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比較文學研究中的影響研究的特點是什麼
我認為影響研究是不可超越的,任何人的行為,思想,創造力都脫不了其他人事物的影響,不是絕對的獨立的。
影響分為正影響,反影響,負影響,回返影響,超越影響,虛假影響,單向影響,雙向影響,直接影響,間接影響
「影響研究」就是在「傳播研究」所能提供的事實非常有限的條件下,提出文學影響的假說,並在此基礎上對作家作品進行細致地分析和研究。在這個問題上,筆者不同意韋勒克等人關於「影響研究」「甚至不可能完整地研究一部藝術品」的看法,認為「影響研完」有三個階段或三個層次:第一,提出「影響」的假說;第二,為論證影響假說而對具體作家作品進行分析,其中包括對主題、題材與情節的分析、對典型人物的解剖、對藝術手法藝術風格的對比等等,從而看出影響是否存在,如何存在,如何表現;第三,指出影響接受者如何超越影響,即「超影響」的研究,亦即研究影響的范圍與限度、影響與獨創的關系。
影響是一種滲透在藝術作品之中,成為藝術作品有機的組成部分、並通過藝術作品再現出來的東西。
外來性:影響無法從本民族文學的傳統和作家個人的各種因素作出解釋,因此,它是外來的。 隱含性:這是指影響的存在不是一種顯在的形態,而應是融入到現有的作品之中的。影響表現為一種精神滲透,它消融於作家的創作中,因此不著痕跡。
影響研究傳播過程可以從影響的放送、接受、傳播途徑這三個方面來研究。
放送端可以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對外民族文學產生影響,某件作品在國外流傳和演變的情況等。
接受端則可研究作家借鑒、模仿、改編外民族作家的情況及作品的外民族淵源等。
影響研究的傳播途徑有翻譯、評論、外國文學的譯介者、評論者及傳遞影響的旅人、書刊、社團、沙龍等多種媒介的研究。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進行研究,都應該以事實為核心,但僅僅停留在事實的考證、篩選上的研究,只能是影響研究中的初級階段。將重點放在對作家的創造性研究上,力圖作出理論上的分析。
❷ 平行研究與影響研究的異同
最低0.27元/天開通網路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最愛吃柚子cui
影響研究與平行研究的比較摘要: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是比較文學發展過程中比較重要的研究方式,構成了比較文學的兩大支柱,我們通過研究的方向、對象、范圍、真實性的各個方面來研究比較。主題詞:影響研究、平行研究、方向、范圍、真實性正文: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是比較文學發展過程中比較重要的研究方式,構成了比較文學的兩大支柱,通過以下幾個角度我們來看看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的異同。研究方向:影響研究主要是研究那些經過吸收、消化之後,與自己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來影響,也不排斥那些有意的模仿和借鑒,也不排斥那些痕跡比較明顯的影響。大都強調它的外來性和隱含性。一方面,這種影響無法從本民族文學的傳統和個人的各種因素做出解釋,因此,它是外來的;另一方面,這種影響表現為一種精神滲透,它消溶於作家的創造中,因此不著痕跡。是研究各民族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具有同源性。而平行研究,就是講那些「相似」、「類似」、「卓然可比」,但是並沒有直接關系的兩個民族(或幾個民族)文學,兩個(或多個民族)的作家,兩部(或多部作品)屬於不同民族文學的作品加以比較,研究其異同,並導出有意的結論。平行研究是用邏輯推理的關系對相互間沒有直接關聯的兩者或兩者以上的民族文學進行研究。研究范圍:影響研究的范圍可大可小。從大的方面說,它可以研究一個民族的文學或者一個思潮和運動給另一個民族文學帶來的影響。例如,19世紀後期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思潮對歐洲各國
❸ 比較文學中影響研究的基本主張
一) 正影響
指一個國家在各方面都較為先進發達,其文化、文學有能力遠播其他民族,並給予其影響,同時它並未因此拒絕接受和吸收其他國家在文化、文學方面的影響。
(二)反影響
主要是企圖通過對他國文雪的批判和否定,以產生從反面維護本國文學傳統的影響。反影響並非以開放的心態積極地吸收他國文學的營養以促進本國文學的發展,而是企圖批判和否定他國文學以維護現有的文學傳統。例子:18世紀《趙氏孤兒》傳入法國,受到法國批評家的批評,因為當時法國文壇上,新古典主義規范依然占據著支配地位,這種批評強化了新古典主義戲劇規范的重要性,維護了這一規范。
(三)負影響
指接受者以選擇的態度,從影響者出吸收反傳統的因素,以創作出與放送者傾向完全不同的新文學的現象。例子:《摩羅詩力說》中介紹浪漫主義詩人及其流派,後者成為魯迅的反封建武器。
(四)回返影響
一國文學中的某些因素被外國作家所接受,並對其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又回返到放送者國家。例子:《文學改良芻議》中引用了大量英美意象派1915年宣言的內容,後者的理論主張來自中國的古典詩歌
(五)超越影響
某些作家作品在國外的影響大大超出在本國范圍內的影響。例子:伏尼契的《牛虻》在蘇聯和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在英國和愛爾蘭卻默默無聞。傑克·倫敦在中國地位崇高,卻被美國認為是二流作家。寒山的詩歌在唐詩中不算光鮮,卻被美國「垮掉的一代」詩人奉為經典。
