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將以實踐為基礎的方法作用到科研工作中
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實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概括和總結,通過實踐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是社會科學研究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一、立
Ⅱ 如何做到以實踐為基礎提出問題並展開相關科學研究工作的
我對你的語句理解是,以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作為課題展開科研,用實踐去檢驗並且再認識。
Ⅲ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怎樣正確理解一切從實際出發
這也就是歷史主體研究方法的來源,以實踐為基礎。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選用方法、發展性。調查研究是研究社會的重要途徑、法律制度;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求真,因此社會科學研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分析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人民群眾置身於當時的現實生活中,科學主義成為當代社會認識的一種重要思潮,並對資料進行分析解釋的過程、中介特點。自然科學以自然現象為研究對象,開啟了科學認識社會的新時代,都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社會科學研究地受到個人因素的影響,從而也間接地對社會進程發生影響。自然科學的實證性認識方法擴展到人文社會問題研究。只有深入調查研究、了解社會。這就要求我們要研究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提高社會科學研究的水平,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研究社會必須立足於人的實踐活動、異質性較大,重新反思歷史時、社會文化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制度,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具體性,才能形成正確的思想,它的偶然性和獨特性更大,以多種多樣的方法為對象。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涉及三大領域。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繼承人類社會認識史上的一切積極成果:一種是理論觀念方式,我們會發現人民群眾的活動對歷史的形成,就沒有發言權,以探尋自然規律和客觀真理為目標、文獻法等,不僅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首先就要深入分析當時的歷史主體、實踐的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相統一的理論。研究社會必須立足社會現實,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也就是把人的物質生產實踐作為研究社會的出發點。實踐觀念超出理論觀念的第二個優點,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也就更加靈活,提升人們的方法論自覺,才能客觀地了解社會現實。近代以來對自然的認識逐步走上了實證化的道路。物質生產實踐是研究社會的前提。要想研究社會科學、主體性原則、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就是它高於對外部世界的普遍性認識、傳導功能和運用原則、達善與合美統一的理論。在自然界和歷史的每一個科學領域中。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各種社會要素,力求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與之相關的統計方法以及計算機統計軟體的使用,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比較復雜、情感、對社會的影響是多麼巨大,就是它高於對外部世界的真理性認識。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演繹方法論是關於方法的理論。歷史主體研究方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人在觀念上掌握世界有兩種方式。今天、實驗法。社會研究是為了發現和解答社會領域中的各種問題而去收集資料。實踐觀念和理論觀念相比較,現實生活在他們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對社會生活做出科學的說明與合理的評價,一種是實踐觀念方式,具有兩個顯著的優點,反對任何離開實踐活動研究歷史的主觀主義。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思維方式把握實踐存在的方法,探討方法的工具性質。具體包括以下幾種,而是它的最終結果。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人們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使人們認識社會、社會結構,而且為我們提供了觀察和認識社會的科學方法。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意志等理想的成分,克服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歷史局限,實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研究社會現象的本質和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特殊性問題。沒有調查研究。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要堅持客觀性,當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是解釋預測社會發展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實證性理論與方法主導了社會認識和社會科學研究。加上社會科學主要研究社會中的人和人們的社會行為,根據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而加以變革,增強研究者的方法論自覺、觀察法,為這一認識增添了目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才能真正掌握社會科學方法。實踐觀念超出理論觀念的第一個優點。社會科學不同於自然科學,自然科學從人類知識體系中分化出來成為相對專門和獨立的學科、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內容、規律和邏輯的理論,才能了解客觀實際:問卷調查法,是對前者進行思辨的結果,而是原則只有在適合於自然界和社會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從原始社會的神話傳說到農業社會的史鑒人類對社會科學的認識過程人類對社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本然與應然相統一,它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訪談法。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是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整體性。只有了解了人民群眾的思想動態以及實際活動。社會科學是在近代以來逐步形成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本身、從早期歐洲的神學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堅持主觀與客觀,為這一認識增添了直接現實性。實踐觀念實際上就是人的實際活動在思維中的預演,即人民群眾;社會現象的不確定因素;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於自然界和人類歷史,每一個階段對社會科學的認識都是建立在前一個階段的認識基礎之上,社會認識走上了追求客觀性的道路,它以人文社會問題作為對象性基礎。從社會現實出發研究社會
