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醫結合的結合方式
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和途徑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大致有 5 個方面:一是把針灸應用於西醫臨床各科,所治疾病已達300 余種;二是傳統針刺技術與西醫理論和方法結合,創立頭皮針、耳針療法和電針、激光針療法、穴位注射方法等;三是用生理學、生理化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方法研究針灸對人體各系統的作用機制,為針灸提供現代科學依據;四是通過對針刺麻醉的臨床應用和對針刺鎮痛原理研究進行結合;五是在肯定經絡現象、總結循經感傳規律的基礎上,融匯中西醫理論,以現代實驗方法與科學抽象方法相結合,探索經絡機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方法研究經絡及針灸作用原理的一門新學科——實驗針灸學,已經在中西醫結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2. 中西醫結合研究思路與方法復習,求分享
復習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課間復習。每節課結束後,利用課間短暫的時間,將老師講的內容快速回顧一次,有疑問及時請教老師。
當天復習。放學後對當天所學的課程復習一次,一定要先復習後寫作業,這樣可以發現薄弱的地方,及時鞏固。
每周復習。每周對本周所學的課程進行總結復習,發現問題,馬上解決。由於課程多,學到的知識也多,所以需要合理安排時間。
當天學的東西當天就進行復習,時間拖得越晚,遺忘率就越高。復習時一方面通過看書、看筆記來回憶重點;另一方面通過做相應的練習題來鞏固強化。若五、六門甚至更多的功課需要復習時,怎樣才能使有限的時間在眾多科目之間得到合理的配置呢?通常要在完成老師任務的前提下,在自己精力允許的范圍內,揚長補短,即加強弱科,鞏固優科,爭取發展一、兩個強科。制定計劃時不要把時間安排的太緊,因為要留出機動時間來應付「突發事件」或臨時任務,防止計劃被打亂。復習不是一次性的工作,沒有人只通過一次復習就能一步登天的。新學的東西,當天要復習,過三天還要再復習一遍,到周末則把本周所學的再總體復習一遍。還要進行「循環復習法」,以一個月為周期,例如:在學習第四單元的時候,除了復習本單元,還復習第一單元;在復習第三單元的時候則順帶復習第二單元,這樣就對以前的內容不斷進行有規律的復習,又不會一下子佔用太多時間。此外還要進行階段性復習和考試。
沒有任何一門考試是脫離教材的。把握了教材,就把握了考試題。平時學的東西可以說是一粒一粒的珍珠,復習就是一條線,把所學的東西串起來。復習時一定要有側重點,重點復習自己知識上的弱點和缺陷,以及課程本身的重點和難點。首先要對自己的學習狀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明白自己的弱點和缺陷在那裡。復習是一次再學習的過程,是對所學知識進行一次再加工的過程。復習時要思考知識掌握的程度,要做到透徹理解、熟練應用。就是先不看書,把老師上課講的主要內容回憶一遍,有人稱之為「過電影」。邊回憶,邊寫在紙上,對於回憶不起來的內容就先空著。等整個過程結束後,再打開課堂筆記和書本來對照,這樣對檢查自己聽課、學習的效果十分有好處,尤其對於那些回憶不起來的內容,或者回憶錯誤的內容,對照後印象會特別深刻。或者在臨睡之前躺在床上閉住眼睛努力回憶老師今天講課的重點,到回憶中斷的時候拿出課本和筆記本再看一遍,這種方法既節省時間,效果也非常好。
3. 中西醫結合臨床的研究方向
「中西醫結合臨床」學科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臨床骨傷科學、針灸學、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葯理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
4. 2021年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備考指南
【導讀】2020年中西醫執業醫師考試已經落下帷幕,不知道各位參考考生發揮的如何呢?由於疫情的影響,很多人的備考進度有所變化,可能在臨考之際還沒有做好准備,因此在這里小編建議大家盡早備考,畢竟早備考一分,就多一分勝算,那麼如何高效備考2021年中西醫執業醫師?怎麼准備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年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備考指南,一起來看看吧!