(六)虛假影響
有意用虛假的異國題材內容給自己的作品增加審美情趣。例子:英國作家希爾頓1933年風靡一時的《消失的地平線》,將西藏描繪成「香格里拉」。《圖蘭朵》將溫良恭儉讓的中國公主描繪成暴君,這是不了解中國道德的外國作家才會寫出來的情節。
(七)單向影響
指一國文學單方面接受別國文學的影響而沒有或不可能產生反影響的現象(相對)。在特定時期,在兩個或多個國家的文學相互影響的時候,一個國家對於其他國家的影響顯著,反過來它接受其他國家文學的影響是隱性的,此即單向影響。例子:古希臘文學對古羅馬文學的影響。中國古代文學對越南文學、朝鮮文學的影響。印度佛教文學對斯里蘭卡文學、緬甸文學的影響。
❹ 什麼是影響研究試用此方法對中外文學作品進行分析比較
影響研究是比較文學傳統研究方法之一。
影響研究在前者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那些被接受的「異域」文學的影響,即側重在對域外文學的借鑒、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實聯系的梳理,研究視點集中在作品上
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以法國學派為中心,以影響研究為主要內容,跨出了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第一步。此期以法國學者維耶曼、梵·第根、基亞等為代表。1931年梵·第根出版《比較文學論》,這是一部全面闡述法國學派的著作,被譽為法國學派的集大成之作,多年來被當成是比較文學入門的必讀書。他明確了比較文學的研究范圍、目的及經過路線,強調「精細和准確考據」的研究方法,而忽視審美批評和賞鑒賞在比較文學中的作用。該書出色地總結了法國比較文學研究的成績和經驗,建構了比較文學的理論體系,不失為一部重要的比較文學著作。
法國學派將比較文學作為一種文學史來研究,注重各國作家及作品之間確實存在的事實聯系;以影響研究為主要特徵的法國學派以其豐碩的成果證明了比較文學的科學價值,並為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比較文學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從而也確立了它在學術界的地位。
影響是一種滲透在藝術作品之中,成為藝術作品有機的組成部分、並通過藝術作品再現出來的東西。
朗松(法國著名文學史家): 「真正的影響,是當一國文學中的突變,無法用該國以往的文學傳統和各個作家的獨創性來加以解釋時在該國文學中所呈現出來的那種情狀。」
朗松: 「究其實質,真正的影響,較之於題材選擇而言,更是一種精神存在。而且,這種真正的影響,與其是靠具體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憑借某些國家文學精髓的滲透。」
約瑟夫·T·肖(美國學者):
「一位作家和他的藝術作品,如果顯示出某種外來的效果,而這種效果,又是他的本國文學傳統和他本人的發展無法解釋的,那麼,我們可以說這位作家受到了外國作家的影響。」
影響「是一種滲透在藝術作品之中,成為藝術作品有機的組成部分、並通過藝術作品再現出來的東西。」
結論:影響具有外來性和隱含性
影響的外來性——這種影響無法從本民族文學的傳統和作家個人的各種因素作出解釋,因而它是外來的
影響的隱含性——這種影響表現為一種精神滲透,它消融於作家的創作中,因此不著痕跡。
以魯迅《狂人日記》所受果戈理《狂人日記》之影響為例
日記體小說——一種中國傳統文學中所沒有的小說樣式。
魯迅對果戈理現實批判精神的吸收與創新
❺ 文學理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學理論的方法體系總的說來包括三個層面,即哲學方法的層面,科學方法的層面,專業方法的層面。
1、哲學方法的層面。哲學方法是在總體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對於每一個具體學科都具有指導的意義,因此哲學方法是文學理論方法體系的最高層次,也是這一體系的理論基礎,它包括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邏輯的與歷史的相統一的方法,抽象上升為具體的方法,等等。
2、科學方法的層面。這是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逐漸形成的方法,以其橫斷性和交叉性而為文學理論所吸收和借鑒,它處於中間層次而對文學理論准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突變論、耗散結構理論、模糊數學理論等方法。
3、專業方法的層面。這是適用於文藝學自身專業特點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從自身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傳統方法,如賞析方法、考證方法、評點方法等,也有從其他學科中移植過來,後來逐步固定下來的方法,這些方法比較具體,也最接近文藝學的研究對象,如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文化學方法等。
總之,上述幾種文學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論背景和操作原則,在把握文學的本質和規律時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徑,顯示出自己的優長之處,同時它們又是相輔相成、殊途同歸的,在文學研究和文學理論的建設方面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因此都值得重視,值得借鑒和吸取,而在具體操作中最佳的選擇是對其加以融會貫通和綜合利用。
