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敘事學導論的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作為一門學科的敘事學
第二節 敘事學與相關的理論關聯
第三節 敘事學研究的對象
第二章 敘事框架
第一節 敘事與事件
第二節 故事與事件
第三節 敘事功能與序列
第四節 事件的結合原則
第三章 敘述交流
第一節 敘述交流過程
第二節 敘述交流層次
第三節 故事層次
第四章 敘述聲音
第一節 敘述聲音與敘述者
第二節 敘述者的類別
第三節 敘述者的功能
第四節 敘述者干預
第五章 敘述聚焦
第一節 聚焦與聚焦者、聚焦對象
第二節 敘述聚焦類型
第三節 敘述聚焦類型分析
第四節 聚焦者與聚焦對象間的動態關系
第五節 敘述聚焦變化
第六章 敘述時間
第一節 關於敘事文本的時間
第二節 時序
第三節 時長
第四節 不同時長間的動態關系
第五節 頻率
第七章 人物結構模式與人物描繪
第一節 人物與行動及其相互關系
第二節 人物(行為者)結構分類模式
第三節 人物描繪
第八章 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
第一節 結構主義的淵源與敘事學的發展
第二節 文化研究語境下的敘事理論
第三節 後經典敘事學研究
第九章 文本與語境:敘事分析
第一節 敘事作品中的「視點」與意識形態
第二節 敘事作品中的敘述者干預與意識形態
第三節 敘事作品中的講述與展示
第四節 敘述者的可靠與不可靠性及其可逆性
第五節 敘述者與作品敘事結構分析
第六節 敘事作品中的作者自我虛構
第七節 後現代小說的敘事特徵
參考文獻
後記
⑵ 敘事研究是一種研究方法嗎
敘事研究」是教師成長非常重要的途徑,是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種研究取向。1.以「質的研究」為方法論。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方法收集資料,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源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敘事研究則是質的研究運用的一種表現形式。對於教師的敘事研究來說,「教育」是土壤,「質的研究」是方法論。質的研究將使教師不僅獲得有意義的職業生活,而且會改變教師的存在方式。
2.以教師的生活故事為研究對象。教師的敘事研究所敘之事就是教師的故事,是教師在日常生活、課堂教學、研究實踐等活動中曾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件。它是真實的、情境性的。這些生活故事勝過任何說教,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3.由解說者描述和分析。教師的敘事研究由解說者描述的,解說者其實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師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師的人;研究者解說的是教師的故事,故事的主線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現,使所敘之事通過研究者的解讀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⑶ 新聞敘事學的定義
何純在《關於新聞敘事學研究的構想》中所下定義為:新聞敘事學是把新聞敘事的規律、原理、方法及發展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齊愛軍在《關於新聞敘事學理論框架的思考》中給出的定義是: 新聞敘事學是以新聞文本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話語分析的研究方法, 對新聞的敘事行為和敘事策略進行的科學研究。
為新聞敘事學下定義,首先要明白新聞敘事學和其他學科的本質區別,最主要的是和新聞學和敘事學的區別。因此在闡明新聞敘事本質的前提下,在明確新聞敘事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疇基礎上才能對新聞敘事學下一個比較准確的定義。 新聞敘事不同於文學敘事, 它是人類運用一定的語言系統敘述、重構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的活動。它的編碼方式滿足的是人類對新聞信息取捨和信息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敘事話語類型———新聞話語。新聞敘事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就是新聞話語, 並通過對新聞話語結構特徵的認識, 來確認新聞敘事對於文學敘事的獨立性。
