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猜歇後語的方法
按照謎面猜,先看看歇後語的謎面,如最簡單的:熱鍋上的螞蟻——
當然是急得團團轉了!這個不用分析意思,再來一個:
小蔥拌豆腐——
第一個「小蔥」是青色的,第二個「豆腐」是白色的,當然就是第一個青,第二個白,一青二白了!不過這樣還是不行,想想有關的成語——對了,一清二白!這不就猜出來了?
其實,猜歇後語很簡單的,但是需要實踐呀,猜多幾次自然就會了.
❷ 歇後語的分類有那些所表達的含義是什麼相對應的歇後語有那些
歇後語是漢語獨有的文字游戲,將一句話分成兩部分來表達某個含義。前一部分是隱喻或比喻,後一部分是意義的解釋。歇後語是廣大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也是民間愛用的一種語法。
平常說話的時候,可以把前後兩部分先後說出來,也可以只說前一部分,後一部分讓聽者去體會 、猜測,所以叫歇後語。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四兩棉花——彈(談)不上。
按修辭方法來分,歇後語主要有比喻和雙關兩類。原始歇後語,說話時把一個固定詞語的最末一字省去不說,所以又叫縮腳語。如:「秋胡戲妻」是有名唱本故事和劇目,於是人們就用「秋胡戲」影射「妻」;當代這種用法已較少。歇後語往往很形象,用得恰當,使聽者感到生動有趣,富有幽默感。但用得太濫,也會使人討厭。從詞語感情色彩說,褒義歇後語數量很少,中性的有一部分 ,貶義的占絕大部分。有些歇後語帶有嚴重的封建意識、迷信色彩、庸俗低級趣味。因此選用歇後語要嚴格、謹慎,並且要注意文體、語言環境及聽話對象。具有諧音特點的歇後語,還有另外的作用,即考證創造該歇後語的時代或地域的某些語音特點。
歇後語形式上是半截話(前半為形象或事例,後半為解釋、說明),實際上是要把話說得更形象些,更具體些。因此,歇後語應該包括在俗語之內。不過,歇後語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畫式的,帶有戲謔調侃的色彩。它用種種修辭手段,對字、詞、語、句(包括俗語本身)加以修飾,使之生動活潑。因而跟諺語、描述性俗語(改稱俚語),又有些不同。
❸ 關於歇後語的研究報告是什麼
關於歇後語的研究報告是一種風趣、俏皮的語句,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它由前半截做比喻,後半截起解釋說明的作用。在研究歇後語的淵源時,有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述及其它有關名稱。
歇後語的含義
歇後語是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將一句話分成兩部分來表達某個含義,前一部分是隱喻或比喻,後一部分是意義的解釋。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歇後語也叫俏皮話,可以看成是一種漢語的文字游戲。歇後語是熟語的一種,熟語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和歇後語四種。
歇後語由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歇後語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
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❹ 淺析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歇後語教學:歇後語也是第二語言
歇後語是漢語的一個特色.透過歇後語就能折射出許多有關漢民族的文化常識,對第二語言學習者漢語的學習有著莫大的推動作用,其次對歇後語及其類似俗語的學習也會相應提高。進而加深他們對中國和中國文化、中國人的了解。
1.進行「漢語俗語詞典」的編纂
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半個多世紀以來.面向外國學生的漢語學習詞典的編纂T作一直是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特別是體現漢語詞彙特有文化價值的「漢語國俗詞語詞典」還沒有完成,產生這樣局面的一個蕈要原因是,我們對外周學習者漢語學習詞典的真正需求尚缺乏深刻的認識,因而在宏觀上缺乏系統的考慮,微觀上我們對這類學習詞典的注釋方法、編排體例乃至檢索方式等都缺乏研究。
一個民族文化中特有的部分.體現在詞彙層面就是國俗語中。所謂圍俗語因素.就是反映本民族文化特有的概念而在別的語言中無法對譯的詞語.也就是說,是別的語言中很難找到與之完全對應的詞彙。「現行HSK詞彙等級大綱的編制以詞的使用頻度為原則.用使用頻度來衡量詞語的常用程度,以進行詞篩選和確定的等級.加以語用標准、語義標准和語法標準的結合。」另外,揭示歇後語多用比喻辭格的方式,為這樣的讀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這些也是在詞典編纂中應該考慮到的因素。如能有這么一部綜合的國俗語詞典的話.將會使第二語言學習者在俗語的學習過程中減少很多困難。故進行這方面的詞典編纂是相當必要的。而且這方面的工作已經在進行中了。
2.從文化角度導入
一定意義一卜說,教授一種語言就是在教授這種語言所依託的文化.學習一種語言就是在解讀這種語占所依託的文化。中國歷史文化,上下五千年,縱橫古今,源遠流長。可以說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的喜愛,也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漢語的動力之一。「我們認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交際文化至少可分為三類:語俗文化,語感文化,語境文化。作為民旅文化載體的語言文化知識,如中國特有的稱呼、姓氏、親屬之問的稱謂等,即是這咀所說的語俗文化。」當然歇後語是屬於語俗文化中的,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一塊文化舉足輕藿的地位。
「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一般是以下幾個環節:課堂語言輸入,語言表達操練。語言規則吸收內化,語言技能,社會自然語占接觸,語言交際能力。」在「課堂語言輸入」這個環節,就需要有意的加入一些歇後語的認識.進而在語言表達操練中使學習者對這一語言想像進行掌握。歇後語主要有語義雙關和諧音雙關兩種方法構成.沒有一定的漢語基礎是對它的理解和運用是有挑戰性的。故對歇後語的學習.不應該放在漢語學習的前階段,而應該是中後期。
