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戊戌變法教案教學方法

戊戌變法教案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17 07:38:12

1. 戊戌變法的內容

一、政治方面

1、裁減冗官和重疊機構;

2、設置京卿學士,以集思廣益;

3、准許地方官與士民上書;

4、更改上海《時務報》為官報,創設京師報館;

5、解除報禁(允許民間創立報館);

6、按月分類列名每年收支。

二、軍事方面

1、改用西洋軍事訓練;

2、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

3、頒發興造槍炮特賞章程;

4、籌設武備大學堂;

5、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槍炮;

6、允許私人開設軍事工廠,製造軍火。

三、經濟建設

1、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並且在各省設分局;

2、廣泛開設農會,刊印農報,購買農具,訂立獎勵學藝、農業程序,編譯外國農學書籍,採用清西各;

3、法切實開墾;

4、頒發制器及振興工藝給獎章程;

5、在各地設立工廠;

6、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

7、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命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

8、倡辦實業,促進生產。

四、教育改革

1、舉辦京師大學堂;

2、所有書院、祠廟、義學及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

3、各省設高等學堂,府城設中學,州縣設小學;

4、鼓勵私人開辦學堂;

5、設立翻譯、醫學、農、商、鐵路、礦、茶務及蠶桑速成學堂;

6、派遣皇族宗室出國游歷,挑選學生到日本游學;

7、廢八股文、鄉試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歷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

8、設譯書局;

9、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

(1)戊戌變法教案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一、失敗原因

1、根本原因

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於弱小,即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頑固派掌握實權,實力強大。

2、直接原因

(1)守舊派勢力強大,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光緒皇帝手中,而為以西太後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

西太後最初曾指示「今宜專講西學」,但是,當她感到變法觸及到她自己的權力和清廷王公貴族的利益時,就動手遏制、鎮壓。

(2)維新派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指責西漢的古文經書全系劉歆偽造,《孔子改制考》將孔子打扮為「改制立法」的祖師爺。

兩書都沒有充分的、有說服力的證據,不用說守舊派反對,當時的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此外,維新派某些激進的宣傳也增加了社會阻力。

(3)維新派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只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和極少數的官僚,甚至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4)維新派及光緒皇帝在實施變法上的某些冒進措施。變法一開始,光緒皇帝就因不滿自己的老師、軍機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頂撞,將其開缺回籍。

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閑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書被阻而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也操之過急,並且失之過重。

(5)變法手段單一:採取單純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二、變法後續:

戊戌政變,1898年6月至9月21日 (清光緒二十四年)發生在清政府統治集團內部,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勢力向以光緒皇帝為首的改良派勢力發動的一場血腥政變。

政變的結果是,持續了百餘日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梁啟超等逃往國外,光緒皇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軟禁於中南海瀛台,而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勢力重新掌權。

戊戌政變是慈禧太後一生當中發動的第三次宮廷政變,第一次是1861年11月同恭親王奕欣發動的辛酉政變,第二次是1884年4月懿旨罷斥恭親王為首的全部軍機處成員而以醇親王代之的甲申易樞,三次政變都以慈禧太後的勝利而告終,也都成就了她垂簾聽政的政治野心。

2. 戊戌變法的課本劇

歷史課本劇:《戊戌變法》(余鈴儀)

地點:北京
主要人物:袁世凱 、康有為、梁啟超 、譚嗣同
道具:桌子、椅子、白紙、寫滿字的紙、毛筆。

第一場 公車上書
道具:桌子、椅子,桌上有一些紙、一桿毛筆。
旁白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以我國的失敗而結束,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對我國人民來說,一個封建主義的大國竟然敗在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小國——日本的手下,簡直是莫大的諷刺。這激發了廣大人民和各階層進步人士的強烈愛國情緒,正在北京應試的康有為等人發動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上)

康有為 (悲憤地)大家聽說了嗎?朝廷要與日本人簽條約了,據說賠款兩萬萬兩白銀!我們一個泱泱大國,竟然敗在東瀛的手下,還要割地賠款,委曲求全,真是國之恥辱、民之恥辱!
譚嗣同 現在我大清國已經四分五裂,被列強瓜分得不成樣子。好在亡羊補牢,猶為未遲,中國只要當機立斷,速圖自強,同樣可以拯救。恨只恨現在朝廷太腐敗,上行土木之工,下習宴遊之樂。如此下去,非要亡國不可!(拍桌子)
梁啟超 我以為,師傅(指康有為)才學過人,有宏圖大略,不如推舉他起草奏摺,上呈天子,闡明我們的主張,讓皇上明白「變法是立國自強之本」!
譚嗣同 (點頭)對!現在我大清國已是地雷四伏,葯線交通,一觸即燃。如果再紙醉金迷,不圖變法,則國將不國呀!
梁啟超 (大聲對康有為)師傅,快寫奏摺吧!
(康有為提起筆,輕聲說:「好。」他凝神思索┉┉)
康有為 (深情、豪邁的獨白)祖國正在列強蹂躪下痛苦呻吟!維新派已經熱血沸騰!我要在這篇《上皇帝書》中反對簽約割台灣,要求皇上遷都、練兵、變法,我要讓朝野群臣都明白——變法是立國自強之本!
(康有為開始奮筆疾書……)
梁啟超 (念康有為的奏摺)不變法而割祖宗之疆土,變法則光宗耀祖,使國家強大,孰輕孰重,請皇上分辨!現在的局勢,正是「窮則變,變則通」!
譚嗣同 (鼓掌喝彩)好文章!精闢!
旁白 就這樣,1898年5月1日,1300多位舉人在這封萬言書上簽了名,史稱「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下)

第二場 譚嗣同夜訪袁世凱

道具:桌子、椅子。
旁白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宣布變法。詔書頒布時,慈禧太後正在頤和園度假,她聽到這一消息,十分惱怒,准備發動政變。由於維新派既無實權,又束手無策,於是譚嗣同夜訪袁世凱。
(袁世凱坐在案前看書,譚嗣同急匆匆進來)