新聞敘事的本質是新聞信息的傳遞,它研究的是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如何流動,以及這一信息所產生的認識和情感信息如何流動。新聞敘事的內涵在於它的三個組成部分:素材、故事和新聞敘事文本。素材是按邏輯和時間先後順序串聯起來的一系列由行為者所引起的或經歷的事件,即原始的新聞事實;故事是記者頭腦中的新聞事實,是新聞事實的物質狀態在記者大腦中的能動反映;而新聞敘事文本就是最終受眾看到的語言符號組成的結構整體。敘事文本經過記者編碼後的以符號形式呈現在受眾面前,再由受眾將其還原成他們頭腦中的新聞事實。
新聞敘事的素材層面:素材是固定的,包括客體和過程。客體即行為者、地點、時間;過程即在客體中與對象一起或通過對象而發生的變化。過程強調的是諸事件之間的發展、連續、變更與相互關系。新聞敘事的素材是我們必須遵循新聞真實性原則不可更改的。新聞敘事的故事層面:在這一層面探討的是按時間順序發生的事件如何加以藝術性的編排,包括諸如順序的安排、敘述的節奏、頻率與聚焦等。
新聞敘事的文本層面:這一層面是讀者可以直接進入的部分,它探討的是敘事文本的核心概念「敘事者」是誰的問題。敘事者的身份,這一身份在新聞文本中的表現程度和方式,以及隱含的選擇,賦予了新聞文本以特徵。 新聞敘事學不同於敘述學。這個區別不在於研究范圍的寬狹,而在於研究對象的不同。敘述學是在其前身「小說技巧」的基礎上結合語言學、修辭學、邏輯學、符號學、結構主義等的研究成果而產生的一門邊緣學科,它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1969年,托多羅夫在《〈十日談〉語法》中寫道:「這部著作屬於一門尚未存在的科學,我們暫且將這門科學取名為敘述學,即關於敘事作品的科學。」⑤羅蘭·巴特在《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中對「敘事作品」進行了框定,主要是指小說、民間故事、神話、史詩、敘事詩、戲劇、電影乃至連環畫等,其中尤以小說為主。趙毅衡說得更清楚簡明:「所謂敘述學,其研究對象主要是文字敘述,而且集中研究藝術性文字敘述,即文學敘述,包括小說和敘事詩。」⑥這就是說,敘述學是把文學敘事作品和敘述方法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
新聞敘事學是新聞學的分支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應用學科。在新聞學系統內,它與新聞寫作學具體研究各類新聞體裁的寫作原理與方法不同,新聞敘事學將忽略體裁的差別而就共同的敘事元素進行分析與研究。新聞敘事學是把新聞敘事的規律、原理、方法及發展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它是抽象的,它從一般新聞報道文體即消息、通訊、特寫、調查報告、深度報道和廣播電視新聞、專題片、紀錄片等的文本中歸納出新聞敘事的一般原理;它又是具體的,它要通過對大量有形的新聞敘事材料的佔有和分析,闡釋新聞敘事的功能、特點及作用,並總結出新聞敘事的方法與技巧,以此來「領先」新聞實踐。也正是在這個意義明確之後,我們認為:新聞敘事學是研究新聞敘事原理和方法的學問。與敘述學把以虛構為主追求藝術真實的文學敘述作品作為研究對象不同,新聞敘事學把以事實為本的新聞敘事作品與方法作為對象。敘述學研究的文學作品的「事」一般而言是虛構的,即所述之事不是「本事」,亞里士多德說:「詩人的職責不在於描述已發生的事,而在於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發生的事。」而新聞作品所敘之事,依據新聞的本質,則必然是已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即事實。因此,新聞的敘事必然地有著客觀真實的特點,其敘事的原理和方法就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徵。新聞敘事學的研究就必須以事實為基點,從敘事方式和敘事原理入手,歸納總結出新聞敘事的理論體系。 任何一門學科的建立,都要有屬於自己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在對新聞敘事學的研究與構建中,在考慮到首先應扣住新聞敘事的本質特徵和主要的社會功能,亦即在系統內部的結構中探討新聞敘事的意義和學科建設的作用。加強學科建設,用以指導新聞實踐,提高新聞工作的整體質量,肯定是一種必需,而對目前尚付闕如的新聞敘事學的研究與建構,又尤為重要。
