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旅遊地理》37頁第三題第2小題 :自然景觀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風蝕、河流、古冰川遺跡、地殼變動等等
2. 怎樣分析景觀地理原因
景觀分析主要從所處的地理位置,環境,氣候,靠山還是背山,風向,附近的主要資源這些點進行分析即可。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一定的幫助。
3. 世界地理奇觀及其成因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地理奇觀,每一處奇觀的出現都如同大自然丟給人類的謎團。石拱門的出現似乎難以解釋,但是一項最新研究或許已經解開了這些奇特天然奇觀是如何形成的。 1、石拱門(美國) 科學家似乎已經通過實驗解開了天然拱門的形成之謎,科學家解釋稱,這些令人困惑的石拱門形狀似乎是為了讓岩石承擔來自上方的壓力。 石拱門、石拱橋、石柱以及蘑菇形的柱頂石等神秘的岩石形態存在於世界各地,拱門國家公園 (Arches National Park) 位於美國猶他州東邊,佔地76,519英畝(309.7平方公里),每年約有85萬訪客。地質學家通常認為,這些形態是由風和水的侵蝕,以及鹽和霜的氣候影響形成的。
2、巴姆凱莉(土耳其) 它在土耳其語里的意思是「棉花城堡」,我們能夠一目瞭然的看清楚它名字的來由。如夢似幻,又像是天然棉花鋪就的白色城堡。
3、埃里波斯火山的冰塔(南極洲) 這就是傳說中的冰火兩重天。南極苦寒之地,時有火山噴發,正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冰川,冰火兩重天,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4、黑岩沙漠間歇噴泉(美國,內華達州) 你在地球上看到了似乎只能在外形或者科幻大片中才能看到的情景,看著非常像夢幻畫面,然而確實真實存在的場景,他在美國內華達州的黑岩沙漠。
5、帳篷式山峰(美國,新墨西哥) 我們只能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正所謂造化鍾神秀,面對如此震撼壯美的自然奇跡,我們除了去贊嘆,還能做什麼呢
6、月亮谷(阿根廷) 伊斯奇瓜拉斯托/塔蘭穆帕亞自然公園地處阿根廷中部的沙漠地帶,其中湖泊和沼澤中有大量的植物化石,一部分已經成為煤層,其他化石則完好的保留了植物原本的形狀、脈絡和紋理,在其他地區這種保存形式並不多見。在沉積物中最常見的是火山岩灰層,伊斯奇瓜拉斯托土地乾燥,表面崎嶇不平,人們稱之為「月亮谷」。
7、丹霞地貌 甘肅張掖丹霞地貌在中國丹霞地貌中比較典型,是該地區微紅色的岩石被不斷的侵蝕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地貌。
8、石林(中國) 石林是中國卡斯特地貌景觀的另一個稱謂,是石灰岩不斷遭到流水侵蝕而形成的地貌,從明朝起,就已經以「世界第一奇觀」聞名遐邇。
9、五陵岩,湖南(中國) 湖南地區有很多夢幻的地理奇觀,五陵岩就是其中一個,這個地理奇觀由卡斯特地貌的石灰岩組成,那兒還有壯闊的瀑布以及亞洲地區最大的石灰岩洞。
10、烏尤尼鹽沼(玻利維亞) 它被稱為的「天空之鏡」。每年冬季,它被雨水注滿,形成一個淺湖;而每年夏季,湖水則乾涸,留下一層以鹽為主的礦物硬殼,中部達6米厚。人們可以駕車駛越湖面。尤其是在雨後,湖面像鏡子一樣,反射著好似不是地球上的,美麗的令人窒息的天空景色,這也就是傳說中的「天空之境」。
4. 從地質地貌角度分析雁盪山自然景觀的成因
雁盪山的風光形成的兩個原因 1)主要原因是有一座流紋岩漿噴發的大型破火山。2)雁盪山處於海洋季風氣候生態環境雁盪山風光形成的六個條件1、雁盪山火山岩層保護良好 2、巨厚的流紋岩層是造景的主「材料」3、斷裂及沿斷裂的溪澗流水是塑造奇景的神斧4、外力作用雕琢細刻雁盪山的風光5、植被發育與良好保護裝扮了雁盪風貌 6、季節、晝夜、陽光、雨水、風力的變化增添了雁盪風光的變換性。
5. 典型的地貌景觀的成因 高二地理