譚嗣同 (焦急地)袁兄,榮祿准備趁皇上到天津閱兵之際,廢掉皇上,你知道嗎?
袁世凱 (眼珠一轉,狡猾地) 恩,聽到一點風聲
譚嗣同 (單刀直入)你認為皇上是怎樣一個人?
(譚從懷里拿出光緒帝的密詔,袁接過了看了一下)
譚嗣同 (激動地)現在皇上大難臨頭,只有你能夠救他!
袁世凱 (猶豫地) 這個┉┉
譚嗣同 (從袁手中拿回密詔,重又揣回懷里,正言厲色地)你願救就救,如果不願你就到太後那裡去告密。殺了我,你可以陞官發財。
袁世凱 (目光停留在譚的腰間,疑他身藏武器,畏懼地)哎,你把我看成什麼人了?你我都受到皇上的特殊恩典,救皇上可不是你一個人的責任哪!
譚嗣同 (高興地)那好,你如果真心救皇上,就立即回天津,殺榮祿,率兵進京,保護皇上。
袁世凱 (拍著胸脯)如果皇上在閱兵時迅速跑入我的大營里,下令殺賊,我將拚命去干,殺榮祿好比殺一條狗!
譚嗣同 (激動地一抱拳)好,一言為定!告辭了。(譚轉身匆匆離去)
袁世凱 (抱拳相送)賢弟走好,恕不遠送。
袁世凱 (袁低頭踱布,沉思,輕聲自言自語)此事非同小可,與太後作對那不是以卵擊石嗎?我可不做這種蠢事。不行,我得馬上將此事告知榮祿!(袁世凱大喊一聲「管家,備馬。」)

旁白 當夜袁世凱快馬趕到天津,向榮祿告密,出賣了光緒帝和維新派。由於守舊派的阻撓,歷時103天的戊戌變法最終失敗了。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外國,而譚嗣同等六名維新黨人,被捕後慷慨就義。

第三場 譚嗣同死得其所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上)
康有為 譚弟,我看變法大勢已去,識時務者為俊傑,不如和我們一同逃走吧。
梁啟超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先到海外避避風聲,積蓄力量,等到時機成熟,東山再起,繼續戰斗,不好嗎?
(譚嗣同搖搖頭)
梁啟超 兄弟,好漢不吃眼前虧嘛。被他們捉住,凶多吉少啊!
康有為 (拉譚嗣同)和我們一起走吧。
譚嗣同 (慷慨地)各國變法,都是流了血才成功的,中國沒人為變法獻身,因而不發達。現在,就讓我開個頭吧。
梁啟超 (沉重地)你要好自為之。
康有為 (嘆氣)那你就多保重吧。(握住譚嗣同的手)
(康有為、梁啟超慢慢地下,多次回頭。譚嗣同站起。)

旁白 1898年9月24日,譚嗣同被捕。28日下午,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楊銳被押往菜市口刑場。刑場上密密麻麻的人群中不時傳出悲切的嗚咽聲。突然,譚嗣同高呼——
譚嗣同 (氣壯山河)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塊哉!
旁白 悲壯激越的聲音回盪在菜市口上空。譚嗣同等六人,被後人尊譽為「戊戌六君子」。

[劇終]

3. 戊戌變法的背景,性質,目的,時間,意義,影響,內容

變法背景編輯
國際局勢
經濟
19世紀下半葉是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階段。這個時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引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對落後的俄國、日本,在發展了資本主義之後,也迅速強大起來。在這種局勢下,變革舊的制度和舊的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世界潮流。[2]
政治
19世紀後期,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議會改革等,使更多的民眾獲得了選舉權和參政權,政治民主化進一步擴大。英、美等國實現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頓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從而保證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常運行。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在長期的發展中日趨完善。這些國家都為中國人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示範。[2]
國內局勢
社會背景
民族危機的加深。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美,德、意、日、俄和葡萄牙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加緊對落後國家和地區進行侵略,西方列強趁機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偌大的中國被分割成了一塊塊列強的「勢力范圍」,整個國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勢。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危機;《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再次遭受割地、賠款,以及大量主權進—步喪失的厄運。甲午戰爭的慘敗更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3] [4] [2]
經濟基礎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5] 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得以初步發展的原因有三:一是帝國主義的入侵所帶來的刺激。《馬關條約》中允許列強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列強紛紛加緊資本輸出,中國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進一步破壞。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國城鄉的商品經濟有所發展,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一些條件;二是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口號,興辦了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引導和刺激作用;三是因為一些覺醒的國人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抵制洋商洋廠看作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他們發出了「實業救國」的呼聲,利用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民族工業。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為資產階級開展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經濟基礎。[3] [2]
階級基礎
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他們開始謀求與其經濟地位相符的政治權利。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台,為戊戌變法奠定了階級基礎。[2]
思想基礎
近代以來新思想的發展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封建統治的危機也一步步加深,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思考要通過何種道路來挽救中國的問題。林則徐、魏源等主張「向西方學習」,發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呼聲,成為學習西方的先聲。但是他們的思想由於受到種種限制,並沒有付諸實踐。洋務派將「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付諸行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指導下,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希望以此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是甲午戰爭的慘敗卻表明靠洋務運動並不能救中國。 [3] [2]
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萌芽
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中的很多人親身參加了洋務運動的實踐。經歷了甲午戰爭的失敗後,他們認為洋務運動僅將「制器」作為學習的重點是不夠的,中國真正要學習的是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早期維新派主要針對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改革方案,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他們只進行一 些理論上的宣傳,很少從事實際的政治活動,有很大的局限性。盡管如此,他們掀起的維新思潮仍然產生了廣泛影響,並對康、梁維新思想的產生起到了思想先導的作用。 [2]
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康有為打著「托古改制」的旗號,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變法。他之所以要借用孔子的名義來宣傳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為的思想在當時極具震撼力, 為維新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他的思想中仍然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體現了他對封建頑固勢力的妥協。[2]
梁啟超將維新思想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梁啟超的維新思想在當時的一些愛國知識分子和開明官僚中產生了較大反響,大大增強了維新變法的聲勢。[2]
嚴復認為要挽救中國,必須維新,要維新,必須大侶「西學」。他通過發表文章和翻譯西方著作,無情抨擊了封建頑固思想,提出了「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維新主張。嚴復雖然沒有參加維新運動的實踐,但是他對西學的介紹和宣傳卻對近代早期知識分子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也為醞釀中的戊戌變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2]
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
三個「要不要」的論戰,即要不要實行維新變法,要不要改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君主立憲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一種新思想的產生,必然會遭到保守思想的反對,維新派和頑固派的論戰不可避免。這是一場維新與守舊、變法與反變法的爭論,是中國的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鋒。維新派利用這次機會使自己的思想廣泛傳播開來,中國的知識分子進一步開闊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更多的人倒向了維新陣營。[6] [2]

