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分析樣品前處理方法

分析樣品前處理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18 05:41:39

1. 實驗一 分析樣品的制備與前處理

通常化驗室分析結果僅對所送樣品負責,因此送檢樣品必須具有代表性。選礦過程中送檢樣品主要包括原礦、精礦、尾礦,以及其他產品,樣品的選取應嚴格遵循國家標准GB/T 10322.1—2000《鐵礦石取樣和制樣方法》。

一、樣品的制備

在選礦廠取樣中,原礦一般為粗顆粒的物料,應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具體制備流程如圖10-1-1。選礦產品一般為濕礦漿,因此其制樣流程應與原礦有所區別,其制備流程首先應先將樣品過濾、烘乾,後面的處理過程跟原礦樣品一致。樣品送檢之前必須留出一份副樣,送檢樣品為正樣。

圖10-1-1 原礦樣品制備流程

化學分析樣品的加工粒度(粗細程度),因礦樣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硅酸鹽要求160~200目、黃鐵礦則只要求100~120目、光譜分析樣品對細度的要求均為200目(0.075mm)等。其他礦樣粒度的詳細要求見表10-1-1。對於測定亞鐵的樣品一般破碎至100目。過篩後的試樣混勻和縮分,一般多在試樣布上用滾移法進行,或在研磨板上用移錐法進行。縮分一般採用四分法,取對角線的兩份作為正樣,另外兩份作為副樣;也可採用方格法一批連續分出多份小份試樣。樣品裝袋前,在樣品袋上將試樣名稱、編號、日期、要求分析元素種類等內容要一一寫明,樣品制備者需在樣品袋上簽名。

表10-1-1 常見原礦礦樣加工細度和烘樣溫度

續表

化學分析試樣的質量一般為10~200g。通常分析需要的試樣量,依據分析項目的多少來定,分析單一元素所需樣品15~20g,兩種以上的元素為25~40g;供物相分析用的的樣品量為50g;對於需多元素分析的樣品,一般要求100~200g。

當樣品的粒度要求在150目以下時,需用研磨機進行研磨。研磨機一般有盤磨機、星型研磨機、棒磨機,振磨機和球磨機等。研磨方式又分為干磨和濕磨。

(1)干磨:對於60目以下的樣品,選用合適研磨機一次研磨至150目以下。如果樣品研磨不能一次進行時,應分成幾部分研磨。樣品細度達到要求後應在一合適的混合機中充分混勻。對於黃鐵礦等容易氧化的樣品,應避免研磨時間過長,溫度過高樣品發生氧化。

(2)濕磨:當化學分析樣品在磨機中研磨發生黏結,以及為了避免樣品高溫氧化時,應盡量縮短研磨時間,允許在磨機中用己烷為化學介質進行濕磨。樣品的制備原則是,其化學成分和賦存狀態必須與原始樣品保持完全一致。因此在制備試樣的過程中應避免引起試樣本身的氧化變質以及引入外來雜質。例如,對於鐵為非主量元素時,試樣的研磨應盡量避免使用鐵制磨罐。

二、化學分析樣品的前處理

試樣的前處理是將試樣中的待測組分轉變為適合測定的狀態。通常情況下,試樣分解後,待測組分元素以可溶鹽的形式存在於溶液之中,或以沉澱形式單獨析出(例如重量法測硅),從而與其他組分完全分離。有的是將待測組分以氣體形式從樣品中揮發分離,然後用合適的試劑吸收或者直接通過原樣失量,計算待測組分含量。

鐵礦石的分解,在實際應用中,根據礦石的性質、分析項目的要求及干擾元素的分離等情況,通常可以選用酸溶法和鹼熔法兩種方法。

常用的酸溶法如下:

(1)鹽酸分解:鐵礦石一般能被鹽酸加熱分解,含鐵的硅酸鹽難溶於鹽酸,可加少許氫氟酸或氟化銨使試樣分解完全。磁鐵礦溶解的速度很慢,可加幾滴氯化亞錫溶液,使分解速度加快。

