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語言分析方法研究代表人物

語言分析方法研究代表人物

發布時間:2022-07-24 04:36:02

Ⅰ 求語言學流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論

一、傳統語言學 (一)古希臘語言學 有文字記載的語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臘。當時的語言研究是在哲學研究的范圍內展開的,屬於哲學的一個分支。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希臘人就對語言問題進行過兩場有名的大論戰。第一場論戰是在「自然發生派」和「約定俗成派」之間展開的。論戰的焦點集中在語言的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繫上。「自然發生派」認為,單詞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質,也就是說事物的名稱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質決定的。他們以語言中的象聲詞為依據,得出語言是自然發生的結論。「約定俗成派」則認為,事物的命名是人們在實踐中互相約定的,和事物的性質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語言中的象聲詞是極少數,即使沒有它們也不會影響語言交際。由此,他們認為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產物。這場論戰持續了很久。雖然沒有得到什麼結果,但它促進了對詞源的研究,對詞的各種關系的分類產生了興趣,可以說是開創了在哲學這個總的框架中研究語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戰國末期的荀況(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實名。」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學者就持有與「約定俗成派」相類似的觀點。 第二場論戰與第一場論戰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在「變則派」與「類推派」之間展開的。爭論的焦點集中在語法結構是否規則這一問題上。「變則派」認為,由於語言是自然發生的,所以也是不規則的,並以語言中許多不規則現象作為立論的依據。「類推派」則認為宇宙間日月的運行、四季的輪轉是有規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則支配的,語言也不例外。它雖然有不規則的現象,但總體來說還是規則的。由於希臘語既有規則的成分,也有不規則的因素,所以論戰的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但雙方都對語法理論的產生有較大的貢獻。「變則派」的貢獻在於他們辨別出了主要的語法范疇;「類推派」的貢獻則在於他們確定了主要的屈折變化形式。 早期的希臘學者對語言的研究主要側重於詞源學、語音學和語法學三個方面。其中語法學所取得的成績最為突出,對傳統語言學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8—348年)在「自然發生派」和「約定俗成派」的論戰中持中立態度。他認為,有些詞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質;但有許多詞,其語音形式與意義之間究竟有些什麼聯系是無法判斷的。他在分析單詞與意義的關系時,把詞分為主詞和述詞兩大類(大致相當於名詞和動詞),是西方語言學史上第一個對詞進行分類的學者。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堅定的「約定俗成論」者。他認為語言是約定俗成的,是有規則可循的。他在柏拉圖的詞類兩分法的基礎上把那些既不屬於主詞又不屬於述詞的詞自成一類(大約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連詞)。他還注意到名詞有格的變化、動詞有時態變化等這樣一些結構上的特徵,並第一次給詞下了定義。 後來的「變則論」者斯多葛學派(The Stoic School)又在亞里斯多德的詞類三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把詞分為冠詞、名詞、動詞和連詞。後來又把名詞分為專有名詞和普通名詞。他們還對動詞的時態和名詞的格等問題進行了細致的研究,認為名詞有主格、賓格、與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 在古希臘時期,對傳統語言學作出較大貢獻的是亞歷山大里亞學派(The Alexandrian School)的特拉克斯(約公元前一世紀)。他在名為《讀寫技巧》的只有15頁的小冊子中,把詞分為名詞、動詞、分詞、冠詞、代詞、介詞、副詞和連詞八大類。這本小冊子對後世影響很大,在此後將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歐洲的語法學家在分析其它語言時,仍將詞分為八大類,盡管所用的術語略有不同。 特拉克斯對語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詞法上。最早對希臘語句法進行全面描寫和分析的是公元二世紀在亞歷山大里亞從事著述的狄斯考魯。他名詞與動詞之間的關系入手,再分析描寫其它詞類與名詞和動詞的關系。同時,對動詞與名詞或代詞在人稱和數的一致關系、對一類詞代替另一類詞的替換關系等問題也進行了研究。他的句法分析和描寫為後來區分主語和賓語、區別主從結構等奠定了基礎。 (二)古羅馬語言學 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前二世紀,希臘的統治地位逐漸由羅馬帝國所代替。到公元一世紀,羅馬帝國的統治已相當穩固。在羅馬帝國統治西方文明世界的年代裡,研究語言的空氣比較活躍,並已經了解到古希臘的兩次有名的大論戰

Ⅱ 傳統語言學的代表人物

瑞士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費迪南德,現代語言學的創始人,是結構主義的創始人。索緒爾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整個人文學科。索緒爾後三個流派: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美國描述語言學校。這三個流派的代表,代表的書,一個簡明的介紹基本的學術觀點來看,其貢獻。