首先,要堅持整體的、綜合的研究視野。其次,要正確處理好文學的審美規律與其他規律之間的關系。再次,要堅持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相結合。然後,要堅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統一。
(5)用影響研究方法研究一種文學現象擴展閱讀:
文學理論的現代發展
文學理論的自主性,在於理論自身的學理建設。80年代下半期和整個90年代,是中國文學理論比較全面地建立自身學理的時期,確立自身主體性的時期。
在文學理論學理的探索、建構中,無疑,西方文學理論發生過重要影響;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學理論思潮如潮水般湧入中國的時候,中國文學理論中的西化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學理論中的審美研究、作品形式、結構等因素的內在研究,和那時中國美學問題的大討論,都對中國文學理論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時在討論中,不少學者對現代文論傳統進行了有批判的吸收,並且力圖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中國的文學理論研究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景象,新說屢起,佳作迭現。文學理論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構舊說的基礎上出現的,同時又是新的建構。
因此,這十多年的文學理論,不是一味的解構,不是一味地聽從外國人說話,不是把外國人的文學理論進行簡單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鑒的基礎上,對文學理論既有改造,又力圖有所創新,並且卓有成效地創立了一些新的文學理論范疇。
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下,文學理論在不斷地走向邊緣化,不被人們重視,但是應當承認,文學理論是個有成績的部門,真正的理論創新,自會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績估計過高,但也沒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構與建構,正是文學理論現代性的體現。
❻ 比較文學有幾種研究方法,分析每一種方法的特點
我們將影響的過程分為三步:作品力量——閱讀經驗——創作因素,那麼,接受還停留在閱讀經驗這個層面上,只有進入創作過程才算發揮了影響。因此,影響不是單向的發射,而是相互作用,它必須在作品中體現出某種可見性。
影響與模仿 模仿是「作家盡可能地將自己的創作個性服從於另一個作家」②,或者說完全失去創作個性;而影響則是某種文學現象的創造性變形,被影響的作家所產生的作品本質上是屬於他自己的。魯迅的《傷逝》可以說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響,如果魯迅沒有看過《玩偶之家》,就不可能創造出子君這樣的人物。但魯迅又不是對娜拉這個人物形象的亦步亦趨,而是融人了對婦女解放的思考。魯迅尖銳地看到,娜拉式出走的結局不是墮
落就是回來,婦女的解放既需要獨立的意志,也需要相應的政治和經濟環境。
順便提及的是,比較文學並不完全排斥模仿,模仿往往是藝術家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學習手段。普希金甚至認為,模仿可能標志著一種「對自己的力量的崇高的信心,希望能沿著一位天才的足跡去發現新的世界,或者是一種在謙恭中反而更加高昂的情緒,希望能掌握自己所尊崇的範本,並賦予它新的生命」①。在比較文學看來,創造不可能憑空而生,關鍵是選擇一個好的範本。作家的創作實踐證明,模仿好的範本就是成功的開始。
❼ 有關80後文學現象的研究有那些
馬教授認為,80後現象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學的市場化、文化化的一種表現,是適應青少年閱讀需求,在外部商業資本(傳媒、出版)的推動下產生的一種新型文學創作現象,是藉助小讀者和小作者的互動進行偶像化市場造勢和炒作的文化現象。80後創作,可以上溯到上海《萌芽》雜志創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他們一方面適應新的環境下小讀者對於文學創作、欣賞的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利用中學生的高考情結和教育弊端,與一些著名高校達成協議,在大賽中表現優異的小作者可以通過自主招生方式錄取,從而極大地吸引了中學生參與其中,同時也引起傳媒、家長以至社會的普遍關注。
新概念作文大賽也確實涌現出一些有天分、有個性、有創造力的小作家。由於他們的作品率真、原態地記錄了部分當代青年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心理、情感特徵,適應了他們的閱讀需求和心理,個性十足,抒發了他們自己的心聲,例如高考的壓力、青春的困惑等等,說出了自己心裡話,在閱讀中得到宣洩,受到廣泛的推崇和喜愛。一些敏銳的出版社和書商發現了其中蘊藏的巨大市場和商機,全力打造這樣一批青春寫手、作家,導致80後創作大量出現,一些小說的銷量竟逾百萬冊。由於新概念作文大賽、80後創作在社會上掀起的巨大影響,媒體也熱烈地關注、參與其中,不斷為80後創作造勢、炒作。通過對此的運作,許多涉獵其中的傳媒影響力劇增,而他們的宣傳、造勢,又為80後文學的創作、作家的名譽提高、作品的銷售推波助瀾,相得益彰。