比較的方法是區別一事物與其他事物本質特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新聞敘事學的研究中,將新聞敘事與歷史敘事尤其是文學敘事相比較是一條尋找新聞敘事原理和方法的必由之路。自有人類以來,從先民們結繩記事到文字發明之後的竹簡絲帛到今天信息時代多種媒介共存,「人—事」的構成一直是社會最基本的生存形態,信息傳播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手段,敘事也便是人類基本的文化活動。羅蘭·巴特說道:「敘事是與人類歷史本身共同產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從來不曾存在過沒有敘事的民族;所有階級、所有人類集團,都有自己的敘事作品,而且這些敘事作品經常為具有不同的、乃至對立的文化素養的人所共同享受。所以,敘事作品不分高尚和低劣文學,它超越國度,超越歷史,超越文化,猶如生命那樣永存著。」⑦那麼,新聞敘事與敘述學所研究的敘事的異同、敘述學所研究的文學敘事方法對新聞敘事的借鑒與指導作用等,就能在比較中予以鑒別與認識;新聞敘事的特點也能在這一比較中突顯出來。趙毅衡說:「明白了小說的敘述學,就有了一套最基本的工具,並不復雜卻十分犀利的工具,就可以比較清楚地進入電影學、傳媒研究、傳播學乃至文化學。反過來說,沒有敘述學的基本知識,做這些研究就有可能犯一些沙上建塔的常識錯誤。」這起碼是先行者對於研究路徑的探索和指導。 研究新聞敘事學,主要的范圍是從文本出發,揭示新聞敘事的原理與方法,即新聞是如何通過文本的形式也就是敘述方式來表現新聞本質的。新聞敘事的框架、視角和新聞敘事人是新聞敘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敘述者:新聞敘述者應包含記者、采訪對象和編輯。根據記者在新聞文本的介入程度,記者是敘述者的表現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缺席敘述者,指記者像攝像機一樣客觀記錄「觀察」到的一切,語言色彩呈中性,讓受眾意識不到敘述者發出的聲音。二是隱蔽敘述者,即新聞事實完全由記者來講述,但記者並不出現在新聞中,而是隱於「幕後」。三是公開敘述者,它又分為旁觀的敘述者和參與的敘述者。
敘事角度:新聞敘事角度,是敘述者對某一新聞事件觀察和敘述故事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體現了敘述者和所敘述事件的一種表述關系,是敘述者把體驗到的世界轉化為語言敘事世界的基本角度。敘述角度能創造新聞報道的「文本價值」,使新聞文本更加完美和藝術,更具可讀性。關於敘事角度的分類,我們沿用著名的法國結構主義批評家熱奈特的三分法,來進行新聞敘事角度的研究建構。 零度焦點敘事;內焦點敘事;外焦點敘事。
綜上所述,新聞敘事學是以新聞敘事文本為對象,以新聞學、敘述學、語言學、修辭學和邏輯學等為學科基礎的研究新聞敘事方法和原理的一門邊緣性學科。
⑷ 敘事醫學屬於人文醫學嗎
什麼是敘事醫學
敘事醫學就是一門新興學科,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了解和掌握敘事醫學的有關知識,對於臨床的醫患溝通以及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敘事醫學的概念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Rita Charon醫師於 2001提出。敘事醫學目的在於調整日益緊張的醫患關系,聆聽被科學話語所排斥的患者聲音,同時作為一種實踐理性干預患者的治療或康復,從另一種視角為生物醫學倫理學提供實踐基礎。
敘事醫學的定義即是從敘事能力出發,敘事能力是吸收、解釋、回應故事和其他人類困境的能力,這種能力有助於醫生在醫療實踐中提高對患者的共情能力、職業精神、可信賴程度和對自己的反思,即具有「敘事能力」 的醫生實踐。它關注的是病人敘事、醫生敘事、疾病敘事、敘事倫理、敘事與健康等。傾聽病人的敘事、想像病人的境遇、理解他們的痛苦、尊重他們的選擇,這樣的醫學,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醫患關系,敘事醫學是病人和醫生都需要的一種新的醫學形式。它是醫學和文學范疇的交叉學科。文學關注人類情感,主觀、感性、模糊,充滿象徵和隱喻;醫學關注人類身體,客觀、冷靜、准確,唯數據馬首是瞻。20世紀八十年代,文學進入醫學教育。以佩里格里諾為代表的醫學人文學者倡導把人文教育融入醫學教育,並逐步走向專業化。2001年 麗塔·卡倫(R. Charon)提出了「敘事醫學」 ,標志著文學與醫學已經進入了敘事醫學的時代。
