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壓強說課教學方法

壓強說課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16 18:37:17

1. 如何進行液體的壓力和壓強的教學

壓力和壓強

教學設計一

(2 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掌握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計算公式,國際單位制中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 行壓強的簡單計算。 (二)教具 演示用:壓力小桌,10×10×5 厘米 的塑料泡沫,質量為 200 克的砝碼 2 個,細砂、 玻璃杯。 學生用:壓力小桌, 10×10×5 厘米 的塑料泡沫,質量為 200 克的砝碼 2 個(以上 器材兩人一組,由實驗室准備)。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1.請同學們閱讀本節課文開頭的「?」和圖 10—1,猜一猜兩人對雪的壓力差不多, 為什麼一個人陷下去了,另一個人沒有陷下去? 2.請同學們觀察自己的書包帶子。想一想平時背書包時,覺得寬頻子好,還是細帶子 好,為什麼? 對以上問題,可能同學們現在還不能得出正確結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確,要經過事實來 檢驗。同學們學習了本課的知識,就會得到滿意的回答(板書課題:第十章壓強液體的壓強 第一節壓力和壓強)。 二、進行新課 1.請同學們在草稿本上畫出下列各圖中物體對表面的壓力示意圖。
3 3

同時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畫,三人各畫一圖(有意識地請能正確畫出的同學,以便藉此 講解壓力的概念)。同學們作圖時,教師可走到學生中去,來回巡視,了解學生作圖中的錯 誤。 2.學生停筆後,先講評下面學生作圖情況,然後評講黑板上畫的圖,進行糾正,並用 紅色粉筆把壓力突出出來。 請同學們思考後舉手回答, 以上圖中物體對受力表面的壓力有什 么共同特點? 啟發學生回答出:壓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壓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師重復一遍學生的回答(板書: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4.學生分組做課本圖 10—3 壓力小桌的實驗,並講述壓強的概念。 (1)介紹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和要觀察的現象。 首先照圖 10—3 甲做,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後照乙圖做,比較與甲 圖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相同(受力面積不同,壓力相同),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 深度。最後請同學們回答圖下面的圖注中提出的問題,並得出結論。(板書:「壓力作用的 效果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照圖 10—3 甲那樣,放上一個砝碼和放上兩個砝碼,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壓力 相等嗎?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積相等嗎?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實驗後由學生得出結 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還跟壓力的大小有關。」) (3)講述壓強的概念 壓力作用的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 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為了比較壓力作用 的效果,物理學中引入壓強的概念(板書:壓強)。 講述:要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應取相同受力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 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板書這一定義)。 (4)壓強的計算 例: 一台機器重 1000 牛頓, 與地的接觸面積是 2 米 , 這台機器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 請同學們說一說該怎樣計算?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壓強等於壓力除以受力面積。
2

告訴學生,物理上用 p 表示壓強,用 F 表示壓力,用 S 表示受力面積。請學生在黑板 上寫出用字母表示的壓強公式:

(5)講述壓強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面積的單位是「米 」, 2 2 壓強的單位是「牛/米 」(板書:壓強的單位是「牛/米 」,又叫帕斯卡)。該單位讀作 「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門名稱叫做帕斯卡,簡稱帕,帕斯卡是法國科學家,為了紀 念他在物理學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以他的名字作為壓強單位的名稱。 1 帕=1 牛/米 ,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 1 牛頓」。 寫出「5 帕」,指導學生說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 5 牛頓。列舉 課文中一張報紙平放在桌面上對桌面的壓強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時對地面的壓強。 請同學 們利用剛學的壓強公式、單位,計算下面所述例題。 5.例題: 〔例題〕:根據課本圖 10—4 和圖 10—5 所給條件,比較芭蕾舞演員足尖和大象對地 面的壓強,哪個大? 教師一邊念題,一邊請同學們看圖,並思考,念完題後,請學生說出已知條件,教師寫
2

2

在黑板上,利用公式

進行解答。

解題過程中和解題完後進行評講,強調單位必須使用規定的單位:力用牛頓,受力面積 2 用米 ,所得到的壓強單位才是帕斯卡。 三、歸納本課的內容和課堂鞏固練習 1.利用黑板上的板書,簡明扼要地把本課所學知識敘述一遍。 2.請學生對課本的圖 10—1 問題作出回答;再請一位學生說一說書包帶子寬的比窄的 好的理由。 3.討論章後習題第 5 題。討論後教師補充、完善。 4.教師把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的兩種方式放在細砂上,請同學們說出觀察到的 現象。並回答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四、布置作業 1.對第一節教材後的練習第 1.2.3.4 題進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簡要地寫在題目的 旁邊,下節物理課時准備課內回答。

