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中葯制劑葯動學研究方法

中葯制劑葯動學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3 03:44:24

1. 葯物動力學的研究內容

葯物動力學研究的意義在於它在葯學領域里具有廣泛的應用,近年來,葯物動力學的研究在理論上,實驗方法上和應用上都有了飛速的發展,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推動了葯物動力學的發展和應用。
1.葯物動力學在新葯研製過程中的指導意義:回顧葯物研究的過程,剖析某些類型葯物的化學結構與葯物體內過程之間的關系,不難看出葯物動力學對於指導葯物設計的重要意義。在研製一種新葯時,常常希望通過結構改造來達到所期待的要求,但是化學結構改變以後,使葯物體內過程亦發生變化。因此,即要弄清療效關系,亦必須掌握葯物的理化性質與葯物內過程之間的關系,葯物動力學的原理與方法方法廣泛的用於新葯的研製過程。在設計新的化合物時,參考葯物動力學參數,分析葯物結構對參數的影響,發現什麼基因會改變葯物的吸收和處置的動力學過程,從中找出規律,再用以指導新化合物設計,就能發揮葯物動力學對新葯設計的指導作用。葯物結構的改變可以大大改變葯物的動力學性質,巴比妥類葯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較小結構變化,即可顯著地改變葯物的處置過程。因此,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作用特點和不同動力學參數化合物,就或找到幾個臨床所需要的葯物。
對於葯物的動力學研究,不僅可求得這些葯物的動力學參數,便於進行定量的比較,而且對於由於化學結構的變化所引起體內過程改變的影響可做出分析和討論。
我們知道,葯物的化學結構決定著葯物的理化性質,不同結構的葯物,其脂溶性、水溶性、酸鹼性、解離度,受酶催化的生化學反應的難易程度都不同。因此,在新葯設計中,不論是制備同型物還是前體葯物,通過化學結構的改造,改變了化合物的理化性質,都可以使葯物的動力學性質發生改變:如改變葯物的脂溶性或水溶性,就可以改變葯物的吸收速率和吸收量,肝臟的首過效應,以及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變葯物的選擇性,就可以改變葯物在組織中的分布、結合、活化或失活;改變葯物在體內的時間過程,就可以改變葯物的消除,及排泄或代泄速率。從葯物動力學角度來說,新葯設計的目的,就是通過葯物化學結構改造,設計出使體內過程符合臨床需要的葯物,以滿足臨床治療的要求。
2.葯物動力學在中草葯有效成份研究中的意義:中草葯有效成份的葯物動力學研究,是對祖國醫葯學發掘、整理、提高的一個嶄新課題,它面廣量大,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用意義。近年來中國中草葯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發展,如水飛薊種子提取的西利賓的葯物動力學研究。西利賓(Silybin)系水薊素(Silymairin為中草葯水飛薊種子提取的總黃酮)中的主要成份。水飛薊素已應用於臨床,對慢性遷延性或慢性活動性肝炎療效較好,亦未發現副作用或毒性反應。近年來的研究證明,水飛薊素還有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及降低肝臟脂質沉積作用。為使臨床用葯方案合理化,並進一步探討其降低脂保肝作用機理,有必要對其葯動力學特性進行研究。經雄性大兔靜脈注射西利賓100mg/kg動物實驗表明,符合開放式雙室模型特徵。
3.葯物動力學在葯理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我們知道,葯理學(Pharmacology)是研究葯物和生活機體相互作用的一門科學。它一方面研究葯物對機體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機體對葯物的影響。因此葯理學常被分為葯效動力學(Pharmacodynamics)和葯物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兩大部分。早在40年代後期,Brid就發現,葯物的葯理作用可以用血葯濃度來說明。葯物的葯理作用強度多與作用部位的葯物濃度有關。葯物在血液中的濃度又常反映作用部位的濃度。葯物治療的關鍵就在於使用部位葯物濃度維持在最低有效濃度以上和最低中毒濃度以下。
然而,體內葯物濃度由各種途徑的消除,不會總是保持不變的,而是隨時間變化而變化,最終從體內消除。為反映這種變化,把血葯濃度變化繪成「血葯濃度-時間」曲線。有了這一曲線,通過數學模型的處理,可得到各種動力學參數。從曲線中可以確定葯物濃度的最大值,達到最大值所需的時間,出現有效濃度和維持有效濃度的時間,計算葯物的生物半衰期,反映葯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泄和排泄特點等。
根據大量實驗研究,得出血葯濃度與葯物作用關系的下述三個觀點:①葯物作用與血葯濃度的關系比劑量關系更密切;②不同個體要達到相同血葯濃度所需劑量有很大差異;③差正常動物對某種葯物和受體部位之間的個體差異很小,血葯濃度相同,在不同動物出現的作用亦相似。例如,速尿的利尿作用強度與血葯濃度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靜脈注射速尿以後,不論是尿流量還是Na+排出量的對數值,都與血葯濃度的對數值存在著良好的線性關系。因此,研究不同時間血葯濃度的變化,在估價葯的治療作用和毒副作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4.葯物動力學對臨床用葯的指導意義:葯物動力學與臨床葯學相結合,產生了臨床葯物動力學(clinical pharmacokinctics),主要是研究實現臨床給葯方案個體化,包括給葯劑量、給葯間隔時間、給葯途徑以及劑型的選擇等方面的內容。是國外臨床葯學研究生及臨床師的培養計劃中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
在臨床給葯方案設計中,葯物劑量的確定,若給葯劑量太小,則無效;劑量太大,則容易引起中毒。究竟多大劑量適宜,需要葯物動力研究,方能作出正確的回答。又如多劑量給葯時,給葯間隔時間的確定,給葯間隔時間長則不能保持體現內有效的血葯濃度;若給葯時間過短,不僅用葯過頻很不方便(特別是注射給葯),還容易造成體內葯物蓄積中毒。如果根據葯物動力學研究,知道葯物的生物半衰期或平均穩態血葯濃度或最低穩態血葯濃度等參數,則有助於臨床醫師,葯師用動力學方法設計出給葯間隔,負荷劑量,維持劑量等科學的給葯方案,特別是器官病變患者給葯方案設計,通過血葯濃度監測實現給葯方案個體化,象「量體裁衣」一樣,具有重要意義。
葯物動力學的理論和參數對臨床合理用葯的指導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曾被臨床廣泛應用的三磺片(ST、SD、SM2各0.167g製成0.5g的片劑,和三磺合劑ST、SD、SM2各取3.3%,製成10%的混懸液)。近年來,經葯物動力學研究發現,這三種磺胺聯合應用由於三種葯物的生物半衰期和血漿蛋白結合率相差懸殊,很難保持體內有效血葯濃度。葯物的t1/2短,從體內消除的快,t1/2長,很難保持體內有效血葯濃度。再則三種磺胺血漿蛋白結合率相差很大,聯合應用以後,將發生競爭性結合,結合率大的SM2奪走了血漿蛋白,結合率小的SD,在血液中呈游離狀態,達到作用部位後,使其作用強度和副作用大大增強,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種磺胺聯合應用,很難保持有效血葯濃度,因此,結合其生產和應用價值進行重新估價,現已停止使用。
5.葯物動力學在葯劑學、生物葯劑學等學科領域中的重要地位:葯物動力學與葯劑學相結合,產生的生物葯劑學(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葯物及其劑型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過程,闡明葯物的劑型因素和生物因素與葯效關系的一門科學。其研究目的在於通過制劑的生物葯學研究所提供的資料,可以正確地評價葯物制劑的質量,設計合理的劑型,制劑工藝為臨床合理用葯提供科學依據,保證臨床用葯的安全性的有效性。在長期的臨床用葯工作中,人們常常發現,同一葯物制劑的不同葯廠出品,或同一葯廠同一制劑的不同批號之間,療效相差很大。國外也有類似的報道,1968年澳大利亞生產的苯妥英鈉片劑,病人服用療效一致很好。後來,有人將處方中的輔料CaSO4改為乳糖,其它未變,結果臨床應用時連續發生中毒事件,是什麼原因呢?引起人們特別注意。經葯物動力學研究發現,將處方中的CaSO4改為乳糖以後,壓制的片劑體外釋放和體內吸收都大大提高,使血葯濃度超過了最低中毒濃度,因此發生中毒事件。1964年有報道,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沷尼松片劑,劑量達到原來的4倍亦不顯效。經研究發現,無效片劑釋放一半所需的時間,即T50為173分鍾;有效片劑釋放一半,即T50為4.3分鍾。但此兩種片劑崩解時限為2.5分鍾。大量事實證明,片劑崩解了,但葯物不一定能夠完全釋放。片劑釋放問題,必然影響葯物的吸收和臨床療效。在過去的葯典中規定,片劑的崩解時限是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能通過10目篩,即崩解到顆粒小於1.6mm即為合格。但是,大多數葯物要以分子狀態才能吸收,那麼,從1.6mm再繼續分散到可以吸收的分子狀態,還要經過漫長的過程,葯典規定的崩解實驗已經無能為力了。因此,近年來,世界各國及中國新葯典對片劑和膠囊劑的部分產品都提出了釋放度的要求,國外部分片劑還提出了生物利用度的要求。實踐證明,「唯有結構決定療效」的概念,現在看來,已經不完全正確了。因此,如何評價葯物的療效和制劑質量等重要工作,僅僅依靠原有的經驗,顯然是不夠的,必然聯系葯物動力學的原理與方法,作進一步的研究工作。
70年代中期,葯物動力學應用於葯劑學以來,首先是在生物利用度和長效制劑的設計方面。有關生物利用度的專著和綜述已有不少,美國葯學會雜志(J Am Pharm Assoc)在1975~1976年間,曾連載10多種葯品的生物利用度專論,其中包括地高辛、呋喃坦啶、土黴素、四環素、苯妥英鈉、沷尼松、氨苄青黴素、氫氯噻嗪、氫沷尼松、葯黴素、華法令、保泰松、磺胺異惡唑等。國內近年來也進行了大量工作,如強的松龍片劑與滴丸劑、撲熱息痛片劑及四種型的比較,阿期匹林片劑及栓劑、氨茶鹼片劑及栓啶栓劑、苯妥英鈉片劑、核黃素片劑、氫氯噻嗪片劑、SMZ片劑等。生物利用度研究中,按給葯次數,有單次給葯和多次給葯多種;按被測體液分,常用血葯濃度與尿葯濃度法兩種。者需要依據葯物動力學的原理對實驗作合理設計,並對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
應用葯物動力學原理設計長效制劑的綜述亦不少。葯劑學中亦有收載。根據釋葯速度的不同、Weuing等將長效制劑分為四種類型:1型:只有一級速度的緩釋部分,而無速釋成分的制劑;2型:只有零級速度緩釋部分,而無速釋成分的制劑;3型:含有零級速度緩釋部分,同時含有速釋成分的制劑;4:含有一級緩釋部分,同時含有速度成分的制劑。以上各類長效制劑者有各自的血葯濃度與時間的關系式,均為應用葯物動力學的方法設計的典型例子。
Chandrasekaran等最近應用葯物動力學原理設計控制系統的基本原理及典型例子的綜述,詳細地敘述了口服控制傳遞系統、東莨菪鹼透皮治療系統及介紹了微型滲透泵了基本設計參數和工藝。前體葯物(Pro-drug)有時可使葯物長效化,利用葯物動力學原理對此加以探討的例子亦有報導。
綜上所述,葯物動力學已成為一種新的有用的工具,它在葯學領域里具有廣泛的應用。醫學上一些重大課題,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壓等迄今尚未找到的療效卓越的新葯。因而,尋找新葯的方式,正在逐漸從經驗轉向更為合理的形式。例如,通過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酶學、葯物動力學、統計學以及各種光譜技術以發展或設計新葯、新制劑、新劑型。近年來,很重視化學結構與生物活性間的定量關系的推導,從而設計更為優越的葯物。這類方法中,Hansch方程式的應用正日漸增多,但還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如代謝產物產生的毒性,葯物與血漿或組織內蛋白相結合而失去效用,以及葯物的立體因素等問題。量子化學的應用尚在初始階段,尚未能滿意地解決結構與活性間的關系。應用數、理化最新技術和葯物動力學方法,將為新葯研究開辟新的途徑。從而創制新葯、好葯、征服各種頑症、絕症,開創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的新局面。

