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思政課作用採用的方法

研究思政課作用採用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4 03:17:31

A. 如何發揮思政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系統地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用科學的理論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它在培養當代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應當毫不動搖地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來抓。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全過程,是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選擇。

第一,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學生頭腦。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系統、全面、深入地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實踐,武裝青年學生的頭腦,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探索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新方法、新機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態度,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真理來學。

第二,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多元化的現實,青年大學生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實用性和功利化傾向。因此,要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鼓勵他們把個人理想真正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

第三,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學生的愛國之心。首先,引導青年學生從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和優良傳統中汲取營養,深化愛國主義情感;其次,進行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最後,進行「知行統一」教育,引導學生把愛國意識和愛國行為結合起來,為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做好准備,用實際行動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精神。

第四,用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勵學生銳意創新。首先,引導學生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品格和創新能力;其次,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供動力;最後,尊重個性差異,注重對學生進行個性培養,實現創新成果。

第五,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夯實學生道德素質的基礎。一是要切實發揮德育教學的作用,實現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二是建章立制,逐步形成加強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長效機制;三是用生活中的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跡教育學生,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使學生能明榮辱之分。


二、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理論素質和知識水平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

習態度。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切實加強自身的理論素質和知識水平。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信仰,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大腦,著力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其次,必須充分認識當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積極主動地了解和研究學生對理論與實踐問題的思想動向、活動信息及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並努力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加以正面引導。再次,高校教師應當不斷提高學歷和職稱,多參加各方面的研修學習,不斷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學。當然,高校領導要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研討以及了解社會、了解學生思想實際的條件和機會。


三、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程度主要取決於教學的形式和方式。因此,必須不斷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首先,應當採用啟發式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開展討論。其次,充分利用網路技術。筆者大量收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視頻資料,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達到聲情並茂的效果。再次,筆者在上課過程中,提問貫穿始終,讓學生總是處於思考的興奮狀態。最後,切實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參加「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或引導學生自主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並撰寫社會調查報告。總之,採用「灌輸」與「滲透」相結合的方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主導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方法、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突破學生評價方式的單一性,探索開放型試題,培養創新能力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成績考核中,應從認識和實踐兩個層面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行綜合考核,既要考核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他們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要考核學生的理性認識能力,又要考核他們的實踐表現。對此,應實施多元考核方式和成績綜合評定標准,對學生的成績評價力求科學、客觀、全面。應普遍採用開卷考試的形式,試題設計廣泛採用開放型試題,卷面成績占總成績的70%,撰寫小論文或調查報告占總成績的30%。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的成績按一定比例綜合評定,其中,理論考查要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只要有一點創新就應給予肯定,給出較高分數;實踐考查要廣泛聽取學生所在院(系)班主任、輔導員、教師以及學生幹部的意見,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學校各部門的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起來,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整體效應。除考試成績之外,還要積極引進各種測評技術和測評軟體,對學生的德、智、體、心理素質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測試、評價。總之,成績考核的評價標准應體現綜合性,注重實踐性,突出創造性,以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徹底改變過去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單一性評價方式。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浩歌.將核心價值體系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J].中國高等教育,2007,(9):1.

B. 結合學校校情學情談如何開展思政實踐課

1、課堂實踐,如主題演講、紅色影視作品賞析、課堂情景設置和案例討論等。通過課堂實踐加深理解,探求新知。

2、課外實踐,如開展社會調研、勤工助學、參加「青馬工程」的研學,投身於學生「三下鄉」活動和青年志願者活動等,通過社會實踐學以致用,鍛煉能力。

3、虛擬實踐,參與以網路為平台的實踐教學活動,如遠程學習、在線課堂等,在虛擬實踐中充實與提高。實踐教學通過實踐達到育人的目的,實踐是必需的平台,但絕不停留於實踐本身。我們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並不否認其理論的指導性價值,而是要堅持在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

(2)研究思政課作用採用的方法擴展閱讀:

思政實踐課的教育目的是,把思想政治理論社會實踐環節做實並實現系統化和規范化,使該課程成為由教師指導、學生廣泛參與的研究型課程。

成為切實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論能力教育課程;成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課程。

