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的指導方法

歷史研究的指導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17 05:04:00

㈠ 歷史研究的方法都有哪幾種

1.最基本的方法:搜集與考訂材料的方法,即考據。
2.歷史比較法。
3.統計方法。
4.計量方法。
5.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

如何研究歷史

,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顯得大而有些不切實際,即便是對現在許多史學大家而言也不便妄談此論,對我們這些後生晚輩更顯得極為奢侈,不過正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們也應該去考慮一下我們應當如何去研究歷史以便有助於我們今後去研究歷史。這里的說法讓史學大家來看是些不成文的野路子,權且作為拙筆對研究歷史的一些粗略的看法吧!研究歷史前,拙筆認為首先需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我們為誰而研究歷史既我們研究歷史是在為古人而寫還是在為今人而作。這是一個在研究歷史之前我們有必要去弄明白的問題,從現在的角度去看我國古代的二十四史,就會發現史書裡面有很多記載多是為祖先彰顯功德的事情,正所謂蓋棺定論。歷史研究的指揮棒不同,那麼歷史研究成果也就不同。拙筆在閱讀過一些史書之後覺得歷史研究還原歷史真相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從這些歷史中真正挖掘到對我們後世有益的東西,否則拙筆真不知道研究歷史的真正價值所在。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我們應以怎樣的認識去研究歷史。很多了解史學的人都知道,我國古代史學研究一般以經學為指導,因而現代人認為我國古代的史學研究除受到政治影響外還無形中要受經學影響,比如很多古人在寫史書時都喜歡用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雖然當時認為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不過從現在來看他卻給後人對歷史的研究造成很大的不便。可見研究歷史指導思想很重要,有什麼樣的指導思想就會有什麼樣的史學研究成果。只有科學的思想才有利於我們去研究歷史。除卻以上提到歷史研究之處外,古人對歷史研究的方法總結我們是不能忽視的,譬如著名的史學三長:才、學、識及史德的提出。對於這些拙筆認為我們對歷史研究時需要很好的繼承。才,一般而言就是指我們對歷史研究的書寫表達,我們研究的再深再高沒有很好的書寫表達能力是不行的,這樣會使我們的史學研究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一定的損失,不過它在史學三長中不能成為最主要的。學、一般很重要,它主要是指我們的史學知識,相對來說「學」是比較復雜的,它是我們歷史研究的基礎,有時它甚至與「識」有一爭高下之勢,如我們常常說某某史學大師以功夫見長,某某史學大師以思想見長,說的就是「學」與「識」的事。說到「學」,我們就應該提到與其密切相關的史料的整理,史料對歷史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正確的資料,我們對歷史的一切推索可以直接視為枉費,因此很多史學大師對史學資料極為看重,甚至不惜重金索取。沒有足夠的學是不行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史學大師在為其弟子講課時都喜歡列出一系列書單的原因,其目的就是要增加弟子們的學,一面在以後的歷史研究中做出誤判。至於「識」,拙筆認為除卻經驗外,更多的是一種天賦,這也是在間接地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搞研究。我們不敢說所有史學大師的成就一定出於其天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天賦的史學大師成就會更高。下來,我們談論一下關於「史德」的話題。一個歷史研究者品德的好壞將會影響其在史學的成就,對於這一點我們不能做過多的闡述和解釋,不過一名歷史研究者在品德方面的修養無疑是很有必要的。最後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處理史料的問題。對於如何收集史料及辨別史料的真偽和史料的價值,這方面許多歷史研究者早已作出非常健全的考證方法了,拙筆就不在這里班門弄斧、多費筆墨了。不過有幾點拙筆還是認為有必要提出的:其一,資料收集越多越好,資料越靠近史實越真;其二,既要依靠史料,又要跳出史料。既不能拘泥於史料,因為時代不同、價值觀念不同。其三,史料需要多方對證,上下結合(地上資料和地下出土文物)其四,多學科集合,多記載結合,譬如經、子、集等也是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的。總之,歷史研究繁重而又很考驗人的事,它不但需要豐富的史學知識、高超的史學造詣,還需要很多其他學科方面的知識。

