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推斷文言文實詞的方法有什麼和什麼
推斷文言文實詞意義的方法,主要有語境推斷和遷移聯想推斷兩種。
1、語境推斷
文言文實詞含義豐富,大多都存在一詞多義現象,要想對其進行准確的界定、理解,需要我們藉助上下文的語境進行推斷。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陽」一句中「迫」字的含義。審視該句語境「今河內帶河為國,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可以看出,「南迫洛陽」一句是交代「河內」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釋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據此可以推斷,該題A項的解釋是不合語境的,因為「逼迫」的對象應為「人」,而該句中「迫」的對象是「物」(洛陽)。
2、遷移聯想
近幾年的高考文言文趨於淺近,且貼近生活,貼近課本。因此,在揣測實詞含義時可以遷移聯想,從而對這些實詞作出正確的援引解釋。如2006年四川高考試題考查「環堵之中」的「堵」的含義,聯想到高中語文課文《促織》中有「於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的句子,這里的「堵」,就是「牆」的意思。推斷出所給選項「院子」的說法顯然有誤。
除以上兩種方法之外,還可以使用字形推斷法、語法求解法、修辭推斷法等,從不同角度來判斷實詞的含義。
實詞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實詞,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讀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實詞是主要的語言材料,也是我們閱讀時遇到的較大障礙,而學習實詞的難度比起學習虛詞來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點、有系統地積累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對學習文言文時很有幫助的。那麼,如何積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實詞呢?基本步驟應該是:逐步積累,反復鞏固,擴展延伸。同一個常用實詞,在這篇課文復習到時,可以想一想其它課文中是否見過,如果其它課文中見過,再想一想,這篇課文和其它課文中出現的這同一個詞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則鞏固舊知識;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裡,有什麼規律可循。用這種方法,既省時間,又見效果。虛詞所謂虛詞,就是指那些不能夠單獨成句,詞彙意義又比較抽象,但能通過它把實片語織在一起,完成句子結構的詞類。在文言文中,虛詞的使用頻率很高,用法靈活,因此要想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Ⅲ 如何推斷文言實詞詞義
1,形訓推斷法:即通過字形結構分析來解釋詞的本義。
A,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
B,若少屈,冀得一歸覲(1998年高考)
A句「造」的義符為「辶」,聯系下文「袁所寓之法華寺」,就可推測與處所關聯的詞義應是「到、去」的意思。B句「覲」為形聲字,義符為「見」,聯系下文推斷為「拜見」之義。
2,聲訓推斷法:(通假推斷法)找到通假關系,用本義去解釋借義。
A,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
B,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A句「頓」與「鈍」讀音相近通假,「鈍」的含義是「不鋒利」,那麼「甲兵頓弊」就是「甲弊兵鈍」,意思是「長期放棄戰備,鎧甲破弊,兵器也不鋒利了。」B句「要」與「邀」同音通假,推斷「要」的意思是「邀請」。
3,詞性推斷法:根據詞語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詞性,根據詞性進而推知它的實詞詞義。
A,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B,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C,變姓名,詭蹤跡
D,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
A句為對仗句,「據」對「擁」,「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詞,那麼「固」也是名詞,據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之意。B中藉助「良」推斷「勁」應為形容詞,進而解為「硬的、強有力的」。C句中藉助「變」推斷「詭」應為動詞,解為「隱蔽」。D句中藉助「戴」將「腰」解為「腰上佩戴著」。
4,語法結構推斷法: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多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定語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由副詞充當。由結構推斷詞性,進而推斷詞義。
A,楚王貪而信張儀
B,信義著於四海
在A句中「信張儀」是一個動賓結構,因而推斷「信」作「相信」講;在B句中「信義」是句中主語,推斷「信」是名詞,作「信用」講。
5,聯想推斷法:通過課文中有關語句中的用法,互相比照,確定其實詞的含義。
A,金人曳出,擊之敗面(1998年高考)
B,使老弱女子乘城(2001年高考)
在A句中,我們聯想到《口技》中「曳屋許許聲」,《送東陽馬生序》中「當余從師也,負篋曳屣」,還有成語「棄甲曳兵」中的「曳」都是「拖、拉」的意思,進而推斷這句中的「曳」作「拉」講,省略了賓語「之」。在B中,我們聯想到《氓》中「乘彼詭垣,以望復關」,《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顧兮」,兩句中的「乘」都是「登」的意思,進而推斷此句的「乘」作「登」講。
