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南大楊維中佛學研究方法

南大楊維中佛學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4 01:37:43

Ⅰ 佛學院入學條件是什麼

佛學院的入學條件如下:

1、熱愛祖國,維護祖國統一,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遵紀守法。

2、出家一年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志於體驗十方叢林生活,研究佛法、傳播佛法者。

3、年齡在18歲至30歲之間,無婚姻或戀愛關系。

4、身體健康狀況符合規定的體檢標准(含奧抗陽性檢查),六根具足,無不良嗜好、無傳染病及其他隱性疾病。

5、考生應有監護人,學院每學期將學僧的學修情況如實反映給監護人。

佛學是對古印度喬達摩悉達多(又名釋迦牟尼)所創的佛教經典與佛陀學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於佛教經典的整理與注釋上。

它有時被等同於現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較傳統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傳統中,產生許多不同的學派。通常有兩種研究方式,一種是考證,梳理式研究。一種是實證佛學所蘊含的深刻義理的領悟式研究。

河南佛教學院

河南佛教學院是首所現代僧伽教育佛教高等院校,學院位於河南省桐柏縣龍潭河景區。2005年經國家宗教局批准開辦,學制為全日制四年本科,面向佛教界和社會招生。學院規劃用地面積25平方公里,現建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

2006年6月-2010年10月歷時5年正式掛牌招。2011年2月25日~27日,學院首次招生考試。2012年4月8日,舉辦學院落成典禮暨佛像開光法會。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法師擔任院長。首招學僧40餘人。4年間將學習阿含、瑜伽、中印佛教史等佛學專業課程以及古代漢語、宗教法規等課程。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河南佛教學院