㈢ 如何指導初中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

一、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自己做學習的主人,即樂學、會學。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時,一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要把方法教給學生。基於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將學習材料以學生樂於學習的形式呈現出來,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線索。例如,需要收集哪類材料,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及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自主的去思考、去學習,從而使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減少,走向自主學習。
為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教師要增強語言和教態的親和力,營造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其次是運用新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如電腦教學法、情景復現方法以及歷史研究教學法等。在激發興趣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帶者問題閱讀課文、查閱資料、仔細觀察課文圖畫和形勢圖等,提示或教給學生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訓練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史實。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了學習方法,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演課本劇、討論,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並通過查找資料、討論探究,進而學會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二、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探究、合作
探究式學習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它要求把學習設計在相對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當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正的問題,來學習隱含於問題背後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回答這些問題,使學生構建起寬厚而靈活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技能,成為有效的合作者,並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
學生在積極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越頻繁,合作就越成功。在不斷探究、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就會得到提高。探究式學習在歷史教學中一般有以下幾個環節:激疑啟思(創設問題情景)――確定問題――引導探究――交流討論――歸納論點――啟迪反思。在教學實踐中,精心設置問題情景,喚起學生學生學習動機是關鍵,之後在引導學生搜集、整理、分析、運用資料的基礎上,採用討論、辯論的方式交流,形成合作學習的夥伴關系,在合作交流中使問題得到解決。在川教版歷史教材中,每節課後都設有「學習與探究」可以設置各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例如在學習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時,可以安排一節活動課,「尋訪絲綢之路」。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即歷史小組、語文小組、地理小組、生物小組,並指導他們去分頭搜集資料,確定小組長。上課時,由各小組長完成相關內容的發言。歷史小組介紹絲綢之路上的名勝古跡,如西安市、鳴沙山月牙泉、敦煌莫高窟、陽關、玉門關、樓蘭故地、火焰山等,再現了絲綢之路的歷史風貌。尋訪名勝古跡、真正觸摸的歷史,歷史就不再是抽象的過去,而是實實在在的今天。地理小組則向全班展示絲綢之路的地形、地貌特點及古今地名考證,河水、南山、蔥嶺等古地名的釋讀,這是學生識讀歷史地圖的基礎。絲綢之路從黃土高原出發,跨越黃河,經由河西走廊進入茫茫戈壁灘,然後向西南亞延伸,顯示了我們祖國征服自然的決心和勇氣,並且密切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語文小組搜集大量的詩歌,如王之渙、張籍、王瀚的《涼州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和《使至塞上》,王昌齡的《從軍行》,在課堂上朗讀,活躍了課堂氣氛。生物小組從生態環境的保護出發,重點探討了絲綢之路上繁榮一時的小國樓蘭消失的原因,體現了「人類必須愛護自己唯一的家園――地球」這一主題。最後,各個小組將搜集的資料加以整理,小組共同撰寫一篇調查報告,以調查報告的質量作為小組的集體成績。整節課,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探究、合作,既掌握了新知識,又培養了積極進取的探究精神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三、導學生藉助其他學科知識進行立體思維
歷史知識包羅萬象,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歷史學科直接或間接地與其他學科內容相關聯,而各學科綜合化又是課程改革的趨勢。因此,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有關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立體思維,將孤立分散於各學科中的知識以歷史為中心加以整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將有利於學生構建起寬厚靈活的基礎知識,有助於培養起現代公民應具有的人文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地圖指導學生形成歷史時空觀念,靈活運用詩詞等文學作品,讓學生了解歷史原貌、體會人物情感、並合理使用相關學科內容讓學生探究自然科學知識等。例如在上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時,我分別以曹操的《蒿里行》和《龜雖壽》兩首詩,引出東漢末年的社會現狀以及曹操暮年依然懷有的一統天下的壯心。接著出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希望在提高學生對中國深厚文化底蘊認識的同時,也使學生能客觀評價曹操,明白在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時代中,誰能結束軍閥混戰的現狀,誰能讓百姓重新過上安定的生活,誰就是那一時代所呼喚的真正英雄。可以說正是由於語文、地理學科在這節課中的綜合滲透,才體現出了歷史學科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中的獨特作用。當然指導學生掌握多學科立體思維的方法不能靠一節課來完成,必須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要在教學中始終堅持利用每節課進行觸類旁通,久而久之,就會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和進行多學科整合的能力。
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學生愛學歷史、會學歷史的關鍵。教無定法,只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學習能力本身的培養的方法都是值得探索和實施的~