2主要人物編輯
康有為
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贊修是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康達初做過江西補用知縣。康有為自幼學習儒家思想,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南歸時途經上海,購買了大量西方書籍,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
1891年後,他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又未上達。當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書,得到了光緒帝的贊許。7月,他和梁啟超創辦《中外紀聞》,不久又在北京組織強學會。
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次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准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
梁啟超
梁啟超出生於小地主家庭,其父以塾師為生。梁啟超自幼在家接受啟蒙教育。11歲至廣州應學院試,中秀才。後在「學海堂」就讀,於經史子集無不涉獵,17歲中舉人。18歲購得《瀛環志略》,從此開始接觸西學。不久,以弟子禮拜見康有為,並於1891年受業於萬木草堂,其「一生學問之得力,皆在此年」。
1895年,中日甲午戰敗,遂隨其師康有為並各省1300名舉人聯名上書,此即著名的清末「公車上書」。從此開始了他鼓吹變法,高倡改革的政治活動。
1896年,任上海《時務報》主筆,發表《變法通議》、《西學書目表》等,為傳播變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當時知名的風雲人物。
1897年11月,赴長沙任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教學中積極宣傳變法思想,培養出蔡松坡等高材生。
1898年,入京協助康有為等促成「百日維新」。其間,梁啟超活躍非凡,為變法事業鞠躬盡瘁,顯示了卓越的宣傳和組織才能。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亡命日本等地,耳聞目睹西方之學,思想又有新變。在日本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繼續鼓吹變法維新。
從1901年至1903年短短的三年間,撰寫了近百篇文章,廣泛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術思想,其人物涉及霍布士、斯賓諾莎、盧梭、培根、笛卡兒、達爾文、盂德斯鳩、康德等、其領域遍及歷史地理、教育、政治,名人等各個方面,對當時的中國思想界產生了很大的積極影響,被譽為「輿論界驕子」。
1905年以後,國內革命形勢繼續發展,但梁啟超對清廷心存幻想,思想逐漸落後於時代,成為保皇立憲的積極鼓吹者和參與者。
袁世凱
袁世凱在1896年4月受到監察御史胡景桂的彈劾,指他在小站練兵時犯下「嗜殺擅權」、「剋扣軍餉」,「誅戮無辜」等多條罪狀,榮祿當時視察新軍,為新軍軍容所動,力保袁世凱,袁世凱才得以留任,1896年9月20日袁世凱抵達天津,1896年9月21日晚袁世凱聽到楊崇伊從北京帶來的政變消息,以為密謀已經泄露,為避免自己被牽扯上叛逆罪,於是將情況告知榮祿,結果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失去朝廷政權並遭軟禁。[7]

3經過編輯
1895年4月,日本逼簽《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在康有為、梁啟超等的組織發動下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上書因頑固派的阻撓沒有送到光緒帝的手中,史稱「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失敗後,
強學會舊址
維新派積極進行宣傳和組織活動,著書立說,介紹外國變法經驗教訓,在各地創辦了許多報刊、學會、學堂,為變法製造輿論,培養人才。維新變法運動逐漸在全國興起。
1895年8月,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紀聞》,鼓吹變法;組織強學會。[8]
1896年8月,為了宣傳變法而製造輿論中心,《時務報》在上海創刊。[8]
1897年冬,嚴復在天津主編《國聞報》,成為與《時務報》齊名的在北方宣傳維新變法的重要陣地。[8]
1898年2月,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學會,創辦了《湘報》。在康、梁等維新志士的宣傳、組織和影響下,全國議論時政的風氣逐漸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變法自強為宗旨的學會33個,新式學堂17所,出版報刊19種。到1898年,學會、學堂和報館達300多個。[8]
1897年冬,德國出兵強占膠州灣,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嚴重民族危機的激發下,維新變法運動迅速高漲。康有為上書光緒帝,指出形勢迫在眉睫,如果再不變法,不但國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8] 後來,光緒帝接見康有為,表示不做「亡國之君」,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
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上《應詔統籌全局折》,4月,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國會。[6] [8]
1898年4月,康有為同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國會。[6]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變法期間,光緒帝先後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除舊布新。[6]
1898年6月16日,慈禧太後迫使光緒連下三諭,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准備發動政變。
變法開始後,清政府中的守舊派不能容忍變法運動的開展。[9] 有人上書慈禧太後,要求殺了康有為、梁啟超;奕劻、李蓮英跪請太後「垂簾聽政」;御史楊崇伊多次到天津與榮祿密謀;甚至宮廷內外傳言將廢除光緒,另立皇帝。[6]
1898年7月30日,光緒帝頒密詔給楊銳,囑維新派妥籌良策,推進變法。密詔中說:「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它?」光緒帝意識到將有變故,自己處在危險地位,流露出焦急心情,要維新派籌商對策。[6]
1898年9月1日,禮部主事王照疏請光緒帝游歷日本等國,以考察各國情況。懷塔布、許應騤不肯代送。王照彈劾他並到堂親遞,懷塔布不得已允許其代奏。許應騤則上奏彈劾王照「咆哮署堂,借端挾制。」
1898年9月4日,光緒下令將懷塔布、許應騤、堃岫、徐會灃、溥頲、曾廣漢等阻礙變法的禮部六堂官革職。王照賞給三品頂戴,以四品京堂候補,用昭激勵。懷塔布老婆與慈禧太後有親戚關系,遂向太後哭訴。
1898年9月5日,光緒召見譚嗣同,並命譚與劉光第、楊銳、林旭以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
1898年9月11日,光緒帝召直隸按察使袁世凱來京陛見。湖南舉人曾廉上書請殺康有為。
1898年9月13日,光緒帝擬開懋勤殿,設顧問官,慈禧太後不允。光緒帝手諭楊銳以變法之難,命康有為等詳細籌議。
1898年9月14日,直隸按察使袁世凱抵北京。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經天津抵京。
1898年9月16日,光緒在頤和園召見統率新建陸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畢永年與譚嗣同議軟禁太後事。
1898年9月17日,光緒帝再召見袁世凱,命與直隸總督榮祿各辦各事。光緒命康有為即離京赴上海督辦官報局,傳通過楊銳帶給康有為密詔。
1898年9月18日,御史楊崇伊上書慈禧,稱大同學會蠱惑士心,紊亂朝政,引用東人,深恐貽禍宗社,吁懇皇太後即日訓政以遏亂萌。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去法華寺夜訪袁世凱,透露慈禧聯同榮祿,要廢除光緒;並說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也有一種說法是,袁世凱離京前密告給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
1898年9月19日,傍晚慈禧突然離開頤和園,返回大內。光緒帝自是日起遷居瀛台。 康有為訪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請英國公使相助,不成;又訪伊藤博文,請游說慈禧太後。當晚黃紹箕勸康有為迅速離京。深夜,梁啟超、康廣仁等懇求康盡快出走。
1898年9月19日,慈禧回宮。
1898年9月20日,凌晨康有為攜僕人李唐離京。光緒皇帝第三次召見袁世凱,之後袁回天津。光緒皇帝接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親密交談。太後垂簾旁聽,極為不滿,當天深夜又接到榮祿密報,說光緒帝欲軟禁太後。康有為離開北京。
1898年9月21日,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後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皇帝寢宮,將光緒皇帝囚禁於中南海瀛台;然後發布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戊戌變法」失敗。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後下令捕殺在逃的康有為、梁啟超;逮捕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徐致靖、張蔭桓等人。
1898年9月24日,剛毅奉太後諭令開始搜捕四軍機章京等變法份子。楊銳、林旭當日被捕。劉光第投案自首。楊深秀因詰問慈禧太後為何罷黜光緒帝,在聞喜會館住處被捕。
1898年9月25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將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殺害;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開辦的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外,全部都被廢止。[6]

