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漢語文學教學大綱教學方法例子

漢語文學教學大綱教學方法例子

發布時間:2022-07-23 06:11:33

1. 總說《教學大綱》,這《大綱》是什麼

現在課程標准代替了多年實行的教學大綱,名稱變了內容變化也很大,以語文學科為例請參考以下內容: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50年的變遷

語文教學大綱,也叫「課程標准」或「課程綱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頒發的有關語文
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語文教師施教的重要憑借,也是編寫和使用語文教材的總綱。它
和語文學科是同時產生的,不過起初比較簡單,只能算是雛形。20世紀20年代,我國語文教
育史上出現了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語文」(當時叫國語、國文)「教學大綱」(當時稱作
「課程綱要」)。新中國成立5O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經過了7次比較大的變遷,了解
這一點,對於理解半個世紀來語文教學所走過的曲折道路,總結歷史經驗,探索語文教改的
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次,開始於1950年。新中國剛成立,還沒有來得及制訂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但在1950年
發行使用的初、高級中學兩套語文課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名義寫的兩個
《編輯大意》,實際上就起到了大綱的作用。「大意」採用了「語文」這個新的學科名稱,
提出了「聽說讀寫四項並重」的教學原則。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大意」存有明顯「思想
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

第二次是1956年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教育部頒布了初高中《文學教學大綱(草案)》和
《初級中學漢語教學大觀(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套嚴格意義上的中學語文教
學大綱。

第三次是1963年5月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50年代末6O年代初,針
對1958年「大躍進」時期語文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的現實,語文界開展了關於語文教學目的任
務和怎樣教好語文課的大討論,在很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這個大綱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制訂
的,它明確指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並且規定:「中學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現代語文的
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大綱還針對語文教學的實際,
明確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政治課,也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文學課。」大綱富有遠
見地提出了「文質兼美」的選材標准,要求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課文,要「具有積極的思想
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形式,足為學生學習的典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應「簡明扼要,切合實
用」;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回歸傳統,提倡多讀多寫多練。這些對以後的語文教學均有深遠
的影響。不足之處是受「階級斗爭為綱」、「反修防修」的影響比較大。

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這個
大綱的重大貢獻,就是結束了中學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無綱可循的混亂局面。大綱提出的
「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教學」的選材標准,要求語文知識教學力求「精要、好
懂、好用」,教學要「提倡啟發式」等,在撥亂反正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於受時代
的限制,這個大綱比較粗糙,而且帶有明顯的「左」的餘味,如一再強調「政治標准第一」
等。1980年,就這個大綱進行了修訂,在許多方面基本上恢復了1963年大綱的面貌,並且第
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據語文課的特點進行,必須在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的要
求。

第五次是1986年國家教委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其宗旨是「降低難度,減輕負
擔,明確要求」。大綱進一步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和重要性,第一次從素質教育及培養「四
有」公民的高度來強調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說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滲透在教學過程
中」,在教學目的中還增加了「開拓視野、發展智力、培養健康的審美觀」的要求。為了減
輕學生負擔,大綱明確規定「不用(語文基礎知識的)名詞術語考學生,只考運用能力」;
刪去了邏輯知識部分;規定了190篇基本篇目作為考試的范圍,其他篇目各地可以相機處
理,這就為實行「一綱多本」創造了條件;為適合教材編寫「一綱多本」的需要,大綱還刪
去了關於教材編排規定。這些都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這個大綱雖然是建國後頒布的第一個
「正式」的大綱,但是鑒於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和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到1990年
國家教委就頒布了修訂本。主要修訂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根據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的精
神,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二是進一步降低了難度,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大綱把原來
「教學目的」中關於「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話移到前言之中,並第一次提出了「為
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的要求。然而,這個大綱仍然是個過渡性的,語文
教學迫切期待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和與之相適應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

第六次是1995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它反映了當
時人們對義務教育性質和任務的理;解以及對語文教學規律的新的認識。與建國以來所頒布
的幾個大綱相比,它在內容上和框架上都有一些新的特點:(l)終端性鮮明。與以往大綱
初高中合編、內容以高中畢業為「終端」不同,這個大綱以初中畢業為九年義務教育的「終
端」,因此有了初中語文獨立的、明確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
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而且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比較具
體,容易操作。(2)注重基本素質的培養。例如: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列
入了教學要求,把能力訓練列入了教學內容並作為核心部分,對漢語基礎知識教學的內容和
要求作了一些調整,還第一次把課外活動列入了教學內容等等。(3)注意了導向性和靈活
性結合。在導向性方面,一是強調了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行為習。慣的培養;二是重視了
語感和語境意識的培養;三是強調了思路分析和表達方式的探究。此外在加強思想教育、重
視語文課外活動、注意思維能力訓練、強調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等方面,也都有鮮明的導向
性。同時,大綱還注意了靈拓性,即給予教材編寫者和語文教師必要的、靈活處理的余
地。

1996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供試驗用),是與初中大綱配套的。
根據這個大綱編寫的教材,1997年開始在兩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普通高中試驗,
2000年秋季在全國普通高中實施。這個大綱吸收了語文教學改革和語文教育科學研究的成
果,體現了許多新的精神,如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的表述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
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它第一次提出了「發展個性和特長」的要求,還對語文能力的訓練
進一步提出了量化的要求。這個大綱規定,語文課程由學科類課程和活動類課程組成,學科
類課程又分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改革的力度明顯加大。

第七次是2000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和《全日制
普通 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的頒布。1999年,教育部下發了《九年義務
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徵求意見稿)》,2000年3月,「試用修訂版」出
版。這個大綱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要求、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教學評估、教學設備5
個部分,外加2個附錄組成。對於語文學科的性質,這個大綱是這樣表述的:「語文是最重
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目的則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
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提高閱讀、寫作和口頭交際能力,發展學
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和過去的大綱相比,新大綱有很大的進步,
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並重的精神。教學要求也具體化了,有的還量化了,如要
求學生識字量為3500字,默讀速度為每分鍾5OO字左右,課外自讀每學年不少於8O萬字(其
中文學 名著2~3部)。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次,字數不少於0.7萬字等。「教學評估」
和「教學設備」兩部分是新增加的,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對教師的評估要「重視教師的
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不要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惟一的評估依據」等。兩個「附錄」分別
是《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和《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任課老師可補充推薦)》。這些都是富
有創意之舉,和歷次大綱的修訂相比,這是變動比較大的一次。