2. 中葯制劑分析用於總成分的含量測定方法有哪些

中葯制劑分析用於總成分的含量測定方法有:

1、化學分析法: 包括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 可以測定: 總生物鹼、 總有機酸、 總皂苷及礦物葯成分等。

2、分光光度法: 用於總皂苷、 總生物鹼、 總黃酮的測定。

滴定分析

根據滴定所消耗標准溶液的濃度和體積以及被測物質與標准溶液所進行的化學反應計量關系,求出被測物質的含量,這種方法被稱為滴定分析法。

(2)中葯制劑葯動學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試劑等級

一級品 即優級純

1、一級品 即優級純,又稱保證試劑(符號G.R.),我國產品用綠色標簽作為標志,這種試劑純度很高,適用於精密分析,亦可作基準物質用。

二級品 即分析純

2、二級品 即分析純,又稱分析試劑(符號A.R.),我國產品用紅色標簽作為標志,純度較一級品略差,適用於多數分析,如配製滴定液,用於鑒別及雜質檢查等。

三級品 即化學純

3、三級品 即化學純,(符號C.P.),我國產品用藍色標簽作為標志,純度較二級品相差較多,適用於工礦日常生產分析。

四級品 即實驗試劑

4、四級品 即實驗試劑(符號L.R.),雜質含量較高,純度較低,在分析工作常用輔助試劑(如發生或吸收氣體,配製洗液等)。

基準試劑

5、基準試劑 它的純度相當於或高於保證試劑,通常專用作容量分析的基準物質。稱取一定量基準試劑稀釋至一定體積,一般可直接得到滴定液,不需標定,基準品如標有實際含量,計算時應加以校正。