Ⅳ 如何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
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分析字的結構。例如:析,是個會意字,用斤(刀)劈木來分開,引申為分析。
2、利用上下文來推斷。例如: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其中的走,意思是奔跑,不然不會折斷了脖子而死去。
Ⅳ 求高中做文言文技巧,全國卷
一、有關實詞的推斷方法
語境分析法(根據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採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的。 例如:(04年江蘇高考題)「C.人懷異意,以沮新政」,題目中給的詞義是:阻止。我們根據上文內容可以判定是正確的。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沮」前有連詞,後有賓語,可見是動詞,與上文「人懷異意」參悟,推斷其意義並不困難。
結構分析法(根據整句中對應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並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例如:「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不見也。」(《屈原列傳》)。上下句以「而」相連,表並列關系,據「亡國破家」這個並列結構的短語可推知「聖君治國」亦當為並列關系,譯為「聖明之君,治平之國」。若譯成「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則為主謂關系,與前句結構顯然不相對應。
語法分析法(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等。 例如:(2008年江蘇高考題)「 D.或多惶懼,失其常度 」,題目中給的詞義是:度:考慮。「度」字前有動詞「失」,上下聯系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於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該是「風度」的意思,「考慮」是動詞,明顯不當。
聯想推斷法(根據學過的知識推斷詞義)
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於根據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 例如:(2005年江蘇高考題)B項「強飲客,客辭」的「辭」可解釋為「拒絕」,「王子皇孫,辭樓下殿」出自課本《阿房宮賦》,其中的「辭」可解釋為「辭別」。 A項中「謝」都解釋為「道歉」、「請罪」,「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選自課本《鴻門宴》。C項中「引」都可解釋為「舉起」、「端起」,「引壺觴以自酌」出自課文《歸去來兮辭》。D項中「數」都解釋為「屢起」、「多次」,「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出自課文《信陵君竊符救趙》。
鄰字幫助法(根據相鄰的字來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合成的,它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偏義復詞,一是同義復詞。偏義復詞,用義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同義復詞是同義復用。 例如:「曹操之眾遠來疲敝」中的「敝」,根據它與「疲」相鄰的特點,可以推斷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勞」。再如:「今主上幼沖,賊臣虎據,雄才奮用之秋也」,其中「沖」按常見義比較費解,如果由它的鄰居「幼」字來幫助的話,則迎刃而解,可以推斷是「年幼」的意思。
成語對應法(藉助熟知的成語推斷詞義)
在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後,便可以根據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例如:(2007年江蘇高考題)「進之布指算,不爽」,「爽」有兩個主要意思:一是直率、痛快,二是違背、差失,其義項可分別見於成語「英姿颯爽」、「屢試不爽」。再考慮上下文的語境,即可推斷解釋為「差錯」是正確的。
代入檢驗法(藉助題干所給的義項推斷詞義)
對於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莫過於將所給的義項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准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
例如:(2007年江蘇高考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進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錯
B.志義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殺
C.進之此時案腰間刀伺道濟 伺:等候
D.道濟趨下階 趨:快走
【試題解析】A項「爽」解釋為差錯,顯然合文意;B項「刑」為動詞,解釋為「宰殺」方與上文兩人結義相符合;C項是說找機會觀察發現「有異言,則殺之。」,所以解釋為「等候」就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應解釋為「窺探、觀察、窺伺」,所以這個選項錯誤。D項正確,「趨」和成語「趨之若鶩」中解釋義同,都是快走,所以正確。 解釋文言實詞的意義,是高考文言文閱讀必考內容,要提高推斷文言文實詞詞義的能力,只有把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巧妙運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字形推斷法 例如,豐則貴糴,歉則賤糶 糴:買米 糶:賣米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