雅丹地貌:風蝕地貌的一種,是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槽壟等。 海蝕地貌:海蝕柱、海蝕崖、海蝕階地等。 喀斯特地貌:水對碳酸岩侵蝕形成的石林、溶洞等地貌。 丹霞地貌:是南方砂礫岩受侵蝕、溶蝕和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方山、奇峰和岩柱等。 冰蝕地貌:冰川侵蝕形成的角峰、槽谷、峽灣、羊背石等。 河流地貌:河床、河谷、河成階地等。 火山地貌:火山錐、火山口、火山熔岩等。 黃土地貌: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和溝谷。
6. 農業景觀形成地理環境因素及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比如梯田,是人們根據地理環境而建的。依水建水田。農業景觀類型與地理環境要素密切相關,根據當地的日照、降雨、河流分布、乾旱/濕潤、平原或山區等條件因地制宜。這樣能節省人力物力,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農業產出。 自然環境對農業的影響以直接影響為主,有時候對農業的影響具有決定性。農業文明的發祥地大都在亞熱帶和暖溫帶大河流域沖積平原、三角洲和盆地。那裡有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可以利用的河水、溫暖的氣候充足的日照等等是農業的自然基礎。 天氣和氣候條件:天氣和氣候條件是影響農作物分布與農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例如,今天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飲料和果品中的茶。。。
7. 如何辨別地理景觀是由什麼作用形成的比如流水,波浪,風力,冰川等等。
這個要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中國而言,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夏季又多暴雨,那就是流水侵蝕作用了,就世界而言,青藏高原,美國五大湖是有很多的冰蝕湖,那很顯是冰川作用。都以此類推。
8. 典型地貌景觀的成因分析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中各類地貌景觀幾乎都是多種內、外地質營力作用密切相關。探討典型地貌景觀的形成條件和成因對於挖掘各類景觀的科學內涵、普及地質公園的科學意義都十分重要。這里將從第四紀地質與地貌學的角度對該區主要造景地貌的形成進行初步分析。
1.造境地貌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綜合各景區中各類地貌景觀的特點和分布規律可以發現,影響各類地貌景觀發育的主要因素包括構造背景、岩石地層的分布、古氣候變化、重力崩塌作用和水動力條件等。
(1)構造背景
景區整體上位於華北地台中南部太行山復式大背斜中北北東走向的林州任村-輝縣上八里復式背斜的西南翼。太古宙至早元古代期間是該區的變質基底形成階段。中元古代—二疊紀期間,在該區發育了厚層的海相和海陸交互相沉積蓋層。在侏羅-白堊紀期間的燕山期造山運動中,來自華北地台東側、由於太平洋板塊向西低角度俯沖所產生的強大的北西—南東向擠壓作用形成了北東—北北東走向的太行山復背斜以及其中的任村-上八里復背斜。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期間,太行山周緣轉入伸展變形階段。在北西—南東向的拉張變形中,華北裂谷帶開始發育。在太行山的東、南麓,北西向的張裂作用形成了北北東向、正傾滑的太行山山前大斷裂和近東西走向、左旋正傾滑的盤古寺斷裂。新生代期間,特別是晚新生代,山前正斷裂帶的垂直活動引發了太行山斷塊的持續隆升,造成了華北地區西高東低的地勢和太行山東南麓與東側華北平原之間高差達千米左右的巨大地勢落差。正是在山脈隆升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山地與平原之間巨大的地勢落差是塑造該區峰谷交錯、崖台梯疊和群峽間列的雄奇險峻的地貌景觀的重要前提條件。如雲台天瀑、紅石峽、峰林峽、青龍峽和青天河峽谷等都是在山脈隆升過程中所形成的特徵性的地貌景觀。
