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消費者研究包括什麼_
包括了目標消費者對產品的購買到使用的一系列過程中所經常採用的方式。
如:通常的了解途徑,主要的獲取方法、關鍵性的影響因素、習慣的使用方式等。對消費者的使用習慣進行研究,可以幫助客戶了解到他們的產品/服務實際被使用的方式與他們原先所設想的方式是否一致,並由此決定對產品/服務的某些方面進行修改或調整。
了解各環節的關鍵影響因素:通過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掌握消費者在不同環節中受到的影響因素。其中哪些是促成購買行為各環節演變的關鍵因素;評估目標品牌的消費者行為表現:得到完整的消費者分布結構,即處於不同階段的消費者比例,從而明確品牌表現的原因。
研究的過程:
1、制定研究目標
消費者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認真制定研究的目標。
如果研究目的是為了弄清楚有多少人(如百分之多少)使用某種特定產品以及使用頻率,則可能採用基於計算機進行分析的定量研究。
有時,在設計定量研究的時候,研究者可能並不知道該問什麼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在進行全面正式研究之前,研究者可能會做一個小范圍的探索性研究,以識別數據手機工具中所包含的關鍵信息。
2、收集二手資料
二手資料的收集一般發生在研究目標陳訴之後。二手資料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根據原始數據生成的,它並不是為了現行研究的目的。它包括基於外部組織的研究的結果、根據內部早期研究生成的資料以及公司的銷售以及信用部門所收集的顧客信息。
3、設計直接研究
研究的設計時要局域研究目的的。如果需要描述性的信息,那麼就可以採用定量研究;如果只是想獲得新觀點,那麼可採用定性研究。每一類研究方法在數據收集方法、樣本設計和數據收集工具的類型方面有所不同。
Ⅱ 消費行為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有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投射測驗法和實驗法。
1、觀察法就是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消費者的言語、行動和表情等行為,分析其內在的原因,以研究消費心理現象的規律。
2、訪談法是通過訪談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交談,了解受訪者的動機、態度、個性和價值觀念等的一種方法。訪談法分結構式訪談和無結構式訪談(無控制的訪談)兩種。
結構式訪談又叫控制式訪談,它是通過訪談者主動詢問,受訪者逐一回答的方式進行的。
無結構式的訪談又叫無控制的訪談,這種訪談是通過訪談者和受訪者之間自然的交談方式進行的。
3、問卷法:問卷就是一套讓受測者回答的題目,以及使用這套問卷的說明。說明包括施測的條件、指導語和記分的規則。把問卷交給受測者,讓受測者回答,通過對答卷的分析研究,得出相應結論的方法就是問卷法。
4、投射測驗法。
(1)為什麼用投射測驗法?
為了克服訪談法和一般問卷法的這種缺點,真正能夠了解到受訪者或受測者的真實動機和態度,心理學家創造了投射測驗的方法。
(2)什麼是投射測驗?
投射測驗是一種人格測量的工具。這種測驗是給被試者一組意義不清的刺激,讓他加以解釋。本來是模糊的,沒有確定意義的刺激,又要讓受測者說出這種刺激的意義,他自然會充分發揮他的想像力,盡量把刺激的意義說得圓滿。通過對他解釋的分析就能比較准確地推斷出他的人格特徵。這種測驗用的是迂迴曲折的辦法,受測者沒有戒心,他內心的真諦是在不知不覺中投射出來的,因而所測的結果就比較真實。
Ⅲ 產品設計中用戶調研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第一、產品調研
1.識別和理解目標用戶是開始產品設計的第一步,同樣重要的是分析市場上類似的產品,分析類似產品針對的用戶群,甄別其是否是競爭對手,這些工作對於設計將非常有借鑒意義。理解其他產品的過程有利於比較和理解自己產品目標用戶的需求。
2.非常有價值的方法是對用戶使用產品的過程做情節描述,考慮不同環境、工具和用戶可能遇到的各種約束,可能的話,深入到實際的使用場景去觀察用戶執行任務的過程,找到有利於用戶操作的設計。通過一些方法尋找符合目標用戶條件的人來幫助測試原型,聽取他們的反饋,並努力使用戶說出他們的關注點,和用戶一起設計,而不是通過自己的猜測。
通常情況,軟體研發和界面設計人員對產品的了解和細節的把握比用戶要多得多,盡管這些知識對類似設置預設狀態或者提供最佳信息非常有幫助,但一個重要的概念是,產品VI設計不是給自己來用,不是為滿足自己的需求或符合自己的習慣而設計,而是為目標或者潛在用戶設計。
第二、用戶體驗。
完成產品原型之後,可以請一些目標用戶試用,觀察他們的反應。仔細地觀察、傾聽用戶在執行特定任務的時候的反應,是否與設計定義的一致。在用戶體驗中加於記錄,總結分析最後作出最終設計作品。
Ⅳ 消費者行為學的研究方法優缺點
1.觀察法 這種方法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消費者的外在行為探究其心理活動的方法。...
