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血細胞分析儀分析血液時采血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使用
血細胞分析儀
分析血細胞時,按照采血部位的不同,取得
血常規檢驗
標本,最常用的是靜脈采血和末梢毛細血管采血。各類研究表明,
靜脈血
是最可靠的標本,而手指血血樣和靜脈血相差比較小,但是,手指血的准確性較差。所以,血常規檢驗特別是使用血細胞分析儀時,應該使用靜脈血。
Ⅱ 血凝儀的測定方法
光學法血凝儀是根據血漿凝固過程中濁度的變化來測定凝血功能。根據儀器不同的光學測量原理,又可分為散射比濁法和透射比濁法兩類。
散射比濁法是根據待驗樣品在凝固過程中散射光的變化來確定檢測終點的。在該方法中檢測通道的單色光源與光探測器呈90°直角,當向樣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劑後,隨樣品中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過程,樣品的散射光強度逐步增加。當樣品完全凝固以後,散射光的強度不再變化,通常是把凝固的起始點作為0%,凝固終點作為100%,把50%作為凝固時間。光探測器接收這一光學的變化,將其轉化為電信號,經過放大再被傳送到監測器上進行處理,描出凝固曲線。
透射比濁法,是根據待測樣品在凝固過程中吸光度變化來確定凝固終點的、與散射比濁法不同的是該方法的光路同一般的比色法一樣呈直線安排:來自光源的光線經過處理後變成平行光,透過待測樣品後照射到光電管變成電信號,經過放大後監測處理。當向樣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劑後,開始的吸光度非常弱,隨著反應管中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標本吸光度也逐漸增強,當凝塊完全形成後,吸光度趨於恆定。血凝儀可以自動描繪吸光度的變化曲線並設定其中某一點對應的時間為凝固時間。 磁珠法是根據血漿凝固過程中粘度的變化來測量凝血功能的。根據儀器對磁珠運動測量原理的不同,又可分為光電探測法和電磁珠探測法。
光電探測法,在磁珠法中光電探測器的作用與光學法中不同,它只測量血漿凝固過程中磁珠的運動規律,與血漿的濁度無關。在磁珠法中的一對電磁鐵安放在測試杯的兩端,它們產生恆定的交替磁場使磁珠在測試杯中擺動,在與磁珠擺動的垂直方向安放一對光電接收裝置,當磁珠擺幅衰減到50%時確定凝固終點。
光電探測法中還有一種利用紅外光反射監測器監測磁珠運動的,下面介紹BE系列半自動血凝儀中將另加介紹。
電磁探測法又可稱為雙磁路磁珠法,其中一對磁路用於吸引磁珠擺動,另一對磁路利用磁珠擺動過程中對磁力線的切割所產生的電信號,對磁珠擺動幅讀度進行監控,當磁珠擺動幅度衰減到50%確定凝固終點。 目前市售的半自動血凝儀主要由樣品、試劑預溫槽、加樣器、檢測系統(光學、磁場)及微機組成。有的半自動儀器還配備了發色檢測通道,使該類儀器同時具備了檢測抗凝及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活性的功能。針對光學式半自動血凝儀受人為的因素影響多、重復性較差等缺陷,儀器中應有自動計時裝置,以告知預溫時間和最佳試劑添加時間;在測試位添加了試劑感應器,後者感應從移液器針頭滴下的試劑後自動振動,使反應過程中血漿與試劑得以很好地混合;此外,該類儀器在測試杯頂部安裝了移液器導板,在添加試劑時由導板來固定移液器針頭,從而保證了每次均可以在固定的最佳的角度添加試劑並可以防止氣泡產生。這一系列改進,提高了光學式半自動血凝儀檢測的准確性。
一般半自動血凝儀都可進行凝固法測試,而需要用其它測試方法實現的凝血項目則可用生化分析儀、酶標儀等進行。 該類儀器的基本構成包括:樣品傳送及處理裝置、試劑冷藏位、樣品及試劑分配系統、檢測系統、電子計算機、輸出設備及附件等。
