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方面,孔子的哪些主張對你有所啟發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1、有教無類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孔子辦學是面向全社會的,屬於開放辦學。對待學生,不論貧富貴賤、門第高低,一律平等。
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對於教育者而言,要永不滿足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在孔子看來,「學」與「教」是一個長期熏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和老師,不能有任何的鬆懈。作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
3、全面教育
孔子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全方位地塑造一個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讓其單方面發展,也不能只學習一技之長。在孔子看來,教育內容應廣而全,不能約束在一個方面,要讓學生廣泛而全面地學習各種內容。
4、因材施教
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他們的智力水平和個性差異,來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孔子倡導教育者不能漠視每個人天資稟賦的客觀區別而任意行事,否則事倍功半。在實際教學中,孔子便遵循這一教育理念,對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5、學思並重
孔子注重啟發學生先自我思考,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使「學」與「思」結合起來。
二、啟發: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1)孔子主張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精神擴展閱讀:
孔子的教育實踐: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賢士」。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② 孔子提倡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創造和貢獻:
一是春秋時期,王官之學衰微,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設杏壇講學授徒,整理並以《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為教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育內容;
二是打破教育上貴賤貧富的等級,提綱「有教無類」,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學生眾多,史稱「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三是主張尊師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和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及「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等等,至今為人所稱頌和沿用。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職業教師,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實在沒空,把這個給你吧!http://bk..com/view/2176.htm
③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意義是什麼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無類,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人,他對後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教育思想意義:
1、「有教無類」的教育對象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私人辦學的教育家,孔子在選擇教育對象上奉行的是「有教無類」的原則,這就打破了官府對教育事業的壟斷,擴大了當時受教育者的范圍,在當時讓一些有意想學習,但是卻支付不起學費的有識之士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可以說孔子為培養人才做出了無私的奉獻。
2、「德才並重」的教育內容
孔子指出來,要學好修身治國的學問,必須要先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他在教學中採取了品德修養與知識、技能的學習並重的原則。
孔子以四項內容教育學生:禮樂和文獻、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個人只講究品德修養而不喜歡學習禮儀,就是矯枉過正,只有將這兩種並重才能成為一個完善的人。
3、「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指出,在教學方面要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來教授難度不同的教學內容,這充分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則。同時孔子不僅要求學生學思結合,這種教學的方法可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這里孔子還強調了「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這些對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無疑是有效和科學的。
孔子的教育的影響:
孔子提出了儒家學說,盡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而《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④ 簡單概述孔子的政治和教育主張
1、孔子的政治主張: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遵循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為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2、孔子的教育主張: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主張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
(4)孔子主張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精神擴展閱讀:
孔子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
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⑤ 孔子有哪些有效的教學方法
孔子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方法,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這是他在人類教育史上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其數學方法有六方面:一、因材施教。孔子對學生的教誨不是盲目的,而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採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孔子注意到人的才智高下有別是個客觀存在,他說:「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雍也》)根據這條原則,他具體地分析了每個學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點,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例如他說:「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又說:「顓孫師做事有些過分,而子夏則有些做不到數。」(《先進》)據《論語·先進》載,弟子冉求做事好退縮,膽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抓緊,一聽說就應馬上去做。仲由膽大,敢作敢為,孔子怕他冒失而惹禍,就教他凡事先退一步,等請示父兄以後再去做。孔子就是用這種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對學生們因材施教的,指導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避免片面性,做到全面發展。二、學思結合。孔子十分重視「學」,他要求弟子「博學於文」,「敏而好學」。為了求得學問,即「道」,可以「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學而》)。他自己為了「學」,也是「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孔子認為,「多聞」、「多見」是學習知識的基本途徑。在《論語》一書中,「聞」知者57處,「見」知者71處。孔子處處以「聞」、「見」為最可信賴的知識源泉。他要求學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述而》)。只有這樣,才能學到全面的知識。
孔子論「學」又不完全停留在「聞」知和「見」知上,而是要做到「學」與「思」相結合,要求「切問而近思」(《子張》)。就是說,孔子特別提倡獨立思考,懇切地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追根求源。他說:「遇事不斟酌思考,不講『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這種人就無能為力了。」(《衛靈公》)他批評那種「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思想懶漢。但是他又反對那種不認真刻苦學習,只是整天苦思空想的人。認為脫離了「學」的「思」,只會把人引導到瞎猜的歧途上,是不會有什麼好處的。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不先「學」,就無從去「思」,這是符合人類認識規律的。
孔子在「學」與「思」的關繫上,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的精闢見解,這是符合「學」與「思」之間的辯證關系的。就是說,「學」與「思」兩者不可分開,一旦分開,就會兩敗俱傷,不是「罔(受騙)」,就是「殆(疑惑)」的結果,都會空無所獲,白費氣力。當然,在這二者之間,孔子所著重強調的仍然是「學」。他甚至認為有許多好的品質的人,如果不學習,也會產生不好的後果,如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三、舉一反三。孔子在講學時,為了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他往往不先說出自己的見解,而是「不憤不啟,不徘不發」(《述而》)。「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為開其意。發,為達其辭。」(朱熹:《論語集注》)意思是說,要讓學生獨立思考,直到他們想把問題弄明白而又考慮不通時,再去開導他;直到他們想把觀點表達出來而又表述不清時,再去啟發他說出來。這種在求學者產生強烈求知慾的心理狀態下進行教育的方法,自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還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意思是說,要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果給他指明東方,他不能由此推知其餘的西、南、北三方,那就不必再勉強教下去了。這樣做,也是為了避免代替學生思考,讓他們自己學會由此及彼的推理判斷能力,從而達到「告諸往事而知來者」(《學而》)、「聞一知二」、「聞一知十」(《公冶長》)的理解水平。這種行之有效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是孔子的首創。四、循循善誘。