2.實驗法 這個方法是心理學研究中應用最廣且成效也最大的一種方法,包括實驗室實驗法和...
3.問卷法。 又稱填表法,即調查機構或部門將他們希望了解的內容列在紙上,然後發給消費者,...
4.交談法 這種方法是指調查的雙方通過交談的方式完成要調查的內容。一個調查者可以和多...
Ⅳ 消費者行為學的研究方法
消費者行為學之所以在今天新興的學科里占據重要的一席,就是因為它是建立在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模型分析的基礎上的,而不是主觀的猜測基礎上。
很多企業會綜合使用以上的方法,這樣可以更科學、更准確的判斷消費者的心理變化。另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消費者行為的研究方法必將不斷完善。
Ⅵ 消費者行為學研究的內容是什麼
一、消費者行為學是研究消費者在獲取、使用、消費何處置產品和服務過程中所發生的心裡活動特徵和行為規律的科學。
二、消費者行為學研究的意義:
1、企業營銷活動的市場基礎與決策依據;
2、消費者科學消費的前提條件;
3、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制定的依據。
三、消費者行為學研究的發展歷程
1、萌芽時期(1930年以前)
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社會學家凡勃倫《有閑階級倫》(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1899)提出了炫耀性消費及其社會涵義
1901年12月心理學家斯各特(W.D.Scott)在美西北大學作報告時指出,心理學可以在銷售和廣告中發揮重要作用
科普蘭(M.T.Copeland)於1923年提出將消費物品分為便利品、選購品和專門品的分類方法部分建立在對三個方面的消費者行為的分析之上
2、應用時期(1930-1960年)
背景環境: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
20世紀40-50年代 消費者行為動機的研究
1950年,梅森海爾(Mason Haire)主持速溶咖啡的研究
美學者蓋斯特(L.Cuest)和布朗(George H.Brown)於50年代初開始研究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問題,以便找到促使消費者重復選擇某一品牌的有效途徑
謝里夫(M.Sherif)、凱利(Harlod H.Kelley)和謝把托尼(Shibutoni)等人開展了對參照群體的研究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3、變革與發展時期(1960年至今)
1960年,美國心理學會中成立了消費者心理學分會,這是消費者行為學開始確立其學科地位的前奏。
1968年,第一部消費者行為學教材《消費者行為學》由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恩格爾(James Engel)、科拉特(David Kollat)和布萊克維爾(Roger Blackwell)合作出版。
1969年,美國的消費者研究協會(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正式成立。
1974年,《消費者研究雜志》(JCR)創刊。
1960年,哈佛大學的鮑爾(Raymond Bauer)的一篇論文對改變假定消費者的理性程度比較低的觀念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認為,消費者的任何行動都將產生他不能完全肯定的結果。
羅傑斯(Everet M.Rogers )關於創新採用與擴散的研究。
拉維吉(F.J.Lavidge)和斯坦勒(G.A.Steiner)關於廣告效果的研究。
費希本(Matin Fishbein)等人關於組織行為的研究。
謝恩(J.N.Sheth)等人關於組織購買行為的研究和關於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的研究。
科克斯(Donald F.Cox)和羅斯留斯(T.Roselisus)等人關於如何應付知覺風險的研究。
4、發展趨向
研究角度趨向多元化:從宏觀經濟、自然資源保護、消費者利益、生活方式等多角度研究。
研究參數趨向多樣化:心理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文化、歷史、地域、民族、到底傳統、價值觀念、信息化程度等一系列變數。
研究方法趨向於定量化:運用統計分析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以及運籌學、動態分析等現代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揭示各變數之間的聯系。
研究國界的突破 全球化
四、消費者行為學在我國的應用
