨。

抒情散文《荔枝蜜》教學中,可以這樣設計板書,因為文本的主體是蜜蜂,板書便是一隻蜜蜂,且形式與內容非常吻合,頭對應標題,身子對應主題,翅膀對應藝術特色,蜜蜂的飛翔靠翅膀,文本的主題顯現靠藝術手法。板書如下: ( )

多年以來,在教海中摸索前行,教海無涯,正所謂要活到老,學到老。腳下路正遙,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將繼續勇於挑戰,勇於創新,讓自己的教學永遠與時俱進。我期待自己能快速成長,成長為一名成熟的、運籌帷幄的語文教師。

散文教學之我見
內容提要】散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散文教學也就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本文主要從實踐經驗出發,談了幾點關於散文教學方面的淺見。內容包括:1.散文教學的重要性。2.理清文體,合理界定散文概念的內涵,給學生清晰的文體知識。3.感悟散文的哲理,體味散文的意境。4.點撥散文構思的方法,開拓學生思路,使學生掌握一些實用的散文構思技巧,並同時訓練、活化學生思維,開發其智力。5.汲取散文的語言營養,提高其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完善其人格,熏陶其情操,優化其氣質和風度等。6.教學生認識散文創作的主要思維形式之一——靈感思維,指導訓練其靈感思維,運用各種手段誘發其靈感的迸發,並鞏固其靈感思維調動的隨意性,為散文寫作及創造人格的養成打下堅實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中學語文教學的課文有60%——80%屬狹義的散文性質。就中學生容易學習和入門方面講,散文為諸文體之冠,幾乎所有中學的校園文化陣地(校報、校刊等),都是散文的世界。的確,散文是青少年通向寫作殿堂的敲門磚,是入門寫作的必經之路。所以,搞好散文教學,對中學語文教師來說,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我在教學散文時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理文體

有位學生曾問我:老師,有些議論文為什麼選入《世界散文精品選》之中?引起我深長的思考,看來,這似乎是一個簡單問題,起碼說明學生還沒聽過「廣義散文」這一說;但不僅學生不明白散文的界定,老師們也頗拿不準,因為許多「散文」的定義及「散文選本」目前就很模糊。

I. 如何針對不同的文體特點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

一、教師示範,展示學法。
由於學生的認識規律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所以上課開始便向學生灌輸抽象的學習方法是很難被小學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機械地記憶,而不是理解,更談不上應用。因此,學法指導的第一環節應先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即通過教學中的示範性指導,讓學生從教師的教學中感知學法,領悟學法。這就要求教師的示範過程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教師的教應做到線條明確,層次清楚,便於學生發現和領悟學法。二是教師的教應做到難易適度,便於學生嘗試和運用學法。
如在教學第十冊第三課《古詩三首》時,我將第一首詩《江畔獨步尋花》作為展示學法的範例。指導學生分五步進行學習:1、初讀,讀准字音。1)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准字音。2)指名朗讀,糾正春錯誤讀音。3)教師示範朗讀,讀出詩句的停頓節奏,以喚起學生的注意。4)學生試讀,達到能讀准字音,會停頓的程度。2、細讀,理解字詞。1)學生自讀詩句,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2)指導學生運用查字典、聯系詩句等方法理解這些字詞的意思。3、精讀,體會詩意。1)指導學生再讀詩句,一邊讀一邊想每句講的是什麼。2)學生逐句講述詩句意思,要說得通順、連貫、明白。4、賞讀,想像意境。1)再讀《江畔獨步尋花》,思考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2)自由朗讀,想像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3)反復朗讀,欣賞詩的韻律,感受詩的情趣。5、誦讀,背誦詩句。讓學生在聲情並茂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詩的意境,欣賞詩的美感,並能熟領略了詩的意境,同時使學生從這一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認識。為下一步發現和領悟學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回顧小結,歸納學法。
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如果不及時加以指導和歸納,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他們對學習方法的認識就不能深化,也就達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當學生對學業法的感性認識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教師要及時引導他們對第一部分的學習過程進行簡要回顧。使其從回顧中發現和領悟學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導學生將發現的領悟到的學法歸納出來。使他們對學法的認識更加清晰和深刻。
三、自學實踐,運用學法。
通過前兩個步驟,學生已經領悟和歸納了學法。但學法作為一種方法和本領,不但要靠講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實踐活動的訓練。只有通過學生的自學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學法,也才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得到培養。所以,領司和歸納學法並不是學法指導的最終目標,而只是一個起始。在此基礎上還應給學生自學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嘗試過程中運用學法,把學法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進而形成能力。
如在教學第二首古詩《游園不值》時,我就把主動權留給學生,讓出人頭地通向旬才理解和歸納的學法自學這首詩。在學生自學之前,我用小黑板出示學法,強化學生的意識,防止自學過程的混亂性;同時我還向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這樣,學生既明白了學習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學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進行自學。在學生自學焊,教師進行巡視,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進行自學。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使他們也能運用學法進行自學,逐步提高自學水平。
學生在學習《游園不值》這首詩時,自己去朗讀詩句,分閱讀、品味、想像、誦讀,在此過程中,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使閱讀的理解過程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理性的學習方法通過實踐真正轉化為技能。理實證明,這樣做,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效果很好。
四、檢查效果,鞏固學法。
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檢查,可以糾正不足;通過檢查使學生盾到自己運用學法所取得的成績,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激發學生運用學法的興趣。所以在學生自學後,應採取一定的方法檢查自學效果,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在教學《游園不值》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檢查自學效果:1、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不值」、「游園不值」、「應」、「憐」、「屐齒」、「蒼苔」、「小扣」、「柴扉」。2、作者未能進園賞花,但他並不掃興,你從哪裡看出來?3、圖文結合,講述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4、感情朗讀和誦背全詩。在檢查過程中,允許學生發現不同意見,並善於用「不同」去效地促使他們獨立思考、評議、爭論和互相啟發。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學法繼續自學、檢查,使學生真正地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當然文體不同。學習的方法也不同。不論是學習古詩還是其他課文,都有各自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善於把握各類文體特點,在教學中加強學法指導,切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和素質教育的需要。

閱讀全文

與不同文體文本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早些入睡的正確方法 瀏覽:640
電腦藍屏了怎麼辦多種方法 瀏覽:187
皮筋安裝方法 瀏覽:945
磁力表使用方法 瀏覽:806
如何計算下期和值的方法 瀏覽:167
火線膿皰的快速獲得方法 瀏覽:547
尾盤快速跳水方法 瀏覽:437
豆角種植搭架方法圖片 瀏覽:978
中學物理的研究方法 瀏覽:107
好用的圖片文字識別方法 瀏覽:337
遮陽草帽的正確方法 瀏覽:99
傳統客家民居研究方法 瀏覽:408
泰州行李箱銷毀方法有哪些 瀏覽:361
陰莖血流量檢測的方法 瀏覽:408
德眾尚傑原車協議安裝方法 瀏覽:853
盤點的復盤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128
蘋果手機卡屏解決方法視頻 瀏覽:927
腦梗恢復期的腳外翻鍛煉方法 瀏覽:258
如何diy布包製作方法圖解 瀏覽:831
衛生間洗手盆焊不銹鋼架安裝方法 瀏覽: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