孔子認為一個人不僅應該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而且要善於學習和樂於學習。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只有培養起學習興趣,才能樹立學習的自覺性,從而產生學習的熱情,以至學而不厭。孔子善於了解並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循循善誘,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學生的學習志趣。《論語》中就載有孔子交互採用哲理性的比喻來教導學生的事例。例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人的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學生要珍惜時間,奮發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好評。五、聯系實際。孔子是一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人,不是一個為教育而教育的人。他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聯系歷史上或當今的實際,通過對人物評價和時政評論,向學生闡發自己的政治觀點和哲學思想,明確表示自己的是非愛憎,並以此來教育和影響學生。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都評論過。他特別注意評論那些對社會、對人民有大功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孔子對管仲、子產,以仁許之。比如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憲問》)當他聽到「為人仁愛的人」鄭國執政子產的死訊後,淚流滿面地說:「古之遺愛也。」(《左傳》昭公二十年)伯夷、叔齊在繼承君位上互相推讓,孔子稱其「求仁而得仁」(《述而》)。對於那些不肖者,孔子便加以抨擊。如魯國的大夫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賢良之士,卻不肯任用,孔子批評他白吃官飯,不幹實事。
(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左傳》記載,魯國貴族季氏的家臣陽虎,又名陽貨,在魯定公六年取得「陪臣執國命」的合法地位。孔子對這一事件評論說:「天下太平,制禮作樂以及出兵都決定於天子;天下昏亂,制禮作樂以及出兵便決定於諸侯。決定於諸侯,大概傳到十代,很少還能繼續下去;決定於大夫,傳到五代,很少還能繼續下去;若是大夫的家臣把持國家政權,傳到三代,很少還能繼續下去。天下太平,國家的最高權力就不會掌握在大夫之手,天下太平,老百姓就不會議論紛紛。」(《季氏》)這段評論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主張國家的集中統一,這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反映了他通過實例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六、教學相長。孔子在學術問題上,是允許學生與自己辯論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後,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有一次,顏淵和子路各自說了自己的志趣,子路要孔子也說說,孔子也很和善誠懇地滿足了學生的要求,談了自己的志趣:「使老年人得以安度晚年,使朋友們相互信任,使年輕人得到關注。」(《公冶長》)他以此讓顏淵和子路與各自的志趣作比較,可說是一種正面教育的最好方法。孔子還真心誠意地歡迎學生對他提意見。子路性格直率,有時提意見不免有些魯莽,但孔子並不介意。例如,有一次魯國的季氏家臣公山弗擾派人請孔子,孔子准備去,子路很不客氣地批評說:「難道走投無路了嗎?何必要到鬧叛亂的公山弗擾那裡去呢?」孔子回答說:「那個叫我去的人,難道是白召我嗎?假若有人用我,我將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東方復興。」(《陽貨》)嘴上雖然這么說,但他還是接受了子路的意見沒有去。又有一次,晉國范氏家臣佛肸邀請孔子,孔子也想去,子路又提出批評說:「我曾聽老師說過,君子是不到做壞事的人那裡去的。現在佛肸在中牟地方叛亂,老師卻要去,這怎麼解釋呢?」孔子只得承認:「對,我是說過這話。」接著作了一番解釋,最後說:「我不是地瓜,那能掛在那裡不出仕食祿呢?」(《陽貨》)他老實承認急於出仕食祿的心情,結果還是接受了子路的批評,打消了要去的念頭。孔子是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的。對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先進》)孔子還鼓勵學生要敢於堅持正確的東西,不要遷就謬誤,應該「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即在仁德面前對老師也不退讓。這種討論與辯論的方法,是孔子師徒教學相長的重要手段之一。孔子常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這種後來者居上的認識論正是孔子教學相長的思想基礎。七、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孔門的師生關系,是平等民主的。孔子對學生坦率真誠,一視同仁;弟子對老師尊重敬愛,親密無間。孔子19歲那年娶了宋國的亓官氏為妻,婚後年餘生了個兒子。因當時孔子已有些名氣,所以連魯國國君魯昭公也派人送來一條鯉魚作為賀禮。孔子以昭公送鯉為莫大的光榮,便給兒子起名叫鯉,字伯魚。伯魚長大後,也與其學生一樣,在孔子所辦的私學里學習。有一次,孔子的學生陳亢悄悄問伯魚:「先生單獨給你教了些課程吧?」伯魚坦率地回答說:「沒有。我跟大家一起聽課,父親從來不單獨教我。他曾經一個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過,他問我,學詩沒有?我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會說話。過後,我就用功地和大家一起學詩。過了幾天,他又一個人站在庭中,見了我又問,學禮了沒有?我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能立身社會。過後,我就用功地和大家一起學禮。我從父親那裡只單獨地聽到這么多。」陳亢聽後,很受感動,自言自語說:「我問的只是一個問題,而從伯魚的回答中卻得了三方面的教益,一是明白了學詩的重要性,二是明白了學禮的重要性,三是明白了正人君子對自己的兒子也不偏私。」(見《論語·季氏》)這件事說明了孔子在處理師生關繫上,完全是平等的,連自己的兒子也不偏愛,真正做到了一視同仁。
