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說明你對中國戲曲的現狀和傳承的方法及意義
戲曲藝術發展到今天,經過不同的時代,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觀眾的需要,保持和發揚民族傳統的藝術特色。戲曲界提出的「現代化」與「戲曲化「的問題,已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積極探討和積極實踐的問題。
傳承的方法
1、加強戲曲保護與傳承。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總體規劃。鼓勵地方設立戲曲發展專項資金或基金,扶持本地戲曲藝術發展。
2、支持戲曲劇本創作。加大對戲曲劇本創作的扶持力度,實施戲曲劇本孵化計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戲曲企業的優秀戲曲劇本創作予以支持。
3、支持戲曲演出。加大政府購買力度,將地方戲曲演出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組織地方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到農村為群眾演出。
4、改善戲麴生產條件。把簡易戲台納入村級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范圍。實行差別化的戲曲教學排練演出設施用地政策,進一步完善有關用地標准和建設標准。
5、支持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發展。重點資助基層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縣級以下(含縣級)轉企改制國有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在購置和更新服裝、樂器、燈光、音響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
對地方國有戲曲藝術表演團體捐贈收入實行財政配比政策。落實已有的稅費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持戲曲表演團體。
6、完善戲曲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加強學校戲曲專業人才培養,對中等職業教育戲曲表演專業學生實行免學費。實施「名家傳戲——戲曲名家收徒傳藝」計劃,完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青年表演人才培養機制。
暢通引進戲曲優秀專業人員的通道,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辦原則引進優秀專業人員。將轉制為企業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中的專業技術人員納入職稱評審范圍。切實保障戲曲從業人員社會保障權益。
7、加大戲曲普及和宣傳。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爭取每年讓學生免費欣賞到1場優秀的戲曲演出。實施優秀經典戲曲劇目影視創作計劃,擴大戲曲社會影響力。
意義: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發展歷程
戲曲音樂是中國漢族戲曲中的音樂部分,包括聲樂部分的唱腔、韻白和器樂部分的伴奏、開場及過場音樂。其中以唱腔為主,有獨唱、對唱、齊唱和幫腔等演唱形式,是發展劇情、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現手段。
唱腔的伴奏、過門和行弦起托腔保調、襯托表演的作用。開場、過場和武場所用的打擊樂等則是渲染氣氛、調節舞台節奏與戲曲結構的重要因素。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昆劇等。
B. 中國戲曲的四門功課是什麼
戲曲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也是戲曲表演的四項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互為補充,構成歌舞化的戲曲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戲曲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融合唱念做打各種藝術手段,為搬演故事、塑造人物服務。早在漢代百戲中就有《東海黃公》的節目,通過武術和雜技,表演簡單的故事。唐代盛行歌舞,以載歌載舞著稱。宋雜劇演出分「艷段」、「正雜劇」、「雜扮」三部分,把歌舞、戲劇、雜耍集於一台,起了相互影響和融合的作用。元雜劇在表演上已有簡單的武打。明代弋陽、崑山諸腔勃興以後,在聲樂和舞蹈技藝的結合方面漸趨完善。清乾隆、嘉慶年間,徽調與漢調合流,繼承昆、弋的傳統,吸收各種地方戲的優點,逐步向京劇演變。大致到了同治、光緒前後,一個以唱念做打多樣統一的完整藝術形式才臻成熟。
戲曲劇種為數眾多,表演上運用的藝術手段各有側重。大抵搬演生活小戲的花鼓、採茶等系統的劇種,載歌載舞;由坐唱形式搬上舞台的灘簧、曲子等系統的劇種,側重說唱;崑曲、高腔、皮簧、梆子系統的劇種,唱念做打四功並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各劇種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上述差別已逐漸縮小。目前,各劇種大都具備了唱念做打的藝術手段。
