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江村經濟》 原文
http://club.esnai.com/club/bbs/ShowAnnounce.asp?ID=2740441
有5個附件。可以下載,我試了。
網路一下:費孝通 chm 江村經濟
http://www..com/s?wd=%B7%D1%D0%A2%CD%A8+chm+%BD%AD%B4%E5%BE%AD%BC%C3&cl=3
回答者:stonewang - 高級魔法師 七級 11-4 10:08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目前該書確實在網路上找不到下載,原因:
該書的製作比較麻煩,書里有很多的插圖、註解之類,不易做成電子書。
你可以去書店買一本,商務印書館版的也不貴。
書名: 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
ISBN: 7-100-02795-0/C·39
版印次: 1-5
作者: 費孝通
開本: 大32開
裝訂: 平
字數: 250千字
訂購價: 20.00 元
出版日期: 2004-11-01
書的封面可鏈接:
http://www.cp.com.cn/bk/newsdetail.cfm?iCntno=1912
附:推薦《江村經濟》
費孝通教授所著的《江村經濟》( 英文書名:Peasant Life in China--《中國農民的生活》)1939年在英國出版,之後的幾十年間多次再版重印,成為中國社會學者和國外對中國感興趣的社會學者的必讀書。 此書是費孝通的博士論文, 由其導師英國傑出人類學者布·馬林諾斯基推薦出版,並親自作序。序言中高度評價此書:「我敢於預言費孝通博士的《中國農民的生活》一書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 此書1985年由戴可景譯為中文出版。 譯文的水準極高。我也在新澤西的一所普通的大學圖書館中看到過英文原著。實際上,至今英文和中文版都可以買得到。
《江村經濟》是一本人類社會學專著,可是普通讀者也可以輕松閱讀並理解。書中生動地以科學和真實的手法描述了江南水鄉農民的日常生活,社區關系,農業生產,工業與貿易和經濟生活。它也完全夠資格成為文科和理工科學生學習寫作和邏輯的範例。
最讓我欽佩和驚奇的是一本「舊書」在今天讀起來也絲毫沒有落後和過時的感覺,反而解答了我以前很多不懂的問題,以及某些當前中國的社會問題,特別是農民問題。作者論述了農業勞動力過剩後,應當如何向城市和工業轉移勞動力等問題。也解釋了一些習慣和社會關系的形成和變化。提出了新的法律體系不為鄉村接受的原因。總結了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的經驗和教訓。甚至討論了國際貿易對農民生活的影響。其中很多的結論經歷史證明是正確的,不少建議簡直就可以直接用於解決當前中國的現實問題。
「作者的一切觀察所具有的特徵是,態度尊嚴、超脫、沒有偏見」這種寫作態度比一些聳人聽聞的文風和義憤填膺的語氣更易於向讀者闡述問題。所以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可以讓外國人和出生在海外的中國人了解中國,也幫助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了解近現代中國的實際狀態。
閱讀《江村經濟》的過程中也可以學到很多社會學的分析方法。有人可能會問:社會學有什麼用?我不具備詳細准確解答這個問題的專業知識。不過我到是可以舉幾個以「功利」的例子:比如企業利用人類需求的社會學理論激發職工的積極性。書中用「三欄法」分析了農村手工業改革的可行性和困難,如果你在工作中面臨一些組織和技術上的調整,這種分析方法是可以借鑒的。另外,書中用很多的篇幅介紹中國傳統的家庭關系和由於社會變牽對家庭關系的影響。一些習以為常的人際關系是有其成因的。北美華人的家庭和人際關系不同於中國和美國的通常情況,讀了費教授的書之後,你對這種變化的家庭和社區關系是不是有新的認識。
書中反復強調社會變遷中的各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並且建議應該減少社會變遷的破壞因素。據說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的「社會變遷」課程近年都是以中國的變革為主要案例,並將與蘇東歐改革相比較。客觀地說,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成功中不是完全沒有偶然因素。費孝通的書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和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國外的經濟和社會學規律可能不適用於中國。
費孝通是一位受中國文化影響極深的學者,同時他又受過西方良好教育訓練。可是他的身上並不表現出強烈的東西方文化沖突。《江村經濟》是他以西方的研究方法,分析他所熟悉的中國的成果。時刻都受時代變遷和不同文化影響的海外華人可能從此書中的到額外的收獲
十分感謝stonewang,我以前找了好久都沒有找到有下載的。:)
⑵ 急求:《鄉土中國》使用的調查方法,基本內容以及結論,明天交,大神速進,跪謝