Ⅵ 輕松搞定文言文,只需掌握這幾個簡單的方法
技巧一:字形推斷法
漢字屬於表意文字,且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聲字。形聲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聲偏旁構成的。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過分析字形,就可掌握詞義。如「絕」,從絲從刀,表示用刀割斷絲縷的意思。引申為「斷、斷絕、消失」等,如「沿泝阻絕」(《三峽》)中「絕 」為「斷」;「哀轉久絕」(《三峽》)中的「絕」是「消失」的意思。「絕」也有「極點」或「極」的意思,因為斷絕處,也就是盡頭,如「絕巘多生怪柏」(《三峽》)中的「絕」就是「極點」 或「極」的意思。
技巧二:語境推斷法
實詞絕大多數是具有多義性的,因此在解釋詞義時,我們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觥籌交錯」中「錯」字的意思就是「交叉、錯雜」。
技巧三: 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文言詞義,可以用熟知的成語來推斷文言文中的實詞詞義,如「幾欲先走」中的「走」,可聯系成語「奔走相告」、「走馬觀花」來理解,義為「跑」。
技巧四:課文遷移法
又稱「聯想推斷法」,即聯系課文中學過的有關語句中該詞的用法推斷詞義,此法適用於課外文言閱讀。如「過而能知,可以為明」一句中的「過」字,如果聯想到「人恆過,然後能改」(《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過」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該句中「過」字的意思也是「有過錯(或犯錯誤)」。
技巧五:古今對照法
即以古今構詞特點比照推斷詞義。漢語詞彙中有一部分詞古為今用,但意義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別注意其不同。現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在古漢語中可能是兩個詞。 如「地方」在古代就是兩個詞,「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圓」之意,在現代漢語中「地方」是一個詞,表「處所」等義;再如「感激」在古代也是兩個詞,是「感動奮發」之意,而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是「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對他產生好感」之意。
技巧六:對句判斷法
又稱「語言結構推斷法」, 即根據整句中對應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古人行文常講究對稱,文中排比句、對偶句、並列句等對舉現象很多,處於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我們可據之進行判斷。如「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送東陽馬生序》)中,因「腰」與「戴」對應,我們就可判斷「腰」在此處應為動詞,解釋為「腰佩」。
Ⅶ 實詞和虛詞的語法功能及詞性判斷
實詞是漢語詞類中的一種,是指詞語中含有實際意義的詞。實詞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及代詞。實詞指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的詞語。
不能充當句子成分的詞叫虛詞。可以把功能作為主要依據,認為能夠單獨充當句法成分,有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的是實詞,不能充當句法成分,只有語法意義的就是虛詞。
實詞再細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以及特殊實詞擬聲詞、嘆詞;虛詞再細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擬聲詞六類(見「《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試用]》」)。(副詞是一種半虛半實的詞。)
掌握較多的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四個主要特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18個高考要求的文言文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漢語詞彙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從功能上看,實詞能夠充任主語、賓語或謂語,虛詞不能充任這些成份。從意義上看,實詞表示實在的意義,能夠從當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或者能夠成為主謂賓的中心。如事物、動作、行為、變化、性質、處所、時間等等,虛詞一般不表示實在的意義,不能充當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不能成為主謂賓的中心。只起語法作用,本身沒什麼具體的意義,如「的、把、被、所、呢、吧」,有的表示某種邏輯概念,如「因為、而且、和、或」等等。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六類,除此以外,實詞和虛詞還有以下一些區別:
(1)實詞絕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單獨成句),虛詞絕大部分是粘著的(不能單獨成句)。