C. 思想政治理論工作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那麼怎樣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集中體現為它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以下簡稱「16號文件」。)方面的積極作用。思政課實效性的主要表現可以從多種視角進行分析,或者說實效性是一個多向度的概念。從思政課群體行為及其活動空間來看,表現為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課外影響的實效性;從大學生個體行為及其基本時序來看,表現為四個環節:①知識的識記(掌握知識),大學生能夠理解和記住教材和教師表述的真理,主要是智育的效果;②情感的認同(優化情感),大學生能夠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等等,包括美育的效果;③行為的自覺(規范行為),大學生能夠遵守道德、法律和其他社會規范,同黨中央保持一致,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主要是德育的效果;④能力的提高(培養能力),大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思政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的綜合效果。

明確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科學內涵和主要表現,才能確立檢驗實效性的科學標准和恰當方式,為大學思政課評估提供科學的依據;才能找到制約實效性的關鍵因素,提出增強實效性的有效對策。

一、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

社會主義大學的各項工作要以教書育人為中心,教學工作要以學生為中心。「學校的校長、教員是為學生服務的,不是學生為校長、教員服務的。」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思政課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首先,以學生為中心是社會主義大學思政課的本質要求。16號文件把「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文件還明確要求:「努力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導人,又要關心人、幫助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16號文件的這些論述是科學發展觀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

再則,以學生為中心是發展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必然結論。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發展馬克思主義「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其中包括大學生這一重要的社會群體面臨的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要以群眾為中心,「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一項基本要求。馬克思主義是思政課教學的核心內容,以學生為中心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徵,也符合思政課教學的客觀規律。

二、教學目標鎖定全面發展

在論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目標時,16號文件把「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的主要內容;文件還要求:「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思政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以及思政課本身如何進行素質教育受到廣泛的關注。

思政課本質上是德育課,但素質教育要求思政課重視哲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基本能力的培養乃至心理健康的呵護。

要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走出單純灌輸知識的誤區,擺脫「講知識點、背知識點和考知識點」的單一模式;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

在思政課中強化素質教育不僅要豐富教學內容,而且要改進考核方式。《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部分成績由班主任組織學生根據每個人的現實表現來評分等做法,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

在涉及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時,16號文件把「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的第二項內容。強調:「既要充分發揮學校教師、黨團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這項基本原則為我們探討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指明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首先,以學生為主體符合大學生的心智水平。大多數大學生年滿或接近十八歲,獨立意識、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不斷增強。如果思政課教師僅僅把學生當作客體,忽視他們的主體地位,就很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但課堂氣氛死氣沉沉,而且課後效果寥寥無幾。

再則,以學生為主體符合現代高等教育的理念。教學效果評價標準的重新審視是近年來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一大潮流。一些專家強調,認定一堂「好課」不是看教師「講」得如何好,而是看學生「學」得如何好。因為知識不是教師「教」會的,而是學生「學」會的;能力更不是教師「講」會的,而是學生「練」會的。

實現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需要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積極探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目標鎖定全面發展、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是增強大學思政課實效性的三個根本要素,抓住這些根本要素,實效性的研究才能取得重要進展,時效性的成果才能不斷凸顯出來。

高金華,《增強大學思政課實效性的三個根本要素》,《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4年第3期(5月20日出版)第149~152頁。

D. 如何在思政課教學中運用互動教學法

提升思政課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刻不容緩.本文從互動教學法著手,著
重分析了通過抓好教學切入點來建立一個互動的良好前提;如何把辯論法和提問法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這些教學方法的長處及可能存在的弊端等等問題,並且列舉
了幾個實例加以說明.如何在實踐中運用和完善這些教學方法,有待於大家的進一步深入探討.