拜讀了費孝通先生的代表作《鄉土中國》一書,感觸頗深。在對於本書的閱讀過程當中,我一度是感到相當困惑的,以至於在第一遍的閱讀過程中,我一口氣囫圇吞棗般地看完了以後,雲里霧里的,對於書中的內容,竟是一點兒感覺和想法也沒有。無法,我去找了一些別人寫的有關鄉土中國的分析和書評,看完了以後,再去閱讀原書,這才有一點自己的感悟與理解。在寫自己的這篇讀書報告的過程中,我在寫到相關章節的內容時,又把原書翻了一翻,發現不同時候,看同一內容,我的理解與思考也是不同的。所以,這篇讀書報告,也許格式上會略顯鬆散,而因為是個人讀書的心得體會,一些理解和思考也許會不盡正確,懇請老師指正。
第一部分,本書脈絡梳理。
說實話,如果說費先生的另外一部代表作——《江村經濟》是他關於微觀社區調查研究方法的實踐應用,那麼《鄉土中國》則是依據實踐的經驗所總結出的總體框架。該書代表了他研究方法的轉向,從微觀的視角中跳出來,進而從宏觀的角度審視整個社會,分析社會的整體架構,提出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論。因此,《鄉土中國》的閱讀,我感覺一開始是有點晦澀難懂的,裡面涉及到的很多是理論方面的東西。所以首先,有必要對本書的脈絡進行一個梳理。
《鄉土中國》共有十四章。論述了中國鄉土社會中種種現象,根深蒂固的觀念與傳統,以及這些東西對於社會,人的反作用。
一.中國社會的鄉土性。
作者在第一章《鄉土本色》開篇一句就是「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由此定下了本書的核心論斷。以後的內容,無不是圍繞著中國社會的「鄉土性」這一特徵來講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傳統社會,農業佔主導地位,農業的發展需要土地,所以人口就以土地為中心而聚集。而土地是不可能移動的。由此,就決定了鄉土社會里,人口的流動必然是不頻繁的。進一步說,依靠農業生存的人們是粘著在土地上的,因此鄉土社會就具有穩定性。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不像美國,實行的是機械化管理,精耕細作、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據著主導地位。這樣,就決定了傳統的鄉土社會,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每家每戶都能夠自給自足,商品的交換與買賣就顯得多餘了。所以,在後面的內容里,作者依據鄉土社會穩定性與獨立性的特點,進一步論證得出,商業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難以得到充分發展。
鄉土社會的穩定性與獨立性,其顯著表現形式之一,就是,生活在這個圈子裡的人,互相都是熟悉的。一個家裡有個什麼婚喪嫁娶啊之類的,左鄰右舍都是知道的,要做人情的。
與此同時,生活在這個圈子裡的人,他們對於自己生活的環境也是熟悉的。而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和對鄉土社會的沖擊,原先生活在鄉土社會里的人有些會離開自己所熟知的鄉土社會,進入到城市生活當中,因為他們對於城市環境的不熟悉,也許會做出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於是,進城的人們,就會被譏笑為「土氣」,是「鄉下人」。
作者在第二章《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中,從鄉土社會的層面來批駁推行「文字下鄉」的人所持的認為鄉下人不識字是因為「愚」的觀點,進而根據第一章所述的生活在鄉土社會里的人,對於他們生活圈子裡的人和事都是熟悉的這樣一個論斷,推導得到,在鄉土社會里,很多時候,文字的使用有其局限性。我個人看來,《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這兩章與後面的內容聯系並不十分密切。也許是作者插進去講的一個關於鄉土文化推廣層面的個人抒懷。
二.鄉土社會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結構。
很多人認為,費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一個新的概念——「差序格局」的提出,是一大創舉,是對中國傳統人倫關系的一種精妙的概括。作者在《差序格局》一章中,將中西方社會進行了對比。他將西洋社會的類型稱為「團體格局」,若幹人組成一個個團體,就像一捆捆紮起來的木柴;將中國鄉土社會的類型稱為「差序格局」,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像一個水波紋一樣,按親疏遠近向外擴開一圈圈的社會圈子。這種差序格局中的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那樣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愈推愈薄。作者把社會關系的這種一輪輪波紋之間的差序稱為人倫。中國人講究人倫——君臣、父子、夫婦、長幼……講的是一種差等關系,這種種差等關系各自有它們應該遵守的規則。在這種差序格局裡,個人與他人的交往便是以「人倫」為基礎的。當個人以自己為中心,「推己及人」,形成一圈圈的社會圈子時,這圈子是可大可小具有伸展性的。人們往往根據其實際需要而相應擴大或縮小其圈子的范圍。正因如此,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小的時候父母子女是一個家,大的時候可以囊括伯叔等,甚至大至整個家族。但是無論這圈子如何伸展收縮都只局限於父系一方的范圍內,這是中國傳統父系社會的特點。