2.把節後練習的第 5.6 題做在作業本上。 提示:在做練習第 6 題之前,思考一下: 1 米 = ______厘米 ,1 厘米 =______米 ,那麼 150 厘米 =______米 。計算時,要 用科學記數法。 (四)說明 1.課本中圖 10—3 的實驗,如果沒有恰當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樣。這 一實驗,安排為學生分組實驗,其課堂效果好於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得出結論比看 老師的演示實驗印象更深刻。 2.關於壓力和重力,在本課只就課本中所述的「壓力並不都是由重力產生,也不一定 都與重力的方向相同」進行講述。不宜在本課內進行拓寬或加深。如果有學生說「壓力就是 重力」,教師必須加以糾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錯誤。至於壓力與重力的區別,可放在章末 復習時進行,以免充淡本課「壓強」這一重點知識。 3.關於壓強的單位「帕斯卡」,一定要讓學生懂得它的意義,在運用時才知道為什麼 2 2 2 要把受力面積「厘米 」或「毫米 」換算成「米 」的道理;同時面積單位的換算,對於初 二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需要在課前給予輔導, 特別是採用科學記數法和涉及負指數的問 題時,可能就更加困難,教師備課時應考慮到這一問題。 4.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台的壓強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大小的比較這一例題,安排給學 生自己在課內做,可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學生做後教師進行講評,在書寫格式、解題思路、 公式運用和單位換算上,給予指導,這樣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分別放在細砂上的演示實驗,可以布置給學生課後 回家自己做一做,並說明理由,以達到復習本課所學知識的目的。 註: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第 2 課時 (一)教學目的 1.鞏固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2.知道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並能對一些簡單現象進行解釋。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懂得物理知識不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各 1 把,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各 1 個,硬紙片 或布條,肥皂塊,1~2 厘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2 2 2 2 2 2

(以上器材兩人一組) 學生用:肥皂一小塊,1—2 厘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第一課時所學知識 1.什麼叫壓力?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 2.什麼叫壓強?寫出計算壓強的公式和壓強的單位。 3.回答第 1 課時布置的思考練習題。 4.說出你測物理課本 1 張紙對桌面的壓強的辦法。 以上問題,均由學生回答,由另外的學生補充、糾正。然後由教師進行評講。 二、進行新課 1.根據學生對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兩種情況放在細砂陷入細砂深度不同的回 答,引導學生分析:玻璃杯對細砂的壓力不變,玻璃杯對細砂的受力面積發生了變化,使玻 璃杯對細砂的壓強發生了變化。(板書: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 2.講述 (1)任何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將會被壓壞。 (2)舉例:房屋建設中,樓層修得越高,樓體對地面的壓力就越大,如果牆基的受力 面積不足夠大,樓房對地的壓強就很大,可能會使地面下陷,樓房倒塌,造成損失,所以修 建高樓大廈,必須加寬地基,以減小樓房對地面的壓強。 (3)讀圖:學生閱讀課本圖 10—6,讀後說一說履帶拖拉機和雪上飛機是採用什麼辦 法來減小壓強的?教師對學生回答補充、完善後板書「在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 辦法,可以減小壓強。」 3.實驗: (1)學生隨堂實驗: 同學們桌上放有一小塊肥皂、有一條較寬的塑料帶和一條細棉線,請同學們先想一想, 然後做一做, 看怎樣才能較容易地把肥皂塊切斷?做完後舉手發言, 說一說你的做法和你這 樣做的理由。 (2)教師演示實驗:

分別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紙片或布條。 用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向硬紙片穿孔。 做時請同學們觀察,什麼剪刀容易剪斷布條?什麼錐子對硬紙片穿孔較容易? 由以上學生隨堂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引導、啟發學生得出結論,教師板書:「壓力不 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增大壓強。」 (3)讀圖:學生閱讀課本圖 10—7,讀後說一說圖中所述的是採用什麼辦法來增大壓 強的。 三、鞏固練習(課堂討論) 1.第 1 課時完後,布置同學們做課文後的練習第 2.3.4 題。請同學們利用小組討論 的機會,說一說你是怎樣答的,通過本課的學習,回答:為什麼啄木鳥尖嘴變鈍了,就不能 成為「森林醫生」了?為什麼說駱駝是「沙漠之舟」? 2.繼續討論章後的習題第 5 題,比較梯子和木板,哪個對冰的壓強小? 四、歸納本課內容 1.教師復述本課的學習過程 老師復習提問→講述→同學們隨堂實驗和老師的演示實驗→同學們的分組討論。2.學 生自己歸納本課內容:說一說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並各舉 1~2 例。3.教師小結:壓 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壓力不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 法,可以增大壓強。在日常生活中和生產實際中,要根據不同情況和需要採取恰當的辦法來 減小或增大壓強。 五、布置作業 1.閱讀課文,並聯系實際舉出 1~2 個例子。 2.把章後習題第 1、2、3 題做在作業本上。要求注意書寫格式規范、公式、單位正確。 3.思考第一節課文後的「想想議議」,可以互相討論,看誰說的辦法多。 (四)說明 1.本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進行,當由學生回答的,盡量讓學生回答,教師不要 包辦代替,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學習,以練習、鞏固已學過的知識。 2.本課安排的演示實驗,目的在於增強學生的實感,也可以請學生上台演示,演示後 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並說明理由。然後教師再進行小結。

3.本課重點、難點都不多,課內時間也較充分,布置的書面作業,也可以放在課內完 成一部分。

2. 現急需初中物理說課稿:力學、電學、光學部分各一份!高分!

