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有幾種
(一)以讀促悟
以讀促悟指的是以讀圖為主讀詩為輔,讀生活貫穿於讀圖和讀詩之中。經過實踐,本人發現詩歌從讀圖入手,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把握全詩的內容,更好的領會詩歌的精髓;再以讀詩為輔,在讀圖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體會用自己的節奏讀出詩歌的韻律,在讀詩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用普通話,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運用家鄉話,只要他們能夠很好的把握詩歌中的韻味即可。而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們對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備一下學生,在必要的時刻還要好好的體驗一下農村生活,這樣能夠在授課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
(二)以演入境
傳統教學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表演再現詩歌里所寫的全部內容,這樣的表演注重的是學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學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們知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是帶著自己的個人體驗的,因而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演」應是指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領會進行表演,從而表現出自己所理解的詩歌所要表達的情境,表演的時候學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進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這樣能夠讓學生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比如學生覺得詩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麼學生可以加入現代的元素進行表演,不一定要回歸古代,回歸詩人當時的生活情境,這對於小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既然生活在現代,我們為什麼不讓學生用現代的元素把詩歌的精華給表現出來呢?這樣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實就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通過引導學生找相同主題的詩歌進行比較學習,促進他們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詩歌主旨。這里的「找」不僅是指教師找還指學生的找。
(四)以評促升華
以評促升華主要是在學習古詩詞時讓學生對別人的觀點進行評價,在觀點的碰撞中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對他人的觀點、看法進行評價,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心靈的訴說,而這正好是農村學生的最大弱點,因為他們不會評也不敢評,而這種評也是鄉村教師經常忽視的。
(五)以寫促悟
所謂「以寫促悟」是指教師在授完整首詩歌的時候,給一定的時間或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以散文或者以現代詩的方式寫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感悟,從而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而且能夠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實踐證明,這樣的寫作可以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詩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提高寫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2. 教學古詩詞的方法和步驟
您好。
首先、培養學生的誦讀古詩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的,學生有了誦讀的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經典誦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經典誦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善於聆聽,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哪怕是一個字、一句詩,只要讀好了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就會樹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誦讀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其次、可以嘗試進行古詩詞吟唱,化難為易,激發興趣。以往在教學古詩詞時,總是強化理解詩意,背誦詩句,抄詩默詩,學生對此索然不感興趣,因此,漸漸地產生了厭煩的情緒。可以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把古詩詞配上旋律,變成了歌曲,學生十分樂於接受。
