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美術課雕刻的方法有什麼和什麼

美術課雕刻的方法有什麼和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2 17:23:14

1. 木雕有哪些技法

選材:

木頭有的松軟、有的粗硬,一般木頭松軟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難雕。木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光亮的稱之為硬木,如紅木、黃楊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

具有雕刻的全部優點,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適合雕刻結構復雜的、造型細密的作品,而且在製作過程中和保存時不易斷裂受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只是雕起來比較費工夫、容易損傷刀具。

比較疏鬆的木質適合初學者用,如椴木、銀杏木、樟木、松木等。這類木材適合雕刻造型結構簡單、形象比較概括的作品,雕鑿起來也比較容易,但因其木質軟、色澤弱,有的需要著色處理,以加強量感。

有些木紋比較明顯而且變化多端,如:水曲柳、松木、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紋的流暢、木紋的肌理,作一些較抒情的作品。一般說來,造型起伏越大,木紋的變化越豐富,也就越有味;

造型的形狀動態越婉轉、流暢,木紋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極富裝飾性。當然,這種木材的造型設計應是以高度概括為主,過於復雜和過於小的體積,不僅會破壞木紋,還會造成視覺上的反差。所以在創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對木材有所認識,選擇適合於所表現的材料十分重要。

處理:

1、人工乾燥:將木材密封在蒸氣乾燥室內,借蒸氣促進水分蒸發,使木材乾燥。(根據木材的大小、厚薄,如4cm板材烘乾時間一般需要一個星期),乾燥的程度最高可使木材含水量僅達3%。但經過高溫蒸發後的木質發脆失去韌性容易受到損壞而不利於雕刻。通常講原木乾燥的程度應保持在含水量30%左右。

2、自然乾燥:將木材分類放置通風處(板材、方才或圓木),擱置成垛,垛底離地60cm左右,中間留有空隙,使空氣流通,帶走水分,木材逐漸乾燥。自然乾燥一般要經過數年或數月,才能達到一定的乾燥要求。

3、簡易人工乾燥:一是用火烤乾木料內部水分。二是用水煮去木料中的樹脂成分,然後放在空氣中乾燥或烘乾。這兩種方法乾燥時間可能縮短,但侵水後的木材容易變色,有損木質。

(1)美術課雕刻的方法有什麼和什麼擴展閱讀:

起源

通常的說法是:中國的木雕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期。

但實際上,木雕藝術同其他雕塑藝術一樣,是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生;只是一開始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直到人們有了審美,木雕才真正成為一門藝術。

木雕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期的中國,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現木雕魚。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於成熟,繪畫、雕刻技術精緻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現,標志著古代木雕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2. 雕刻的其他工藝