怎麼研究佛學

研究佛學的目的和方法
魏 艾
在談本題之前,先要說清什麼是佛學。佛即覺義,佛學即覺悟之學。覺悟系從智慧中來,也可以說佛學即是智慧之學,智慧達到圓滿高深的水平,即是成佛。智慧的海洋,深不可測,寬廣無涯。學習的次第,當依生得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一、菩薩為度眾生而學
通常所見,研究佛學的目的,大約有三種不同。第一種人,是把佛學當作一般學問來研究。眾所周知,佛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沒有信根,沒有實踐,縱有生花之筆,懸河之辯,但對佛說的道理不會有親切感,也得不到真實受用。第二種人,是從厭離心出發,著重了生死。雖也學了少量經論,似懂非懂,不求多聞。專重信仰,缺乏智慧。一心求佛菩薩的感應,整天在死字里翻斤斗。如解放前某法師寫一死字掛在牆上,兩隻眼睛整天盯著死字。從純正的大乘佛教觀點看,這兩利人學佛學的目的都失之偏頗。第三,研究佛學的正確目的是什麼呢?《華嚴經》上說得好:「菩薩為度眾生而學」。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為著人類的幸福、社會的進步、國家的昌盛、民族的和睦,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於善知識處,精勤學習。為了達到正確的學習目的,必須堅持「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的原則。
在研究佛學中,如能堅持正信,堅持實踐,堅持理論與實踐一致的原則,既有別於第一利人的淺薄,又不同於第二種人的消極。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菩薩為度眾生而學的目的,於佛學領域,才談得上登堂人室,得到親切的受用。
二、打好文史哲的基礎
有了正確的學習目的,還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佛學是屬於意識形態范疇的學問,同文史哲的關系很密切。因此,在學習佛學之前如果具備語文、歷史、哲學、邏輯等方面的豐富知識,對於閱讀佛書、掌握佛學的思想體系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唐義凈法師在《南海寄歸傳》里說:「學法次第,先學聲明。……必先通文字,而後方能了義」。如舍利弗未出家前,即通達吠陀經典。出家後聞佛言教,信解不疑,為眾說法,契理契機。佛贊嘆他「智慧第一」,「善入法界」。佛滅後,使大乘佛教思想理論化、體系化的馬鳴、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大論師,都是當時的著名學者,他們對於流行的吠陀經典和十八部大論等,都有很深的造詣。出家後,精通三藏,深究群說,創立了中觀學派與瑜伽學派。再如我國佛教史上的道安、慧遠、僧肇、智顗、慧皎、道宣、法藏等人,對外學都有很深的造詣,才能在佛學研究上立一家之言,將印度佛教中國化,在我國佛教史上放出絢爛的異彩。再如近代提倡老實念佛的印光法師為無數信眾所推崇,被尊為蓮宗第十三祖,他不但有篤實的凈土實踐,淵博的儒學佛學知識,還能寫一手好文章。由此可見,屬於生得慧的文史哲知識是研究佛學的基礎。《瑜伽師地論》說:「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求」。明,即是智慧和覺悟的同義詞。試問沒有知識,怎麼能深入三藏,分別性相?又怎麼能分辨邪正,教化眾生?但遺憾的是近代僧伽教育,忽略了基礎知識的教授,培養出來的學僧,不是文理不通,就是井底之蛙,成才者稀。我們現在搞研究佛學的人,應該認真吸取這一嚴重教訓。
三、學好主要著作
佛教三藏典籍浩如煙海,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取得較大的收益,這就要對幾種主要著作,反復研討,領會運用。哪些書是佛學的主要著作?唐義凈法師在《求法高僧傳》里說玄照去印度求學是「沈情《俱舍》,清想律儀。後之那寺,就勝光學《中》、《百》,寶師子學《瑜伽》」。智弘在印度求學是「既解《俱舍》,後善《因明》。至於那寺,則披覽大乘」。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地區,藏地佛學研究,主要是五部大論:《因明》、《戒律》、《俱舍》、《中觀》、《現觀庄嚴論》。這與義凈所見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別,是以《現觀庄嚴論》代替《瑜伽論》。這一佛學研究的優良傳統,曾為佛教培養出成千上萬的人才,是一條學習的捷徑,應該繼承下來。現在向有志於研究佛學的人推薦幾本書。
主要著作:
(1)《俱舍論頌疏》三十卷唐圓暉著
(2)《中論》四卷龍樹造青目釋鳩摩羅什譯
(3)《攝大乘論釋》十卷世親造玄奘譯
(4)《成唯識論》十卷護法等人造玄奘譯
(5)《因明入正理論疏》三卷窺基述
(6)《大乘起信論》馬鳴造真諦譯
(7)《入中論》月稱造法尊譯
參考書:
(1)《菩提道次第略論》宗喀巴著法尊譯
(5)《佛教常識答問》趙朴初著
(3)《中國佛教》(一)(二)中國佛教協會編
(4)《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呂澄著
(5)《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呂澄著如果化上幾年時間,學通上述七種主要著作,則三藏十二部的要義,盡攝其中。