(2)硫酸-氫氟酸分解:試樣在鉑坩堝或聚四氟乙烯坩堝中,加入1∶1硫酸10滴、氫氟酸4~5mL,低溫加熱至冒出三氧化硫白煙後,用鹽酸提取。

(3)磷酸或硫-磷混合酸(1∶2)分解:溶礦時需加熱至水分完全蒸發到出現三氧化硫白煙後,再加熱數分鍾。但應注意加熱時間不能過長,以防止生成焦磷酸鹽。

目前較常採用鹼熔法分解試樣。常用的熔劑有碳酸鈉、氫氧化鈉、氫氧化鉀、過氧化鈉和過氧化鈉-碳酸鈉(2∶1)混合熔劑等。熔融可在銀坩堝、鎳坩堝、高鋁坩堝或石墨坩堝中進行。也有用過氧化鈉在鎳坩堝中半融的。

由於鐵礦石中含有大量鐵,用碳酸鈉直接在鉑坩堝中熔融會損害坩堝,且溶解的鉑也會對鐵的測定產生影響,因此很少採用。對於含有硫化物和有機物的鐵礦石,應將試樣預先在500~600℃灼燒2h,以除去硫元素及有機物,然後以鹽酸分解試樣,並加入少量硝酸,使試樣分解完全。硝酸的存在影響鐵的測定,可加鹽酸蒸發將其趕盡。

2. 有機化合物測定的預處理方法

在樣品制備過程中,應注意防止易揮發性成分的逸散,避免樣品組成和理化性質發生變化。做微生物檢驗的樣品,必須根據微生物學的要求,按照無菌操作規程制備。
食品的成分復雜,既含有大分子的有機化合物,如蛋白質、糖類、脂肪等,也含有各種無機元素,如鉀、鈉、鈣、鐵等。這些組分往往以復雜的結合態形式存在。當應用某種化學方法或物理方法對其中一種組分的含量進行測定時,其他組分的存在常常給測定帶來干擾。因此,為了保證檢驗工作的順利進行,得到准確的檢驗結果,必須在測定前排除干擾組分。此外,有些被測組分在食品中含量極低,如農葯、黃麴黴毒素、污染物等,要准確檢驗出其含量,必須在檢驗前對樣品進行濃縮。以上這些操作過程統稱為樣品預處理,它是食品檢驗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直接關系著檢驗的成敗。

樣品預處理總的原則是:消除干擾因素,完整保留被測組分,並使被測組分濃縮,以獲得可靠的分析結果。常用的樣品預處理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有機物破壞法

有機物破壞法主要用於食品無機元素的測定。食品中的無機元素,常與蛋白質等有機物質結合,成為難溶、難離解的化合物。要測定這些無機成分的含量,需要在測定前破壞有機結合體,釋放出被測組分。通常採用高溫、或高溫加強烈氧化條件,使有機物質分解,呈氣態逸散,而被測組分殘留下來。

各類方法又因原料的組成及被測元素的性質不同可有許多不同的操作條件,選擇的原則應是:第一,方法簡便,使用試劑越少越好;第二,方法耗時間越短,有機物破壞越徹底越好;第三,被測元素不受損失,破壞後的溶液容易處理,不影響以後的測定步驟。

根據具體操作方法不同,又可分為干法和濕法兩大類。

(1)干法灰化:又稱為灼燒法,是一種用高溫灼燒的方式破壞樣品中有機物的方法。干法灰化法是將一定量的樣品置於鉗禍中加熱,使其中的有機物脫水、炭化、分解、氧化,再置高溫電爐中(一般約550℃)灼燒灰化,直至殘灰為白色或淺灰色為止,所得殘渣即為無機成分,可供測定用。除汞外大多數金屬元素和部分非金屬元素的測定都可用此法處理樣品。