消費者行為學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西方引入我國的,經過將近二十年的發展,實踐證明,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深入開展消費者心理與行為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加強與提高宏觀經濟決策水平,改善宏觀調控效果,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有助於企業根據消費者需求變化組織生產經營活動,提高市場營銷活動效果,增強市場競爭力。
有助於消費者提高自身素質,科學的進行個人消費決策,改善消費行為,實現文明消費。
有助於推動我國盡快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增強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
目錄:
第1篇 市場中的消費者
第1章 消費者行為學導論
1.1 消費者行為學:市場中的人們
1.2 消費者對營銷策略的影響
1.3 營銷對消費者的影響
1.4 營銷道德與公共政策
1.5 作為研究領域的消費行為學
第2篇 作為個體的消費者
第2章 知覺
2.1 感覺系統
2.2 暴露
2.3 注意
第3章 學習與記憶
3.1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3.2 認知學習理論
3.3 記憶在學習中的作用
第4章 動機與價值觀
4.1 動機的過程
4.2 動機的強度
4.3 動機的方向
4.4 消費者需要的分類
4.5 消費者介入
4.6 價值觀
第5章 自我
5.1 關於自我的觀念
5.2 消費與自我概念
5.3 性別角色
5.4 形體意象
第6章 個性與生活方式
第7章 態度
第8章 態度改變與互動傳播
第3篇 作為決策者的消費者
第9章 個體決策
第10章 購買與處置
第11章 群體影響及意見領袖
第12章 組織決策與家庭決策
第4篇 消費者與亞文化
第13章 收入和社會階層
第14章 區域亞文化群體
第15章 年齡亞文化
第5篇 消費者與文化
第16章 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第17章 全球消費者文化的創造和傳播
索引 中國專論與中國消費者行為案例
術語表
Ⅶ 1.消費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
消費心理學,或者說消費者心理學 (Consumer Psychology) 其實是一個比較模糊的詞,往小了說,消費心理學強調的是以個體為代表的群體的消費行為,主要是消費者行為學 (Consumer Behavior) 的內容。根據 Michael R. Solomon 在《消費者行為學》一書中的定義:「它研究個體或群體為滿足需要與慾望而挑選、購買、使用或處置產品、服務、觀點或經驗所設計的內容。」在這個體系下真的是包羅萬象,能和至少一半以上的社科類目扯上關系。往大了說基本上和消費或者消費者有關系的內容都可以作為它的一部分,因此和認知心理學、應用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市場營銷等學科的知識都有重合之處。
一、消費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觀察法:觀察法是指調查者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消費者的語言、行為、表情等,分析其內在的原因,進而發現消費者心理想像的規律的研究方法。
2、訪談法:訪談法是調查者通過與受訪者的交談,以口頭信息傳遞和溝通的方式來了解消費者的動機、態度、個性和價值觀念等內容的一種研究方法。
3、問卷法問卷法是以請被調查的消費者書面回答問題的方式進行的調查,也可以變通為根據預先編制的調查表請消費者口頭回答、由調查者記錄的方式。問卷法是消費者心理和行為研究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4、綜合調查法:綜合調查法是指在市場營銷活動中採取多種手段取得有關材料,從而間接地了解消費者的心理狀態、活動特點和一般規律的調查方法。
5、實驗法:實驗法是一種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有目的地對應試者給予一定的刺激,從而引發應試者的某種反應,進而加以研究,找出有關心理活動規律的調查方法。
二、消費心理學的研究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實事求是,科學就是對客觀事物本質的認識,就是按照事物本來的面目來說明、解釋事物。
2.辯證發展原則
任何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過程中,任何事物都有不止一面,要用辯證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社會環境人的消費心理也會發生變化。
3.理論聯系實際
心理學研究的理論目的就是探索心理發生、發展和活動的規律,為解答精神和物質的關系提供科學的依據,運用心理學原理去解釋解決各種問題!