4主要內容編輯
政治方面
(1)開放言路。光緒皇帝下詔,允許報紙「指陳利弊」,「中外時事,均許據實昌言,不必意存忌諱」。又下詔,凡院、部司員欲條陳意見,可以上書,通過本衙門的「堂官」(首長)代傳。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遞;[10-11] [3] [6]
(2)精減機構。撤銷詹事府(主管皇後、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內外章奏)等六個衙門,各省也要做相應精減;[12-13] [11] [3] [6]
(3)任用新人。維新派楊銳、劉光第、譚嗣同都被光緒任命為「軍機衙門章京上行走」(秘書),參與新政。[3] [6]
(4)仿效康熙、乾隆時的舊制,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討論制度改革的機構(未能實行)。[11] [3] [6] [14]
經濟建設
康有為強調中國必須以工商立國,才能富國養民;[15] 另因為官辦企業多弊病,故也著重鼓勵民辦企業、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並在各省設分局、廣泛開設農會,刊印農報,購買農具,訂立獎勵學藝、農業程序,編譯外國農學書籍,採用中西各法切實開墾、頒發制器及振興工藝給獎章程、在各地設立工廠、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16] 名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倡辦實業,促進生產、鼓勵私人開辦工礦企業。[17] [3] [6] [14]
教育改革
舉辦京師大學堂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設中等學堂,州縣設小學鼓勵私人開辦學堂設立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派皇族宗室出國游歷,挑選學生到日本游學廢八股、鄉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歷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設譯書局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18-19] [3] [6] [14]
軍事方面
改用西洋軍事訓練;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頒發興造槍炮特賞章程;籌設武備大學堂;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槍炮。[13] [3] [6] [14]

5目的編輯
目的:在保護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擺脫民族危機。
①兩大政治目標:挽救民族危亡 ;發展資本主義
②救國方案:主張採取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地改革,興民權、設議院,走君主立憲道路,改革內政,抵禦外侮,將古老中國變成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6結果編輯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4]

7失敗原因編輯
根本原因
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於弱小,即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直接原因
其一,守舊派勢力強大,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光緒皇帝手中,而為以西太後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西太後最初曾指示「今宜專講西學」,但是,當她感到變法觸及到她自己的權力和清廷王公貴族的利益時,就動手遏制、鎮壓。
其二,維新派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指責西漢的古文經書全系劉歆偽造,《孔子改制考》將孔子打扮為「改制立法」的祖師爺。兩書都沒有充分的、有說服力的證據,不用說守舊派反對,當時的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此外,維新派某些激進的宣傳也增加了社會阻力。
其三,維新派及光緒皇帝在實施變法上的某些冒進措施。變法一開始,光緒皇帝就因不滿自己的老師、軍機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頂撞,將其開缺回籍。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閑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書被阻而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也操之過急,並且失之過重。[14]
其四,變法手段單一:採取單純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8影響編輯
戊戌變法雖告失敗,但戊戌政變後,光緒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環水的南海瀛台。康有為逃至香港,後轉至加拿大,在1899年7月20日組織保皇會,又名中國維新會,頌揚光緒皇帝,鼓吹君主立憲,而梁啟超則逃至日本,創刊《清議報》,丑詆慈禧太後。
在康梁兩人出逃的時候,宮內傳來康有為毒殺光緒皇帝的消息,後來又傳光緒久病,由太後訓政。民間議論紛紛,中外盛傳光緒皇帝已不在人世。兩江總督劉坤一警告道:「人情危懼,強鄰環視,難免借起兵端。」時任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亦稱假若光緒皇帝去世,將為各國所不諒。結果大內允許法國使館醫生入宮中診治光緒,雲無大礙。
守舊派大臣恐光緒怨於將來,紛紛慫恿慈禧太後廢掉光緒,但議論未決。各國公使聽聞消息後,於元旦入覲詰問理由。慈禧太後恐引起列強干涉,為測試列強態度,遂依榮祿建議,於1900年1月24日,以光緒帝名義頒詔,稱其不能誕育子嗣,乃立端郡王載漪之子,15歲的溥俊為大阿哥,史稱己亥建儲。
不過該詔書一出,隨即令天下嘩然,1900年1月27日,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領銜通電要求光緒皇帝「力疾臨御,勿存退位之思」。簽名者有葉瀚、馬裕藻、章炳麟、汪貽年、丁惠康、沈藎,唐才常、經亨頤、蔡元培、黃炎培等1231人。同時發表《布告各省公啟》,要求各省共同力爭,「如朝廷不理,則請我諸工商通行罷市集議」。各國公使認為立儲事件影響中國形勢穩定,隨之提出警告,拒絕入賀。慈禧太後對列強怨恨甚深,在守舊派大臣慫恿下,對義和團采放任態度,終釀成八國聯軍入侵的大禍。
一開始維新黨人在清朝體制內尋求政治革新的方法,戊戌政變後他們卻成了被官府緝捕的罪犯。戊戌政變使得這批人與革命黨人在日本相會,當時宮崎滔天、犬養毅、以及其他熱心支那問題的日本浪人,皆努力撮合同在日本的「興中會」(孫文)與「維新派」(康有為),希望兩黨能攜手一同造反。 戊戌政變直接導致1900年夏維新派與革命黨嘗試合作,趁義和團事件及八國聯軍時發動自立軍起義。此維新起義失敗後,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推翻滿清,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後清朝亦畫上句號。