另外,在中-新生代構造活動期間,該區還發育了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兩組近直立的構造節理。河流、沖溝或大氣降水對透入性的構造節理的侵蝕切割對該區各種石牆-石壁型的長崖和石峰-石壁型的峰林、峰從地貌景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製作用。
(2)岩石-地層因素
位於復背斜西南翼的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中主要出露的岩石地層從老到新包括構成地台基底的太古代變質岩、以石英砂岩為主的中元古界雲夢山組、以碳酸鹽岩層為主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地層和以砂頁岩、泥岩為主的石炭-二疊紀地層等。該區岩石地層的整體產狀平緩,多傾向西或西南,傾角一般不大於15°。其中太古宙變質岩和石炭-二疊紀地層僅在該區零星分布,前者主要在個別景區的河谷底部或下部少量出露,後者主要出露在山麓地帶以及河谷分水嶺的峰頂面附近,在地貌景觀塑造過程中的作用不大。與該區主要地貌景觀密切相關的是中元古界雲夢山組石英砂岩和寒武系與奧陶系的碳酸鹽岩層。
地表觀察和前人對該區岩石地層分布特徵的總結表明(高林志等,2004;樊克鋒,2004),中薄層的相對軟弱岩層與中厚層的堅硬岩層的互層分布和中薄層隔水地層與中厚層含水層的互層分布的特點是該區層狀地貌景觀形成的重要物質基礎。
其中的中元古界雲夢山組為一套整體上抗侵蝕能力很強、且常構成區域內隔水層的中厚層狀的紫紅色石英岩狀砂岩夾中薄層紫紅色或灰黑色頁岩地層,層厚100~150m。該套地層主要分布在該區的溫盤峪、百家岩和葫蘆峪附近,與下伏的太古代岩石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構成雲台山一帶中山的山基。由於極強的抗侵蝕能力,在子房河和百家岩其構成了河谷縱向上的第一級岩坎或河流裂點。並形成該區的紅石峽和赤壁長崖地貌景觀。
該區的寒武紀地層出露完整,總厚度400~600m左右。主要分布於該區中北部中山區的中-下部。自下而上包括辛集組、硃砂洞組、饅頭組、張夏組、崮山組、炒米店組和三山子組等。其中下部的辛集組、硃砂洞組和饅頭組是一套岩性以抗侵蝕能力和含水性較強的中薄層碳酸鹽岩與薄層的抗侵蝕能力差和基本不透水的砂頁岩和泥頁岩的不等厚互層為特點,總厚度220m左右的地層。在雲台山景區可以觀察到,由於透水性、抗剝蝕能力不同的不等厚地層的互層分布,該套地層在地貌上常構成U形谷下部的基岩斜坡以及谷坡兩側懸泉湧出的部位。寒武系中-上部的張夏組、崮山組、炒米店組和三山子組是一套岩性以中厚層或巨厚層的白雲岩夾中薄層泥灰岩、灰岩的碳酸鹽岩地層,總厚度420m左右。其中的張夏組中-上部發育了中厚層的疊層石藻灰岩與中薄層的灰岩、泥灰岩的互層地層。該段地層中均勻的厚層碳酸鹽岩常構成該區河谷的陡坡地貌。如青龍峽中游段的隘谷-嶂谷地貌、子房河的嶂谷-圍谷和支谷溝頭高達300m左右的河流裂點及發育在其上的雲台天瀑都發育在該套地層中。另外,在神農山和青天河景區,以含水性不同的中厚層白雲岩化鮞粒灰岩與中薄層泥灰岩互層為特點的張夏組中下段還是發育近水平的溶洞的重要部位。在青龍峽景區,張夏組中-上段抗侵蝕能力不同的碳酸鹽岩互層分布則是河谷中發育層層疊瀑的重要原因。
該區奧陶紀地層以馬家溝組為主,主要分布於山麓、低山丘陵區和中山區的山體上部。該套地層總厚度達450m左右,包含了7段特點不同的岩層。其中底部、以發育「賈旺頁岩」和中薄層泥質白雲岩為主,岩性較軟弱,厚20m左右。中-下部以中厚層泥質灰岩和白雲岩為主,厚200m左右。中-上部以中厚層—厚層白雲岩和藻灰岩夾泥灰岩為主,厚約250m。由於該套地層底部為薄層的軟弱岩層,中上部是厚度巨大、總體上抗侵蝕能力較強,並且常發育在山體的中上部,再加上構造節理較為發育,該地層在地表水侵蝕、切割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塑造出了山體上部的陡崖、山峰、石柱和石峰等陡峻地貌。如神農山的龍脊長城、青天河谷地上部的長崖和雲台山海拔1308m的茱萸峰都是該套地層在外動力作用下的產物。
(3)古氣候、水動力作用和重力崩塌等因素
