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議程設置的說明
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媒介影響社會的重要方式,其觀點主要來自政治學,李普曼的《輿論》最早提出該思想,被認為是傳播學領域的奠基之作。
議程設置(agenda setting)的基本思想最初來自於美國新聞工作者和社會評論家沃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922年,李普曼在其經典著作《輿論學》(Public Opinion)中提出了他的觀點:「新聞媒介影響『我們頭腦中的圖像』」,這成為議程設置理論的雛形。
1963年,伯納德·科恩(Bernard Cohen)提出了對「議程設置」最有影響力的表述:「在多數時間,報界在告訴它的讀者該怎樣想時可能並不成功;但它在告訴它的讀者該想些什麼時,卻是驚人地成功」 ,這更清楚的指出了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
1968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兩位研究人員馬爾科姆·麥肯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納德·肖(Donald Shaw)對李普曼的思想進行了實證性研究,他們對1968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傳播媒介的選舉報道對選民的影響進行了調查分析,並於1972年在《輿論季刊》上發表了論文——《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作為他們研究的總結。其主要含義是:大眾媒介注意某些問題而忽略另一些問題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影響公眾輿論,而人們一般傾向於了解大眾媒介注意的那些問題,並採用大眾媒介為這些問題所確定的優先次序來確定自己對這些問題的關注程度。他們的研究標志著一個新的傳播效果理論——「議程設置(agenda-setting)理論」的誕生。這個理論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議題從媒介議程向公眾議程的傳播過程,另一個方面是公眾在頭腦中形成這些議題和對象時新聞媒介所起的作用。
《新聞學大辭典》將議程設置理論解釋為:「由馬爾科姆·麥克姆斯和唐納德·肖於1972年提出。……核心觀點是:大眾傳播媒介在一定階段內對某個事件和社會問題的突出報道會引起公眾的普遍關心和重視,進而成為社會輿論討論的中心議題。」美國學者沃納·塞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在其《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一書中,對議程設置理論提出了較為理性的認識,認為「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這樣一種能力:通過反復播出某類新聞報道,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而在中國學者郭慶光教授的《傳播學教程》一書中,他認為議程設置的中心思想是: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 。
根據麥肯姆斯和肖的研究,媒介的議程設置效果還要看公眾與媒介的接觸頻率、公眾對媒介的需要程度、當時人際交流的情況、不同公眾的興趣等因素的影響。而且,人際交流和親身觀察以及很多具體情況也會增大或減弱媒介議程設置的效果。另外一些學者通過研究發現,時間在媒介的議程設置中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媒介議程設置的效果並不是立即出現的,一般都是在新聞報道幾周之後。同時,公眾對信息的接受量一般是有一定限度的,過多的議程往往會削弱媒介議程設置的效果。麥克姆斯和肖的一項研究發現,公眾的議事日程中不能超過5-7個議題,否則受眾就會忽略很多媒介認為重要的議題。
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的議程設置功能,已經被眾多的學者接受,並從政治、社會生活的多方面進行了實證研究。人們也普遍意識到傳統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對公眾議程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卻又是強大的。但是,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路作為新媒體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由於網路傳播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有著很強的互動性,網路受眾可以自由地選擇信息和表達觀點,既是傳播者又是接受者;同時,以頭版或頭條形式出現的傳統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在網路上也不再那麼明顯;再者,網路上的信息量是傳統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在網路傳播中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將會弱化,甚至不再存在。
