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之處拜託各位大神
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社會研究方法 基礎;問題和設計;研究方式; 分析和綜合。其中「 社會研究 方法基礎」 主要討論社會研究的基本概念、社會研究方法論的若干問題, 介紹有關社會研究的簡史、社會研究方法體系及其基本類型, 以及科學研究的基本邏輯和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本書與其他教材在內容安排上的不同之處在於, 本書增加了社會研究簡史, 這可以使讀者了解社會研究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問題和設計」 部分是本書最重要的部分, 集中了筆者對於我國社會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的思考;「研究方式」 部分中的「調查研究」和「實地研究」是社會研究的主要方式;「 分析和綜合」部分中,在「量化資料的整理和分析」部分, 舍棄了統計分析方法的具體介紹, 側重於針對學生在量化研究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詳細介紹了統計表的製作、 如何分組和分類以及怎樣解讀列聯表或兩變數交互表。 對質性資料的整理和分析也作了專門的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集作者二十餘年的教學與研究經驗,歷時八年方告完成。 與同類教材相比,本書的特點在於: 第一,章節安排遵循「教學過程和研究過程相一致」的原則, 分為四大板塊:社會研究方法基礎、問題和設計、研究方式、 分析和綜合,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進行不同組合。 第二,緊密聯系國內社會研究或方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什麼是「 真問題」和「問題意識」、如何提出問題等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 聯系實際具體分析了理論(研究範式)對經驗研究的解釋力, 對於理論和經驗研究之間的關系作了比較清晰地闡述; 針對國內濫用問卷傾向,對問卷設計的邏輯過程進行了仔細地梳理, 釐清了問卷設計的基本思路;對於學生在統計表製作、 引用和注釋等方面易犯的錯誤作了重要提示。 第三,增加了一些其他教材介紹不多的方法,例如, 抽樣方法中的一些特例、群體關系測量、累計量表設計技術、 訪談心理、列聯表解讀方法等; 對於一些其他書中語焉不詳的方法和概念給了具體的解釋; 盡可能運用國內比較成熟的社會研究成果進行說明; 研究報告撰寫方法的介紹更貼近實際的寫作過程。 作者簡介 仇立平,男,現任上海大學 社會學 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副主任、 《社會》雜志執行主編。 曾任中國社會學會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研究會理事、《中國青年報》 社會調查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仇立平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講授社會研究方法, 並參與了教育部高教司組織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大綱的討論 和編寫。他曾在《社會學研究》 等刊物上發表多篇討論社會研究方法的論文, 並在國內較早介紹和普及社會調查方法知識。 除了社會研究方法的研究和教學之外, 仇立平教授對中國社會分層研究亦有心得,並曾涉獵家庭、青年、 老人等研究領域。曾在《中國 社會科學 》(英文版)、《 社會學研究》、《社會》等著名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 調查報告近百篇,獨立或合作出版著作、研究報告五部。
❷ 研究範式和方法論的區別
區別:
研究範式這個詞哲學上用的比較多,而方法論實用的范圍要寬很多。至於具體的名詞解釋,方法式較多。
研究範式:
美國社會學家裡爾茨區分了社會學三種不同的研究範式:社會事實範式、社會定義範式和社會行為範式,這種劃分主要是表明社會學家看待社會現象的不同方式或不同的觀察角度。
範式:是指某一特定學科的科學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觀,它是由其特有的觀察角度、基本假設、概念體系和研究方式構成的,它表示科學家看待和解釋世界的基本方式。
(1)社會事實範式(結構功能學派、沖突學派、新馬克思主義學派)。以杜爾克姆的方法論思想和現代的結構功能理論為代表的,強調社會現象的客觀性,認為社會現象是客觀的事實,他們不能還原為個人的事實。強調對宏觀的社會結構、社會制度、文化規范進行研究,在社會結構層次和文化層次探討社會的本質屬性。
(2)社會定義範式(符號互動論、現象學、民俗方法學)。以韋伯的思想為代表,強調社會現象的主觀性質,認為一些宏觀的社會現象(如國家、制度、階級等)都不是有形的實體,它們是由人們的主觀定義建立的,因此社會現象是不可能與個人的動機、態度和行為相分離的。這也是個體主義方法論的主要論點。社會定義範式強調在微觀層次研究人們是如何建立社會、如何在社會中行動的。
(3)社會行為範式(行為理論、交換理論)。以行為科學的方法論為代表,強調對個人的社會行為進行客觀精確地分析,主張用經驗的或實證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只有通過對人的外部行為進行經驗觀察,才能認識社會現象的因果關系,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客觀地解釋社會現象。
以上幾種研究範式都只是強調社會現實的某一側面,但他們對於全面認識社會都是必不可少的。盡管這幾種範式使用的基本假設、概念和研究方式各不相同,不過在實際研究中,他們又是相互聯系的。各種範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方法論:
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方法論也是一個哲學概念。人們關於「世界是什麼、怎麼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方法論是普遍適用於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並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中經常提到方法論這個概念。
❸ 開題報告中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與研究的技術路線有什麼區別
開題報告雖然多數學生都是第一次寫,但只要你認真寫並按照學校的格式要求根據按老師意見修改總會通過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問我,提供一個範例範本供參考祝開題報告寫作過程順利:
你可以按下面幾部分開始寫:
技術路線是指進行研究的具體程序的操作步驟,應盡可能詳盡。每一步驟的關鍵點要闡述清楚並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圖或示意圖加以說明,以達到一目瞭然的效果。
技術路線圖可以直接用wrold來畫:用文本框 實現,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插入點符號,然後改變字體大小至自己想要的點大小 即可。
「點」就是一個縮小的圓。就當圓或方塊畫吧。 若是連接點,需用「連接點工具」來畫。
一、"技術路線"的解釋
1 技術路線是指申請者對要達到研究目標准備採取的技術手段、
具體步驟及解決關鍵性問題的方法等在內的研究途徑。技術路線在敘述研究過程的基礎上,採用流程圖的方法來說明,具有一目瞭然的效果。技術路線強調以研發項目為主線,完成項目研究內容的流程、順序、各項研究內容間的內在聯系和步驟。合理的技術路線可保證順利的實現既定目標,技術路線的合理性並不是技術路線的復雜性。
2 技術路線是指進行研究的具體操作步驟,應盡可能詳盡.每一步驟的關鍵點要闡述清楚並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圖或示意圖加以說明,以達到一目瞭然的效果
二、技術路線編寫格式(包括研究路線流程圖和生產工藝流程圖)
(一)、研究路線流程圖即產品開發流程圖
1、做成樹形圖,按照研究內容流程來寫,一般包括研究對象、方
法、擬解決的問題,相互之間關系。
2、做成結構示意圖:根據研究項目的子內容、研究順序、相互關
系,方法、解決問題做成結構示意圖。
(二)、產品生產工藝流程圖
❹ 論文撰寫中的研究方法和調查方法有什麼區別
研究方法就是解決論文提出問題時採用的方法,一般有文獻研究法、實驗研究法、調查研究(問卷調查——訪談).
而調查研究則是研究方法下的一類方法,有問卷調查、訪談調查等
❺ 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區別