戲曲演員按照傳統的規程,從小就從唱念做打幾個方面接受嚴格的基礎訓練,充分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和程式,熟悉了各種音樂語匯和舞蹈語匯,而後才能進行藝術創造。戲曲諺語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領進門」是指口傳身授的傳藝,「靠個人」則指個人的揣摩、發揮與創造。戲曲演員幼時一面苦練基本功,一面拍曲學戲,學會幾出或十幾出傳統摺子戲後,就開始登台演出,在藝術實踐中逐漸學會體驗角色,熟悉並發揮唱念做打的藝術功能。缺少基本功,就失去創作的手段;僅擅基本功的技法和程式,也是難於創造鮮明的藝術形象的。
唱、念、做、打是戲曲表演中的四種藝術手段。同時也是戲曲演員表演的四種基本功。通常被稱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樂性念白。而「打」則指的是武功。 戲曲演員從小就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培養的,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才能充分發揮作為歌舞劇的戲曲藝術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構成歌舞化戲曲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結合,構成另一大要素的「舞」。
唱
唱是戲曲的主要藝術手段之一,學習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擴大音域、音量、鍛煉歌喉的耐力和音色,分別字音的四聲陰陽、尖圓清濁、五音四呼,練習咬字、歸韻、噴口、潤腔等技巧;但唱更重要的則是善於運用聲樂技巧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和精神狀態,通過聲樂的藝術感染力,表達劇中人的心曲。
學習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擴大音域、音量,鍛煉歌喉的耐力和音色,還要分別字音的四聲陰陽、尖團清濁、五音四呼,練習咬字、歸韻、噴口、潤腔等技巧。當演員掌握了這一切時,更重要的則是善於運用聲樂技巧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與精神狀態。幾百年來,戲曲美學中一直有傳聲與傳情的分歧,有的演員側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講究唱出韻味;有的演員則著重中氣充沛、字正腔圓,主張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的演員大都把傳聲與傳情結合起來,通過聲樂的藝術感染力,表現劇中人的心曲。
戲曲的唱,從來不是穿插在戲里的獨立的聲樂表演,而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些優秀劇目,安排唱段是根據劇情的需要,人物性格、思想、情緒發展的需要。通過優美的音樂形象來豐富和加強文學形象,訴諸觀眾的聽覺感官,正像做和打通過優美的舞蹈形象訴諸觀眾的視覺感官一樣。因而戲曲的唱,演員的技巧和修養都是決定藝術創造得失、高下的重要因素。對同一劇目的同一角色,由於演員的體驗、理解不同,也由於唱腔唱法不同,逐漸形成了演唱上各種意趣不同的藝術風格。
不同的劇種,對唱的運用也有所不同。有的唱得多,動輒三五十句,甚至超過百句。有的唱得較少,在劇中人動情的時刻才設置大段的唱腔。唱得多的劇種,往往以唱代念,或介乎唱與念之間,潤腔較少。唱得少的劇種,大都在聲樂藝術上刻意求工,對行腔度曲,進行高度的提煉。
從戲曲發展的過程來看,唱腔的伴奏是由簡到繁的。古老劇種弋陽腔,採用一唱眾和的幫腔形式,僅用簡單的打擊樂伴奏。明嘉靖年間正式形成的崑山腔,發展為兼用笙、簫、笛、琵琶等管弦樂器伴奏,音樂效果大為增強。近代戲曲更加重視伴奏的襯托作用,逐漸增多了樂器的種類,並密切了聲樂和器樂的配合。也有些劇種在主要唱段中停止器樂伴奏,由演員獨唱「清板」,以突出聲樂的表現力。幫腔形式,目前在一些高腔系統的劇種中仍舊保留著,作為烘托氣氛、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段。
由於唱詞都是詩詞體,句法緊湊精練,文學性較強,因此更便於集中地抒發情感。此外,在敘事、寫景、爭辯、斥責等場合,一般也常發揮唱的功能,以增強藝術效果,並給人以美感享受。為了便於傳達感情、喚起共鳴,曲詞的文學性不尚典雅,而在於雅俗共賞、簡潔明快、涉筆成趣。
在戲曲里,唱作為主要藝術手段之一,它不是單獨運用的,而是和念、做、打等藝術手段有機結合,融為一體,為塑造人物服務。
念白
念白與唱互相補充、配合,也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藝術手段。演員從小練基本功,念白也是必修課之一。戲曲念白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即韻白和散白,都是經過藝術提煉的語言,具有節奏感和音樂性,鏗鏘悅耳,與唱相互協調。
做功
做功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是戲曲有別於其他表演藝術的主要標志之一。演員在創作角色時,手、眼、身、步各有多種程式,髯口、翎子、甩發、水袖也各有多種技法,靈活運用這些程式化的舞蹈語匯,以突出人物性格、年齡、身份上的特點,並使自己塑造的藝術形象更成功。做並不是純技術性表演,而是各具特點的內涵與表象,一舉手,一投足,既有內心的體驗,又能通過外形加以表現,內外交融,得心應手,全為塑造形象服務。
戲曲演員從小練就腰、腿、手、臂、頭、頸的各種基本功之後,還須悉心揣摩戲情戲理、人物特徵,才能把戲演活。演員在創造角色時,手、眼、身、步各有多種程式,髯口、翎子、甩發、水袖各有多種技法,靈活運用這些程式化的舞蹈語匯,以突出人物性格上、年齡上、身分上的特點,並使自己塑造的藝術形象更增光輝。如在各種步法中,狼狽掙扎時走跪步,少女在歡樂時甩著辮梢走碎步,就不僅是純技術性的表演,而能起到渲染氣氛和描繪情態的作用。同樣是翎子功,用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的表現英武,有的表現輕佻,有的表現急躁,有的表現憤怒。在髯口功中,彈須、理髯、甩髯口……各具特定的內涵與表象。卓越的演員表演時既有內心的體驗,又能通過外形加以表現,內外交融,得心應手,而不流於形式。