㈣ 怎樣利用唯物史觀來指導歷史研究

要自覺的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歷史人物,並且要吸收和運用其他一些優秀的歷史研究理論,培養具有歷史思維和歷史分析能力。

㈤ 歷史研究主要有哪些內容

事實判斷(靠史料佐證,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和出發點);認識判斷(是根據可靠的史實資料而認識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進而透過現象看本質和探討深層次規律性的問題);價值判斷(探討各種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當時所起的作用及其對後代的影響)。

歷史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歷史研究常用方法

1、觀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做出准確、具體、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確理解研究對象。

2、文獻法:通過閱讀有關圖書、資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閱的文件資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須鑒別其真偽後才選用。

2、調查法:通過訪問、發問卷、開調查會、測驗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必要時可同歷史研究法、實驗法等配合使用。

3、統計法: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求出數量分析結果,用於支持研究。

4、歷史研究法:通過對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歷史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吸其精華,探索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用於指導今天的研究。

5、比較法:對某類研究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社會背景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研究,以揭示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或特殊性。

6、實驗法:在人工控制情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研究現象的變化和結果,並分類記錄下來。它能使觀察、記錄更為精密,便於弄清每一條件對研究對象所產生的影響,保證研究工作的准確性。

8、個案研究法:對單一的人或事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然後再作比較,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個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達到一定數量,才有說服力。

㈥ 歷史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探究歷史的方法:
1,基本的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證和編訂;
2,重要方法:結構分析和階級分析;
3,其他方法: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計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學方法、理學方法、人類學方法、民族學方法、民俗學方法以及自然科學的方法。

歷史學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理解、歷史敘述、歷史觀點和歷史評價。

㈦ 怎樣研究歷史

學習歷史是為了牢記過去,研究歷史是為了珍惜現在和展望未來。
唐太宗李世民說的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泱泱浩大的五千年文明史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傳承,中華民族的永續,祖先用丹青墨筆記載下了寶貴的信史資源,這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深刻體會中華民族是如何從黃河岸邊的一個部落歷經滄桑,飽經磨難,堅韌不拔,風雨兼程一路走來的艱辛和不易。
會增強自己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一份情感。
學習歷史會在心底記錄下曾經發生在中國大地的重要往事,因為歷史會帶我們走進戰爭與和平的交替,體會發展與進步的艱難,感受文明與野蠻的抗爭,回味輝煌與落後的反差,見證民族遷徙和民族融合結出的文明碩果。
學習歷史會讓我們懂得辨別人的忠與奸,正與邪,善與惡,善政與惡政,輕輕觸摸古人的精神世界,與古人進行對話,遙想遠去的風煙往事。
學習歷史會讓我們從沉痛中得到堅強,讓中華民族懂得如何更好的保衛自己,在歷史的『鳳凰涅槃』後得到發展,在燦爛的輝煌中增強民族自豪,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
翻閱歷史的演進過程會讓目光變得深邃,遠大,思維變得跳躍而豐富,個人的品味和修養得到提升,這都是學習歷史帶給個人的好處。

僅僅學習歷史不是最終目的,如果能夠通過學習的基礎再去思考和研究歷史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作為非歷史專業人士我們該如何研究歷史呢?