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區別為:性質不同、從屬不同、分類不同。
一、性質不同
1、研究視角:研究視角是從某個的角度去研究事物、分析事物、批判事物。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
二、從屬不同
1、研究視角:研究視角是研究方法(或研究思路)的一個重要部分。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含了研究視角。
三、分類不同
1、研究視角:研究視角法一般包括理論視角、思維視角、關系視角、分類視角、批判視角。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思辨法、行為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
❻ 開題報告中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有什麼區別
研究方法和手段是指具體用什麼方法研究什麼內容;而研究技術路線要反映研究思路、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通常用框圖將「內容+方法」的邏輯路線勾勒出來就可。
❼ 社會學研究方法&社會研究方法 的區別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展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這一過程的內容、實質和規律,為我們具體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一、 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 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東西,最終都要在歷史上消亡。一個過程的結束,就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正是這種有限的、無始無終的、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那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
人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那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正如歷史不具有最終的性質一樣,人類的認識也不具有最終的性質。「真理是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而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向越來越高的階段上升,但是永遠不能通過所謂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樣,在這一點上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就再也無事可做了。」
恩格斯說:「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這一論述,為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二) 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即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社會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在量變階段,社會面貌總的說是穩定的,表現出自身發展的連續性;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質變、飛躍,新質代替舊質,漸進性過程「中斷」,表現出發展的非連續性。發展史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只有不間斷的量的積累,才有間斷性的質的飛躍。
堅持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對於我們正確把握歷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聯系和區別,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階段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
(三) 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行和曲折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否定舊事物,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有所拋棄、有所發揚,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辯證的否定。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作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個周期之後,第三階段的食物擊中了前兩個階段食物各自的積極因素,成為更高級、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矛盾雙方斗爭此消彼長或次長比的復雜性,由於人們認識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復性,決定了事物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迂迴的,表現為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列寧說,歷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樣筆直又筆直。毛澤東說:「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
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歷史觀,既要反對歷史循環論,又要反對歷史直線論。堅持新生事物不可戰勝的歷史辯證法,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同時在實踐中自覺走曲折前進的道路。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盡管歷史活動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是因為:
第一,「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動的產物。人們擁有的生產能力決定與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
第二,歷史是一個合力。歷史「最終的結果總是從需索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於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自然界的發展是自發的、盲目的、無意識的;社會發展則是自覺地、有意識的。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為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包括選擇「做什麼」和「怎麼做」,即包括選擇實踐目標、實踐手段、實踐方法等。主題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實踐活動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這種選擇並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確選擇或錯誤選擇,還包括最優選擇、次優選擇等。同樣是正確選擇,是最優的還是次優的,對於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就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人們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當人們沒有認識必然性的時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於人的;當人們認識並把握了必然性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麼,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