(2)絕大部分實詞在句法結構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後置。例如「有」可以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組成「有人」「有進步」「有嗎」。絕大部分虛詞在句法結構里的位置是固定的。例如「嗎」「的」總是後置的(好嗎、新的),「被」「也」總是前置的(也去,被發現)。
(3)實詞是開放類,虛詞是封閉類。所謂開放類,指是的難於在語法書里一一列舉成員的大類。所謂封閉類,是指可以窮盡地列舉其成員的不很大的類。[1]
判斷方法:
1.字形
2.語言結構
3.藉助成語
4.語法結構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見的實詞的含義有以下幾種方法:
(1)文本遷移法
這一方法需要學習好所學的文言文,能在適合的時候遷移
(2)事理檢驗法
通過常識或所學知識推斷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慮是否有通假現象。
(3)語境推斷法
看實詞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語境,常見的。是實詞的褒貶異議。
(4)語法推斷法
藉助語法知識分析特殊實詞的含義。
(5)互文見義法
同義對應和反義對應
結構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對照來推斷
(6)成語推斷法
我們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語中推斷出文言文中實詞的含義,看遷入是否順暢。
釋義九法:
解答文言文試題的關鍵在於牢固掌握文言基礎知識,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分析判斷的綜合能力。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要注重實詞、虛詞學習,逐個落實詞義、用法,進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點。下面介紹幾種文言實詞詞義的推斷方法。
1. 從字形推詞義。
在漢字中,形聲字佔大多數。形聲字分聲符和意符兩部分,其中的意符為我們推斷字義提供了條件。例如:「檣櫓灰飛煙滅」,其中的「櫓」我們知道是木製的「船具」,而對「檣」就不甚理解,但我們知道「檣」從「木」,同「櫓」字聯合成詞,都屬船具,便可推知「檣櫓」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格。
2. 從通假字推字義。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順文句的一種障礙,但我們只要根據通假字規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義來。如「兵不頓而利可全」,把「頓」理解為「勞頓」,就成了「武器不勞頓就可以取得完全的勝利」,意思顯然不通,這時「頓」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關鍵了。這時,如果我們根據同音形似通假的規律,聯想到表示「不鋒利」意思的「鈍」字,就可以將全句譯為「(未經戰斗)武器還很鋒利而勝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暢明白了。
3. 根據詞語結構推詞義。
漢語的構詞規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構詞法就可以推斷詞義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這是一個並列關系的片語。我們只要知道「恤」有「憐憫」之意,那麼,「存」與之同義並列,就具有與「恤」有聯系的「安撫」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義並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詞義。
互文這種組合格式是古漢語中常見的現象。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這里的「殫」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盡」,就可以推知「殫」的意思也是盡了。
5. 憑對文推詞義。
在句中,如果表達的意思互為相反,其所用詞語的一方對另一方就構成了反義。如:「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我們知道「終日」與「須臾」。是反義對文,這樣就可以由「終日」是「整天、時間長」的意思推知「須臾」的意思是「時間短」了。
6. 憑上下文推詞義。
這種方法就是結合上下文的語意來推斷出要解釋的詞語的含義。如繆賢對趙王稱贊藺相如時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釋為「勇敢」或「勇氣」顯然不妥,但如果聯繫到後面詞語「有智謀」和他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的表現來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膽識的人」。
7. 隨文引申推詞義。
詞有本義和引申義。如果我們按詞的本義解釋不通時,就可以從詞的引申義去考慮。如「朝服衣冠,窺鏡」中的「窺」的本義是從小孔或隙縫向里看,按這一本義顯然解釋不通,我們可以順其本義聯想而推斷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補省略成分推詞義。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這無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難度。例如「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義難以落實,若在「奔」字後面補上一個「馬」字,則「奔」字意義就可落實為「奔跑的馬」,這樣整個句子就文通字順了。
9. 用析句法推詞義。
在文言文翻譯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對句法的分析來確定詞類,再據詞類去推求詞義。這種方法,對解釋跨幾個類別的多義詞、活用詞、通假字、虛詞的作用較大。例如:「信」字在「煙濤微茫信難求」一句中,從結構上看是在狀語「難」和謂語「求」的前邊,可以推斷其詞性為副詞,這樣就可以解釋為「確實」的意思了。