一、基本知識
中西醫執業醫師考試筆試內容共分為五大類:中醫學基礎、中醫經典、中西醫結合臨床、西醫綜合、醫學人文。中西醫執業助理考試內容比執業減少了中醫經典的內容,共四大類。這些內容所包含的具體科目有:
1.中醫學基礎:中基、中診、中葯、方劑。
2.中醫經典(助理不考):涉及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等內容
3.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目:中西醫結合內科、中西醫結合外科、中西醫結合婦科、中西醫結合兒科、針灸學。
4.西醫綜合:診斷學基礎、葯理學、傳染病學。
5.醫學人文:醫學倫理、衛生法規。
除了以上科目外,還有實踐技能的考試。實踐技能考試的難點在於大家對「操作」的熟悉程度。所以建議大家在實操考試前進行集中學習、練習。通過觀看課程視頻、參加現場模擬等「視覺學習+動手」的形式,把每一個操作的步驟熟記於心。不建議大家用太長時間背每個操作的文字講解,這樣反而會增加學習負擔。
二、學習建議
1.多輪復習法
過第一遍時要細、全、慢,一定要堅持下去,不能因為知識點多、復習枯燥乏味就放棄;第二遍需要你把重點和骨架理出來,同時對較難的地方進行深入研究探討。最好能通過兩遍的復習,整理出知識脈絡,便於後期系統復習!
2.拎出知識脈絡
在這之後要做的就是提綱挈領,理出一個知識的脈絡。最好的辦法就是充分利用專業課參考書的目錄,考生可以在紙上把每一章的小標題都列上,再把具體每一個標題所涉及的知識一點點的回憶出來,然後再對照書,把遺漏的部分補上,重點記憶。這樣無論考查重點或是一些較偏的地方,我們都能夠一一應付。但是對於概念這種固定化的知識點,就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記憶,默寫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3.勤動筆
一邊看,一邊記,能夠更加高效地記住知識點。總是動眼不動筆,記憶會淺很多。所以一定要拿起筆來,做筆記,勾重點等等。
關於2021年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備考指南,就給大家說到這里了,參加了2021年中西醫執業醫師考試的考生,抓緊時間進行答案對照,最好下一步審核的准備;預測2021年中西醫執業醫師考試總體不會出現大的變動,現階段大家還是要在關注中西醫執業醫師考試變化的同時,認真進行考試備考,把握中西醫執業醫師實踐技能考試經驗,將備考時間合理安排,爭取一次通關。
5.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考研方向是什麼
(1)中醫內科學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學科的一個二級學科,其主幹課程是基礎理論聯系臨床實踐的橋梁,是中醫臨床各科的基礎,在中醫院校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醫內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理論闡述內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規律,並採用中葯治療為主的一門臨床學科。
(2)中西醫結合臨床
中西醫結合基礎專業是中西醫結合下設的一個二級學科。本學科主要研究應用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和方法解決各科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危重病的診斷、治療的臨床問題。
以及應用現代科學手段探索應用中醫葯治療各科疾病的機制與方法的問題。重點研究領域包括中西醫結合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皮膚病學、腫瘤醫學、肛腸病學、急診科學。
(3)內科學
內科學是臨床醫學的基礎性學科,利用現代醫學的科學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和鑒別診斷、治療及預防,其重點是診斷及治療;通常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
內分泌系統疾病、代謝疾病、結締組織病和風濕性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等模塊,研究生培養時又分了更為細致的研究方向,但各個學校的所設研究方向和考試科目不盡相同。
6. 歷史論文:關於中西醫結合發展
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定義是:「綜合運用中西醫葯理論與方法,以及中西醫葯學互相交叉滲透中產生的新理論與新方法,研究人體結構與功能、人體與環境(自然與社會)的關系,探索並解決人類健康、疾病及生命問題的科學。」
40多年的實踐表明,中國在世界上首創的中西醫結合醫學,不僅成為我國醫葯科學和衛生事業的一大優勢,是中國在20世紀對人類醫學發展的一大創舉和貢獻,而且給人類醫學特別是各國各民族傳統醫學發展帶來了深刻啟示及深遠影響。「結合醫學」(有稱「綜合醫學」或「第三醫學」)已為人們普遍接受,成為20世紀人類醫學的新概念。