如果說山地隆升是地貌景觀發育的前提條件、岩石地層分布是其發育的物質基礎,那麼古氣候、水動力與重力崩塌作用等則是地貌景觀形成的塑造者。南太行山地區位於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氣候區,發育森林-草原植被。上新世以來,特別是第四紀期間該區和中國的其他地區一樣經歷了多期的冰期-間冰期氣候旋迴變化。冷、暖和干、濕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區域內的大氣降水量的多少和風化作用的進程。在暖濕氣候中,河流的侵蝕和下切作用會大大加強,紅石峽的發育便與區域性河流侵蝕作用增強有關。因此,第四紀期間暖濕與乾冷氣候的交替變化對該區的岩溶作用的發育有著重要影響,在氣候溫暖濕潤時,由於大氣中的CO2濃度增加,同時大氣降水增加,便會促進地表和地下岩溶的發育。乾冷氣候階段,則恰恰相反。另外,以冷乾和暖濕氣候交替變化為特點的第四紀氣候還會影響重力崩塌作用的進行。在乾冷氣候中,岩石的物理風化作用加劇,會促使岩塊的崩裂或破碎化。隨後的暖濕氣候中,河流侵蝕作用的加強則可加速碎裂岩塊的崩塌。
大氣降水是雲台山地區的主要水源,年平均降水量為750mm左右。由於該區發育厚層的碳酸鹽岩層,因此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構成該區水動力作用的主要方式。其中前者以片流、洪流和河流等3種形式在地表對山地進行沖刷、磨蝕和下切;二後者主要以隙流和管流的形式在可溶性岩塊的內部或表層進行沖刷和溶蝕。前者是該區山嶽地貌景觀發育的主要方式,後者僅為輔助作用。長崖、峽谷、類峰林-峰叢和天瀑的形成主要與前者密切相關,岩溶洞穴、谷坡懸瀑和各類岩溶堆積的發育則與後者關系密切。
重力崩塌堆積作用在雲台山地區石牆、石壁或長崖、圍谷、石柱、石峰或類峰林-峰叢等地貌景觀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該作用下所形成的崩塌地形和崩積物在該區河谷中區非常普遍,它們是陡峭山坡上部岩塊順構造節理的強烈風化、剝蝕或河流掏蝕岸坡致使岩塊本身的穩定性失衡,在重力作用下快速下墜所形成的地形和堆積物。另外,在落差巨大的河流裂點附近,崩塌作用還是河流溯源侵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青天河景區中,由陡峭谷壁構成的青天河大佛的形成也與谷坡崩塌作用密切相關。
2.典型造景地貌的成因機制
雲台山地區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地貌景觀基本上可用雲台八景來概括。即雲台山之紅石峽與雲台天瀑、青龍峽之幽谷疊瀑、峰林峽、神農山之龍脊長城、雲台山之赤壁丹崖、青天河之鯨魚灣和雲台山之龍鳳壁。如前所述,影響地貌景觀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各類景觀的形成實際上都是多重地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下面以上述典型地貌景觀為主來重點探討該區造景地貌的成因,並對其他類似或相關的地貌景觀成因機制給予初步解析。
(1)山地抬升與「赤壁丹崖」和「龍脊長城」景觀的發育
雲台山地區在晚新生代期間經歷了階段性山脈隆升過程,發育在雲台山地區的高聳的「卧虎崖」(屬於深切嶂谷的谷壁)、「赤壁丹崖」(屬於斷層崖的崖坡)和「龍脊長城」(屬於峽谷上部的陡峭谷壁)等極為壯觀的地貌景觀都是在山地隆升的背景下經河流下切、重力崩塌和斜坡後退等過程逐漸塑造而成的(圖1-62)。
雲台山山麓地帶至少發育了兩條近平行分布的北東東—北東走向、傾向南側的正斷層(圖1-62)。從斷裂的分布及所錯動的地貌面分析,西北側正斷層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太行期夷平面形成之後和唐縣期夷平面解體之前,垂直活動幅度可達500m左右。靠近盆地側正斷層的垂直活動主要發生在唐縣期夷平面形成之後,垂直活動幅度在300~400m左右。平行分布正斷裂的垂直活動將該區分割成了地勢從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宏觀上呈階梯式分布的三個地貌單元。包括峰頂面海拔集中在1200~1400m左右的中山、峰頂面海拔集中在500~700m左右的低山區和海拔在200m以下的平原或盆地面。
