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方法

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2 15:26:22

『壹』 什麼是「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指為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和理論性工作,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

基礎研究的特點是:

—— 以認識現象、發現和開拓新的知識領域為目的,即通過實驗分析或理論性研究對事物的物性、結構和各種關系進行分析,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解釋現象的本質,揭示物質運動的規律,或者提出和驗證各種設想、理論或定律。

—— 沒有任何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目的,在進行研究時對其成果看不出、說不清有什麼用處,或雖肯定會有用途但並不確知達到應用目的的技術途徑和方法。

—— 一般由科學家承擔,他們在確定研究專題以及安排工作上有很大程度的自由。

—— 研究結果通常具有一般的或普遍的正確性,成果常表現為一般的原則、理論或規律並以論文的形式在科學期刊上發表或學術會議上交流。

因此,當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對現象的更充分的認識,和(或)當其目的是為了發現新的科學研究領域,而不考慮其直接的應用時,即視為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又可分為純基礎研究和定向基礎研究。

純基礎研究與定向基礎研究的區別如下:

——純基礎研究是為了推進知識的發展,不考慮長期的經濟利益或社會效益,也不致力於應用其成果於實際問題或把成果轉移到負責應用的部門。

——定向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期望能產生廣泛的知識基礎,為已看出或預料的當前、未來或可能發生的問題的解決提供資料。

『貳』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的區別

區別:

1 基礎研究:指為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和理論性工作,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

2 應用研究:指為獲得新知識而進行的創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實際目的或目標。

3 開發研究是利用應用研究的成果和現在的知識與技術,創造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產品,是一種以生產新產品或完成工程技術任務為內容而進行的研究活動

4 基礎研究是為了認識現象,獲取關於現象和事實的基本原理的知識,而不考慮其直接的應用,應用研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具有特定的應用目的。

拓展資料:

具體目標是:

1.穩步發展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物科學等基礎學科,形成更加合理的學科布局,在新興交叉學科和科學前沿取得重大突破。

2.重點解決農業、能源、資源、環境、健康、信息、材料、海洋、空間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一批關鍵科學問題。

3.爭取在蛋白質科學、量子科學、納米科學技術、發育與生殖生物學等科學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完善和發展國家研究實驗基地體系,一些研究基地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新建100個左右不同類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穩步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建設160個左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形成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網路體系。

5.穩定一支10萬人左右的基礎研究隊伍,形成500個高水平研究團隊,產生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

6.提高科學數據、自然科技資源、科技文獻等的採集、加工、集成、共享、服務的整體水平,形成適應科技創新需要的基礎性工作支撐體系。

7.提高科學論文的質量,國際論文篇均引用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取得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獲得若干具有重大影響的國際性科技獎勵。

8.切實改進基礎研究管理體制,優化創新環境,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政策環境和學術氛圍。

特點:

——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應用目標,具體表現為: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

——在圍繞特定目的或目標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結果一般隻影響科學技術的有限范圍,並具有專門的性質,針對具體的領域、問題或情況,其成果形式以科學論文、專著、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為主。一般可以這樣說,所謂應用研究,就是將理論發展成為實際運用的形式。

刊物堅持學術性、時代性、創新性、實效性特點。立足中國現實,側重欠發達地區研究,致力於發表研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體制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經濟問題的具有原創性意義的高水平的理論文章,以推動中國尤其是西部經濟的現代化和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力求辦成一個兼顧宏觀、中觀和微觀,堅持學術特色,理論充分聯系實際,以應用為主的、高品位高信息傳遞能力的綜合性雜志。

『叄』 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分別是什麼

基礎性研究:

指為了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識(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運動規律,獲得新發現、新學說)而進行的實驗性或理論性研究,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其成果以科學論文和科學著作為主要形式。用來反映知識的原始創新能力。

應用性研究:

是指為獲得新知識而進行的創造性研究,主要針對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標。該研究是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其成果形式以科學論文、專著、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為主。用來反映對基礎研究成果應用途徑的探索。

重要性:

加強基礎研究是提高我國原始性創新能力、積累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是躋身世界科技強國的必要條件,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動力和源泉。

完善學科布局,培育和支持新興交叉學科,在若干科學前沿領域實現重點突破,解決一批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基礎研究隊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2020年躋身世界科學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肆』 研究生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有什麼關系呢

研究生要結合自己的價值追求、興趣愛好、性格能力等特點高效利用時間,做到學思結合,勞逸結合,力爭在讀期間能夠發表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並要志存高遠,高標准嚴格要求自己