在學主要著作時,還要解決用什麼觀點來進行研究的問題。太虛法師的學習經驗,還是值得參考的。他1935年5月在南京大學講《優婆塞戒經》時說:「非佛書之研究者,不為專承一宗之徒裔,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為求菩薩發心修行者」。(見《優婆塞戒經講錄》)中國佛教從隋唐宗派興起後,都以自宗為至頓至圓,至高至妙。唐以後見性成佛的禪宗,又幾乎取代了整個佛教,明清稱名念佛的凈土宗,則獨步一時。近代研究佛書的學者,日漸增多,但他們是「非羅什、玄奘之譯不讀,非龍樹、無著之論不求」。森嚴的門戶知見,遮住了人們的視線。有些人研究了一輩子佛學,錯把祖師教,當成佛教,從而看不到釋迦思想的真面目,必須申明的是,我毫無反對祖師教的意思,祖師教也是佛教的瑰寶。我只是反對祖師教中是自非他的門戶知見。
太虛法師說他「非佛書的研究者」,是指近代一批國內外佛書研究者,對佛教缺乏正確的信解,把佛書當成世俗學問來研究。動輒說:某經為偽,某論是中國人所造,聳人聽聞、製造混亂。
「不為專承一宗之徒裔。」應該肯定印度的三期佛教,中國的大乘八宗,各有其特勝,亦各有其偏頗。專承偏宗,會造成有各宗而無佛教整體的後果。太虛法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序》說:「中國至清季,除參話頭、念彌陀外,時一講習者,亦禪之《楞嚴》,凈之《彌陀疏鈔》,及天台《法華》與《四教儀》,或《賢首五教儀》,附《相宗八要》而已。……空疏媕陋之既極,唯仗沿習風俗以支持。學校興而一呼迷信,幾潰頹無以復存。」可見宗派佛教的門戶知見是一條死胡同,危害匪淺。我們應該超出宗派,從釋迦學說的本源,來研究佛教的整體,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
「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密宗的天色身的幻身佛,凈士宗的極樂世界,與大心菩薩的「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的悲願相比,不足為訓。實際上佛道是由無量阿僧祗劫所修因行而成就的,佛道長遠,菩薩道難行,非是小因所能承當的。
「為學菩薩發心修行者」。即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不忘「為度眾生而學習」的正確目的,不為一時令人眼花撩亂的空華所惑亂。
四、通達基本思想
研究佛學力求弄懂佛教的原理和基本思想。如緣起論、四諦、業與輪回、三無漏學,性空無我與因果循環、十八界、三法印、中道等。緣起論是佛法分析一切問題的基本觀點,應該牢牢地掌握,不斷地運用。三法印是佛學的中心思想或根本原理,是衡量法與非法的尺度。對每個佛學研究者來說,它是一面鏡子。我們的知見是否純正,只要拿三法印一檢驗,便了如指掌。三法印又是照妖鏡,對一些披上神秘外衣,說著動聽言詞的人,只要拿它一照,無不原形畢露。所以說:三法印是個寶,研究佛學少不了。三法印的主要內容是:(1)諸行無常:諸行是物質與精神一切法,無常是生滅、運動、變化的異名。諸行無常,即一切法永遠處於瞬息萬變的運動之中。佛教的無常觀,除了說明運動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之外,沒有任何別的附加意義。(2)諸法無我:印度哲學中「我」被認為是主宰一切、自由自在的意思。「無我」是說明宇宙間事物的產生與消亡、都是依賴因緣(條件)的聚會。世間上找不到離開因緣而獨存的至小無內、至大無外的實體。使人們從事物的個體中看到事物的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單獨的存在與發展。佛教的無我觀,是說明相互作用是事物存在的規律(3)涅槃寂靜:我們看到宇宙間一切事物,千姿百態,斗芳爭艷,起伏綿綿,矛盾重重。究其實質,不過是無常與因緣兩大規律的作用而已。透過事物生機盎然的表層,窺見其無自性空,涅槃寂靜的實質。
五、如理思維——四依
佛法提倡智慧,反對愚昧;提倡信解,反對迷信;提倡獨立思考,反對盲目崇拜。如何研究佛教,最根本的還是佛說的四依。
1.依法不依人:修學次第,首先是親近善知識,但善知識的知識,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善的。加以佛教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地區廣泛,難免羼雜異說,或傳譯失實。這就需要用三法印的原則對善知識的知識加以抉擇。
2.依義不依語:在學習中反對生搬硬套。那種不顧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一味地重文輕義、執文害義的學習方法是要不得的。我們要求系統地、完整地、深刻地領會佛學的原理和基本精神,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捨本逐末的缺陷。
3.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陀一生說法四十多年,都是因機設教,有了義與不了義之別。因此在研究佛學時,必須弄懂什麼是了義的,什麼是不了義的,以了義抉擇不了義。
4.依智不依識:規律性的認識叫智,現象的認識叫識,佛法以正覺的解脫為目標,要遠離一切取相的分別妄識。惠能大師在《壇經》里說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即在觀察一切事物時,以離相的無分別智,做到法隨法行。
以上就研究佛學的目的和方法,談了五個問題,是否可行,僅供參考。