前述的「卧虎崖」、「赤壁丹崖」和「龍脊長城」等地貌景觀雖然屬於不同的地貌形態,但無一例外都發育在正斷層下盤側的最高一級地貌台階中,因此,正斷層的垂直活動是它們形成的構造基礎。因為斷裂的垂直活動造成了兩種效應:首先斷裂活動促使了與斷裂帶近於直交的河流水系的發育、河流的強烈下切以及上遊河谷中高度不等的河流裂點的發育。其次斷裂活動造成北側地層抬升造成了中元古界和寒武系與中奧陶統的斷層接觸關系,使得該斷裂帶北側河谷中得以出露中元古界厚層的相對堅硬的石英砂岩和以下部發育中薄層泥灰岩、砂頁岩、中-上部發育厚層的灰岩、白雲岩為特徵的寒武系,而南側僅僅分布岩性以相對均勻的中厚層灰岩、白雲岩為主的中奧陶統(圖1-62)。也正是由於上述因素造成了斷裂南北兩側地貌發育方式以及所形成的地貌景觀的不同。其中在斷裂南側,由於地表分布厚度為400m左右、岩性相對均一的碳酸鹽岩,因此山地河谷和坡地在後期的侵蝕過程中主要傾向於以斜坡坡面的平行下降和相對均勻的後退形式為主進行,即山坡演化中的坡面平行下降模式(圖1-62),形成了該區相對寬緩的谷底、地勢起伏相對均一的山地和區域均衡的斜坡等。在斷裂北側的上升盤,由於岩石硬度的明顯差異,在河流的下切或側蝕過程中,山地剝蝕以側向不均侵蝕和縱向不均勻下切為特徵,同時坡地發育已伴隨崩塌作用和河流溯源侵蝕的山坡平行後退模式為主(圖1-62)。此時常形成河床裂點發育的深切峽谷、谷坡兩側的陡峭崖壁和山前高聳的斷層崖等壯觀的地貌景觀。雲台山紅石峽溝口高20多米的河流裂點和百家岩高100多米的赤壁丹崖都是在斷層崖基礎上發育起來的斷層型河流裂點地貌景觀。子房河谷地兩側的卧虎崖和神農山的龍脊長城也是在斷裂上升盤一側,因河流下切過程中伴隨谷壁斜坡平行後退發育而成的地貌景觀。
圖1-62 雲台山山前地貌演化過程示意圖
圖1-63 雲台山峰林峽景區河流切割近水平地層形成峰林景觀
(2)深切曲流的發育與「鯨魚灣」和峰林峽景觀地貌的形成
地貌學上將曲流河劃分為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後者又可進一步區分為嵌入式曲流和內生曲流。內生曲流可以在深切曲流的基礎上由於河流進一步側向侵蝕發育而成,也可以是原來相對順直的河流在下切入基岩之後,在河流基準面保持長期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由於岩石的抗侵蝕能力的差異或地質構造因素的影響再經長期側向侵蝕作用而形成。總的來看,內生曲流常表現為彎曲度較小的順直型河谷與曲度較大的曲流交替分布的特點。如子房河上游段發育在裂點之上的長1~2km的曲流段和下游近出山口一帶的曲流段、青龍峽和峰林峽谷地中的局部發育的曲流形態大都屬於此類。嵌入曲流的發育先後經歷了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兩個階段,並能夠基本保持原生的曲流形態,因此常表現為蜿蜒迂迴的河曲形態,即常說的「九曲十八彎式」的河流峽谷地貌。沁河、丹河和峪河中的曲流形態基本上都屬於該類,其中丹河水域青天河景區的鯨魚灣則是該類地貌景觀的典型代表。
在深切曲流發展過程中,伴隨河流的側向侵蝕和遷移不僅直接形成了像鯨魚灣一類的迂迴彎曲的峽谷地貌,而且還會在河谷中及其兩側形成離堆山、牛軛湖和形態各異的石峰、峰牆和一些類似峰林的地貌景觀。如在以發育類似峰林-峰叢的石峰-石牆類地貌景觀為特徵峰林峽景區(圖1-63),河谷呈現出內生曲流形態,在河流的中上游相對順直的河谷與彎曲度很大的河谷相間分布,並且在上游的影寺一帶可以見到典型的高位廢棄曲流和離堆山。地表調查可知,該區景觀的發育主要與曲流河下切之後的側蝕、下切和遷移密切相關,同時受到了岩層分布和構造節理發育的影響。因為該區主要分布寒武-奧陶紀岩層,該套地層以相對軟弱的中薄層的頁岩、泥岩和泥灰岩與相對堅硬的、但構造裂隙相對發育的厚層的灰岩、白雲岩相間產出為特點。在內生曲流發育的中、後期,當河流下切至軟弱岩層中時,便轉為以側向侵蝕作用為主的階段。河流對軟弱岩層的側向侵蝕或掏蝕會促使上層岩塊的崩塌,同時再加上地表水沿岩層中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兩組構造節理的侵蝕、切割,便在河谷中及其兩側塑造出形態各異的、類似峰林-峰叢的多種石峰-石牆類地貌景觀。如果河流繼續下切,早期形成的石峰、石牆等便會遺留在高出河谷數十至數百米的地貌部位,成為高位的石峰-石牆類地貌景觀。類似的地貌景觀在青龍峽、青天河都有不同規模的發育。當然發育在一些山脊長崖或絕壁之上的石峰、石柱和石牆也大都是在河流下切之後,地表水順構造節理侵蝕、切割並誘發崩塌作用的綜合作用結果。