干法灰化法的特點是不加或加入很少的試劑,故空白值低;因多數食品經灼燒後灰分體積很少,因而能處理較多的樣品,可富集被測組分,降低檢測限;有機物分解徹底,操作簡單,無需操作者看管。但此法所需時間長;因溫度高易造成易揮發元素的損失;並且坩渦對被測組分有一定吸留作用,致使測定結果和回收率降低。
干法灰化提高回收率的措施:可根據被測組分的性質,採取適宜的灰化溫度;也可加入助灰化劑,防止被測組分的揮發損失和柑禍吸留。例如:加氯化鎂或硝酸鎂可使磷元素、硫元素轉化為磷酸鎂或硫酸鎂,防止它們損失;加入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鈣可使鹵素轉化為難揮發的碘化鈉或氟化鈣;加入氯化鎂及硝酸鎂可使砷轉化為砷酸鎂;加硫酸可使一些易揮發的氯化鉛、氯化鎘等轉變為難揮發的硫酸鹽。

3. 高效液相色譜儀分析樣品的步驟有哪些

一、預處理:
1、固體樣品:含水較低,粉碎過篩。含水量較高,取使用部分烘乾後,粉碎過篩。
2、液體樣品:攪拌混合均勻。
3、特殊樣品:根據實驗要求進行特殊處理。
二、提取:
1、浸提法(固-液萃取法):將樣品浸泡在溶劑中,把固體樣品中的某些組分浸出。
2、萃取法(液-液萃取法):利用被提取組分在互不相溶的兩種溶劑中分配系數的不同實現分離。
三、凈化:
1、萃取法:適用於液體樣品,少量多次。
2、化學法:通過使雜質或待測物發生化學反應而改變其溶解性,使其與原體系分離。
3、層析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組分理化性質的不同,使各組分在支持物上的移動速度不同,而將各組分分離。
四、濃縮:
1、常壓濃縮:通過升高溫度,將溶劑由液態轉化成氣態被抽走,從而達到濃縮目的。適用於揮發性和沸點相對較低的樣品。
2、減壓濃縮:通過抽真空,使容器內產生負壓,在不改變樣品化學性質的前提下降低樣品的沸點,使一些高溫下化學性質不穩定或沸點高的溶劑在低溫下由液態轉化成氣態被抽走,從而達到濃縮目的。
3、冷凍乾燥:冷凍的同時抽真空減壓,使溶劑升華。適用於生物活性樣品。
4、氮吹儀www.cnpetjy.com濃縮:採用氮氣對加熱樣品進行吹掃,使樣品迅速濃縮,達到快速分離純化的效果。適用於農殘檢測和制葯行業等樣品的批量處理。

4. 樣品預處理有哪幾類

樣品預處理是指將抽取的樣品按其特性進行預先混合、縮樣、包裝和儲存的過程。樣品根據其特點可分為環境樣品、動植物及其加工製品和特殊樣品。其中環境樣品包括土壤、水、空氣等;特殊樣品主要是指嘔吐物、排泄物等;動植物及其加工製品則有高含水量、低含水量,高脂樣品、低脂樣品之分。當抽取的樣品運回實驗室後,通常將樣品分為液態(包括水)和固態兩類進行預處理。

1.液態樣品

可用離心或過濾的方法除去樣品中的漂浮物和沉澱物。取適量樣品(一般不少於1000mL)供分析用。必要時,需稱量分離開的各部分的重量,並分別進行分析,並將各個部分殘留量的總和表示樣品的總殘留量。取樣後,盡量在樣品可能發生的任何物理化學變化前完成分析工作。

2.固態樣品

土壤,充分混勻後,過1mm篩,用四分法取適量樣品(至少250g),並取100g均勻的土壤樣品,分散在盤中,置105℃烘至恆重,冷卻後重新稱重,測出土壤乾重。動植物樣品,取可食用部分切成小塊後,用高速搗碎機搗碎後,分別取適量樣品供分析用。一些含水量低的樣品,可按重量加入一定比例的重蒸餾水後再搗碎,分析時需按比例扣除水的重量。

5. 常用的樣品預處理方法有哪些

1.溶劑提取法,同一溶劑中,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質溶解度的不同將混合物組分完全或部分分離的過程稱為萃取,也稱提取,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2.浸提法:浸提法又稱浸泡法。用於從固體混合物或有機體中提取某種物質,所採用的提取劑,應既能大量溶解被提取的物質,又要不破壞被提取物質的性質。為了提高物質在溶劑中的溶解度,往往在浸提時加熱。如用索氏抽提法提取脂肪。提取劑是此類方法中重要因素,可以用單一溶劑,也可以用混合溶劑。