近幾年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界對於文化在教學特別是中高級階段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並逐漸有了共識。「所謂文化導入,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將有關的文化因素直接引入相關的教材。大家都認識到,沒有提供足夠文化因素信息的教材,講文化導入教學仍然是十分困難的;第二層意思是將有關的文化因素直接引入以語言技能運用為核心的語言訓練體系。」
文化導入是對外漢語教學不斷循環深入的必要條件和必然結果.是提高語言教學水平和語言運用得體性的必由之路。
3.在交際中學以致用
「語言交際能力就是指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交際活動既包括語言交際活動.也包括非語言交際活動。語言交際能力主要是指使用語言這一工具進行交際的能力,包括口頭交際能力和書面交際能力。」針對具體怎樣對這一能力進行培養,趙金銘前輩提出的六點是非常有價值的,它們具體是:
l、要注重訓練學生對語言多樣性的把握.也就是要訓練學生了解語言結構的多樣性和語言功能表達的多種可能性:
2、要注重訓練學生正確的語感和得體性表達.也就是大量的技能訓練尤其是聽讀的基礎上.建立正確的語感並形成語言得體表達的能力:
3、要注重訓練學生整體性地理解和表達。也就是要以語篇為教學和操練的組織單位。訓練學生自上而下地整體理解和表達意思:
4、要注重訓練學生把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學習結合起來。把課堂內外的學習結合起來,也就是訓練學生把握限制性的、模擬真實的學習機會。促進學習中的學用平衡:
5、要注重訓練學生對文化因素的興趣和敏感.訓練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即訓練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感知能力和適應能力;
6、要注重訓練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把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作為專項內容貫穿到教學中,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際。
以上六個原則是針對於課堂上學習的.除此之外.第二語言學習者還可以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留心日常生活中周圍群眾所使用的語言,利用起周圍的語言資源來。因為歇後語更多的是出現在口語中,口語是學習習語的一個大寶庫。言為心聲,任何一種語言都是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際。這一說法本身就包含了和語占相關的心理、文化、社會方面的因素。所以,只有在交際中加強對歇後語的不斷運用,才能使學習者對漢語這一語言習慣好好地掌握。
4.對比性學習相對的來說,對比性學習就不怎麼適合於全部的歇後語教學。畢竟英、漢語(這里以漢英兩種語言為例)分屬不同的語占。產生於不同的文化背景。第二語言學習者可以利用這兩種語言中的意義對應部分,比如用英語中的諺語或者意思恰到好處的習慣短語來理解漢語中意義與其相對的歇後語。這部分雖說較少。但還是存在的。比如:王婆賣瓜——自賣自誇,ringing one』s own bell;貓哭耗子——假慈悲,to shed crocodile tears;魯班門前耍大斧——不知高低。to teach one』s grandpa suck eggs;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on pins and needles;狗拿耗子——多管閑事.mind your own business;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keep silent as before
故在這幾條教學措施中,對比性學習是適用范圍相對較小的,但是在第二語言教學中也有一席之地。
❺ 歇後語的知識
歇後語,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智慧與趣味語言,也是民間愛用的一種語法。
歇後語是廣大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例如:
一個巴掌打不響 -- <孤掌難鳴>;
懶婆娘的裹腳 -- <又長又臭>。
在一般的語言中。通常只要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的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有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表現,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後語。
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當時流行在民間的俗語,是出於一般人民的生活經驗。這類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相信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在研究歇後語的淵源時,有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述及其它有關名稱。如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將歇後語列入"藏詞"格一節介紹;郭紹虞在《諺語的研究》中,指出歇後語源起於"射覆語"(類似猜謎的一種形式);另外一些書上又列出諸如"隱語"、"謎語"、"諺語"、"縮腳語"、"俏皮話"等名稱。加以比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處和相異之點。關於歇後語的分類,向無定說。何況還有不少歇後語,一身兼有幾種性質,要劃分得十分科學,是比較困難的。為了便於查閱,我們將歇後語條目中凡帶有諧音字的歸入一類,其餘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質分為三類。