打
打是戲曲形體動作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武術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鬥場面的高度藝術提煉。一般分為把子功和毯子功兩大類。不僅要有深厚的功底,而且還必須善於運用這些難度極高的技巧,准確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氣質。凡用古代刀槍劍戟等兵器(習稱「刀槍把子」)對打或獨舞的,稱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滾跌撲的技藝,稱毯子功。演員從小練武功,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拿頂,一練就是一炷香的時間;小翻、旋子,一走就是幾十個;耍刀花、耍槍花,不到精疲力竭不止。只有苦練,才能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技術功底還只是創作素材,演員還必須善於運用這些難度極高的技巧,准確地顯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氣質,並分清敵對雙方的正反、勝敗和高下。
戲曲的做和打,也從來不是穿插在戲里的獨立的舞蹈表演。毯子功的一些項目,單獨地看,近乎雜技;把子功的一些套數,單獨地看,類似武術。但連貫起來,組合在戲里,卻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舞蹈語言,能夠出人、出情、出戲。一節開打結束時,雙方亮相,不僅勝敗判然,而且分出了正反。戰勝者耍下場,顯示了神采飛揚的風貌。武二花連摔錁子,狼狽相畢露。竄毛表示下水,跺泥體現沉穩。馬童的小翻,襯託了主帥的氣勢。某些戲里的倒扎虎、雲里翻,則突現精神失常者的瘋癲迷亂,等等。當這些技術功底與情節相結合時,就有助於刻畫人物,闡釋劇情,並使觀眾在直觀中得到藝術享受。
C. 中國戲曲表演手段和技法有哪些
我國戲曲採用唱、念、做、打的藝術手段表現人物
戲劇表演藝術有手、眼、身、法、步的技術手法
D. 中國戲曲中的五種技術手段及其簡介~急急急!
戲曲表演講究唱,念,做,打,並重,常用虛擬動作,重視情景交融,聲情並茂,常用『手眼身法步』5種技術來表現人物。手眼身法步,戲曲表演藝術的五種技法。亦稱五法。手指各種手勢動作,眼指各種眼神表情,身指各種身段工架,步指各種形式的台步。法則總指上述幾種表演技術的規程和法則。程硯秋所倡之五法為:口手眼身步,口指各種發聲的口法。余者與上述同。可與上說並存。是戲曲演員必備的表演技藝和基本功。唱做念打四種表演要素與手眼身法步五種技法合稱為「四功五法」,是戲曲演員的基本藝術修養。【這個絕對准,我們剛學完,老師講的】
E. 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台的 教案
情境導入,明確目標
同學們,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全國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可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每個地方的戲曲,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如京劇的雍容華美,崑曲的典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可以說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戲曲。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吧。
二、自主學習,預習反饋
戲曲的種類: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
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 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三、合作探究,落實目標
(一)昆劇
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中國漢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比較出名的有《桃花扇》、《牡丹亭》、《長生殿》、《西廂記》等。
欣賞《牡丹亭》選段。
(二)京劇
1、京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先後進京獻藝,獲得空前成功。此後,徽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於是一種以徽調「二簧」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崑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因為它是一種集歌唱、舞蹈、音樂、美術、文學等為一體的藝術形式,所以被譽為「東方歌劇」
京劇的特色:
2、京劇表演講究唱、念、做、打並重,常用虛擬動作,重視情景交融,聲情並茂。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品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的一大特色。
紅忠紫孝,黑正粉老,
水白姦邪,油白狂傲,
黃狠灰貪,藍勇綠暴,
神佛精靈,金銀普照。