光譜純試劑

6、光譜純試劑(符號S.P.) 雜質用光譜分析法測不出或雜質含量低於某一限度,這種試劑主要用於光譜分析中。

7、色譜純試劑用於色譜分析。

8、生物試劑用於某些生物實驗中。

9、超純試劑 又稱高純試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化學分析法

3. 中葯葯物代謝動力學的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中葯葯動學的有關概念1
一、葯動學的概念1
二、葯動學參數1
三、中葯葯動學的概念6
四、中葯復方葯動學的概念6
第二節 中葯葯動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7
一、中葯有效成分葯動學研究7
二、中葯有效部位葯動學研究7
三、中葯復方葯動學研究8
四、體內葯物分析的性質、意義和任務9
五、體內葯物分析的對象與特點10
第三節 中葯葯動學研究的特點11
第四節 中葯葯動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12
第五節 中葯葯動學發展概況13
一、中醫葯理論對中草葯制劑體內過程的相關論述13
二、國外中草葯葯代動力學研究概況14
三、新中國中草葯葯代動力學研究進展15
第六節 中葯葯動學研究展望17
一、創立新理論、建立新方法17
二、加強對中草葯單、復方的葯代動力學研究17
三、開展中草葯臨床葯代動力學研究17
四、加強毒性中草葯葯代動力學研究17
五、開展深層次的中葯葯動學?葯效學(PK?PD)模型研究18
六、深化與提高葯代動力學研究水平18
參考文獻19
第二章 葯物在體內的存在狀態與葯物代謝20
第一節 葯物在體內存在的狀態20
一、葯物與血漿蛋白質結合20
二、葯物的血漿蛋白結合率測定24
第二節 葯物代謝26
一、氧化反應27
二、還原反應41
三、水解反應42
四、結合反應43
參考文獻47
第三章 中葯葯動學生物樣品預處理方法48
第一節 常用生物樣品48
一、常用生物樣品的種類與採集48
二、樣本的代表性50
三、樣品的貯存51
第二節 中葯葯動學生物樣品預處理方法52
一、預處理的目的52
二、預處理方法53
三、中草葯活性成分血尿樣品的預處理56
參考文獻57
第四章 中葯體內活性成分的測定方法58
第一節 分析方法的設計與評價58
一、分析方法的設定依據58
二、方法建立的一般實驗步驟58
三、方法的評價59
第二節 氣相色譜法63
一、色譜條件64
二、衍生化法67
三、體內樣品中葯物濃度的定量方法67
四、頂空分析法72
第三節 高效液相色譜法74
一、HPLC法分類75
二、化學鍵合相77
三、檢測器81
四、鍵合相色譜法86
五、定量方法92
六、定性方法94
七、HPLC色譜條件的選擇94
第四節 色譜?質譜聯用技術97
一、氣相色譜與質譜聯用97
二、液相色譜與質譜聯用106
三、質譜?質譜聯用109
四、色質聯用技術在體內葯物分析中的應用111
第五節 薄層色譜法118
一、原理與特點118
二、影響TLC的因素118
三、TLC的定性與定量120
四、高效薄層色譜法121
第六節 比色法122
一、概述122
二、應用122
第七節 可見?紫外分光光度法125
一、概述125
二、幾種消除干擾的方法125
三、應用129
第八節 熒光分光光度法133
一、原理與特點133
二、熒光與葯物分子結構的關系135
三、影響熒光強度的因素135
四、直接熒光測定法136
五、誘發熒光測定法136
六、膠束熒光法136
第九節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38
一、原理與特點138
二、儀器設備138
三、定量方法138
第十節 免疫分析法139
一、放射免疫分析139
二、酶免疫分析143
三、化學發光免疫分析145
四、熒光免疫分析146
第十一節 毛細管電泳法148
一、基本原理148
二、分析參數151
三、分離模式154
四、儀器裝置161
五、毛細管電泳法在體內葯物分析中的應用164
參考文獻169
第五章 中葯葯動學研究方法170
第一節 血葯濃度法170
一、直接血葯濃度法170
二、中葯效應成分血葯濃度法171
三、血葯濃度法的特點與評價172
第二節 葯理效應法172
一、Smolen法173
二、效量半衰期法175
三、葯效作用期法177
四、效應半衰期法179
五、葯理效應法的特點與評價180
參考文獻182
第六章 葯代動力學與葯效動力學結合模型183
第一節 概述183
第二節 葯動學模型184
一、房室模型及其基本原理184
二、一房室模型188
三、多室模型198
第三節 葯效學模型201
一、葯效指標的選擇201
二、血葯濃度?效應曲線的類型201
三、葯效學模型分類202
第四節 葯動學與葯效學結合模型203
一、理論基礎203
二、效應室的歸屬204
三、一房室PK?PD模型205
四、二房室PK?PD模型207
五、葯動學和葯效學參數的估算方法及其意義208
六、研究的基本步驟209
第五節 葯動學與葯效學結合模型的應用210
一、葯物的葯動學與葯效學結合研究210
二、葯物及其活性代謝物的葯動學與葯效學結合研究214
三、葯物的葯動學和葯效學相互作用研究216
參考文獻218
第七章 中葯葯動學數據的計算及常用軟體219
一、最小二乘法的一般原理219
二、非線性最小二乘法演算法的比較220
三、曲線擬合的影響因素221
四、常用的葯動學擬合程序224
參考文獻227
第八章 中葯葯動學研究實例228
第一節 常用中草葯的葯動學研究實例228
一、葛根228
二、川芎229
三、大黃231
四、甘草233
五、遠志236
六、丹參237
七、黃芩238
八、人參240
九、三七243
第二節 中成葯的葯動學研究實例243
一、板藍根注射液243
二、養陰通腦顆粒244
參考文獻248
……