再次、培養良好的誦讀古詩的習慣,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誦讀古詩也不例外,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誦讀習慣。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要用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不讀破句子。在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讀,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朗讀時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做到「七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顛倒,不重復,不唱讀(拖尾韻),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再次,「一天不練口生」,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練就扎實的誦讀本領,一定要保證多讀多練。誦讀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得多了,詩句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詩句的感受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一點、可以從導入環節入手,激趣學生的學習興趣。生動有趣的導入,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的開端相當於成功一半,所以在學習古詩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導入的運用。了解詩人的相關故事,給古詩的學習增添色彩。可他們關於古代詩人的故事知道的很少,非常感興趣。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3. 初中古詩詞教學方法有哪些
二、初中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1. 重視誦讀
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誦讀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誦讀的技巧和策略。誦讀是學習語文非常重要的方法,學生通過誦讀能夠有效積累相關的語言知識,而有感情的誦讀又能夠增強感染力,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言感知能力。古詩詞的語言一般感染力較強,而且有著極強的審美價值,在誦讀的過程中還能夠感受到音律美。因此,在誦讀教學過程中要重視以下幾點:
首先,語文教師要明確教學目的,加強對學生進行誦讀技巧的指導。當前,廣大教師意識到了誦讀對古詩詞學習的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採用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要運用豐富的形式,這些形式主要包括教師范讀、通過多媒體觀看名家范讀、鼓勵學生齊讀、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等。在讀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明確誦讀的目的是在讀中理解詩詞的含義,不能走形式主義。同時要加強對詩詞朗讀技巧的指導,盡可能地為學生營造出寬松自由的環境,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風格詩詞的意境之美。
其次,在誦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合理想像。在進行初中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重視引導學生誦讀,是為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詩詞的語言、形式和情境之美,能夠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提高語文能力。而在誦讀詩詞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理想像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眾所周知,詩詞之美在於不同意象的組合之美,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自由發揮和想像的空間。在讀的過程中養成思考和想像的習慣,有助於挖掘詩詞深層的情感和內涵,從而提高詩詞學習的效果。
2. 學會欣賞
新課標對初中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規定教師在進行相關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誦讀古詩詞的技巧,同時能夠藉助文本中的相關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本。學習的目的在於積累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因此,當學生學會誦讀後還應培養他們的欣賞能力。在教學古詩詞的過程中,很多教師仍然採用讀讀背背和機械記憶的方法,認為學習古詩詞只要會背誦、默寫即可。很多教師片面地認為對古詩詞的欣賞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教學應緊緊圍繞中考進行,使得古詩詞教學枯燥乏味,學生無法獲得相應的語言積累。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誦讀為基礎,在指導學生讀讀背背的過程中了解詩詞大意,並突破傳統觀念對詩詞教學的要求,圍繞某一條主線和幾個能夠產生聯想的意象進行深層次的探究,讓學生學會欣賞,學會分析不同風格的詩詞,在比較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探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新課改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廣大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誦讀技巧和能力,鼓勵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採用抑揚頓挫的朗讀,提高對古詩詞的感悟能力,同時,在誦讀的基礎上還應引導學生對古詩詞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教學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運用,提升寫作能力。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整體教學思想,使朗讀教學充分發揮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功效。
4. 如何進行現代詩歌教學
今天聽了一位優秀教師執教的現代詩,熱鬧的課堂氣氛後,是我的茫然。學習內容是現我國著名現代詩人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
詩歌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回憶自己童年時候翻山看海的經歷,第二部分寫了自己成年後的感悟和信念。
詩歌教學不同於一般課文教學,上好它還真不容易。
執教的周老師很優秀,多次在市區內上過研討課、展示課。教學時,她主要通過「讀」「品」「賞」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課始,她通過自己的配樂范讀,把學生帶到了課文之中,然後就是學生自由讀,,接下來引導學生發現詩歌的形式特點,分為兩個部分。開始環節都還不錯,多讀是學習詩歌的「法寶」。