將焦點從人際關系轉向社會群體上,我們會發現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家族是一個很顯耀的社群,在鄉土社會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家族從結構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庭也可以等於家族。它不但承擔生育的功能,而且也擔負著政治、經濟、宗教等其它社會功能。
三.鄉土社會的秩序維持。
鄉土社會秩序的維持,很多方面和現代社會秩序的維持是不相同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禮治「的社會,這里的禮,並非所謂的「文明」,「慈善」,「善良」等等,而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合於禮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對的。而在鄉土社會里,這些禮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可以認為是經過一代一代的傳承而遺留下來的,人們已經慣於遵守的並被認為是對的一些傳統。禮的推行並不依靠暴力和權力而是依靠教化。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地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因此,在一個變遷的社會里,傳統的效力是無法保證的。而作者一開始就已經說了,鄉土社會相對來說是靜止的,變遷很慢,這也就為禮治提供了存在的溫床,並且生生不息。
鄉土社會自有自身的一套禮治秩序。長期的教化把外在的規則轉化為了人們內在的習慣,人們遇到問題,習慣於從傳統道德中尋求解決的途徑,而非是法律。而在傳統鄉土社會里,人們是本能地抗拒打官司,以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這在我們看來,似乎是不可理喻的,甚至會認為鄉土社會里的人簡直是野蠻,抗拒現代文明。但是,作者在這里給我們闡釋了這樣一種「無訟」的觀念存在的合理性。在鄉土社會里,必有一些人和事不容於傳統道德,但是隨著新的司法制度的推行下鄉,這些本來不容於鄉土倫理的人和事卻從此找到了一種新的保障,他們可以不服於鄉間的調節而訴諸於法律。這個時候,法律制度就成了包庇這些敗類的保護傘了,這與鄉土社會是格格不入的。最後,作者的結論是,要推行司法下鄉,務必要使民眾做好思想和心理上的接受與准備。
四.鄉土社會的政治結構與政治權力。
在《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名實分離》和《從慾望到需要》這四章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四種權力類型,它們分別是橫暴權力,同意權力,長老權力和時勢權力。橫暴權力,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專制,」「獨裁」等,它體現的是權力的壓迫強制性。這里,我們可以將傳統社會里的皇權理解為是橫暴權力的一個表現形式。而同意權力,我們不妨認為它體現了權力的妥協性。從社會分工的層面上來說,人們共有著應有的權力和應盡的義務,但是,別人的權力對於我來說就是應盡的義務。這就存在著矛盾。而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社會分工的平衡必須得以維系下去,就要有權力做保障,同意權力就是人與人之間為了維系社會分工的平衡所做出的相互妥協。中國的鄉土社會並非是一個富於抵抗性的組織,於是就容易成為皇權的發祥地;另一方面來說,橫暴權力的發生需要經濟基礎,而農業的帝國是虛弱的,沒有辦法為皇權的繼續發展提供相應的經濟基礎。似乎這個時候,就應該是同意權力發生作用的時候了,但是,同意權力是在社會分工越發達的情況下才會越擴大,而傳統的鄉土社會是自給自足的,社會分工並不發達。於是,傳統社會的統治者們為了皇權的維持,在天高皇帝遠的鄉土社會里,採取了「無為政治」的統治法方法。這里所說的「無為政治」,是對於統治者而言的,在鄉土社會內部,人們認為這是長老統治。這里就涉及到了第三種權力——長老權力。長老權力,我們也可稱之為是教化權力,顧名思義,它是通過教化人們而得以實現對鄉土社會的統治的。這里就和我們前面所說的鄉土社會的禮治秩序發生了聯系。長老往往由年齡長的人來擔任。因為在鄉土社會中,年輕人是循著年長人的足跡一步步地向前走的,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最可行的辦法是詢問年長的人。年長的人在詮釋傳統,在教化晚輩方面具有無可非議的資格和權力。而平時生活中產生的一些糾紛,一般也是由長老作為權威的評判者。德高望重的長老們,就是禮的象徵,是正確的行為範式,是道德標准。鄉土社會注重禮治,注重傳統,相對穩定,變遷不快,這也為長老權力的存在和發展提供條件。