Ⅷ 消費心理學對產品設計中的運用
銷售並不是產品上架後才開始,從產品定位、產品設計、包裝設計等開始就應該時刻考慮到最後的銷售問題,策劃和設計人員進行作業時也必須對消費者心理學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通過設計幫助產品的銷售。
一、消費動機
除了保護商品這個原始功能,商品包裝最直接的目標就是激發消費者進行購買,這是制定商品包裝計劃時首先就應考慮該的目標。其次,即使消費者不準備購買此種商品,也應促使他們對該產品的牌子、包裝和商標以及生產廠家產生好的印象。
人們的行動一般都是由一定的主觀內部原因即動機支配進行,而動機又是在一定條件下需要的體現,是由人的需要轉化而來的。換言之,人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才行動的。消費者到商店購買某種商品是因為他們需要這種商品。如冬季來臨、人們就會到商店購買羽絨服或大衣等物來抵禦寒冷。
動機是由需要轉化而來的,往往以願望的形式被人體驗到,但不一定全都能轉化為推動人去行動的動機。例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皮膚健康美麗,但是如果沒有出現抗皺美容霜之類的化妝品,這種願望就不能推動人們購買化妝品的行動,而僅僅以願望的形式存在人的心中,只有當某廠家生產了這種產品,並且通過廣告宣傳,使消費者了解到有滿足自己美容願望的化妝品時,消費者才會去商店購買此類化妝品。這是在滿足願望的動機推動下的購買行動。只有這時,需要才真正轉化為動機,成為人購買行為的動力。
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不少心理學家對此做了深入的探討。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
1、 生理需要:吃、喝、空氣等;
2、 安全需要:在危險和恐懼中對自由的需要;
3、歸屬相愛的需要:得到親友愛,成立家庭需要;
4、尊重的需要,對榮譽成就需要;
5 、自我現實需要。
其中自我現實需要包括求知需要,審美需要,對自己成長、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需要等等。有些消費者購買商品,一方面是為了使用,另一方面還要藉此顯示自己的地位、教養和鑒賞力等等。例如,「大哥大」剛進入我國市場時,很多購買「大哥大」的人除了使用外,就是為了在談生意的時候或在公共場合顯示自己「經濟實力」滿足其虛榮心,可以說這是一種滿足精神需要的購買動機。因此,在擬訂不同商品包裝設計定位時,應對消費者的需要和動機類型作調查研究,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包裝設計。
二、購買行為特徵
1、消費者購買行為既有購買能滿足生理和物質需要,也有購買能滿足社會和精神需要。例如,購買煙、酒、菜、奶粉、服裝、鞋帽等物,基本上是為了滿足充飢、營養、保溫等生理需要。購買各種書籍、訂閱各種雜志、購買彩電、VCD等是為了工作或是精神上的需要等等。
2、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有時是由一種動機支配的,有時是由多種復雜動機綜合支配的。這些動機往往交織在一起構成購買行為體系。滿足精神、社會需要的動機常常伴隨滿足生理、物質需要的動機。例如,經濟收入低的消費者往往只注重商品使用價值,對商品的要求是價廉物美,這是由一種購買動機支配的購買商品的行為。而經濟收入豐厚的消費行為往往對商品包裝品質更為講究,這部分消費者的購買動機是相當復雜的,是生理、物理需要與精神、社會需要交織在一起,其中精神、社會需要佔了主導地位。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的需要不斷變化,在確立包裝設計的目標和定位時,就應多從滿足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需要著想。
3、消費者的需要是由低級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後向高級的精神、社會需要發展的。對於多數人來說 「衣食足然後知榮辱」,這反映出需要的發展。但是高級的精神、社會需要不會自發產生,而是在社會現實環境和教育及市場發展規律的影響後才能形成。消費者高級需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包裝設計的指導和影響,即消費者購買動機是受商品包裝指導的。例如,礦泉水的包裝設計,如果只宣傳解渴的作用而忽視其水中所含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以及衛生健康的介紹,效果一定不會很好。因為現代消費者對飲用水的需要不僅解渴,而且還耍補充人體內所需的一些物質元素。設計應主要體現其水質來源(天然礦泉水),含合有大量人體所需的各種礦物質,以及保證飲用安全健康等。這樣,消費者就會被感染,就會按照包裝設計的指導購買礦泉水,從而滿足人們生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和追求。只有做到知己知彼,了解消費者購買動機的規律,然後才能使包裝指導消費的作用得到體現。
三、設計中的心理因素
1、引人注意是增強包裝效果的首位因素。注意是人的認識心理活動過程的一種特徵,是人對所認知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現象不是一種獨立心理過程,人們無論在知覺、記憶或思維時都會表現出注意的特徵。從心理學研究分析,一件包裝設計要想使消費者注意並能理解、領會、形成鞏固的記憶,是和作用於人的眼、耳感覺器官的包裝中的文字、色彩、圖形以及聲音等條件的新奇性特徵分不開的。