布拉格學派

也被稱為功能性的語言學校。學校始建於1926年10月,布拉格語言學學會的成立標志著,它的創始人馬泰休斯,他曾擔任協會的第一任總統。馬泰休斯布拉格學派的早期理論家,他深刻分析了新的語法學校的缺陷,強調合作理念語言研究。

特魯多「Cike根據布拉格學派的傑出代表」音位的原則,是現代音韻學的經典之作。另一位代表的傑出成就雅克·卜·約翰遜,他的「顯著特點」意義重大的理論現代語言學。法國著名語言學家馬丁,雖然沒有正式參加在布拉格語言學學會,但因為他的語言觀,反映了布拉格學派的學術思想,所以一些學者稱為布拉格學派的代表人物。布拉格學派 BR />
要求的結構 - 功能學派的語言,他們的觀點是相結合的結構與功能,他們的語言是一種多功能的結構體系,更加相互依存的子系統構成的音位學說,語言聯盟理論和斷句的學說。

布拉格學派的主要音素研究,其主要貢獻是澄清的第一個系統的的音韻任務,原則和研究方法,使得它領先的結構語言學位置的領域。 「美國語言學家布林說:」任何其他歐洲語言群體,像布拉格語言學會不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哥本哈根學派也被稱為學校的丹麥,也被稱為符號的學校,成立於1931年,成立的一個標志,哥本哈根語言學會代表葉爾姆斯列夫,鉤藤總布龍達爾代表作品。葉爾姆斯列夫語言理論平台,布龍總的結構語言學,鉤藤總的語符,匯編。

哥本哈根學派的核心人物的離開爾姆斯列夫細致入微的觀察,他的語言,並注意到一些重要的特徵語言:語言的遺傳,社會,符號,語言思維的關系,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語言和言語的區分。他主張內容平面之間的區別,並形成一個平面,它們被分為單位的形式,形式和內容的表達形式和實體。語言符號所構成,任務是研究語言表達的平面和內容平面之間的關系。他的理論被稱為學習的語符,具有的性質代數,利用假設在研究方法側重於解釋。

哥本哈根學派的語言結構之間的關系,而這項研究數學已知的性質。雖然這一理論是非常抽象的,沒有什麼實際應用程序,但代表了人文和精密科學相結合的趨勢。著名語言學家指出,王希傑先生:「哥本哈根學派的學說是一個非常天地象牙塔的學術巧妙。」也許將被應用的符號學原理在計算語言學,語音工程的新學科。

美國描寫語言學校

也被稱為美國結構主義學院,它是美國在20世紀,一些學者美洲印第安人的語言和發展的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先驅這所學校,博厄斯(又譯寶ASI)的學生薩丕爾,布龍菲爾德的主要代表,其次是海麗絲和霍凱特的。 BR />
1911年,美國學者稱為博厄斯擺脫傳統語言學的概念和方法,強調美國印第安語手冊的前言中的語言事實的客觀描述。薩丕爾著名的書「在對語言現象的解釋語言」心計的位置上,他提倡的語言現象與人的心理,社會,和文化。薩丕爾和他的學生沃爾夫著名的薩丕爾 - 沃爾夫假說相連,基本點是:語言的形式確定語言用戶對宇宙的看法,語言描繪的世界,我們如何觀察世界,不同的語言嗎?在世界上,世界各族人民的分析也是不同的。
/>這所學校Bloomfield中最重要的人物,他被稱為「美國語言學家。在1933年,他出版了「論語言」的正式誕生,宣告了美國結構主義學派。布龍菲爾德,「語言」的語言結構發展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為這所學校的理論指導,它被稱為布龍菲爾德學校的學校。

20世紀50年代,學校進入成熟階段海麗絲出版的結構主義語言學,語言結構分析的任務和基本程序,在這本書中所規定的方法。這一時期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霍凱特忠實地繼承菲爾德的學術思想,他的「現代語言學是一個著名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教科書,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傳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側重於口語和人合寫了描述語言時,學校注重語言形式分析,以避免語義問題;主要使用的語言結構分析的分布和替代方法,建立語言結構的分析,成分分析方法,他們的學術觀點和方法產生巨大影響源於索緒爾語言的學習。

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學校的三個基本理念,從理論上講,有共通之處,但也有其特點簡單地說,布拉格學派的研究重點在功能上的結構的語言,哥本哈根學派注重語言結構之間的關系,描述美國的語言學校把重點放在語言結構的描述和分析。三所學校被人類語言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