主要指一些用油泥、桃核、煤精、葫蘆、牛角、椰殼、駝骨等原料雕刻而成的工藝品,它具有濃郁的民間風格和地方特色。 產於浙江溫州的民間,又俗稱油泥塑,至少有900年的歷史。過去主要用於寺廟中的佛像、門神及民間出嫁時的傢具的裝飾。工藝上僅限於單色和貼金銀箔、彩繪等,工藝粗糙。
出現了各種彩油泥,具有堅固耐牢,可洗可刷,不易褪色等優點,又吸取了其他造形藝術的長處,提高了甌塑的藝術水平。它主要分欣賞品如掛屏、掛鏡、壁塑等;實用品如屏風、傢具、工藝盒。從規格上,大至數十米,小至幾公分。題材上有風景、人物、龍鳥、魚蟲、飛禽走獸,形象生動,色彩鮮艷,立體感強,在堆雕技法上,有堆、挑、刮、壓、塑等手法,按照表現對象的不同情況,採取深浮雕、淺浮雕、線刻等傳統技巧,層次清晰,變化無窮。 1972年周恩來總理在杭州機場的候機樓大廳中看到了甌塑掛屏「韶山」,對作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後起之秀周錦雲、朱國光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設計的作品「西湖天下景」,成功地表現了「湖水春來水拍空,桃花浪暖柳蔭濃」的人間天堂——杭州西湖的春色妙景。畫面開闊,層次清楚,立體感強,景色秀逸,如同進入其境,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 核雕是民間藝術中的一絕。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點或起伏的變化,雕摟出各種人物、走獸、山水、樓、台、亭、閣等。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欖核、象牙果核、杏核、櫻桃核等等,最佳的是油橄欖核,體積僅有一節指頭那麼大。在這么小的橄欖核上進行雕刻,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於其操作上的高難度,核雕技藝鮮有傳人。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證。明清時期,我國大型雕塑藝術無大發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藝品的裝飾製作卻搞得生氣勃勃,富於創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欖核雕刻是一個頗有特色的品種,其作品的構思和雕刻都達到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被人稱作是「微雕神技,藝術奇葩」。明、清兩代這種核雕的微雕藝術堪稱一絕,當時京城和江浙一帶官宦商賈中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瓏的核雕藝術品就是當時人們搜羅的熱門之一。 據史籍記載和文物考證,果核雕 刻在明代已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明宣德年間,夏白眼在橄欖核上雕刻16個小孩,每個小孩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 。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啟年間江蘇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遠,號初平山人)。他在天啟二年(1622)創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長約3厘米(cm),高約0.5cm,中間為艙,上以篷覆之,旁開小窗 ,左右各4扇 ,且能開合 。窗旁雕欄上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船首刻蘇東坡及其好友黃魯直、佛印和尚3人 ,其中蘇東坡、黃魯直兩人共執一書閱讀,而佛印和尚如同彌勒,袒胸露乳,左臂掛念珠,念珠歷歷可數。船尾橫豎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題款:「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刻 」。字跡細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這件核舟成為後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範。《東坡赤壁泛舟圖》,把核雕藝術推上了歷史的高峰。明代文人魏學伊著有《核舟記》一文詳記其事。新中國建立之後,《核舟記》被載入中學課本,核舟也因此名傳華夏。宜興雕刻家丘山精於胡桃核雕刻,題材大多為蘇東坡游赤壁、漁家樂、百花籃、山水等。清代,果核雕刻的藝術水平進一步提高,以江蘇為傳統產區。康熙年間,蘇州金老(名不詳)、嘉定封錫祿以及乾隆年間的蘇州杜士元、沈君玉等都是果核雕刻名手。封錫祿的橄欖核雕刻「草橋驚夢」,屋宇、人物等在構圖上安排得當,並配合疏柳藏鴉,柴門卧犬,充分表現了鄉村夜景。沈君玉的橄欖核雕刻「駝背老人」,頭戴棕帽,蓄鬍須,衣服肩部有補綴,手持一扇,扇上刻有詩文;他用楊梅核雕刻的「獼猴」,眉目畢具,據《金玉瑣碎》記載,有的藝人以桃核雕刻串連成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羅漢 ,姿態各異 ,面目無一雷同。此外,嘉慶、道光年間,福建霞浦的果核雕刻名匠方建劭創作的「東坡游赤壁」,「篷窗撐辟,江柳掩映 」,舟中人物、舷櫓刻畫細致。