在進行鹽析工作時,應注意溶液中所加入的物質的選擇。它應是不會破壞溶液中所要析出的物質,否則達不到鹽析提取的目的。

磺化法和皂化法:這是處理油脂或脂肪樣品時經常使用的方法。例如,殘留農葯分析和脂溶性維生素測定中,油脂被濃硫酸磺化,或被鹼皂化,由疏水性變成親水性,使油脂中需檢測的非極性物質能較容易地被非極性或弱極性溶劑提取出來。

5.沉澱分離法:沉澱分離法是利用沉澱反應進行分離的方法。在試樣中加入適當的沉澱劑,使被測組分沉澱下來,或將干擾組分沉澱除去,從而達到分離的目的。

6.掩蔽法:利用掩蔽劑與樣液中的干擾成分作用,使干擾成分轉變為不幹擾測定的狀態,即被掩蔽起來。運用這種方法,可以不經過分離干擾成分的操作而消除其干擾作用,簡化分析步驟,因而在食品分析中應用十分廣泛,常用於金屬元素的測定。

7.色層分離法:色層分離法又稱色譜分離法,是一種在載體上進行物質分離的方法的總稱。根據分離原理的不同,可分為吸附色譜分離、分配色譜分離和離子交換色譜分離等。此類方法分離效果好,近年來在食品分析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色層分離不僅分離效果好,而且分離過程往往也就是鑒定的過程。本法常用於有機物質的分析測定。

8.吸附色譜分離:吸附色譜分離法利用聚醯胺、硅膠、硅藻土、氧化鋁等吸附劑,經過活化處理後,具有適當的吸附能力,可對被測組分或干擾組分進行選擇性的吸附而達到分離的目的。比如:食品中色素的測定,可將樣品溶液中的色素經吸附劑吸附(其他雜質不被吸附),經過過濾、洗滌,再用適當的溶劑解吸,得到比較純凈的色素溶液。吸附劑可以直接加入樣品中吸附色素,也可將吸附劑裝入玻璃管製成吸附柱或塗布成薄層板使用。

9.分配色譜分離:分配色譜分離法根據兩種不同的物質在兩相中的分配比不同進行分離的,兩相中一相是流動的,稱為流動相;另一相是固定的,稱為固定相。

當溶劑滲透於固定相中並向上滲透時,分配組分就在兩相中進行反復分配,進而分離,例如,多糖類樣品的紙上層析,樣品經酸水解處理,中和後製成試液,在濾紙上進行點樣,用苯酚-1%氨水飽和溶液展開,苯胺鄰苯二酸顯色劑顯色,於105℃加熱數分鍾,可見不同色斑:戊醛糖(紅棕色)、己醛糖(棕褐色)、己酮糖(淡棕色)、雙糖類(黃棕色)的色斑。

10.離子交換色譜分離:離子交換色譜分離法是利用離子交換劑與溶液中的離子之間所發生的交換反應來進行分離的方法。根據被交換離子的電荷分為陽離子交換和陰離子交換。該法可用於從樣品溶液中分離待測離子,也可從樣品溶液中分離干擾組分。

分離操作可將樣液與離子交換劑一起混合振盪或將樣液緩緩通過事先制備好的離子交換柱,則被測離子與交換劑上的H+或OH-發生交換,被測離子或干擾組分上柱,從而將其分離。例如,可以利用離子交換色譜分離法制備無氨水、無鉛水及分離比較復雜的樣品。

11.濃縮法:食品樣品經提取、凈化後,有時凈化液的體積較大,被測組分的濃度太低,會影響最後結果的測定。此時需要對被測樣液進行濃縮,以提高被測成分的濃度。常用的方法有常壓濃縮和減壓濃縮兩種。

12.常壓濃縮法:常壓濃縮法只能用於待測組分為非揮發性的樣品試液的濃縮,否則會造成待測組分的損失。操作可採用蒸發皿直接揮發。如果溶劑需要回收,則可用一般蒸餾裝置或旋轉蒸發器。該法操作簡便、快速,是常用的方法。