同時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是與初中大綱配套的,
所以在基本結構上是一致的,只是要求更多也更高一些了。如「教學目的」的要求是「要在
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
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
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
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再如,閱讀一般的現代文的速度要求每分鍾不少
於600字,課外自讀文學名著(1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不少於300萬字,作文每
學期一般不少於5次,三年中其他各類練筆不少於3萬字,45分鍾能寫6OO字左右的文章等。3
個「附錄」分別是《重點掌握的常見文言詞》(實詞150個,虛詞18個)、《古詩文背誦篇
目》(古文22O篇、詩詞曲50首)、《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任課教師可補充推薦)》。

縱觀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發展軌跡,不難看出,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逐步成熟、
逐步完善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總結語文教學的經驗教訓的過程。2OOO年3月出版的大綱,
初、高中分別標明的是「試用修訂版」和「試驗修訂版」,這就預示著,語文教學大綱在今
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還要不斷地進行修訂。世紀之交的語文教育大討論,現在還在進行著、
它已經影響了而且將繼續影響著語文教學大綱的修訂。

2. 商務漢語教學目標及教學手段

[摘要]商務漢語是應用於商務背景下進行商務交際的專門用途漢語。商務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外國學生在商務環境中用漢語成功進行商務交際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國際商務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在加強學生漢語語言知識和聽說讀寫等語言基本技能學習的同時,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商務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採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實現商務漢語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商務漢語跨文化交際 商務溝通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4-00-03

[基金項目]本文為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MY2009004)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企業之間的經濟交往不斷深入,商務漢語作為一種專門用途漢語的經濟價值迅速提升,世界各國對商務漢語的需求日益增強。商務漢語課程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個新熱點。許多高校和相關機構紛紛開展了有關商務漢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工作,並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研究成果。但是,在教學內容方面,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加強。因為在現代社會的國際商務活動中,國與國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跨文化交流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21世紀商務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之一。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商務交際活動成敗的影響以及在商務漢語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一、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時代必要性

(一)跨文化交際概念的界定

對於「跨文化交際」這一概念,國內外學術界共有三種表達方法: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rans-cultural,而中文將其翻譯為「跨文化傳播」、「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交流」,其實三種翻譯並沒有穩定地對應其英語表達,主要是根據研究者的語境變換使用。「跨文化傳播」主要被傳播學者廣泛使用,跨文化傳播已成為傳播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跨文化交流」較多地為政治學領域的學者使用,關注不同文化形態下的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交流對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的影響(姜飛,2007);「跨文化交際」則更多地被語言學研究領域的學者使用,研究重在跨國人際交往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障礙,實現成功交際行為。最早提出「跨文化交際」概念的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霍爾(Edward T. Hall)。1959年,在其出版的著作《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霍爾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際」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跨文化交際學與商務之間的關系。他認為,跨文化交際學科可以解決國際商務活動中由於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溝通與管理上的沖突。繼霍爾之後至今,國內外眾多跨文化交際研究者和著作使跨文化交際發展成為一門涉及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傳播學、社會學、哲學、文化學的顯學,成為高校開設的一門重要課程和研究熱點。當前國內的跨文化交際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語教學界。跨文化交際的概念如果立足於對外漢語專業的需要來界定,吳為善、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的觀點是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際是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種語言(母語或目的語)進行的口語交際。這一界定突出了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四個要素:交際雙方必須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際雙方必須使用同一種語言進行交際;交際雙方進行的是實時交際;交際雙方進行的是直接的言語交際。

(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交際

不同的國家、地區、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由於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價值理念、消費習慣的不同,國際商務活動必然面臨文化沖突與融合的問題。在古老的國際間的商貿往來中,最早開始海外貿易的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古希臘人就開始意識到並懂得了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做生意。後來隨著西方探險家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等人的偉大地理發現以及伴隨而來的海外貿易與殖民活動促進了世界范圍的交往。英國人以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的商人建立起了世界范圍的商業企業集團。他們在進行貿易時,會對與其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語言、信仰以及習慣保持敏感,避免發生沖突,以順利實現交易。這就是最早的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意識的體現,只是商人們很少注意研究這種文化及其差異。二戰之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經濟和科學技術方面迅猛發展。當時各國在跨國公司的跨國經營過程中,很多案例證明了對異國文化差異的遲鈍以及缺乏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是導致許多跨國公司在新文化環境中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管理者和研究者們不得不去研究別國的管理經驗,從文化差異的角度來探討失敗的原因。也就在這一時期,在霍爾跨文化理論的基礎上,經過Hofstede(1980)、Triandis(1989)、Nishiyama(2000)和Varner(2000)等學者的進一步研究,跨文化商務交際逐漸形成了完整的系統,並在實踐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到了20世紀中期,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更加頻繁,相互之間的滲透越來越深,任何企業都無法迴避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頻繁的國際商務活動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顯示出對多元文化理解的必要性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企業想使自己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一個跨國公司想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取得經濟效益,那就不僅需要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發達的專業技術和高超的管理水平,更需要深刻了解對象國的文化。隨著跨國貿易的不斷增長,摩擦也不斷增加,這其中主要是利益沖突,但文化沖突和文化誤解也呈現上升的趨勢。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因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不同而產生的文化沖突,是導致跨國經營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現代社會,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意味著國際商務活動的成敗,意味著直接的經濟效益。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是商務漢語教學的重要內容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是21世紀國際化人才的必備素質

