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品析法是教學方法嗎

品析法是教學方法嗎

發布時間:2022-07-19 00:43:13

⑴ 語文教學中提倡採用什麼教學方法

四 啟發式的一般教學模式
啟發式教學的模式,可以遵循四字方針,即是「激、啟、授、梳。」下面談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具體落實這四子方針。
(一)激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剛開始,教師應該創設情景,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激發興趣的手段有許多,比如:朗讀表演,語言描述,播放課件,講故事,猜謎語,提問題設置懸念等,為學生提供文字、圖象、聲音等,創設情景,激發學習的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奠定良好的學習氛圍。
1.朗讀表演型。
這種激趣適合散文、古文、古詩類文章。上課開始,老師朗讀或背誦相關的散文、古詩,渲染課堂氣氛,感染學生。一位老師在上古詩《別董大》時,課一開始,他為學生背誦李白的《贈汪倫》,聲情並茂,把學生一下子帶到詩的意境中。
2.語言描述型。
這種激趣適合的文章比較廣,可以是記人的、可以是寫事的、也可以是描景的、狀物的甚至說理性文章均可以運用,根據課文內容靈活創。比如,在講《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們可以用汶川大地震引入,「汶川大地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傷害,但大災之有大愛。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章,在地震災害面前,一對父子作出了怎樣感人的事跡。」在學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時,我們也可以用汶川大地震引入,「同學們,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8.0級大地震,讓我國受到了巨大損失。當然,這種自然災害我們是無法消除的,但是,有些災害我們是可以避免的,就像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中所發生的災害一樣,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好,下面我們來學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3.設置懸念型。
這種激趣適合科普性、說明性文章。(當然其它的文章也可以採用)比如講《鯨》這篇文章時,我們可以這樣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嗎?聽到這個問題,學生一定興趣盎然,急著思考,尋求答案。學生求知的慾望一下子調動起來。
……
創設情景,達到了「課伊始,趣以生」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一個好的開始,等於成功了一半。
(二)啟。相機引導,起開思維。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適時地引導、幫助、點撥,從而啟迪學生思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為此,在這該人環節上,我們應該做好二個方面的工作:
1.抓好課堂提問。
提問是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具備的一項基本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可以激起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弄清問題的本質。提問要注意技術與方法,可以歸納為「六忌六要」:
a、忌多,要把握重點。在訓練重點上問,在教材難點上問,在關鍵詞句上問,在重點內容上問,在字詞句篇上問。
b、忌虛,要落到實處。問得太簡單,學生索然無味;問得太難,學生望而畏。也就是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使學生一跳夠不著,不跳不甘心。
c、忌直,要啟發思維。要通過感受引出結論,才符合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
d、忌浮,要具有深度。即少提浮在表面上的問題,應抓住認識事物與理解語言之間的緊密聯系,不斷開拓新知,使理解達到應有的深度。
e、忌亂,要逐步深入。提問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按邏輯順序,層層深入。
f、忌糊,要鋪路搭橋。提問要給學生一條思索的路子,起到思維定向的作用,要有一個明確的未知內容,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方向想問題。
當我們通盤考慮課文,設置的問題就會高質量。提問要找好切入點,要「牽一發而動全身。」南開學校特級教師靳家彥在講受《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文時,整篇文章僅僅提了三個問題:①這個小村莊原來是什麼樣子的?②現在的村莊又是怎樣的?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三個問題沿著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線索,既讓學生掌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又讓學生弄清了文章的思路。
2.相機引導、點撥要及時、適度。
有啟發式的提問,還需要有答後啟發式的"導",導思、導讀、導辨。導思,就是引導學生作更深入的思考;導讀,就是引導學生再次鑽進課文,進一步理解思想內容;導辨,辨詞句細微區別於毫發間。三個"導",是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來的重要方法。在上《坐井觀天》一文,文中的小鳥在井沿上,青蛙在井底;小鳥說天無邊無際,青蛙說天不過只有井口那麼大;小鳥說:「你弄錯了。」青蛙說:「我沒有弄錯。」小鳥和青蛙誰說得對?有一位教師是這樣引導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師:小鳥和青蛙誰說得對?
生:小鳥說得對。
生:青蛙說得對。
師:你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好。如果能把理由說出來,那就更好了。
生:小鳥說得對,因為天確實大的很,小鳥在天空中飛得高,看到的天當然是無邊無際的。
生:青蛙在井裡坐著,它看到的天當然只有井口那麼大,青蛙說得是真話、實話,也應該是對的。
師:(點點頭)有道理。還有什麼補充嗎?
生:我想對青蛙說,你別老在井底了,快跳出井口來吧!
生:我要是青蛙,一定要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天到底有多大。
聲:我要是小鳥,就先幫助青蛙跳出井口,再背著它飛到天空中,讓它開開眼界。
……
師:你們說得真好。再想想,假如青蛙隨小鳥跳出井口,飛上天空,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大家討論討論,看誰想得好、說得棒。
學生分組討論,各抒己見。
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科學地思維、想像和創新?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這是以老師的主觀意識,限制學生的思維?這是關繫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問題,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這位教師的課堂引導為我們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三) 授。解惑講授,破除疑難。
以前的教學實踐已經說明,講解並不是注入式的代名詞。能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就是啟發式。語言文字訓練,離不開啟發式的講解。
荀子曾說過:"我嘗終日而思焉,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能解學生之惑的講解,就屬於啟發式。學生思而未能解惑,或是缺乏背景知識,或是缺乏生活體驗,或是不得學習要領,此時教師的講解能使學生茅塞頓開,而有豁然開朗之感。如教《伯牙絕弦》時,教師應該講解當時的背景,讓學生知道俞伯牙與鍾子期互為知音,懂得俞伯牙做出驚人主動的原因,了解俞伯牙「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的落寞。假如沒有這些講解,學生理解這篇課文就難免膚淺了
(四)梳。 梳理整合,啟迪領悟。
一篇文章的學習,即要弄懂這篇文章寫的是什麼(主要內容),又要弄清這篇文章是怎樣寫的(表達方法)。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的學習,有字詞的積累,重點詞句的品析,思想感情的領悟等;表達方法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形式多樣。對於這些知識我們要引導學生梳理、整合、啟迪、領悟。
另外,還有學習方法的小結。讀、畫、品、讀等。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定能讓語文教學邁上新的台階。