13.減壓濃縮法:減壓濃縮法主要用於待測組分為熱不穩定性或易揮發的樣品凈化液的濃縮,其樣品凈化液的濃縮需採用K-D濃縮器。濃縮時,水浴加熱並抽氣減壓,以便濃縮在較低的溫度下進行,且速度快,可減少被測組分的損失。食品中有機磷農葯的測定(如,甲胺磷、乙醯甲胺磷)多採用此法濃縮樣品凈化液。

拓展資料:

樣品預處理所用時間遠遠大於色譜分離時間,佔分析消耗總成本最大,樣品預處理過程會消耗大量溶劑及其他化學品,是實驗重復性和准確性最差的環節,更是影響實驗結果好壞最重要因素。

6. 簡述農葯殘留檢測前處理步驟及檢測方法

檢測前處理程序

經典的農葯殘留分析步驟通常是:水溶性溶劑提取- 非水溶性溶劑再分配- 固相吸附柱凈化- 氣相或液相色譜檢測。其中提取和凈化是前處理部分,樣品前處理不僅要求盡可能完全提取其中的待測組分,還要盡可能除去與目標物同時存在的雜質,避免對色譜柱和檢測器等的污染,減少對檢測結果的干擾,提高檢測的靈敏度和准確性。

農葯殘留檢測技術

農葯殘留量檢測是微量或痕量分析,必須採用高靈敏度的檢測技術才能實現。自20世紀50年代,各國科學家就開始研究農葯殘留的檢測方法。常規檢測的分析方法有光譜法、酶抑製法和色譜法。

1、光譜法

光譜法是根據有機磷農葯中的某些官能團或水解、還原產物與特殊的顯色劑在特定的環境下發生氧化、磺酸化、絡合等化學反應,產生特定波長的顏色反應來進行定性或定量測定。檢出限在微克級。它可直接檢測固體、液體及氣體樣品,對樣品前處理要求低、環境污染小,分析速度快。

但是,光譜法只能檢測一種或具有相同基團的一類有機磷農葯,靈敏度不高,一般只能作為定性方法。

2、酶抑製法

酶抑製法是根據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葯能抑制昆蟲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中乙醯膽鹼的活性,造成神經傳導介質乙醯膽鹼的積累,影響正常神經傳導,使昆蟲中毒致死這一昆蟲毒理學原理進行檢測的。

3、色譜法

色譜法是農葯殘留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根據分析物質在固定相和流動相之間的分配系數的不同達到分離目的,並將分析物質的濃度轉換成易被測量的電信號(電壓、電流等) ,然後送到記錄儀記錄下來的方法。主要有薄層色譜法、氣相色譜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

4、快速檢測技術

常見的有化學速測法、免疫分析法、酶抑製法和活體檢測法等。

化學速測法,主要根據氧化還原反應,水解產物與檢測液作用變色,用於有機磷農葯的快速檢測,但是靈敏度低,使用局限性,且易受還原性物質干擾。

免疫分析法,主要有放射免疫分析和酶免疫分析,最常用的是酶聯免疫分析(ELISA),基於抗原和抗體的特異性識別和結合反應,對於小分子量農葯需要制備人工抗原,才能進行免疫分析。

酶抑製法,是研究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快速農殘檢測技術,主要根據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葯對乙醯膽鹼酶的特異性抑制反應。

活體檢測法,主要利用活體生物對農葯殘留的敏感反應,例如給家蠅餵食樣品,觀察死亡率來判定農殘量。該方法操作簡單,但定性粗糙、准確度低,對農葯的適用范圍窄。

7. 分析前樣品的預處理和出來,核對樣品信息

由於比表面積的測定與顆粒的外表面密切相關,且吸附法測定的關鍵是吸附質氣體分子「有效地」吸附在被測顆粒的表面或填充在孔隙中,因此樣品顆粒表面的是否「潔凈」至關重要.樣品處理的目的主要是讓被非吸附質分子占據的表面盡可能地被釋放出來,以便測試過程中有利於吸附質分子的表面吸附,一般的樣品測定前都需進行預處理,處理的方法依測定的樣品特性進行選擇.一般情況下,大多數樣品需要去除的是其表面吸附的水分子,因此高於100℃(一般取105℃-120℃)常壓下的烘乾即可達到此目的