紅臉含褒義,代表忠勇,如關羽;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拯;藍臉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如竇爾敦;白臉含貶義,代表凶殲,如曹操;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
3、展示臉譜
4、名家介紹
本世紀20年代京劇旦行先後成名的四位有代表性的演員: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大名旦各樹一幟,雄踞舞台。四大名旦在藝術上不斷進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各有獨門劇目陸續問世,蔚成流派。
5、京劇劇目
京劇傳統劇目有上千個,流行的有《將相和》《群英會》《空城計》《貴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鐲》《打漁殺家》等。6、京劇《蘇三起解》欣賞
(三)黃梅戲
1、黃梅戲發源於湖北黃梅縣,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一帶。它是由民間山歌小調發展而成的,曲調悠揚委婉,優美動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氣息,深受各地人民群眾的喜愛。代表曲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等。
2、黃梅戲《女駙馬》選段欣賞
(四)豫劇
1、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是在河南地方小曲的基礎上,吸收秦腔、蒲州梆子等形成的新劇種,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流行於河南和鄰近各省。聲腔分豫東調、豫西調兩大流派。豫東調以開封、商丘為中心,男聲高亢,女聲活潑,擅長表演喜劇。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男聲蒼涼悲壯,女聲委婉纏綿,擅長表演悲劇。代表曲目有:《穆桂英掛帥》、《花木蘭》等。
2、豫劇《花木蘭》選段欣賞
四、成功體驗,鞏固提升
戲曲知多少知識競答:
必答題:
第一組:1、享有「中國戲劇之母」雅稱的劇種是:
A、京劇 B、黃梅戲
C、昆劇D、二人轉
2、我國的戲曲劇種大約有多少種?
A、35種 B、36種
C、350種 D、360種
3黃梅戲發展壯大於哪?
A、湖北黃梅縣
B、安徽安慶
C、湖北安慶
D、安徽黃梅縣
第二組:1、昆劇迄今已有多少年歷史?
A、二百多年
B、四百多年
C、六百多年
D、八百多年
2、善於表演具有正義感的古代婦女形象是京劇四大名旦中的哪一位?
A、梅蘭芳B、程硯秋
C、荀慧生D、尚小雲
3、下列哪一個不是1790年進京獻藝的安徽四大戲班之一?
A、三喜班 B、四喜班C、春台班 D、和春班
第三組:1、在京劇臉譜中,顏色不同,象徵人物的性格品質、命運也不同,下列代表褒義色彩的是:
A、藍臉B、紅臉
C、黑臉D、白臉
2、享有「東方歌劇」盛譽的哪一劇種?
A、京劇 B、豫劇
C、昆劇 D、越劇
3、戲曲的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是哪一行當:
A、旦 B、生C、凈D、丑
第四組:1、下列哪一項不是世界三大古老戲劇的劇種:
A、希臘的悲喜劇
B、印度的梵劇
C、俄羅斯的芭蕾劇
D、中國的戲曲
2、你設計一下,在京劇中扮演曹操,應選什麼色彩的臉譜:
A、紅臉 B、白臉
C、黑臉 D、黃臉
3、下列屬於東北二人轉曲目的是:
A、《天仙配》B、《玉堂春》
C、《花木蘭》D、《回杯記》
搶答題:
1、戲曲的角色分為哪四大行當?
2、我國現有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請你至少說出4種以上的劇種?
3、你能說出京劇旦角的四大流派嗎?
4、你知道表演吐火和變臉的是哪一個劇種嗎?
聽戲曲,說出曲名和劇種
湖南花鼓戲《手拉風箱》
黃梅戲《夫妻雙雙把家還》
越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京劇《紅燈記》選段
看圖片,模仿動作
五、過關檢測,發展延伸
學唱《唱臉譜》
F. 京劇藝術如何走進小學課堂
京劇從形成到現在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歷史的積淀使它集結了中國戲曲藝術的一切特徵,它與中醫、國畫並列為中國三大「國粹」。與文化藝術相交融的京劇藝術更體現了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和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使這一高雅藝術在中國傳稱和弘揚,就應該從娃娃抓起。
京劇和音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相通的地方,京劇的發展必然離不開音樂的發展,如京劇也有以前的傳統劇目走向今天的現代劇,而京劇作為「國粹」具有深的歷史文化,他更具有極強的導向意義。京劇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傳統的文化逐漸被人們所忽略,在整個社會中並未受到重視,無論是文化、還是教育,強調學習的西方者多,而重視弘揚傳統者少,要想更好的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從教育入手,為避免死板、僵硬的教學方法,更考慮到京劇和音樂相通的藝術特徵,特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加入京劇元素,從娃娃抓起、從小學生抓起。讓京劇藝術進校園、進教材。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京劇、喜歡京劇,讓京劇這一藝術的生存發展有一片肥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