Ⅲ 誅法在佛學里的解釋

誅法是與四正勤相應的惡念已生令息滅,即誅法惡念之法。

佛學是對古印度喬達摩·悉達多(又名釋迦牟尼)所創的佛教經典與佛陀學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於佛教經典的整理與注釋上。

它有時被等同於現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較傳統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傳統中,產生許多不同的學派。通常有兩種研究方式,一種是考證,梳理式研究。一種是實證佛學所蘊含的深刻義理的領悟式研究。

(3)南大楊維中佛學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佛學研究之分類,可由幾個不同角度加以觀察。從歷史之觀點看,可分原始佛教和發展佛教之佛教思想;從地理之觀點看,分為南傳和北傳佛教思想兩系;從教義之內容看,則有大小二乘、權實二教、聖凈二門、顯密二教、教禪二宗等各種之二分法。

而於現代之佛學發展,中外學者亦皆致力於佛學之重新分類,作為新研究之先決條件,成為一股現代佛教學術思潮。

Ⅳ 研究佛學從何學起

初學佛法者該讀哪本經?——寬昌法師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內容瀚如煙海,對一個初學者來說,不知從何下手。尤其對現在比較忙碌的人們來說,大家很少有時間去寺院系統學習,在忙於工作和生活之間,對於怎樣選擇入門典籍這個問題都比較關注。

如有明師指導,很快就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入門典籍,找到學修佛法的門徑;假如沒有明師指引,都是憑著自己感覺去閱讀佛經,很難選擇入門典籍,得其門徑而入。這種情況下,很難讀誦,或不知其義,感到味同嚼蠟,無味無得,甚至放棄讀誦經典的初心。佛教源於印度,發揚大成於中國,與中華文明水乳相融,相互取捨,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其特有的思想體系、改造生命的修行方法,影響到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指引到一代代中國人的道德行為和價值觀念。

八個宗派的相繼產生,是中國佛教對世界佛教的貢獻。歷代祖師大德看到人們在瀚如煙海的佛法面前,不知從何入手,多走彎路。證對這個問題,悲心憫人,從思想內涵、說教因緣、修行方法等方面廣開方便之門,依「三藏十二部」典籍相繼創立了大乘八宗。給人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便利。佛陀醫王,證對眾生身心方面的不同病症,對病就葯,為大家演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對於後世人們來說,要找到對治自己病痛的法門,首先需要找到病源,再尋找對治法門。但還有一部分人卻找不到自己的病痛和對治方法,空過光陰。歷代祖師這種方便,用一個譬喻來說明:佛法就像一個綜合性醫院,在這個醫院里能夠治療各種病痛。但沒有明確的指示,容易讓人迷失方向,走錯地方。大乘八宗如同醫院里的不同科室,標明途徑,不同病症的人們,證對自己病況,方便快捷地找到就醫地方。整體一個醫院,看似科室個別,卻相互關聯,卻能治癒各種病患。從佛教八宗來看,各有依據經典、不同的思想體系和修行方法。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佛法真諦,讓人們斷除生死煩惱,解脫自在。如同讓人們站在遠近高下,認清廬山真面目。其法平等,無有高下。

大乘八宗各有依據經典,
華嚴宗主要依據經典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地經論》;唯識宗主要依據經典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子論》;
天台宗主要依據經典有《妙法蓮華經》、《摩訶止觀》;
三論宗主要依據經典有《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凈土宗主要依據經典有《彌陀經》、《無量壽經》;
禪宗主要依據經典有《楞伽經》、《六祖壇經》;
律宗主要依據經典有《四分律》、《五分律》;
密宗主要依據經典有《大日經》、《金剛頂經》。