敘事醫學就是,在美國,2009年調查的125所醫學院校中,有106所開設了人文醫學課程,59所將某種形式的敘事醫學作為必修課。哥倫比亞大學2000年率先啟動「敘事醫學」研究項目,2009年開始招收敘事醫學方向的理學碩士。南加州大學醫學院與人類學家合作,開辟了敘事與疾病:治療的文化建構研究領域。在匈牙利,精神分析師創立了巴林特小組,由8名~12名醫生組成,討論關於醫患關系的難題,小組成員間進行反饋和啟發,醫生有機會逐步消除自己在處理醫患關系中的盲點,並形成新的視角,更好的了解患病之「人」。敘事醫學為時下西方醫學教育的新興觀念,現已得到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等主要醫學刊物的重視。國內的起步則較晚,2003年,南京醫科大學編寫了《醫患溝通學》,首次把醫患溝通作為一門新學科加以探索,從政治經濟、人性、倫理、法律、醫學、心理、人際等全方位進行綜合理論與實踐總結;同年,將《醫患溝通學》列入該校醫學生必修課程。然而,敘事醫學在中國各大醫學院校的課程表裡幾乎看不到,我國醫學教育管理者和醫學生還沒有意識到敘事以及敘事理論應用於醫患溝通研究的重要性。當然,敘事醫學逐漸受到我國醫學教育者的重視,2011年11月4日,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召開首屆敘事醫學座談會;2011-2012年北京衛生局、醫葯文化協會、北京青年報舉辦:《急診室的故事》、《生命的故事》、《醫患的故事》有獎徵文活動;2013年7月,出版書籍《死亡如此多情》。
⑸ 敘事學的起源發展
盡管「敘事學」一詞在1969年才由托多羅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們對敘事的討論卻早就開始了。柏拉圖對敘事進行的模仿(mimesis)/敘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說可以被看成是這些討論的發端。18世紀小說正式登入文學殿堂後,對敘事(尤其是小說)的討論更加充分全面:從小說的內容到小說的形式,再到小說的功能和讀者的地位等。今天人們熱衷討論的一些敘事學范疇,如敘述視點、聲音、距離等,也早有人討論過。如李斯特(Thomas Lister)於1832年就利用「敘述視點」來分析小說作品,同時期的另一位學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這一術語來探討如何使作者與自己的作品保持恰當的「距離」。後來經過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討論,福斯特(E.M.Forster)和馬克·肖爾(M.Schorer)等的深入發揮,敘述視點成為小說批評(自然也包括敘事學)中最為重要的術語之一。
然而,作為一門學科,敘事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結構主義大背景下,同時受俄國形式主義影響才得以正式確立。它「研究所有形式敘事中的共同敘事特徵和個體差異特徵,旨在描述控制敘事(及敘事過程)中與敘事相關的規則系統」。
從思想淵源看,敘事學理論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俄國形式主義及弗拉基米爾·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開創的結構主義敘事先河。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鮑姆等人發現了「故事」和「情節」之間的差異,「故事」指的是作品敘述的按實際時間順序的所有事件,「情節」側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現的實際情況,這些直接影響了敘事學對敘事作品結構層次的劃分。他們提出「故事」和「情節」的概念來指代敘事作品的素材內容和表達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後經典敘事學研究所聚焦的故事與話語兩個層面,以此來突出研究敘事作品中的技巧。最直接的影響還是來自於普洛普的《民間故事形態學》,這本書被認為是敘事學的發軔之作。普洛普打破了傳統按人物和主題對童話進行分類的方法,認為故事中的基本單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從眾多的俄國民間故事中分析出31個「功能」。他的觀點被列維—斯特勞斯接受並傳到法國。這個觀點不同於傳統的敘事理論對作品內容及社會意義的重視,而立足於現代語言學結構主義文化理論,更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結構分析:注重作品的共性而不是具體的藝術成就;主要研究作者與敘述人,敘述人與作品的人物,作者與讀者等相互關系,以及敘述話語,敘述動作等。列維—斯特勞斯主要研究神話之中內在不變的因素結構形式,並試圖用語言學模式發現人類思維的基本結構。