自古至今,玩核的名人舉不勝舉,從明、清的皇帝,到王公大臣,從富賈巨商到三教九流,明熹宗朱由校自己親自動手雕刻,清乾隆皇帝更是對核雕偏愛有加。他們把小小核雕作為一種垂掛在衣帶、紈扇或是綉袋下面的墜物,作為裝飾和點綴,一方面也可玩賞。後來至清代中期開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了,許多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藝品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裡摩挲把玩。用橄欖核雕刻的各種花船小船還可配上鏤空雕刻的象牙、紅木座架,陳設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賞。果核雕刻品價值也不斷攀生,由把玩品逐漸變成了兼收藏、升值、欣賞、健身等多重功用於一身的工藝品。核雕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讓無數藏家玩家驚嘆和入迷,行情始終看好,這也激發了心靈手巧的藝人們的創作熱情和才智。今天的核雕繼承前人精湛的傳統技藝,同時融入了新時代的內容和技法,把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間藝術推向又一個高峰。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核舟表現的多是古代人物,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楊洪武雕刻的核舟「南湖紅船」把寫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創作中,寫
實刻畫了黨的一大代表,展現了「日出東方、開天闢地」的偉大創舉,當為別開生面,既是古為今用,也是推陳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藝術賦予了新的內涵。核舟「南湖紅船」,橄欖核材質,楊洪武先生於2006年6月創作完成,2009年3月12日捐贈中國航海博物館。據悉,楊洪武此次捐贈的核雕除《南湖紅船》外,還包括《天後娘娘》、《鄭成功思念故鄉》兩件作品。
核雕這種精緻而小巧玲瓏的微型工藝品,只要雕刻者雕鏤技藝精湛,創作的題材符合當代賞玩和收藏者們的口味,又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品位,這樣的核雕永遠受人青睞和珍愛。
果核雕刻的主要工具為銼、鑿、鑽。銼有毛銼、光銼、圓銼。鑿刀有方鑿、圓鑿兩種。果核雕刻的工序是:①用毛銼、光銼將果核進行初步加工。②設計構思 ,並在果核上畫樣。③用圓銼按畫樣進行粗加工,做出粗糙的造型。④用鑿刀雕刻細部,並以小方鑿刻畫人物的眉毛、眼睛,以小圓鑿刻畫嘴部等。⑤磨光,上蠟。最後打眼,串連成念珠,或配以底座,作為欣賞品。 常用原料有兩大類,一類是質地細密、堅實脆嫩、色澤純正的根、莖、葉、瓜、果等蔬菜;另一類是既能食用,又能供觀賞的熟食食品,如蛋類製品。最為常用的還是前一類。常用的蔬菜品種的特性及用途:
1、青蘿卜:體形較大、質地脆嫩,適合刻制各種花卉,飛禽走獸,風景建築等,秋、冬、春三季均可使用。
2、胡蘿卜、水蘿卜、萵筍:這三種蔬菜體形較小,顏色各異,適合刻制各種小型的花、鳥、魚、蟲等。
3、紅菜頭:又稱血疙瘩,由於色澤鮮紅、體形近似圓形,因此適合雕刻各種花卉。
4、馬鈴薯、紅薯:質地細膩、可以刻制花卉和人物。
5、白菜、圓蔥:這兩個品種的蔬菜用途較為狹窄,只能刻一些特定的花卉,如菊花、荷花等。
6、冬瓜、西瓜、南瓜、茭瓜、玉瓜、黃瓜:因為這些瓜其內部是帶瓤的,可利用其外表的顏色、形態、刻制各種浮雕圖案。如去其內瓤,還可作為盛器使用,如瓜盅和鏤空刻制瓜燈,黃瓜等小型原料可以用來雕刻昆蟲,可可以加工後起來裝飾、點綴的作用。
7、紅辣椒、青椒、香菜、芹菜、茄子、紅櫻桃,蔥白、赤小豆:這些品種主要用來作雕刻作品的裝飾。 刀法與墩上加工切配菜餚原料時所用的刀法不同,它有著獨到之處。總結如下幾種刀法,
1)旋:旋的刀法多用於各種花卉的刻制,它能使作品圓滑、規則,同時又分為內旋和外旋兩種方法。外旋適合於由外層向里層刻制的花卉,如月季、玫瑰等;內旋適合於由里向外刻制的花卉或兩種刀法交替使用的花卉,如馬蹄蓮、牡丹花等。
2)刻:刻的刀法是雕刻中最常用的刀法,它始終貫穿雕刻過程中。
3)插:插的刀法多用於花卉和鳥類的羽毛、翅、尾、奇石異景、建築等作品,它是由特製的刀具所完成的一種刀法。
4)劃:是指在雕刻的物體上,劃出所構思的大體形態、線條,具有一定的深度,然後再刻的一種刀法。
5)轉:轉的刀法是指在特定雕刻的物體上表現的一種刀法,其具有規則的圓、弧形狀。
6)畫:畫這一刀法,在對雕刻大型的浮雕作品較為適用,它是在平面上表現出所要雕刻的形象的大體形狀、輪廓。如:雕刻西瓜盅時多採用此種刀法,一般使用斜口刀。
7)削:是指把雕刻的作品表面「修圓」,即達到表面光滑、整齊的一種刀法。
8)摳:摳是指使用各種插刀在雕刻作品的特定位置時,摳除多餘的部分而言。
9)鏤空,是指雕刻作品時達到一定的深度或透空時所使用的一種刀法。 為了作品達到預期效果,應注意以下要求:
1)了解宴會形式。宴會的形式多種多樣,簡單的可分為「祝壽宴」、「慶功宴」、「聚會宴」、「家宴」,國際交往中的:『國宴」,貿易往來的工作宴及大型酒會等。了解宴會形式,就可以刻制出與宴會形式相適應的雕刻作品,來烘托宴會氣氛,如:「祝壽宴」可以刻制「松鶴長春」、「老壽星」等,「喜慶宴」刻制「龍鳳呈祥」、「鴛鴦戲水」、「孔雀牡丹」等,「慶功宴」刻制「雄鷹展翅」、「駿馬奔騰」等。
2)了解客人風俗習慣。隨著中國與國際問交往越來越多,需要更多的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人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喜好,忌諱等,以便因客而異,刻制出客人喜愛的作品。
3 突出主題。在雕刻前應首先確定主題,構思出所要雕刻作品的結構、比例(布局)等問題,確保主題突出,同時又要考慮到一些附加作品陪襯作用,如「百鳥朝風」作品的「百鳥」,「孔雀牡丹」中的;『牡丹花,等。附加作品不要牽強附會,胡拼硬湊,以免畫蛇添足,起不到畫龍點晴的作用。
4)精選原料與因材施藝,在選料時,要選擇質優色美原料,還要在原料形體方面加以考慮,一般講原料的形狀與作品形象大體形態相近似,雕刻起來就比較順利,另外對一些形狀奇特的雕刻原料,應充分發揮作者的想像能力,開闊視野,因材施藝,以便物盡其用,創作出新奇別致的藝術作品。
5)注意衛生要求。搞好食品雕刻衛生措施特別重要,首先要保持原料的清潔衛生、質地優良。不要使用變質或腐爛的原料,從而保證宴會的質量和客人的健康。

