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祿貝爾的教育方法有什麼特點
福祿貝爾教育方法的特點是教育應當追隨兒童發展之自然,自我活動是兒童教育的原則,游戲是兒童的內在本能,尤其是活動本能因而對兒童的教育,不應加以束縛和壓制。
弗里德里希·威廉·奧古斯特·福祿貝爾是德國教育家,被公認為是19世紀歐洲最重要的幾個教育家之一,也是現代學前教育的鼻祖。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與實踐對世界各國幼兒教育的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
⑵ 什麼是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形成的實現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徑。包括教師直接指向教育內容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及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觀規律和原則的反映和具體體現,正確地運用各種教育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⑶ 教育傳播有哪些方法各有什麼特點教育傳播必須遵循哪些原則
傳播與教育
一:教育傳播的概念
教育是一種傳播現象,教育過程是一種傳播過程。
教育傳播是一種以培養和訓練人為目的而進行的傳播活動。
二:教育傳播的特點
1受者的特定性
受眾——少、純、合、顯
大眾傳播的受眾——多、雜、散、匿
2傳播的導控性
教育傳播與大眾傳播相比,其目標更明確,對受眾更具有引導控制的作用。
3內容的系統性
4效果的明確性
這和教育傳播有明確的目標有關系。
三:教育傳播的方式
(一)自學傳播
自學傳播與自我傳播是兩個概念。前者是教育傳播的一種方式,傳者不是本人,而是教學材料。比如自學者看的書,即起傳者的作用。自我傳播則是集傳者與受者於一身,是主我和賓我的信息交流。
(二)個別傳播
個別傳播與人際傳播比較,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傳者與受者都是不同的個體,並能立時得到反饋,等等。兩者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個別教育傳播具有明確的目標,教育信息流向向受者傾斜,而且這個傳播過程隸屬更大的一個教育傳播系統范圍(例如學校教育傳播系統),它的目標是那個大系統目標的一部分。而人際傳播可能具有各種不同的目標,例如朋友之間交談可以是個有心思,各有所求。
(三)課堂傳播
(四)遠程傳播(亦稱遠距離傳播)
如果將遠程傳播和大眾傳播加以比較的話,那麼除了前者具有嚴格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組織形式之外,兩者是十分接近的,有時很難分得清楚。
⑷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基本特點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類型及特徵
(一)實證方法
實證方法作為自然科學中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規范就是「用經驗材料證明或證偽理論假說」。這些經驗材料既可來自研究者的現實觀察或實驗活動(直接經驗),也可來自記錄了前人觀察或實驗結果的歷史文獻(間接經驗);這些經驗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須是可檢驗的。
實證方法包括教育測量法、定量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教育實驗法、內容分析法。
教育測量法是指根據某種規則或尺度,以數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現象或教育對象的某種屬性。其中,包含著測量的三個要素:事物及其屬性;數字或符號;法則。教育測量法的基本特點是根據一定法則,以測驗為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測試,從而獲得數量化的結果,並通過進一步分析獲得相關結論。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反映個體發展水平、教育發展狀況的方便工具,並提供可靠的數據。
定量觀察法是按照事先設計的一套明晰而嚴密的「計量系統」實施的觀察,它也被稱為系統化的、結構性的、標准化的觀察。這套系統包括:明確的觀察對象、有嚴密邏輯性的觀察項目系統、確定的觀察程序和記錄單位,還有物化的觀察記錄工具。它的長處是能系統地、高效地獲得大量真實的、確定的觀察資料,容易進行觀察記錄,而且觀察結果便於系統地定量處理和對比分析。它的短處是對觀察設計人員和觀察者的理論和技術要求較高,同時觀察過程比較呆板,缺乏靈活性。
問卷調查法是研究者用嚴格設計的統一問卷,通過書面語言與被調查者進行交流,來收集研究對象關於教育問題的信息和資料的方法。它有如下特點:1.調查工具標准化;2.調查過程標准化;3.調查結果標准化;4.研究效率高。
教育實驗法是根據一定的理論假設,有計劃地控制教育活動中的某些因素,以引起其他因素朝著有利於提高教育效果的方向轉變,然後檢驗假設,並由此揭示教育活動規律的綜合性研究活動。它的基本特點是:1.教育實驗要揭示教育現象或教育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2.教育實驗對因果關系的預先設想以假說形式表現出來,實驗過程圍繞假說展開操縱、控制等一系列干預活動,經觀察、分析,最後檢驗假說。內容分析法是對教育文獻的內容作客觀而系統的量化分析,並加以描述,從而對相關的教育現象作出事實判斷的研究方法。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的文獻資料可以是:1.以文字記錄的資料,報紙、期刊、教材等內容往往是專業研究者的研究對象。2.以聲音記錄的資料,包括:上課錄音、學生談話錄音、競選會現場的錄音,與某個年段的教材配套的錄音磁帶。3.以影像記錄的資料,包括:教學錄像、電影、電視、幻燈片、圖片。
內容分析法具有明顯、客觀、系統、量化等四個基本特點。1.明顯的內容;2.客觀的事實;3.系統的記錄;4.量化的結果。
(二)質性方法
作為與實證研究相對的定性研究,有著獨特的研究傳統和研究假設,為定性研究所採用的質性方法,有著它的定義。陳向明先生給質的研究方法下了一個定義:「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質性研究包括訪談調查法、定性觀察法、敘事研究法。