簡要談點個人心得;
一;首先必須尊重歷史;
這是研究歷史最最基本的要求;中國歷史是國家聖器,是中華民族的人生歷程,是中國的國家尊嚴,是民族的體面,以崇敬的心情看待中國歷史,像安撫和關心親人一般地愛護她是對喜愛中國歷史者的最基本要求。
但網路現實卻很遺憾,總有那麼一些人夾帶著濃厚的偏見,情緒和性格化來』咒罵研究』歷史,並且『振振有『義正詞嚴』,只要他們一開口侮辱,謾罵,抨擊,羞辱,詆毀中國歷史,王朝,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言語就源源不絕而來,比如有人辱罵宋朝是『慫朝』,清朝是『蟎清』,漢族是』綿羊,軟蛋,慫漢『,更甚者辱罵『靖康之恥』時期宋朝受害的皇室女性是『雞』,聽到這樣殘忍無情的言語,血都要噴出來。在中國古代皇權和皇族就是國家的象徵,就是華夏民族的象徵。我們的祖先都曾經無怨無悔地為王朝,為國家流盡自己最後一滴血,拋下一顆頭顱,祖先用生命捍衛國家尊嚴,守護民族自尊。這些辱罵中國王朝,侮辱皇室的人,民族情感何在?國家情感何在?對得起那些流血犧牲的祖先嗎?
中國王朝政權在後人眼裡永遠是一個靜態存在,因為他們所有的一切功過是非,大惡大善都融化進了中國歷史,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份,成為中華民族人生的一部份。
沒有尊重的心態就不要說研究什麼歷史,最好的選擇是連歷史都不要去看,徒留下不健康的心理,反而得不償失。

二;客觀,公正的立場研究歷史;在用心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通過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是研究歷史問題的最佳利器,因為歷史是過往,曾經的事件,人物,政策,作為等一切都是過往,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功過善惡都成過去,所以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重點必須放置在歷史的天平,重點考察對歷史的影響,其次是把研究對象放置在他們對當時的時代影響,以歷史影響高於當時影響為決定標准。
而研究對象往往又具有復雜的兩面性,一正一反,一榮一辱,一功一過,一善一惡,因此不能用簡單,粗暴的』一刀切』不是好,就是歹來判定,而是結合歷史行為綜合比較,權衡之後,最後得出結論,是功大於過,或是過大於功。
比如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應該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
功在千秋;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基中國本部版圖,統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權,完善郡縣制,為中國的大一統做出巨大貢獻。
罪在當代;『焚書坑儒』毀滅先秦時期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同時也是罪在千秋],嚴刑酷法,耗盡國力民力修建阿房宮和秦始皇陵,不重視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安定民心,給當時的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
站在後人角度和立場一比較,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秦始皇功大於過。

三;用串聯的思維研究歷史;
研究歷史非常忌諱那種僅以一點,一事,一言,一行確定歷史某人,某事不是好就是歹的『一根筋思維』。應該把某人,某事用歷史串聯起來進行比較,區分和判斷。
比如網友攻擊漢武帝的『罷黷百家獨尊儒術』是錯誤的決策,而應該延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國策,這就是典型的孤立看待歷史問題,缺乏對歷史的綜合考量。
思考視角要放置到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各家核心理念的比較。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大戰亂時代的獨特歷史產物,是百家各展所長,激烈角逐政治統治思想的產物,從百家爭鳴到漢武帝時代已經相距300-200多年,假若百家爭鳴的狀態依然繼續延續,歷史上就不會出現秦始皇統一了,也不會有漢朝的誕生了,漢族也不會出現了。自秦孝公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變法』開始,法家成為秦國的絕對主導
政治思想,隨著商鞅變法的成功,秦國率先走上封建社會制度的國家體制,實現富國強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國家大一統後,社會本應由大亂走向大治,與民修養,愛惜民力,恢復生產,增加人口,建立社會秩序,建立人文倫理觀念的最好時機,但法家卻反其道而行,逆社會需要安定的潮流而動。