上面談的幾種釋義方法,在解題中可以根據題乾和題肢的具體要求採用某一種,也可以綜合運用,從不同的幾個側面加以反復推斷,以提高解題的准確率。
附錄1:常見文言實詞
文言實詞包括有:族 治 遺 許 亡 涕 書 適 使 少 憐 患 疾 多 復 城 堪 坐 圖 國 固 善 名 右 發 去 及 即 卻 卒 再 兵 興 內 修 信 誠 伯 愛 奇 從 勸 傳 迨 臨 乘 舉 池 病 如 彌 歸當 徒 徐 得 孰 安 宜 察 盡 就 屬 左 幸 度 引 微 故 求 悉 惡 或 數 方 是 殆 期 朝 望 本 曾 末 易 涉 獄 率 王 行 被 見 要 造 通 蓋 相 短 知 私 稍 窮 類 素 絕 置 勝 陽 聞 間 長 鄙 道 逾 進 遷 達 過 辭 走 賊 質 貽 負 謝 諸 請 說 識 解 莫 致 胡 陰 非 顧
附錄2:實詞用法舉例
毒:①「若毒之乎?」
②「呼噓毒癘」。
③「孰知賦斂之毒……」
生:①「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而鄉鄰之生日蹙」。
食: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謹食之」。
——選自《捕蛇者說》
虛詞:是指沒有完整的詞彙意義,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意義的詞。一是依附於實詞或語句,表示語法意義;二是不能單獨成句,不能單獨作句法成分;三是不能重疊。這些與虛詞無詞彙意義有關。
詳細解釋
1. 不能單獨成句,意義比較抽象,但有幫助造句作用的詞。參見「虛字 」。「副詞,這一術語譯自英語的adverb,即附於動詞、形容詞及其他副詞的詞類。馬建忠仿效西洋語法所寫的《馬氏文通》,立『狀字』一類,『凡實字以貌動靜之容者』曰『狀字』,相當於英語的adverb。《馬氏文通》以後的語法著作里,改狀字為副詞,一直沿用到現在。」(張靜《論現代漢語副詞的范圍》商務1983,第10頁) 詞在漢語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古往今來,人們都非常重視副詞的運用。
2. 空話;假話。《商君書·慎法》:「彼言說之勢,愚智同學之;士學於言說之人,則民釋實事而誦虛詞,民釋實事而誦虛詞,則力少而非多。」 唐蔣防《霍小玉傳》:「 玉 自生逾期,數訪音信。虛詞詭說,日日不同。」《紅樓夢》第六八回:「那察院深知原委,收了贓銀,次日回堂,只說張華無賴,因拖欠了 賈 府銀兩,妄捏虛詞,誣賴良人。」孫犁《秀露集·讀<蒲柳人家>》:「歷史最正直公平,不需要虛詞,更厭棄偽詞。」
現代虛詞
詞按照語法功能的區別,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虛詞就是 與「實詞」相對的詞。虛詞是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的詞,有連接或附著各類實詞的語法意義。根據能同哪些實詞或短語發生關系,發生什麼樣的關系,可以把虛詞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擬聲詞六類(見「《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試用]》」)。漢語是虛詞特別豐富的語言,這是由漢語特性決定的。漢語的虛詞是封閉的,包括極不常用的不過1000個左右,掌握漢語幾百個常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可以說是學好漢語的關鍵,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副詞能修飾動詞或形容詞;不能修飾名詞。介詞不能單獨充當謂語;經常附著在名詞、代詞、動詞前邊組成介詞結構;有些介詞可附著在動詞後構成一個整體,相當於一個動詞。
實詞是開放性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所編的《現代漢語詞典》收實詞五萬多條,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收了九萬多條,就一般常用的詞來說,大約也在二萬五千左右。虛詞的數目則要少得多,就現代漢語里的虛詞來說,大約在八百左右,常用的也只有三百五十個左右。
虛詞數量雖少,但重要性從總體上說不亞於實詞,就個體說比實詞還要重要。有人把實詞比作人體的血肉、骨頭、毛發,把虛詞比作人體的經絡。這比喻當然也不一定恰當,但這主要在說明虛詞數量雖少卻非常重要。因為虛詞的運用往往會牽涉到整個句子的結構,影響到整個句子的意思。我們要是把某些個實詞(如「桌子」「饅頭」「電燈」)取消掉,對我們說話當然會有些影響,但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至少不會影響到正常交際。可是我們如果把現代漢語里的「的、了、吧、不、也、嗎、呢」去掉了,那影響可就大了,就會影響到正常交際,在漢語中顯得尤為重要。
由於虛詞在數量上要比實詞少得多,而重要性不亞於實詞,甚至大於實詞,因此虛詞在交際中的使用頻率比實詞要高得多。像「的」「了」,它們的使用頻率竟高達3~5%,這是任何一個實詞沒法相比的。虛詞在各種語言里都占極重要的地位,而在漢語中尤其顯得重要。漢語就其語法來說是屬於分析型的,它「缺少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漢語既沒有俄語、法語、英語里那種形態標志和曲折變化,也沒有日語、朝鮮語里那種粘附形式。這樣,虛詞在漢語中擔負著更為繁重的語法任務,起著更為重要的語法作用。因此,我們漢族人要提高文化水平和語文修養,外族人要學習漢語,不能不重視虛詞的運用。
實詞用得好固然不容易,虛詞要用得好,則更難。可能就因為這個緣故,一般講煉字、煉詞時,只講煉實字、實詞,不大講煉虛字、虛詞。其實,煉虛字、虛詞是寫作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件事。一個虛詞用得好,不僅能使它所在的句子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而且往往會把整段、乃至整篇文字都搞活了,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詩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歷來被看作是講究修辭的範例。好在哪兒?一般都著眼那個「綠」字。據說王安石在草稿上最初用了個「到」字,後又改為「過」,又改為「入」,又改為「滿」,改了十幾次,最後才選定這個「綠」字(洪邁《容齋續筆》)。這個「綠」字用得確實好。用「到、過、入、滿」等也不能說不準確,但「綠」所表示的意思要豐富得多。它既包含了「到、過、入、滿」等字的意思,同時又比它們更新鮮、更生動。因此,這個「綠」字確實可以稱得上煉詞的範例。但是,這一詩句中的虛詞「又」,也用得非常好,而一般人卻忽略了。