孔子以高尚的人格和淵博的學識贏得了學生們的崇敬和愛戴。孔子在教學上與弟子雖然是師生關系,但在許多情況下,孔子總是把他們當成朋友和親人看待的。孔子有一次對顏淵說:「有用我的,將行道於世,不用我則將藏道於身,這只有我和你能夠做到啊。」(《述而》)這已不像師生間的談話,而完全是平等的朋友之間的談心了。孔子弟子中有一位叫冉伯牛的,因為生了惡疾不能起床,孔子親自去問病,將要永訣時,說:「此人喪亡,這是命呀!這樣好的人,為什麼偏會生這樣的病啊!這樣好的人,為什麼偏會生這樣的病啊!」(《雍也》)這是真摯感情的流露,是孔子平等對待學生的真實記錄。由於孔子對學生深沉真摯的愛,學生對孔子更是倍加尊敬。有人把孔子比作「太和元氣」,把他的學生比作「四時之春」,充分說明了師生之間的親密關系。僅比孔子小9歲的子路就對老師十分尊敬與佩服。盡管孔子多次批評子路好勇無謀,甚至說他「不得其死然」(《先進》),但子路卻一直願跟隨孔子學習,實際上充當了孔子的衛士的角色。孔子在其興辦的私學里,畢其一生,用了長達四五十年的不懈努力,「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培養出了一大批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人才,而且在辦學方針、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師生關系諸方面都做出了創造性的建樹,並作為豐富的文化遺產傳給後世,造福於人類。
春秋後期,魯國的三桓(魯桓公三個兒子的後代),即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的勢力膨脹,通過「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掌握了魯國的實權。公元前562年,三桓「三分公室」,把公室的軍隊改編成三軍,由一家統轄一軍。過了25年,三家又進一步瓜分國君的權力,把三軍改為兩軍,分成四股,實行「四分公室」,由季孫氏分得兩股,並掌握魯國的大權;叔孫氏和孟孫氏各得一股。這樣,國君的主要權力就被瓜分了,經濟上也只能靠三家的進貢來維持。由來已久的公室衰微,世卿專橫,政在季氏的局面,使魯昭公不得不想方設法削弱鏟除季平子,以恢復公室的權力。
「斗雞之變」當年的曲阜城裡,有斗雞的習俗。魯昭公二十五年夏天,執政的季平子與另一貴族郈昭伯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斗雞大賽。季氏給雞穿上護甲,郈氏給雞裝上鋒利的金屬爪子。兩雞相鬥,各不相讓。時間一長,季氏的雞漸漸不支,而邱氏的雞仗著利爪,越斗越勇,將季氏的雞打得狼狽逃竄。季平子惱羞成怒,破口大罵,並仗勢強佔了郈氏的房子。郈昭伯是魯惠公的後裔,同季平子一樣,也是魯國公室貴胄,只不過權勢不及季氏。魯昭公早想除掉季平子這個權臣。得知斗雞的事情,喜出望外,便召郈昭伯密謀鏟除季孫,邱氏欣然贊同。聯系了一些季平子的政敵,經過周密的策劃後,在同年秋天出兵圍困季平子。兵至季府門前,當即捉住並殺死了季平子的弟弟季豎。季平子已有準備,閉門堅守。季平子登上觀台,遙拜魯侯請求說:「君王沒有調查下臣的罪過,就派官吏用武力討伐下臣,下臣請求待在沂水邊上讓君王調查。」昭公不許。請求囚禁在費地,也不答應。又請求帶著5輛車子逃亡池。左右勸昭公准季平子所請。昭公還是不聽,郈昭伯火上加油說:「一定要殺了季平子!」孟孫氏、叔孫氏得到兵圍季府的消息,深知除了一家,其餘二家也難保,便一齊起兵來救季氏,昭公兵少難敵,只好帶了少數親隨,出奔齊國。(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後來又逃到晉國,過了7年流亡生活,最後死於晉國乾侯。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斗雞之變」。
「斗雞之變」這年,孔子35歲,他耳聞目睹了這場魯國君臣之間、各當權貴族之間的激烈爭斗,感到魯國政局的混亂,做國君的不像國君,為人臣的不像人臣,完全背棄了禮的尊尊、親親之義和互敬互讓原則,傳統的貴族共政體制所要求的君臣協調關系破壞殆盡。在孔子看來,禮徒具玉帛鍾鼓的形式,甚至被僭越者所利用。按照當時的禮制規定,祭祀祖先的萬舞人數:天子用八佾(一佾為一列八人),諸侯用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身為大夫的季平子在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時,竟把從公室調來的樂隊和自家的樂隊合在一起,組成八佾,演出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舞於庭」的場面(見《論語·八佾》和《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而且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在祭祀撤奠時,還唱起天子用的《雍》歌(《八佾》),聲勢十分氣派。而公室的祭祀活動,不僅規格低於三家,由於舞隊被季氏調走2/3,連萬舞也不能舉行,顯得十分冷落。以維護周禮為己任的孔子哪裡能容忍這種無法無天的僭越行為,他針對季平子八佾舞於庭的做法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又針對三家祭祀以《雍》的行為評論說:「《雍》詩里有這樣兩句話:『相辟維公,天子穆穆(諸侯助祭,天子庄嚴主祭)。』這樣的語句怎麼可以出現在三家大夫的廟堂里呢?」(《八佾》)孔子再也不忍目睹這種大夫違禮僭越的行為,決定留下妻兒,自己便和追隨他的一班弟子駕車赴齊避亂。
「苛政猛於虎」孔子這次赴齊是在魯昭公逃亡國外後不久,即公元前517年的深秋。車出城關,渡過泗水,便進入了西北郊遂,映入眼簾的是廣袤無垠的田野,孔子師徒久日壓在心頭的煩悶情緒為之一掃,秋高氣爽,心情也就寬松多了。又走了幾天,只見峰巒重疊,山勢漸高,遙望一峰,拔地聳天,弟子高興得手舞足蹈,說是可以清楚地望見泰山山脈的主峰岱嶽了。車子在山路上轔轔前行,越走山愈深,境愈幽,山限水曲的地方,林木掩映著一兩椽茅舍,炊煙裊裊,正是一個避世隱居的好去處。正當孔子師徒沉寂在遐想中,飽覽著這美景如畫的泰山風光時,忽然不遠處傳來一女子的嚶嚶哭聲,抽抽搭搭,時斷時續,打破了山林中的幽靜和諧的氣氛。孔子急忙命子路停車,自己恭敬地站起身來,扶住車前橫木,說:「快去尋找這位失聲痛苦的女子,看看能不能幫她點忙。」子路循著哭聲走去,發現在山坳一旁有一中年婦人在墓前哭祭,樣子十分悲痛。子路問道:「這位大嫂,聽你的哭聲,好像有幾層憂傷,不知為何?」婦人強抑淚水,悲切切地說:「山裡猛虎為患,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後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聽說後,同情地問道:「山裡虎患這么嚴重,你為什麼不早點搬到山外去住呢?」婦人回答說:「這深山老林中沒有苛捐雜稅呀」孔子的心為之一震,如夢初醒,悲憤地對弟子們說:「你們要記住這件事,苛政猛於虎啊!」(《禮記·檀弓下》)