初中物理概念匯總

物理量名稱 物理量符號 單位名稱 單位符號 公式
質量 m 千克 kg m=ρv
溫度 t 攝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頓(牛) N G=mg
壓強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電流 I 安培(安) A I=U/R
電壓 U 伏特(伏) V U=IR
電阻 R 歐姆(歐) Ω R=U/I
電功 W 焦耳(焦) J W=UI t
電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熱量 Q 焦耳(焦) J Q=cm△t
比熱 c 焦每千克攝氏度 J/(kg•°C) c=Q/m△t

常用數據: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頓/千克
15°C空氣中聲速 340米/秒
安全電壓 不高於36伏

-------------------------------------------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
一、測量
⒈長度L:主單位:米;測量工具:刻度尺;測量時要估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是長度單位。
⒉時間t:主單位:秒;測量工具:鍾表;實驗室中用停表。1時=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質量m:物體中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主單位:千克; 測量工具:秤;實驗室用托盤天平。

二、機械運動
⒈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發生變化的運動。
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運動必須選取另一個物體作標准,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⒉勻速直線運動:
①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a 比較在相等時間里通過的路程。
b 比較通過相等路程所需的時間。
②公式: v=s/t
③單位換算:1米/秒=3.6千米/時。
三、力
⒈力F: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
力的單位:牛頓(N)。測量力的儀器:測力器;實驗室使用彈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是指物體的速度大小或運動方向改變。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圖示,要作標度;力的示意圖,不作標度。
⒊重力G:由於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方向:豎直向下。
重力和質量關系:G=mg m=G/g
g=9.8N/kg。讀法:9.8牛每千克,表示質量為1千克物體所受重力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規則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物體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靜止,也可以作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的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處於平衡狀態的物體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
⒌同一直線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與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與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條件下,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小得多。
滑動摩擦力與正壓力,接觸面材料性質和粗糙程度有關。【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
7.牛頓第一定律也稱為慣性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來的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公式: m=ρV 國際單位:千克/米³ ,常用單位:克/厘米³,
單位換算:1克/厘米³=1×10³千克/米³;ρ水=1×10³千克/米³;
讀法:10³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質量為10³千克。
⒉密度測定:用托盤天平測質量,量筒測固體或液體的體積。
面積單位換算:
1厘米²=1×10^-4米²,
1毫米²=1×10^-6米²。

五、壓強
⒈壓強P: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壓力F: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單位:牛(N)。
壓力產生的效果用壓強大小表示,跟壓力大小、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壓強單位:牛/米²;專門名稱: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積,兩物體接觸的公共部分;單位:米²。】
改變壓強大小方法:①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②增大壓力或減小受 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⒉液體內部壓強:【測量液體內部壓強:使用液體壓強計(U型管壓強計)。】
產生原因:由於液體有重力,對容器底產生壓強;由於液體流動性,對器壁產生壓強。
規律:①同一深度處,各個方向上壓強大小相等
②深度越大,壓強也越大
③不同液體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大的,壓強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體某點的豎直高度。]
公式:P=ρg h:單位:米; ρ:千克/米³; g=9.8牛/千克。
⒊大氣壓強:大氣受到重力作用產生壓強,證明大氣壓存在且很大的是馬德堡半球實驗,測 定大氣壓強數值的是托里拆利(義大利科學家)。
托里拆利管傾斜後,水銀柱高度不變,長度變長。
1個標准大氣壓=76厘米水銀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氣壓計(水銀氣壓計、盒式氣壓計)。
大氣壓強隨高度變化規律:海拔越高,氣壓越小,即隨高度增加而減小,沸點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產生原因: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豎直向上;原因:液體對物體的上、下壓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3.浮力計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壓力差
4.當物體漂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懸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上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下沉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七、簡單機械
⒈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力臂: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
通過調節杠桿兩端螺母使杠桿處於水平位置的目的:便於直接測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的長度。
定滑輪:相當於等臂杠桿,不能省力,但能改變用力的方向。
動滑輪:相當於動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桿,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⒉功:兩個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②物體在力方向上通過距離。W=FS 功的單位:焦耳
3.功率:物體在單位時間里所做的功。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體做功快。
W=Pt P的單位:瓦特; W的單位:焦耳; t的單位:秒。