另外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楞嚴經》、《金剛經》、《地藏經》等經典都可以作為入門典籍。雖然每部經典的體裁、長短都不一樣,每部經典皆能讓大家悟入法性,進入佛法大海,從生死輪回的此岸渡到解脫成就的彼岸。

選擇入門經典和修行方法,最好有善知識指引。教導自己遠離惡法,修行善法的善知識為「教授善知識」;和自己一同修行,互相策勵的善知識為「同行善知識」;給予自己修道時物資費用的善知識為「外護善知識」。 有了善知識的指引,容易入門,不走彎路。如果沒有善知識指導,最好將每個宗派的主要經典作個簡要了解,選擇一本容易讀誦,讀後心生歡喜的經典作為入門典籍。長久讀誦,就會信解經意,得到身心方面的輕安,進入佛法大門,信、解、行、證相繼成就。讀誦經典完全是個人的事,不要隨著別人的想法跑。有些人看到別人在讀誦《金剛經》他也讀誦《金剛經》,看到他人在讀誦《華嚴經》他又去讀誦《華嚴經》,不是經典不好,而是如此下去容易產生比較心態,比較那本經典最好,成天做表面文章。還有人乾脆把別人讀誦的經典全部拿來讀,成天跟完任務一樣,不是趕時間就是看數量,結果不知經意,反把自己弄的疲憊不堪,本末倒置。讀誦經典的時候一定要心存恭敬,潔手凈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這樣容易契入法性;不能心無恭敬,手案不凈,躺在床上,身心不正,如此久讀無益。讀後要將經典放在高處或干凈的地方,要知「多一份恭敬,則多一份功德」;讀後不要隨便亂仍,或放在不幹凈的地方,免得「與法無得,反造惡因」。讀誦經典的目的是進入佛法門徑,必須要身口意三業清凈,可出聲或默念,字字分明,不求速度,但求契入;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可以一次讀誦一部經典,也可以讀誦一句或幾句經文,根據個人情況來定,不要勉強。讀經可以啟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讀經還可清凈心念,明了佛法旨趣;讀經更得修行途徑,斷除煩惱而證得佛道。總之,其益良多,不可不讀。------------------------------------------------------------------------------------------另外,學佛學佛,不是研究佛學。研究佛學,沒有意義,佛學是不用研究的

Ⅳ 佛學研究怎樣入門

佛學研究很容易入門。

你先讀一下佛教史。然後讀一些佛經,對照一些類似的哲學書籍,核對一下不同表現的單詞。你就可以大論特論,佛教說xxx,佛教的哲學說xxxx。

其實,說的人根本不會真正知道佛法是什麼。更也談不上入門。只是一個門外漢在胡思亂想的打發評論而已。

與其說佛學,不如叫佛法。他不是學問,是揭示世間規則的法。是修正自己的法。只有按照佛法一步一步踏踏實實修行(修正自己的行徑),才可以真實的入門。

佛法告訴我們: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修行的起步,就是要以慈悲心,發願救度眾生。誓願斷煩惱。如何救眾生,斷煩惱,那是修習無量的法門,誓願成佛道。

佛法又說:
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
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

度眾生者,先要有力量度自己。因而先是自我的修行。自我自心的修行。煩惱源於自性中,自己不誓願斷,別人沒有辦法。修行的努力,誓願都要有自己,有當下開始。

你如果想研究佛學,按照我一開始說的做就是。你如果想修行佛法,先選基本基礎的佛經。細細讀。認真讀。出聲音的讀。反反復復的讀。讀的非常熟練,讀上幾個月。細細琢磨經中一句一字的意思。不解沒有問題。幾個月下來了。一部經也許已經讀了數百遍了。這個時候,帶著疑問,再讀一些大師的開示,解釋。稍稍對照理解其中甚深含義。之後,再繼續反復的讀誦。