Ⅱ 最適合調查研究的方法
作者:孫亞男
選擇合適的調研方法直接關繫到調研工作開展。結合調研工作實際,將常用的九大調研方法進行介紹分析,供大家調研時參考:實地觀察法,訪談調查法,會議調查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調查法,抽樣調查法,典型調查法,統計調查法,文獻調查法
實地觀察法
調查者在實地通過觀察獲得直接的、生動的感性認識和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但因該法所觀察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現象或外部聯系,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且受調查者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因此,不能進行大樣本觀察,需結合其他調查方法共同使用。通常適用於對那些不能夠、不需要或不願意進行語言交流的情況進行調查。
訪談調查法
該法是比實地觀察法更深一層次的調查方法,它能獲得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適用於調查的問題比較深入,調查的對象差別較大,調查的樣本較小,或者調查的場所不易接近等情況。包括個別訪談法、集體訪談法、電話訪談法等。但由於訪談標准不一,其結果難以進行定量研究,且訪談過程耗時長、成本較高、隱秘性差、受周圍環境影響大,故難以大規模進行。
1958年冬天,彭德懷在湖南平江與群眾圍爐座談進行調查
會議調查法
這種方法是訪談調查法的擴展和延伸,因其簡便易行故在調查研究工作中比較常用。通過邀請若干調查對象以座談會形式來搜集資料、分析和研究社會問題。最突出的優點是工作效率高,可以較快地了解到比較詳細、可靠的社會信息,節省人力和時間。但由於這種做法不能完全排除被調查者之間的社會心理因素影響,調查結論往往難以全面反映真實的客觀情況。且受時間條件的限制,很難做深入細致的交談,調查的結論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調查者自身因素影響等。
問卷調查法
即間接的書面訪問,該法最大優點是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在廣闊的范圍內,對眾多的調查對象同時進行調查,適用於對現實問題、較大樣本、較短時期、相對簡單的調查,被調查對象應有一定文字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如對某地區農村黨員教育培訓情況調查、中小學教師隊伍科研現狀的調查等。由於問卷調查法只能獲得書面的社會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動、具體的社會情況,因此該法不能代替實地考察,特別是對那些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應配合其他調查方法共同完成。
專家調查法
這是一種預測方法,即以專家作為索取信息的對象,依靠其知識和經驗,通過調查研究,對問題作出判斷和評估。最大優點是簡便直觀,特別適用於缺少信息資料和歷史數據,而又較多地受到社會的、政治的、人為的因素影響的信息分析與預測課題。廣泛應用於對某一方案做出評價,或對若干個備選方案評價出相對名次,選出最優者;對達到某一目標的條件、途徑、手段及它們的相對重要程度做出估計等。
抽樣調查法
指按照一定方式,從調查總體中抽取部分樣本進行調查,並用所得結果說明總體情況。它最大的優點是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相對准確的調查結果,具有較強的時效性。組織全面調查范圍廣、耗時長、難度大,常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進行檢查和驗證。比如開展全省黨風廉政建設社會民意調查、流動黨員現狀社會調查等。局限性在於抽樣數目不足時會影響調查結果的准確性。
典型調查法
指在特定范圍內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特定對象進行調查研究,藉以認識同類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及本質的一種方法。在調查樣本太大時,可以採用此種方法。但必須注意對象的選擇,要准確地選擇對總體情況比較了解、有代表性的對象。如某地級市開展對區縣市農村黨員致富情況的調查,應選取經濟發展較快、農村黨員致富能力較強的縣市作為典型調查對象。
統計調查法
通過分析固定統計報表的形式,把下邊的情況反映上來的一種調查方法。由於統計報表的內容是比較固定的,因此適用於分析某項事物的發展軌跡和未來走勢。如通過黨員統計年報表,可以分析出某地全年黨員的發展、轉接、流動等情況,並能分析出比上年同期增減情況,還可對下一步趨勢作出預測。運用統計調查法,特別應注意統計口徑要統一,以統計部門的數字為准,報表分析和實際調查相結合,不能就報表進行單純分析。如對某一個數據大幅度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報表中難以反映出來,只有通過實際調查才能形成完整概念。