Ⅲ 19世紀以來的語言學流派的代表人物 流派的成就、發展史和影響

西方語言學流派 19世紀:歷史比較語言學運用「歷史比較法」,對不同語言進行比較分析,揭示語言間的親屬關系以及它們的歷史發展,這樣的語言研究就是歷史比較語言學。【1】先驅人物——威廉·瓊斯(英國東方學家,加爾各答最高法院法官)1786年是語言學誕生的一年,因為這年的9月27日有個名叫威廉·瓊斯(W. Jones)的英國人在加爾各答「亞洲學會」宣讀了一篇著名的論文《三周年演說》。文章指出梵語(古印度語)和歐洲希臘語、拉丁語、凱爾特語和日耳曼語的結構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因而他斷言,這些語言必有一個共同的來源。威廉·瓊斯的論文研究引起了歐洲學術界的廣泛興趣,在當時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許多學者把眼光引向過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語言也是系統研究的對象之一。此後的100年中,學者們忙於各種語言的歷史比較——先是在印歐語系的各種語言之間進行比較,後來則是構擬它們的母語——原始印歐語。【2】奠基人有:葆朴(F.Bopp)、拉斯克(R.C.Rask)和格里木(J.L.K.Grimm)1816年,德國語言學家葆朴發表了《論梵語動詞變位系統,與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和日耳曼語相比較》一文,揭示了這些語言的動詞變位系統的對應規則,並認為這些語言應該具有共同的來源的結論,被認為是歷史語言學的奠基之作。1818年,丹麥語言學家拉斯克發表了《古代北方語或冰島語的起源研究》,指出日耳曼諸語言和其他印歐語的詞在語音上存在著有規律的形式對應關系。拉斯克認為,語法對應是確定語言親屬關系和起源共同性的更為可靠的標志,該文所論述的方法和原理對歷史語言學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德國語言學家雅各布·格里木對歷史語言學的建立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1819年出版的《德語語法》提出了語音演變規律(著名的格里木定律,受到拉斯克有關觀點的影響),進一步揭示了日耳曼語與其他印歐語之間的語音對應關系。這一定律對於確認印歐語親屬關系、了解民族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研究語音演變規律具有重大啟示作用。原始印歐語 p b bh t d dh k g gh日耳曼語 f p b th t d h k g (第一次轉換規則)高地德語 b f p d ts t g kh k (第二次轉換規則)根據格里木的解釋,日耳曼語族中自成一體的三組音跟更早的原始印歐語的發音比較,都曾發生過音變,情況如下:(1)原始印歐語的濁塞音b、d、g,變成了日耳曼母語中的清塞音p、t、k。如拉丁語中的o(二)、genu(膝),在古冰島語中變成tveir、kné。(2)原始印歐語的清塞音p、t、k,變成了日耳曼母語中的清擦音f、th、h。如拉丁語中的pater(父)、tu(你),在古冰島語中變成fa�0�8ir、�0�6u。(3)原始印歐語的送氣濁塞音bh、dh、gh,變成了日耳曼母語中的濁塞音b、d、g。如梵語的bhrāther(兄弟),在英語中為brother。【3】代表性人物:施萊歇爾(A.Schleicher)-----提出了語言的「譜系分類法」,開創了構擬重建的方法。19世紀中葉,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發展已相當成熟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德國語言學家施萊歇爾於1861年出版了《印度日耳曼語比較語法綱要》。受到浪漫主義和生物進化論的影響,施萊歇爾提出自然主義語言觀,其主要理論觀點有:①「語言有機體」理論:語言是一個天然的有機體,它們是不受人們意志決定而形成,並按照一定規律成長、發展而又衰老和死亡。②語言生命的「兩個時期」假設:語言的生命和其他動植物等有機體的生命一樣,都有成長的時期和衰老的時期。成長期語言由簡單的結構變成更復雜的形式;在衰老期,語言由它所發展的最高點逐漸衰退,它的形式也受到了損害。並且,它認為語言發展的上升階段是在人類的史前史,從有史時期開始,語言的歷史就是一部衰落史(荒謬)。那麼,語言發展的最高點在哪兒呢?就印歐語來說,他把他所擬構的印歐「母語」看作是最高階段。③語言發展階段論:世界上的語言有著共同的發展道路,依照一定的階段發展的。生物是由簡單的生命細胞,經過各個發展階段,然後產生各類生物,語言也是這樣。具體地說,語言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以語言類型三分法為依據:孤立語、粘著語、屈折語),即所有的語言都發端於詞根語,然後通過輔助詞的粘著,最後發展到高級階段,即印歐語開始衰落時那樣的屈折語形結構形式(該理論導致了語言類型優劣論)。④語言譜系樹理論:將生物學中描繪生物進化類別的樹形圖方法應用語言發展過程和分類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根據已發現的對應規則來構擬重建原始印歐語,追溯它的每一分支的發展,繪成了印歐語系語言發展的譜系樹,提出了語言的「譜系分類法」。【4】轉折時期:青年語法學派19世紀70年代,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轉折時期,以萊比錫大學為中心聚集的一批語言學家形成了這一時期佔主導地位的所謂「青年語法學派」,代表人物有勃魯格曼、奧斯托霍夫、保羅等。他們的理論主要有:①語言存在於使用它的人們的不間斷的使用之中,因而語言研究應該重視活的現代語言及其方言。②在語言發展中起作用的語音規律沒有例外(如有例外,是有交叉規律作用造成的或其他因素造成的)。③類推作用在新的語言形式產生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評價:青年語法學派在理論、方法和實踐上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把歷史比較語言學推向了高峰。①這個學派總結出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語言演變規律,揭示出語言發展的歷史事實,證明歐洲和亞洲語言的親屬關系,基本確定了印歐語系的譜系。