4. 請問《戊戌變法》的內容是什麼

教學目標康有為再次上書;康、梁組織保國會;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戊戌政變和「戊戌六君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通過對戊戌變法內容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戊戌變法成敗得失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掌握辯證的觀點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以康、梁為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為改變現狀,救亡圖存,努力向先進的西方學習,要求維新變法。培養學生關心時政,關心祖國的前途命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戊戌政變過程的教學,以維新志士為變法圖強勇於犧牲的事跡為榜樣,培養學生愛國救國的意識和優秀品德。
重點: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失敗原因教學思想:本課涉及的理論知識較多,特別是重點、難點部分,初中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學中教師要把講述、體溫、討論等方法結合起來,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尊重學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和關心時政的精神。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二、保國會的成立:按書中材料講清保國會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維新
屏幕顯示百日維新的內容,教師設問,引導學生分析。
生:改革舊制部分(學生可能會回答具體內容)
師:對。這樣變法必然會遭到他們的反對,這也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生:人民、當官的。
學生可能不會立即答出,教師要分析民指的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機會參與政權,反映了資產階級的願望。
生:(概括)有利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
生:(概括)有利於文化、教育、科技的發展,有利於西方科技的傳播。
生:學習西方先進的訓練方法,增強國防力量等
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回答書中的思考題。答案略。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四、戊戌政變
以學生自學為主。(電腦屏幕顯示有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戊戌政變的經過)認識慈禧太後的專權兇殘、袁世凱的陰險狡詐、譚嗣同的英勇無畏。記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師最後指出:戊戌政變標志著戊戌變法的失敗,從光緒帝下詔變法到變法最終失敗,前後僅103天,因此,這場變法又稱為百日維新。
小結: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就往而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是符合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這一歷史潮流的,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繼續奮斗。

5. 2019內蒙古教師歷史教案-《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三民主義提出的時代背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結合時代背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評價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能夠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進行概括和闡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進一步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及其對近代中國的深遠影響,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思想理論成果,樹立為祖國而奮斗的人生理想。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三民主義的內容

【難點】

對三民主義的分析與評價。

三、教學方法

小組討論式教學法、問題探究法、情境實踐教學法。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課件(PPT演示文稿、視頻)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採用談話法導入新課:同學們,請大家看這幅關於國慶60周年的慶典儀式。每逢中國的重大節日及隆重慶典,天安門廣場都會擺放孫中山畫像,與毛主席畫像遙遙相對,據說這是建國之初,毛主席定下的規矩。為什麼毛主席要定下這樣的規矩,孫中山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貢獻讓後人如此的尊敬他呢?

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通過本課的學習來解決上述的疑惑。

(板書:第22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與發展)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

1.背景

【過渡】請大家看課本上的《時局圖》,我們知道自從鴉片戰爭中國國門被打開後,中國就陷入不斷加重的內憂外患中,面對這種情況,中國人做了哪些努力來挽救中國呢?

學生回答:統治階級進行了「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了「戊戌變法」。

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給予贊揚:大家說的很好。之前的改革活動雖然失敗,但是給了後人啟示,孫中山就總結了前人經驗,尋找著更合適的救國救民方式。請大家看多媒體課件上孫中山先生早年進行革命活動的照片,大家能從孫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歷程中,能得到什麼歷史啟示?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創立革命理論已成為時代的迫切需要;孫中山能夠順應時代潮流,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

教師請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內容,用自己的話歸納出三民主義提出的過程(1895年孫中山在廣州起義失敗後流亡海外,他一邊學習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一邊考察西方社會政治,大大豐富了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組建了中國同盟會,在同盟會上提出了三民主義。)。

(板書:一、三民主義的提出)


2.三民主義的內容

教師設置一個情境:如果你作為孫中山,會在主題報告中如何解釋具體內容,如果你作為會員正好在場,你會從三民主義的內容分別得到怎樣的鼓舞?請大家思考。教師適時提醒學生從民族、政治、經濟三方面去思考。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並指出民族是前提,民權是核心,民生是補充和發展。

3.對三民主義的評價

教師設置一個情境:第一刊《民報》被播散到社會,各個階層爭相閱讀,面對《民報》發刊詞中的三民主義,農民、保守勢力、資產階級以及激進勢力分別會有什麼想法?為什麼?請大家分為四組,分別代表農民、保守勢力、資產階級和激進勢力,進行小組討論,然後請每組小組代表陳述本小組的討論結果。時間為5分鍾。

教師會在學生陳述觀點後總結:三民主義具有進步性,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但是它也具有局限性,三民主義沒有提出明確的反帝口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這是由民族資產階級的局限性所決定的,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二)三民主義的實踐

【過渡】:在三民主義綱領的引導下,中國的革命事業又有了怎樣的發展呢?