古虛虛詞
文言虛詞[1] 共18個
[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為、 焉、也、以、因、 於、與、則、者、之]
Ⅷ 怎樣學好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160個實詞
哀愛安按案 拔白敗拜報 暴悲北備被 倍背奔本逼 彼辟蔽畢便
遍表並伯薄 泊博步裁蒼 操草策曾差 嘗長超朝陳 稱誠馳沖出
除處川垂辭 次刺促錯達 殆怠旦獨篤 度斷奪發法 反放非分奉
服伏復蓋苟 鼓固寡國過 何恨厚胡患 或疾即既將 解結矜竟就
絕堪克困憐 彌靡莫能內 迫期奇遷勸 卻如若色稍 審甚識適是
書疏數孰屬 率私遂涕圖 徒王望微聞 惡悉相謝幸 延陽要宜獄
再造賊振志 治置諸族左
初中文言文140個實詞
昂傲包比鄙 兵病察徹乘 從當道得定 伐犯方負賦 更故顧觀歸
好號還會惠 及極濟計加 假間簡見節 竭盡進居舉 具俱聚決類
臨慮論漫滅 明名命謀難 平戚啟強請 窮求取去全 任入塞善少
舍涉生勝師 施實食使釋 恃屬說順素 湯通痛退亡 為務徙狹鮮
向效信行形 興修徐許尋 業遺貽夷異 易詣益陰引 盈餘逾緣遠
雲責章知止 致質眾專周 走足卒作坐
其中 屬 字,初高中重復收錄 考點簡說】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實質就是結合上下文(語境)來判定常見實詞的含義。「常見實詞」,它的范圍並不很廣,重點是:(1)大綱規定120個實詞;(2)《語文》課本和《語文》讀本中出現頻率較高而又能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實詞,特別是《語文》課本課後練習題目中強調的實詞。「在文中」,即指語境,這是正確理解含義的前提,從近幾年的考題看,雖然有的實詞是課本中尚未出現的,但都是可以通過整體語境推斷來理解其含義的。
考查重點:考查的內容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字等,其中對一詞多義、雙音復詞的考查是重點。
從詞性上說,主要側重於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對名詞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義,二是注意確定所指名物的范圍;對形容詞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與所修飾的對象或動作的聯系。文言文閱讀試題中,直接考查名詞、形容詞的意義或用法的,數量極少,倒是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考查常有出現。「多義動詞」的意義分析推斷一直是常見文言實詞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閱讀中考查常見的實詞,有「顯」和「隱」之分。「顯」是指那種直接在所考查的詞上加點;「隱」是指在文句的翻譯判別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實詞的確定意思,就可以翻譯或分辨出譯句的正誤。
【文言實詞的主要類別和主要特點】
復習時,重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偏義復詞、詞類活用等。(具體內容見:(1)《語文高考導練》P119頁;(2)《高考語文基礎教程》P123頁;(3)《名師手把手》「備考資料博覽」部分。要求學生在復習課本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同形異義;
4、一詞多義; 5、偏義復詞; 6、詞類活用。
【學法建議】
1、注重積累
A、充分重視課本,夯實基礎;
B、重視文言文閱讀練習中的積累;
C、從過去十年高考題中積累,最好獨立做一遍;
D、加強文言文的課文朗讀,整理歸納出常考和易錯的實詞。
2、突出重點,明確目的
A、掌握常見實詞的常見義;
B、對單純歷史文化意義或作專有名來用的實詞義可以忽略;
C、不細究涉及較深專業知識的詞義;
D、實詞義與活用的區別;
E、注意實詞「在文中(語境)的意思」。
【方法指導】
一、語境分析法(根據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採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
例如:(1996年全國高考題)「世方雷同,毋以此賈禍」,題目中給的詞義是:賈禍—消除禍患。我們根據上文內容可以判定是錯誤的。原文是針對郭永的抗上舉動,有人勸告他不要招惹禍患。「賈」雖然由「做買賣」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它的另一義項是「招引」、「招惹」。
二、結構分析法(根據整句中對應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並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例如:「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不見也。」(《屈原列傳》)。上下句以「而」相連,表並列關系,據「亡國破家」這個並列結構的短語可推知「聖君治國」亦當為並列關系,譯為「聖明之君,治平之國」。若譯成「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則為主謂關系,與前句結構顯然不相對應。
再如:「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原列傳》)。「勞苦倦極」與「疾痛慘怛」相對。「疾痛慘怛」並列陳述幾種情況,譯為「疾病、痛苦、凄慘、憂傷」,那麼「勞苦倦極」的「極」就不可譯為「極點」。
三、語法分析法(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等。