任何文化背景中都滲透著各種文化因素,由於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文化取向,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社會規范、生活形態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由於文化背景不同,人們在交往時產生心理距離是自然的,因而文化碰撞、交際失誤、人際沖突總是難以避免的,而這樣產生的後果往往也十分嚴重。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也是客觀存在的。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不同文化差異必然會相互對立和相互排斥,不同文化的性質、特徵和功能由於差異必然會引起互相沖撞和對立的狀態。而且在愈來愈頻繁與深入的國際經濟交往中,文化沖突和摩擦也有不斷增多和升級的趨勢。文化沖突處理得不好,就很可能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恰當地處理文化沖突的結果是文化融合,這樣不僅會給企業帶來好處,也能進一步促進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實現文化的交融,使人類不斷進步。所以在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能深刻地認識並理解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克服狹隘主義的思想,學習和了解由於各國各民族之間不同的文化傳統、價值觀、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而產生的文化摩擦和沖突,能夠最大程度上避免這種誤解和沖突,這是當代社會國際化人才的必備素質,也是核心能力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外語能力並不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僅僅是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基礎。在國際商務活動中,需要的是大批復合型的商務外語人才,即不僅具有外語能力和跨學科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具備避免和處理文化沖突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想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要充分了解自身的母文化,以及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對自身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其次要充分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要素,人們行為的規則、思維的方式、處事的哲學、道德的標准等,分析這種差異對商務交往可能造成的現實或潛在的影響。而且我們還必須識別文化差異,要充分發掘和識別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員所具有的對方文化與己方文化的差異,掌握沖突的根本所在。同時要尊重文化差異,求同存異,要認識到每一種文化關於價值判斷的標准在其文化體系的范圍內都有其存在的某種合理性,任何一種價值標准既不存在比其他標准優越也不存在落後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成功地進行跨文化商務交際。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商務漢語課程培養目標

商務漢語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建立在對特定商務領域和學習者的商務漢語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的,並突出了商務漢語作為專門用途漢語的一種、區別於普通漢語的特點。與普通漢語以日常生活為場景、要解決日常交際問題不同,商務漢語是以商務活動為場景、要解決的是商務活動中的交際問題,是一種專用漢語。商務漢語與普通漢語教學內容不同,目的性也不同,有突出的工具性特點。因此總體來看,商務漢語課程與一般對外漢語課程相比,更加突出其工具性特點,不需要追求系統的漢語語言、文學、文化知識等「高深學問」,而是以基礎漢語知識和運用技能為重點,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技能,其目的是提高學生以漢語為工具進行國際商務活動的能力。根據一些學者就用人單位對商務人才需求信息的研究表明,當今社會對商務英語人才的整體需求包括:英語能力、專業技能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素質等幾個方面。調查中樣本對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要求的比例接近六成。(江春、丁崇文,2004)由此來看,商務外語教學只有通過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有機結合,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他們多維、寬容、開放的對待文化沖突的態度,才能提高學生成功進行跨文化商務交際的能力,實現培養目標。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關道雄關於學生對於中級商務漢語學習需求的調查結果也說明了學習者更傾向於商務交際能力的提高,而不僅是語言知識的累積。調查表明,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用中文進行商務交際的能力,其次是獲得中國經濟發展信息,然後是了解商務活動中的中國文化,最後是商務活動職業技能。雖然國內的商務漢語教學還沒有統一的、具有權威性的教學大綱可以依據,各高校也是「各自為戰」,培養目標的制定也不盡相同,但目前在商務漢語教學中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已經成為普遍的共識。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具體模式與策略

(一)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要具有跨文化教學意識

外語或第二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習者從事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學習者來自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母語的社會歷史及文化背景與目的語的社會文化存在著差異甚至某些方面完全不同。因此學習者無論從事哪種與目的語有關的交際活動都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商務漢語課的教學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就更明顯。因為學習者的目的是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用漢語進行交際,這就要求學習者不僅要具有一定的語言水平,跨文化交際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有時甚至是成功進行交際的關鍵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教學,學生不僅要具備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教師自身要具備跨文化意識,還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首先要對不同文化的民族在思維方式、價值標准、社會風俗、交際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和沖突有所了解,特別是對與語言的理解和交際有關的文化因素有敏銳的感覺,這樣才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對目的語的交際文化有所了解,並鼓勵學生體驗與所學語言相關的文化,引導學生從無意識的文化交際轉為有意識的文化交際。商務漢語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把商務文化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其母國和中國商務文化的差異,以便在未來的商務活動中提高文化適應能力,從而實現商務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目標。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因此教師自身觀念的轉變和跨文化的意識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前提。只有教師充分意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在當代社會的重要作用,才能把這種觀念具體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去,才能有目的地研究教學方法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有可能培養出21世紀需要的國際化人才。

(二)完善商務漢語課程體系,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關於商務漢語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還剛剛起步,並沒有形成統一而權威的論斷。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的是商務漢語課程體系中應包括漢語語言類課程、漢語文化類課程和商務類課程,在這幾類課程中應融入和滲透文化因素,以便加強學生對中國社會文化背景及商務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但對於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以及如何在課程建設和教學過程中體現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首要的是要讓學生具有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交際者自覺或不自覺形成的認知標准和調節方法,是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判斷能力(趙軍峰,1998)。跨文化意識要通過大量的文化積累和學習才能具備,在此基礎上,才能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長期學習和訓練的結果。如何完善商務漢語課程體系,讓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貫穿於各類課程和教學的始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筆者認為語言類課程與其他對外漢語課程在教學方法和原則上基本一致,在教學內容上,目前的漢語語法課、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基本語言技能課應該更多地融入商務知識和文化知識,讓學生學到在特定商務文化背景下的真實的語言。在商務文化方面,增加「商務溝通」、「跨文化交際」等課程,明確而具體地引導學生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另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踐體驗,讓學習者接觸並親身體驗漢民族文化,與本族文化進行比較,這樣才能對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深刻的認識和體驗。其他外語教學中的實訓類課程也可以為商務漢語教學所借鑒。教師利用校內實訓室和各種平台,讓學生通過實訓課在模擬的商務環境中進行交際訓練,其效果會遠遠超過語言課堂教學。教師還應創造機會讓學生經常參加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參觀中國企業或邀請相關的專家做文化講座,增強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文化適應能力,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加強教材建設,增加跨文化交際內容