文獻調查法
通過對文獻的搜集和摘取,以獲得關於調查對象信息的方法。適用於研究調查對象在一段時期內的發展變化,研究角度往往是探尋一種趨勢,或弄清一個演變過程。這種方法能突破時空的限制,進行大范圍的調查,調查資料便於匯總整理和分析。同時,還具有資料可靠、用較小的人力物力收到較大效果等優點。但它往往是一種先行的調查方法,一般只能作為調查的先導,而不能作為調查結論的現實依據。
以上介紹的只是經常被採用的九種方法。事實上,在調查研究工作中,調查者經常不拘泥於某種特定方法,而是相互交錯、靈活運用這些方法。
Ⅲ 調查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調查研究工作的方法是指調查的途徑、手段。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現在的調查研究除了採用傳統的方法外,又創造出了許多新的科學方法。調研的方法有多種開元研究具有多年的調研經驗總結如下:
1、會議調查法和實地觀察法會議調查法。是調查研究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召集一些了解詳細情況的同志,用座談或討論的形式,請他們談談某些問題的情況和他們對此問題的認識,提出建設性意見。開調查會的好處是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到比較詳細的情況,效率比較高,而且由於參加會議的同志是比較熟悉情況的,因此掌握的材料會比較可靠。開調查會一般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選定適合參加調查的人員。參加調查會的人員應是熟悉情況的同志。如果對情況不熟悉,就不可能談出真實的情況來,甚至會把調查者引向事物的反面。二是參加調查會的人員應盡可能挑選各個層次、各個行業或部門、不同年齡的人員,這樣便於更廣泛地了解各方面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三是調查會要有活潑、暢所欲言的氛,主持調查會的同志要善於用坦誠的態度、民主的作風、輕松的語言、活潑的手勢等談話藝術,解除與會者的緊張心理,引導大家展開討論。四是根據不同的情況,確定調查會的規模大小以及分幾次開還是一次開。有時事情情況較復雜,發言人較多,可以分開兩次或多次,讓參加座談的人員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有時由於一些領導或權威人士的參加可能會使參加調查的同志緊張或拘束,不利於發表意見,主持人就可以分層次召開或個別徵求領導及權威人士的意見。五是將調查的內容提前告訴參加會議的人員,請他們提前做好准備,防止調查會開始才提出議題的做法。實地觀察法。是指調查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或者藉助科學的工具和手段,直接考察正在發生的經濟或社會現象。實地觀察法是搜集非語言行為資料的首選方法。實地觀察法的主要優點是,調查者能夠在實地直接感和客觀對象,所獲取的是直接的、生動的、具體的感性認識,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但實地觀察法所觀察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現象或外部聯系,帶有一定的偶然性。
2、文獻調查法和~調查法文獻調查法。是指通過對文獻的搜集和摘取,以獲得關於調查對象的信息。文獻是指記錄知識的信息資料,是調查資料的重要來源。對於社會現象的歷史演變及發展趨勢的研究等,文獻資料就可能成為首要的資料來源。文獻調查法的目的作用,在於充分了解事物的背景與概貌,以探求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文獻調查法往往是一種先行的調查方法。一般只能作為調查的先導,而不能作為調查結論的現實依據。~測驗是一種充分體現民主精神的調查方法,可以充分了解群眾對某問題的態度和意見。~測驗一般採取兩種形式:一是走訪調查。調查者通過抽樣法,選定一定數量的調查對象,通過同他們面談或電話聯系等,了解他們的真實思想和意見。這種方式可以了解到與調查內容相關的其他內容。其缺點是容易使被調查者產生一些拘束,不願談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來。~測驗選的對象越多,了解到的情況就越接近真實,~測驗挑選對象時應注意不要單調地選一種人,而應從年齡、職業、收入、政治面貌、種族、性別等不同的方面選出不同的人來,這樣才能保證~測驗的廣泛性和真實性。二是書面調查。一般採取無記名方式,調查者提出一些題目或調查內容,通過卡片、信函和問卷等書面形式分發給一定數量的群眾,由群眾自願填寫,然後收回,進行統計分析,由於採取無記名方式,群眾沒有任何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壓力,可以無所顧忌地把自己的真實想法提出來,因此這種方式可以了解到群眾真實的心理和看法,對改進工作很有幫助,而且由於這種調查面廣,增加了解調查的材料。