生:是在翻越了無數座山之後看到海的。
生:不一樣。
生很快知道童年想看的海是現實中的大海,但對成年之後的海,卻一下子無從說起
師:討論一下,看看書。
學生從書中找到了「用信念凝成的海」。教師接著引導,讓學生說出「海「象徵理想,無數的山象徵艱難困苦,最後老師小結,這就是這首詩的一大特點,用象徵手法表達自己內心感受。
現代詩不比一般課文,語言凝練是它的特點,用詞用典也與一般文章不同,每個文字背後都掩藏著作者的「心」。它的教學應該有它的特點。
第一,讀是現代詩教學的主要手段。現代詩跟一般課文的文字表述有些不一樣,節奏感、韻律感很強。教學初,就應該讓學生讀通讀熟詩句,還要讀出特有的節奏感,在讀中初步感知詩句內容和情感。
第三,學詩還應該學會調用學生的生活體驗,來體會詩句情感。一切「詩語」皆情語,現代詩的意蘊都比較深遠,用詞用典的現象比較常見,所以沒有學生的生活體驗參與學習,學生只會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感悟著老師的感悟。
比方這首詩,在講詩人小時候沒看到海的沮喪、失望時,教師不能只就詩句內容去硬性感悟,更多的是要學生去探究,去喚醒學生的生活經歷。不然學生口裡的「沮喪」「失望」只是一個心情符號,激不起他們內心的感受,沒有情感體驗的詞語是沒有溫度的。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爬山的經歷,去感受辛辛苦苦爬上山頂卻沒見到大海的沮喪,這時候的品讀,情感就會更深一層,學生會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印證」詩句內容和情感。
第四,現代詩的教學不能簡單地靠一再的讀去體會情感,因為凝練的語言會讓學生找不著感覺,所以讀詩時,教師還有必要引著學生去「消化」詩句的語言,把這些詞語變成學生生活的寫照,這樣,學生在讀詩的時候才會自覺用自己的經歷去印證詩句的內涵,讀出自己的感悟。像這首詩,引導學生學習第二部分時,一定要把文字「無數座山」變成學生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只有在這種情境下的,才會知道「信念」的重要性,才會在心中營造起那片「用信念凝成的海」。
第五,現代詩的學習還需要積累,建議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次的讀,幫助學生積累詩句。真正領悟詩歌意境是需要具體情境的,積累有助內化,說不定某一個生活情境中積累的詩句就會脫口而出,通過它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所以,學現代詩,不是學內容,也不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的積淀,是一種情感的積累。
這樣的教學可以收到以下效果:首先,讓學生經歷了讀詩的過程,懂得欣賞詩歌要領會藝術形象所蘊含的意味。第二,了解讀詩的方法:結合背景,結合自己生活體驗,想像詩歌描寫的意境,把意象具體化,體現詩歌的形象性。第三,初步感受到詩都是有意象的,表現手法用多種形式,如:
用典、想像、烘托、渲染、象徵、對比、托物言志等
5. 歸納詩歌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對於詩歌,要養成以下四點習慣來進行學習。即熟讀成誦;整體感知;品味語言;賞析詩歌意境。
1、多朗讀,熟讀成誦。
詩歌要反復朗讀,要注意古詩節奏的劃分。古詩朗讀節奏的劃分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按意義劃分,常見的五言為「二三」式,七言為「四三」式。二是按音節劃分。
至於背誦,一定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弄清每首詩字與字、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抓住關鍵的字眼,反復多次朗讀以至成誦。
2、整體感知詩意。
「整體感知」就是能夠結合注釋大致知道詩歌的意思,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觀點、感情,形成整體感。讀每一首詩的時候,可以自己設問。
3、品味詩歌語言。
一般說來,品味詩歌語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理解詩句的含義,分析遣詞造句的妙處,品味語言特色。
4、賞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意境。
詩的意境包括詩象(詩的形象),詩意(詩的意境),詩情(詩的感情)等幾個方面。
6. 如何進行詩歌教學
1、反復誦讀,體會情感
中國古典詩歌的特點是意境深遠,感情豐富,語言簡練,節奏感強,這些特點使得詩歌易於朗誦,朗誦可以提高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韻律,形式,並逐漸把詩歌的語言轉變為自己的語言,創作出優美的詩篇。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再者經過反復誦讀,便能理解詩歌的含義,「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進而體會出詩的意境以及所蘊含的感情,使學生感受詩歌的魅力。
怎樣進行小學語文詩歌教學
2、利用插圖,自我想像
課文中的插圖能准確的呈現出詩歌中所描述的景象,利用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直觀的去感受詩中的美景,在有限的畫面里去引發學生的想像。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盡,一枝紅杏出牆來。」課文中的插圖發揮出了他的作用,主人家滿園春天的景色,顯得是那樣的生機盎然,大家都認為可能是主人怕客人破壞了這滿園的美景,才久久不開門,但這美麗的景色怎麼能阻止客人去欣賞呢,看!一枝紅杏就伸出了牆外。利用文中的插圖把可以把學生的想像發揮到極致,這時教師再加以引導使學生領會出詩歌的魅力。
3、介紹作者、背景及題材,深入理解詩歌
對於一首詩歌,詩人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心情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都會在詩中多多少少的展現出來,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與詩人顯然完全不同,如果不去加以了解作者所在的時代以及寫作背景,顯然是不能深入的理解詩歌的,更談不上理解詩歌所呈現出來的思想感情了。而了解詩歌的題材,更能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如陸游的《示兒》,這是詩人的絕筆同時又是一份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詩人在生命即將終結之際,覺得今生唯一遺憾的是看不到國家統一,並叮囑兒子在「家祭」時別忘了把「王師北定中原日」告訴於他,作者這種深厚的愛國之情,不得不讓人感慨萬千。教師通過對詩歌作者、背景、及題材的介紹,對詩歌教學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望採納謝謝!