例如:(2000年全國高考題)「自放驢,取樵炊爨」,題目中給的詞義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動詞「取」,後有動詞「炊爨」,上下聯系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於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該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動詞,明顯不當。
四、聯想推斷法(根據學過的知識推斷詞義)
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於根據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城之不拔者二耳」,題目所給的義項是:拔—被攻取。依據《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其後秦伐趙,拔十城」的「拔」當「攻取」講,再結合語境,可以推斷答案是正確的。「齊人追亡逐北」,題目所給的義項是:北—指敗逃者。依據《過秦論》中「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的「亡」當「逃亡的人」、「北」當「敗逃的人」講,可以推斷答案也是正確的。
五、鄰字幫助法(根據相鄰的字來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合成的,它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偏義復詞,一是同義復詞。偏義復詞,用義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同義復詞是同義復用。
例如:「曹操之眾遠來疲敝」中的「敝」,根據它與「疲」相鄰的特點,可以推斷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勞」。再如:「今主上幼沖,賊臣虎據,雄才奮用之秋也」,其中「沖」按常見義比較費解,如果由它的鄰居「幼」字來幫助的話,則迎刃而解,可以推斷是「年幼」的意思。
六、成語對應法(藉助熟知的成語推斷詞義)
在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後,便可以根據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兩個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義項可分別見於成語「拔苗助長」、「出類拔萃」。「攻取」義是由「拔出」義作了引申而來的,古時攻城必拔敵方軍旗,拔下軍旗即為「攻取」,再考慮上下文的語境,也可推斷解釋為「被攻取」是正確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構詞特點比照推斷詞義)
漢語詞彙中一部分詞,古為今用,但意義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義,「以今律古」。這里要特別注意古今構詞特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雙音節詞往往有其固定義項。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中的「南面」,《現代漢語詞典》有兩個義項:一是指「南邊」,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這個意義上古人單說「南」而不說「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為尊位,君主臨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為君叫做「南面為王」、「南面稱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樂毅想謀反後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義。這與現代漢語是不相同的。
八、代入檢驗法(藉助題干所給的義項推斷詞義)
對於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莫過於將所給的義項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准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
例如:(2002年全國高考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專以射為戲,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將兵:將領和士兵。
C、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曲折:指行軍的彎曲道路。
D、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結發:指剛成年的時候。
A項「竟然」表轉折,顯然不合文意;B項「將兵」為動賓短語,方與後文李廣對部下的關愛一致;C項是說事情的復雜經過;D項正確,且《孔雀東南飛》中有「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句子,「結發」指到了成年。
解釋文言實詞的意義,是高考文言文閱讀必考內容,要提高推斷文言文實詞詞義的能力,只有把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巧妙運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Ⅸ 推斷文言實詞詞意的方法
你自己不都說了嗎
拿「其」這個字來說好了,它本身可以指代「他、她、它」「他的、他們的」
「那個、這個」光這三種義項已經占據了80%的文言文中「其」的意思,而真正根據語境來判斷可以借鑒韓愈的《馬說》最後一小節中,帶"其"的兩個反問句,根據語境,不可能是上述三種義項,故而推測是特殊用法表示「難道」、「大概」的兩個語氣詞,至於為什麼一個是「難道」另一個是「大概」就要看句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