比如一部金剛經,最好花一年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讀下來。你就有很大收獲了。

Ⅵ 怎麼研究佛學

研究佛學的目的和方法魏 艾 在談本題之前,先要說清什麼是佛學。佛即覺義,佛學即覺悟之學。覺悟系從智慧中來,也可以說佛學即是智慧之學,智慧達到圓滿高深的水平,即是成佛。智慧的海洋,深不可測,寬廣無涯。學習的次第,當依生得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一、菩薩為度眾生而學 通常所見,研究佛學的目的,大約有三種不同。第一種人,是把佛學當作一般學問來研究。眾所周知,佛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沒有信根,沒有實踐,縱有生花之筆,懸河之辯,但對佛說的道理不會有親切感,也得不到真實受用。第二種人,是從厭離心出發,著重了生死。雖也學了少量經論,似懂非懂,不求多聞。專重信仰,缺乏智慧。一心求佛菩薩的感應,整天在死字里翻斤斗。如解放前某法師寫一死字掛在牆上,兩隻眼睛整天盯著死字。從純正的大乘佛教觀點看,這兩利人學佛學的目的都失之偏頗。第三,研究佛學的正確目的是什麼呢?《華嚴經》上說得好:「菩薩為度眾生而學」。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為著人類的幸福、社會的進步、國家的昌盛、民族的和睦,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於善知識處,精勤學習。為了達到正確的學習目的,必須堅持「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的原則。 在研究佛學中,如能堅持正信,堅持實踐,堅持理論與實踐一致的原則,既有別於第一利人的淺薄,又不同於第二種人的消極。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菩薩為度眾生而學的目的,於佛學領域,才談得上登堂人室,得到親切的受用。 二、打好文史哲的基礎 有了正確的學習目的,還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佛學是屬於意識形態范疇的學問,同文史哲的關系很密切。因此,在學習佛學之前如果具備語文、歷史、哲學、邏輯等方面的豐富知識,對於閱讀佛書、掌握佛學的思想體系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唐義凈法師在《南海寄歸傳》里說:「學法次第,先學聲明。……必先通文字,而後方能了義」。如舍利弗未出家前,即通達吠陀經典。出家後聞佛言教,信解不疑,為眾說法,契理契機。佛贊嘆他「智慧第一」,「善入法界」。佛滅後,使大乘佛教思想理論化、體系化的馬鳴、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大論師,都是當時的著名學者,他們對於流行的吠陀經典和十八部大論等,都有很深的造詣。出家後,精通三藏,深究群說,創立了中觀學派與瑜伽學派。再如我國佛教史上的道安、慧遠、僧肇、智顗、慧皎、道宣、法藏等人,對外學都有很深的造詣,才能在佛學研究上立一家之言,將印度佛教中國化,在我國佛教史上放出絢爛的異彩。再如近代提倡老實念佛的印光法師為無數信眾所推崇,被尊為蓮宗第十三祖,他不但有篤實的凈土實踐,淵博的儒學佛學知識,還能寫一手好文章。由此可見,屬於生得慧的文史哲知識是研究佛學的基礎。《瑜伽師地論》說:「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求」。明,即是智慧和覺悟的同義詞。試問沒有知識,怎麼能深入三藏,分別性相?又怎麼能分辨邪正,教化眾生?但遺憾的是近代僧伽教育,忽略了基礎知識的教授,培養出來的學僧,不是文理不通,就是井底之蛙,成才者稀。我們現在搞研究佛學的人,應該認真吸取這一嚴重教訓。 三、學好主要著作 佛教三藏典籍浩如煙海,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取得較大的收益,這就要對幾種主要著作,反復研討,領會運用。哪些書是佛學的主要著作?