7. 詩歌教學的基本策略
欣賞朗誦,理解背誦
處於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處於正在發展的階段,而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也處在最強的階段。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加強對於古詩詞的背誦和朗讀。讓學生在朗誦古詩詞的同時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寫作的心態,這能夠使得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刻,並真正了解古詩詞的文化。因此,欣賞朗誦,理解背誦,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同時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合理聯想,深入理解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於古詩詞意境的重現,加深學生對於古詩詞的理解。比如,在教學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時,這是一首著名的描寫春天景色的詩詞,作者從側面描寫了春天的景色。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開」,給學生製造了想像的空間,為什麼敲不開門呢?教師可以讓學生設想一下,詩人敲不開門的原因是什麼呢?學生開始積極探索這個原因,是外出了呢?還是在院子里幹活沒聽到敲門聲呢?這樣一來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一枝紅杏出牆來」一句,為什麼只看到一枝紅杏?院子里還有什麼景色?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歷,逐一想像院子里的景色:生長茂盛的蔬菜,開滿鮮花的果樹,還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間還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這是「一枝紅杏出牆來」引發的思考,由點想到面,由一隻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滿園春色。
3.聯系生活,運用詩詞
8.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古代詩歌教學
古詩詞博大精深,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滋養中華民族成長的寶貴精神營養。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小學生古詩詞閱讀材料的數量和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了很多名家名篇,有的向我們展示了美麗的山河景色,有的向我們描繪了生動的人物形象,有的向我們介紹了美好的人間真情……在教學時,我們看到很多教師只是讓學生讀一讀古詩、說一說意思、背一背古詩就完了。如果僅僅停留在表面,不展開深入的研究,那麼,學生就不能品味到語言的精彩和詩詞內涵的豐富。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可見,在小學階段,適當地滲透鑒賞閱讀,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為學生將來進入初中學習古詩詞打下良好的鑒賞閱讀基礎。
一、讀詩,捕捉審美初感
朗讀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指導學生朗讀好作品,不僅可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強烈的藝術感染,而且可以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
古詩對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獨特的節奏美和音律美。朗讀古詩是綜合感受古詩、鑒賞古詩、體會意境情感的第一步,它有利於我們理解古詩的內容,領悟那些只可意會的豐富內涵。在閱讀時,最好讓學生忘掉自我,全身心浸潤到詩的情境之中,讓大腦接受最初的、最鮮活的信息。在接觸這些信息的一剎那間,能感受到作品的初步印象。
柳宗元的《江雪》,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在教學時,讓學生朗讀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引導學生反復讀一讀「千山」、「萬徑」這兩個詞,再去讀一讀「鳥飛絕」、「人蹤滅」,就會發現,這兩句中的「千山」和「萬徑」,不僅僅是為了襯托下面兩句中的「孤」和「獨」,在「千山」和「萬徑」之後加上「滅」和「絕」兩個字,就把當時的那種寂寞、冷清描寫到了一種極致。
二、品詞,體味語言之美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中,很多都是千古絕唱,在這些詩句中,詩人講究一個「煉」字,往往用詞精妙。如果教學時能認真揣摩、品味,並引導學生加以賞析,就能使學生體味語言之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由於當今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對古代語言接觸得不多,他們對其中的一些詞語覺得難以理解,對全詩內涵的把握不夠。教師要善於捕捉關鍵字詞,因為這些字詞往往能畫龍點睛,牽一發而動全身,對表現全詩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著獨特的作用。
劉禹錫的《望洞庭》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意味雋永。對詩的第一句「湖光秋月兩相和」中「和」的理解是個難點,怎麼理解呢?在教學時,還得藉助插圖。圖上畫著月亮升起,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與天上的月亮正好相互輝映,遠遠望去,水色、月光融為一體,顯得多麼和諧。理解這個詞後,再去讀後面的詩句,就相對淺顯易懂了。
三、想像,揭示古詩內涵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古詩作品所提供給讀者的語言符號,不像舞蹈、音樂、雕塑那樣直接刺激讀者的感官。學生品味古詩只能根據作品所提供的語言符號,如果這些語言符號不能幻化為頭腦中的畫面,那麼,再美的文字,它只是一種符號。古詩語言凝練、蘊含豐富,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揮無窮的想像,不僅要讀懂古詩的表層意思,更要讀懂詩的言外之意。豐富的想像、聯想是鑒賞詩句的重要方法,要邊讀詩,邊想像,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觸其物;要想出詩中畫面,讀出畫中詩味。