⑥ 孔子提出了有關教育教學的哪些思想主張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⑦ 孔子的教學方式是什麼
孔子的教學方式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有教無類,代表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不管他是市井小民,還是王公貴族,在教育面前都是平等的。
因材施教,代表著要針對學生群體制定合適的教育方案,不能籠統的填鴨式教學,就像不能教魚上樹一樣,要發現每個人的長處和短處。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⑧ 孔子提出了哪些教育教學的方法
一.
因材施教原則
孔子是我國古代第一位重視「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其經驗十分豐富.他認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學生,「不可以不知人」.怎樣了解學生?孔子認為應「聽其言而觀其行」,「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通過觀察和談話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學生的政治態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學習基礎、年齡特點、個性特徵等,因而對學生的了解較為全面、准確、深刻.這是孔子因材施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為後人樹立了因材施教的楷模.他十分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然後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發展,這恰恰是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發展學生個性,培養特長,就得注意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應當繼承和創新.
不少教師、家長往往忽視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即人與人之間在志趣、智力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在現實中,早慧與大器晚成的例子不勝枚舉.國外有一項有趣的統計發現,在大有作為的科學家、發明家中,小時候學習就特別突出的只佔5%,而不突出的竟然佔55%.有的學生雖然學業上暫時後進,其實智力潛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只是由於沒有得到適當機會來表 現自己的才華,或者沒有符合自己興趣的對象而不願意學習,或者沒有良好的教育時機來發展其智力而已.假如我們無視個別差異的客觀存在,一味採用單一的教學內容和劃一的教學方法,就難以取得教育的成功.
實踐證明,教學只有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才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深入實施,因材施教原則正在創造性地被運用於教育教學實踐.北京市十一學校大面積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實驗,實質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既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又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是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培養學生特長的因材施教.據介紹,該校分層次教學是在充分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實施的.不允許按成績分層次,而是把ABC三個層次的教學內容、要求、方法、進度和授課教師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學目標保底不封頂,學生管理分層不分班,做到面向全體,有選擇而無淘汰,努力創造一種盡量適合全體學生的教學模式.這是運用因材施教原則的創新.
據報載,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1981年發表的一個宣言中 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 年,以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是什麼?這是很難用幾段文字就能表述清楚的.但是,從教學的角度說,孔子教育教學思想中的許多方面,對於我們思考和實施今天的素質教育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二.
學思並重,學思結合原則
孔子有句論述學習方法的名言,叫做「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它精闢地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系:「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入和拓展,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在學習活動中,學和思是一個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學中有思,思中有學的緊密聯系的統一體,是掌握知識,發展思維的正確方法之一.例如,小學語文《羅盛教》一課,通過「摸」、「托」、「頂」三個動詞,記敘了志願軍戰士羅盛教三次潛入水中搶救朝鮮兒童的經過,生動感人地表現了羅盛教捨己救人的高尚品格和國際主義精神.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是通過學習課文獲得的.但是作者為什麼選用這三個動詞?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緊扣詞語,聯系課文內容,深入思考才能領悟.