『伍』 科技研究基本方法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科技研究基本方法有觀察法、模型法、實驗法。

1、觀察法

觀察法的特點是它能通過觀察直接獲得資料,不需其他中間環節。因此,觀察的資料比較真實。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能獲得生動的資料。觀察具有及時性的優點,它能捕捉到正在發生的現象。觀察能搜集到一些無法言表的材料。

2、模型法

模型法特點是對於一個求解的問題,根據它的特點需要建立對應的模型,將實際的物體著重突出某個方面簡化成的模型。比如常見的電子在電場中的運動、物體在力場中的受理情況等,建立相應的簡化模型求解。

四、實驗法

實驗法特點是便於嚴格控制各種因素,並通過專門儀器進行測試和記錄實驗數據,一般具有較高的信度。通常多用於研究心理過程和某些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等方面的問題。但對研究個性心理和其他較復雜的心理現象,這種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科技研究的類型:

1、基礎研究。是對新理論、新原理的探討,目的在於發現新的科學領域,為新的技術發明和創造提供理論前提。

2、應用研究。是把基礎研究發現的新的理論應用於特定的目標的研究,它是基礎研究的繼續,目的在於為基礎研究的成果開辟具體的應用途徑,使之轉化為實用技術。

3、開發研究。又稱發展研究,是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應用於生產實踐的研究,是科學轉化為生產力的中心環節。

『陸』 研究基礎、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內容

(一)研究基礎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原地質礦產部和有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大量地下水及其環境地質問題調查評價工作,包括區域水文地質、供水水文地質、環境水文地質、地下水資源的評價與新技術新方法應用。經過50多年來的水文地質工作,基本查明了我國地下水資源的區域分布規律,並開始把地下水作為水圈、岩石圈的組成部分和重要環境因子,開展地球表層四大圈層相互關系及大陸水循環與全球變化研究,利用大剖面、同位素等技術研究地下水循環運動方式,水文地質信息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加快了對地下水評價研究的不斷深入。

在50多年的地下水評價過程中,突出國家意志、服務國家目標是地下水科學研究和調查評價工作的根本;發揮水文地質基礎研究和調查評價優勢,側重地下水的區域性、基礎性和前瞻性研究是國家公益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的需求;根據時代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不斷完善地下水評價理論與方法,提高地下水評價工作服務社會能力是其應有特色。

始於70年代,應用數學和地下水動力學的相互滲透,以及電算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豐富了傳統水文地質學的內容。從穩定流發展到非穩定流,從二維流發展到三維流,從一般均衡法、比擬法,進入到解析法和有限單元或有限差分數值法、相關分析法等,不斷推動地下水數量評價方法的完善和發展。因而不論在理論上和具體計算技術上,都較以前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地下水資源評價不再使用「四大儲量」的概念,代之以資源的概念。

20世紀80年代後期地下水資源研究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把主要目標逐漸轉向管理模型的研究,即研究如何合理開發、利用、調控和保護地下水資源,使之處於對人類生活與生產最有利狀態。因此,它不僅涉及水文地質學的各個領域,而且涉及與地下水開發活動有關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技術經濟環境等各方面的問題,通過數學模型和最優化技術,建立地下水管理模型,實現管理目標。

但是面對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地下水評價方法研究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適應新的需求問題。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第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是基於以消耗資源、犧牲環境作為代價的發展過程,在評價指導思想、評價理念和評價方法諸方面,存在歷史的局限性,急需按新的要求進行完善和發展。例如由於受當時認識能力和技術水平的局限,對地下水的資源、環境和生態自然功能屬性以及社會功能屬性的基本認識和評價方式,對可持續發展思想和水循環理念體現不足,靜態思維比較濃烈,或者受過去評價方法的局限而對當前地下水超采和環境地質問題的認識或許存在人為偏差。

總之,目前的地下水評價方法基本仍然沿用1984年第一次全國地下水評價的理念和方法,保留著偏重地下水資源功能的評價,不夠重視環境、生態和調蓄功能量化評價缺陷,無論是在評價工作的指導思想或有關理念方面,還是評價方法和關鍵技術方面,都存在不適應21世紀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方面或局限;同時在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地下水循環條件發生了顯著變化,加之水循環理論和同位素技術、「3S」技術、計算機技術與相關應用理論的日趨成熟和廣泛應用,為全面提升我國地下水評價的科學水平奠定了基礎。但是,如何以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水循環演化科學理論指導梳理和發展地下水評價方法,繼承傳統方法的精華,充分利用消化先進理論和先進技術,圍繞這次評價工作,建立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和水循環演化理念的、具有不同區域針對性的地下水評價科學方法,都是重要難題。