白居易的《池上》寥寥數筆,用白描的手法,將一「偷蓮」小童的憨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在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通過想像來加深對詩的理解,一是看圖想像小娃撐小艇時的心情;二是想像小娃偷采白蓮後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學生邊看圖邊想像,有的說,小娃看到白蓮,一邊采,一邊往嘴裡塞解解饞;有的說,小娃看到白蓮就說「好大的蓮蓬」;有的說,小娃採到白蓮後便想,趕快躲哪兒把它吃了……一幅小娃「偷采」白蓮的景象,被他們描述得有聲有色,讓人聽了便能體會到小娃的樂趣。
著名的語言學家夏丐尊說過:「在語感敏銳的人心裡,『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只解作晝的反意吧,『田園』不但只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見到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煥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情趣……」在古詩教學中,只有關注學生對古詩的鑒賞程度,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古詩帶給我們的魅力,由淺入深,化難為易,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敏銳的語言感悟能力。
9. 如何教學古詩詞
(一)強化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和轍押韻,字數、句數整齊、均衡。誦讀起來琅琅上口,自然而然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練美,一字一詞包含著極豐富的內容。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雲冉冉上升、裊裊流動的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我在古詩教學中總是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宋代方岳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只有讓學生反復吟誦,仔細品味,而不以背誦為滿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
(二)啟發想像,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尋隱者來的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一概從略;童子答問也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麼,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並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麼回答?」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並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像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初步領悟到了詩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體會古詩的情感美
「情」是古詩的根源。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的產物。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歌。在教學中,可採用以下方法:
借景引情——在古詩中,詩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句句寫景,字字含情,詩句看似寫景,實為抒情,情景交融,達到無由分解的境界。我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啼鳥」、「風雨」、「落花」等景物,再藉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體會詩中「不覺」、「知多少」等字詞的情感色彩,從而把握詩人愛春、惜春的深情。
借曲引情——例如:《詠柳》一詩,要體會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時,我首先播放一段樂曲——《春天》,這首曲子以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發了少年兒童的熱愛祖國、熱愛春天的感情。學生一聽樂曲,便置身於優美的春景之中,猶如身臨其境。這時再學古詩,學生很快進入情境。與詩人筆下美麗多姿的新柳產生共鳴。學完全詩後,再一邊聽樂曲一邊想像,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他們禁不住發出一股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深深體會到了詩中的情感美。曲情交融,為學生學好古詩創設了一個藝術的氛圍。
10. 名人怎麼談讀詩的
經典漫畫家蔡志忠:春秋戰國留下的哲學思想,讓我們能在做人、行為處事、治國等方面有所依據;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學作品陶冶了我們的精神層次;八卦、易經、理學、禪宗思想等也擴大了我們的視野和大腦的想像空間。或許有人會懷疑,多看多讀中華古詩文經典就使自己更能立足於未來的科技時代?不要懷疑古籍有幫助我們的能力。老子與宋代的張載就是最好的理論物理學家,老子的宇宙觀到今天都還證明他的理論正確無誤。而最重要的是,令自已的大腦多啜取不同的思想可發揮想像力的自由度,多讀詩詞、文學著作可提升人的氣質和專心程度。如果我們要使自己成為世界上頂尖的人,這兩樣條件都是不可缺的。
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委員劉國正:我贊成中小學生多讀些古詩。古詩的教學,有兩種不正確的觀念,一是嫌它古,二是嫌它難教難學。教學古詩,基本方法是讓學生熟讀背誦,感受其中的詩美,受到熏陶漸染。教師只消略加點撥,學生不懂的,留待以後加深理解。我幼時讀《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背得爛熟但不懂,長大了才知道,一時弄不懂,以後才明白,是閱讀中常有的事。
國學大師南懷謹教授:傳統教育以人格的養成為貫徹始終的精神,我們現在的教育大體上都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沒有真正顧及到國家和民族承前啟後的百年大計。但知識並非就是學問,人格的養成和國家民族文化的傳承,並非有了知識就能成功。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