近年來,隨著語用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外語教學或第二語言教學的研究者們已經認識到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實現的主要局限是目前的教材改革遠遠滯後於教學需要。目前的商務漢語教學重點仍以詞彙、語法、閱讀、寫作等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學習為主,主要採用的教材中很少反映文化的內容,有明顯的語法化傾向。會話部分語用場景不典型,交際性不強。學習者通過學習,雖然能達到用漢語進行交流的水平,但只能說具備了外語交際能力,而不是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求學習者超越由於本族語和目的語的文化差異所形成的交際障礙,能夠自由靈活、得體地進行交際。從語用學的角度看,交際能力包括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話語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社會語言能力中的語言、行事能力是指有關交際行為的知識,以及如何通過一定的話語去實施交際行為。但目前除了少數高校開設專門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和一些相關課程時所使用的教材,在商務漢語教材中跨文化交際方面內容的缺失是普遍的。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材建設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的基礎和依據。只有加強教材建設,把跨文化交際的理念滲透到具體的語言教學內容之中,才能讓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落到實處,有章可循。如果能發揮教師在教材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材建設工作,不斷充實和更新教材內容,根據具體的教學要求完善教材建設,並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關注教材中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廣泛收集相關的教輔材料,讓學生充分了解東西方各民族之間所存在的深層次的文化差異,讓學生有機會親身體驗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真正、切實有效地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四、結論

文化對商務活動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跨文化交際是成功進行商務交際的關鍵。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商務漢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商務漢語教學的目的由原來的漢語語言知識、文化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掌握向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向轉變,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頻繁,使得漢語學習者的數量也越來越多。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重新審視商務漢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出發,才能培養出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優秀人才。

3. 漢語寫作有哪些教學方法

隨著漢語程度逐步提高,學生對寫作的需求增加,寫作教學的重要性突顯出來。寫作課的重要意義在於高級階段寫作課的課型特徵比較符合高級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能較好地滿足高級階段教學的需求。首先,學生的言語表達活動一般要經歷「詞→片語→單句→復句→語段→語篇」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

4. 對外漢語教學方法有哪些

1,「對外漢語教學法」的課程性質和意義
1.1 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 漢語作為外語或者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思考:對外漢語教學同「英語教學」比較相似還是跟「中小學語文教學」比較相似,為什麼
2,教學法的理論支柱
2.1 討論:
思考:這些都談到了外語教學法的理論基礎,你覺得有什麼共同之處。
提示:上述書中均把語言學理論、心理學理論、教育學理論作為重要的理論基礎。
2.3 教學法理論支柱之二:心理學原理
2.3.1 心理學研究什麼?
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心理活動
情感、意志-->心理過程
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脾氣、內外向-->個性傾向和特徵
2.3.2 心理學對人的心理活動、心理過程及個性傾向等等的研究,都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外語教學方法。
2.4 教學法理論支柱之三:教育學原理及教育心理學原理
2.4.1 教育學研究什麼?
2.4.2 教育學的發展影響外語教學法:
1) 在傳統古典教育思想的制約下,只能採用翻譯法。
2) 捷克教育家認為教育必須「遵循自然」,從而產生了直接法。
4,布置作業

5. 教學大綱規定著

現在課程標准代替了多年實行的教學大綱,名稱變了內容變化也很大,以語文學科為例請參考以下內容:中學語文教學大綱50年的變遷語文教學大綱,也叫「課程標准」或「課程綱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頒發的有關語文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語文教師施教的重要憑借,也是編寫和使用語文教材的總綱。它和語文學科是同時產生的,不過起初比較簡單,只能算是雛形。20世紀20年代,我國語文教育史上出現了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語文」(當時叫國語、國文)「教學大綱」(當時稱作「課程綱要」)。新中國成立5O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經過了7次比較大的變遷,了解這一點,對於理解半個世紀來語文教學所走過的曲折道路,總結歷史經驗,探索語文教改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次,開始於1950年。新中國剛成立,還沒有來得及制訂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但在1950年發行使用的初、高級中學兩套語文課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名義寫的兩個《編輯大意》,實際上就起到了大綱的作用。「大意」採用了「語文」這個新的學科名稱,提出了「聽說讀寫四項並重」的教學原則。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大意」存有明顯「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第二次是1956年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教育部頒布了初高中《文學教學大綱(草案)》和《初級中學漢語教學大觀(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套嚴格意義上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第三次是1963年5月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50年代末6O年代初,針對1958年「大躍進」時期語文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的現實,語文界開展了關於語文教學目的任務和怎樣教好語文課的大討論,在很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這個大綱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制訂的,它明確指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並且規定:「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大綱還針對語文教學的實際,明確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政治課,也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文學課。」大綱富有遠見地提出了「文質兼美」的選材標准,要求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課文,要「具有積極的思想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形式,足為學生學習的典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應「簡明扼要,切合實用」;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回歸傳統,提倡多讀多寫多練。這些對以後的語文教學均有深遠的影響。不足之處是受「階級斗爭為綱」、「反修防修」的影響比較大。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這個大綱的重大貢獻,就是結束了中學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無綱可循的混亂局面。大綱提出的「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教學」的選材標准,要求語文知識教學力求「精要、好懂、好用」,教學要「提倡啟發式」等,在撥亂反正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於受時代的限制,這個大綱比較粗糙,而且帶有明顯的「左」的餘味,如一再強調「政治標准第一」等。1980年,就這個大綱進行了修訂,在許多方面基本上恢復了1963年大綱的面貌,並且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據語文課的特點進行,必須在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的要求。