到了60年代,大量關於敘事作品結構分析的作品開始出現。格雷馬斯和托多羅夫都開始譯介俄國形式主義的論述。1966年,《交流》雜志第8期以「符號學研究——敘事作品結構分析」為標題發表的專號宣告了敘事學的正式誕生。羅蘭·巴特正是在這一專號上發表了著名的《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為以後的敘事學研究提出了綱領性的理論設想。這篇論文中,巴特總結前人成果,並闡發了自己獨特的觀點。他建議將敘事作品分為三個描寫層次:功能層、行為層、敘述層,任何語言單位可能結合到各個層次之中產生意義。也是在1966年,格雷馬斯的《結構語義學》問世,他主要研究意義在話語里的組織,還編制出符號學方陣作為意義的基本構成模式,並進一步深入研究了敘述結構和話語結構。
迄今為止,我們所熟悉的敘事學通常是指20世紀60年代在結構主義思潮這塊沃土上結出的「一顆豐碩的果實」-經典敘事學。托多洛夫、熱奈特、羅蘭·巴特、格雷瑪斯、布雷蒙等老一輩敘事學家以對敘事文本的故事及話語的深度剖析為據點開疆闢土,使敘事學經由法國為軸心輻射至世界各地,成為文藝理論大家族中朝氣蓬勃的「新貴」。
可見,在敘事學被正式作為一門學科提出以前,它的發展已經蔚為壯觀,由神話和民間故事等初級敘事形態的研究走向了現代文學敘事形態的研究,由「故事」層深層結構的探索發展為對「話語」層敘事結構的分析。托多羅夫就是建議在「故事」和「話語」兩個大層次上進行敘事作品的研究。他在《〈十日談〉語法》中,從分析文學作品的語法結構入手來研究其文學性,把敘事分為三個層面:語義,句法和詞彙,把敘事問題劃歸時間,語體和語式三個語法范疇。通過對《十日談》的分析,把每個故事都簡化為純粹的句法結構,得出「命題」和「序列」兩個基本單位,試圖建立一套敘事結構模式。
熱奈特吸收了托多羅夫的敘述話語的研究成果。在1972年發表的收在《辭格三集》中的《敘事話語》是他對敘事學研究的重大貢獻。該文以普魯斯特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為研究對象,總結文學敘事的規律。他從時間、語式、語態等語法范疇出發分析敘事作品,這些范疇實質上表示的是故事、敘事和敘述之間的關系——他在引論中首先對故事、敘事和敘述作了界定。他的分析以敘事話語為重點,同時注重敘述話語層次與所敘故事層次之間的關系。1983年他又撰寫了《新敘事話語》,回答了范·雷斯、朵麗特·高安、米克·巴爾等學者對《敘事話語》的批評,對自己的某些論點作了修正或進一步的闡釋。
敘事學理論從法國傳遍歐洲大陸並發展到英美時,發生了一些變化。布斯的《小說修辭學》、馬丁的《當代敘事學》、瓦特的《小說的興起》等是英美敘事學研究的重要成果。英美學者更多地從修辭技巧入手,研究比較直觀,比較經驗化。比如布斯在《小說修辭學》中對「隱含的作者」和「聲音」的探討,便不是從敘述語法的角度入手,而是以一種修辭學的觀點進行了敘事學的分析,同樣對敘事學業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意義。 80年代中期,敘事學理論開始被逐步介紹到中國,特別是傑姆遜在北大的演講,帶來了中國敘事學的繁榮。1986—1992年是對敘事學譯介的最活躍的年頭,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敘事理論作品基本上都是這期間翻譯過來的。中國本土化的敘事研究也有了顯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陳平原的《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1988)、羅鋼的《敘事學導論》(1994)、楊義的《中國敘事學》(1997)等。他們在借鑒西方敘事理論的同時,也以中國所特有的文學資源和話語形式,展開了自《詩經》以來的包括《山海經》、話本小說、《紅樓夢》等古典文學以及現當代小說的敘事研究,豐富了敘事學理論,為西方敘事學理論的中國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敘事學的發展也給當代小說創作實踐帶來了重大影響。新時期小說特別是先鋒小說,無疑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敘事革命。在他們的小說里,故事真實這一傳統觀念被打破,作者在敘述中對虛構的故事進行自我顛覆,甚至敘述者直接出面點破故事的虛構過程。馬原是這種由故事轉向敘事的肇始者,敘事時間突破了故事時間的自然程序而獲得自由。80年代以來小說在敘事上另一大顯著變化表現在敘事視角上,傳統現實主義全知全能式的視角轉移到敘事者所處的內視角,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引導敘事,或者採取內外視角交叉、多元敘事視角達到對全知視角的判離和超越。