八、光
⒈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線傳播現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側三等大。【入射光線和法線間的夾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線和法線間夾角是反射角。】
平面鏡成像特點:虛像,等大,等距離,與鏡面對稱。物體在水中倒影是虛像屬光的反射現象。
⒊光的折射現象和規律: 看到水中筷子、魚的虛像是光的折射現象。
凸透鏡對光有會聚光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光線作用。 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側三隨大四空大。
⒋凸透鏡成像規律:[u=f時不成像 u=2f時 v=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質 光路圖 應用
u>2f f<v<2f 倒縮小實 照相機
f<u<2f v>2f 倒放大實 幻燈機
u<f 放大正虛 放大鏡
⒌凸透鏡成像實驗:將蠟燭、凸透鏡、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個高度上。

九、熱學:
⒈溫度t: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是一個狀態量。】
常用溫度計原理:根據液體熱脹冷縮性質。
溫度計與體溫計的不同點: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彎曲細管,④使用方法
⒉熱傳遞條件:有溫度差。熱量:在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收或放出熱的多少。【是過程量】
熱傳遞的方式:傳導(熱沿著物體傳遞)、對流(靠液體或氣體的流動實現熱傳遞)和輻射(高溫物體直接向外發射出熱)三種。
⒊汽化: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現象。方式:蒸發和沸騰,汽化要吸熱。
影響蒸發快慢因素:①液體溫度,②液體表面積,③液體表面空氣流動。蒸發有致冷作用。
⒋比熱容C: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時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比熱容是物質的特性之一,單位:焦/(千克℃) 常見物質中水的比熱容最大。
C水=4.2×10³焦/(千克℃) 讀法:4.2×10³焦耳每千克攝氏度。
物理含義:表示質量為1千克水溫度升高1℃吸收熱量為4.2×10³焦。
⒌熱量計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與c、m、⊿t成正比,c、m、⊿t之間成反比。⊿t=Q/cm
6.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一切物體都有內能。內能單位:焦耳
物體的內能與物體的溫度有關。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大;溫度降低內能減小。
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內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能量即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它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

體,而能的總量保持不變。

十、電路
⒈電路由電源、電鍵、用電器、導線等元件組成。要使電路中有持續電流,電路中必須有電源,且電路應閉合的。 電路有通路、斷路(

開路)、電源和用電器短路等現象。
⒉容易導電的物質叫導體。如金屬、酸、鹼、鹽的水溶液。不容易導電的物質叫絕緣體。如木頭、玻璃等。
絕緣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導體。
⒊串、並聯電路的識別:串聯:電流不分叉,並聯:電流有分叉。
【把非標准電路圖轉化為標準的電路圖的方法:採用電流流徑法。】

十一、電流定律
⒈電量Q:電荷的多少叫電量,單位:庫侖。
電流I:1秒鍾內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量叫做電流強度。 Q=It
電流單位:安培(A) 1安培=1000毫安 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方向。
測量電流用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並考慮量程適合。不允許把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兩端。
⒉電壓U:使電路中的自由電荷作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電壓單位:伏特(V)。
測量電壓用電壓表(伏特表),並聯在電路(用電器、電源)兩端,並考慮量程適合。
⒊電阻R:導電物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符號:R,單位:歐姆、千歐、兆歐。
電阻大小跟導線長度成正比,橫截面積成反比,還與材料有關。【 】
導體電阻不同,串聯在電路中時,電流相同(1∶1)。 導體電阻不同,並聯在電路中時,電壓相同(1:1)
⒋歐姆定律:公式:I=U/R U=IR R=U/I
導體中的電流強度跟導體兩端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導體電阻R=U/I。對一確定的導體若電壓變化、電流也發生變化,但電阻值不變。
⒌串聯電路特點:
① I=I1=I2 ② U=U1+U2 ③ R=R1+R2 ④ U1/R1=U2/R2
電阻不同的兩導體串聯後,電阻較大的兩端電壓較大,兩端電壓較小的導體電阻較小。
例題:一隻標有「6V、3W」電燈,接到標有8伏電路中,如何聯接一個多大電阻,才能使小燈泡正常發光?
解:由於P=3瓦,U=6伏
∴I=P/U=3瓦/6伏=0.5安
由於總電壓8伏大於電燈額定電壓6伏,應串聯一隻電阻R2 如右圖,
因此U2=U-U1=8伏-6伏=2伏
∴R2=U2/I=2伏/0.5安=4歐。答:(略)
⒍並聯電路特點:
①U=U1=U2 ②I=I1+I2 ③1/R=1/R1+1/R2 或 ④I1R1=I2R2
電阻不同的兩導體並聯:電阻較大的通過的電流較小,通過電流較大的導體電阻小。
例:如圖R2=6歐,K斷開時安培表的示數為0.4安,K閉合時,A表示數為1.2安。求:①R1阻值 ②電源電壓 ③總電阻
已知:I=1.2安 I1=0.4安 R2=6歐
求:R1;U;R
解:∵R1、R2並聯
∴I2=I-I1=1.2安-0.4安=0.8安
根據歐姆定律U2=I2R2=0.8安×6歐=4.8伏
又∵R1、R2並聯 ∴U=U1=U2=4.8伏
∴R1=U1/I1=4.8伏/0.4安=12歐
∴R=U/I=4.8伏/1.2安=4歐 (或利用公式 計算總電阻) 答:(略)
十二、電能
⒈電功W: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電流作功過程就是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
公式:W=UQ W=UIt=U2t/R=I2Rt W=Pt 單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庫 P瓦特
⒉電功率P: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作的電功,表示電流作功的快慢。【電功率大的用電器電流作功快。】
公式:P=W/t P=UI (P=U²/R P=I²R) 單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庫 P瓦特
⒊電能表(瓦時計):測量用電器消耗電能的儀表。1度電=1千瓦時=1000瓦×3600秒=3.6×10^6焦耳
例:1度電可使二隻「220V、40W」電燈工作幾小時?
解 t=W/P=1千瓦時/(2×40瓦)=1000瓦時/80瓦=12.5小時