訪談調查法是研究者通過與被調查者面對面進行交談,以口頭問答的形式來了解某人、某事、某種行為態度和教育現象的一種調查方法。它有以下特點:1.調查過程靈活深入。2.獲取信息完整真實。3.適用范圍更為廣泛。訪談調查法的主要局限有:1.樣本小、費用多、時間長、效率較低。2.標准化程度較低,難以統計。3.調查過程容易產生偏差。4.訪談調查不能體現匿名的特點,不能完全消除受訪者的心理顧慮,這往往會影響受訪者所提供信息的客觀性。
定性觀察法是研究者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對被觀察的人或事所作的開放性觀察。它有以下幾種特點:1.可以了解到更為真實的信息。2.可以獲得更為完整的資料。3.可以進行多次觀察。定性觀察法也有局限:1.易受觀察者的主觀影響。2.觀察結果的代表性不夠高。
敘事研究法就是以敘述故事的方式來描述人們的經驗、行為和生活方式,通過所敘述的故事來探究經驗、行為的意義,及其蘊含的思想和哲理。在教育研究領域,敘事研究就是通過描述和分析有意義的教學事件、教師生活和教育教學實踐經驗,來發掘或揭示內隱於日常工作、事件和行為背後的意義、思想、理念,從中發現教育問題,探究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動特點。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特點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教育敘事研究具有:1.以質性研究方法為工具。2.以教育中的故事為對象。3.教育實踐者成為研究主體。4.形成認識時採用歸納的方式。但也有局限性:1.外來研究者徵得研究對象的配合相當耗時。2.不易了解到局內人的真正想法。3.研究者很容易受到敘事者故事的影響而偏離研究目的。4.敘事研究受到研究者個人傾向的影響。5.敘事研究對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系統方法
系統科學方法論的運用體現在研究主體身上,主要表現為系統思維。它的關鍵特點體現在運用系統科學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對象的性質,並據此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性方法——既包括實證方法,也包括質性方法,以達到研究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及相關因素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研究,著重探討研究對象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系統方法論及系統思維的特點:1.與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相比,系統思維具有清晰性和開放性。2.與自然科學的還原主義分析思維相比,系統思維強調系統的整體性。3.與以往任何一種研究範式相比,系統方法論提供了新的思維原則、模式、路線及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方法範例。
(四)復雜思維方法
復雜思維直面世界或事物本來具有的多樣性、復雜性以及變化的生動豐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運動變化的思維方式,是以非線性思維、關系思維、過程思維、情境思維為特徵的。教育系統的復雜性體現在:1.教育活動組成因素的多樣性和可變性。2.教育活動結構與功能、系統與部分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3.教育活動過程的動態生成性和教育結果的不確定性。
(五)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專家、學者的幫助,在教育實踐中展開科學研究,並以研究的成果指導自身實踐的一種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特點:1.以中、小學教師為研究主體,教師即研究者,課程即實驗,課堂即實驗室。2.強調參與、合做與交流。3.強調實踐反思。
(六)文獻法
文獻檢索是科學研究工作中一個重要的步驟,它貫穿於研究的全過程,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文獻檢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獻檢索是由文獻貯存和文獻檢索兩個部分構成的一個檢索系統。狹義的文獻檢索則指根據檢索課題,利用一定的檢索工具把所需要的文獻及其線索查出的過程。文獻法有利於全面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情況、現狀,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科研成果,幫助研究人員選定研究課題和確定研究方向;有利於為教育科研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復勞動,提高研究效益;有利於拓展研究思路,發展創造性思維,提高課題研究的創新性。
⑸ 你認為好的教育方法,應該具備什麼特點
有人說教育不僅僅是家長的事,但實際上家長的教育確實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根據專門機構的研究,孩子的1-36月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時期。不要以為這個時期的孩子什麼都不知道。相反,這個階段最容易對孩子產生影響。你的一舉一動都在默默影響孩子以後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優秀教育方式的特點大部分都知道,但很少做
大部分優秀的教育方式都有明確的目的,我們的家長教育孩子們不考慮結果,盲目地發泄感情。孟母在教育上有明顯的目的,希望孩子能學好。董事的目的也很明確。這是為了孩子不學習喪葬禮儀,不學習市政商人。相反,我們的父母大部分沒有明確的教育目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喂養孩子。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生孩子不是要求家長喂孩子。
⑹ 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方法有什麼特點要4個特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內容分析與寫作特點:
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範例。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
一、內容分析
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這一部分,孔子向學生問志。但孔子沒有直接讓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溫和自謙的話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他們創造一個輕松、親切、活躍的環境。孔子一出場,就給人以態度和藹、思想明智、胸襟開闊的印象,可見孔子確實是一位高明的老師。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可分四個層次。
第1個層次(「子路率爾」──「夫子哂之。」):這一層次,寫子路述說己志。孔子見子路不謙讓,所以笑他。既是暗示性的批評,又不傷其自尊。
第2個層次(「求,爾何如?」──「以俟君子。」):這一層次,寫冉有述志。他「長於政事」,認為儒家的最高理想──實現禮治,要等待君子協助才能辦到。
第3個層次(「赤,爾何如」──「願為小相焉。」):這一層次,記述公西華述志。他很重視禮治,年齡雖小,態度卻很謙恭。
第4個層次(「點,爾何如?」──「吾與點也。」):這一層次,寫曾皙述志。孔子對曾皙予以贊揚。
這一部分,是寫子路先回答說,他有治理「千乘之國」的才能。孔子對他的話不以為然,報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圓幾十里的小國的才能。公西華的回答更為謙遜,他說自己的才能只配做個小司儀官。孔子對冉有和公西華的話都沒有立即表明態度。曾皙表示不願做官,但他所描繪的師生暮春郊遊的美好圖景,正是儒家所嚮往的「禮治」社會的景象,是「禮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體現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對他的話非常感慨,當即表示贊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這一部分寫子路、冉有、公西華走後,曾皙向老師探問那三位同學的談話如何。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所談的志向逐個加以評價。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究禮讓,可是子路的話表現得不謙讓,所以笑他。而對冉有和公西華的謙遜態度是滿意的,尤其是對公西華,從他的才德看,足可勝任一個大司儀官。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們師生關系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對每個人的情況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談中,也引導學生立志,關心國家政事,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當四個學生述志後,他高屋建瓴地將他們的發言上升到「禮治」,將他們要做的事上升到與治國有關的高度,很有指導意義。
二、寫作特點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緊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來記述,五個人的發言都合乎各自的個性、身份、志趣、教養,顯得深刻而生動。
2.全篇以「言志」為中心組織材料,思路清晰,極有層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現力較強。
3.成功地運用對話和人物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師生間的對話,將人物的心情語態,精神氣質,都傳神地表現出來,寫得簡練含蓄,生動感人。
⑺ 孔子的教育方法有哪些特點
孔子主張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士」、「君子」。「士」是周代統治階級中的最下層,「君子」是在位者的統稱。所謂「學而優則仕」,即是說學好了就能做官。
孔子很注意對學生性格的了解和培養。他針對弟子不同的性格施於相應的教導。
孔子注重誘導式的啟發教育,而不是要求學生死讀書。他的教育方法,是建立在學生深入思考的基礎上的。
孔子對弟子使用的語言,往往是含蓄而形象,耐於咀嚼。他的循循善誘、觸類旁通的啟發教育在教育史上是有卓越貢獻的。
孔子在當時以博學多能著稱。他的博學是由於「學無常師」,「不恥下問」得來的。他教育學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常常以自己的不斷求知、積極學習的態度來鼓舞弟子。他所謂的「學」主要是指人倫道德的修養和力行方面。他強調「行」的重要,但他也很重視讀書。
⑻ 教育法的特點主要有
教育法的特點:
1.主體的復雜性。
教育活動包括興辦教育、管理教育、實施教育、接受教育、參與和支持幫助教育等諸多方面。這些活動涉及到教育行政機關、其他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包括企業、事業單位、農村集體組織)、學校、社會團體和幾乎每個家庭和公民。這些公民、法人、組織都是教育法調整的對象,都在教育活動中享有廣泛的權利和承擔多方面的義務,從而使教育法的主體呈現復雜性。
特別應注意的是,作為教育法的主體之一的學生也是公民,學生是屬於特殊群體,處於一個特殊地位,他們由於年齡等原因,其權利能力(指法律賦予公民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與行為能力(指法關系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行為,依法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之間出現不一致兒童、少年在某些方面具有權利能力,但不一定具有行為能力,因此,對其更加以特殊的依據。其權利能力是法律賦予的。我國《民法通則》第九條規定:「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即不論其民族、性別、職業、地位等何種差別,也不論其年齡是大是小,其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學生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具備權利能力,並不一意味著他能正確運用這種能力,要正確運用權利能力必須具有成熟的理智,能認識自己行為的後果,才能在民事活動中維護自己的利益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2.調整范圍的廣泛性。