E. 怎樣開展思政"課堂教學"研究

實踐證明,無論任何課程的教學,注重研究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就有助於提高其教學水平,改進其教學質量,並增強其學科的生命力。否則,就會稀鬆平常,甚至喪失其存在的價值。 實際上,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研究與探索一直以來都沒有間斷,輻射的問題域較寬,包括現狀與形勢分析、目標與任務定位、模式與方法探究、評價與實現方式設計等。然而,遺憾的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材研究,無論是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研究,還是與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所做的嘗試相比較,都顯得有些滯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宏觀的、觀念層面的教學研究與微觀的、操作層面的課堂實踐研究不對等,一些教學研究的新理念、新模式無法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實踐中。 所以,針對上述現狀和面臨的困境,我們必須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研究作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集中時間、人力和物力進行系統的摸底調查和理論研究,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具體說來應著重解決好下述問題,並力求創新。 一是對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現狀進行實證的調查研究。目的在於摸清底細,有的放矢。應通過合理地設計調查問卷的方式,在幾所有代表性的不同層次的高校開展抽樣調查,形成專題調查報告,進而提煉並明確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問題,探索下一步改進的對策。 三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幾個關鍵環節進行專門研究。主要有:(1)課前准備階段的課時設計研究,包括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起點設計、課堂內容設計、課堂教學方法與媒體選用設計、課堂教學結構設計、課堂教學評價設計以及課堂教學情境設計等,為課堂教學實踐提供必要准備。(2)課前演練研究,即進行課時教案設計的微觀教學的實戰訓練研究,對其進行功能分析。(3)課堂教學的操作模式研究,回答採取何種教學類型、遵循什麼教學原則、兼顧哪些關系等問題。(4)課堂教學的技能技巧研究,解決教師如何更好地「講」、「寫」、「作」、「畫」、「演」的問題。(5)課堂教學活動主體性研究,確立教師與學生互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從傳統的主客體關系所導致的教師單純對「教什麼」的關注,轉向學生能「學到什麼」的考量;營造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創設科學的互動機制,讓課堂充盈著教師的激情、鼓勵與期待,學生的渴望、應答與思索,切實處理好教與學的辯證關系。 四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支持系統進行研究。如果說課堂教學是一個由多層次、多要素組成的有機系統,那麼該系統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它是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著的。因此,對課堂教學系統的研究,必然會涉及作為環境的支持系統的研究,如學校對課堂教學的重視程度、扶持水平、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切身利益上的傾斜政策,以及校園文化氛圍、班級規模、技術設備等方面的研究。