敘事學是在結構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敘事文本進行研究的理論。最早提出敘事學這個概念,並認為這是一門待建立的科學的人,一般認為是法國當代著名結構主義符號學家、文藝理論家茨維坦·托多羅夫。他在1969年出版的《〈十日談〉 語法》中首次提出:「……這門科學屬於一門尚未存在的科學,我們暫且將這門科學取名為敘事學,即關於敘事作品的科學。」在此之前,1966年巴爾特發表的《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克洛德·布雷蒙發表的《敘事可能之邏輯》兩篇論文和同年格雷馬斯出版的《結構主義語義學》一書,都可以視為當代敘事學的奠基之作。敘事學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自成體系,足以對許多敘事文本或文體進行行之有效的分析。下面,我們對幾位結構主義和敘事學大師的理論進行疏理,對敘事學理論進行一次管中窺豹式的理論漫遊。
⑹ 二元對立在傳播學敘事分析中的含義是什麼
說簡單點就是矛盾學說,他受馬克思的影響,矛盾學說就是一種二元對立
而像中國古代哲學,陰陽,不完全算一種二元對立,在二元之間存在著混沌
大致明白了吧,請採納
⑺ 敘事學的定義是什麼
20世紀的敘事學誕生於法國。法文「敘事學」由拉丁文詞根narrato(敘述、敘事)加上希臘文詞尾logie(科學)構成。顧名思義,敘事學應當是研究敘事作品的科學。然而這種定義經不起深究。因為敘事學研究對象——「敘事作品」的界定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新版《羅伯特法語詞典》對「敘事學」所下的定義是:「關於敘事作品、敘述、敘述結構以及敘述性的理論。」而《大拉露斯法語詞典》對「敘事學」的解釋是「人們有時用它來指稱關於文學作品結構的科學研究」,顯然,這里的「文學作品」並不只包括敘事作品一種。羅蘭·巴特認為任何材料都適宜於敘事,除了文學作品以外,還包括繪畫、電影、連環畫、社會雜聞、會話,敘事承載物可以是口頭或書面的有聲語言、固定或活動的畫面、手勢,以及所有這些材料的有機混合。①實際上,敘事學的發展並沒有完全遵循這種設想,它的研究對象局限於神話、民間故事、尤其是小說這些以書面語言為載體的敘事作品中。即使是進入到非語言材料構成的敘事領域中,也是以用語言作載體的敘事作品的研究為參照進行的。連巴特撰寫的《時裝體系》一書,也是在研究報刊雜志上關於時裝的文字元號。單就神話,民間故事,小說而言,敘事學早期關注的是前二者,主要研究的是「故事」;敘事學發達以後主要研究後者,關心的是「敘事話語」。所以它們是不能同日而語的。這樣,從實際發展情況來看,敘事學是對主要以神話、民間故事、小說為主的書面敘事材料的研究,並以此為參照研究其它敘事領域。
「敘事學」一詞最早是由托多羅夫提出的。他在1969年發表的《〈十日談〉語法》中寫道:「……這部著作屬於一門尚未存在的科學,我們暫且將這門科學取名為敘事學,即關於敘事作品的科學。」②實際在此之前,敘事學的研究設想和理論輪廓已經相當完整。敘事學的產生是結構主義和俄國形式主義雙重影響的結果。結構主義強調要從構成事物整體的內在各要素的關聯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別是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從共時性角度,即語言的內在結構上,而不是歷時性角度、歷史的演變中去考察語言,這種研究思路對敘事學的產生起了重大影響。
敘事學理論起源於俄國形式主義。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鮑姆等人發現了「故事」和「情節」之間的差異,「故事」指的是作品敘述的按實際時間順序排列的所有事件,「情節」側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現的實際情況,這些直接影響了敘事學對敘事作品結構層次的劃分。最直接的影響還是來自於普洛普的《民間故事形態學》,這本書被認為是敘事學的發韌之作。普洛普打破了傳統按人物和主題對童話進行分類的方法,認為故事中的基本單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從眾多的俄國民間故事中分析出31個「功能」。他的觀點被列維—斯特勞斯接受並傳到法國。列維—斯特勞斯主要研究神話之中內在不變的因素結構形式,並試圖用語言學模式發現人類思維的基本結構。到了60年代,大量關於敘事作品結構分析的作品開始出現。格雷馬斯和托多羅夫都開始譯介俄國形式主義的論述。1966年,《交流》雜志第8期以「符號學研究——敘事作品結構分析」為標題發表的專號宣告了敘事學的正式誕生。羅蘭·巴特正是在這一專號上發表了著名的《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為以後的敘事學研究提出了綱領性的理論設想。這篇論文中,巴特總結前人成果,並闡發了自己獨特的觀點。他建議將敘事作品分為三個描寫層次:功能層、行為層、敘述層,任何語言單位可能結合到各個層次之中產生意義。也是在1966年,格雷馬斯的《結構語義學》問世,他主要研究意義在話語里的組織,還編制出符號學方陣作為意義的基本構成模式,並進一步深入研究了敘述結構和話語結構。