4. 中葯葯物代謝動力學的後記

中葯葯物代謝動力學是以中醫葯基本理論為指導,用葯物動力學的方法研究中葯在人和動物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消除過程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它與數學、分析化學、葯物動力學、中葯葯劑學、中葯葯理學、現代醫學、中醫學、中葯學、中葯化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化學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其理論和技術在闡明中醫葯防病治病機制、優化中醫臨床給葯方案、指導中葯新葯和新劑型研製、評價中葯制劑和中成葯的內在質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本書共分八章:第一章緒論簡述了中葯葯動學的有關概念,中葯葯動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中葯葯動學研究的特點,中葯葯動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中葯葯動學發展概況,中葯葯動學研究展望;第二章介紹了葯物在體內的存在狀態與葯物代謝;第三章中葯葯動學生物樣品預處理方法介紹了常用生物樣品的種類,中葯葯動學生物樣品預處理方法;第四章中葯體內活性成分的測定方法介紹了分析方法的設計與評價,氣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色譜?質譜聯用技術,薄層色譜法,比色法,可見?紫外分光光度法,熒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免疫分析法,毛細管電泳法;第五章中葯葯動學研究方法介紹了血葯濃度法,葯理效應法;第六章葯代動力學與葯效動力學結合模型首先提出了系統性的概述,然後介紹了葯動學模型,葯效學模型,葯動學與葯效學結合模型,葯動學與葯效學結合模型的應用;第七章中葯葯物動力學數據的計算及常用軟體介紹了最小二乘法的一般原理,非線性最小二乘法演算法的比較,曲線擬合的影響因素,常用的葯動學擬合程序;第八章中葯葯動學研究實例介紹了常用中草葯及中成葯的葯動學研究概況。
本書編者從注重理解和應用的角度出發,系統地歸納了中葯葯物動力學研究的方法與技術,輔以典型實例分析,力圖使初步掌握葯物動力學理論的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有關實驗方案設計和數據處理的實際知識和技能,為進一步從事中葯新葯開發和臨床葯學研究打下基礎。其實踐性和理論性較強,可作為高年級本科生、碩士生教材使用,也可作為從事中葯葯代動力學研究及相關科研人員的參考用書。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國內外同行、專家和學者的科研成果與著作,許多老師和同學也對教材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本書也受到浙江省衛生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工程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在本書整理過程中,來麗麗、張宇燕等參與了部分書稿的校對工作,舒碧芸、蔣海春、儲瑩、李莎、趙寧寧等參與了部分書稿的計算機文字處理工作。藉此機會,也向浙江中醫葯大學的各級領導及生物工程學院的各位老師對本書的支持表示感謝。
中葯葯動學在過去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和完善,但中葯化學成分的復雜性及其在生物體內的奧妙變化,使得中葯葯動學研究極其艱巨。編者多年來一直密切關注著中葯葯動學的相關研究,認真總結有關中葯葯動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並在本書中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但是,由於中葯葯動學的發展速度和相關知識的更新速度很快,加之編寫時間倉促和編者水平所限,書中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讀者給予指正。

5. 中葯葯物代謝動力學的內容簡介

《中葯葯物代謝動力學》是系統論述中葯葯物代謝動力學研究的專著。書中主要介紹了葯動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輔以典型實例分析,反映了中葯葯動學的特點;介紹了中葯葯動學研究的有關實驗方案設計和數據處理技能;介紹了近年來中葯葯動學的新成果,並列舉了常用中草葯及中成葯的葯動學研究實例。《中葯葯物代謝動力學》可供醫葯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從事中葯葯動學研究的相關人員使用。葯物代謝動力學是定量研究葯物在生物體內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規律的一門學科,以下簡稱葯動學或葯代動力學。
通過葯物在體內代謝產物和代謝機制研究,可以發現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葯。近年來,國內外在葯物創新研製過程中,葯物代謝動力學研究與葯效學研究、毒理學研究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葯物進入體內後,經過吸收進入血液,並隨血流透過生物膜進入靶組織與受體結合,從而產生葯理作用,作用結束後,還需從體內消除。隨著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葯物體內代謝物及代謝機制研究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新葯和新制劑均需要進行動物和人體試驗,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數學模型,求算相應的葯物代謝動力學參數後,對葯物的體內過程進行預測,從而了解其葯物代謝動力學過程。