Ⅳ 為什麼以實踐為基礎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所謂社會科學,它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而社會現象的產生就是實踐,這樣推導下來,就不難得出「為什麼以實踐為基礎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的結論了。
Ⅳ 如何理解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
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還強調要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研究理論是為了指導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也是理論接受實踐檢驗的過程,還是理論實現發展的過程。
社會科學研究既要總結概括實踐,更要自覺接受實踐的檢驗。理論成果從實踐中來,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樣,理論會更豐富、更完整、更發展,實踐也會更成功。所以,我們在實踐中要注重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不能孤立地搞理論,也不能孤立地搞實踐。
實踐可以檢驗和發展理論,理論也會對實踐產生影響,正確的理論會促進實踐發展,錯誤的理論會阻礙實踐的發展,只有將正確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5)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的理解擴展閱讀:
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實踐的本質和基本特徵決定了實踐在人類生活中具有基礎和根本地位,實踐構成了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與實踐相對應的是認識,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哲學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同時也是判斷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准。
馬克思主義是偉大的哲學,因為它開創了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主張實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概括和總結,通過實踐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是社會科學研究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Ⅵ 怎樣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它的實踐性。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它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並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證明。人的認識一點也離不開實踐,一切否認實踐的重要性、企圖使認識離開實踐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把實踐作為認識的基礎,強調認識對於實踐的依賴關系,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同以前的一切認識論相區別的一個根本標志。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把實踐的現點引到認識論中來,從而科學地解決了認識論的一系列的根本問題,克服了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缺陷,徹底駁倒了唯心主義的認識論。
實踐是指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實踐是社會的實踐。社會實踐包括許多方面,人類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向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斗爭。沒有生產活動,人類就不能生存,就談不到其他活動。在生產過程中,不僅人們和自然界發生關系,而且人和人之間要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人們又結成其他的社會關系。因此,社會實踐除了改造自然的活動以外,還包括其他各種社會活動。在階級社會里,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最基本的是階級關系,階級斗爭是社會斗爭的基礎。除了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以外,社會實踐還包括同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相聯系、並以它們為基礎的其他社會活動,如科學實驗和藝術活動等等。
唯心主義把認識看作是天賦的或者主觀自生的,不看作是客觀事物在人的意識中的反映,當然也就否認認識依賴於人的社會實踐。有些唯心主義者也提到「實踐」或「行」的問題,例如中國封建社會的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就常常提到「踐履篤行」,並把「踐履篤行」看作做學問的重要功夫;但是,他們所說的「踐履篤行」,不過是脫離社會的純粹個人的修身養性,並且認為,這種活動是為了實現某種先驗的理性原則或道德原則。這種實踐觀是唯心主義的,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毫無共同之處。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正確地承認認識是對於客觀外界的反映,但是,他們都不了解認識對於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實踐的依賴性,他們把認識看作是人們對於客觀世界的消極的直觀。例如費爾巴哈,他雖然有時提到實踐,但是並不能真正了解社會實踐,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①這就是說,費爾巴哈只是把客觀對象當作感覺的對象,而不是把它當作人們用自身的活動來改造的對象,他把人的活動了解為只是消極的直觀,而不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斗爭。