⑵ 怎樣品析課文中的句子(語文高手幫忙啊,要怎麼品析啊我真的不懂,越詳細越好)

有兩個方法。
一,
1,、在原文中找到原句
2、根據上下文了解句子意思
3、找出關鍵詞
4、根據關鍵詞進行品析
————
二,
1、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什麼描寫手法(主要就是比喻、擬人、環境描寫)
2、如果是比喻、擬人的話就是: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事物……的特點
環境描寫的話:渲染了。。。的氣氛,烘託了。。的情感,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等等
————
其實語文是需要多讀多看,慢慢積累,看多了讀多了慢慢就有感覺了,品析句子是挺簡單的
ps:此乃本人原創,復制黨麻煩註明來處。。。

⑶ 如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品味詞語

語文是唯一以言語方式為教學內容的特殊學科,揣縻言語的閱讀幫是最有效的閱讀,因此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咀嚼品味是加強語言訓練的重要途,是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語言文字的基礎。新課標中也要求小學高年級學生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因此品析詞語,在落實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通過品析詞語,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感悟、理解課文。
餘映潮老師對於閱讀教學有過這樣的警語:「閱讀教學的三要素是誦讀、品析、積累」,可見,品析之重要性。而抓住重點詞句的品析理解課文內容,是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也是學習語文,感悟語言的有效策略,這已經是語文界的共識。
二、通過品析詞語,可以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課文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由字片語成的文字,每一篇課文必定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字詞,這些字詞既是一定意義的載體,也是一定情感的載體。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對事物的態度。因此,感悟作者在課文表達的情感,從重點詞語入手品析詞句,這是感悟的有效策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拓展比較對文本譴詞進行進一步的揣摩理解,鑒別欣賞,更有利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與運用。
三、通過品析詞語,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所謂品詞析句,就是對文章集中精力,由表及裡,精思熟讀,抓住重點句子和重點詞語去品味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找出重點句,重點詞,全身心投入,做到邊讀、邊想、邊勾畫、邊批註,把自己從重點詞句中體會到的寫在旁邊:可以想想句子的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可以想想作者用詞的巧妙;可以想想作者的表達方法;可以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並展開聯想和想像等等。在閱讀教學中,如果不斷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學生就能逐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體會,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就較為深入、透徹,從而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要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理解詞語,形成能力和習慣,詞語訓練必須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循序漸進。那麼,教師將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詞語品析呢?在教學中,本人按「查閱字典、理解本文;聯系語境,領會含義;抓住機會,正確運用」這三個環節進行。
一、理解詞語的恰當意義
理解詞語的本義是解詞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第一步。這一過程的訓練目的在於幫助學生藉助工具書,弄清詞語中每一個字的表面意思,然後再扎扎實實地理解整個詞語的完整意思。教學時,可根據詞語的不同結構、意義理解的難易程度。選用與之相適應的理解方法。概括起來、可分以下幾種情況:
1、直接獲取法
有些詞語對於本年段的學生來說比較生疏,憑現有的知識水平不能給詞語下一個准確的定義,因此只有藉助工具書才能更好地理解詞語的意義。
2、間接獲取法
前一種獲得詞語表義的方法比較簡意單、直接,只要學會查字典 的方法,就很容易做到。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語言能力,可應用對知識的積累,通過以下方法理解詞語:a、「合拼法」來理解詞語的意義。所謂「合拼法」就是把一個詞語分解成一個個詞素,分別弄清每個詞素的意義,再把它們合拼起來,連成一句通順、連貫,有條理的話。如: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張冠李戴」一詞時,先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冠」的意思,弄清讀音,再引導學生把四個詞素的意思連起來,通過遞補,增刪,把詞意,整理成通順、明確、簡潔的語言。開始學習「合拼法」解詞時,學生會遇到一些困難。一方面,有時學生不能在字典中正確取解,另一方面,不會將各個詞素的意思連起來,整理成通順,簡潔的語言。這時,老師不能急於求成,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討論,在練習中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b、;置換比較法理解詞義。如《豐碑》中,將軍看到一位戰士凍僵後十分生氣,他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如把「吼」字換成「喊」或「說」,再與原句作比較,細加品味品讀就會發現換了後就表達不出將軍當時無比悲痛憤怒的感情了。c、再現情景理解法。就是通過再現實物、展示圖畫、表演情景等方法很輕松地理解了詞義。d、對於一些內涵豐富的詞語,教師在教學時也要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仔細品味,這樣才能准確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例如,教學《清平樂•村居》時,「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中的「卧」,如果僅從字面上理解,「卧」就是「身體躺著」的意思,但文中並非單指躺著。此時,教師就應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進行思考和分析。
二、領會詞語的感情色彩
詞語不僅能表達意思,而且還能表達豐富的感情。作者的褒貶、喜惡都溢於言表,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既要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又要讓他們領悟其真實的情感。例如,在教學《在大海中永生》時,學生對「飛機在高空盤旋,鮮花伴著骨灰,撒向無垠的大海」中為什麼用「伴」產生了分歧。這時,教師要先讓學生弄清「伴」和「拌」各自的意思。然後,再讓學生觀看當年鄧小平逝世後「骨灰撒向大海,鮮花送給偉人」的錄像,同時讓學生思考「伴」和「拌」分別表達什麼樣的感情。通過分析理解,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鮮花伴著骨灰」,字面意思是鮮花陪伴著鄧小平的骨灰,實際卻表達了人們對小平同志的愛戴和懷念。而如果換成「鮮花拌著骨灰」,則僅寫出人們把鮮花與鄧小平的骨灰混合在一起撒向大海,難以表達人們心中的情感。
三、感悟詞語的表達效果
同樣的意思選用不同的詞語,其表達效果有時會大相徑庭。教師在教學中對那些極富表現力的詞語不要輕易放過,而應讓學生感悟其中的精妙,體會其表達效果。例如,在教學《愛如茉莉》時,教師應讓學生重點體會「我見從媽媽口中掏不出什麼秘密」「我趕忙把『『這也叫愛『『這句話咽了下去」「它送來的縷縷幽香,裊裊地鑽到我的心中」中的「掏」「咽」「鑽」這三個動詞的意思。這對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初步認識一些修辭手法,這樣更有助於學生對詞語和文章的理解。例如,《音樂之都維也納》中「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教師應讓學生先弄清「搖籃」的本義,再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說出「搖籃」在這里比喻什麼。這樣,就能讓學生深刻領會詞語的豐富內涵,為學生准確運用詞語奠定基礎。
學習語言、品析語言是語文教學之本。如果說閱讀教學中閱讀是本,理解是本,體驗是本,感悟是本,那麼學習語言、品析語言就是根基之所在。無論是閱讀、理解,還是體驗、感悟,都要建立在學習、品析語言的基礎之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品析語言,這樣才能輕松而有效地感悟文章的內涵,學習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