理論層面有:中西醫比較研究及發展史研究;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對象;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目的;中西醫結合臨床與基礎學科職能;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內部結構及學科族結構;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學科特徵;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學科知識構成;中西醫結合醫學模式探索;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實踐層面有:中西醫結合醫療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預防醫學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康復醫學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保健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護理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基礎學科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科研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教育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管理體系研究。
方法論層面有:中西醫結合臨床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科研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教學方法與人才培養研究;中西醫結合技術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管理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思維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領域計算機與信息系統研究;哲學與中西醫結合研究;數理統計在中西醫結合研究中的應用研究。
按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學術是事業發展的基礎,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醫並重」衛生工作方針,其根本是中醫與西醫兩個醫學理論體系應當並重。不可重西輕中,更不可以西代中。從科學與技術的關系而言,科學是技術的理論依據,技術是科學的實踐應用,所以,講「中西醫並重」,核心是中醫與西醫各自的科學、理論部分必須並重,既不能以技術代替科學,更不能在科學、理論上以西非中。因此在東西方文化與科學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學地理解「中西醫並重」的戰略方針,同樣也是一個政治問題。
當前,中醫醫療、教學、科研、管理上的突出難題是兩個「西化」,即學術與管理上的「中醫西醫化」。這兩個西化是上述悖論困擾的結果,至今仍是中醫面臨的首要難題。用西醫生理、病理的觀念與方法解釋中醫的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用西葯葯理、葯物化學的觀念與方法代替中葯、方劑理論,幾乎占據了中醫科研課題的主導地位。而為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的中醫科學學、軟科學研究卻仍然一直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在一些人的頭腦里,「中醫西醫化」就是「中醫現代化」;有的部門甚至「寺院當教堂,神父管和尚」。
中醫與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從兩者的觀念、方法到概念、范疇,各不相同,不可通約。因此,中醫的醫療、教學、科研、管理必須符合中醫的理論與臨床特點。人們常說:有為才能有位。處於世紀之交的中醫,絕非無可作為,關鍵是「如何為」的問題。若以西代中,則中醫錯位。如此而為,則為必無為,為更無位。從這個角度看,當前,中醫必須徹底擺脫從屬於西醫的地位,並牢牢站穩自己的科學位置,有位才會有大作為。因此,全面貫徹「中西醫並重」的戰略方針,首先要徹底走出「西化」的誤區.
面對21世紀,必須使全國上下清楚地認識到:中醫正處於一個千載難逢的全面振興的前夜,這是人類科學發展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性惠顧,必須抓住機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紀里,在西醫飛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暴露出西醫無法克服的自身觀念、理論的局限性;西葯化學合成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內科疾病缺少特異性治療的現實,迫使西醫不得不「回歸自然」,希望從傳統醫學中求得互補與自救。而在世界的傳統醫學領域,形成相對完整理論體系者,唯獨只有中醫。其它各國的傳統醫學,在理論上尚處於粗淺的萌芽水平,實際上只是經驗性的傳統治療方法與技術而已。當今,西醫向傳統醫學求得互補,其視野已經集中在中醫上了,所以「中西醫並重」很可能發展為21世紀人類醫學的大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醫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國外沒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醫,傳播到世界各國去。盡管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計劃、分步驟進行,但決不是把中醫西化以後再送到國外去。