②今天,歷史比較法在語言分化、方言產生和發展的研究、民族語言的調查研究等領域中具有重要意義。③把語言分化和方言的形成看作確立語言規律和心理規律的基礎,因而立足現時口語,研究語音構成的生理和物理的基礎及其語流音變,大大出盡了現代語言學的建立和發展。④缺陷:將語音演變規律和類推作用看作語言研究中的萬能鑰匙,因而不可避免地縮小了語言研究的范圍,排斥了對語言本質及其語言社會功能等語言學主體問題的研究。【2】評價:①優點:相對於語文學時期是一個巨大進步,使語言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是一個里程碑。 歷史比較語言學:建立比較法,注意古今語言,當代不同語言的對比,重視「活」語言;運用進化論觀點考察歷史來源和親屬關系,作了譜系分類。 ②缺點:對口語重視仍然不夠,側重古語及其發展,將語言事實作孤立的分析;忽視了語言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忽略語言整體的系統性考察→不能適應語言研究的進一步發展20世紀初期到中葉:結構主義語言學當語言研究在觀點、方法上醞釀重大變革之時,瑞士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出版了著作《普通語言學教程》(1916),提出了一整套新的理論與方法→奠定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基礎 索緒爾語言學理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被稱為語言學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他因此而被稱為現代語言學之父。(1)區分語言與言語。著重分析、描寫語言的結構體系。(2)提出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主張系統地研究語言;認為語言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句段關系和聯想關系。(3)區分語言的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重視共時語言的研究。(4)區分內部語言學與外部語言學。認為語言系統及其發展與外在條件密切相關,但這種研究與語言系統本身的研究不同,二者不能混同。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又發展出了三個主要的結構主義學派:(1)布拉格學派(結構—功能學派):強調語言是一個功能體系;在國際語言學會上公開音位學觀點,代表作《音位學原理》 代表人物:馬泰修斯、雅科布遜(2)丹麥學派(哥本哈根學派):語言是完整的符號系統,符號是表達方式和內容的綜合體 成立哥本哈根語言學會,創辦《語言學學報》,論文《結構語言學》 代表人物:葉姆斯列夫、布龍達爾 (3)美國的描寫語言學派:結構語言學中發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個學派先驅是鮑阿斯和薩丕爾→主張實地調查,強調對語言事實作客觀的共時描寫重要人物布龍非爾德→《語言論》是該派德奠基之作→「布龍非爾德時期」 把語言看作是一系列刺激和反應的行為,主張通過形式特徵來描寫語言結構,強調共時描寫和分析應排歷時因素。後期代表人物海里斯→《結構語言學的方法》→「後布龍非爾德時期」認為語言結構分析的任務是尋求話語單位並說明這些單位之間的關系,在語言結構分析過程中,基本操作程序是切分、歸類,依據是分布。 另外,還有日內瓦學派、倫敦學派、莫斯科學派等小的學派。 (1)優點:強調語言是一個完整的符號系統,不能孤立地研究,要從各成分間的關系,結構的分層符號系統的整體性認識;注重對立成分的分析;注重口語和共時描寫。(2)缺點:後來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死胡同,過於追求形式,忽視了語句的具體內容。將形式和意義割裂開來。只能描寫語言事實而不能解釋原因。 20世紀中葉至今:生成語言學是在批判和修正美國描寫語言學理論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是最近幾十年西方語言學最有影響的一個學派。創始人喬姆斯基→1957年《句法結構》→標志著轉換生成語法的誕生(「喬姆斯基革命」)這一理論是建立在理性主義的哲學基礎之上的,不同於建立在經驗主義基礎上的結構主義語言學。 受美國描寫語言學的影響,最初用結構主義方法研究語法,但發現了弊端,發現以分布和替代的原則方法對語言素材進行切分和分類,只分析語言的表面現象,不能解釋語言的內在結構,特別是不能分析語言的深層和歧義結構。(例:進口機電產品;他走了半小時了;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喬姆斯基不滿足於觀察語言行為的表面現象,而要求探索人類內在的語言能力。 (1)不僅描寫語言行為,還要研究體現在人腦中的認知系統和普遍語法。(2)人具有語言習得機制(LAD),大腦能自動創造和理解句子→揭示這些規則試圖建立一種人類語言共同的普遍語法,並且解釋人們生成和理解話語的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 (3)語法是生成和描寫句子的規則系統→由句法、語音、語義三平面組成(4)採用現代數理邏輯的形式化方法,根據有限的規則演繹無限的句子研究人的語言生成能力,即怎樣用有限的成分和規則生成無限的句子。目標是提出一個能產生所有句子的語法系統,它主要包括生成和轉換兩個方面。生成規則又包括一套短語結構規則和詞彙插入規則。前者用一套符號表示,如:S→NP+VP,NP→D+N,VP→V+NP(S代表句子,NP代表名詞短語,VP代表動詞短語,D代表限定詞,N代表名詞,V代表動詞)。詞彙規則是生成合格句子的保證,即對一個句子內各成分加以限制。如上例,「POST」前的名詞一定是生物名詞(一般指人)。違反這個限定,就會生成不合格的句子。「轉換」主要指句式和結構的轉換。優點:這種學說適合計算機的應用,克服了結構主義語言學只重表層結構忽視深層結構的不足。為語言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子和方向,促進了認知科學的發展;在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特別是人機翻譯和對話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Ⅳ 語言學流派及主要觀點