十三、磁
1.磁體、磁極【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互相吸引】
物體能夠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質叫磁體。磁體的磁極總是成對出現的。
2.磁場:磁體周圍空間存在著一個對其它磁體發生作用的區域。
磁場的基本性質是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磁力的作用。
磁場方向:小磁針靜止時N極所指的方向就是該點的磁場方向。磁體周圍磁場用磁感線來表示。
地磁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
3.電流的磁場:奧斯特實驗表明電流周圍存在磁場。
通電螺線管對外相當於一個條形磁鐵。
通電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與螺線管兩端極性的關系可以用右手螺旋定則來判定。

----------------------------------------------------
補充公式
速度:v=s/t
密度:ρ=m/v
重力:G=mg
壓強:p=F/s(液體壓強公式不直接考)
浮力:F浮=G排=ρ液gV排
漂浮懸浮時:F浮=G物
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功:W=FS
功率:P=W/t=Fv
機械效率:η=W有用/W總=Gh/Fs=G/Fn(n為滑輪組的股數)
熱量:Q=cm△t
熱值:Q=mq
歐姆定律:I=U/R
焦耳定律:Q=I²Rt=U²/Rt=UIt=Pt(後三個公式適用於純電阻電路)
電功:W=UIt=Pt=I²Rt=U²/Rt(後2個公式適用於純電阻電路)
電功率:P=UI=W/t=I²R=U²/R

摩擦力擴充:
滑動摩擦力
1. 定義:當物理在另一物體表面相對滑動時,受到的阻礙相對滑動的力是滑動摩擦力。
2. 產生條件:a.物體間有彈力;
b.接觸面粗糙;
c.物體間有相對滑動。
3. 大小:f=µN (f為滑動摩擦力 N為正壓力 µ為摩擦因數且無單位)
4. 方向:與接觸面相切,與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 註: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可能跟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同,也可能跟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靜摩擦力
1. 定義:當一個物體相對另一個物體有相對滑動的趨勢時,受到的阻礙相對滑動的力是靜摩擦力
2. 產生條件:a.物體間有彈力;
b.物體接觸面粗糙;
c.物體間有相對滑動的趨勢。
3. 大小:0<f≤fmax
4. 方向:與接觸面相切,跟相對滑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3. 初中物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無論是說課還是試講,物理學科中的教學方法常常是廣大考生頭疼的一關,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的一種手段,若能巧用各種教學方法,必能化難為易,化枯燥為有趣,它對教學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在物理教學中,如何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此,談談幾點方法。

一、以實驗激發興趣

物理實驗形象生動,有很強的趣味性,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實驗演示都非常的感興趣,在教學中如果能精心設計實驗,並巧妙地進行演示,增強其趣味性、新穎性,能有效地刺激學生感官,增強學生的有意注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大氣壓》這一節時,我讓學生觀察一個中上部挖有一個小孔的礦泉水瓶,教師先用手壓住小孔,往瓶中灌滿水,再旋緊瓶蓋後問:「手放開後,高出小孔的水會不會從小孔中流出來呢?」,學生們根據以往經驗,異口同聲地答:「會」。當教師把手放開後,高出小孔的水並沒有從小孔流出來,學生們個個都感到很驚奇,引起學生興趣後,接著再讓學生裝觀察,打開瓶蓋後,高出小孔的水往外流的情形,再問:「為什麼旋緊瓶蓋,高出小孔的水就不會往外流呢?瓶蓋在這里起到怎樣的作用?」學生為了弄清其中的奧秒,聽課精力特別集中。利用好實驗,它就會象「魔術」一樣的引人入勝,這樣課堂教學效果肯定是很棒的。