F.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當難做,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國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著相對疲軟的狀況,很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們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養。我以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就猶如無根的浮萍,總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於:第一,人格是人生價值觀念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基礎。人的價值觀念必須統一和穩定,而這就需要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及其人格形態是統一而穩定的。否則,分裂的人格只能產生分裂的觀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在心理依據。世界觀是對於世界的認識,正確的世界觀雖然來自於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學習,但如果沒有良性的人格形態作為內在心理依據,外在的觀念灌輸就很難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質的主要動力。人格具有品質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應的內在質地,不同的質地會適應不同的道德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於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質。當然,人格的這些基礎作用並不是絕對的,而往往是相對的,同時它還與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意識發生相互的影響和轉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統一性和穩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變性,這些特性也決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養成。總之,人格狀態可以說就是細微的、隱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狀態,而思想道德則往往是發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顯性的人格表現。 人格是人們社會化的結果,一般被理解為由人的心理、氣質、生活習慣等表現出來的一種個性心理特質。人格與人的先天秉賦密切相關,但更與後天的生活環境、習性養成和教育密切相關,也與特定的民族文化相關。因此,人格實際上是共性的人類文化和個性的心理特質的統一,人格的養成不僅是個人成長的標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標志。一般來說,人格教育和養成的內容主要是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日常習慣的養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為舉止和言談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習慣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礎。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禮儀」觀念即是對養成良好習慣的要求。第二,生活方式的養成,包括對待衣食住行的態度和整潔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養成是形成健康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開端。在這方面,應當教育人們養成樸素、節儉、惜物、恬淡和衛生的生活方式,反對和拋棄奢侈、糜爛、浪費和過度的生活觀念。第三,心理傾向的養成,主要是外向或內向心理傾向的養成問題。一般來講,外向的心理傾向易於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觀念易於波動變化的問題;內向的心理傾向易於穩定和求同,但卻存在僵化和不易靈活變通的缺點。良好的心理傾向教育可能應當是在二者之間尋求一種「中和」狀態。同時,在心理傾向上,還要注意培養人的獨立氣質和自主能力,並把這種氣質能力與遵從社會規范、服從公共權威的「順從」意識結合起來,而不能一味地認為獨立就是好的,順從就是錯的。再一方面,在現代社會生活普遍優裕的情況下,要牢記「生於憂患」的教訓,對青少年進行適當的挫折訓練,培養吃苦精神、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戰勝挫折的毅力。第四,人際習慣的養成,人際習慣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人際關系,而是指作為人格的一種表現,是人在人際關系方面養成的天然性趨向,也就是不加人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種內在人際自然力。人際習慣一般可分為和諧習性如善於協調、寬容、忍讓、妥協、合作等等和對抗習性如爭奪、競賽、苛求、攻擊、分裂、爭斗、孤立、自我封閉等等兩種。這兩種習性對於養成人的道德行為和思想意識關系極大。一般情況下,應當以教育和養成人的和諧習性為人格培養的目標,而應當消除對抗習性,即使在成人人格養成中,對抗只能作為一種權宜性人際關系或工作手段,而不應當成為一種人格習性。否則,社會的人際關系惡化,人與人的對抗和爭斗是不可避免的。要達到這一點,就要注意克服現代思想觀念中不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觀,繼承和培養傳統的「無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人們的自我中心主義,努力使人們達到做一個純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獻的人的境界。 要真正重視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就必須切實重視公民的人格培養。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當看到這一點。但是,以往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氣花在了正面的、顯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輸上,而很少從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來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潛移默化的效應。因此,必須在人格培養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來一個根本的轉變,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優勢和效益。這里僅從人格培養的角度提出幾點應當注意的方法,以引起大家思考:第一,必須把外部灌輸和開發人的自覺性結合起來進行人格教育。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外部灌輸就是社會教化的過程,人的自覺性過程是個體內化的過程。只有外部灌輸,而不注重於社會個體內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觀念,人格培養就是一句空話。中國傳統教育十分重視從小培養人的自覺性,並主張通過「修養」建立自覺意識,這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有效方法。第二,必須採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內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結合起來,進而形成為人的習慣。中國文化從小對兒童進行「灑掃、應對、進退」方面的教育,就是從勞動、言談和禮儀方式培養其人格自覺性。西方社會也十分重視人們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培養人格和思想品德。例如,西方人注意培養兒童的獨立生活能力,減少其依賴性;教育兒童愛護一草一木,愛護環境,由此培養其熱愛家園、熱愛國家的基本情感。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我們應當積極吸取。第三,必須採取誘導式教育方法,避免強制式教育產生的逆反效果。人格的形成應當是自然的,道德的養成也是如此。教育者應當以誘導為主,逐漸引導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強制教育建立在對人的威脅和制裁的基礎之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應當慎重採用才行。第四,必須採取啟發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狀態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與文化教育一樣,應當想辦法激發受教育者的探索熱情和思考習慣,並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達到「憤」和「悱」的臨界狀態下,教育者適時「啟」之「發」之,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頂」,頓然醒悟,從此對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銘記於心,沒齒難忘。第五,必須運用無形教育的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為受教育者的樣板和標准樹立起來,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響和感染,進而建立與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常言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說明為父母者的自然「身教」的巨大影響力。在學校教育中,學生往往以教師作為人生的標准和社會的化身,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著學生。在社會中,位尊勢重的人的言行同樣在「暗示」著周圍的人:人應當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為人。可見,無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於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潤往往比暴雨的沖刷更有益於萬物的生長一樣。做到這一點,有賴於教育者高度的素質修養。說到底,教育者也有一個不斷地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斷提高的問題。這也說明了人格教育是社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化的,全社會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的形成,要靠每一個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的提高,以及彼此的相互影響。這正應了《禮記 大學》中的那一句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一.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門指導人們形成正確思想行為的科學,它以人的思想行為形成變化的規律,以及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其中人的思想,觀點和立場的轉變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規律是研究的重點。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個復雜的網路系統,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有: (一)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研究需要---動機---行為的發展過程,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為的發展規律。 二.人的思想行為活動的規律。人的思想行為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環境產生了人的需要,需要產生人的動機,動機支配人的行為。一定的行為結果經過反饋,調節需要,強化動機,重新支配人的行為。這種體現思想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周期運動,形成人們的思想活動過程。 三.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遵循人的思想行為形成、發展的規律,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從人的現實表現入手,分析支配行動的思想動機,再從思想動機分析產生該思想的客觀外界條件,然後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去創造和改變外界環境,使之具有產生好的思想動機的外界條件,從而促使人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動機,並幫助人們採取科學的方法,爭取獲得盡可能好的行動結果。這種改變引起需要的客觀外部條件,掌握人的需要,改變動機,控制行為的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重要的規律。