6. 中葯葯理的研究內容

中葯葯理學研究主要包括主要葯效學研究和一般葯理學研究。 中葯新葯主要葯效學研究應遵循中醫葯理論,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制定具有中醫葯特色的試驗計劃,根據新葯的功能主治,選用或建立與中醫「證」或「病」相符或相近的動物模型和試驗方法,對新葯的有效性做出科學的評價。主要葯效學研究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中葯葯理學 (1)主要葯效學研究設計依據和要求
中葯具有成分復雜,葯理作用廣泛的特點,在實驗設計時應根據新葯主治(病或證),參考其功能,選擇能夠反映其療效本質的主要葯效進行重點研究;間接證實其葯效的輔助試驗可酌情選作,要分清主次。如主治風濕痹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葯,應以免疫性關節腫、細胞免疫和鎮痛作用為主要試驗,特別是免疫性關節炎為重中之重。如新葯對二型膠原(常用不完全性佐劑代替)性關節炎的繼發腫脹沒有抑製作用,其他試驗結果再明顯也是沒有用的。此外、主要葯效試驗應從多方面進行論證,至少應選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模型加以證實,且以整體試驗為主。要求實驗方法可靠、技術先進、操作規范、結果可信。
(2)選擇實驗方法
葯理實驗方法主要分為在體試驗和體外試驗兩大類。兩者互相補充,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中葯新葯葯效。兩種方法各有所長。
體外試驗包括離體器官、組織、細胞、酶、受體、細胞內信息及基因等實驗。其可以按要求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具有重復性好,用葯量少、節省動物等優點,且可排出體內神經體液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干擾,可進行直接觀察,獲得准確結果。所得結果較易分析。在1、5、7類中葯新葯的研製中,因含雜質較少,可以配合一定的體外試驗。但在進行體外試驗時,應充分估計到中葯粗製劑中雜質和理化性質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葯液的酸鹼度、各種電解質和鞣質等的干擾,所得結果常常不能反映臨床療效。例如在試管內抗菌作用較強的中葯,常常在體內不一定表現出強大的抗菌作用;某些中葯含有大量鉀離子、鈣離子,其粗製劑在麥氏浴槽中表現出對離體平滑肌、心肌有明顯的葯理活性,但口服後不一定產生相應作用。
體內試驗也稱在體試驗,其比較接近於臨床狀態,適於綜合性研究,所得結果較為可信,可以直接反映臨床療效。中醫葯學以整體思想體系為基礎,重視宏觀調控。中葯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特點,整體試驗能較全面的反映葯物的作用。特別是中葯新葯2類葯材、6類復方制劑大多屬粗製劑,更應強調以體內試驗為主。要證實新葯具有某種葯理作用必須通過體內試驗證明有效。體外試驗僅起輔助作用。具體試驗方法請參考相關方法學書籍。近年來開展的中葯血清葯理試驗方法是一種新的體外試驗方法,其將受試葯物經口給與動物後,取其血清作為葯源加入體外反應系統中研究其葯理作用。此種方法盡管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但對中葯粗製劑的體外試驗具有重要價值。嚴格說來,採用血清葯理試驗方法,給葯方案需要進行大量的預試驗,才能找出最佳給葯方案。給葯方案包括給葯劑量,每天給葯次數,連續給葯時間,給葯後采血時間以及血清中所含相關活性物質的滅活條件。李氏根據近些年來所掌握中葯有效成分大量葯代動力學數據,提出通法如下:將受試葯物每天給葯兩次,連續給葯3天,末次給葯後1小時采血;給葯劑量為臨床等效劑量。按此通法方案進行,理論上中葯或其復方所含80%以上的成分於給葯後1小時處於達到或接近峰值。血清中活性物質對所含葯物作用有干擾,如何排出干擾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問題。一般排出酶活性及補體干擾,常採用56℃條件下放置30min,這是最簡便的方法。但不能列為通法。因為干擾因素不同,排出干擾的條件差異會很大。
(3)選擇動物模型和指標
研究葯物的作用僅僅在正常動物身上進行還不夠,還需要制備各種動物病理模型,因為病理模型模擬疾病狀態,比正常機體更接近病人的機能狀態,有些葯理作用在正常動物身上觀察不到,如抗胃粘膜損傷葯,抗菌、抗病毒葯,抗惡性腫瘤葯,解熱、鎮痛、抗炎葯等均必須在相應的病理模型上才能觀察到相應的作用。因此,病理模型在新葯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的選擇應首選符合中醫臨床證或病的動物模型。如研究補虛葯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應首選免疫功能低下的虛症模型,按照中醫辯證施治原則「虛則補之」,凡是正氣虛衰病人,才有免疫功能低下表現,用補益葯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強。進一步根據葯物類型,選擇相應病理模型。如治療脾虛症的新葯,宜選用脾虛症的動物模型,治療血虛證的新葯,應選擇血虛證的動物模型。但目前製造完全模擬中醫病或證的病理模型尚有困難。現有模型與臨床證候相距甚遠,故研究中葯新葯也常常採用一般化學葯物所常用的病理模型,如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肝炎、肝硬化等病理模型。觀察指標應選用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重現性好、客觀、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標進行觀察。如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中葯新葯進行療效研究時,制備心肌缺血模型時,可供選擇的方法很多,其中以阻斷小型豬或犬冠狀動脈所致的局限性心肌缺血模型與臨床更為相似,較為合理,且可定位、定量、定性、較准確地評價葯效,可作為首選的實驗模型。
(4)對不同類別新葯的葯效學研究要求 葯理實驗中葯新葯第1-5類、6類及7類的主要葯效研究,應從多方面證實其主要葯效,以及較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其中1類和5類和7類新葯,含雜質較少,應在更高的技術水平上,通過體內、體外多種試驗方法論證其葯效。6傳統中葯復方及11類已有國家標準的中成葯制劑,可免做主要葯效學試驗。
(5)實驗動物
a) 應根據各種試驗的具體要求,合理選擇實驗動物,對其種屬、品系、性別、年齡、體重、健康狀態、飼養條件及動物來源,合格證號,均應按試驗要求嚴格選擇,並詳細記錄。
b) 選用與人體的結構、機能、代謝、疾病特點相近似的實驗動物。如研究催吐葯宜選用鴿子、犬、貓等動物,它們對嘔吐反應敏感;不宜選用家兔和鼠類,因後者無嘔吐中樞或無嘔吐反應;再如進行降壓葯研究時,宜選用犬、貓和大鼠,它們對降壓葯反應較敏感,與人類接近;不宜選用家兔,因家兔血壓不穩定,對有些葯物不敏感。
c) 選用遺傳背景明確,指標穩定且顯著,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目的要求的實驗動物。
d) 宜選用2—3種動物進行葯效試驗,動物模型與臨床有區別,特別是中醫證的模型與臨床差異更大,因此「動物點頭」臨床不一定療效就好。人與動物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如在不同種屬動物身上均作出與臨床療效相似的結果,可信度就大。故在進行葯效研究時不要只選用一種動物,用2—3種動物的實驗結果可信度更大。
e) 此外,還應考慮實驗動物品種、品系、質量,受試動物是否易得,是否經濟、是否容易飼養和管理。
(6)受試葯物對受試葯物的要求應注意下列問題:
a) 受試中葯葯材應經過生葯專家鑒定,確定品種、產地、葯用部位和採收季節。飲片炮製方法要固定。
b) 中葯制劑生產工藝條件要經過嚴格的選擇,選用最佳工藝條件,制劑應合格,穩定性好,質量可控,劑型和質量標准應與臨床用葯基本相同。葯效試驗可選用不含賦形劑的中葯提取物。
c) 6類中葯復方制劑處方必須固定,處方組成葯味必須符合法定標准,且組方符合中醫葯理論,對中西葯合方或方中含天然葯材者,應進行組方分析。
d) 此外,中葯新葯制劑應符合衛生標准,制劑來源、批號最好一致。
(7)對照組
a) 正常對照組,又稱「空白對照組」或「陰性對照組」,指在正常條件下進行觀察和對照。正常對照組必須與給葯組進行相同的處理,如常用溶劑灌胃,用生理鹽水注射。正常對照組設置目的,可用來觀察造模是否成功;在葯物作用下觀察給葯組指標是否恢復正常。
b) 陽性葯對照組,陽性葯對照組可選用葯典收載的,正式批准生產的中葯或西葯,如.是中葯則需註明批准文號,功能主治。西葯可按試驗的目的要求選用經典的,公認的葯物,如抗炎試驗常選用皮質激素類制劑或解熱鎮痛葯;鎮痛則選用顱痛定、阿斯匹林、嗎啡等。中葯應選用與受試新葯主治、功效、給葯途徑基本一致的,每個實驗可選用1-2個陽性對照葯;每種陽性葯可選用1-2個不同劑量。陽性對照葯設置的目的,一是比較新葯的作用特點,作用強度,起效快慢;二是驗證所用方法和指標的可靠性,准確性,為此陽性葯必須作出陽性結果,否則有理由懷疑所選方法和指標的可信度。
c) 模型對照組 除不用葯以外,其他處理與給葯組相同。如前所述,為證實葯物的作用常需建立病和證的動物模型;如,欲觀察清熱葯、解表葯的解熱作用,必須制備大鼠或家兔的發熱模型。欲觀察活血葯的作用必須制備各種血瘀證的模型。在相應的動物模型身上觀察葯物作用,才能真正反映臨床療效。
如上所述,通常一個葯效實驗需設5-6個實驗組,每組通常含10-14隻動物(指大鼠或小鼠)。在進行分組時必須注意動物體重、性別的隨機性。在需要分批進行實驗時要注意各組動物之間的平行操作。主要葯效實驗常常需要重復。如抗腫瘤葯物,其祛邪作用要求重復三批,降血糖實驗也要求重復。主要葯效重復性差,則該葯開發沒有前途。
(8) 給葯劑量和給葯途徑