3. 美術課如何雕刻胡蘿卜龍頭

首先,要有宏觀的思維,要確定龍頭的造型;
其次,選擇合適的雕刻刀,材料胡蘿卜的話,普通木刻刀也可,最差用文具小刀,手術刀也可以;
第三,先雕刻大型,不要一次到位,這樣後期可以隨時修改;
第四,大型具備後,再刻畫細節。
建議,多雕刻幾次,這樣心裡比較有譜。

4. 民間木雕雕刻的方法有哪五種

1、浙江東陽木雕

東陽木雕不用多說,大家都很熟悉,不僅是四大名雕之首,更是第一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木雕流派。

多以多層次的浮雕為主,在技藝的傳承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雕刻手法。

而且題材多以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為主,雕刻出來的工藝品不僅層次比較分明,更能夠突出主題。

2、雲南劍川木雕

劍川有著「木匠之鄉」的美譽,木雕歷史也是十分悠久,之前的時候劍川木雕主要表現在建築方面,多用浮雕手法。

現在的劍川木雕,將傳統與現代的木雕技藝相結合,逐漸突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木雕工藝品。

3、福建莆田木雕

莆田木雕也是漢族民間的雕刻藝術之一,據歷史記載,莆田木雕時興在唐宋時期,在明清開始盛行。

主要以精緻細微的透雕為主,但是也運用圓雕、透雕、浮雕等手法,有著比較簡潔獨特的藝術風格。

相比之下,莆田木雕有著豐富的文化理念與審美相結合,做工細致,有著很高的收藏價值。

4、廣東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是在木雕的藝術發展史上最有意義的一個木雕流派,以金漆鏤空雕最為著名。