6. 現代漢語課程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

緒論
教學目的要求
了解語言的社會本質及其作用,掌握有關現代漢語的基本概念,了解漢語的特點和現代漢語規范化的意義。對現代漢語課程的性質、內容、學習方法有明確的了解。
一、語言和語言學
語言是語音語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
二、口語和書面語
口語和書面語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有不同的風格。
三、普通話和方言
(一) 普通話即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它是在近代漢語基礎上形成的,白話文學的流行和「官話」的推廣促進了現代漢語民族共同語的發展。
(二) 現代漢語民族共同語與方言的辨證關系。其中尤其應注意弄清為什麼以北方話作基礎方言。
(三) 現代漢語七大方言的基本情況:代表城市、通行的大致范圍。
四、現代漢語的特點
通過與古代漢語和印歐語系比較來認識。
五、現代漢語規范化問題
現代漢語規范化的意義、標准以及推廣。
六、現代漢語課程的任務、內容和學習方法。
第一章語音
教學目的要求
掌握現代漢語語音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熟練地掌握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語音的特點,能分析和拼寫普通話音節,能用普通話進行交際。
第一節 語音概說
一、 什麼是語音
二、 語音的性質
語音四要素的作用。人體發音器官的構成及作用。社會性質是語音的本質屬性。
三、語音的單位
注意區別音素與音位、聲母與輔音、韻母與母音。
四、 記音符號
第二節 聲 母
一、 聲母的性質
輔音聲母的特性是由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兩個方面決定的。
二、 聲母的分類
聲母可以按發音部位、發音方法來分類。
第三節 韻 母
一、韻母的性質
韻母的特點和結構。
二、韻母的分類
(二) 按內部成分分類,韻母可分單韻母、復韻母、鼻韻母三類。注意單母音的發音及復韻母音色的特點。
(三) 按韻頭情況分類,韻母可分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合稱四呼)四類。
三、 押韻
第四節 聲調
一、聲調的性質和作用
二、調值與調類
三、平仄
第五節 音節
一、音節的結構與特點
二、聲韻調的配合關系
三、音節的拼讀
四、音節的拼寫
第六節 音變
一、輕聲與兒化
二、變調
變調是音節連讀產生的聲調變讀現象。
三、語氣詞「啊」的音變。
第七節 方音辨正
一、聲母辯正
二、韻母辯正
三、聲調辨正
第八節 語調
一、語流的平曲升降
二、詞語的輕重快慢
三、語句的停頓
第二章 文 字
教學目的要求
了解文字的性質、漢字的特點,了解漢字歷史發展的基本情況,掌握漢字結構的特點,了解漢字形音義三者的關系,加深對現代形聲字的認識;理解國家的文字政策,提高用字規范的自覺性;熟練地掌握幾種常用檢字法。
第一節 漢字的特點
一、文字的性質
文字元號包括能記和所記兩個方面。
二、漢字的特點
三、漢字音義之間的關系
漢字音義之間有多種復雜的關系,於是出現了多音字、多義字、同音字等。
四、漢字和漢語的關系
第二節 漢字的字體
一、漢字的起源
漢字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
二、漢字字體的演變
漢字字體主要有篆書(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六國古文和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包括行書)四種。隸書是漢字發展史上的轉折點,古今漢字的分水嶺。
三、漢字的簡化
簡化是漢字發展演變的一個重要特點。注意簡體字與繁體字的特定含義,正確對待簡體字與繁體字的運用。
四、現代漢字印刷體
第三節 漢字的結構
一、漢字的造字方法
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由於古今漢字的形、聲、義的差異,很多漢字已不能用造字法來分析。
二、漢字的結構單位
漢字的結構單位包括筆畫、偏旁、部件三種。
三、獨體字和合體字
第四節 形聲字
一、什麼是形聲字
二、形旁和聲旁的作用
三、形旁和聲旁的局限
第五節 漢字的檢字法
一、漢字檢字法的作用與局限
二、幾種常用的檢字法
熟練掌握部首檢字法、音序檢字法、四角號碼檢字法、筆畫檢字法。
第六節 漢字的規范化
一、漢字的標准化
漢字的標准化就是給漢字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以便應用。
二、糾正錯別字
了解產生錯別字的原因,掌握糾正錯別字的方法,正確書寫漢字。
第三章 詞彙
教學目的要求
了解詞彙的構成,對現代漢語豐富多彩的語言材料有系統的認識,對語素、詞、熟語的性質、特點、類別有明確的了解,掌握詞義的特點,能分析詞義,能辨認詞與詞的多種意義關系,正確運用詞語。
第一節 詞彙概說
一、什麼是詞彙
二、語匯的構成
語匯由語素、詞、熟語三個層次的構成。
三、語匯的學習
第二節 語素
一、語素及其同音節、漢字的關系
二、語素的切分
三、語素的分類
語素可以從語音、位置、功能角度分類。
第三節詞的構造
一、單音節詞和多音節詞
現代漢語的詞以多音節為主,並呈雙音化趨勢發音;不同音節的詞配合運用,能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
二、單純詞與合成詞
三、簡稱
第四節基本詞和一般詞
一、基本詞
基本詞具有普遍性、穩固性、能產性三個特點。
二、一般詞
三、一般詞的來源
一般詞包括新詞、古語詞、方言詞、外來詞等。
第五節詞義
一、詞義及其特點
二、詞義和語素義的關系
詞義同語素義有一致和不一致兩種情況。
三、詞義的派生
(一) 本義和派生義
(二) 詞義派生的方式
(三) 單義詞與多義詞
四、 詞義的發展變化
詞義的發展有擴大、縮小、轉移幾種情況。
第六節同義詞和反義詞
一、同義詞
同義詞的類別、形成。同義詞的辨析。
二、反義詞
三、反義詞的類別、特點、作用。
第七節熟語
一、成語
了解成語的特點、來源、構成形式及運用。
三、慣用語、歇後語、諺語
第四章語法
教學目的要求
掌握詞類、短語、句子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提高分析語法現象的能力,特別是辨別異同和辨別正誤的能力;掌握漢語語法規律,從而提高理解、分析、運用語言的水平。
第一節語法概說
一、什麼是語法
語法有多種含義
二、語法系統
語法系統不同於語法學系統。
三、語法學習
語法學習的重點在區分語法事實上的異同,辨別表達上的正誤。
第二節詞的分類(上)
一、詞類劃分標准
詞的分類標準是語法功能,即根據詞的充當句法成分的能力和組合功能來分類。
二、詞的語法類別
現代漢語的詞從語法角度可分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十三小類。
三、名詞、動詞、形容詞
四、數詞和量詞
五、副詞
了解副詞的特點及與形容詞的區別。
六、代詞
代詞的類別及代詞的活用。
七、劃分詞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三節詞的分類(下)
一、介詞
介詞的語法特點。常見介詞的用法。
二、連詞
連詞的功能特點。常見連詞的用法。
三、其它虛詞
助詞、語氣詞、嘆詞、象聲詞的特點。
四、詞類的辨析和詞性的辨識
五、幾組詞的用法分析
第四節短語
一、短語的類別
短語從結構上分為十四類,從功能上分為三類。
二、短語和合成詞的分類
三、短語的層次分析
熟悉短語的切分原則,掌握直接成分分析法,能熟練地分析短語的結構層次關系。
四、短語中的結構助詞
第五節句子和句子的類別
一、什麼是句子
句子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基本語言單位,具有表述性特點。
二、句類
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
三、句型
(一) 主謂句
(二) 非主謂句
四、句式
掌握把字句、被字句的構成特點。
第六節單句分析
一、句子分析和句法分析
二、主謂句的分析
三、析句應注意的問題
四、句子的語義分析和語用分析
五、句子中常見的語法問題
第七節復句分析
一、什麼是復句
二、分句和分句之間的關系
三、關聯詞語
四、復句的類型
五、多重復句
六、復句的緊縮
第八節語氣和口氣
一、什麼是預期和口氣
二、語氣詞
三、疑問句
四、口氣種種
第九節標點符號
了解標點符號的類別和用法,對標點符號的規范性與靈活性有深入的認識。
第五章修辭
教學目的要求
掌握修辭的基本要求和修辭的基本知識,了解各種修辭手段的特點、作用,並能分析修辭現象,運用各種修辭手段,提高語言運用技巧。
第一節修辭概說
一、什麼是修辭
二、修辭的基本要求
第二節詞語修辭
一、同義詞語和反義詞語
二、上下詞語和模糊詞語
三、列舉和統擴
第三節句子修辭
一、句子的安排
二、句式的選擇
掌握長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口語句和書面語句的特點及運用。
第四節常用的修辭格
一、辭格及其作用
二、常用的修辭格
掌握比喻、比擬、借代、反語、雙關、仿詞、反復、換算、設問、對偶、排比、層遞等辭格的特點、類別以及運用。
三、修辭格的配合
第六章語言運用
教學目的要求
了解語言在交際、信息傳遞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對語言及語言運用的巨大影響,認識語言表達和理解同角色、語境、文化、語句因素之間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提高語言運用――表達和理解的水平。
第一節語言與交際
一、語言運用與言語交際
二、交際角色
弄清交際角色及與語言運用的關系。
三、交際環境
語境對語言運用有重大影響。
四、交際類型和語體
第二節語言與信息
一、語言運用與信息傳遞
二、句子的解釋因素
句子的解釋因素包括句內因素和句外因素。
三、句子的理解策略
第三節語言與文化
一、語言運用與文化滲透
二、語言的文化內涵
三、言語的文化制約
(一) 文化制約著交際角色的言語
(二) 文化是構成語境的重要因素