(3)河流裂點、岩坎和「雲台天瀑」、「幽谷疊瀑」等景觀的形成
河流裂點是河流基準面下降所引起的河流下切和溯源侵蝕過程中所達到的那一段河床縱向上的陡坎或坡折地貌(圖1-64),它在地貌上可表現為河床縱向上的高數米至數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的陡坡地貌。在雲台山地區,不同類型的河流裂點地貌極為發育,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貌景觀。根據成因不同,可初步歸結為斷裂型裂點和溯源-崩塌型裂點等3類。雖然裂點的直接成因不同,但實際上它們都是構造活動、溯源侵蝕和崩塌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下面對各種裂點的特點和成因進行簡單分析。
圖1-64 河流裂點形成示意圖
雲台山地區最為壯觀的是溯源-崩塌型裂點,其可以子房河上游各支流深達500~600m左右的嶂谷溝頭高260~360m不等的高大河流裂點為代表,河流從裂點之上飛瀉而下便形成了所謂的「雲台天瀑」奇觀。該裂點的形成是河流在溯源侵蝕過程中岩塊崩塌的結果,至今仍可見到溝谷中分布著許多從上部崩落下來的巨大岩塊。同時,應該知道溝谷溯源侵蝕與岩塊崩塌的發生又與該區的構造活動和岩層分布特點密不可分。因為地表觀察可以看到,裂點發育的溝谷中主要出露寒武紀地層,其下部以發育抗侵蝕能力較弱的中薄層的砂岩、泥岩或頁岩與灰岩、白雲岩互層為特點,而中-上部以發育抗侵蝕能力較強、而近直立的構造裂隙比較發育的厚層白雲岩和灰岩為主。如前所述,在太行期夷平面形成之後,該區的黑龍王廟斷層曾經有過幅度至少為300m的垂直活動,斷裂帶的垂直活動必然造成上升盤一側河流的強烈下切。子房河上游各支谷即在此構造背景下開始強烈下切,同時河流發生的溯源侵蝕。當河流下切至相對較軟弱的寒武紀下部地層中時,河流的側向侵蝕或掏蝕作用和地表水沿近垂直裂隙的侵蝕會促使上部厚層岩塊的崩塌,進而加速河流側蝕和溯源侵蝕速度,並形成高數百米的陡峭嶂谷以及溝頭的高大裂點和從裂點之上飛流直下的「天瀑」。
斷裂型裂點主要以紅石峽溝口白龍潭處高20多米的裂點和百家岩孝女塔北「天門瀑」所在的高120m左右的赤壁丹崖為代表。該類型的裂點之形成與斷裂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裂點南側或不遠處即為傾向南側的北東東向黑龍王廟正斷層通過之處。正是該斷裂在晚新生代的垂直活動,造成了北側堅硬的中元古界厚層石英砂岩與南側相對軟弱的中厚層灰岩、白雲岩夾薄層泥灰岩的中奧陶世地層呈並列式的斷層接觸,而斷層兩側可侵蝕能力的顯著差異直接導致了雲台山紅石崖和天門瀑一帶發育在厚層紫紅色石英砂岩中的河流裂點及相關景觀。因此稱其為斷裂型裂點。
除了顯著的河流裂點地貌,由於岩層抗侵蝕能力差異,在河床上還常見到類似裂點的規模不等的岩坎地貌,這在雲台山的小寨溝和青龍峽景區較為發育。其中一級級高1~3m乃至5~10m的不等的河床岩坎,時而集中分布,時而分散出現,形成河谷中精巧雅緻的崖台梯疊、層層疊瀑、潭瀑相連的河床地貌景觀,這些景觀主要發育在厚度為200m左右的中寒武統張夏組中。以青龍峽景區為例,在其中海拔600~750m左右的河谷段為以厚層疊層石與中薄層的泥灰岩互層為特徵的中寒武統張夏組,由於前者抗剝蝕能力相對較強,而後者相對較弱,因此在河流下切過程中,當遇到軟弱岩層時,便會促使河谷加寬和溯源侵蝕的發生,容易形成平坦和較為開闊的河灘而一旦遇到相對堅硬的厚層疊層石,便會阻礙溯源侵蝕的進行從而形成岩坎地貌。由於張夏組厚度可達190m左右,其中包含了眾多厚度不等的軟、硬地層(圖1-65),因此便在河谷中形成了現在所見到的由多達數十個大小不同的岩坎和瀑布所構成的層層疊瀑景觀。
圖1-65 青龍峽谷地中層層疊瀑的成因示意圖
9.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原理,形成條件,特點,影響(從地理角度來,不要百度上特別詳細的復制來,謝謝!)