請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內容並結合多媒體課件上的圖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用自己的話歸納三民主義的時間活動,並思考在三民主義指導下的資產階級革命活動結局如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局?

(板書:三民主義的實踐)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雖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並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是革命的果實卻被袁世凱竊取了,而孫中山捍衛民主共和的幾次斗爭都失敗了。說明三民主義自身具有局限性,不能指導中國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

環節三: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教師用課堂問答的方式帶領學生回顧三民主義,分別從原因、內容及影響等方面進行知識回顧。

最後,請學生回去思考:既然三民主義不能夠完成中國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務,那中國革命該何處何從呢?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6. 初中歷史教學如何開辟第二課堂

一、開展課外閱讀,激發興趣
對於初中生來講,他們從歷史小叢書、連環畫冊、歷史文藝作品以及電視節目、雜志中所獲得的歷史知識在他們所掌握的歷史知識中佔了很大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他們掌握的最為牢固的知識。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人對於歷史的知識的了解與掌握都並不是從教科書上來的,很多都和小說、電影、電視劇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前輩為我們所遺留下的作品是相當豐富的,其中不乏各種充滿了趣味的作品。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們有機會去書籍的海洋中自由翱翔,讓原來教科書中簡短的歷史知識變得更加的豐富而精彩,可以有效的激發出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戊戌變法的內容時,在第二課堂課外閱讀中可以引導學生們去對《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這本書籍進行閱讀。在這一本書之中可以讓學生們從另外一面去了解康有為與梁啟超,進而對戊戌變法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實現教育指導思想與教學目標的融合
要讓第二課堂有效地推動第一課堂的教學,那麼就需要做好兩者教育指導思想與教學目標的融合。教學指導思想的確定需要教學目標的支持,教學目標的制定則需要圍繞著教育指導思想,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為此,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從學生的自身以及技能出發,注重過程和方法的培養,對初中歷史第一課堂教學時間、教學空間等情況進行充分的考慮,積極利用第二課堂來讓學生深入到實際之中,將課本知識和社會實際進行有機融合。如在四大發明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在第一課堂上講述相關的基礎知識,然後引導學生在第二課堂上自己動手去體驗古人是如何製作這四項發明的,這樣不僅僅是可以讓學生充分的體會到古人的偉大與聰明,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銜接
教學內容是教和學兩個相互過程之中所有意傳遞的信息。而教學方法則是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作為指導,為了實現教育思想而採用的策略以及途徑。教學方法會影響到教學內容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只有實現兩者的有效銜接,才可以推動第二課堂為第一課堂服務。初中歷史第一課堂中的教學內容注重的是基礎知識,讓學生可以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有一個大概的認識,而在學生歷史興趣、歷史榮辱感、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培養存在不足。同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有很多學生認為第一課堂中的知識無趣乏味。此時,就需要充分的發揮出第二課堂的作用,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來增強學生對於第一課堂知識的認識。例如我們可以選擇觀看歷史記錄片、課外書籍閱讀、以歷史小故事為主題的故事會等方法,幫助學生去對第一課堂中的知識進行掌握。
四、注重師生關系的有效銜接
師生關系的有效銜接,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充分的了解,繼而有針對性的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地捕捉。
在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完成的活動,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改善教學活動效率的強有力保障。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關注,讓學生能夠體會到來自於歷史老師的關心。這樣才有助於實現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這樣在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銜接上才會更加的順暢。

7.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時代,知識不斷更新,單純的知識儲備型人才已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歷史教師,由於歷史作為記載過去的學科,時間久遠,理解史實有些困難,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直觀的素材,感知歷史;同時利用學生好玩、好動、好奇,容易被新鮮事務所吸引的天性,使這項技術和正確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創設良好的認知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優勢是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
一、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的重要作用
1、利用多媒體網路技術,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知識最大的特點就是過去性,學歷史的都知道一句話叫「歷史沒有假如」。利用多媒體網路技術雖不可重復歷史,但可以再現歷史。利用影視資料、自製動畫、文物圖片、地圖等,營造歷史情境,再現歷史場面,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生只有對歷史學科有了興趣,才能品味歷史、把握歷史。
例如在執教《美國南北戰爭》一課時,利用網路技術將戰爭形勢圖以及林肯圖像、生平介紹等,把這些影、像、圖、文等資料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近似真實的歷史情境,消除了學生和這段歷史的時空距離,很快被這種情境所吸引,融進了這段歷史當中。
2、利用多媒體網路技術,達到大容量、高密度、快節奏,提高歷史課堂效率。在課堂教學中,對基本史實和一些課堂上較難表達的歷史知識、歷史事件、基本概念、地圖地貌等,可以在網站上收集相關資料,然後製作成多媒體課件來組織。這種多媒體課件不僅能將大量的資料呈現給學生,大大拓寬學生的視野,而且在說明歷史事件、概念、史實時材料集中,簡明准確,省時省力,從而達到大容量、高密度、快節奏的現代課堂教學要求,大大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3、利用多媒體網路技術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在於單純地記憶一些歷史知識,知道一些表面現象,而在於通過資料、證據和推理、形成綜合、分析、運用史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和批判意識,真正逐步使學生「懂得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解釋各種歷史現象」。這種能力的形成,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而現代信息技術為實現這個目的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多媒體和網路可以為學生提供眾多的信息,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擴展思維空間,為學生比較辨別、思維、綜合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二、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既然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能夠發揮如此大的作用,在平時歷史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充分利用這種現代化手段,來使我們的歷史課更加生動、高效。下面我以《戊戌變法》一節課為例來談談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形象導入本課,明確教學內容,做到教學設計的有的放矢。
教學設計必須符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戊戌變法的內容及意義。教學難點是如何評價戊戌變法。上課時先播放《中國近現代史》聲像資料,僅用了六七分鍾就介紹了戊戍變法從開始到失敗的過程,以及變法的內容。然後引導學生邊瀏覽課件邊重點分析戊戍變法的內容,特別是引導學生如何評價戊戍變法,在這里不僅給出了大量的各派的觀點、學說,而且適時點撥評價的方法,通過學生的討論、發言,形成對戊戍變法的正確的認識。因此,多媒體網路技術下製作的課件能高度濃縮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2、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突破重點難點,激發學生主動剖析歷史事件。
變法內容和意義是教學重點,為此,我設計了「歸類措施表」,把變法內容分為4個方面,16項措施,以多媒體形式展示出來。然後讓學生分析這些措施會對誰有利、對誰有害,再引導學生把變法的意義歸納為「三個有利於」:有利於資產階級參政,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於西方科技的傳播。
對本節難點「如何評價戊戍變法」這一問題,薈萃各派具有代表的觀點,甚至摻雜一些虛假的信息、建立它的資料庫,以便讓學生搜集信息、甄別信息、處理信息,從而促使學生形成自己的一得之見。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利用這些資料提煉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向教科書、權威挑戰。結果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教學的氣氛異常活躍,學生思想的敏銳性和深刻性、思維的活躍性和流暢性,大大超出了教師的估計和想像。所以利用多媒體網路技術只給材料、不給結論的信息方式,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尤其是對於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其批判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3、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模擬歷史情景,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
在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講解貫穿全課內容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兩個模擬歷史劇:一是康有為與頑固派的論戰。讓學生自己表演,並適時用投影儀顯示論戰時的插圖,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當時論戰的激烈情景。二是譚嗣同夜訪袁世凱的情景。通過表演,學生不僅重溫了這段歷史,而且對袁世凱的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認識到袁世凱的陰險狡詐,為以後講解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作了鋪墊。同時,設計了一個列表歸納分析(戊戌變法的內容對誰有利)、一個材料分析(光緒頒布詔書的真正含義)和一個關於愛國主義(譚嗣同自願犧牲的意義)的小討論。這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再配合信息技術的聲、圖、影效果,能使他們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
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在歷史學科中的應用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使學生以趣激情,寓知於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精神飽滿,情緒高漲,乃有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之快感,師生感情融為一體,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任務。