可見,在敘事學被正式作為一門學科提出以前,它的發展已經蔚為壯觀,由神話和民間故事等初級敘事形態的研究走向了現代文學敘事形態的研究,由「故事」層深層結構的探索發展為對「話語」層敘事結構的分析。托多羅夫就是建議在「故事」和「話語」兩個大層次上進行敘事作品的研究。他在《〈十日談〉語法》中,從分析文學作品的語法結構入手來研究其文學性,把敘事分為三個層面:語義,句法和詞彙,把敘事問題劃歸時間,語體和語式三個語法范疇。通過對《十日談》的分析,把每個故事都簡化為純粹的句法結構,得出「命題」和「序列」兩個基本單位,試圖建立一套敘事結構模式。
熱奈特吸收了托多羅夫的敘述話語的研究成果。在1972年發表的收在《辭格三集》中的《敘事話語》是他對敘事學研究的重大貢獻。該文以普魯斯特的小說《追憶逝水年華》為研究對象,總結文學敘事的規律。他從時間、語式、語態等語法范疇出發分析敘事作品,這些范疇實質上表示的是故事、敘事和敘述之間的關系――他在引論中首先對故事、敘事和敘述作了界定。他的分析以敘事話語為重點,同時注重敘述話語層次與所敘故事層次之間的關系。1983年他又撰寫了《新敘事話語》,回答了范·雷斯、朵麗特·高安、米克·巴爾等學者對《敘事話語》的批評,對自己的某些論點作了修正或進一步的闡釋。
敘事學理論從法國傳遍歐洲大陸並發展到英美時,發生了一些變化。布斯的《小說修辭學》、馬丁的《當代敘事學》、瓦特的《小說的興起》等是英美敘事學研究的重要成果。英美學者更多地從修辭技巧入手,研究比較直觀,比較經驗化。③比如布斯在《小說修辭學》中對「隱含的讀者」和「聲音」的探討,便不是從敘述語法的角度入手,而是以一種修辭學的觀點進行了敘事學的分析,同樣對敘事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意義。
80年代中期,敘事學理論開始被逐步介紹到中國,特別是傑姆遜在北大的演講,帶來了中國敘事學的繁榮。1986—1992年是對敘事學譯介的最活躍的年頭,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敘事理論作品基本上都是這期間翻譯過來的。中國本土化的敘事研究也有了顯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陳平原的《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1988)、羅鋼的《敘事學導論》(1994)、楊義的《中國敘事學》(1997)等。他們在借鑒西方敘事理論的同時,也以中國所特有的文學資源和話語形式,展開了自《詩經》以來的包括《山海經》、話本小說、《紅樓夢》等古典文學以及現當代小說的敘事研究,豐富了敘事學理論,為西方敘事學理論的中國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敘事學的發展也給當代小說創作實踐帶來了重大影響。新時期小說特別是先鋒小說,無疑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敘事革命。在他們的小說里,故事真實這一傳統觀念被打破,作者在敘述中對虛構的故事進行自我顛覆,甚至敘述者直接出面點破故事的虛構過程。馬原是這種由故事轉向敘事的肇始者,敘事時間突破了故事時間的自然程序而獲得自由。80年代以來小說在敘事上另一大顯著變化表現在敘事視角上,傳統現實主義全知全能式的視角轉移到敘事者所處的內視角,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引導敘事,或者採取內外視角交叉、多元敘事視角達到對全知視角的叛離和超越。
⑻ 新聞敘事學的框架探究
對於新聞敘事學的理論框架,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齊愛軍在《關於新聞敘事學理論框架的思考》中給出的定義是:新聞敘事學是以新聞文本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話語分析的研究方法,對新聞的敘事行為和敘事策略進行的科學研究。他說在此定義中,包含了新聞敘事學的三個基本理論界面:新聞文本及話語結構特徵研究;新聞敘事行為研究;新聞敘事策略研究。這三個理論界面構成了新聞敘事學的主要理論框架。⑧
蔡之國認為有必要以客觀事實為基點,從敘事原理和敘事方式入手, 建立新聞敘事的理論體系,構建起「新聞敘事學」框架,以促進新聞學的深入發展。根據敘事學一般可以分為故事、話語、敘述三個層次,他從這三個層次出發,以新聞事實為基點, 對新聞敘事學「 故事」「話語」和「敘述」進行了研究。新聞敘事學里的「故事」,是被敘述的內容,它由一個或多個相關聯的事件組合而成;新聞敘事學里「話語」的研究主要表現為對字詞和句子應用的分析,並以此來解構貌似客觀公正的新聞話語背後隱匿的意識形態;新聞敘事學中的「敘述」是產生話語的行為或者過程,是隱藏在敘述者話語中的獨特敘事角度的創造性動作。新聞敘事故事、新聞敘事話語和新聞敘事策略構成了新聞敘事學的理論框架。⑨