1、新語法學派
是語言學的一個學派 ,又被 稱為青年語法學派,以德國萊比錫大學K.布魯格曼、H.奧斯特霍夫等為代表人物。德語原文是 Junggramatiker。
該學派誇大了語音規律的絕對性,沒有意識到語言和方言在地域和結構上的相對統一性。在語言研究中採用原子主義的方式,孤立地研究語言現象,材料零散,缺乏系統性。該學派研究的重點是語言的個人因素,忽略了語言的社會因素,所以對語言本體的研究難以深入下去。
2、結構主義學派
該學派的最大特點是運用結構分析法。1945年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在他的《語言學和人類學中的結構分析》;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學中的結構分析法運用到人類學研究中去的觀點。
結構主義的中心課題就是從混亂的社會現象中找出秩序。這種秩序即社會的無意識結構,它們不能從現實社會中被直接觀察到,而要人類學家通過建立概念化的模式才能認識。這種通過建立模式來理解社會結構的全部過程,就是結構學派的基本方法。

3、功能學派
別名是英國社會人類學學派。1922年,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分別發表實地調查專刊《西太平洋的探險隊》和《安達曼島人》,最早把功能主義思想貫徹在民族學著作上,人們因而將發表兩篇專刊的這一年作為功能學派創立的年代。
其後,馬利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又在其論文和著作中進一步發展了功能主義理論。但是,功能學派並非完全由於馬利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同年發表調查專刊而偶然產生,它主要是當時英國的政治形勢和學術傳統的產物。
4、美國描寫語言學派
是結構主義語言學派之一。並不是所有美國的語言學家都屬於美國描寫語言學派,而是指在美國持有這一語言學派的相同觀點的一批語言學家,他並不存在任何團體或機構,也沒有專門的組織形式。
美國描寫語言學派20世紀20年代逐步形成,在1930年代-1950年代在美國的語言學研究中佔有統治地位。
5、形式主義學派
數理邏輯和數學基礎研究中的一個學派。認為數學的真理性體現在它的不矛盾上。只須證明由數學公理出發永遠推不出矛盾,數學便是可信賴的了。為此,主張數學系統公理化,公理和規則都用形式符號表示對這些形式符號不賦予任何內容。
只須證明形式地描述不加定義的對象之間關系的公理系統的無矛盾性,數學的無矛盾性就得到了證明。主要代表為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他提出了先把數學理論變成形式系統,再用有窮方法證明形式系統無矛盾性的著名的「希爾伯特方案」。