法家首開中國歷史文字獄,『焚書坑儒』,毀滅先秦以來大量中華文化典籍,一味以『性惡論』和『法,權,術,勢』作為治國理念,而嚴刑酷法,徭役深重給百姓和國家帶來巨大災難,導致農民起義,秦國經歷30年就滅亡。
法家豈能贏得當時民心?
豈能在當時社會潮流前站穩統治腳跟?
法家自此成為輔助儒家,區居第二的統治理念,也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
其次;在考察道家
漢初70多年一直執行『黃老之學』的觀念治理國家,道家清靜無為,講究無為而治,重視休養生息,愛惜民離,恢復生產,增加人口,這是道家治國思想的優點。

但道家的短板也是根深蒂固,[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老子描述的理想國境界。
道家之長在哲學,而不在政治觀念,『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超脫境界是和『大一統』理念背道而馳的。漢初政治面臨重大問題,國家統一和行政管理面對破壞,郡縣制面臨嚴峻挑戰,國家面臨再次分裂的危險。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和武帝時期的淮南國之亂就是明證,劉嚊和劉安就是『黃老之學』的忠實信徒。再次;墨家
後人看來,最吸引人的是科技,的確如此。但墨家的核心理念卻問題多多,兼愛,非攻,選君,選賢。什麼意思?兼愛,就是無條件的愛,非攻,就是不打戰,反對戰爭,這和不拘手段的統一主張也是背道而弛的,墨家的『鬼神觀』,假如墨家成為治國理念,中國可能就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家了,墨家主張『天選君』,即天子通過天選舉確立,這種主張是直接和皇權對立的。所以墨家是四大家裡最早消亡的。

最後研究儒家,漢武帝時代董仲舒向武帝建言推行『罷黷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綱領,而儒家的核心政治觀念『天人合一』『仁政』『仁德『人本思想』,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的修身觀,教育人的最高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契合了當時社會需要安定和統治者治國的實際需要,由春秋戰國經秦,漢初延續幾百年大亂的徹底結束,大亂走向大治儒家開始登上政治舞台。
政治思想的確立給完成文化,疆域,社會,民族等大一統創造了條件,在大一統理念的指導下漢族誕生了。漢族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從學習歷史到研究歷史的過程可以看出,歷史帶來的最大作用;
一;中國歷史具有不可割裂的延續性,任何歷史事件,政策或人物都不能用孤立,靜態的眼光去看待,認為是想當然的結果,事實並非如此,而是經過漫長的不斷演變,運動,角逐和轉化最後才成為必然的結果。
二;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文,影響一直延續至現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國情』,即使在西方價值觀念不斷充斥下的今天,任何外來事物,無論是先進或落後,首先都必須面臨是否符合『中國國情』的考驗。
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展望未來。