可溶性岩石
可
喀斯特地貌岩石
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里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岩、硫酸鹽岩和鹵化鹽岩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溶洞。
喀斯特
景觀。從溶解度上看,
鹵化鹽岩
>硫酸鹽岩> 碳酸鹽岩;由於碳酸鹽岩種類較多,其各類岩石溶解度隨著難溶性雜質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雲岩> 泥灰岩。從岩石結構分析,結晶質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們是流動水下滲的主要渠道
喀斯特地貌岩石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強,岩溶作用越顯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強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完整,並且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環網。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蝕作用
水的溶蝕能力來源於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大氣流動、有機物在水中的腐蝕和礦物風化。下面幾個化學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進行:
H2O + CO2==H2CO3;
H2CO3==HCO3--+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離子)
H++ CaCO3==HCO3-+ Ca2+(第二步:H+與CaCO3反應生成HCO3-,從而使CaCO3溶解)
這幾步反應在大自然間是十分復雜的過程,因為溫度,氣壓,生物,土壤等許多自然條件制約著反應的進行,並且這些反應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應向右進行,就有利於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進行比較容易,反之則不利於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動作用
流動的水溶蝕性更強烈一些,這是為什麼?因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時的補充,水的溶蝕作用才能順利進行,水的溶蝕能力才得以鞏固加強。同時,流動的水帶動河底砂礫對岩石進行機械侵蝕,這樣更有利於岩溶作用的深入。
氣候影響
比如我國西南地區氣候濕潤,降水量大,地表徑流相對穩定,流水下滲作用連續,並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補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續進行。
5假喀斯特編輯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6研究歷史編輯我國喀斯特現象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約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專門研究並記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與洞穴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特別受岩性為主的地質背景及氣候為主導的地理環境的控制。其基本類型,按岩性分為碳酸鹽岩喀斯特、石膏和鹽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為裸露型、覆蓋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發育程度分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氣候地貌帶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喀斯特;按垂直動力帶分為滲流(充氣)帶、淺潛水(飽水)帶和深部喀斯特。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於它不僅有地表的,且有與其成因聯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態——洞穴。
喀斯特地表形態類型屬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殘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負地形主要類型有落水洞、斗淋、豎井、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嶂谷(峽谷)、溶溝與溶隙等。地表正、負地形間及地表與地下喀斯特類型間常有成因聯系,構成一定的地貌組合。喀斯特孤峰、殘丘和喀斯特平原常構成一組合類型。喀斯特豎井即為地表落水洞和地下喀斯特系統水力聯系的垂直通道。喀斯特地貌是長期發育的產物,其演化模式在侵蝕循環學說的影響下,從早期格朗德(A.Grund)、
喀斯特地貌
雅庫斯(L.Jakucs)和威廉姆斯(P.W.Williams)的模式,基本為定性3~4階段模式。
自1972年史密斯(D.I.Smith)等提出外成喀斯特地貌演化數學模型後,用數學方法建立喀斯特地貌發育與動力、形態因素的數學模型正在發展。如1988年懷特(W.B.White)又提出喀斯特地形發育速率過程模型。全球碳酸鹽岩佔大陸殼11%。中國僅裸露型喀斯特即約90萬公里以上,為喀斯特分布最廣、類型最全的國家。因喀斯特地貌特殊,使其區域經濟開發和工程建設的問題也很突出。如干谷是一種因侵蝕基面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河轉為地下河,遺留乾涸的滲漏河谷。它在水利上劃為懸托谷,一般不宜建水庫,即使建庫也要採取鋪蓋和帷幕灌漿防滲措施。喀斯特地貌因形態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氣和水的特性與有益成分而成為旅遊資源。如中國桂林山水、雲南路南石林等。