第一,諧音類。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無人>
小蔥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這類歇後語,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個意義。這類歇後語,往往要轉幾個彎,才能領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饒有興味。
第二,喻事類。如:
弄堂里搬木頭 - <直來直去>
冷水發面 - <沒多大長勁>
這類歇後語,是用實在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對設比事情的特點、情狀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領悟後半截的"謎底"。
第三,喻物類。如:
秋後的螞蟻 - <蹦達不了幾天>
棋盤里的卒子 - <只能進不能退>
這類歇後語,則是用某種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設比物的性質,也就能領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類。如
楚霸王舉鼎 - <力大無窮>
曹操吃雞肋 -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類歇後語,一般是引用常見的典故、寓言和神話傳說等作比方。上述兩例,只要知道項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瞭然。
遇有交叉兼類情況的,則歸入其特點更為明顯的一類。如
紙糊的琵琶 - <談(彈)不得>
這一歇後語兼喻物、諧音,現歸入諧音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❻ 歇後語教學方法的探索
正確引導,訓練表達歇後語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到各個方面,要真正掌握並不常用而又如此有趣的歇後語,平時要注意留心積累,同時還要恰當運用,學會表達。在這節課里,教師設計了歇後語表演台,讓學生圍繞一個歇後語的意思,發揮想像,表演小品:一學生戴著老鼠的頭像,在「街道」竄來竄去,幾個女同學舉起棍棒跟著追打。這時,老師問同學們,誰知道這是一條什麼歇後語?一隻只小手舉了起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接著,一個男同學興致勃勃地站起來說,我來給大家表演一個。他拿著本子捲成的喇叭,伸向窗外吹起來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他表演的是什麼歇後語嗎?」「隔著窗戶吹喇叭------名聲在外」。表演使同學們對這堂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導游的帶領下,大家來到了動物園、用找朋友的形式,找出了許多帶有動物名稱的歇後語: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發揮想像,鼓勵創新語文活動課是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很多老師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位老師彩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孩子們說說、想想、畫畫、看看、演演,調動學生多感官活動,高頻率接受,全方位運轉,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鍛煉。活動中,教師十分注意引導,巧妙地安排了用簡筆畫畫出歇後語的意思,孩子們興趣盎然,都想把自己知道的畫在黑板上,有的畫「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孩子們興奮地欣賞著黑板上的簡筆畫,體會著歇後語的含義。在數學園,他們還發現了一語多義的歇後語:如:三歲孩子貼對聯------不知上下;下雨天出日頭------假情(晴);石頭蛋腌鹹菜-----一言(鹽)難盡(進)。這堂課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的口、耳、眼、嘴、手都充分自由地「動」起來了,多樣的活動形式與活動內容有機地統一了,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機地統一了。活動中,活靈活現的課件,栩栩如生的頭飾道具,色彩鮮艷的圖畫展示,給學生們的刺激是多感官,全方位的,由此而觸發的學生靈感火花也是令人驚喜的。
❼ 淺談歇後語的修辭方法
淺談歇後語的修辭方法
歇後語是我國民族語言中特有的一種形式。它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用人或事物構成一個形象的設喻,好像謎面;後一部分對前一部分的設喻加以說明、解釋,指出本義所在,好像謎底,形成前譬後解的有機整體。歇後語是一種採用巧妙的設喻手法表達抽象思想藝術的語言,具有通俗形象、生動活潑的特點,富有幽默感和想像力。歇後語是一種比較固定的「現成話」,是採用積極的修辭手法構成的藝術語言。通常歇後語的修辭手法分為比喻、雙關、諧音、擬人、誇張、析字、對比等七類。然而實際上大多數歇後語往往是幾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從這一角度看是甲種修辭手法,從另一角度看是乙種修辭手法。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研究生動形象,風趣活潑,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歇後語。
❽ 寫一份關於歇後語的小型研究報告
歇後語的來源
我來答有獎勵
永不言棄LHH
LV.7 2020-04-18聊聊
歇後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歇後語是熟語的一種,相對於成語、諺語而言,用字比較通俗、口語化,富有鮮明、生動、活潑的特點,有時語帶相關,更添幾分幽默,因此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我們除了可以把歇後語視作一種文字游戲外,也能從歇後語看出我們的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