1. 樣品傳送及處理裝置:一般血漿樣品由傳送裝置依此向吸樣針位置移動,多數儀器還設置了急診位置,可以使常規標本檢測必要時暫停以服從免疫比濁法將被檢物與其相應抗體混合形成復合物,而產生足夠大的沉澱顆粒,通過透射比法或散射比濁進行測定。此法操作簡便,准確性好,便於自動化。
2. 試劑冷藏位:為避免試劑的變質,儀器往往有試劑冷藏功能,一般同時可以放置幾十種試劑進行冷藏。
3. 樣品及試劑分配系統:樣品臂會自動提起標本盤中的測試杯,將其置於樣品預溫槽中進行預溫。然後試劑臂將試劑注入測試杯中(性能優越的全自動血凝儀為避免凝血酶對其他檢測試劑的污染,有獨立的凝血酶吸樣針),帶有旋渦混合器的裝置將試劑與樣品進行充分混合後將送至測試位,經檢測的測試杯被該裝置自動丟棄於特設的廢物箱中。
4.檢測系統:這是涉及儀器測量原理的關鍵部分。檢測血漿的凝固可以通過凝固反應檢測法檢測,即當纖維蛋白凝塊形成時,檢測散射光在660nm處渾濁液吸光度的變化;或通過凝固點檢測法檢測,即計算達到預先設定好的吸光度值時的凝固時間;而磁珠法則是通過測定在一定磁場強度下小鋼珠的擺動幅度變化來測定血漿凝固點。發色底物法及免疫法是檢測反應液在405nm、575nm及800nm時的吸光度變化來反映被檢測物質的活性。
5. 電子計算機:根據設定的程序計算機指揮血凝儀進行工作並將檢測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最終得到測試結果。計算機尚可對患者的檢驗結果進行儲存,記憶操作過程中的各種失誤,及進行質量有關的工作。
6. 輸出設備:通過計算機屏幕或列印機輸出測試結果。
7. 附件:主要有系統附件、穿蓋系統、條碼掃描儀、陽性樣品分析掃描儀等。
Ⅲ 優利特凝血分析儀怎麼操作呀求解
血液病人化療後,機體蛋白質消耗增加,這時應供給充足的蛋白質,如雞蛋、牛奶、魚蝦、豆製品等,一日三餐交替食用。另外,要適當進食主食如米、面、雜糧等,以補充熱量,同時,要注意高維生素和低脂飲食。多進食含維生素C豐富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如小白菜、西紅柿、獼猴桃等,具有防癌的功效。
Ⅳ 簡述血凝儀檢測的原理
1.凝固法
也稱為生物學法,將凝血因子或激活劑加入到血漿中,使血漿發生凝固,凝血儀記錄血漿凝固過程中一系列的變化(如光、電、機械運動等),並將這些變化的信號轉變成數據,計算機處理分析後得出檢測結果。目前在凝血儀上使用的凝固法大致分為三類:光學法、黏度法和電流法。
(1)光學法:待測血漿在凝固過程中,纖維蛋白原逐漸轉變為纖維蛋白,其理學性質也發生改變,透射光和散射光強度發生改變,凝血儀根據這種光學性質的改變來判斷凝固終點。光學法可分為透射比濁法和散射比濁法。
(2)黏度法:在待測血漿中加入小磁珠,利用變化的磁場使小磁珠產生運動,隨血漿的凝固,血液黏度增加,小磁珠的運動逐漸減弱,儀器根據小磁珠運動強度的變化來確定凝固終點。
(3)電流法:該法將待測血漿作為電路的一部分,由於纖維蛋白具有導電性,可利用電流的斷與否來判斷纖維蛋白的形成與否,即判斷凝固終點。
Ⅳ 凝血分析儀操作方法有嗎
光學法血凝儀是根據血漿凝固過程中濁度的變化來測定凝血功能。根據儀器不同的光學測量原理,又可分為散射比濁法和透射比濁法兩類。散射比濁法是根據待驗樣品在凝固過程中散射光的變化來確定檢測終點的。
Ⅵ 凝血酶原時間(PT) 檢測方法及使用的設備和試劑盒名稱
這個試劑盒有國產的也有進口的,國產的建議用南京建成生物公司的,很便宜,技術支持也比較到位。
貨號:F007 凝血酶原時間(PT)測試盒(2ml*10瓶) 360.00元
也有進口的。比如Human Prothrombin,PT ELISA Kit,RB的,Abnova的。這些都要在生物技術公司代購。
還有一種解決方法是找生物公司幫你們做,也是可以的。
【產品名稱】 凝血酶原時間檢測試劑盒(凝固法)
【包裝規格】 PT試劑:2.0ml×10; PT試劑溶解液:5.0ml×4