第四種權力,時勢權力,這是在社會變遷較快,傳統難以適應社會變遷時產生的一種類型,鄉土社會變遷十分緩慢,時勢權力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並不是那麼顯眼。
第二部分,關於《血緣與地緣》一章的一些理解與思考
我讀的是這個版本的,北大出版的
之所以把這一章獨立出來講,是因為在看這一章的時候,有蠻多的感悟和思考,也是比較隨性的。
費先生在這一章里,闡述了血緣社會的實質以及血緣社會與地緣社會的關系和區別,最後指出,隨著社會的發展,血緣結合到地緣結合的轉變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歷史的轉變。
鄉土社會因為它的相對靜止性,因此,極易因為血緣結合而形成血緣社會。實際上,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鄉土社會的經濟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造就了它的相對獨立性和靜止性,或者,我們可以說是穩定性;另一方面,血緣結合加固了這種穩定性。而作者對於地緣的解釋,雖在文中沒有明確指出,我的理解是,鄉土社會盡管穩定,但還是會流動的,人口會增長,而土地不見得會增長,於是,人口就發生了遷移——為了尋求可供開墾的更多的土地。這些人群遷移到另一個地方,與其它的一些原本陌生的,從別的地方遷移來的人住在一塊,從陌生到熟悉,於是,就形成了地緣結合。就好像現在的「唐人街」一樣。但是,作者指出,在穩定的社會中,地緣實際上不過是血緣的投影,因為穩定的社會鮮少有人口的流動。這些人因為血緣結合,然後又形成了地緣結合。再說道上面我舉的「唐人街」的例子。實際上,雖然對於唐人街離得人們來說,他們沒有實質上的學院關系,原先也是互不認識的,但是,在更深層次地推。他們都是炎黃子孫,身上留著華夏民族的血液。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地緣不過是血緣的延伸。
關於血緣與地緣的分離,這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是相當困難的。作者在書中舉了「客邊」、「新客」等例子,我這里想補充一個例子。我家所在的浙南小鎮龍港,我們家所在的社區教新度村。我們家是後來才搬來的,所以可以說是所謂的「新客」了。這個社區里的本地人都姓孔。他們根據每家每戶人口,男丁的多少,輩分的高低,不同程度地擁有這個社區的所屬的土地、房產。而當屬於這個社區的土地或者房產需要拍賣時,允許認購的對象也僅限於同族人,外姓人是不行的。
作者在這一章里還講到里關於鄉土社會里商業的發展問題。因為傳統的鄉土社會主要是依賴於血緣關系而結合的,所以相互之間,一般都是熟悉的。中國有句老話叫「親兄弟還明算賬。」話雖說得輕松,但實際上是很難講得清的,這其中涉及到血緣、親情、人論道德等諸多方面。而鄉土社會里的交易是以人情來維持的,是相互饋贈的方式。比如我表姐上高中的時候,我媽媽么包了一個紅包給她,而等到我上高中時,我姑姑也包了一個紅包給我。這樣的交易很具有局限性,普通的情形就是在血緣之外建立商業基礎。對於我來說,你是毫無血緣關系的陌生人,這樣,我們之間的貿易往來就會顯得輕松簡單許多,沒有了人情的負累,帳也很好算清。而我們說,鄉土社會的變遷不快,外鄉人想要融入一個鄉土社會中也不容易,人跟人之間都相互熟知,這樣的環境下,商業的發展緩慢也就不足為奇了。
費孝通先生自己說:「這里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鄉土中國》一書,實在是我們了解和研究中國社會的經濟、文化的必讀之作。
轉自:http://www.douban.com/note/63433704/
⑶ 江村經濟的編輯推薦
《江村經濟》是中國社會調查方面的學術著作。
全書計16章,分為前言、調查區域、家、財產與繼承、親屬關系、戶與村、生活、職業分化、勞作日程、農業、土地的佔有、蠶絲業、養羊與販賣、貿易、資金、中國的土地問題。另有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作的序及附錄「關於中國親屬稱謂的一點說明」。作者詳盡地描述了江村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以及與所在社區的社會結構的關系。
該書詳盡的資料和客觀系統的描述,為國際人類學家 、社會學家及其他讀者了解中國提供了重要的幫助。出版後受到了人類學界和社會學界的重視。
⑷ 如何以歷史學的眼光看待費孝通《鄉土中國》江村經濟》
如若以歷史學眼光來看待這兩本書,最重要無非便是在方法論上的啟示,尤其是《江村經濟》一書便是以一個微小的社區(如一個村)為研究對象,猶如通過顯微鏡下的一個切片,來看待整個中國的縮影。這種研究方法後來被稱之為「微型社會學」,以微明宏,以個別例證一般。在歷史學的研究之中,我們不難發現本土歷史學家與國外漢學家的一個明顯的非常有趣的對比,本土史學家們重歷史過程,往往從歷史的宏觀角度來展開論述,提出問題,走的是大視野的路子;而反觀國外漢學家們,像重量級的費正清、孔飛力,在自己讀過的他們的著述《中國:傳統與變革》、《基督教在中國——早期新教傳教士作品研究》、《叫魂:1768年的中國妖術大恐慌》等等,再諸如英國漢學家蘇珊·惠特菲爾德寫的《絲路歲月》,在考量大量的歷史古籍、方誌,甚至是細微到當時片段般的獄志、判書、信文等等,不斷考證之後,從小人物、從細微的角度來反映當時社會的大風貌。因此,費先生的兩本書首先在研究方法上便對如今的史學研究大有裨益,在諸多的歷史研究考察中,許多人往往忽視很多很重要的細節性的東西,也正是少了這些細節,極可能就造成研究成果上人雲亦雲,模稜兩可等等,真實性、可信性大大降低,脫離了歷史學考證的嚴謹。在大歷史充斥的今天,應該更多的去把握歷史的細節,或許從中能得到更為真實的歷史真相,為今天提供更多的參考。