二、創設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或通過生動的文字敘述為學生創設誘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學習時如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講授《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後,我播放了好萊塢大片《生死時速》中的一個片段,大意是「在某天,一輛公共汽車上載滿乘客,其中一名乘客是位出色的警探,可是車到站了卻不能停車,個個神情慌張,因為車上被恐怖分子裝了炸彈,車一減速就會爆炸,(拆彈的可能性已排除)」暫停播放後,我說:「若你是那位警探,應怎樣才能方便、安全地救出車上的乘客?」學生們了解題意後,顯得特別來勁,在正義感、責任感的驅使下,同學們都想救出車上的乘客,不一會兒,就議論起來,接著踴躍舉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達到預想的效果。

三、運用「激趣」,點拔學生的失誤

筆者在《壓力和壓強》一節的教學中,曾出過這樣一道題:「如圖,長方體A重10N,底面積為10平方厘米, 長方體B重20N,底面積為20平方厘米, 求A對B的壓強和B對地面的壓強。」

我發現學生對第一問的解答全部正確,對第二問的解答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出現了同樣的錯誤,他們都誤認為B對地面的壓力F=GB。針對學生們的失誤,我講了一則笑話:從前有一個人騎馬去買米,他很愛惜這匹馬,回來時為了不壓壞他的馬,那個人就背著米騎馬回家了。學生們聽後哈哈大笑,經討論後,他們很快就明白,求B對地面的壓力F=GA+GB。運用「激趣」,點拔學生的失誤,讓學生在笑聲中認識到錯誤,在快樂中學到知識。

四、善於聯系學生身邊生活實際,為學生學好物理插上翅膀

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便於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同時要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已學的知識,也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了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慾望。

如在上動能與勢能的轉化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我們在騎自行車時,前方是上坡路時,我們是怎麼做的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出預想中的答案後,我接著問:那你們知道這樣做的道理嗎?;又如在講授壓強這一節時,我指著教室的窗框,問:「同學們,以前我們教室的窗框是用木柴做的,現在用的是鋁合金,除了美觀之外,大家說說看還有什麼好處?」事實上,以上事例也是STS教育的有機滲透,不但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而且是學之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習物理的熱情。

實踐證明:能夠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使學生愛學物理,學好物理。

4. 初中物理說課的教學過程怎麼樣才能得高分呢

1,導入新穎,是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最好。
2,新課與導入緊密相扣,以引領為角色,適當調整學生的思維,把離散的想法調整到傳授的新知識當中。
3,練習鞏固:聯系實際的提問,系統一些的紙上練習。
4,小結:簡練明了(比如:壓強:用途、定義、公式、單位、應用)

5. 初中物理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

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 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

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後漂浮在液面。並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紮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後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於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最後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並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後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

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後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自己慢慢看 相信你一定會講的很精彩的

6. 如何突破液體壓強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

認真分析學生和教材,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 認真分析學生和教材,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 學生之所以對「液體產生的壓強與液體的總重無關」感到難以理解,分析下來主 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從學生的思維、想像能力來看,初中學生的想像比較直觀. 學生常常會由固體而直接 聯想到液體,把液體和固體產生的壓強簡單地等同起來,把課本前面提到的固體對水平 支持面壓力大小的計算辦法照搬到液體上來用,從而認為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力總等於 液體的重力.
2、從壓強產生的原因來看,固體因受重力作用對支承它的物體有壓強,液體的壓強也可 認為是由於液體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的.這一觀點也使學生誤認為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 力總等於液體的重力。然而,固體和液體兩者產生壓強的原因雖然是一致的,但影響其 大小的因素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學生是很容易忽視的。
3、從教材方面來看,教材在液體內部壓強跟深度定量關系的推導時曾兩次用到液柱對它 底部的壓力 F=G, 壓強 p=F/S=G/S.該式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成立的, 但學生往往不會 注意到這個條件而誤認為液體的壓強是由液體的總重決定的. 二、合理設計教學內容,解決教學難點問題。 合理設計教學內容,解決教學難點問題。
參考網路文庫。