8. 前處理方法

從環境中採集的樣品,無論是氣體、液體或固體,幾乎都不能未經處理直接進行分析測定。特別是許多環境樣品以多相非均一態的形式存在,如大氣中所含的氣溶膠與飄塵,廢水中含的乳液、固體微粒與懸浮物,土壤中含有水分、微生物、砂礫及石塊等。此外,環境樣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一般很低,難以直接測定。所以,採集的環境樣品必須經過處理後才能進行分析測定。經過前處理的樣品,不僅可以起到濃縮被測量組分的作用,而且還可以基本消除對測定的干擾,從而提高方法的靈敏度,降低最小檢測極限。

迄今為止,各種經典的樣品前處理方法多達幾十種,用得較多的也有十幾種。經典方法的主要缺點是:①勞動強度大,許多操作需要反復多次進行,而且顯得十分枯燥;②時間周期長;③手工操作居多,容易損失樣品,重復性差,引進誤差的機會多;④對復雜樣品需要多種方法配合處理,因此操作步驟多,各步之間的轉移過程中也容易損失樣品,造成重復性差、誤差也較大;⑤多數經典的前處理方法往往要用大量溶劑,如液-液萃取、索氏萃取等,特別是使用含鹵素的有機溶劑,不但對操作人員的健康有一定影響,而且會造成環境污染。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使樣品前處理工作成為整個分析測定過程中最費時、費力,也最容易引進誤差的一個環節。因此,樣品前處理的研究成為當今分析化學領域中最活躍的前沿課題之一。

目前對於土壤沉積物有機污染物的提取方法大致可歸納為如下幾種。

(1)振盪提取(Surge Extraction)

振盪提取的原理就是利用對樣品的反復搖動從而使固態樣品與有機溶劑充分混合,進而使污染物從樣品中分配到提取的溶劑里。

(2)索氏提取(Soxhlet Extraction)

索氏提取器就是利用溶劑迴流及虹吸原理,使固體物質連續不斷地被純溶劑萃取,既節約萃取溶劑又提高效率。萃取前先將固體物質研碎,以增加固液接觸的面積。然後將固體物質放在濾紙套內,置於提取器中,提取器的下端與盛有溶劑的圓底燒瓶相連,上面接迴流冷凝管。加熱圓底燒瓶,使溶劑沸騰,蒸氣通過提取器的支管上升,被冷凝後滴入提取器中,溶劑和固體接觸進行萃取,當溶劑面超過虹吸管的最高處時,含有萃取物的溶劑虹吸回燒瓶,因而萃取出一部分物質,如此重復,使固體物質不斷為純的溶劑所萃取,將萃取出的物質富集在燒瓶中(圖2.1)。

本法適用於從土壤中提取非揮發及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索氏萃取法溶劑的選擇原則是:對分析物選擇性好,沸點低,便於純化和濃縮,毒性低。

(3)超聲提取(Ultrasonic Extraction)

聲波的頻率越高,它所具有的功率就越大。由於超聲波頻率很高,所以超聲波與一般聲波相比,它的功率是非常大的。當超聲波在液體中傳播時,由於液體微粒的劇烈振動,會在液體內部產生小空洞。這些小空洞迅速脹大與閉合,會使液體微粒之間發生猛烈的撞擊作用,從而產生幾千到上萬個大氣壓的壓強。微粒間這種劇烈的相互作用,會使液體的溫度驟然升高,起到了很好的攪拌作用,從而使兩種不相溶的液體(如水和油)發生乳化,並且加速溶質的溶解,加速化學反應。這種由超聲波作用在液體中所引起的各種效應稱為超聲波的空化作用。其最大的優點是萃取速度快,操作簡便,而且不需要特殊的儀器設備。在優化條件下可基本達到索氏萃取的回收率。