3、訪談調查法和資料調查法訪談調查法。是指調查者與被訪者通過口頭交談的方式了解調查對象情況的方法。訪談調查法要求訪談者不僅要做法訪談前的各項准備工作,而且要善於進行人際交往,與被訪談者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和一定的感情,熟練地掌握訪談中的提問、引導等技巧,並根據具體情況採取適當的方式進行面談。資料調查法。即通過收集有關現成的書面資料,查閱各種歷史檔案,進行調查研究。這種方式簡單易行,尤其對於不容易接觸的東西或地方,通過這種方式就能獲得一定的情況,資料調查法的缺點是收集到的資料是第二手資料,有時會由於其記錄者的水平問題,使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受到影響,因此進行資料調查時,要認真核對資料,盡可能地掌握完整的資料。
4、統計調查法和實驗調查法統計調查法。是利用固定統計報表的形式,把下邊的情況反映上來,通過分析而進行的一種常用的調查研究方法由於統計報表的內容是比較固定的,因此可能通過報表分析出某項事物的發展軌跡和未來走勢,如通過每月報表,可以分析出某個企業逐月產值完成情況,並能分析出比上年同期增減情況,還可預測出下一步的趨勢。運用統計調查法,應注意幾點:一是統計口徑要統一,否則是不可比的;二是應以統計部門的數字為准,否則分析的依據難免有誤;三是報表分析和實際實際調查相結合,不能就報表進行單純分析,如對產值大幅度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報表中難以反映出來,只有通過實際調查才能形成完整概念。實驗調查法。是指經過特殊安排,適當控制某些條件,使一定的社會現象發生,以提示其產生原因或規律的方法。其特點是:控制某種條件,較准確地了解有關現象的變化,深刻地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實驗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很大程度取決於能否有效地控制實驗過程,尤其是取決於對實驗因素的控制和對非實驗因素的控制,實驗調查法通常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達到一定的理論目的,即檢驗一定的假設;二是可以達到一定的實踐目的,即對新的政策、措施或社會形態的合理性進行檢驗。
5、綜合歸納法和問卷調查法辦公室工作人員在調查研究中可能會接觸到很多零碎繁雜的情況,如果把這些情況不加整理地全給領導端上來,就不能達到整體研究的目的,因此,必須對這些情況加以整理,整理的辦法之的就是綜合歸納法,所謂綜合歸納法就是把研究對象的各個部門、各個方面和各種因素聯系起來考慮,通過考慮得到普遍性的、有規律的東西,形成多樣性的統一,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綜合歸納法是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並不是事物各個方面的各個部門的簡單相加。綜合歸納離不開分析研究。問卷調查法,是指調查者運用統一設計的問卷並選定一定數量的調查對象了解情況或征詢意見的方法。這種方法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同時進行大范圍的調查,調查資料便於匯總整理和分析,資料較為可靠,能夠用較小的人力物力消耗收到比較大的效果。
6、回溯分析法和典型調查法回溯分析法一般用在對某項決策效果的調查研究中,即在某項決策面臨失效的情況必須重新決策時,就需要對原有決策的產生背景及決策本身進行客觀分析,找出失誤產生過程的原因,在此基礎上糾正失誤。回溯分析一般採取兩種方法,一是從原有決策的起點開始,一步一步按事物發展順序來進行,通過對當時決策背景、決策實施的每一步的演示,找出問題的症結。二是從決策的結果開始,倒著一步一步地進行分析,先擺出失誤的後果,然後找出引起失誤的原因,再找出更深層次的原因,直到找出最終的原因。回溯分析必須以充分的事實說話,不能想當然搞假設推理。典型調查法,是指在定范圍內選具有代表性的特定對象進行調查的方法。這是調查中經常使用的方法,雖然是選擇部門對象進行調查,但這些對象具有代表性,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徵,所以也能夠達到認識事物總體的目的。典型調查必須注意對象的選擇,如選擇的對象不具有代表性,那麼就很難得到對事物整體的正確認識。這就要求調查者根據調查的目的要求,詳細了解所有調查對象的概況,認真加以分析比較,從中選擇出具有代表性的對象,只有這樣調查才能具有全面的代表意義。以上介紹的調查研究的方法,只是一般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在調查研究中使用時,並不是單一運用的,而是互相交錯運用的。因此,辦公室人員應在調查研究工作中靈活運用。
Ⅳ 調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調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實地調研法、問卷調研法、抽樣調研法、會議調研法、訪談調研法。
一、實地調研法。實地調察法就是自己通過身臨其境地去現場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的調研方法。其優點是調研內容生動、直觀。缺點是要花費較多調研時間,且調研真實性跟調研人的主觀性聯系較大。