雕刻手法多以凹雕、凸雕、圓雕、多層鏤空雕、單層鏤空雕這五種為主,其中多層的鏤空雕最為突出。

5、江蘇蘇州木雕

很多人都知道蘇州園林,未必會知道蘇州木雕。

蘇州木雕有著獨特的漢族文化特徵,雕刻的木雕工藝品種類比較繁多,多用鏤雕、凹雕、凸雕等手法,雕刻而成的木雕工藝品有著立體感強的特徵,藝術效果比較明顯。

5. 小學美術教學的主要方法與措施有哪些

小學美術教學常用的主要方法
教學方法就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手段,是課堂教學中師生溝通的一種形式,多年的從教經歷歸納出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情境激趣法,知識講授法,過程演示法,討論探究法,游戲活動法,實踐感受法,觀察發現法。
教學方法使用是靈活的、多變的。一節教學內容所採用的方法不可能一種方法,而是多種方法結合使用才能更有效地取得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目標。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下我的見解。
一、創設情境,激發美術學習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所以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把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激發起來,在教學開始的導入階段採用「情境激趣法」通過聲音、圖像、圖片、實物等等通過多媒體直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二、獲知感悟,掌握美術知識與技能。
講授階段是學生了解學習知識與技能的階段,我們知道美術課程分為了《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領域,每個領域都需要學生學習掌握一些知識與技能,這一階段主要採用「知識講授法」、「過程演示法」「討論探究法」「觀察發現法」,通過教師的講解介紹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掌握美術的知識技能和能力。
三、實踐體驗,感受快樂。
學以致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加深印象,從而消化理解,終身不忘,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感受快樂的過程,通常採用「情境激趣法」播放音樂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通過「討論探究法」小組之間探討製作方法與步驟,材料的選擇與使用,通過「游戲活動法」同桌之間、小組之間互動合作,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感受到了參與實踐給每個學生帶來的快樂,陶冶了談們的情操。
四、展評作品,收獲成功。
美是創造出來的,學生的每件作品都是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反映,更需要老師和其他學生的肯定。教學中,採用「討論探究法」、「實踐感悟法」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對作品不同角度的理解,讓每個學生的素能都有提高,大大提高了美術學習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的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總之,教學方法是為教學服務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課標的要求,結合先進的科技手段,為他們創設寬松,和諧,自由的氛圍,鼓勵學生自我發揮,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利用一切機會,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以主體形象,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而不斷改變教學方法。

6. 石膏雕刻的方法

可以自製雕刻用石膏 你可以去所在城市的美術用品店,買點石膏粉,按使用說明兌水。灌在模具里,或灌入塑料袋,然後再放在一個你認為形狀滿意的容器里,讓帶塑料袋的液體石膏充滿容器。

1、 第一種:現在將你所要做的東西大概步驟簡要介紹如下:
一:找個和你所需要尺寸大小差不多的紙盒或者紙箱,然後將紙盒各個邊角用寬膠帶密封。然後在紙盒外面用硬紙板或者木板在四周固定(防止倒入石膏後把紙盒撐破。)
二:將調好的石膏(石膏和水比例大概一比一,需要攪拌均勻)倒入紙盒中(石膏基本上五金店,油漆店大概都會有特別提示買高強石膏粉。)
三:去掉外邊的殼就比較簡單了。
四:如果需要雕刻那就需要到美術用品商店裡去買木刻刀(三支裝平刀圓刀斜口刀的基本就夠用,)。當然,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一點一點去把石膏雕下來。
五:雕刻時候所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等石膏凝固(基本上不到半個小時)後就趕快把模子打開,趁濕的時候雕刻相對容易些。每次刻完可以包上一個塑料袋什麼的防止乾的過快。
六:趁濕的時候雕刻大概的形狀,如果想精雕細刻就等石膏乾的差不多了再動手。而且在刻的過程中如果刻花了就拿240號的水砂紙(當然是需要沾水的)打磨(這一步最好放到最後,等都刻完了看哪裡需要打磨)。
七:用水粉或者丙烯上色。