其二:中國是中醫的故鄉,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葯材生產大國。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並逐步走向世界,那麼中醫就很可能發展為我國最大的知識經濟產業。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醫療衛生上的總投入大約2. 5萬億美元,我們12億人口的大國僅占其中的1.6%左右。如果中醫在不斷振興的同時逐步走向世界,那麼,我們在醫學傳播、葯品輸出、醫療服務等方面精心組織、科學管理,從全世界醫療衛生總投入中取得10%的份額,並非天方夜譚。果能如此,每年將會拿回2,500億美元的外匯。到那時,中醫就自然成為我國獨有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巨大的經濟增長點,並造福於全人類。對於中醫來說,這就是我們的大政治。所以,中醫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丟」,而且必須振興和發展。(詳見《關於中醫生存與發展的戰略思考》一文——《中國科技導報》,1999年第7期)
21世紀的中西醫結合研究,將沿著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的「促進中西醫結合」方向和目標不斷向縱深發展。
(一)在中國已形成的中西醫結合(含傳統醫葯與現代醫葯相結合)認識,必將深化發展。實踐將進一步證明中西醫結合的必要性、必然性、優越性、規律性和創新性,展示中西醫結合是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二)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科學家、醫學家、葯學家,乃至醫葯企業等將投入到中西結合研究中,使中西醫結合研究朝著多學科、多層次、高層次、綜合性研究方向發展,從而吸納多學科知識成分,提煉出新醫學認識,形成新的醫學范疇,產生新的醫學成果和醫學技術,編織新的中西醫結合醫學新概念框架之網,構建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促進中西醫葯學理論與實踐的融匯貫通。
(三)緊緊圍繞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見病開展防治研究,以及新葯物和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等,仍是21世紀中西醫結合研究主要方向。中西醫葯結合必將成為「綜合防治」人類疾病的重要途徑。
(四)中西醫結合醫學(包括臨床與基礎)學科建設將逐步完善,形成中西醫結合學科體系。保證我國的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居國際領先地位。
(五)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必將迅速發展,教育體系不斷完善,以滿足社會發展及醫學發展的需求。如中國的「全科醫師」必將是中西醫結合的全科醫師。
(六)中西醫結合醫院等醫療機構建設將迅速發展,愈加顯示出中西醫結合醫療機構在醫療、預防、康復、保健、護理、社區衛生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中西醫結合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成果,將在各種類型醫療機構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
(七)中西醫結合醫學知識將更加普及,進一步形成「中醫好、西醫好、中西醫結合更好」的社會共識。
(八)中西醫結合醫學將與現代醫學、中醫葯學並駕齊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促進和實現中西醫結合,是我國醫學發展的方向和遠大目標,是我國醫葯衛生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擔的歷史使命。
21世紀必將是中西醫結合醫學蓬勃發展的世紀。也是全人類傳統醫葯與現代醫葯相結合的「結合醫學」蓬勃發展的世紀。
你准備給我加多少分啊
7. 中西醫結合 官方定義
將傳統的中醫中葯知識和方 法與西 醫 西葯的知識和方法結合起來,在提高臨床療效的基礎上,闡明機理進而獲得新的醫學認識的一種途徑。中西醫結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長期實行的方針。中西醫結合是中、西醫學的交叉領域,也是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一項工作方針。中西醫結合發軔於臨床實踐,以後逐漸演進為有明確發展目標和獨特方法論的學術體系。