二、問卷調研法。就是將所要了解的情況通過問卷的形式發放出去,然後統計收回問卷中各問題所佔的百分比例來獲取調研信息的一種調研方法。這種調研方式在短時間內就可獲得相關調研信息,但是信息准確性不高。
三、抽樣調研法。就是在調研對象中按一定比例抽取相當數量的對象開展調查研究,再將調研結果按抽取的相關比例進行相應放大的一種調研方法。其優點是在較短時間內可獲得較為准確的調研信息,缺點就是抽樣數據不足會影響調研結果。
四、會議調研法。就是請調研對象以座談開會的形式直接地了解想要獲得信息的一種調研方法。這種方法是比較常用的一種調研方法,其優點是所用時間短,調研工作效率高。缺點是調研對象的心理會直接影響調研信息的准確性。
五、訪談調研法。就是通過走訪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調研對象來獲取調研信息的一種調研方法。其優點是調研所獲得的信息准確性高,有助於問題的深入了解。缺點是工作量大,耗時長,成本高,不易大規模開展。
Ⅳ 調查研究方法有哪些
1、問卷調查法:即間接的書面訪問,優點是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在廣闊的范圍內,對眾多的調查對象同時進行調查。
2、訪談法:能獲得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適用於調查的問題比較深入,調查的對象差別較大,調查的樣本較小,或者調查的場所不易接近等情況。
3、觀察法:調查者在實地通過觀察獲得直接的、生動的感性認識和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通常適用於對那些不能夠、不需要或不願意進行語言交流的情況進行調查。
4、文獻法:通過對文獻的搜集和摘取,以獲得關於調查對象信息的方法。適用於研究調查對象在一段時期內的發展變化,研究角度往往是探尋一種趨勢,或弄清一個演變過程。
調查研究方法遵循的原則
調查研究方法應遵循的三項基本原則是:
1、客觀性原則,即收集資料,分析資料以及得出結論都不摻雜研究者的主觀因素。
2、科學性原則,指調查研究必須藉助各門科學研究的有關成果而建立起來的具有自我規律的體系。
3、系統性原則,即要求調查研究要從系統的角度出發,適應對象的特點。
Ⅵ 議程設置理論的研究
「議程設置功能」是在李普曼的「擬態環境」以及拉斯韋爾關於大眾傳播的「環境監視功能」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提出的一個理論假說。這個假說提出後,引起了傳播學界的廣泛注目,許多學者紛紛對它進行探討和驗證。較有體系的研究有美國學者D.H.韋伯在1976年的調查,日本學者竹下俊郎在1982年和1986年進行的調查等等。
1.「 議程設置功能」的作用機制趨於明確化。學者們主要從三個角度來考察大眾傳播「議程設置功能」的作用機制。
第一個角度稱作「認知模式」,大眾傳媒報道或不報道某個「議題」,會影響到公眾對該「議題」的感知。
第二個角度是「顯著性模式」,媒介對少數「議題」的突出強調,會引起公眾對這些議題的突出重視。
第三個角度是「優先順序模式」,一般認為,傳媒對一系列「議題」按照一定的優先順序所給予的不同程度的報道,會影響公眾對這些「議題」的重要性順序所做的判斷。
大眾傳播主要是通過這三種機制來設置議程的。從「感知」到「重視」再到為一系列議題按其重要程度排出 「優先順序」,這是一個影響和效果依次累積的過程,越往後效果越大,影響也越深刻。(揭示的是長期效果)
2、對「議題」不同類型進行較深入的研究。例如,美國學者韋伯根據1976年的調查結果提出,公眾的「議題」在本質上是受到傳媒「議題」的影響的,但公眾的「議題」也可以分為不同類型,如「個人議題」、「談話議題」、「公共議題」 它們在傳播過程中有融合為一體的可能性。
3、分析不同媒體「議程設置」的不同特點。麥庫姆斯和肖在1968年和1972年兩次調查中,都是把報刊、雜志、電視作為一個總體來考察的,其後的許多研究則將不同的媒介加以區別,對它們不同的功能特點加以比較。
4、除此之外,一些研究還將「議程設置功能」與受眾的不同屬性結合起來加以考察,得出了一些初步結論。
Ⅶ 請問調研報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還有哪些形式
首先建議到網上找一個調研報告看看。裡面有一般形式、基本寫法等內容,概括來說一般有研究的背景,方法與過程,主要內容,結論或建議等內容。
主要方法就是調查研究了,當然在方法與過程階段可以詳細的說明調查的方法——如問卷調查,發放了多少問卷、問卷信效度如何檢驗,樣本如何選取等;也可以加上訪談,訪談一些重點個體....當然除此之外還可以用文獻研究等方法....
Ⅷ 調查研究法一般包括哪些具體方法
現代調查研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典型調查,是從個別到一般的調查方法;統計調查,是搜集社會現象數量方面和數量關系資料的調查方法;試點調查,是通過建立試點來搜集事實材料,積累新經驗和知識的方法。
Ⅸ 調查研究方法有哪些
訪談法.掌握訪談法的類型及特點;個別訪談的一般過程; 重點掌握別訪談的技巧.其他了解.
觀察法.掌握觀察法的含義,類別,基本原則和特點
文獻法.掌握文獻和文獻研究的含義;重點掌握文獻研究的特點和作用; 文獻的定性研究的特點和步驟;文獻的內容分析的含義及步驟;文獻定性與定量研究的關系.其他了解.
試點調查法.重點掌握試點調查法的含義及特徵; 試點調查會議調查法.掌握會議調查法的含義和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