本書作者,自1983年以來先後參加了「六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第38 項中的「華北地區及其分區地下水入滲補給量時空變化規律的研究」課題、中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項目「黃淮海平原淺層地下水資源評價研究」、「七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華北及山西能源基地水資源研究」、「八五」地質礦產部重點基礎項目「華北平原地下水演化及其對未來生存環境影響」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人類活動影響下華北平原地下水環境演化與發展」,以及中國工程院「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項目第六課題研究。在「八五」和「九五」期間,主持或負責組織完成的相關項目有:①主持完成原地質礦產部前沿科技計劃課題「層圈間水循環中區域地下水的演化過程」研究;②組織完成原地質礦產部重點基礎性研究項目「區域地下水演化過程及其層圈間相互作用」(首席科學家張宗祜院士);③主持完成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項目「全新世以來華北平原區域地下水演化過程」;④主持完成水利部項目「海河流域水資源規劃」專題2——「海河流域地下水資源現狀評價與環境地質效應分析」;⑤主持國土資源部「西北專項計劃」重點前沿科技項目「西北典型內流盆地水循環規律與地下水資源形成演化模式」;⑥主持國家科技部公益基礎項目「太行山前平原南水北調地下調蓄潛力與效益研究」;⑦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人類活動對乾旱區地下水循環變異影響閾識別」;⑧主持開展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區域水資源特徵與作物布局結構適應性研究」和國家「973」課題「海河流域二元水循環模式與水資源演變機理」;⑨國土資源部應用基礎研究項目「西北地區水資源演化與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踐經驗,了解和掌握大量實測和試驗研究資料及研究成果,奠定了本研究的基礎。

(二)總體研究思路(圖1-1)

1)以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特別是近20年來的地下水資源評價方法和研究成果為基礎,充分吸取國內外區域性地下水評價的經驗與教訓,緊緊圍繞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國家生態安全體系建設規劃的需求,以水循環科學理論和地下水系統理論為指導,綜合運用多學科方法,以地下水系統為單元,調整評價深度與廣度,評價地下水的數量、質量、各屬性功能,為項目提供科學技術支撐。

圖1-1 總體研究思路

2)體現區域性評價與專題性評價相結合、地下水資源評價與地下水屬性功能評價相結合;由面積性評價工作轉向重點區評價工作、由地下水現狀評價轉向地下水可持續利用動態評價。

3)以全國地下水系統劃分為基礎,全國性、區域性和專題性評價相互融合。

4)強調以點帶面的工作方法,系統應用新理論與新技術,適度超前,以點上工作的突破帶動整體水平提高,體現地質工作根本轉變的地下水評價新觀念與新理論應用。

5)強調各層次、各區域評價工作之間的有機聯系,始終保持全國工作、區域工作、典型工作的整體協調推進,相互支持,相互促進。重視資源評價與環境評價並重。

6)以地下水系統的劃分為基礎,按照系統論與層次分析的思路,研究地下水評價方法有關問題,遴選適宜的模型和方法。以地下水系統為計算單元,重點評價地下水補給資源、可利用資源量、儲量資源、地下水質量狀況與變化趨勢;開展地下水系統的調蓄能力、環境與生態功能評價方法問題研究。

7)地下水資源量評價,以區域性地下水資源評價為主,其精度要達到1/25萬的要求;重點城市、重點地區以1/5萬~1/10萬的精度評價,對城市水資源與工業布局、城市環境、生態建設進行相關的研究,在供需分析的基礎上對城市地下水資源保證程度進行分析。地下水可利用量的評價,以環境質量為約束,保障維持涵養生態最低限度需水量條件,作為評價目標約束條件之一。

8)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區劃方法研究,突出優勢功能和脆弱性方面評價,採用點與面、局部與區域、典型與一般相結合原則,重點反映區域特徵和重點地段特殊問題狀況及時空分布規律,包括區域地下水環境質量的演化趨勢、人類活動影響造成地下水功能異常變化特點。重視脆弱區地下水功能的專項評價,例如華北平原超采區深層承壓地下水可利用性和西北內陸地區地下水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三)主要研究內容