發展階段 中西醫結合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①20 世紀50年代的臨床實驗性描述階段。主要以西醫診斷,中醫治療或聯合用葯。按西醫指標觀察療效。②60~70年代開始的臨床研究與實驗研究相結合階段。在臨床上主要採用辨證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並開展實驗研究,已經出現一批如針刺麻醉、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 折和治療急 腹 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後的機理探討和理論創新階段。初步運用動物模型和實驗研究觀察手段,把證和經絡的研究推到一個更為深入的層次。
方式 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和途徑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①在疾病的診治中進行結合。包括在診斷上的病證結合,在治療時的綜合協調,在理論上的相互為用。病證結合就是運用西醫診斷方法確定病名,同時進行中醫辨證,作出分型和分期。這樣就從兩種不同的醫學角度審視疾病,既重視病因和局部病理改變,又通盤考慮疾病過程中的整體反應及動態變化,並以此指導治療。綜合協調是指在治療的不同環節按中西醫各自的理論優選各自的療法,不是簡單的中葯加西葯,而是有機配合、互相補充,這樣往往能獲得更高的療效。理論上相互為用是根據不同需要,或側重以中醫理論指導治療,或側重以西醫理論指導治療,或按中西醫結合後形成的新理論指導治療。
②通過對中西醫診斷方法的研究進行結合。主要是用西醫學和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四診,或創造新的診法。開展最多的是經絡診法和脈診、舌診。經絡診法是把中醫學關於經絡檢查所見和西醫診斷聯系起來,通過相關性研究,創立耳穴診病法和經絡檢查法。通過各種脈象儀、舌象儀,把醫生診脈時的指下感覺用圖像、曲線、數字等客觀指標表示出來,把各種舌診所見舌苔、舌質的變化通過病理形態學、細胞學、生物化學、血液流變學及光學等方法客觀地反映出來;另外對脈象及舌象進行中醫相關對照和從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血液動力學等多方面進行原因和機理探討。這項研究有利於中醫四診實現儀器化、客觀化和規范化。
③通過對中醫治法治則的研究進行結合。主要集中於對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通理攻下、補氣養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則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療效的基礎上,摸清用葯規律,篩選方葯,進而對適用該治則的有關方葯進行葯理作用、成分、配伍機制的實驗研究,再將所取得的認識放到臨床實踐中驗證。
④通過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進行結合。中醫學基礎理論內容十分豐富,有些與西醫學理論完全不同,以往曾開展對陰陽學說、臟象學說 、氣血學說及有關「 證 」的研究等,主要是從西醫角度去探索。其方法是先以臨床為據確立研究對象的特徵,然後通過建立中醫理論的動物模型或動物疾病模型以尋找中西醫理論上的結合點。
⑤通過對方劑葯物的研究進行結合。包括用西醫理論和方法,對傳統方劑的作用加以說明。其特點是醫葯結合,臨床與實驗結合,單味葯物研究與復方研究相結合。
⑥通過對針灸及經絡研究進行結合 。 大致有 5 個方面:一是把針灸應用於西醫臨 床各科 , 所治疾病已達 300 余種;二是傳統針刺技術與西醫理論和方法結合,創立頭皮針、耳針療法和電針、激光針療法、穴位注射方法等;三是用生理學、生理化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方法研究針灸對人體各系統的作用機制,為針灸提供現代科學依據;四是通過對針刺麻醉的臨床應用和對針刺鎮痛原理研究進行結合;五是在肯定經絡現象、總結循經感傳規律的基礎上,融匯中西醫理論,以現代實驗方法與科學抽象方法相結合,探索經絡機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方法研究經絡及針灸作用原理的一門新學科——實驗針灸學,已經在中西醫結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成就 50年代以後,中西醫結合工作,不僅在臨床醫療和預防保健等方面廣泛開展,而且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研究成果。在臨床中,用中西醫結合診治常見病、多發病、難治病已較普遍。大量事實說明,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某些疾病有明顯的療效。例如,治療心腦血管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月經不調、病毒性肺炎、肛腸病、骨折、中小面積燒傷、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硬皮病、紅斑狼瘡等療效顯著。在治療某些急腹症時,已經改變傳統的治療原則,成為一種有中國特點的新療法,不僅提高了治癒率,而且可使一部分病人免除手術治療,減少了合並症及副作用。