(1)從教育對象上看,我國憲法賦予了每個中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已經變成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行以來,每個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大多數初中畢業生要接受普通高中和各種形式的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不同類型教育相互溝通相互銜接,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起,取消了報考普通高等學校的年齡和婚否限制,這意味著終身教育體系正在形成。在這些教育活動中,接受各種形式、不同層次的教育和培訓的教育對象,都享有著教育的權利和承擔著相應教育的義務。
(2)從調整的教育法律關繫上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伴隨著辦學體制、管理體制、投入體制、招生就業制度、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教育領域中的社會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諸如:在改革辦學體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中,教育機構之間的協作、各種社會組織之間的聯合辦學,需要界定產權關系,民辦教育機構的舉辦者、管理者、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委託培養關系;學校內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學校與教師之間的聘任關系;高等學校融入國家創新體系,科研機構、企業之間基於「產學研」一體,職業學校與企業之間基於「產教結合」而產生的合作關系,金融機構與學生之間的學生貸款關系,國家留學基金組織與公派出國留學或來華留學人員之間的資助留學關系及相應的擔保關系,教育機構與境外組織或個人之間的合作辦學關系,學校科研成果轉化中的風險與利益分配,學校事故中的責任歸屬和賠償主體認定,等等。這些社會關系的調整已遠非計劃經濟條件下僅憑採取行政措施和政策所能解決的,這些社會關系有著深刻的利益背景和復雜的利益體系,充滿著利益矛盾與沖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各種利益關系只能以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律加以調整。這是教育法調整范圍的重要方面。
3.法律後果的特殊性。
主要表現在:
(1)注重保護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可以說,全部教育法的核心是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尤其是保護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不一致的兒童、少年。對學生錯誤行為的處理主要是採取批評教育的方式。比如對不按時入學或流失的適齡兒童,更主要是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只要他們入學或返校就讀即可,對他們本人並不進行處罰,而是要處罰其家長或其他監護人。
(2)注重保護教師的特殊職業權利。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享有《教師法》所規定的特殊權利包括教育權、教學權、科學研究權、指導學生發展權、帶薪休假權、進修培訓權等。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當教育,而學生由於自身原因造成財產損失或人身傷害的,教師不承擔法律責任。當然,如果教師有過錯,如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則要承擔相應責任。
(3)注重維護學校的正當權益。教育是國家的公共事業,學校是培養人的主要場所,教育法對之給予特殊的保護。教育法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經費,不得擾亂教學秩序,不得侵佔、破壞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設備。對違反者,要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行政處罰;造成損失的,責令賠償損失;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具體處理過程中,一般應該從快、從嚴,體現學校正當權益的特殊重視。
⑼ 著名的12種教育方法,都有著哪樣的特點和好處
11、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系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
(1)確認他的問題。
(2)讓他描述他的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他們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經歷它的成長過程。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才,所以教育方式真的很重要,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更加優秀,那以上12點必須牢記並且做到哦,給孩子一個最完善的教育方式吧,相信你的孩子一定能成為世界上棒的!
⑽ 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方法有什麼特點
⊕因材施教,根固枝繁——可享蔭涼
孔子的教育理念不是千篇一律地說教灌輸,而是在了解學生的習性和個性心理後,根據不同情況採取因材施教的教育綱領。關於什麼是因材施教?教育家陶行知告訴我們:「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不因人而異,不審核教材是否適宜的教育,會產生什麼結果呢?