㈧ 歷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歷史是一門可研究性較強、同時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學科。歷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從一下幾方面入手:
1、進行一定研究歷史理論的學習,了解研究歷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對歷史的研究來說,進行研究歷史理論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歷史研究方法理論的學習掌握一定的歷史研究技巧和方法,從而加快歷史研究的能力;
2、多閱讀史料,盡量把握所研究歷史資料的全面性和准確性。史料是經過前人加工整理而成的,由於受整理史料的人所處的歷史環境、階級立場、價值取向、個人喜好等因素的制約,所寫的史料不一定是真實和全面的,因此對史料的了解需要全面。閱讀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不同時期史料的閱讀。歷史事件發生時期所記錄的史料可能是全面的,但是整理加工性可能不太強。而後人整理後的史料,雖然整理性強,但是由於時間太為久遠,所整理的史料有可能不夠完整,甚至是彎曲的反應當時的歷史;
(2)注意閱讀同一歷史事件,敵對雙方的不同描寫。同一歷史事件,由於敵對雙方,利益不同,價值觀也不同,故而導致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記述和評價也會大有不同,因此只有全面閱讀敵對雙方、甚至是中立者的史料才能夠全面的把握歷史事件的真實性;
(3)注意正史與野史方面書籍的閱讀,以達到相互驗證的目的。正史和野史書籍的相互驗證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中國古代孔子提出「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因此有關統治者、賢能的人、親人的記述不可能是完整全面的,因此需要考究大量野史與正史相互印證。
3、對歷史的研究要注意對歷史遺跡、文物的考究。由於歷史史料經人加工的主觀性,因此需要與歷史文物和歷史遺跡相互驗證才能得出全面、真實的歷史。同時結合歷史文物和歷史遺跡的考究,得出正確的結論,不斷完善正確、全面的歷史;
4、對歷史研究達到一定程度後要善於思考,採用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如馬克思、恩克思正是對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歷史的研究,大膽的提出人類下一步歷史將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㈨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名詞解釋

一、含義
歷史研究法:藉助於對相關社會歷史過程的史料進行分析、破譯和整理,以認識研究對象的過去,研究現在和預測未來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法:是以歷史研究法來研究教育科學。是通過搜集某種教育現象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事實,加以系統客觀的分析研究,從而揭示其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基本特點
1.歷史性:首先表現在研究對象上,歷史研究法主要研究對象是過去發生的教育事件,研究目的是通過對教育事件的歷史發展實際過程及具體內容的考察,藉以探求教育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規律,並對它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提出科學預言。其次,在研究過程上,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再現歷史的全過程,包括它的每個發展階段。
2.具體性:歷史研究是在豐富而具體的文獻資料基礎上,揭示研究對象發展過程中的一切歷史形式、全部豐富的內容以及各種相關因素,從中探尋基本規律,所以必須把握最能說明問題的史料。
3.歷史研究是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主。
三、局限性
正是由於歷史研究法本身的特點所決定,在用於教育研究時存在以下局限性:
1.歷史是年代順序,經歷了一個時間空間錯綜復雜的發展過程,而歷史文獻常常是滯後記載,歷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統。由於搜集和考證分析這些史料的困難,影響到歷史研究可靠性問題。
2.歷史文獻的理論內容,是經過「加工」的抽象形態,留存著加工者們的主觀認識;而歷史研究過程對史料的分析取捨,又受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包括研究人員的學識、能力、價值觀、對史料的掌握程度以及方法論水平等,很容易造成失誤。
3.歷史研究中無法做精準的量的分析。
四、歷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適 用范圍
1.對各個時期教育發展情況的研究
2.對歷史上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理論觀點的研究
3.對一個時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對不同教育流派理論的比較研究
4.對一定時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計劃、政策等的評判分析
5.對外國教育發展狀況的分析
6.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五、歷史研究的一般程序
1.分析研究課題的性質、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有關的資料條件
2.史料的搜集與鑒別
3.對史料的分析研究
六、歷史研究法運用中的幾個問題
1.注意歷史研究中資料來源及分析鑒別
(1)歷史研究的來源
*第一手信息資料(原始來源)
*第二手信息資料(間接來源)
(2)教育史料的鑒別考證內容和基本方式
*辨偽考證
*年代考證
*地點考證
*作者考證
*文獻原