2、第二種:用石膏弄花確實不好弄,因為石膏乾的很快,而且不幹的時候還沾手,只有幹了以後用砂紙打磨了,你可以去買點軟陶啊,現在很流行的,價格可能稍貴一些,看你做多大蛋糕了,建議你做的小一些精緻一些,這樣比你用之高做出來的效果好,顏色還豐富(石膏的你還得後塗顏色)。還有一種方法是用雕塑泥先做出模型來,蛋糕很好翻的,用《潔強牌》的石膏,很好用,要想不破壞磨具的話就要用到硅膠了,買硅膠的時候會順帶給你一些硅膠固化劑,泥稿做好了用硅膠裡面放點汽油,等和勻了放一些固化劑,不要放太多也不要放太少,用小刷子均勻的塗在泥上(一定要均勻)厚度再4,5毫米就可以了,然後等硅膠幹了往上蓋石膏,大概1厘米厚就可以,等完全乾透就可以把泥從裡面挖出來了,

7. 我是一名大學生,想自學木雕,雕一些小東西,請問怎麼入門

  1. 木雕基礎入門;木雕概述根藝的歷史;木雕的風格特色和類型;木雕的類型藝術的社會效益及欣賞;木雕的藝術創作及使用工具;木雕藝術欣賞。

  2. 木雕初級學習教程;木雕加工技術;木材的分類;木雕的選材;木雕的構思;木雕處理;木雕雕琢;木雕拼接;木雕磨光;木雕著色上漆;木雕的工具。

  3. 木雕、石雕、磚雕民間雕刻工藝;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的裝飾;古式傢具、屏聯、筆筒、果盤等雕刻;木雕雕刻工具准備;雕刻原料的選定;雕刻技法和雕刻製作流程容;雕刻的關鍵技法。

  4. 木雕的表現形式;木雕刀具;木雕製作方法;東陽木雕雕刻技法;黃楊木雕雕刻技法;金漆木雕雕刻技法;龍眼木雕雕刻技法。

8. 美術教學方法有哪些

美術

【注音】:měi shù

【釋義】: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指占據一定空間、具有可視形象以供欣賞的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中國還包括書法和篆刻藝術。「美術」這一名詞始見於歐洲17世紀,也有人認為正式出現於18世紀中葉。近代日本以漢字意譯,五四運動前後傳入中國,開始普遍應用。也稱「造型藝術」。

詳解:

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種生產形態.

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於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 ,,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五四」前後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於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雲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隨後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

藝術傳播即指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

藝術接受即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

以往從藝術作品到藝術欣賞,大多採用簡單的、直接的傳播方式,傳播的意義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主要是由於生產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傳播功能落後,未能對藝術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在近百年、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捷發展對於藝術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電子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高新科技的發展以及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藝術傳播方式和功能獲得重大進展。它不僅使影視藝術成為當今最具有大眾性的藝術樣式,同時也將其中許多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影響到其它藝術樣式,視像技術的優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藝術傳播在當代藝術活動領域,已經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於藝術品的傳播形式、規模、速度、周期、增殖量大小,以及對於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賞情趣等,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藝術的接受,包括藝術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根本途徑。藝術接受者的鑒賞與批評活動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意義,它既是對於藝術作品的審美認知、詮釋和創造,同時也是與藝術家的精神交流和對話。藝術接受還可以對藝術家乃至客體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使藝術活動融於人類社會活動的宏大系統中,並在其間發揮權極的作用。
是門類藝術與哲學、美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比較學、藝術史學等相結合的學科。從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發展、藝術創造、藝術鑒賞、藝術傳播等各個方面,探討人類藝術發生與發展的規律,未來的走向及變化。美術傳播的理論與歷史研究方向更著眼於美術領域中的大眾傳播,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美術作為傳播信息和傳播載體的種種問題。