新聞敘事學的建構是一個正在探討中的命題。實際上從已有的研究成果看, 基本上可以說出現了兩種比較大的建構思路。一種以話語分析的路徑為路徑, 使得新聞敘述學成為一種關注話語表層背後的意識形態建構的語言技術分析性很強的學問; 一種把新聞敘事學理解為對新聞作品中的文學性成分的分析, 高度靠攏文學敘事學。
新聞敘事學是新聞學和敘事學緊密結合的邊緣性學科,對於新聞敘事學學科框架的建立一定要參考新聞學和敘事學的諸多理論甚至是學科建構,但畢竟新聞敘事學不等於新聞學或敘事學,因此新聞敘事學的理論框架一定要有自己核心的理論作為支撐,以自己的學科特點作為建構的標准。敘事理論將敘事劃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故事」即「什麼人碰到了什麼事」;一個是「話語」即「這個故事是怎樣被人講出來的。」新聞敘事(報道)也面臨著這兩個問題,即報道什麼和怎麼報道,因此可以將新聞敘事分為新聞敘事事實(何純稱為新聞敘事語法)和新聞敘事話語。新聞敘事學不同於敘述學。這個區別不在於研究范圍的寬狹,而在於研究對象的不同。新聞敘事學的研究對象是新聞文本和方法。新聞敘事是真實的客觀報道,但在客觀報道的同時又有一定的傾向性。新聞有一定的立場,新聞的報道過程是一個闡釋意義的過程,也是一個意識形態建構的過程。因此新聞敘事人的研究也應該是新聞敘事學要研究的重要方面。如果從動態看新聞報道的傳播過程,新聞報道過程還存在著一個報道接受的終端環節,報道接受者和接受行為也應該在新聞敘事學的研究范疇之內。因此,新聞敘事學的理論框架應該包括為四部分:新聞敘事人;新聞敘事事實;新聞敘事話語;新聞敘事接受。此部分包括了新聞敘事的主要方面,從動態來看也是信息傳播的流動過程,因此構成了新聞敘事學的理論框架。
注釋
①黃挺 學好新聞敘事學 軍事記者 2003年第1期
②黃挺 學好新聞敘事學 軍事記者 2003年第1期
③何純 關於新聞敘事學研究的構想 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3年第4期
④齊愛軍 關於新聞敘事學理論框架的思考 現代傳播 2006年第4期
⑤張寅德 敘述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⑥趙毅衡 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⑦羅蘭·巴特 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 .張寅德.敘事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⑧齊愛軍 關於新聞敘事學理論框架的思考 現代傳播 2006年第4期
⑨蔡之國 新聞敘事學框架的構想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7月出版 第4期
⑼ 什麼是電影敘事學
電影敘事就是電影採用了什麼樣的方式來講述電影的故事和事情內容。電影有許多種類,比如紀錄片、敘事片,敘事片按類型也可以分很多種,比如喜劇片、悲劇片、恐怖片等等,有不同的分法。
而電影敘事是絕大部分電影都需要的,有人物、有情節、有結果就有敘事。而敘事學是專門研究採用什麼方式來表現電影內容的學科,以時間來說有正序、倒敘,以事件來說有單線雙線甚至是多線,就是電影同時講述兩件或三件事情。比如「我不是潘金蓮」採用的就是回憶的倒敘手法,「兩桿大煙槍」就是多線並敘的典型,「泰坦尼克號」採用的就是過去和現在交叉並敘的敘事手法
⑽ 敘事學屬於哪個學科門類哪個學科大類是幾級學科
.一級學科,包括以下2種提法:①教育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在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體系設置中,一級學科是學科大類,二級學科是其下的學科小類。根據2011修訂版,共設13個學科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藝術學)、110個一級學科。例如,理學下有數學、物理學、地理學等十餘個一級學科。②國家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准》(GB/T 13745)。它是經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由國家科委與技術監督局共同提出,國家技術監督局於1992年11月1日正式在北京發布該標准。1993年7月1日正式實施此標准。根據2009修訂版,共設5個門類(自然科學類、農業科學類、醫葯科學類、工程與技術科學類、人文與社會科學類)、58個一級學科。例如,自然科學類下有數學、物理學、地球科學等八個一級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