7研究意義編輯喀斯特研究在理論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喀斯特地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可以開發利用。在水庫大壩選址時應盡量避免斷層、破碎帶、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氣體,有醫療價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種沉積礦產較為豐富,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喀斯特地區的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遊資源。如湖南張家界桑植縣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學會會員洞,堪稱亞洲第一洞、黃龍洞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首批國家5A級旅遊區張家界武陵源的組成部分,是張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約佔全市面積的百分之四十。廣西的桂林山水、雲南的路南石林等馳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於其獨特的地貌特徵,經常容易「產出」類型各異的風景區。例如,貴州龍宮、織金洞等。
8地貌分類編輯按出露條件,喀斯特地貌可劃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這三種。
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五種。
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四種。
9我國分布編輯中國分布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為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廣西境內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喀斯特,貴州、雲南、西藏多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雲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區。 [1]
石林風光(20張)喀斯特地形地貌除了桂林和雲南,九寨溝這些舉世聞名的喀斯特地貌以外,在中國的華東地區(包括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雖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僅占本區總面積的4.06%(27900平方公里),但仍然發育有形態各異的喀斯特地貌。在蘇北、皖北地區發育著相對高度100-150米左右,頂部渾圓的喀斯特丘陵;江西萍鄉-宜春一帶出現了具共同基座的短錐狀峰叢;浙江天目山及皖南、贛北則為有少量溶洞的喀斯特化山地;喀斯特發育最為強烈的是福建西南部的龍岩、三明地區,不光有類峰林、峰丘、溶斗等還有長達數百米的喀斯特地下河。
在中國長江流域的十五個省及自治區內,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積達128062平方公里,遠遠大於其它地區。湖北宜昌以西發育的喀斯特分布廣、形態齊全,且景觀絢麗。在雲貴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東北以喀斯特谷(盆)地為主。高山喀斯特則主要分布在川西、藏東高原及河源地區的橫斷山脈,在寒凍風化和冰源冰川的影響下,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微弱,地表景觀乃呈高山地貌特徵,多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地,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周緣,即秦嶺、岷山、龍門山、大涼山、錦屏山、五蓮峰一帶,大多為3500米以上的常態山地地貌,喀斯特景觀僅出現在岩性有利的部位,為峰叢、峽谷的組合形態;在山間窪地處有大型洞穴和地下暗河出露;山原喀斯特的平均海拔為1000-1500米,分布在黔東北、鄂西、湘西、川東等地,長期的濕熱氣候和新生代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使這一帶的喀斯特發育得范圍廣、形態齊全,既有峰林喀斯特景觀,又有峰叢峽谷和嶺脊槽谷;海拔300-800米的峰林喀斯特廣泛分布於湘南、桂東北一帶,位於南嶺山地西部,尤以桂林地區的峰林地貌為代表。那裡的群峰挺拔,峰叢林立,豐姿多態的喀斯特星羅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織,洞中琳琅滿目的石鍾乳、石筍、石簾、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與地表的秀麗山林交相輝映,構成了祖國大地上「奇峰、奇洞、美石」的奇葩。
中國東北地區的地質和地理條件不利喀斯特地貌的發育,但那裡分布面積達70920平方公里的石灰岩是喀斯特發育的基礎。在東北南部一些地區,由於氣溫、降雨、岩性、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條件,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濱還喀斯特地貌景觀。在遼東半島南端的海濱地區,還可見到約10米高的成群叢狀分布的石芽,也是喀斯特作用的產物。
橫亘中國西部的昆侖山東西綿延2500公里,經過科學工作者的多年考察,在東昆侖山無法形成的大面積古喀斯特地貌。據考證,這是當年隨青藏高原強烈抬升而產生增熱效應和印度洋季風對這一地區影響的產物。雖然後期強烈的地質構造運動和嚴寒冰凍氣候大大地改造和破壞了這些古喀斯特地貌,但在海拔4700-5300米的山地上部和4300-4800米的下部,早,晚兩期的古喀斯特峰林、石芽、溶洞、溶蝕裂隙等依然清晰可見,它們與本區南部藏被唐古拉山的古喀斯特地貌遙相呼應,成為大地滄海桑田、天翻地覆巨變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