主要研究的學問:藝術概論、三大構成、中外藝術學、大眾傳播、等涉及的內容很廣的

我是藝術與傳播學專業的,我們學校在大一、二的時候學的都是這些專業課,後來大三、四就開始學習設計了,廣告、室內、環藝等的。
人們運用攝影、繪畫和雕塑等造型手段表現過去的生活。觀看這些作品中的任務和場景,我們往往能從有趣的細節和感人的故事中印發豐富的想像。藝術作品不是機械的模仿自然,藝術家在反映顯示生活的同時,總要融會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情感態度。優秀的藝術家總是關注社會生活,關愛自然環境,在創作中表現自己的個性。
題材:文藝作品內容的構成要素之一。
主題:文藝作品中蘊涵的基本思想。
改變事物大小比例,改變原有空間位置或環境可以形成新的視覺形象。達利的永恆的記憶邊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中國結象徵團結、和諧、溫暖的人際關系。
著名的舞蹈紋盆是石器時代的彩陶。陶盆內壁繪的舞蹈紋反映了原始社會人們生活的一個側面,稱他為緣故的呼喚。
繪畫中的特殊技法基本包括三中種:撒鹽法、吹色法,油色吸附法。它們一般用來表現星空
美術作品體現的運動感是人的一種視覺感受。這種感受受到形體的方向、形狀重心、力度等方面的控制和引導。
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

【美術】
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於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 ,,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五四」前後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於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雲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隨後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
【質感】
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在作品中表現出各種物體所具有的特質,如絲綢、肌膚、水、石等物的輕重、軟硬、糙滑等各各不同的質的特徵,給予人們以真實感和美感。
【量感】
藉助明暗、色彩、線條等造型因素,表達出物體的輕重、厚薄、大小、多少等感覺。如山石的凝重,風煙的輕逸等。繪畫中表現實在的物體都要求傳達出對象所特有的分量和實在感。運用量的對比關系,可產生多樣統一的效果。
【空間感】
在繪畫中,依照幾何透視和空氣透視的原理,描繪出物體之間的遠近、層次、穿插等關系,使之在平面的繪畫上傳達出有深度的立體的空間感覺。
【透視】
繪畫法理論術語。「透視」一詞原於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最初研究透視是採取通過一塊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將所見景物准確描畫在這塊平面上,即成該景物的透視圖。後遂將在平面畫幅上根據一定原理,用線條來顯示物體的空間位置、輪廓和投影的科學稱為透視學。
【明暗】
繪畫術語。指畫中物體受光、背光和反光部分的明暗度變化以及對這種變化的表現方法。物體在光線照射下出現三種明暗狀態,稱三大面,即:亮面、中間面、暗面。三大面光色明暗一般間面、暗面。三大面光色明暗一般又顯現為五個基本層次,即五調子:① 亮面一直接受光部分;②灰面一中間面,半明半暗;③明單間交界線一亮部與暗部轉折交界的地方;④暗面一背光部分;⑤反光一單間面受周圍反光的影響而產生的暗中透亮部分。依照明暗層次來描繪物象,一直是四方繪畫的基本方法。文藝復興時期瓦薩里在其《美術家列傳》中就曾論述:「作畫時,畫好輪廓後,打上陰影,大略分出明暗,然後在單間部又仔細作出明暗的表現,亮部亦然。」歐洲畫家中倫勃朗是擅長明暗法技巧的大師。
【構圖】造型藝術術語。指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結構配置方法。它是造型藝術表達作品思想內容並獲得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色彩】
繪畫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各種物體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反射光量,作用於人的禮堂所顯現出的一種復雜現象。由於物體質地不同,和對各種色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不同,使世間萬物形成千變萬化的色彩。

閱讀全文

與美術課雕刻的方法有什麼和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翡翠拋光粉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795
如何給干核桃仁脫皮最佳方法 瀏覽:449
關於關系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瀏覽:930
氧氟沙星滴眼液使用方法 瀏覽:561
金礦石化學分析方法 瀏覽:918
白酒發酵的方法和圖片 瀏覽:157
手機微信掙錢的方法 瀏覽:288
速成鋼膠棒的使用方法 瀏覽:954
華為橫屏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54
筋膜炎用什麼方法檢查 瀏覽:176
真菌蘑菇稻草種植方法 瀏覽:496
胯部分離連接方法 瀏覽:942
高程測量的方法中高差計算公式 瀏覽:249
食用百合養殖方法和技巧 瀏覽:199
大數據集成分析方法 瀏覽:938
生產質量管控方法有哪些 瀏覽:306
換電腦最快方法 瀏覽:870
水蒸氣的體積計算方法 瀏覽:588
拌面如何和面的方法 瀏覽:891
如何提高武功的方法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