Ⅳ 社會語言學的代表人物

索緒爾(Saussure,1857-1913)首先提出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向。
他認為Language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語言(Langue)即平時人們研究的語言系統或是總結語言的使用,例如語法,句法,詞法等;
另一個方面便是言語(Parole),即社會語言學,語言的當代的使用偏好,與當代社會相關聯的研究方向。
但並未得到當時學者們的重視。 布萊特(W. Bright, 1966) 他認為社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變異。
研究內容涉及七個方面:
1. 說話者的社會身份;
2. 聽話者的身份;
3. 會話場景;
4.社會方言的歷時與共時研究;
5. 平民語言學;
6. 語言變異程度;
7. 社會語言學的應用。
他的視角涉及語境、語言的歷時與共時。他的重點放在「語言變異」上,社會語言學本身也是以變異為立足點。 海姆斯(D.Hymes, 1974) 提出,社會語言學的重要研究目標有三項:
(1)既有社會目標又有語言目標;
(2)社會現實的語言學,意指拉博夫及其同事所從事的工作 ;
(3)社會構成的語言學,旨在探究語言在使用中的范圍廣泛的理論。
海姆斯特別強調社會語言學的目標應該具有廣泛性、「跨學科性」和「多學科性」。 她將研究內容細分為五個方面:
(1)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語言狀況,和按照各種屬性劃分的言語共同體使用語言的狀況和特徵;
(2)各種語言變體的構造特點及其社會功能;
(3)交談的情景與選擇語碼之間的關系以及語碼選擇與人際關系的相互作用;
(4)社會以及不同的集團對各種語言變體的評價和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效應;
(5)由於社會的、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種種原因以及語言接觸所引起的語言變化的方式和規律等。
她的界定主要是關注言語共同體、語言變體、語碼轉換、社會與變體的聯系這幾個方面。 楊永林社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一個語言學分支。
社會語言學研究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語言結構,一是社會語境。通過研究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
社會語言學試圖透過社會文化現象分析研討言語行為。並通過語言使用現象說明社會結構及其內在機制問題。 語言結構是傳統語言學關注的一部分但是社會語言學的特點是把語言和會話者的背景,所處的語境作為研究的部分。重視社會與語言的相互影響。 游汝傑、鄒嘉彥 指出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學科名稱是由社會學(Sociology)和語言學(Linguistics)復合而成,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Social Linguistics,基本涵義是:從語言的社會屬性出發,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語言,從社會的角度解釋語言變體和語言演變;
二是Sociology of Language,基本涵義是:從語言變體和語言演變的事實,來解釋相關的社會現象及其演變和發展的過程。
從研究方向來界定社會語言學,簡而言之,前者是從社會研究語言,後者是從語言研究社會。 陳原(1918—2004),廣東新會人,生於1918年5月23日。193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工學院。從1938年到1948年先後在廣州、桂林、重慶、上海、香港等地的新知書店、生活書店、三聯書店任編輯,參與《世界知識》《讀書與出版》《國際英文選》等雜志與書籍的編輯工作。解放後曾在人民出版社、三聯書店、世界知識出版社、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文字改革出版社擔任領導工作。曾在文化部出版局、國家出版局擔任過黨內外的領導職務。現任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上海辭書學會顧問,友誼出版公司名譽董事長,國際世界語協會會員,國際控制論學會會員,世界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論學會國際理事會成員。
著有《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辭書與信息》、《在語詞的密林里》等。《人和書》是他在《讀書》上開設的專欄文章的結集。
陳原從三十年代起從事出版工作和拉丁化、世界語運動,同時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地理和語言文字,有一些譯文和著作。五十年代與六十年代主要做出版方面的領導工作。他曾謙遜地說:「我對語言本無研究,只不過是個門外的愛好者。」不過在文化革命中,惡棍姚文元借著一部詞典狠狠地給打了一棍子,黑線回潮啦,復辟了,大帽子鋪天蓋地而來,暈頭轉向之餘,很不服氣。於是一頭扎進語言現象和語言學的海洋……。從此走上研究社會語言學的道路。他的第一本語言著作《語言與社會活》正是在「文革」期間寫的讀書札記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這本書六萬余字,內容涉及比較詞彙學和社會語言學的若干問題。