G. 如何開展思政課

首先要從思想高度上站在國家對高校人才的培養目標即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立德樹人的大思政這個要求和高度上進行設計。

這是高校思政實踐課開展的大前提。

其次要體現和落實實踐育人理念,緊密結合思政教育和實踐課,發揮二者的優勢,使學生通過實踐能最大程度的起到實踐育人目的,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這是高校思政實踐課評價的標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結合思政教育的對象大學生角度思考思政實踐課實效性的問題。

老師在實踐課教學設計中引用任務驅動型和問題導向型學習方式,老師應注重以讓學生完成任務為驅動,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互動中學習、交流分享,最終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有所學、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有所行。

比如在參觀實現中,老師先設置實踐任務,學生按實踐流程完成任務,同時老師可以設置關於參觀景點的相關問題導向,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和解決、比較分析等,增強學生自由實踐和學習的機會。

久而久之,使學生通過互動體驗學習實踐,轉變對思政課從之前的不想學到想學、愛學的氛圍,實現思政課在實踐中學、在學中再實踐的良性發展。

因此,為大學生精準地設計策劃契合、滿足他們的思政實踐課是考驗思政實踐課老師教學設計水平的重要標准。設置既可以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的實踐任務和問題,又可以使大學生在實踐中有最大限度的體驗、學習、收獲是思政實踐課的最佳效果。

學生是高校思政實踐課的實踐主體,是實踐任務的主要執行者。作為思政實踐學生,對思政實踐課的期望或者評價應該是在完成老師布置的思政實踐任務基礎上,又可以提升自身思政實踐的綜合能力,最終達到思政實踐育人的目的。

學生在思政實踐的體驗和操作中,既是實踐任務的完成者,同時也是思政教學設計的檢驗者。

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任務完成的難易程度問題導向設置的合理與否實踐體驗的參與度實踐交流的互動性實踐數據的准確性以及實踐結果評價的科學性等等問題這些是衡量和檢驗老師對實踐任務和問題設置實踐「度」的把握和學生實踐適應度配合是否合理緊密的標准。老師精心設計的思政實踐,最終是靠學生在思政實踐過程中的體驗度、參與度和滿意度和獲得感來檢驗的。

因此,好的思政實踐課實踐體驗要以思政實踐過程中的體驗環節、參與互動環節、激勵環節、深入思考、結合實際應用環節等緊密相連。

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應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及應用,歷史與當代的結合與啟示,縱向與橫向實踐分析等的深入應用,真正實現學生思政實踐學習和實踐育人的雙重目標。

思政實踐課要實現實踐育人的目標和實效,就必須在任務驅動和問題導向為主的實踐教學設計基礎上,更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和感悟,在實踐互動學習過程中增強實踐的體驗感和獲得感,使思政實踐教學設計的「教」和實踐體驗的「學」二者有效結合,共同作用於思政實踐育人目標,從而達到思政實踐課的良性持續發展。