人們的視覺認知活動,不是被動接受客觀刺激物的刺激作用,而是在客觀刺激物和人的主觀內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進行的。商品包裝的文、圖、色及造型形態,對消費者來說,都是一種「視覺元素」的刺激物,而這些刺激物必須具備一定的新奇形象特徵才能引起消費者的注意。
2、情感與聯想。設計師對包裝做到醒目並不太困難,但要做到與眾不同,又能體現出商品文化內涵和需求點是設計過程中最為關鍵的。
在商品包裝設計元素中,色彩的視覺沖擊力最強。商品包裝所使用的色彩,會使消費者產生聯想,誘發各種情感,使購買心理發生變化。但使用色彩來激發人的情感時應遵循一定的規律,心理學研究認為,在繪制食品包裝時,不要用或少用藍、綠色彩,而用橙色、桔紅色則使人聯想到豐收、成熟,從而引起顧客的食慾促使購買的行動。就象我們現實生活中,消費者購買補品商品,大多會對大面積暖色調的商品包裝感到滿意,而對洗潔用品則對冷色調包裝感興越。這既是商品主觀原因又是消費者情感聯想的作用。
3、成功的商品包裝不僅能引起消費者情感和聯想,而且還應當使消費者「過目不忘」。
心理學認為記憶是人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重現。記憶是心理認識過程的重要環節。基本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回憶和再認。其中,識記和保持是前提;回憶和再認是結果。只有識記、保持牢固,回憶和再認才能實現。
因此,商品包裝設計要想讓消費者記住,就必須體現商品鮮明個性特性,簡潔明了的文、圖、形象,同時還要反映商品文化特色和現代消費時尚,才能讓消費者永久記憶。
四、結 語
人的心理活動是極其微妙的,也是難以琢磨的,人們往往憑自己的印象購買商品。商品包裝對消費者的心理測試表明,美麗與醜陋,高雅與粗俗,關注與排斥,這些心理上的情感,不僅男女老少各不相同,也因國家、地區和個人的偏愛而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作為一個設計師必須了解市場,研究設計形式因素和分析消費者的各種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准確地摸索到包裝設計與消費者心理活動的規律,從而提高包裝設計的效果,促使消費者產生購買商品的行動。
Ⅸ 產品設計中怎樣針對用戶需求做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能幫助獲取用戶認知、意見、行為發生的頻率以及消費者對某一產品或服務的設計概念感興趣的程度,從而確定最感興趣的目標用戶群。採用精確嚴格的實驗程序控制經驗事實的情景,從而獲得對事物因果關系的了解。
優點:
1.標准化:主試者的操作流程、指導語均保持一致;被試者按照固定要求回答所有問題或完成指定任務;定量研究中問卷選項或者測試任務保持一致。
2.易於管理:流程固定,便於統一操作;採集數據格式一致,便於分析、處理;被試者可自行完成問卷、任務。
3.結果分析全面:事件發生順序、因果關系、5W2H
4.適用數據分析:大樣本、計算機數據處理、交叉列表、統計分析
5.差異敏感:可分成不同組成部分,研究不同狀況,不同變數差異可以統計處理
互聯網產品設計中做用戶定量研究的方法?
一問卷調查(Questionnaire Survey)
運用一系列問題及其他提示從受訪者處收集所需信息的方法。
適用范圍:可用於收集目標用戶群對現有產品的使用行為與體驗信息,測試產品/服務設計概念,評估消費者的接受程度。
問卷種類:形式多樣,可依據實際選擇面對面提問、電話問卷、互聯網問卷、紙質問卷等。
常用問卷法:結構性問卷;量表式問卷,包括類別、順序、等距、等比
使用方法與技巧:
1.調查結果取決於研究目的。依據研究的問題提出問卷調查的話題,問卷是否涵蓋所有問題,問題是否必須。
2.選擇每個問題的回答方式,如封閉式、開放式、分類式。有時使用樣本量少卻包含需深入回答的開放性問題比使用大量樣本效果更佳
3.斟酌問卷結構,合理清晰決定先後順序並歸類,測試並改進問卷,結合視覺材料,為問卷提供更多生動有趣的可能
4.依據不同話題邀請合適的調查對象,隨機取樣或有目的選擇
5.運用統計數據展示調查結果,以及測試問題與變數之間的關系
二市場研究(Market Research)
根據數據預測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有效預測潛在消費者和整個市場對產品的需求。
使用方法與技巧:
1.市場劃分方法:消費心理學,行為變數,價值態度和生活方式(VALS細分體系),地理人口統計法(PRIZM市場細分法)等,市場細分利於定量研究從多角度審視,從多維分析。
2.劃分標准:
地理(地區地理位置,城市規模、級別,氣候變化,交通狀況,人口密集度);
目標人群(性別,年齡、職業、收入情況、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家庭生命周期);
心理因素(對商品采購的主要敏感元素,購買動機,生活方式,消費態度);
行為因素(購買時間、數量、頻率、渠道,品牌偏好忠誠度,價格承受范圍、敏感度,傳播渠道的覆蓋力,售後服務重視度)
3.研究流程:市場研究與分析(定量)――目標導向設計研究(定性)――驅動行為/人物模型――市場規模研究(定量)
感謝閱讀,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