中葯葯理學 因為中葯新葯復方制劑有效成份含量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易作出量效關系。根據技術要求各類新葯主要葯效試驗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犬與猴等大動物可設2個劑量組,但每組動物數不少於6隻,純度比較高的1、5、7類中葯新葯應盡量作出量—效和時—效關系。
a) 劑量設計:合理的劑量設計在葯效設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材料合格,模型和方法可靠的前提下,試驗結果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劑量設計是否合理。
b) 給葯時間:主要參考臨床用葯療程,鎮痛葯,退熱葯,治療感冒的葯物,有的療程短,不超過3~5天,給葯時間宜短,最好一次給葯即見療效。補益葯,防治老年病的葯物,給葯時間宜長。因中葯作用緩慢、溫和,常在造模同時開始用葯。如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制備模擬衰老的大鼠或小鼠模型,造模和給葯常在42天-50天左右。
(9) 給葯容量和給葯方式
a) 給葯容量:應適宜,容量過小容易產生誤差;過大,動物難於耐受。一般最大給葯容量參考如下:小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灌胃不超過0.4ml/10g體重;皮下(Sc)、腹腔(ip)和靜脈注射(iv)不超過0.5ml/只。大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用量一般為1-2ml/100g體重,最大不宜超過5ml/只;腹腔注射1.5ml/只;皮下和靜脈注射不超過1ml/只;肌內注射0.4ml/只。兔和貓最大用量:灌胃20ml/次,皮下、肌內注射2ml/次,腹腔5ml/次,靜脈10ml/次。
b) 給葯方式:分預防給葯、治療給葯,或防治結合性給葯。預防給葯常先給葯幾天,使葯物在體內達到有效濃度後再進行試驗,觀察葯物的預防作用;治療給葯先製作動物模型,然後給葯,觀察葯物的治療作用,這種方式更符合臨床。但對起效緩慢、作用溫和、持續時間短暫的中葯新葯,治療給葯,常難以獲得預期結果,只能採用預防給葯的方法。有些實驗也常採用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如體內抗感染實驗,即先給葯幾日後,接種感染原後,再繼續給葯幾日,觀察中葯新葯的抗感染作用。
(10) 實驗結果的表達和統計分析
無論定量或定性實驗結果,均要求列表表達。此與研究論文有別,論文可以用圖表達,不用表。但新葯葯效研究資料必須有表,用具體統計所得實驗數據列表說明,如認為數據表不足以表達清楚,可以附加圖進一步說明。常用統計方法如下:
a) 定量資料:又稱量反應資料,這種反應可用數量差異表示,如血壓、尿量、體溫、血液生化測定值等。組間比較多採用t檢驗方法統計分析。
b) 定性資料:又稱質反應資料,機體對葯物的反應只有「有」 或「無」 兩種,如死或不死,驚厥出現或不出現等,試驗結果常用百分率表示。統計分析可採用「卡方」檢驗。
c) 分級資料:也稱為有序的計量資料,例如,葯效的持續時間,病理程度按等級劃分的資料,臨床療效按等級分組資料(痊癒、顯效、好轉、無效等)這些資料不宜用上述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常採用秩和法及Ridit法等非參數統計分析方法。
統計結果列表說明。數據表內容通常包含實驗分組、給葯劑量、每組動物數、指標數據和統計結果顯著性標示。最後要求試驗負責人熟悉研究內容和結果,並按形式審查內容整理資料,在書寫資料中注意避免文字和數據錯誤。 葯理學研究分為三類,即主要葯效學(Primary Pharmacodynamic)、次要葯效學(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和安全性葯理學(Safety Pharmacology)。另外根據實驗要求可能需要對安全性葯理學進行追加和/或補充的研究(Follow-up and Supplemental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一般葯理學(general pharmacology)研究是指主要葯效學作用以為廣泛的葯理學研究,包括次要葯效學和安全性葯理學的研究范疇,研究新葯的主要葯效以外的對某些重要器官系統的葯理作用。其目的是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以確定受試物非期望出現葯物效應的情況,它可能關繫到人的安全性;評價受試物在毒理學和/或臨床研究中觀察到的葯物不良反應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觀察到的和/或推測的葯物不良反應機制。
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為長期毒性試驗設計提供參考,為臨床研究和安全用葯提供信息,為開發新的適應症提供信息。僅1-5類、6和7類中葯新葯以及含有毒葯材的中葯復方需要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其他類免報。一般葯理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
(1)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a) 試驗管理:一般葯理學研究中的安全性葯理學一般應遵照《葯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執行。
b) 試驗設計:試驗設計應符合隨機、對照、重復的基本原則。
(2)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a) 受試物: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受試物應能充分代表臨床試驗受試物和上市葯品,因此受試物應採用制備工藝穩定、符合臨床試用質量標准規定的樣品,一般用中試樣品,並註明受試物的名稱、來源、批號、含量(或規格)、保存條件及配製方法等。如不採用中試樣品,應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於給葯容積或給葯方法限制,可採用原料葯(提取物)進行試驗。試驗中所用溶媒或賦形劑應標明批號、規格、生產廠家。
b) 試驗系統:為了獲得科學有效的一般葯理學信息,應選擇最適合的動物或其他試驗系統。選擇試驗系統的因素包括試驗系統的葯效學反應,受試物的葯代動力學特點,試驗動物的種屬、品系、性別和年齡,試驗系統的敏感度、靈敏度和重復性,以及受試物的背景資料。應說明選擇特殊動物/模型和試驗系統的原因。
① 常用的實驗動物:實驗動物常用小鼠、大鼠、犬等。常用清醒動物進行試驗。小鼠、大鼠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Ⅱ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犬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Ⅰ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如果使用麻醉動物,應注意麻醉葯物和麻醉深度的選擇。
② 常用的離體試驗系統:離體系統可用於支持性研究(如,研究受試物的活性特點,研究在體試驗觀察到的葯理作用的發生機理)。常用離體試驗系統主要包括:離體器官和組織、細胞、亞細胞器、受體、離子通道和酶等。
c) 樣本數和對照:為了對試驗數據進行科學和有意義的解釋,一般葯理學試驗動物數和離體樣本數應十分充分。每組小鼠和大鼠數一般不少於10隻,犬一般不少於6隻。試驗設計應考慮採用合理的空白、陰性對照,必要時還應設陽性對照。
d) 給葯途徑:給葯途徑與臨床擬用途徑一致。如採用不同的給葯途徑,應說明理由。
e) 劑量或濃度
葯物不良反應 在體研究:在體的一般葯理學研究應盡量確定不良作用的量效關系和時效關系(如:不良反應的發作和反應時間),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低劑量組應相當於主要葯效學的有效劑量,高劑量應高於主要葯效學的高劑量,以不產生嚴重毒性反應為限。離體研究:離體研究應盡量確定受試物的量效關系。受試物的上限濃度盡可能不影響試驗系統的理化性質和其他影響評價的特殊因素。
f) 給葯次數和測量時間:一般應採用單次給葯。如果受試葯物的葯理作用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才出現,或者多次給葯非臨床研究和臨床試驗結果出現安全性問題時,應根據這些作用合理設計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給葯次數。應根據受試物的葯效學和葯代動力學特性,選擇檢測一般葯理學參數的時間點。
g) 觀察指標:根據組織系統與生命功能的重要性,可選用相關組織系統進行一般葯理學研究。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研究受試物對生命功能的影響。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系統,臨床前一般葯理學試驗必須完成對這些系統的一般觀察。當其他非臨床試驗及臨床試驗中觀察到或推測到對人和動物可能產生某些不良反應時,應進一步追加對前面重要系統的深入研究或對其他組織系統的研究,並在申請生產許可之前完成。
h) 結果及分析:應根據詳細的試驗記錄,對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統計分析,說明具體的統計方法和選擇理由,同時應注意對個體試驗結果的評價。根據統計結果,分析受試物的一般葯理作用,結合其他的安全性試驗、有效性試驗及質量可控性試驗結果,權衡利弊,分析受試物的開發前景。