⑸ 江村經濟用了什麼收集資料的方法
該書是費孝通1938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學習時撰寫的博士論文,論文的依據是作者在江蘇省吳江縣開弦弓村的調查資料,最初以英文發表,題為《開弦弓,一個中國農村的經濟生活》。1939年在英國出版,書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作者將開弦弓取名為江村。1986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本時沿用原書扉頁上的《江村經濟》一名。
抗戰時期,費孝通來到了雲南,一面教書,一面繼續著他在農村的實地調查工作,並團結一批年輕、智慧、實乾的研究者,組成了一個有才華、有前途的學者集團——魁閣,戰時的生活自然艱難,但在西南聯大璀璨的學者群星中,費孝通的才華得以迸發,西南歲月在他許多傳世之作中也留下了烙印。
費孝通一生心無旁騖,致力於他所認定的學術道路,晚年的他依然在為中國農村工業的發展四處奔走忙碌。為了重建中國社會學,他採取了「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強了和世界學術界的交流,並十分重視對新一代學者的培養。耄耋之年依然筆耕不輟的費孝通留給我們太多的思考……
⑹ 《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江村經濟》(費孝通)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LuvxtZMpSNq735awCIpa-w
書名:江村經濟
作者:費孝通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01-3
頁數:356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描述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體系的專著,是根據對中國東部,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的實地考察寫成的。它旨在說明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與這個社區的社會結構的關系。同大多數中國農村一樣,這個村莊正經歷著一個巨大的變遷過程。因此,這本書將說明這個正在變化著的鄉村經濟的動力和問題。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於江蘇吳江。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社會活動家。4歲起在母親創辦的蒙養院開始接受正規教育。就讀於東吳大學醫預科、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清華大學研究院,後留學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其所著的《江村經濟》被認為是我國社會人類學實地調查研究的一個里程碑。論著甚豐,主要著作有:《江村經濟》(英文版,1939)、《祿村農田》(1943)、《生育制度》(1947)、《鄉土中國》(1948)、《鄉土重建》(1948)、《從事社會學五十年》(1983)、《費孝通社會學文集》(1985)、《記小城鎮及其他》(1986)、《邊區開發與社會調查》(1987)、《費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鄉鎮發展論述》(1992)、《費孝通文集》(1999)等,論文多篇。1980年3月,國際應用人類學會授予他該年度馬林諾夫斯基名譽獎;1981年11月,英國皇家人類學會向他頒發了該年度赫胥黎獎章。
⑺ 江村經濟的內容介紹
這是一本描述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體系的書,是根據對中國東部,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的實地考察寫成的。它旨在說明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與這個社區的社會結構的關系。同大多數中國農村一樣,這個村莊正經歷著一個巨大的變遷過程。通過本書,讀者能夠看到這個正在變化著的鄉村經濟的動力和問題……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實地調查和考察總結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各種模式,寫下了諸多不朽篇章。本書推出的是學界公認的農村社會經濟及其制度調查研究的代表作及成名作:《江村經濟》和《祿村農田》二文。可供社會學工作者和教學者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