唐義凈法師在《求法高僧傳》里說玄照去印度求學是「沈情《俱舍》,清想律儀。後之那寺,就勝光學《中》、《百》,寶師子學《瑜伽》」。智弘在印度求學是「既解《俱舍》,後善《因明》。至於那寺,則披覽大乘」。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地區,藏地佛學研究,主要是五部大論:《因明》、《戒律》、《俱舍》、《中觀》、《現觀庄嚴論》。這與義凈所見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別,是以《現觀庄嚴論》代替《瑜伽論》。這一佛學研究的優良傳統,曾為佛教培養出成千上萬的人才,是一條學習的捷徑,應該繼承下來。現在向有志於研究佛學的人推薦幾本書。 主要著作: (1)《俱舍論頌疏》三十卷唐圓暉著 (2)《中論》四卷龍樹造青目釋鳩摩羅什譯 (3)《攝大乘論釋》十卷世親造玄奘譯 (4)《成唯識論》十卷護法等人造玄奘譯 (5)《因明入正理論疏》三卷窺基述 (6)《大乘起信論》馬鳴造真諦譯 (7)《入中論》月稱造法尊譯 參考書: (1)《菩提道次第略論》宗喀巴著法尊譯 (5)《佛教常識答問》趙朴初著 (3)《中國佛教》(一)(二)中國佛教協會編 (4)《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呂澄著 (5)《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呂澄著如果化上幾年時間,學通上述七種主要著作,則三藏十二部的要義,盡攝其中。 在學主要著作時,還要解決用什麼觀點來進行研究的問題。太虛法師的學習經驗,還是值得參考的。他1935年5月在南京大學講《優婆塞戒經》時說:「非佛書之研究者,不為專承一宗之徒裔,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為求菩薩發心修行者」。(見《優婆塞戒經講錄》)中國佛教從隋唐宗派興起後,都以自宗為至頓至圓,至高至妙。唐以後見性成佛的禪宗,又幾乎取代了整個佛教,明清稱名念佛的凈土宗,則獨步一時。近代研究佛書的學者,日漸增多,但他們是「非羅什、玄奘之譯不讀,非龍樹、無著之論不求」。森嚴的門戶知見,遮住了人們的視線。有些人研究了一輩子佛學,錯把祖師教,當成佛教,從而看不到釋迦思想的真面目,必須申明的是,我毫無反對祖師教的意思,祖師教也是佛教的瑰寶。我只是反對祖師教中是自非他的門戶知見。 太虛法師說他「非佛書的研究者」,是指近代一批國內外佛書研究者,對佛教缺乏正確的信解,把佛書當成世俗學問來研究。動輒說:某經為偽,某論是中國人所造,聳人聽聞、製造混亂。 「不為專承一宗之徒裔。」應該肯定印度的三期佛教,中國的大乘八宗,各有其特勝,亦各有其偏頗。專承偏宗,會造成有各宗而無佛教整體的後果。太虛法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序》說:「中國至清季,除參話頭、念彌陀外,時一講習者,亦禪之《楞嚴》,凈之《彌陀疏鈔》,及天台《法華》與《四教儀》,或《賢首五教儀》,附《相宗八要》而已。……空疏媕陋之既極,唯仗沿習風俗以支持。學校興而一呼迷信,幾潰頹無以復存。」可見宗派佛教的門戶知見是一條死胡同,危害匪淺。我們應該超出宗派,從釋迦學說的本源,來研究佛教的整體,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 「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密宗的天色身的幻身佛,凈士宗的極樂世界,與大心菩薩的「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的悲願相比,不足為訓。實際上佛道是由無量阿僧祗劫所修因行而成就的,佛道長遠,菩薩道難行,非是小因所能承當的。 「為學菩薩發心修行者」。即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不忘「為度眾生而學習」的正確目的,不為一時令人眼花撩亂的空華所惑亂。 四、通達基本思想 研究佛學力求弄懂佛教的原理和基本思想。如緣起論、四諦、業與輪回、三無漏學,性空無我與因果循環、十八界、三法印、中道等。緣起論是佛法分析一切問題的基本觀點,應該牢牢地掌握,不斷地運用。