【預期用途】 本試劑盒用於體外檢測人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以定性篩查外源凝血系統情況。
【主要組成成分】 PT試劑:兔腦粉鹽水抽提物(凍干品); PT試劑溶解液:氯化鈣溶液。 【儲存條件及有效期】 1.本試劑盒2℃~8℃保存有效期為12個月; 2.復溶試劑2℃~8℃保存有效期為7天; 3.復溶試劑37℃保溫穩定8小時。
【適用儀器】 手工法或半自動血凝分析儀。
【樣本要求】 靜脈采血,1份抗凝劑(0.109mol/L枸櫞酸三鈉)採集9份全血 ,輕輕顛倒混勻,以2700g(離心半徑18cm約3500轉/分)離心10分鍾,分離血漿待測。如該血漿不能立即分析,應將其密封後於2℃~8℃保存,最長不超過4小時;或立即置-20℃以下凍存不超過一個月;-70℃以下凍存,不超過半年,用時37℃融化,避免反復凍融。
【檢驗方法】 試劑准備: 1.每瓶PT試劑准確加入2.0ml PT試劑溶解液,輕搖溶解; 2.取適量復溶後PT試劑,置37℃保溫。 實驗步驟: 1.取待測血漿或正常凝血質控血漿※0.1ml,37℃保溫3分鍾; 2.迅速加入0.2ml已預溫至37℃的PT試劑,混勻,立即計時,記錄其凝固時間,即為凝血酶原時間(PT)。) 如採用血凝分析儀測定,請參考儀器使用說明書。 ※ 該正常凝血質控血漿不包含在此試劑盒內。 結果計算: 1.凝血酶原時間秒值(PTs):即測得的凝固時間(正常或異常血漿樣本PTs) 被檢血漿PTs 2. PT比值(PTR)= ────────── 正常凝血質控血漿PTs 3. 國際標准化比值(INR)= PTRISI
【參考范圍】 1.以PTs值表示:10~15秒。 2.以PTR表示:0.95~1.24。 3 監測口服抗凝劑,以INR表示。 註:上值僅供參考,建議各實驗室建立自己的參考值范圍。試劑、儀器操作、血樣收集技術或抗凝劑改變時,都應重新建立新的參考值范圍。
【檢驗結果的解釋】 1.與正常凝血質控血漿PTs值比較,超過3秒以上為異常。 2.PTR值超出0.95~1.24的范圍為異常。 3.監測口服抗凝劑,以INR表示。
【注意事項】 1.本品僅用於體外診斷。 2.抽血要順利,抗凝要充分,不能有血凝塊;分離血漿時,務必去除血小板。 3.保溫溫度控制在37±0.5℃,過高或過低均會影響測定結果。 4.樣品收集時不宜用EDTA、肝素或草酸鹽作抗凝劑。 5.手工測定時,觀察凝固的光線要充足。 6.抗凝劑的比例應准確,如果血球壓積小於20%或大於55%,則需調整血樣與抗凝劑的比例,方法是:0.00185×全血毫升數×(100-壓積)= 抗凝劑毫升數。 7.防止試劑被任何痕跡量的血漿污染。 8.不要測試質量可疑的樣品血漿。因為很小的血漿凝固會使凝固時間顯著縮短(所有凝血因子已被激活),而廣泛凝固又會因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原的消耗延長凝固時間。 9.凝血酶抑制劑出現在樣品中可能導致該樣品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10.使用者若不慎將試劑濺在皮膚或眼睛上,應立即用水沖洗。
Ⅶ ACL9000全自動凝血分析儀的工作原理
1、光路系統
容納反應盤的區域是檢測組件,其內包含一個凝固法通道和一個發色底物法或免疫比濁法通道:
散射比濁法:所有ACL系統均有。使用660nm波長光散射檢測凝固形成。
發色底物法/免疫比濁法:405nm,檢測光吸收。
2、檢測原理
1)散射比濁法(凝固法)檢測
散射比濁法(凝固法)檢測是指檢測和記錄血漿樣本凝固的時間。該技術通過檢測光散射的變化來確定凝固終點。
散射比濁法/凝固法,樣本和試劑反應時,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光通過該反應介質,從而發生光散射。660nm光通過血漿,並在900角配備光感測器進行檢測光信號。