⑷ 如何品析文言文

新《課標》就語文的性質提出了二元論,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解決字詞的目的是銳化文言工具,賞讀課文則旨在涵養人文,兩者都要兼顧。現今的課程改革中,文言文教學多向內容、情感方向探究延伸,片面重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而忽視了學科的工具性。
現象
試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為例,文言文後的練習題在導向性方面,就存在這方面的偏差。如《五柳先生傳》:「這篇文章是陶淵明的自傳嗎?請課外查找有關資料,結合你所讀過的陶淵明詩作,談談自己的看法。」《馬說》:「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系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詩詞曲五首》:「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學中開個故事會。」《小石潭記》:「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並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岳陽樓記》:「思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把你的認識寫成一段文字,與同學交流。」《醉翁亭記》:「下面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改寫《醉翁亭記》而成的一首詞,名為『瑞鶴仙』。你喜歡《醉翁亭記》還是這首詞?寫一段文字,簡要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七則練習均從思想的角度談認識,談體會,給教者學者傳達了一個信息,即文言文要花大量的精力在內容分析上。很多文言閱讀課因此上成了思想政治課、聊天課。
語文教學應以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是應該注意人文化的一面,但如果忽視了基礎學科的工具性,特別是文言文所具有的自身特點,那純粹就是建空中樓閣,舍本求末。在教材中其實也有一些兼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練習。如《與朱元思書》:「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滿井游記》:「下列三組短語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飾關系,可譯成『的』;有的表示限定關系,可譯成『以』;有的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試加以辨析,並說說這些用法現在是否還在用。」《詩五首》:「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詩中你聯想到什麼?與同學交流。」可惜這樣的延伸題為數不多。
當然,文言文的教學空間非常大,新《課標》提出的「綜合實踐課程」理念,在文言文教學中也應得到充分體現,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春雨之「喜」除了詩人的心情外,還有「春雨貴如油」的氣候學和物候學知識。詩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形象地描繪出春雨之情態,也道出了地表徑流的地理學知識。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除了孔子的實事求是,學術誠實,兩小兒的求知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外,對於究竟太陽在早晨、中午哪個時段離我們近,則是個地理學方面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組織學生探究,獲得更全面的知識。
對策
1.研讀課本,質疑問難。
試舉課文《小石潭記》的教學為例。教材對「蒙絡搖綴」的注釋是:「遮掩纏繞,搖動下垂」。「綴」能解釋為「下垂」嗎?備課時,我特別查了一些資料。其中人教版教師用書上對這句話是翻譯為「遮蓋交結,搖動下垂」。到底是「下垂」,還是「連綴」?經查,商務印書館98年修訂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為「縫合,連接」,應取其「連接」義。再查四川辭書出版社的《古代漢語詞典》中為「系結,連接」。以上工具書中均未列「下垂」這一釋義。