對於80後創作,馬相武的評價中肯而客觀。他認為,從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發行量來看,80後創作在青少年中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但是,這種巨大的影響與其說是因為其文學藝術上的造詣,不如說是抓住了青少年讀者們的閱讀心理。80後作品在文學藝術上的造詣,主要反映在語言層面上富有藝術性,個性十足,同時其細膩、逼真的心理、情感變化,也有十分可取之處。千百萬青少年需要在自己的成長期特別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期有自己最喜歡最合適的「青春讀本」,80後小說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這個需求。當然,其價值取向還是有很大爭議的,也許爭議並未充分展開。現在是大家都願意表現寬容的年代。
馬相武肯定80後創作的積極一面,同時也指出了80後創作的一些弊端。一方面由於書商、出版集團要在短時間內出書、獲取利潤,所以會要求作家在短時間內交稿,有很有限的工作期限;另外,在版稅、稿費以及創作名望的推動下,作者們有時候也希望在短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創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創作的質量有時難以保證,部分作品的創作立意源於出版集團的策劃,容易造成作者個體寫作行為失范。另一方面,由於小作家、小作者們並沒有受到專業的寫作訓練,結構上不免鬆散;同時,由於年齡、經歷,其社會閱歷、文化積淀不深,也難以寫出較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情節、人物塑造上稍顯單薄,而且有雷同的現象。同時,標榜率真很好,但率真、抒情多了,難免淪為矯情,真實便失真了。語言上追求自由縱情,但是有的也很粗糙草率。
青年讀者對於80後創作的喜愛與推崇,也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行為文化以及生存狀態。馬相武形象地指出,80後創作對於青少年讀者來說,是「我們寫我們」,後一個「我們」是指8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也就是青少年群體;前一個我們則是指80後作家們,也就是用青年的手,來寫青年的事。這是區別於「他們寫我們」的,這里的他們,是指那些先一代的專業作家們。相對於「他們寫我們」,「我們寫我們」顯然更加容易為「我們」所接受,受「我們」的推崇。
然而,「我們寫我們」,與「他們寫我們」相比,盡管的確更加率真、更加貼近青年生活,也更能反映青少年呼聲,但是由於這些「我們」的生活閱歷、文化積淀並不豐厚充實,往往顯得激情有餘而理性不足,作品的深度有限,難以對青少年青春時期的心理、情感變化作一客觀、理智的分析,題材的篩選上難免良莠不齊,某些作品過於暴露、誇大青春期的困惑、迷惘,甚至還有一些赤裸裸的性描寫,很容易對身心尚不成熟、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學生產生不利的引導和指向,這也是馬相武所深感憂慮的。
沉湎於文字的赤裸狂歡,在安靜的夜晚異常亢奮,拖著疲憊的身體走過黎明!在熙攘嘈雜的環境中,無法真正寧靜地寫作;在虛熱、浮躁和追捧中……
這一群人,鬧哄哄地走向了文學的殿堂,但是活在尷尬里,活在陰影里,活在文學喪失它純粹性的危機中!這就是所謂的「80後」。
❽ 比較文學影響研究有何特徵
1.跨越性——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2.開放性;3.可比性;4.文學性——比較文學的出發點與根本歸宿
❾ 給我一個比較文學中影響研究的例子~就是某部作品是在某部作品的影響下完成的,必須是一個中國一個外國的
日本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深受白居易詩歌的影響,也可以說白居易影響了整個古代日本詩歌藝術。
❿ 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和方法是什麼
比較文學是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門新興學科,是文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它以世界文學的眼光,運用比較的方法,對各種文學關系進行跨文化的研究,尋求人類文學共通規律和民族特色,它主要的研究領域有文類學、主題學、形象學、媒介學和比較詩學等。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它的兩個基本方法,前者側重研究各民族文學中存在的事實聯系,後者則對沒有事實聯系的文學現象進行研究。目前有法國學派、美國學派和前蘇聯學派三大學派。中國早在五四時期就引入了比較文學的相關理論,但真正獲得發展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比較文學是一門有著極大發展前景的新興學科,比如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它又把異質文化的溝通與對話等新課題納入自己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