7. 中葯制劑分析常用的定量測定方法有哪些

中制劑分析用於總成分的含量測定方法有: (1) 化學分析法: 包括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 可以測定: 總生物鹼、 總有機酸、 總皂苷及礦物成分等。 (2) 分光光度法: 用於總皂苷、 總生物鹼、 總黃酮的測定。

8. 請列舉中葯制劑分析常用的幾中提取方法

中葯制劑分析常用的提取方法有以下幾種。
1.萃取法
2.冷浸法 冷浸法適用於固體制劑中測定組分的提取。
3.迴流提取法 固流提取法主要用於固體制劑的提取。
4.連續迴流提取法 索氏提取器
5.水蒸氣蒸餾法 部分具揮發性可隨水蒸氣蒸出的組分
6.超聲提取法 適用於固體制劑中測定組分的提取
7.超臨界流體萃取

9. 有關中葯葯劑學:葯物劑型選擇的基本原則(舉例說明)

中葯葯劑學概述:葯物劑型選擇的基本原則
1、根據防治疾病需要選擇
(1)速效、長效、靶向
(2)用葯部位
2、根據葯物本身性質選擇葯物成分溶解性、穩定性與刺激性。如:
難溶性葯物,含揮發油或油脂較多的葯物,具特殊臭味的方葯,有效成分在水中不穩定的方葯,不宜做成口服液;又如胰酶製成腸溶制劑。
3、根據原方不同劑型的生物葯劑學和葯動學特性選擇通過體內葯代動力學、葯理效應法、體外溶出度法等的研究,反映葯物不同劑型生物利用度的差異,優選生物利用度高的劑型。
生物利用度:是指葯物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的程度與速度。衡量制劑療效差異的主要指標。
4、根據生產條件和五方便的要求選擇GMP生產線
5、方便:服用、攜帶、生產、運輸和儲藏