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統一性,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多樣性。社會歷史過程作為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科學的、辯證的決定論。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認識社會歷史,離不開現代人的眼光。但是,後人在認識既往的社會歷史時,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時代、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出發,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過程中加以認識。列寧說:「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離開歷史過程和歷史條件,用個人的好惡、主觀的模式等,去剪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要求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歷史的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二是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真實。我們要把這兩種真實統一起來,離開了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無從發現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而僅僅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又遠遠不夠,還必須透過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把握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
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既要反對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肯定一切的歷史復古主義。對於歷史遺產 要採取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對未來的預測、關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活動的表現。研究社會過程、認識社會規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社會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來解決當前和今後面臨的歷史課題,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過程和階段,確立和設計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宣召和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手段和路徑,從而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動型,做到在某一時間和過程發生之間未雨綢繆,掌握主動。
科學預見之所以可能,在於社會歷史過程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現,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著某種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裡面的形式。」透過偶然認識必然,便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前程。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馬克思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會歷史過程必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歷史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客觀進程,邏輯則是對這一進程和歷史順序的認識和把握。社會歷史過程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社會歷史進程在人類思維中的再現。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於「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因此,邏輯對歷史的反應不是機械的、照鏡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學抽象基礎上對歷史進程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邏輯反映歷史又高於歷史,只有上升
到邏輯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因此,以科學抽象和邏輯的方式把我社會歷史進程,就其實質來說,依然是歷史的方式,它「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觀點,既要反對把歷史碎片化、否認歷史發展規律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從邏輯出發剪裁歷史、用邏輯統一歷史的錯誤傾向。
❽ 什麼是研究方法 又什麼是研究手段 其區別是什麼
一般兩者不會分的很細,都是合在一塊寫的。
如果非要分清楚的話,研究手段主要是指實踐層面的,是硬體。多指那些具有明確定義的實驗研究方法,如,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現場調研法,經濟學等相關理論和方法之類;
研究方法主要是指理論層面的,是軟體。指那些沒有明確定義名稱的方法,如,「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網路科技手段,實現....」
這個我是從自己跟導師做的研究報告中學到的,應該沒有錯~
你是做論文吧,加油哈~~~
❾ 畢業論文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區別
研究方法更正式,說得更好聽。是正面定義做研究。
而研究手段是從側面來定義做研究,說得更難聽,某些做法不公允。
❿ 開題報告中,研究方法與研究手段的區別
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研究方法多指那些具有明確定義的實驗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多是指那些沒有明確定義名稱的方法。
這是運用智慧進行科學思維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思辨法、行為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是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
由於人們認識問題的角度、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處於一個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所以對於研究方法的分類很難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認識。
研究方法的使用
科學研究通常是分階段進行的,在不同的階段應該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來完成相應的研究任務。選題階段通過可以借觀察法、文獻調查法、歷史研究法等來獲取相關的數據,進而保持所選課題的學術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等。
調研文獻階段可以藉助問卷調查法、文獻調查法,從各種期刊、圖書、檔案等傳統文獻和現代的光碟、網路等新型資源當中,查找相關的學術信息,研究成果。在提出假說和構建理論階段,可以藉助公理化方法、從抽象到具體方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法等,將自己的想法和觀念通過符號化而成為顯性信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