纖維蛋白原凝固過程伴隨著光散射信號的增強。隨著所檢測到的光信號的變化,光電探測器所檢測到的電信號也隨之變化。變化的電信號通過軟體一系列的數學演算法判定凝固終點。
2)發色底物法(圖示:間接發色底物法)
發色底物法可分為直接和間接發色底物法。
直接法:分析物直接結合在特異性的發色底物上。比如:蛋白C、纖溶酶原PLG。
間接法:通過改進的測試體系,加入過量的具有反應活性的酶和能與待測物結合的物質,最後利用特異性合成底物結合剩餘的酶,檢測其活性,達到檢測目的。比如:肝素、AT-III。
大多數情況下,在405nm處,通過檢測合成底物中的對硝基苯胺(pNA)的吸光度值。
發色底物法通道利用比色原理檢測反應杯中的吸光度變化值。405nm光源,穿過反應杯,並通過光學感應器進行接收。反應杯中的吸光度值與pNA的濃度成正比。光路檢測器上接收到的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此電信號與酶的活性成正比。
3)免疫比濁法
免疫比濁法是指直接檢測和記錄分析物的濃度。該方法通過檢測光密度值的變化來檢測分析物的物理濃度,而並非其活性。與透射比濁法一樣,免疫比濁法依賴抗原抗體復合物的形成,從而檢測透光度值的變化。
ACLTM 8/9/10000系統通過檢測405nm通道的光密度值,與參比乳膠液對照得出結果。
使用405nm波長,通過檢測反應杯中的吸光度值(ΔA)。透過反應杯的光通過光感測器進行檢測。反應杯中液體吸收光信號的多少,直接與抗原抗體復合物的濃度成正比。光路檢測器上接收到的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此電信號與酶的活性成正比。
Ⅷ 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 怎樣使用
全自動血球儀使用很簡單的
一般分為三種模式
不知道你的有幾種
一、全血模式
就是你用的樣本是
靜脈血
用抗凝管採好靜脈血把抗凝管皮塞拿下直接放到血球儀的探針下按個測量鍵
機器就可以自動進樣測量了
二、預稀釋模式
這個用到的是
末梢血
也就是指尖血或者耳垂血
先把血球儀調到該模式下,用一樣本至於探針下,按下測量鍵或者稀釋鍵(各家不一樣)探針自動打入一定量試劑,然後取相應血量
一般採用患者的第二滴血
,儀器一般用量
:13微升--20微升
左右
放入樣杯中再放於探針下
按測量鍵即可
三、穿刺模式
該模式只有高檔機有,就是不用把抗凝管的皮塞拔下只要把取好血的抗凝管放進去按測量即可,比較安全,污染率低,價格當然也比較貴
目前進口的品牌高端一些多數都有該功能,國內只有少數幾家,像邁瑞、普朗好像優利特也有。
基本就這樣
你看著用
或者和廠家聯系下
讓他們給你培訓下
畢竟要測人的。
Ⅸ 血凝分析儀的簡介
該儀器適用於各級醫院。
產品性能: 血凝分析儀採用光學比色法測量技術,結構上採用先進專利結構,使儀器產品技術性能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
1910年Kottman發明了世界上最聚早的血凝儀,通過測定血液凝固時的粘度的變化來反應血漿凝固的時間。
1922年,Kugelmass用濁度計通過測定透射光的變化來反應血漿凝固時間。
1950年,Schnitger和Gross發明了基於電流法的血凝儀。
60年代,機械法血凝儀得到開發。
70年代以後,由於機械、電子工業的發展,使各種類型的全自動血凝儀先後問世。
80年代,由於發色底物的出現並應用於血液凝固的檢測,使全自動血凝儀除了可以進行一般的篩選試驗外,尚可以進行凝血、抗凝、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單個因子的檢測。
80年代末,雙磁路磁珠法的發明給血栓與止血的檢測帶來新概念,由於其獨特的設計原理,使光學法檢測的一些影響因素在本類型的檢測儀器上均不復存在。
90年代,全自動血凝儀免疫通道的開發又為血栓與止血的檢測提供了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