7. 關於古代漢語教學方法研究

"古代漢語"是師范院校中文系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由於學科內容遠離現實生活、艱深乏味,加之商品經濟大潮、外語熱、計算機熱的強烈沖擊,"古代漢語"越來越難教,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多年來,為了講授好"古代漢語"課程,我們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與改革,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些教學與科研成果,初步完成了科學合理的高師院校"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系統工程的構建。目前我們所承擔的"古代漢語"課程,已被安徽省教育廳列為首批省級重點建設課程。
我們的教改探索與實踐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的:
一、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教學的指南針,是構建一門課程體系的重要指標。目標不明,則必然徒勞無功。1996年,我們在深入研究、廣泛調查和不斷改進的基礎上,對舊的課程目標:"掌握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古代文體知識,進行初中文言文教學",進行了強有力的改革與創新,提出了新的"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目標:(1)掌握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古代文體知識;(2)掌握文言文的一般教學法; (3)能運用語言學原理,整理所獲得的語言材料;(4)自覺地發現和解決問題。
這是一個多層次、全方位課程目標。其中,第1、2兩條強調課程基礎知識的扎實,第3兩條強調基礎知識的運用,第4條強調創新能力的養成。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這個新目標,不僅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而且確實產生了實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學期與學年論文寫作訓練為例來說,在未實施新目標之前,學生幾乎接受不到任何有關能力培養方面的訓練,更談不上具有科學的創新精神與能力了。當時,偶爾安排一兩次論文寫作訓練課,學生也只能是東抄西抄交上完事。1996年以來,我們實踐了新的課程目標,革新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之中,處處強調、體現"基礎--*運用--創新"的層級演進思想,因而,學生不僅基礎知識扎實,而且富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學期與學年論文寫作再也不是他們最害怕的作業了。幾年來,學生共完成具有一定學術水平的大、小學術論文400多篇,其中有不少篇論文在學生畢業後成為他們晉升、晉級時衡量其教學科研水平的重要材料。
新的課程目標中,"掌握文言文的一般教學法"是我們根據高師教育的特點而提出來的一個子目標。為此,我們在充分調查研究中學文言文教材的基礎上,編寫了《中學文言文教學與研究》一書的詳細提綱,書中突出文言文講授的一般原則與技法,並把這一成果自覺地運用到"古代漢語"的教學中。這一改革,也得到了學生的極大歡迎與支持。從教育實習及畢業生跟蹤調查的結果看,我們的學生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均有得心應手之感,教學水平也得到了工作學校的認可。
二、構建以"強調基礎扎實、注重能力發展"為宗旨的課程內容體系
課程內容是課程目標的直接體現。革新的課程目標必須有革新的課程內容與之相適應。因而,我們對傳統的課程內容進行了充實與調整。
(一)壓縮傳統的課程內容。傳統的古代漢語教學內容,講究面面俱到,因而不可避免的有輕重不分、詳略失當的弊端。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在講授過程中,舍棄了許多與現代漢語有共性的內容,重點突出講解古代漢語中"異"的部分。以"語法"部分為例來說,"代詞"、"數詞"、"量詞"在傳統課程內容中所佔比例甚大,但它們與現代漢語的差別實際上並不明顯,於是我們就不立專章講授,只是在"語法概述"中用一兩節課略講其要點;又如"介詞"、"副詞"、"連詞"、"語氣詞",在傳統的內容中也有大篇幅的專章講授,這樣做的結果,無疑是沖淡了應該重點掌握的文言虛詞的學習,於是我們也不設立專章,而是另立"常見虛詞常見用法舉隅"一節,選取十餘個常見虛詞的常見用法加以集中講授。這樣的內容安排,不僅突出了古代漢語的個性與學習重點所在,而且為我們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增新課程內容,贏得了授課的時間。這一改革成果,目前已寫進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系列教材"《古代漢語》之中,正在全國范圍內使用。
(二)補充新穎的課程內容。傳統的課程內容,呈現出平面化的色調,因而很難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我們注意到這一點,並進行了改革。
首先,在古代漢語課程內容中適量滲透漢語史的相關內容,使平面的、毫無生氣的語言知識、語言現象"活"了起來,使學生在動態的語言發展史中,深刻而准確地理解古代語言,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講授"古代漢語判斷句"時,我們先列出目前學者對這一句式產生、發展、成熟等問題的種種論點,然後再從"史"的角度,提供大量的有關例句,讓學生根據例句來分析、判斷諸家論點的是非曲直。這樣,隨著問題討論的深入,學生對判斷句的理解也逐漸深入。最終,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高質量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第二,在古代漢語課程內容中適量安排語言研究方法的訓練,在教師的示範與引導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古書的標點"時,我們先對古籍出版物中的標點錯誤進行了調查,然後依據古書標點的原則與方法,逐條向學生指明其致誤的原由。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後,隨即安排他們自己尋找古書中的標點錯誤。從近幾年的作業情況看,不少學生甚至能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這樣的經典著作中找出一些可商榷的標點問題來。實踐證明,語言研究方法的訓練,大大加強了學生對語言知識和語言現象理解的廣度和深度,養成了學生自覺觀察語言現象、搜尋語言材料的習慣,培養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第三,扎實的基礎和寬闊的視野是高質量人才所應具備的基礎條件。因此,我們在古代漢語課程內容中適度關注學科發展前沿,以擴大學生的視野,使其及時捕捉語言學界的最新信息。