孔子的弟子陽虎做季孫氏的家臣,後來被迫逃往晉國,深得趙簡子的信任,成為趙簡子的家臣。有一次,陽虎對趙簡子說,他以後再也不想培養人。趙簡子尋問其中的緣因。陽虎傷感地說:「朝廷大臣、地方官吏、守邊將士,很多人都是我培養的,可是後來那些離間我同君王的關系、敗壞我的名聲、親自領兵追捕我,都是我的學生。所以,我再也不願意培養人才。趙簡子聽後說:「教育如同栽培桃李的人,本來夏天可以在樹蔭下乘涼,可教育不當就會被荊棘所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才會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建設人類的共同家園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因環境、遺傳等因素影響,每個人天賦、個性自然各異,那麼不論智力的高低快慢,均採取一刀切、滿堂灌的教育方式是資源很大的浪費。孔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教誨,延續到明朝,導致了心學家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學理念。依據此理念陶行知先生則進一步延伸認為:教育即學習,學習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漢初韓嬰《韓詩外傳》的這個記載及陶先生的教育實踐證實:教育不首先從德育開始,培養不出真正合格的人才,於是只有自飲親手釀造的苦酒。
⊕德育在心,循循善誘——順勢立德
很多讀者說自己的孩子喜歡玩,不喜歡學習,哎!喜歡玩為什麼就是不喜歡學習呢?要想玩,不學習行嗎?你可曾發現孩子們在學習怎麼玩時是那麼專注、迅速,其實把孩子玩時專注轉化到書本教育不是難題,之所以會成為難題,是忘記孔子「循循善誘」教育方法。
蘇老五的孩子虎子6歲和蘇偉8歲,很聰明調皮,非常喜歡玩。我就在吃飯前針對孩子的特點講一些有趣小故事,慢慢孩子開始對故事感興趣了,有一個月時間孩子改了很多不好的習慣。一次,我買了半斤「小米椒」(一種非常辣的辣椒)讓老五給我抄完,老五說太辣全抄你吃不了,我說:「米都不剩下一粒,這么難得的享受會浪費?」就快吃完時,蘇偉看著流汗的我說:「伯伯,辣不辣?」我說:「你說呢?」吃完在講課之前,我先問:「碟子和飯碗為什麼沒有剩下東西呢?」孩子說我餓了。我說:「不是,因為伯伯知道剩的不是一粒米,是羞恥!說到沒有做到更是羞恥!要說小米椒不辣那是假的,不怕辣才是真的。為什麼辣的冒汗還是吃完了呢?我知道每吃一個就離勝利更進一步,因為我把它當享受。那麼你們說懂得節儉、堅守誠信、堅持到底好不好?」就這樣每天不到1小時的教育,不久孩子的母親參加家長會,聽見老師稱贊兩個孩子出類拔萃,高興的一天沒有吃飯,急忙地向我傳遞快樂的情緒。
此事提醒我們因材施教是教育對象和教材兩方面的事,老師只要德育在心,遇見機會再循循善誘地正確引導,就能順勢立德,引領孩子獲得對一生有益的優秀品德和人格。而循循善誘,也不只是尋找知識和孩子興趣的結合點,更是老師對知識本身內在聯系的積極尋找。找到知識之間的自然介面,才能把更多的知識自然有效地傳遞給出去,如此孩子掌握的知識才是牢固的知識體系。所以《進化論》的作者查里斯·達爾文明確地指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可見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可使孩子獲得牢固的知識體系,確保學生「由一得多」廣泛地思學,如此社會發展才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不悱不發,不悱不發——醍醐罐頂
沒有艱辛耕耘,哪來甘美收獲?所以只有努力思考,老師再點醒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經過多年艱辛學習、探索、實踐,此書我覺得基本滿意了,但總感覺還有點隱含的缺失,自己苦索不得、迷惘漸生。此時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王亞嘉告訴我:「此書旁徵博引,知識面涉及廣泛。但是裡面的內容又有些太旁徵博引了,缺少綱,因此我建議改成綱舉目張型的,這樣讀起來會更清晰。」是啊!珍珠一顆顆放著有它的價值,但要是成串,即使遮掩的沙石再逼真,只要輕輕一提一抖,自然按先後順序排列,一系列附著多餘的物自然落下,就自然剩下光彩奪目的珍珠項鏈了。這一建議讓我頓時豁然開朗、醍醐罐頂、疑惑全無!
所以,好老師的作用無常形,有時如一根線,有時如一根針,有時又如一盞燈,有時又如一鍬,總之因地制宜、疏通引流。孔子的教學方法:一是讓學生經過努力思考後,到了似乎清楚但又不明確時再去點醒、引導;二是力求使學生能達到舉一反三地推知更多的知識。此法造成的結果就是猶如醍醐罐頂⑤,有無科學性誰說都沒用,自己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