1.地下水數量評價方法研究

具體內容包括,評價指導思想、理念、原則、概念模型、評價程式等,以及基本量概念界定和評價方法。

1)補給資源研究:理念、組成、評價尺度、評價方法和效驗方法;研究灌溉回歸補給的屬性界定、平原與山區的重復量的合理劃分、地下水與地表水之間重復量的科學剝離;天然補給資源的空間分配及其與深層承壓水越流補給之間關系的識別;深層承壓水補給資源組成與評價。

2)儲量資源研究:理念、組成、評價尺度、評價方法和校驗方法,可利用性評價方法。

3)開采資源研究:理念、組成、評價尺度和評價方法。

4)儲變數(蓄變數)研究:評價尺度和評價方法。

5)開采量研究:代表性評價方法探討。

6)地下水補給能力和區域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性評價方法探討。

2.地下水質量評價方法研究

具體內容包括,地下水水質評價(包括地下水的質量分級、分區)和地下水污染評價,針對地下水質量分布規律和污染狀況(污染現狀、污染原因、污染程度等),梳理和完善地下水質量評價方法,包括區域評價、城市、農業區和地下水水源區等重點區以及原生環境水問題的專項和單項的調查及評價方法。

1)區域地下水質量評價方法:按照統一的水質標准或准則,以系統分區評價地下水質量狀況和變化規律。

2)地下水污染評價方法:評價考慮地下水背景值、污染源、污染方式、污染途徑和污染狀況。

3)農業區地下水質量評價方法: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農田灌溉水質標准》和國內外有關農業灌溉水質標准,在進行農業灌溉用水水質評價時,選用鈉吸附比值(A)、灌溉系數(Ka)、總礦化度(M)作為淺層地下水的主要評價指標;選用鈉吸附比值(A)、灌溉系數(Ka)、pH值作為深層地下水評價的主要評價指標。

4)城市地下水質量評價方法:由於各城市環境水文地質條件不同,工農業結構和發展規模各異,污染物的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指標各具特色,所以各城市地下水污染現狀評價指標也不同,主要考慮對地下水污染影響較明顯和對人體危害較大的關鍵指標。

5)地下水源地水質量評價方法: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分為二級,其兩級標準的限值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建設行業標准《生活飲用水水質標准》及衛生部飲用水衛生標准。

6)開展地下水質量變化動態過程與趨勢分析評價方法探討。

3.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區劃方法研究

地下水功能評價方法研究,包括資源功能、地質環境功能和生態功能評價,側重區域地下水系統優勢功能和脆弱性評價方法研究。

1)開展地下水功能評價基本方法、原則、評價尺度與指標研究;

2)開展地下水功能區劃方法與原則研究,突出優勢功能與脆弱性特徵評價;

3)開展地下水功能評價:理念、組成、關鍵約束條件、評價尺度和評價方法研究;

4)探討地下水功能利用的優化模式評價方法。

4.關鍵技術與方法研究

針對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區劃,涉及氣象、水文、地質、地理、土地、生態環境和地下水等諸多方面的海量基礎數據,而且資料中非規律性(如開采量)數值數據、有規律性(地下水位動態)數值數據、定性數據(土地沙化或地下水質量分級)、紙質圖與電子數字圖並存,還有萬計或數千個剖分單元之間數據多次轉換和運算。如此繁雜的數據處理和計算過程,手工是難以快速、准確完成的。為解決上述問題,有利於地下水功能評價方法的推廣應用,開展如下研究。

1)研究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區劃涉及的氣象、水文、地質、地理、土地、生態環境和地下水等諸多方面基礎數據的時序和空間分布規律,遴選具有廣適性的數據歸一標准化方法及技術。

2)如何藉助MapGIS技術,快捷、准確地處理這些雜亂的海量基礎數據,編著《地下水功能評價基礎資料處理方法與技術》。

3)根據地下水功能評價理論和方法,基於個人計算機(PC)和Windows系統,研發地下水功能評價的計算系統(GFS),編著《GFS用戶操作手冊》。

4)針對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區劃的應用,闡明地下水功能評價過程中各環節的具體技術要求,包括分級、分類與評價標准,編著《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區劃的技術要求》及《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區劃的工作細則》。

『柒』 論證券投資學的研究對象、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

證券投資學的研究對象是證券投資的運行及證券市場的規律。就是證券投資者如何正確選擇證券投資工具、規范地參與證券市場的運作、科學的進行證券投資決策分析、正確的使用證券投資策略與技巧、國家如何對證券投資活動進行規范管理等等。

理論基礎主要基於市場假設:市場行為涵蓋一切信息。這一假設主要的思想是認為影響股票價格的每一個因素,包括內在和外在的,反映在市場行為中,不必對影響股票價格的因數具體是什麼做太多了解;