8. 講一下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 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

明治維新成功與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

簡單的說:

1、光緒帝和幾個書生的全變和大變的急進變革得罪了整個上層階級,包括知識分子, 廢除科舉堵住了某些知識分子的陞官之路。 而日本則是穩健的改革

2、戊戌變法和之後慈禧太後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壞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上面的兩個原因,以第一條為最主要,下面仔細說一下我的理由:

至於有人說失敗是因為「主觀方面,中國資產階級發展不徹底,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客觀方面,中國封建反動勢力太強大,嚴重阻礙 。」這個是教科書的標准答案,但卻是不符合事實的。其實,這里的主客觀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這個問題,日本的封建反動勢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國還強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後,日本九州的封 建勢力就發起對新政權的武裝進攻。

1895年的甲午戰爭失敗後,1898年由光緒帝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應運而生。在教科書和主流媒體的影響下,人們基本上認為戊戍變法運動是慈禧太後鎮壓的,慈禧太後是阻礙中國進步的禍根。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甲午慘敗,老佛爺豈能無動於衷? 據費行簡《慈禧太後傳信錄》載,早在變法之初,慈禧太後即對光緒帝說:「變法乃素志,同治 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以圖富強也。」「苟可致富強者, 兒自為之,吾不內制也。」光緒帝帝素怕慈禧太後,待到慈禧太後太後太後坦露心跡,抑鬱頓釋,也就在 幾個書生的簇擁下放膽行動起來,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務在一個禮拜之內便大功告成。欲速則不達,反而適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緒帝和維新派全變、大變的急進變革主張,造成整個社會結構的強烈震盪,使許多與現存社會有利害關系 的社會集團和政治勢力覺得受到了威脅。百日維新期間,上諭達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員都怨聲載道。光緒帝嚴懲阻撓變法的官員,樹敵太多。至於廢除八股改革科舉制度,又在龐大士人群體中引起普遍恐慌。

幾個書生的所做所為就要導致清朝的崩潰了,慈禧太後不得不走出來穩定政局,吞下 「血腥政變」的惡果。 在處理戊戌變法上,慈禧太後太後太後有功無過。慈禧太後當時要是真的要象武則天哪樣有野心,慈禧太後為什麼後來不稱帝呢?因為種種原因,慈禧太後已經被醜化的不能再醜化了。

慈禧太後是支持改革的,這個由她自己主導的新政證明了這一點,「前因中外積弊過深,不得不因時制宜,力加整頓。而宵小之徒,竊變法之說,為煽亂之謀。業經嚴拿懲治,以遏橫流。至一切政治有關國計民生者,無論新舊,均須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廢食。」但處在那樣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她不具備有一個最高統治者應有的知 識素養。她沒有主動吸納新知識的渴求和行動,因而在不少問題上表現出驚人的無知,如認為修鐵路破壞風水,火車要用驢馬來牽引等等(但這也不能全怪她,那個 時代的知識背景就是如此)。她的無知影響到她所支持的洋務運動和同治中興的實 績。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受教育水平和時代的局限性,她對事態的嚴重性、改革的 進程和目標沒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和通盤考慮,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動地調整政策。 在 新政實行後,還是犯了光緒帝帝帝帝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的冒進的錯誤,日本的維新用了 20年完成,而慈禧太後太後太後用了8年。由於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導致政局不穩定,導致權力下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保路運動。 這里強調一下,清朝的滅亡不是因為通常說 的什麼腐敗,而是自己的改革大躍進。這和當年蘇聯解體的原因相似,蘇聯解體不是因為腐敗,而是激進的改革。

從國際環境上。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末,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奪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開始。而西方列強在東亞侵略的主要目標是地大物博的中國,加上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特別是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對西方列強力量的牽制,都為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日本維新派本身也比較注意外交斗爭策略,盡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間的矛盾。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戊戌維新已經到了19世紀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已經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畢。中國成了列強在東方爭奪的「惟一富源」,出現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這時帝國主義列強絕不願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因為中國土地大,人口多,發展起來對其他國家不利,而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其他國家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無所謂好壞來評價他們的侵略行為。正是為了讓中國這個睡獅永遠也不醒來,西方對日本的改革維新大力扶持,而對清朝晚期的戊戌變法採取破壞行動。所以,從國家利益角度來說,西方抑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從東西方第一次碰撞就開始了,西方抑制中國的政策現在還在繼續,並在可預見的將來持續下去。西方對中國的抑制和中國姓封,姓資或者姓社無關的。而日本土地面積小,再怎麼發展也不會對西方構成嚴重的威脅,這也是為什麼西方自明治維新起就一直受到西方扶持的原因,用一個強大的日本控制中國的發展。