7. 新人教版壓強的說課ppt

《壓強》說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壓強》,《壓強》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級十四章第一節的內容,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這節課。
一、教材分析
壓強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概念,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和生活中經常用到,本節內容著重學習固體壓強,壓強的應用十分廣泛,並且學生在解釋一些自然現象中也經常用到,同時本節內容也是學習液體壓強、大氣壓、浮力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技能基礎,學生的好奇心強,又積極好動,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這對學習有很大幫助,加上壓強與生活聯系緊密,用實驗的方式導課,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九年級學生經歷了一年多的物理學習,對於探究實驗以及對如何用控制變數法探究物理規律有了一定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來制定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理解壓強所表示的物理意義,知道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壓強公式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並能用壓強公式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通過實驗觀察現象,採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熟練使用控制變數法,並運用對比得出正確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的感性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培養學生的廢物利用和環保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突破
設計實驗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突破重點
難點是對壓強概念的理解應用,採用講授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時,我用了一塊顏色鮮艷的橡皮泥,雙手用力壓,使其發生形變,讓學生注意觀察,體會壓力的作用效果,同時用誇張的語言:「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來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快速的進入情境,本節課就來學習壓力的作用效果
2、新課第一個內容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讓學生用事先准備好的材料研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實驗,學生自己動手積極主動,實質上有很多知識咋准備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掌握了。
在沒有實施探究前引導學生一起做壓鉛筆的實驗,鉛筆一端尖,一段平面,夾在兩個手指之間,會感受到什麼?找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尖的一端手疼,為什麼呢?尖的一端受力面積小,壓力的作用效果明顯;然後用力壓鉛筆還會感覺到什麼,學生回答用力壓的時候手更疼了,為什麼?因為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從上面的小實驗中引導學生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少走彎路。
在探究活動中提醒學生用什麼樣的物理方法研究問題?怎樣控制變數?如何反應壓力的作用效果,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得出正確的結論。
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發言你們小組是應用哪些材料做的實驗?如何控制變數?如何反應壓力的作用效果?我找了四名同學回答問題
第一名是武洪斌同學:「老師我用了一個沙盒,一個壓力小桌,還有一個鋼筆水瓶做的實驗,首先讓壓力小桌壓在沙盒上,看桌子腿在沙盒中下陷的深度,然後在小桌上放一個鋼筆水瓶,會看到小桌下陷的深度增加了,然後我把小桌倒過來,放在沙盒中,再在小桌上放一個鋼筆水瓶,會發現小桌沒怎麼樣?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對比得出: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第二步和第三步對比可以得出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第二名是張朋生同學:和上名同學差不多,但是比上名同學敘述的更完善
第三名是劉羽琦同學:「老師我用的材料是泡沫、一個裝滿橙汁的密封杯子有兩個面,一個大,一個小,實驗是這樣的,我用杯子的大面與泡沫接觸壓在泡沫上,會覺得泡沫的形變數鄙視很大,然後我用小面與泡沫接觸壓在泡沫上,會發現泡沫被壓的痕跡深一些,兩次對比可以得出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第四名是曲冰冰同學:「老師我用的是一個壓力小桌,一個沙盒和一個水杯,讓水杯充當增大壓力的物體,壓力的改變通過加水來實現的」
第四名同學的思維和前幾個有所不同,及時的給予鼓勵
結束實驗時,在黑板上板書結論,重點突出。
3講授第二個內容時,在前一個問題的基礎上直接引出,在物理學中用壓強這個物理量來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利用公式解決問題,此處我設了兩道題,作為例題和練習題,找同學到黑板做,難度不同找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計算時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糾正。
六本節課的優點與不足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敢於發言
在學生回答問題有偏差時,不說你錯了,給予必要的提示,引導她回到正確的思維軌道上來
不足是無法讓更多的學生把探究的過程展示給大家,課下有學生表示遺憾老師我都准備好了你也不叫我
另外課件使用的不是很熟練

8. 求滬科版初中物理說課稿

初中物理說課稿《認識壓強》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壓強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概念,在科學技術和生產中都經常用到。這一節內容著重學習的是固體的壓強。本節共有三個段標,分別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什麼叫壓強」「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作為一個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獲取相關的知識。在探究活動中允許學生另選器材,給學生的探究活動留有較大的空間,以期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時為壓強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鋪墊。「什麼叫壓強」是本節的主要知識點,教材根據九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計算能力,編寫了應用壓強的變形公式進行計算的例題,這樣簡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則是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了解壓強的應用,教材以「活動」的形式呈現,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討論實例、進行歸納,得出結論,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最後,用「STS"欄目呈現《貨車超載,國道不堪重負》一文和圖片,旨在教育學生關注社會,同時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這一節內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學中有關力學知識的一次較大的綜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環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本身特點,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理解壓力的概念,了解靜置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大小與物重的關系,掌握壓強的概念,了解壓強的單位。
⑵技能目標: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是固體壓強概念的建立、應用壓強公式或變形公式進行計算。
難點:壓力和重力的區別聯系以及壓強概念的形成。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特點以及初三學生年齡特點,採取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實驗、問題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在具體教學過程,學生不但要注重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應盡量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參與討論,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並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並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於本節內容所學習的壓力,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四、說課堂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將小鉤碼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凹凸情況,並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壓力和壓強)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課題,形象直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能激發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
二講授新課
1、通過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壓力的概念。
問題:(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壓力是否一定由物體的重力產生?壓力的方向是否與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師提供一枚圖釘,請學生設計一個小實驗解決以上第二個問題。
學生操作後得出結論:壓力不一定由重力產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舉出其他例子。通過學生的舉例,能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
對壓力和重力教師再從三要素進行比較分析,明確壓力與重力是不同的兩種力,並強調只有在水平面時,壓力大小與重力相等。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b、提出假設:學生進行大膽猜測
c、設計實驗:教師根據教材圖10-3提供的實驗器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自選器材,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該實驗提供的儀器較多,因此設計實驗方案比較復雜,設計方案時要圍繞怎樣改變壓力、怎樣改變受力面積、如何觀察和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形變)等來設計。
d、驗證假設: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並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在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環節中,要求學生在方框內寫出實驗操作步驟和觀察到的現象等內容。例如:選用小方桌模型、細沙、磚塊進行實驗時,實驗過程應寫出如下內容:(a)將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並測量;(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磚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並測量;(c)將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的深度並測量;(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與(b)中同樣的磚塊,觀察沙面下陷的深度並測量。