作者首先用一些語言事實論證社會與語言的密切關系,說明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對語言詞彙產生巨大影響,接著討論了社會生活對語言的幾種特殊影響。
一是不同時代存在的一種把語言化為靈物來崇拜的迷信現象,特別舉出「文革」中的很多實例;
二是對語言的污染一一濫用外來詞,他認為「洋涇浜」是語言污染的頂峰,是應該完全加以否定的;
三是社會互相影響造成語言間的借詞,討論了漢語借詞的歷史過程,特別討論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引入,術語的國際化、標准化與規范化問題。
該書還用相當的篇幅討論由於交際的種種需要而出現的委婉語。這本書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接觸了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大量語言現象,文字流暢,言詞犀利,作者鮮明的愛憎躍然紙上,作者在「前言」中說:「這六萬字的筆記作為一個語言學的小學生同文化專制主義惡棍們作斗爭的記錄,……也許可作為這個動盪年代一個小小側面的反映罷。」雖然是自謙之詞,但恰恰說明它的時代特點。
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社會語言學》一書是《語言與社會生活》的續篇和發展,是有關社會語言學若干理論問題和若干實際問題的探索。社會語言學在國外雖然早已引起人們的重視並成為一門學科,但在我國還是一個空白,陳原的《社會語言學》填補了這個空白,具有拓荒的意義。作者力圖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來研究社會語言學。
在全書開始的幾章,集中闡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語言本質的認識一一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現實。
這三點是作者研究社會語言學的出發點。與上述觀點相關,作者又從資訊理論的角度闡明了語言作為信息載體或作為信息系統在社會交際中的重要作用。該書第十章「從社會生活觀察語言的變化」與第十一章「從語言變化探索社會生活的圖」是全書論述的主題。這兩章體現了作者關於社會語言學的基本觀點:「照我的理解,這門學科一方面應當從社會生活的變化,來觀察語言的變異,另一方面要從語言的變化或『語言的遺跡』去探索社會生活的變動和圖景。」
在第十章中他通過各種語言的許多具體事例說明社會生活的變化引起了語音、語法和詞彙的變異,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帶來了相應的新語匯,有一節專門從配偶稱呼的變化說明出現新事物或新關系時必然產生新語匯。也就是說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只有當社會生活停止的時候,語言才不起任何變化,不過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作者最後指出,語言的變化是許多因素,時間、地域、社會、社會集團等等促成的,在第十一章中,作者闡述如何從語言的變化或語言遺跡中去探求社會生活的變化,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引用了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的十二個論點,著重說明可以從語言的變化探求社會現象的本質。在這一章里,作者又特別比較一些語言,親屬稱謂及稱謂語的不同與變化,來考察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不同與變化。還從甲骨文等古代文字所記錄的語言來探求中國古代社會的圖景。
在《社會語言學》一書中,作者還考察了語言與思維的若干問題,接觸了模糊語言的問題,說明語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是社會生活中不能廢除的,但在一定的交際場合也不完全排除精確信息,全書的最後幾章又對《語言和社會生活》中的某些問題作進一步的發揮。如語言的互相接觸及借詞問題,術語及縮略語的社會作用問題;委婉語與語言禁忌問題等。最後作者還討論了語言感情與國際輔助語的問題。他認為世界語(ESPERANTO)實踐了近一百年之後證明,這種方案作為國際間的輔助交際工具是有希望的。
從現代漢語幾個用例分析語言交際的最大信息量和最佳效能——《一個社會語言學者的札記》(1983年)是根據作者在中國語言學會第二屆學術年會的論文寫成的一篇通俗性的文章,文章開頭介紹了與語言學有關的資訊理論的幾個術語,如信息量,最大信息量及由此派生出的主要信息、次要信息、多餘信息等。他指出,社會語言交際活動不但要求最經濟的條件下傳遞最大信息量,而且周時講求這個消息能引起最佳社會效能。
他舉了十個用例說:
1. 傳遞一個信息,力求達到這個消息的最大信息量。因此在時間緊迫的交際場合(如球賽暫停時教練對隊員的臨場指導,電報電文)就要求直截了當、言簡意賅。有時不用語言,只用某種符號(如交通方面所用的各種標志)。
2. 在社會交際中消息的傳遞還講求最佳效能,即能引起最好的效果。為取得最佳效能,必須符合社會准則,思維習慣,語言習慣,心理狀態等社會因素,不光是純技術問題。
3. 為使主要信息達到最大值,同時取得最佳社會效能,有時要排除冗餘信息,減少次要信息,有時卻要根據特定的社會環境,有意識地增加冗餘信息,如對主要信息的重復,加大音量或印成黑體字,將容易引起歧義的部分重復一次或多次,將主要信息的同義詞或補足的多餘信息加上去,適當地輔助以次要信息等等。
4. 有時為了達到最佳社會效能還需加上感情因素,特別是在處理潛信息的場合。
此外,陳原還發表了一些有關辭書編寫及世界語的論文。