治療內科急症,如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心肌梗塞、休克、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也有較好的療效。治療骨折,形成一種新的復位固定方法,可以縮短骨折固定和功能恢復的時間 ,保 持較 好的關節功能。中西醫結合還注重運用非創傷性療法治療疾病,把西醫的某些診治手段與中醫的氣功、針灸、按摩相結合,以其無損傷、簡便易行、療效確實而受到廣泛的重視。例如氣功治療高血壓病,針灸治療神經功能性疾病和冠心病,正骨手法治療軟組織損傷等,通過臨床觀察,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近年來已創立或正在醞釀一些新的學科領域,如中醫病理學、實驗針灸學和針刺麻醉學等。對中西醫結合的認識,除自身的實踐外,還依賴於科技水平的進步。80年代以後,中西醫結合突破了統一論,把中西醫結合作為一種創新,在中西醫各自向前發展的前提下,使中西醫結合工作獲得新的發展。
中西醫結合的思想由來已久,但中西醫結合這個專業卻是一個年輕的專業,還不足二十年的發展歷史。
翻看中西醫結合的歷史,不難發現,從這個思想誕生的時候起,就充滿了爭議。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讓中國人看到我們的民族醫學在某些地方與西方醫學是相通的。鑒於當時中國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落後局面,許多人迫切渴求西學,而西醫在當時還不可能取代中醫在國人心中的地位,中西醫結合的思想一下子流傳開來。
然而,這只是一種社會需要,並不是學術之必須。其實早在張老先生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人在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醫林改錯》,越改越錯」的清代學者王清任。王老先生為了他的「中醫形態學」,奮鬥了一生,可以說是徒勞無功。現在當我們提起他的《醫林改錯》,莫不付之一笑,他留給我們的還是他在中醫學上的成就,也就是他的一組「逐瘀湯」。
建國以後,我們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指導下,一批專家再次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的思想,並且迅速的發展成為了一門學科。誠然,這個學科在誕生伊始,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以至於在一段時間成為了醫學在中國發展的主流。據說在一次中西醫結合大會上,大會發言人說「在將來的中國,既沒有中醫,也沒有西醫,只有中西醫」,這時候,一位老中醫站了起來問到「中醫是馬,西醫是驢,中西醫結合是騾子,你現在把驢和馬都殺了,將來這騾子從哪裡來?」當時台下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
也許當時這位老人家只是一個粗淺而形象的比喻,但現在看起來,這個比喻是充滿哲理的。中西醫結合這個專業出現的時候,取得了那麼多的成就,但時至今日,它的發展比不了中醫,更比不了西醫,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來想像一下當年那些學者在炮製「中西醫結合」的經過吧。是的,中醫和西醫都是以人體為研究對象學科,他們之間肯定會有一些結合點。這些結合點,作為他們的個人研究成果,肯定是足夠了。但要作為一門學科發展下去還是有些不足的-------或者是兩個醫學都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或者他們要結合成一門科學根本不可能。中醫博大,博及宇宙,西醫精微,微至粒子。要結合,談何容易?總之,還沒有到中西醫結合應該誕生的時候,他便誕生了。他不是一個早產兒,就是一個怪胎!
但這個孩子還是出世了,他出世了,我們就要賦予他基本的人權,對於一個學科而言,我們就得承認它的地位。
接下來,這個孩子開始成長,而且長的出奇得快,為什麼呢?因為它的父母們是在瞅准了中醫和西醫之間那一大堆結合點的基礎上孕育它的。這讓我想起了中西醫結合大會上那位老中醫的經典的比喻。
小的時候在農村的時候,農民幹活都喜歡用騾子,為什麼呢,因為騾子既有馬的忠厚和吃苦耐勞,又有驢的倔強和爆發力,可以說在騾子這一代身上,兼有其親本的所有優點。但是,騾子這么好的東西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他不能傳代!!!
這就是我們的中西醫結合,當年那些前輩們把他作為一門科學留給了我們。當時他們發現的結合點完全夠創立這門學科了,但再接著發展,談何容易?現在,又有人提出了「廢中醫」,也就是要掐死中西醫結合他媽,要是真的讓他們得逞了,以後中西醫結合就是一個沒娘的娃兒,它的成長更是舉步維艱。縱然中醫在這次風波中,又頑強的屹立了起來,但是中西醫結合的雙親感情破裂這個現實你總得面對吧。
哎,可憐的娃兒!
中西醫結合,他是什麼?樂觀地講,他是一個在中醫和西醫都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出生的早產兒,或者他根本就不該來到這個世界上,因為他的父母也許只是「一夜情」,以後再真正的「結合」起來,談何容易?悲觀地講,中西醫結合,就是一個學術上的雜種,他擁有生物學上的「雜種優勢」,但是它是不可傳代的--------這,是他致命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