三法印是佛學的中心思想或根本原理,是衡量法與非法的尺度。對每個佛學研究者來說,它是一面鏡子。我們的知見是否純正,只要拿三法印一檢驗,便了如指掌。三法印又是照妖鏡,對一些披上神秘外衣,說著動聽言詞的人,只要拿它一照,無不原形畢露。所以說:三法印是個寶,研究佛學少不了。三法印的主要內容是:(1)諸行無常:諸行是物質與精神一切法,無常是生滅、運動、變化的異名。諸行無常,即一切法永遠處於瞬息萬變的運動之中。佛教的無常觀,除了說明運動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之外,沒有任何別的附加意義。(2)諸法無我:印度哲學中「我」被認為是主宰一切、自由自在的意思。「無我」是說明宇宙間事物的產生與消亡、都是依賴因緣(條件)的聚會。世間上找不到離開因緣而獨存的至小無內、至大無外的實體。使人們從事物的個體中看到事物的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單獨的存在與發展。佛教的無我觀,是說明相互作用是事物存在的規律(3)涅槃寂靜:我們看到宇宙間一切事物,千姿百態,斗芳爭艷,起伏綿綿,矛盾重重。究其實質,不過是無常與因緣兩大規律的作用而已。透過事物生機盎然的表層,窺見其無自性空,涅槃寂靜的實質。 五、如理思維——四依 佛法提倡智慧,反對愚昧;提倡信解,反對迷信;提倡獨立思考,反對盲目崇拜。如何研究佛教,最根本的還是佛說的四依。 1.依法不依人:修學次第,首先是親近善知識,但善知識的知識,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善的。加以佛教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地區廣泛,難免羼雜異說,或傳譯失實。這就需要用三法印的原則對善知識的知識加以抉擇。 2.依義不依語:在學習中反對生搬硬套。那種不顧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一味地重文輕義、執文害義的學習方法是要不得的。我們要求系統地、完整地、深刻地領會佛學的原理和基本精神,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捨本逐末的缺陷。 3.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陀一生說法四十多年,都是因機設教,有了義與不了義之別。因此在研究佛學時,必須弄懂什麼是了義的,什麼是不了義的,以了義抉擇不了義。 4.依智不依識:規律性的認識叫智,現象的認識叫識,佛法以正覺的解脫為目標,要遠離一切取相的分別妄識。惠能大師在《壇經》里說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即在觀察一切事物時,以離相的無分別智,做到法隨法行。 以上就研究佛學的目的和方法,談了五個問題,是否可行,僅供參考。

哪裡有佛學研究

優酷有講座的,人人皆是佛,關鍵的是看你是屬於先知先覺者,還是後知後覺者了。

閱讀全文

與南大楊維中佛學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藍屏了怎麼辦多種方法 瀏覽:187
皮筋安裝方法 瀏覽:945
磁力表使用方法 瀏覽:806
如何計算下期和值的方法 瀏覽:167
火線膿皰的快速獲得方法 瀏覽:547
尾盤快速跳水方法 瀏覽:437
豆角種植搭架方法圖片 瀏覽:978
中學物理的研究方法 瀏覽:107
好用的圖片文字識別方法 瀏覽:337
遮陽草帽的正確方法 瀏覽:99
傳統客家民居研究方法 瀏覽:408
泰州行李箱銷毀方法有哪些 瀏覽:361
陰莖血流量檢測的方法 瀏覽:408
德眾尚傑原車協議安裝方法 瀏覽:853
盤點的復盤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128
蘋果手機卡屏解決方法視頻 瀏覽:927
腦梗恢復期的腳外翻鍛煉方法 瀏覽:258
如何diy布包製作方法圖解 瀏覽:831
衛生間洗手盆焊不銹鋼架安裝方法 瀏覽:307
台式電腦攜帶問題解決方法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