H. 如何實現案例教學法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

一、案例教學法的組織和實施
(一)撰寫教學案例
1、案例要能夠盡量多蘊涵教材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教學法是在引導學生探究案例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學生在案例探究過程中所能掌握知識的多少直接受到案例探究所將涉及到的知識的多少有關,因此,教師在撰寫案例時首先應將學生所應掌握的概念和原理排列出來,使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資料,必須盡可能多地蘊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從而使得學生在探究案例的過程中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當然,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但能力必須要以知識為基礎,離開了知識來談培養能力也是不可想像的。
2、案例要能夠真實和全面地模擬現實。案例教學法所使用案例的具體內容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模擬的,因為在案例教學中,重要的不是案例的具體內容是否真實可靠,而是案例對教學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當然能將兩者統一起來是最好的。在很多時候,教學用的案例都是要經過修改或者假設,以便能更好地適合課堂教學的需要。但是,案例的主題必須要和真實的情況相接近,或者至少和學生所熟悉的社會生活環境相類似,即至少看起來它是真實的,或者說,這個案例的主題應該是大家所共同感興趣的。
3、案例應包含有復雜、模糊、或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於案例教學法主要不是以傳遞信息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的內容,而是讓學生在問題的發現和解決過程中建構知識,所以,案例應具備適度的復雜性和對不同觀點的包容性,這樣才足以讓學生在認知上產生沖突。案例教學法最大的價值就在憑借著案例所包含著的復雜、模糊、或亟待解決的問題,讓學生產生的認知上的沖突,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另外,為了讓學生能夠迅速地抓住案例主題,減輕學習負擔,教師在案例後面最好能給學生提供可以研究的問題或方向,以供學生選擇,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列出問題來分析。
(二)組織案例討論
第一,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是討論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引導學習者去探討案例中復雜的、深層次的、有爭議性的問題,協助學習者進行討論。針對一些復雜的案例,教師也可以以疑問的方式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法。通過這樣高度互動的引導式教學,讓學生們體會如何思考、決策和解決問題,多數學生反映這樣的教學相當活潑、有趣,能刺激其主動學習。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引導過程中最好不要有傾向性的提示或結論,因為這樣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誤導」,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散和創新。
第二,對學生的行為表現應多加以鼓勵和肯定。由於案例教學法側重於學習的過程,再加上案例的復雜性和模糊性,這就更使得學生的討論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案例的討論沒有所謂的「標准答案」或「愚蠢的問題」,關鍵是看問題的思路是否正確合理。在討論過程中要對學生們的分析要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問題的過程或結果都發生了錯誤,都要給予應有的鼓勵。另外,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對同一問題分歧是應該有的,爭論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家爭論的只是針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和觀點,而不是對人,所以不能對任何同學的人格和尊嚴有絲毫的不尊重或侮辱,尤其是教師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最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同學的發言不僅是學生,也是我們教師學習的重要信息來源,也只有大家彼此尊重、傾聽和溝通,增進團體合作,才能激發每個學生「主動參與」的動機,促進共同進步。
第三,注意對班級紀律的管理。維護班級課堂秩序是教師的職責,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討論的秩序嚴重影響了教學順利進行,教師還是要加以「平息」的;但是,如果學生的討論因過度投入而使班級紀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只要不影響討論的正常進行,教師還是應該要「寬容」的,這是難免的,正常的。當然,不少教師還是存有這樣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教師先要給學生一個「下馬威」,以樹立教師的「權威」。事實上,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是什麼「拉據戰」,而是一種協作的夥伴關系。
(三)對學生的案例分析進行考核
第一,思維品質層面:強調學生思維的品質,即評價學生在案例教學活動過程之中,思維方法和能力是否達到標准。
第二,技能層面:評價學生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在表達意見、分析信息、人際關系及問題解決等方面的能力是否得到發展。
第三,態度層面:在態度層面中,重點在於學生態度的表現,強調個人的眼界、信念與價值及自我評價。
二、案例教學法運用的意義
1、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案例教學法強調以人為本,教師側重於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重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學生的時間和能力。
2、有利於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於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案例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是學生建構知識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學生在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覺地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學習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3、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案例教學法中案例所描述是的一個兩難的困境,沒有分析,只有事實。案例討論的結果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沒有人告訴你答案,案例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置身於決策者的角色中,根據材料所提供的情況,作出自己的決定,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閱讀全文

與研究思政課作用採用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討論研究蓄積作用的意義和方法 瀏覽:314
血餘炭的食用方法 瀏覽:256
牛蛙骨骼標本製作方法步驟 瀏覽:984
紅銅火燒後用什麼方法使其變硬啊 瀏覽:901
早些入睡的正確方法 瀏覽:640
電腦藍屏了怎麼辦多種方法 瀏覽:187
皮筋安裝方法 瀏覽:945
磁力表使用方法 瀏覽:806
如何計算下期和值的方法 瀏覽:167
火線膿皰的快速獲得方法 瀏覽:547
尾盤快速跳水方法 瀏覽:437
豆角種植搭架方法圖片 瀏覽:978
中學物理的研究方法 瀏覽:107
好用的圖片文字識別方法 瀏覽:337
遮陽草帽的正確方法 瀏覽:99
傳統客家民居研究方法 瀏覽:408
泰州行李箱銷毀方法有哪些 瀏覽:361
陰莖血流量檢測的方法 瀏覽:408
德眾尚傑原車協議安裝方法 瀏覽:853
盤點的復盤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