洋務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跟世界的關系出現前所未見的改變。接連的外憂內患,使清政府及一眾知識份子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咸豐、同治年間開始,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自強」,改良生產技術。各地先後引入外國新科技,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材;在軍事上亦建立了遠東最具規模的北洋水師。1894年至1895年發生甲午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證明只靠經濟上洋務運動未能根本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落後。於是出現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面,包括政治體制上,進行變法維新的聲音。

公車上書

維新運動開始於1895年於北京發生的公車上書。當時齊集在北京參與科舉會試的十八省舉人,收到《馬關條約》中,中國割去台灣及遼東,並向日本賠款二萬萬兩的消息,一時間群情激動,4月, 康有為、梁啟超作成上皇帝的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及變法的主張,得到一千多人連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舉人及數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門前要求代奏。因為外省舉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車接送,事件亦被稱為公車上書。雖然公車上書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實質的後果,但卻形成了國民問政的風氣,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議政團體。當中由康、梁二人發起的犟學會最為聲勢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師翁同龢、南洋大臣張之洞等清朝高級官員的支持。

變法開始

1897年末, 山東發生曹州教案, 兩名德意志帝國傳教士被殺。 德國乘機侵佔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同時進占旅順大連,法國進占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犟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中再次敲響了警鍾。

光緒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後太後的手裡。面對列犟瓜分的危險,1898年(戊戌年), 慈禧太後同意光緒帝進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緒帝帝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帝帝召見康有為, 調任他為京章行走, 作為變法的智囊。 其後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新政內容主要有:裁汰冗員、廢八股、開學堂、練新軍、滿漢平等,等等;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帝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的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正在變法的時候想要推薦使把型號特別地當作明治維新的改革前進了。

戊戌政變

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太後太後太後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 9月19日,慈禧太後太後太後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布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帝,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月28日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

變法的影響

近年亦有歷史學家認為,維新運動自開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除了光緒帝帝未具備足夠的權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維新派人物(特別是作為智囊的康有為)對政治現實的無知,和他們對西方社會制度的粗糙了解,亦註定運動的失敗。

變法的意義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也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9. 清政府在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時期是如何改革教育的

一、洋務運動時期的教育改革

(一)創辦新式學堂

洋務教育是洋務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適應帝國主義的需要,又符合清朝統治者的利益。一八六二年,清政府在北京開設京師同文館。這是一所洋務學堂。以後,洋務學堂不斷開設。在洋務運動中遍設的洋務學堂,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方言學堂,也就是外國語學堂。第二類是軍事學堂,第三類是技術學堂。後兩類亦可合稱軍事技術學堂。

對同文館評述:

京師同文館是我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同文館創立之初,是專修外國語學校,學生都是從滿族親貴中選取的十三、四歲的少年。初創時有英文館,後增加法文館和俄文館。

同文館的課程,外語居於首位,以後課程有所增加,同文館的教育,特別重視對學生封建道德習慣的培養,在學校管理上,受外國列強控制。學校經費由海關撥款,而海關則由海關稅務司英國人赫德掌管,管理學校的大權也逐步落入外國人手中。

同文館的性質:

同文館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國資本主義在教育上相互結合的產物,同文館和它以後出現的一批洋務學堂,是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育的開端。它不僅具有了新的辦學形式,而且在外國學校演進為綜合性學校以後,增設了一系列自然科學課程,科學教育正式列入中國教育制度之中,教育向前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二)留學教育

洋務派除辦學以外,還開了我國公費留學生的先聲。他們曾派不少留學生到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學習軍事、技術和自然科學。留學活中,最著名的是容閎率一百二十名幼童留學美國。

洋務教育的影響:

洋務教育具有深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色彩,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開端,它是在不改變封建教育的根基的基礎上,增添些西方新教育的因素,其成效是可憐的。但從中國教育的演進來考察,洋務教育,辦了中國第一批新式學校;「西學」如數學、天文、物理、化學等被正式列入教學內容;培養了一批近代第一批新式知識分子等。洋務運動教育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的地位也是不能忽視的。

二、戊戌變法時期的教育改革

(一)廢除八股,改革科舉制度,光緒帝諭自下科為始,鄉會試用童歲科各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進士、舉人、秀才的考試,原來的八股文一律改為策論。在規定的考試之外,還開設考試經世致用的學問,——經濟特科(法律、財政、外交、物理學)以選拔新政人才。

(二)在北京設立京師太學堂,

(三)籌辦高等、中等、初等各級學堂和各種專門學堂。

(四)派人出國游學。

(五)建立譯書局和編譯學堂,編譯學堂外國教科書及其他書籍。

意義:從這些改革措施可以看出,有關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富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對封建主義的傳統教育進行了重大沖擊,這些改革措施體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展本主義的願望,他們教育主張得到了某一些實現。

閱讀全文

與戊戌變法教案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沒有好方法或者建議來解決濕疹 瀏覽:258
科技統計方法有哪些 瀏覽:623
中考最好教學方法 瀏覽:431
奧美拉唑的使用方法 瀏覽:727
儀器分析方法在農葯殘留中的應用 瀏覽:636
錯題本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695
越南瘦身減肥方法圖片 瀏覽:242
qq瀏覽器桌面小窗口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93
花盆收拾方法視頻 瀏覽:515
如何克服陳列困難的方法 瀏覽:295
天然氣著火後用什麼方法滅火 瀏覽:387
贊唄簡單製作方法 瀏覽:194
吉利汽車近光燈安裝方法 瀏覽:369
湖南建築工程鋼筋除銹方法有哪些 瀏覽:762
選文描寫方法有哪些 瀏覽:654
天麻的食用方法視頻 瀏覽:923
fs308剃須刀電池連接方法 瀏覽:741
青少年如何補腎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678
如何掌握正確解讀觀察數據的方法 瀏覽:579
家庭找對象最佳方法 瀏覽: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