從上可見,在壓縮傳統的課程內容時,我們並未忽視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在補充新穎的課程內容時,我們更加註重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證明,我們實踐的課程內容體系,不僅可行,而且富有成效。
三、選擇改革創新、激發情趣的教學手段與方法
在古代漢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十分重視教學手段的革新和教學方法的選用。從1996年開始,我們就圍繞有利於學生的自我學習與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中學文言文教學與研究能力的培養等問題,展開了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
(一)把古代漢語教學和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實現古代漢語計算機輔助教學。目前國內有關古代漢語的教學課件還相當少見,但計算機輔助教學對提高古代漢語教學質量、有利於教學過程中一些重點難點內容的突破、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學習興趣、大大地縮短課堂教學時數、易教易學卻是很容易想見的。
我們編制的古代漢語教學課件,(1)內容全面,系統性強。覆蓋了文字、詞彙及語法三個部分的最主要內容。課件以"學習目的"、"學習要求"、"學習重點與難點"、"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為綱,層次清晰,脈絡分明。在"學習內容"中,又分別指出各單元的"知識點"、"學習重點與難點"和"學習方法"。這樣,一件在手,即使教師不在現場,學生通過自學,也很容易學好古代漢語。(2)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在設計界面上可以在不同部分、不同章節之間隨意跳轉,即使操作者沒有任何計算機基礎,也能根據按鈕的提示,方便地使用課件。(3)課件有聲(古典民樂)、有畫(古代名作)、有圖片(甲、金、篆、隸、楷等等)和書影(歷代語言學名著封面)等,直觀有趣。
(二)對比分析式的教學方法。對比分析法,是我們在進行"古代漢語"教學時牢牢把握並處處得以體現的主要教學方法。我們在授課時,從不平鋪直敘,泛泛而談,而總是力求把古今漢語的語言現象、語言規律結合起來講授。通過對比分析,學生可以明顯地看出古今漢語在語音、詞彙及語法等方面的差異,進而掌握古代漢語的種種特點。具體而言,我們常用的比較法有"古代漢語內部橫向比較教學法"、"古今漢語縱向比較教學法"等等。
這一改革,有效地彌補了目前古代漢語教材偏重基礎知識介紹,而缺乏辨異析難教學與訓練的不足。同時對開拓學生思路、擴大學生知識視野、激活學生求異思維與求知慾望、造就"批判性的頭腦"等也有極大的作用。
(三)豐富多彩的作業訓練形式。內容豐富,形式各異的作業訓練,一直是我們進行古代漢語教學的重要內容與手段。我們設計並實踐的作業訓練形式有:普通作業、論文寫作、古文注釋、人物角色對話表演等。在普通作業中,我們從不安排有現成答案的題目,所布置的均是一些留有思考空間、需查閱工具書和資料才能完成的作業。如讓學生介紹、評論某一問題的各家說法,這就"逼"著學生去查資料、思考。古書注釋,現在已成為學生愛做的一種作業形式,一篇長文,更多時候是一本短書,全班學生每人一節,分頭注釋,注其音,釋其義,析其結構,然後互改互評。幾年來,學生集體完成了《郁離子寓言》、《論語》及《離騷、天問》等書的注釋稿本。通過古書注釋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我們認為,改革創新、激發情趣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是我們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完善科學、合理、規范的考核內容與形式
幾年前,我們就著手"古代漢語試題庫"的編輯工作,以此來規范"古代漢語"的考核。1998年,我們初步建立了題庫,並於1999和2000年根據使用情況做了兩次大的修改。
"古代漢語試題庫"分"文字、詞彙"和"語法"兩大塊,共收1500多道題,按"填空"、"單項選擇"、"多項選擇"、"判斷"、"釋詞"、"簡答"、"問答"、"標點"、"翻譯"和"綜合"分類編排,覆蓋面廣,涵蓋了"文字"、"詞彙"和"語法"部分所有的知識點,同時突出了重點,也反映出了難點。每題均附有"參考答案"。 1998年以來,我們實現了教考分離,一直堅持至今。
從"古代漢語試題庫"的具體使用情況和效果來看,我們認為,"古代漢語試題庫":
(一)適合教學的要求。本題庫不是試題的簡單匯編,它蘊涵了教育學的思想與規律,體現出高師"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教學要求、教學重點與難點,符合命題學有關難度、信度和區分度等對試題的要求。
(二)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使考試成績更具准確性和客觀性。試題庫的使用,有利於發現學生的共同性缺點,找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因而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依據之一。
(三)具備課程規范的功能。因為題庫充分體現了高師"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教學要求、教學重點與難點,所以,對授課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具有規范其教學內容的作用。
(四)端正了學風與考風。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古代漢語教學系統工程的構建,我們還遠沒有完成,以上所做的一切,只能算是一點點膚淺的探索。但我們從僅僅是膚淺的探索就帶來了豐厚而理想的教學回報來看,古代漢語教學系統工程構建前途光明,大有作為。