㈩ 歷史的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 階級分析方法
第一節 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運用階級分析方法研究歷史的典範
第三節 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容易出現的兩種傾向
第十二章 歷史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
第一節 歷史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的理論根據
第二節 歷史分析方法是歷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三節 邏輯分析方法是揭示歷史規律、建立史學理論體系的重要方法
第四節 歷史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之統一運用
第十三章 歷史比較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比較研究方法的理論根據與史學意義
第二節 歷史比較研究的類型與程序
第三節 歷史比較研究的局限性及克服其局限性的主要途徑
第十四章 歷史系統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系統方法的形成及其思想要點與重要范疇
第二節 歷史系統方法與歷史唯物主義
第三節 歷史系統方法的應用與嘗試
第十五章 歷史計量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計量方法的形成及其客觀基礎
第二節 歷史計量方法的一般手段及利用電子計算機的一般工作程序
第三節 歷史計量方法的研究實例以及對存在問題的解決途徑
見著作<歷史學概論>
歷史學應該是一個豐富的方法論系統,它有一些基本的思想原則,但是在不同的研究領域,為了解決不同的問題,人們在研究實踐中又分別形成了不同的學術路徑.比如,歷史考據的方法。是一種知識方法。實際上,它就是通過對各種歷史資料的考訂和比對,來弄清楚那些不容易弄清楚的問題。比如,版本目錄學的方法,也是一種知識方法,其價值就在於使你充分了解有關歷史文獻的源流。再比如,過去有的學者所提倡的把活材料與死文字結合起來的方法,也是一種知識方法,其核心是社會調查。所謂死文字是指現有的文獻資料。所謂活材料是指那些散落在民間的實物、碑刻、契約、文書、鄉例、民俗等等東西,要收集這些材料必須親自深入民間做社會調查才行。今天,這一方法不僅已經被歷史學接受,而且許多學科都共同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比如文學史研究中,有的學者提出應當用實地調查的方法,從現存的遺跡以及活在民間的傳說、習俗和演出中,尋找文學史的資料。這個想法會使文學研究擺脫純粹文本解讀的局限。在歷史學的教學中,也有一些專門的訓練學生的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指導學生(包括本科、碩士、博士生)學習和研究,可以盡快地引導他們進入角色。有關這種教學活動的思想、理念、價值、手段,當然也是歷史學的極其重要的知識方法。和自然科學一樣,人文社會科學也是在19世紀以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斷出現邊緣學科,不斷由邊緣學科發展為獨立的學科。這些學科形成了不同的知識群,有不同的研究領域,也有不同的知識方法。它的有益的方面是使我們對現實和歷史的局部現象的認識更加細致、具體、生動、逼真,問題是使人們的研究領域變得很小,相互獨立的各個學科之間缺乏溝通,使人們在各自的研究中缺乏系統分析的背景知識,方法單一化,反而降低了科學性。應該注意加強各個學科的溝通,了解其他學科的學術理念,吸收和有機地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比如,有機地運用社會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從眾行為、心理暗示、階級心理、團體意識等問題,有機地運用社會統計學的方法進行定性統計、定量統計和抽樣分析,有機地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分析文化模式、行為方式和雙重人格問題,有機地運用政治學的方法分析社會動員問題等等。在課題的選擇上,注意盡可能地選擇學科交叉型的課題.
<歷史學的觀念\方法與特色>

閱讀全文

與歷史研究的指導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科技統計方法有哪些 瀏覽:623
中考最好教學方法 瀏覽:431
奧美拉唑的使用方法 瀏覽:727
儀器分析方法在農葯殘留中的應用 瀏覽:636
錯題本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695
越南瘦身減肥方法圖片 瀏覽:242
qq瀏覽器桌面小窗口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93
花盆收拾方法視頻 瀏覽:515
如何克服陳列困難的方法 瀏覽:295
天然氣著火後用什麼方法滅火 瀏覽:387
贊唄簡單製作方法 瀏覽:194
吉利汽車近光燈安裝方法 瀏覽:369
湖南建築工程鋼筋除銹方法有哪些 瀏覽:762
選文描寫方法有哪些 瀏覽:654
天麻的食用方法視頻 瀏覽:923
fs308剃須刀電池連接方法 瀏覽:741
青少年如何補腎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678
如何掌握正確解讀觀察數據的方法 瀏覽:579
家庭找對象最佳方法 瀏覽:616
靜脈曲張的治療方法手術 瀏覽: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