價格沿趨勢移動。這項假設認為股票的價格變動時按一定規律進行的,股票價格有保持原來方向的慣性,正如此,技術分析師們才能花大量心血,試圖找出股票價格變動規律,價格沿趨勢移動,是進行技術分析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

歷史會重演。市場進行具體買賣的是人,是由人決定最終的操作行為的。

研究方法是指規范與實證並重,定性與定量分析結合,f證券投資學要解決繁雜的理論命題並得出結論,不僅要大量運用邏輯思維,進行各種理論和規范地分析,還必須高度的關注證券投資的實踐,進行廣泛的實證分析,因此證券投資學的各種結論的得出,都必須建立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基礎之上。

強調結論、觀點的特定性及適用背景,而不刻意追求其普遍性或唯一性,證券投資實踐中的情況十分復雜,變數很多,市場走勢往往還要受到投機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證券投資學所給的觀點只能針對大多數情況或某些情況,有一定的適用范圍。

(7)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證券投資中涉及大量的技術問題,分析決策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可能的制約因素,還必須盡可能弄清這些因素對證券投資的影響程度。而這些因素本身所具有的量化狀態,又可能決定證券投資收益和風險程度的差別。

因此,證券投資學的各種結論的得出都應當建立在定性與定量分析結合運用基礎上的,否則就缺乏說服力。

『捌』 研究生論文類型中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什麼區別

一、指代不同

1、基礎研究:指認識自然現象、揭示自然規律,獲取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動。

2、應用研究:指為獲得新知識而進行的創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實際目的或目標。

二、特點不同

1、基礎研究:為了認識現象,獲取關於現象和事實的基本原理的知識,而不考慮其直接的應用。

2、應用研究: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應用目標,具體表現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


三、准則不同

1、基礎研究:沒有特定的應用目的或目標主要表現在,在進行研究時對其成果的實際應用前景如何並不很清楚,或者雖然確知其應用前景但並不知道達到應用目標的具體方法和技術途徑。

2、應用研究:應用研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具有特定的應用目的。或是發展基礎研究成果確定其可能用途,或是為達到具體的、預定的目標確定應採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徑。應用研究雖然也是為了獲得科學技術知識

『玖』 什麼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者有何本質區別

我是一位局外人,在這里說一點外行話。不妥之處難免,還望內行的批評指正。

在今天科研是一份職業工作,每個科研人員工作任務目標應該是可以預先安排好的,可以這樣說是按計劃完成的。即使是基礎研究也是有著明確方向和大的預期目標。而這樣的基礎研究往是一些交叉學科。據我所知目前凝聚態物理比較活躍,有廣擴發展前景。它可以揭示很多不曾遇到新的現象和物質材料新的性質。對凝聚態物理的研究,我覺得它是一基礎研究,它的研究為其他廣泛應用學科提供理論基礎方法指導。而應用學科研究的目標更明確直接,因為與實際需要緊密目標很具體指標更加細化。

應用研究雖然也是為了獲得科學技術知識,但是,這種新知識是在開辟新的應用途徑的基礎上獲得的,是對現有知識的擴展,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對應用具有直接影響。

另外,應用基礎研究是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應用目標。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

『拾』 本科論文中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有什麼區別

您好,這個就比較復雜了,你首先需要按照學校的要求完成,建議你認真的參閱有關名著,這樣才能完成任務,網路上面來的,不是你自己親自寫的,很有可能答辯就不能通過了。

閱讀全文

與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給干核桃仁脫皮最佳方法 瀏覽:449
關於關系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瀏覽:930
氧氟沙星滴眼液使用方法 瀏覽:561
金礦石化學分析方法 瀏覽:918
白酒發酵的方法和圖片 瀏覽:157
手機微信掙錢的方法 瀏覽:288
速成鋼膠棒的使用方法 瀏覽:954
華為橫屏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54
筋膜炎用什麼方法檢查 瀏覽:176
真菌蘑菇稻草種植方法 瀏覽:496
胯部分離連接方法 瀏覽:942
高程測量的方法中高差計算公式 瀏覽:249
食用百合養殖方法和技巧 瀏覽:199
大數據集成分析方法 瀏覽:938
生產質量管控方法有哪些 瀏覽:306
換電腦最快方法 瀏覽:870
水蒸氣的體積計算方法 瀏覽:588
拌面如何和面的方法 瀏覽:891
如何提高武功的方法 瀏覽:660
主梁和構造柱連接方法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