8. 現代漢語語音的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1、語音特點
1)每一音節都有聲調
聲、韻、調是漢語音節的三要素,其中,聲調是音節必不可少的組成成分.
2)沒有復輔音
輔音以清輔音為主.濁輔音只有m、l、r、n、 N.
英語等外語有濁輔音和復輔音;
古代漢語也曾存在過復輔音;
現代漢語沒有復輔音.
3)母音占優勢
任一音節必有韻母,任一韻母必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母音.
母音屬於樂音,輔音屬於噪音.
漢語的復韻母即使兩個母音(好hǎo)或三個母音(教jiào)也是一個音節.
現代漢語以清輔音為主,清輔音聲帶不振動,所以,音節中噪音少而樂音多.
4)沒有入聲
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都有入聲.
古代入聲音節在現代漢語中分別歸並平(陰平、陽平)、上、去三個聲調中.
有些方言仍然保留入聲聲調.
2、詞彙特點
1)以單音節詞根和根詞為主
現代漢語中的音節一般都有意義.
這些記錄意義的音節就構成了現代漢語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語素和詞.
2)雙音節詞占優勢
現代漢語大量採用詞根復合構詞法創造新詞.
雙音節詞具有音節對稱和諧的美感,具有偶數的節奏韻律.
3)多音節詞語中「四字格」為主
這與雙音詞占優勢有關,也與漢語偶數節律習慣有關.
有些數字略語多採用偶數形式.如「四化」、「五好」、「三大紀律」、「四個一樣」等.
3、語法特點
1)詞形沒有形態變化
一個詞不管作主語、還是作賓語,它的發音和詞形都沒有什麼變化.
一些語法范疇和功能都不像有些英語、俄語那樣通過詞形的變化來表現.
2)復合詞為主
現代漢語的詞法以詞根復合構詞法為主.這種方法具有很強的能產性,可以滿足言語交際對詞彙量的需求.而且,也便於對詞彙意義的理解和掌握.如:「天」可以構成「今天」「昨天」「前天」「明天」「星期天」「春天」「秋天」「藍天」「天下」「天氣」等等大量的詞.
3)量詞豐富
有量詞是漢藏語系各個語言的共同特點.量詞豐富是漢語的一大特點.漢語的許多名詞要求與特定的量詞相搭配.
因此,可以說量詞是對名詞的外部特徵的一種分類標志.
動詞涉及到的「量」也使用量詞,即「動量詞」.
除了固定的量詞之外,還使用大量的臨時量詞.例如:「一碗飯」「一頓飯」「一次飯」「一口飯」「一餐飯」「一粒飯」
「踢了他一下」的量詞,還可以用「一頓」「一腳」 (「腳」是臨時量詞).
4)存在兼類詞
例如動詞兼名詞、動詞兼介詞、動詞兼形容詞等等.
5)句法與詞法的一致性
詞和短語以及句子結構方面具有一致性.例如:「地震」(主謂結構的詞)與「水土流失」(主謂結構的短語)
「提高」(述補結構的詞)與「看清楚」(述補結構的短語)
優點:為漢語的學習和應用提供了方便的基礎;
缺點:存在詞與短語劃界不清的現象,特別是在雙音結構中,這一問題顯得十分突出.
6)語序和虛詞是主要語法手段
使用相同的詞卻因語序不同而表達不同的意思.
例如:「大抓工業」和「抓大工業」;「我要學」和「要我學」;「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和「查無實據、事出有因」;「說不好」、「不好說」、「不說好」;使用不同的介詞,意思完全不同.例如:「把他打了」和「被他打了」.

閱讀全文

與漢語文學教學大綱教學方法例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效天井棉安裝方法 瀏覽:910
討論研究蓄積作用的意義和方法 瀏覽:314
血餘炭的食用方法 瀏覽:256
牛蛙骨骼標本製作方法步驟 瀏覽:984
紅銅火燒後用什麼方法使其變硬啊 瀏覽:901
早些入睡的正確方法 瀏覽:640
電腦藍屏了怎麼辦多種方法 瀏覽:187
皮筋安裝方法 瀏覽:945
磁力表使用方法 瀏覽:806
如何計算下期和值的方法 瀏覽:167
火線膿皰的快速獲得方法 瀏覽:547
尾盤快速跳水方法 瀏覽:437
豆角種植搭架方法圖片 瀏覽:978
中學物理的研究方法 瀏覽:107
好用的圖片文字識別方法 瀏覽:337
遮陽草帽的正確方法 瀏覽:99
傳統客家民居研究方法 瀏覽:408
泰州行李箱銷毀方法有哪些 瀏覽:361
陰莖血流量檢測的方法 瀏覽:408
德眾尚傑原車協議安裝方法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