另外,「佁然不動」在教材中注音為「yí」,解釋為「獃獃的樣子」。但查字典後發現,其實並不如此。「佁」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除了有「痴呆的樣子」之外,還有「靜止」這一詞條,而「靜止」更能體現游魚倏忽來去的情態。《古代漢語詞典》更是直接以《小石潭記》為例,釋義如下:「靜止不動的樣子。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且兩書均注音為「yǐ」。
在教學中,我將兩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學生反應很熱烈。因為他們向來將書本奉為寶典,這次是具有顛覆意義的一次課堂探究。在學習中,他們真正體會到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涵義。於是這篇課文的字詞學習學生格外細致,因為我提示他們還有注釋也存在爭議。
課後不久就有學生捧著字典來找我。「老師,書上注釋里對『悄愴幽邃』的『幽』,解釋是不是有問題啊?」「我查了字典,『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比『幽靜』要好。」「還有『水尤清冽』里『冽』只有『清澈』的意思,沒有『清涼』的義項。」……
此後,我還在課上抓住對「翕忽」一詞的理解,讓學生欣賞了潭中游魚的情致。是「輕快敏捷的樣子」還是「一致的樣子」?學生先查工具書,然後再根據語境作出了判斷。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到了學習文言文的快樂。
2.探究課內,含英咀華。
僅僅局限於一課內的字詞研究,我覺得還不夠。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已學篇目的溫習。其中較常見的就是歸納一詞多義現象。如學及《岳陽樓記》的時候,學到「連月不開」的「開」時,讓學生回憶在哪些課文中也學到過這個詞,意義是否一樣。靜默一陣後,學生七嘴八舌地報了起來。「《醉翁亭記》里『日出而林霏開』!」「什麼意思?」「散開!」「《滿井游記》里『如鏡之新開』,是『打開』的意思。」……討論得熱烈程度也許比不上說故事,講笑話,但我知道在這短短的幾分鍾里,學生通過自己的「溫故」,已經對這個「開」字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以後再見到這個字會在腦海里浮現它諸多的義項。這已足夠!
我們不可能帶著學生學完所有的文言文 ,只有教會他們能獨立、自主地去閱讀文言詩詞,才能進一步要求他們去分析、欣賞名篇佳作。否則,面對這些深奧晦澀的文字,學生只能如盲人摸象般對文章一知半解了。
當然,文言文的字詞教學不僅僅採用一種延伸方法,其他如將文言字詞與成語聯系也不失為一舉兩得的好學法。如《五柳先生傳》中「造飲則盡」的「造」字,與成語「登峰造極」中意義一致。學生在學課文的同時也有了意外收獲。如此不勝枚舉。
3.延伸課外,縱橫悠遊。
感受、領悟、積累,最終還要落實到實際運用上去。如果學生離了老師,離了參考書就讀不懂文章了,那是文言詩詞教學的失敗。在教會學生藉助工具書,藉助注釋,積累了相當的實詞虛詞知識後,我們不能忘記放手讓學生去實踐,去舉一反三。
學完一篇,選擇相近的,或者有聯系的文章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只需稍作引導,點撥即可。如學完《小石潭記》,課外再補充《永州八記》其他片段,以作呼應。學到《與朱元思書》時不妨把《三峽》拿來一用。《五柳先生傳》可延伸的文章更多,可以順勢復習《桃花源記》《歸園田居》,也可以拿幾首《飲酒》詩來讓學生品評一下。……
總之,只要消除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有利於學生輕松地理解和掌握文言實詞與虛詞的意義。要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自行探討,切實提高學生閱讀、品析、欣賞古詩文的能力。今後,我還將在課改中去探索、去實踐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人生旅途中亮麗的一道風景!

⑸ 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品析詩歌的過程是簡述教師的教學過程嗎

教師正確的引導學生品析詩歌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自己首先要掌握詩歌的鑒賞方法,然後通過每一節詩歌的朗誦,對學生講清楚如何從寫作意圖出場理解這個詩歌。