圖2.1 索氏提取器

(4)微波輔助萃取(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MAE)

微波輔助萃取方法於1986年由Ganzler等首次提出,最初用於無機領域,而最近逐漸用到有機萃取中。微波萃取溶劑應具有極性,因為非極性溶劑不吸收微波能,所以不能用百分之百的非極性溶劑作微波萃取溶劑。通常在非極性溶劑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極性溶劑來使用(卜玉蘭等,1997)。文獻報道中以利用丙酮+正己烷(1∶1)作溶劑最多。Lopez-Avilaetal.(1998)比較了丙酮+正己烷(1∶1)、二氯甲烷+丙酮(1∶1)、甲苯+甲醇(1∶1)和甲基叔丁醚等多種溶劑的萃取效率。結果表明,丙酮+正己烷(1∶1)的萃取回收率最好,在用它作為萃取溶劑測定乾燥土樣時,除苯甲酸和鹼性化合物外,其他有機物回收率都大於80%。

(5)超臨界流體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

20世紀80年代,超臨界流體的溶解能力及高擴散性能逐漸得到了認可,將其作為一種優良的萃取溶劑用於萃取過程導致了超臨界萃取技術的快速發展。SFE是一種較新的萃取技術,其目前多採用二氧化碳作為萃取溶劑,它本身無毒,也不會像有機溶劑萃取那樣導致毒性溶劑殘留,如果SFE條件得到充分優化,有可能將濃縮液直接與GC-MS相連接,而不需要凈化過程。SFE的儀器組成如圖2.2所示。

SFE的基本步驟(Namiesniketal.,2000)為:1~3g樣品與無水硫酸鈉或硅膠/硝酸銀混合;然後,將均勻好的樣品放入裝滿中性氧化鋁作為脂肪載體的7mL樣品室中進行SFE,將分析物吸附到正己烷(Florisil)或活性炭(PX21-ODS);萃取結束後(0.5~2h),含有分析物的部分用nmL的正己烷或正己烷-DCM和二甲苯(活性炭)洗脫下來。另外,還有將SFE作為SPMF(SoildPhaseMicroExtraction)的解析手段,用高壓液相色譜(HPLC)分析水樣中農葯的報道(Sallehetal.,2000)。

圖2.2 SFE的儀器組成1—萃取劑;2—泵;3,6—閥;4—萃取池;5—控溫箱;7—限制器;8—收集器

(6)加壓流體萃取(Pressurized Liquid Extraction,PLE)

加壓流體萃取作為SFE的一種新形式,最早出現在1995年。它是將溶劑泵入盛有樣品的萃取池後,加溫、加壓,數分鍾後,萃取物從加熱的萃取池中輸送到收集瓶中供分析。特點是:全部萃取過程自動化,多次萃取,快速省時,溶劑消耗量少,而且有大量的溶劑(或混合溶劑)可以選擇。在PLE中,溫度和壓力的變化並不如SFE中重要,因為PLE中並不需要保持超臨界狀態(Davidetal.,1996)。萃取時所用的加速溶劑萃取儀及流程如圖2.3所示。

圖2.3 加速溶劑萃取儀流程圖

快速溶劑萃取(ASE)是最新的全自動萃取方法,利用提高溫度和增加壓力來提高萃取效率,其結果大大加快了萃取的時間並明顯降低萃取溶劑的用量,並且避免了使用超聲波萃取所帶來的多次清洗的問題(Bersetetal.,1999)。

9. 食品樣品的前處理中,有機物的分解主要有哪兩種方法

食品樣品的前處理中,有機物的分解主要有的兩種方法:

1、無機化處理 (採用高溫或高溫下強氧化條件, 使食品樣品中的有機物分解)

2、干法灰化法(是測定食物中無機物含量的一種方法。因為食物中的無機元素會與有機質結合,形成難溶、難離解的化合物,故測定食物中無機物含量時,常採用有機物破壞法來消除有機物的干擾)

10. 蛋白質組學樣品前處理的方法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理解樣品前處理需要達到的目的:減少人為降解和修飾,並且盡量多的釋放肽段。