Ⅵ 結構主義語言學有哪些主要流派各自的代表人物和貢獻是什麼

瑞士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是現代語言學的奠基者,是結構主義的創始人。索緒爾的思想對整個人文科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索緒爾之後,出現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三個流派: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美國描寫語言學派。下面對這三個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基本學術觀點及其貢獻作一個簡明的介紹。

布拉格學派

也稱功能語言學派。該學派創立於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語言學會成立為標志,其創始人為馬泰休斯,他擔任這個學會的首任會長。馬泰休斯是布拉格學派的早期理論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語法學派的缺陷,強調以共時觀指導語言研究。

特魯別茨柯依是布拉格學派的傑出代表,他的《音位學原理》是現代音位學的經典著作。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遜,他提出的「區別性特徵」的學說對現代語言學具有重大意義。法國著名語言學家馬丁內雖然沒有正式參加布拉格語言學會,但由於他的語言觀體現了布拉格學派的學術思想,所以有的學者把他作為布拉格學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學派自稱結構-功能學派,他們的語言觀是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的結合。他們提出語言是多功能的結構體系,由多個相互依存的次系統構成;建立了音位學說;提出了「語言聯盟」的理論和「句子的實際切分」的學說。

布拉格學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稱,其主要貢獻是首次系統地闡明了音位學的任務、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結構主義語言學諸領域中居於領先地位。美國語言學家鮑林格評價說:「歐洲任何其他語言學團體都沒有象布拉格語言學會那樣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

哥本哈根學派

也稱丹麥學派,又叫語符學派,創立於1931年,以哥本哈根語言學會成立為標志。代表人物為葉爾姆斯列夫、布龍達爾、烏爾達爾。代表著作有葉爾姆斯列夫的《語言理論綱要》、布龍達爾的《結構語言學》、烏爾達爾的《語符學綱要》。

哥本哈根學派的核心人物是葉爾姆斯列夫,他對語言的觀察細致入微,注意到了語言的一些重要特質:語言的遺傳性、社會性、符號性;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與言語的區別等。他主張區分內容平面和形式平面,兩者又都區分為形式和實體。語言符號是由表達形式和內容形式所構成的單位。語言學的任務是研究表達平面和內容平面的關系。他的理論稱作語符學,具有代數的性質,在研究方法上運用假設,注重演繹。

哥本哈根學派以語言結構關系的研究及這種研究的數學性質而著稱。這種理論雖然十分抽象,很少實際應用,但是代表著人文科學和精密科學相結合的趨勢。著名語言學家王希傑先生評述說:「哥本哈根學派的學說是一座極有學術獨創性的象牙之塔。」或許語符學原理在計算語言學、言語工程學等新學科中會有應用的天地。

美國描寫語言學派

又稱美國結構主義學派,它是二十世紀美國的一些學者在對美洲印第安語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個學派的先驅者是博厄斯(也譯鮑阿斯)及其學生薩丕爾,主要代表是布龍菲爾德,之後是海里斯和霍凱特。

1911年,博厄斯在為《美洲印第安語手冊》所寫的序言中,號召美國學者擺脫傳統語言學的概念和方法,強調對語言事實作客觀的描寫。薩丕爾在名著《語言論》中站在心靈主義的立場上解釋語言現象,他主張把語言現象同人類心理、社會、文化聯系起來。薩丕爾和他的學生沃爾夫提出了著名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其基本觀點是:語言形式決定著語言使用者對宇宙的看法;語言怎樣描寫世界,我們就怎樣觀察世界;世界上的語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對世界的分析也不同。

這個學派最重要的人物是布龍菲爾德,他被譽為「美國語言學家之首」。他於1933年出版的《語言論》宣告了美國結構主義學派正式誕生。布龍菲爾德在《語言論》中制定了語言結構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成為這個學派的理論指南,所以有人稱該學派為「布龍菲爾德學派」。

20世紀50年代,該學派進入成熟期,以海里斯的《結構語言學的方法》出版為標志,他在這部著作中規定了語言結構分析的任務及基本程序。這一時期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霍凱特忠實地繼承了布龍菲爾德的學術思想,他的《現代語言學教程》是一本著名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教材,對傳播結構主義語言學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美國描寫語言學派注重口語和共時描寫;注重語言形式分析,迴避語義問題;在語言結構分析中主要運用分布和替代的方法;創造了語言結構分析的直接成分分析法。他們的學術觀點和方法對漢語語言研究影響極大。

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三個流派在理論上源於索緒爾的基本思想,具有共性,但又有他們各自的特色。概括地說,布拉格學派注重對語言結構的功能進行研究,哥本哈根學派注重語言結構之間的關系,美國描寫語言學派注重語言結構形式的描寫和分析。這三個學派均對人類語言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語言分析方法研究代表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討論研究蓄積作用的意義和方法 瀏覽:314
血餘炭的食用方法 瀏覽:256
牛蛙骨骼標本製作方法步驟 瀏覽:984
紅銅火燒後用什麼方法使其變硬啊 瀏覽:901
早些入睡的正確方法 瀏覽:640
電腦藍屏了怎麼辦多種方法 瀏覽:187
皮筋安裝方法 瀏覽:945
磁力表使用方法 瀏覽:806
如何計算下期和值的方法 瀏覽:167
火線膿皰的快速獲得方法 瀏覽:547
尾盤快速跳水方法 瀏覽:437
豆角種植搭架方法圖片 瀏覽:978
中學物理的研究方法 瀏覽:107
好用的圖片文字識別方法 瀏覽:337
遮陽草帽的正確方法 瀏覽:99
傳統客家民居研究方法 瀏覽:408
泰州行李箱銷毀方法有哪些 瀏覽:361
陰莖血流量檢測的方法 瀏覽:408
德眾尚傑原車協議安裝方法 瀏覽:853
盤點的復盤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