⑹ 如何品析文章

語文教學中,抓住關鍵字、詞來品析句子,抓住重點句子來理解課文是四年級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的任務,也是學生必須學會和掌握的一種基本能力。課堂教學中,對於課文中的重點段落、重點詞句我帶著孩子們進行了理解和研讀。很多孩子看似都聽懂了,弄明白了,可是當我要他們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時,就啞口無言了。光聽不練,顯然不能有效掌握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我布置了品析句子的作業,其實這項作業曾在三年級時也做過。可是,從家庭作業中看出,絕大多數孩子還是沒能明白到底如何抓住關鍵字、詞來品析句子,都理解為就是解釋詞語。在此,對此項作業進行特別說明。
品析句子的要求如下:
1、摘抄課文中的原句。
2、有出現關鍵的字或詞語的,先聯繫上下文理解字、詞的意思,然後再整體感悟、理解句子的意思。
3、對於沒有出現關鍵字或詞語的句子,則可以直接就一句話來談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通常情況下,需要品析的句子一定是課文中的重、難點,品析句子不能脫離課文,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情感思想要有整體的把握,不能只就一句話空談意思。
舉幾個例子,供大家參考學習:
1、課文原句: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品析:「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寫出了潮水的形狀和顏色,「浩浩盪盪」體現了潮水浩大的聲勢;「山崩地裂」寫出了潮水來時發出的巨大響聲。整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有聲有色地描繪了大潮湧來時的壯觀景象。
2、課文原句: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餘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
品析:「風號浪吼」和「漫天卷地」寫出了江潮的聲威。這句話寫潮頭西去,可是餘波依舊氣勢宏大,更能突出錢塘江大潮的壯觀。
3、課文原句: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
品析:「堆」字表現了樹葉的繁密,「不留一點兒縫隙」表明樹葉挨挨擠擠、密密麻麻;這句話體現了大榕樹的葉子又多又密。
對於課文中重點詞、句的理解和感悟,我們在課堂上都有精讀和精講。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主體思想,我們也有在教學中帶孩子們一起探討學習。但是品析句子有一定的難度,很多孩子目前能通過朗讀大致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了解文字背後的含義,但是卻不能用語言完整、准確的表達出來,所以需要系統的訓練。也還是有少數孩子,對於品析句子全無頭緒,不知從何如手。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需要進行專門的指導。如果家長沒有時間和精力的,可以為孩子購買《英才教程》之類的輔導書籍,給孩子做學習參考。孩子看得多了,練得多了,就能摸著品析句子的門道和方法了。但是此書買了就要用好,只能讓孩子課前預習和課後復習時用用,不能出現在課堂上代替老師的講解和自己的思考。課堂仍然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陣地,不可取代。

⑺ 品析句子的方法

1.從修辭的角度賞析。
常見的修辭有8種(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幫助人們理解。又如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用它說理可使論述詳盡,條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發讀者的感情,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用它敘事寫人,能使描寫細膩深刻。
2從結構作用的角度賞析。
一段話往往包含幾層意思,各層意思之間如果要結構嚴謹,渾然一體,某些詞語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一個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常見的有6種:總領下文、承上啟下(過渡)、為後文作鋪墊、前後呼應(照應)、總結上文或總結全文、點明中心或升華中心。等。我們應該抓住總領句、過渡句、總結句,分析其在結構上的作用。
3.從詞語運用的角度賞析。
很多重點句的含義,往往是通過一、二個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等關鍵詞語傳遞出來的。抓住句中關鍵詞語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種賞析句子的方法。

閱讀全文

與品析法是教學方法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藏紅花的食用方法及用量 瀏覽:73
深圳房產的計算方法 瀏覽:478
怎麼驗算有餘數除法的方法 瀏覽:986
能量杯使用方法 瀏覽:210
cvd常用制膜方法 瀏覽:411
如何讀書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648
治療濕尤方法 瀏覽:290
英語快速說話方法 瀏覽:610
機構退休金計算方法 瀏覽:365
小楷正確拿筆方法 瀏覽:475
專賣店茅台盒子酒鑒別真偽的方法 瀏覽:460
賓得k50使用方法 瀏覽:228
讓磁鐵自由旋轉的方法有哪些視頻 瀏覽:404
雷克薩斯山地車安裝方法 瀏覽:264
飲用水高氟水最佳解決方法 瀏覽:500
常用的安全風險分析評估方法有作業條件危險 瀏覽:346
手機游戲投屏到電視盒子方法 瀏覽:672
油鋸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356
蘋果6s手機桌面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33
沼氣池冒泡有什麼方法整治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