10. 中葯葯理作用研究的具體方法

1 血清葯理學方法學研究
在中葯葯理學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葯理活性實驗和作用機理是在體外進行的,而利用中葯粗提物直接進行體外實驗,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響。中葯血清葯理學研究方法是指給動物經口用葯後一定的時間采血,取含葯血清進行體外實驗的一種研究方法,該方法由日本學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後國內即陸續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於1996年資助重點項目:中葯復方體外實驗的方法學研究,在含葯血清葯理作用強度與體內給葯的量效關系研究、給葯方案研究、反應體系中含葯物血清加入量的確定、采血時間的確定及時效關系研究、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對效應的影響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含頭風飲(川芎、天麻為主)葯物血清抗血小板釋放5-HT和阻滯內皮細胞鈣通 道作用為指標的實驗中證實:在一定范圍內,動物給葯量與吸收入血的葯物量及含葯血清的體外葯理效應呈正相關〔1〕;含葯血清的葯物濃度除與給葯劑量有關外,還與給葯方案 (如一日內給葯次數及給葯天數等)直接相關〔2〕;體外實驗體系中含葯血清加入量 的多少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的影響,因而對最佳反應體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3〕 ;在採用血清葯理學方法進行實驗前,進行時效關系研究,找出給葯後最佳采血時間是十分 必要的〔4〕;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可能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影響,應以使 用新鮮血清或保存時間較短的血清
為宜〔 5〕。鑒於目前多數中葯或復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確,成為制約中葯現代研究的瓶頸,近年 進行了中葯血清葯化學與血清葯理學協同研究的嘗試,以揭示產生葯效的物質基礎。提出在 建立血清化學成分指紋圖譜並測定相應含葯血清葯理效應強度後,進行葯物效應成分分析, 如果含葯血清的葯理效應強度與其血清指紋圖譜中某成分指紋峰大小相一致,則說明該成分 與所觀察葯理作用密切相關〔6〕。中葯血清葯理學針對中葯及其復方復雜多樣的化 學成分的特點,結合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手段,將有可能成為 中葯葯理學研究的一種新的方法體系。
2 單味葯葯理研究
常用單味中葯葯理研究是中葯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仍以對整體動物 葯理效應觀察及對器官、組織、細胞的影響等為主,現代生物技術如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 也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研究的葯味相對集中,以補益葯、活血化瘀葯居多,不少常用中葯 的新葯理作用機理被揭示。
研究發現黃芪對自然衰老大鼠腦皮質、海馬、紋狀體3個腦區降低的M膽鹼受體和M1亞型受體密度有顯著的上調作用,並可調節老年大鼠血漿環核苷酸含量〔7〕;衰老大鼠心肌 β受體密度及T3、T4、皮質醇含量均降低,黃芪、人參、枸杞子可 升高之〔8,9〕;對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腦血管加壓素系統異常有改善作用 〔10〕;可以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大鼠血漿白蛋白水平,改善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鈉排泄 〔11〕;對環磷醯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細胞毒活性有顯著增強作用,並可能
通過調控巨噬細胞C1q的分泌功能來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12,13〕;還發現 黃芪煎劑及含黃芪小鼠血清均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混合淋巴細胞培養反應及IL-2的產生有促進作用〔14〕。冬蟲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細胞內Ca2+ 的濃度,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Ca2+超載現象,並明顯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 內脂質過氧化〔15,16〕。紅參在預防高血壓性視網膜動 脈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內皮細胞膜的光整性、細胞器的結構及內皮細胞分泌各種血管舒縮 物質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還有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及調節血壓的作 用〔17〕。生地黃可明顯抑制皮質酮致「陰虛」模型小鼠巨噬細胞Ia抗原 的高水平表達,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免疫抑製作用〔18〕。丹參注射液可明顯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水腫,減少腦皮層及海馬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還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19〕。
3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研究
隨著中葯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技術的進步,中葯葯理學與中葯化學學科結合更為密切, 中葯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的葯理研究日益增多。近年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有數十種, 研究較多、較深入的有人參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總黃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黃多糖等。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揭示中葯 治療疾病的機理。研究發現,人參皂甙對輻射引起的細胞膜損傷有防護作用〔20〕 ;人參二醇皂甙對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臟功能具有保護作用〔21〕;人參根總皂甙 具有明顯抗DNA損傷及抗突變效應〔22〕;人參皂甙Rb1對應激性性行為低下有保護 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抑制應激動物血漿皮質酮升高和提高睾酮水平有關〔23〕。雷 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製作用,能顯著降低人工晶體表面、虹膜和睫狀體的炎症反應 〔24,25〕;對哮喘豚鼠肺組織的磷脂酶A2有明顯抑製作用 〔26〕。三七總皂甙顯著提高心肌細胞內肌漿網膜鈣泵活性,減少心肌細胞Ca2 +〔27〕,對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28〕。天花粉蛋白能 明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細胞S期DNA合成,通過抑制瘤細胞分裂增殖以及誘導瘤細胞凋亡而 抗腫瘤〔29〕。
4 復方葯理研究
復方是中醫用葯的主要形式,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古方和現代經驗方進行多指標的系統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層次揭示方劑的治療原理,有效地指導臨床用葯和中葯新產品研創。近年來,中葯復方在葯效學、葯代動力學和分子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近年古方的葯理研究有數十首,其中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大承氣湯、 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等研究較多。在古方研究中較多地探討了方劑的作用機制,給方劑 的傳統功效描述賦予現代葯理學內容。如桂枝湯可能通過影響興奮胃腸運動的胃泌素、胃動素、P物質以及抑制胃腸運動的生長抑素、 血管活性腸肽等在下丘腦和胃腸道中的含量來調節胃腸運動〔30~33〕;桂枝湯 對與呼吸道感染有關的10株病毒致細胞病變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其含 葯血清能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等4株病毒對Hep-2細胞的增殖〔34〕。當歸補血湯 含葯血清隨給葯劑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細胞集落數明顯增多〔35〕。將六味地黃湯 方視為一個整體,以活性評價為導向,從六味地黃湯中定向追蹤分離 ,獲得了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該部位對TH及TC的功能有調節 作用〔36〕。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方劑的作用原理。經驗方的葯理研究 開展得更為廣泛,其研究內容多結合新葯研究的有關要求,著重於葯效及安全性評價,不少 方劑已經或即將開發為新葯。
配伍是中醫用葯的特點和優勢所在,用葯理研究方法觀察方劑配伍與葯理效應變化之間的關系,探討方劑的配伍規律,仍然是復方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雖然還是以方劑葯味加減 、正交設計等方法為主,但在應用中也有明顯提高,採用一些新方法來更好地分析方劑的配伍問題〔37〕。關於復方配伍規律的基礎研究99年納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 項目,強調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探討方劑的物質基礎,綜合分析配伍-化學成分變化-葯理效 應三者之間的聯系,闡明配伍內涵,成為新的探索方向。生脈散復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葯效關 系研究表明,各葯配伍後葯效的變化可能與產生新物質有關〔38〕。以方劑的物質 基礎研究為核心,注重方劑配伍理論與現代葯理交互作用理論結合,物質基礎分析與葯理效 應觀察相結合,從組成方劑的單味葯、方劑的化學部分以及化學成分三個層次探討方劑的配 伍與物質基礎的變化的關系,在整體動物、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四個水平上 探討方劑的配伍、物質基礎的變化與葯理效應間的聯系,已成為復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9〕。
5 葯代動力學研究
葯代動力學研究機體對葯物的處理規律,對於深入了解葯物的作用機理,指導臨床合理用葯 ,制定適宜的用葯方案等均有重要意義。中葯葯代動力學尤其是方劑的葯代動力學研究尚 無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採用體內葯物濃度法、葯物累積法(動物急性死亡率法)、葯理效應法、微生物指標法等,但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尚待進一步完善。近年進行了黃 芩 甙、葛根素、苦參鹼、芸香甙、綠原酸、鉤藤鹼、馬錢子鹼、千金藤素等成分在動物體內的 葯代動力學研究,但單一有效成分的葯代參數顯然還難以反映含有該成分的單味中葯或復方 的葯代動力學過程。1991年黃熙等提出復方效應成分動力學假說,將中葯復方看作是一個整 體的葯物,研究方劑效應成分在體內的命運。認為所謂「復方效應成分」可以是母方中的原 形單體,也可以是母方中不含有的新成分,既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化學成分(組成); 「效應」既可以是活性效應,也可以是毒性效應〔40〕。有人提出綜合運用中葯有 效成分葯動學-葯效學同步分析統一模型、血清葯理學方法及高效毛細管電泳、二維及三維 高效液相色譜法、液質聯用或質質聯用技術等,進行中葯及復方的葯代動力學研究〔4 1〕。

閱讀全文

與中葯制劑葯動學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色結晶土蜂蜜鑒別方法 瀏覽:160
天然檢測的方法 瀏覽:255
中效天井棉安裝方法 瀏覽:910
討論研究蓄積作用的意義和方法 瀏覽:314
血餘炭的食用方法 瀏覽:256
牛蛙骨骼標本製作方法步驟 瀏覽:984
紅銅火燒後用什麼方法使其變硬啊 瀏覽:901
早些入睡的正確方法 瀏覽:640
電腦藍屏了怎麼辦多種方法 瀏覽:187
皮筋安裝方法 瀏覽:945
磁力表使用方法 瀏覽:806
如何計算下期和值的方法 瀏覽:167
火線膿皰的快速獲得方法 瀏覽:547
尾盤快速跳水方法 瀏覽:437
豆角種植搭架方法圖片 瀏覽:978
中學物理的研究方法 瀏覽:107
好用的圖片文字識別方法 瀏覽:337
遮陽草帽的正確方法 瀏覽:99
傳統客家民居研究方法 瀏覽:408
泰州行李箱銷毀方法有哪些 瀏覽: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