以上教例說明,學生通過學、思的過程,仔細品味、揣摩三個動詞所表達的深刻內涵,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了思想感情,不僅學習了羅盛教捨己救人的高尚品格,而且學習了如何准確地選用詞語,具體形象地描寫人物行為動作,揭示人物內心的道理和方法.這些都離不開學生的積極思維. 三、溫故而知新原則
孔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第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復習舊的知識(學過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可以做老師.這是孔子從自己教書育人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規律,對於今天的教學工作仍然有指導意義.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新知識的獲得必須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溫故」,在教師的點撥下,通過思考,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就能夠自動地「知新」.為什麼「溫故」可以「知新「?這是因為在「新」與「故」知識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必須的邏輯聯系,兩者組成了連續的、不間斷的知識序列.因此,「溫故」的結果才導致自動地「知新」.如果「新」與「故」之間的差距太大了,不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相關、相互銜接,那麼,「溫故而知新」是不可能實現的.溫故而知新是一種很重要的思考問題的方法,也是一種認知策略.例如,學習「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先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計算長方形面積是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然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又如學習「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把它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然後再計算. 四.啟發式原則
孔於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他認為教學應該注重啟發誘導,循序漸進,比古希臘蘇格拉底(前469一前399)提出引導學生自己學思索,自己得出結論的教學主張要早幾十年.
孔子認為,不論是培養道德品質,還是學習、掌握知識,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自覺需要的基礎上,以現在的話說叫做有學習需要才能有學習動機;必須使學生自己對問題能加以深入思考,獲得切實的體驗和感受,才是有效和可靠的.為了引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孔於反對注入式的教學,主張啟發式教學.
孔子對啟發式教學是這樣表述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於學生,先讓他苦心思索,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再去啟發他;當學生經過思考,有所體會,但又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去開導他.比如對一個方的東西,教師已指出一個角的樣子,如果學生不能由此類推其餘三個角的樣子,教師就不必再告訴他了,因為他不肯動腦筋思考.「憤」與「悱」是學生學習心理狀態在外表面容和言語上的表現.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是這樣解釋的:「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返者 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學生經過相當時間還想不通時,就可以去啟發;學生雖然經過思考,又有所體會,但卻不能用恰當的言辭表述出來,這時候就可以去開導他.開導之後,讓學生再深入思考,以求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如今啟發式已成為廣大教師「授人以漁」,教學生「會學」的重要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必須注意創設憤悱學習情境,必須啟發學生感悟自得,經過自己的思考獲得知識,經過自己反復訓練形成能力,用《學記》上的話說,教師只能「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通過設疑,鼓勵和啟發學生求異探新,感悟自得.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領會到開動腦筋、探求知識是一種快樂的勞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五.、教學相長原則
《學記》明確提出「教學相長」,它源於孔子.孔子對教與學、師與生關系的認識是深刻的,辨證的.他認為只有很好地當學生,才能更好地當先生.他不但提倡學生要向老師學習,而且提倡老師要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他說:「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相長是一條教育規律,它反映了教學雙主體相互作用產生的一種因果必然聯系.《學記》有這么一句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 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意思是說: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夠,只有擔任教學工作才會真正感到困惑.知道不夠,才能回頭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斷努力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學相長」對於教師的要求,應該是明確教也要學習,教也是一種學習,這是至理名言,只有勤奮刻苦學習,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才能對教學規律有更深刻的認識,准確掌握和熟練運用;對學生來說,應是刻苦學習,從「知不足」而激勵「自反」,能從教師的「教」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現學習遷移,培養自學能力.
⑨ 孔子的教學方法
1、學、思結合
孔子認為,要使一個人成才,就必須通過培養,使他既善於佔有資料又勤於對資料進行獨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教好學生。
2、因材施教
孔子能夠正視學生資質上存在的差異,根據學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選擇地施以不同的教育。《論語·由膽大,欠考慮,孔子怕他冒失惹禍,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這種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完善弟子們的德業修養的。
3、善於啟發,循循善誘
孔子主張教育學生不能簡單地採取灌輸的方式,而應該以學生為主,在學生思考後仍不得要領時再開導他,在學生想表達自己思想而苦於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啟發他說出來。另外,如果學生僅停留在對知識的了解,而不能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強教下去了。
軼事典故
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⑩ 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學習方法是什麼
1、教育思想: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學習方法:
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10)孔子主張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精神擴展閱讀:
孔子教書育人: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賢士」,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人物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