整個過程可以分為以下流程:先從組織、體液或細胞中提取蛋白質,拿到蛋白混合溶液(根據你的研究目的,可以對蛋白先做分離,或者不分離),接下來還原烷基化(還原的過程是將蛋白的二硫鍵打開,然後烷基化可以修飾巰基,防止游離的巰基再生成二硫鍵)處理,並酶解成肽段。

1,樣品的收集與保存

組織樣品

1) 對於人體手術切除的組織,有條件的話,最好用PBS(磷酸緩沖鹽溶液,作為溶劑,起溶解保護試劑的作用)取完之後直接去血。如果沒有去血,可以-80℃液氮保存,乾冰運輸。

2)對於小鼠、大鼠、兔子之類的組織樣品,建議用灌流的方式來去血,尤其是像肝臟、胃、心臟這類大的組織,可以直接用灌流的方式去血,去得最干凈。其次的方案是在後期剪碎的時候去血。

細胞樣品

常規實驗,建議收到5*1E6~1E7個細胞以上的樣品量(有些實驗需要的樣品量會少一些,後面會詳細講)。細胞取好後,首先用PBS清洗一下細胞表面,因為大部分培養基裡面都含有血清,這部分血清得洗干凈了先~

如果是做分泌蛋白研究的話,首先用PBS清洗樣品幾次,再用條件培養基(不含有血清的培養基)進行培養,根據細胞情況,大概12個小時以後,離心,去掉細胞碎片,取上清,就能提取到分泌蛋白了。

血清樣品

1)血漿樣品:可以通過醫院常用的EDTA抗凝管進行收集,收集到的血漿會呈懸浮狀態,離心去掉血細胞。

2)血清樣品:現在大部分研究都直接針對血清樣品,它的成份更簡單,沒有凝集素,沒有大量的血細胞,針對性會更強。收集血清樣品時,直接把血清吸到管子里,室溫靜置讓它凝結,上清黃色部分就是血清樣品啦。
2,研磨或超聲破碎樣品,為了減少人為操作引入的修飾,通常會准備大量的冰,進行冰上的操作。同時還需要加入蛋白酶抑制劑,防止在操作過程中蛋白被樣品中自帶的蛋白酶降解掉。

3,充分熔接蛋白質,如果蛋白沒有充分溶解,能提取到的蛋白就會很少,達不到研究目的。

4,充分解旋蛋白質,通常,蛋白質都是成球狀的穩定狀態,解旋蛋白質就是將球狀蛋白中的二硫鍵打開,讓它形成鏈狀結構,以便進行下一步酶切。

5,酶解蛋白質,一般會用多種酶對蛋白質進行酶解。

6,去除雜質,我們要知道,質譜是一個非常靈敏的儀器,它檢測的是多肽的質荷比。所有的鹽類,以及所有會進行離子化的雜質,都會干擾到肽段的檢測。所以我們會要求進入質譜之前的蛋白樣品非常干凈。在蛋白水平及肽段水平都會進行去除雜質的步驟。

更詳細的,下次再聊~

閱讀全文

與分析樣品前處理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幼兒肺結核治療方法 瀏覽:952
有沒有好方法或者建議來解決濕疹 瀏覽:258
科技統計方法有哪些 瀏覽:623
中考最好教學方法 瀏覽:431
奧美拉唑的使用方法 瀏覽:727
儀器分析方法在農葯殘留中的應用 瀏覽:636
錯題本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695
越南瘦身減肥方法圖片 瀏覽:242
qq瀏覽器桌面小窗口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93
花盆收拾方法視頻 瀏覽:515
如何克服陳列困難的方法 瀏覽:295
天然氣著火後用什麼方法滅火 瀏覽:387
贊唄簡單製作方法 瀏覽:194
吉利汽車近光燈安裝方法 瀏覽:369
湖南建築工程鋼筋除銹方法有哪些 瀏覽:762
選文描寫方法有哪些 瀏覽:654
天麻的食用方法視頻 瀏覽:923
fs308剃須刀電池連接方法 瀏覽:741
青少年如何補腎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678
如何掌握正確解讀觀察數據的方法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