e、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受力面積下,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相同壓力下,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
3、什麼叫壓強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麼如何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積上所受壓力來比較,一般是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結論: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通過層層深入地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充分體現了主動性,從而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繼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推理方法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計算公式可知決定壓強大小的條件?
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
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強越大。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採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並說明1牛/米2的意義。讓學生討論教材中的圖10-4一些物體的壓強,知道帕是一個很小的單位。
4、怎樣增大或減小壓強
這個活動安排在壓強公式形成以後,先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進行分析歸納。
增大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
積;⑶在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⑶在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在上述基礎上再組織學生討論教材圖10-5,明辨哪些屬於增大壓強,哪些屬於減小壓強,進而由學生舉出增大或減小壓強的其他事例.由於教材圖10-6中的三幅圖都是與受力面積有關的事例,如果先討論這三幅圖,容易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會認為只有改變受力面積才能增大或減小壓強.
三小結:
根據板書小結,並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實驗應注重探究過程,而不能注重結果,並明確探究的五個步驟。同時對課堂中學生想法與實驗設計加以肯定和表揚。
四布置作業
請學生回去設計與課本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並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後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五板書設計
本節板書我採用提綱挈領式的板書,板書簡單明了,重點突出明確。
第九節壓力和壓強
一、壓力
1、定義:垂直作用於物體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於物體表面。
3、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壓力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
二、壓強
1、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2、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p=F/S)
3、單位:牛/米(帕)1牛/米=1帕

9. 氣體壓強怎樣講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

壓強是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力。它和以往課堂上一般所說的力對物體的作用最本質的差別是:一般所說的力作用在物體上,是把它看作是一個點。
把力對一個物體作用看作是一個點,對於物體的受力分析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方便,但是在具體進行零件設計的時候就會出問題。比如,用一根針去推動一塊海綿,並不會發生預期的運動,甚至會出現靜止不動的現象。為什麼呢?因為海綿的強度無法抵抗針尖的破壞力,針在力的推動下直接插進了海綿,所施加的力得到了釋放,歸結為零。
所以要學習壓強這個實際存在的力作用方式的基本概念。
實際上的力對物體的都是以壓強形式進行的,也就是力實際上是以一個面積的壓強形式施加到了物體上,物體也是在單位面積上受到了壓強的作用,而不是一個點,不論是氣體還是液體,或者是機械推動、撞擊、摩擦。認識到了這一點也就能夠領悟學習內容正向實際應用提高,這就是學習壓強概念和進行運算練習的必要性。

閱讀全文

與壓強說課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考試怎麼調後視鏡正確方法 瀏覽:552
幼兒肺結核治療方法 瀏覽:952
有沒有好方法或者建議來解決濕疹 瀏覽:258
科技統計方法有哪些 瀏覽:623
中考最好教學方法 瀏覽:431
奧美拉唑的使用方法 瀏覽:727
儀器分析方法在農葯殘留中的應用 瀏覽:636
錯題本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695
越南瘦身減肥方法圖片 瀏覽:242
qq瀏覽器桌面小窗口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93
花盆收拾方法視頻 瀏覽:515
如何克服陳列困難的方法 瀏覽:295
天然氣著火後用什麼方法滅火 瀏覽:387
贊唄簡單製作方法 瀏覽:194
吉利汽車近光燈安裝方法 瀏覽:369
湖南建築工程鋼筋除銹方法有哪些 瀏覽:762
選文描寫方法有哪些 瀏覽:654
天麻的食用方法視頻 瀏覽:923
fs308剃須刀電池連接方法 瀏覽:741
青少年如何補腎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