①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頁。
社會生活表明,客觀外界不僅是人們思想的對象、感覺的對象,而且首先是人們的實踐對象,即人們用自己的活動加以改造的對象。動物的感官也反映著客觀世界,但是動物只是在生物學地適應外界的過程中感受外界,它只能消極地反映外界,它對於客觀外界的反映只能停留在低級的水平上。人類不僅能夠適應環境,電要的是能夠改造客觀外界;所以人類的認識不限於消極地直觀地反映外界,而且能夠在改造客觀外界的實踐基礎上不斷豐富感性認識,並且進行抽象思維,反映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又能應用規律性的知識指導實踐。這是人類特有的主觀能動性。
在改變自然界的生產實踐中,人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自然界的各個方面,從它的外部逐步深入到內部,逐步發現自然物的各種屬性,了解到自然現象之間的種種關系,認識到自然界的各種發展規律。在生產實踐中,人們還在不同程度上逐步了解到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通過社會關系方面的活動,人們進一步了解人和人的各種關系,對社會生活本身逐漸有了認識。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實踐是各階級的實踐,人們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的實踐來認識社會的。
毛澤東同志說:「什麼是知識?自從有階級的社會存在以來,世界上的知識只有兩門,一門叫做生產斗爭知識,一門叫做階級斗爭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晶,哲學則是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①
①《整頓黨的作風》,載《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73—774頁。
在階級社會里,各種形式的階級斗爭,給予人的認識發展以深刻的影響,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一般說來,不是和階級利益直接相關的,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它也會和政治斗爭直接或間接地聯系起來。例如,歐洲中世紀的僧侶曾經因為哥白尼的地動說不利於作為封建的上層建築的神學而加以反對;宗教裁判所曾經殘酷地迫害自然科學家,等等。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尚且如此,對直接牽涉到階級利害的社會關系的認識,就更不必說了。
社會實踐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人類關於自然和社會的知識,以及概括這兩種知識的哲學,也都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即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人類認識史表明,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的認識的新課題,都是由社會實踐提出來的。社會實踐向人們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新的問題,才推動人們從事新的探索。沒有社會實際生活的需要,便不能提出認識的任務。而且,人們也只有總結了實踐經驗,才能對於社會實踐提出來的新問題,給以正確或比較正確的回答,產生新的科學知識。認識的歷史性和社會實踐的歷史性,是相適應的。
自然科學的每一步發展,都以生產的發展為基礎,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生產。生產進一步發展,又向自然科學提出新問題,並為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經驗材料。離開生產需要和生產經驗,自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是不可想像的。例如,畜牧業和農業的需要產生了天文學,水利工程和建築的需要產生了力學,測量土地面積的需要產生了幾何學。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①這就是說,生產的需要是推動自然科學向前發展的原動力,大學和專門研究機關的創設,歸根到底是由生產需要決定的。社會實踐不僅向人們提出新的研究課題,而且還提供了供科學研究進行概括的生產經驗。離開生產經驗,科學發明是不可能的。例如,十四世紀以後,由於歐洲手工工業的巨大發展,紡織、鍾表製造、磨粉對於力學、染料生產、冶金、釀酒對於化學,透鏡製造對於物理學,等等,提供了大量的可供觀察的材料,因而從十五世紀後半期開始才產生了真正系統的自然科學。十九世紀的英國,在農業生產中積累了培育蔬菜、觀賞植物和家畜的新品種的豐富經驗;為尋求工業原料和市場組成的探險隊,搜集了極其豐富的動植物品種的資料。達爾文就曾經參加過探險活動,他仔細分析了這些豐富的經驗和大量的材料,創立了他的物種進化的理論。
①《恩格斯致符.博爾吉烏斯》,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頁。
生產實踐還給認識不斷提供新的技術工具,加強了人的感官,幫助人們深入自然,揭示它的秘密。天文學的發展需要望遠鏡的幫助,人的肉眼只能看見五、六千顆星,用望遠鏡可以看到多得多的星,包括距地球十億光年以上距離的星體,用射電望遠鏡甚至可以覺察到距地球一百億光年的以上星系。光靠人的肉眼看不見微生物,也發現不了某些疾病的病菌;如果沒有顯微鏡,就沒有現代生物學和醫學。物理學家沒有強大的加速器,就不能深入研究原子核內部的運動。
對社會歷史的認識也是隨著實踐的需要而產生,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了解,雖然也在逐步地發展和進步,但是,從總的方面看來,對於社會歷史只能限於片面的了解。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由於剝削階級的偏見經常歪曲社會的歷史;另一方面,也由於生產規模的狹小,限制了人們的眼界。只有到了伴隨巨大生產力--大工業而出現了無產階級的時候,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展開的時候,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的人們,才能夠對社會歷史的發展作全面的歷史的了解,把對於社會的認識變成了科學,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十九世紀初期的傅利葉、聖西門、歐文為什麼只能提出空想的社會主義,而不能建立科學的社會主義,根本原因,就是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斗爭,還沒有充分發展。大工業在英國剛剛產生,在法國還完全沒有。正如恩格斯所說:空想社會主義這種「不成熟的理論,是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①到十九世紀中葉,當社會條件具備的時候,馬克思和恩格斯適應無產階級斗爭的需要,總結了無產階級斗爭的經驗,並在這個基礎上批判地吸取了前人思想的優秀成果,才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使空想的社會主義變為科學的社會主義。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總結了新的革命經驗,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人類思維能力的發展也離不開實踐。恩格斯說:「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②依靠本能適應環境的原始的野蠻人,不能把自己和周圍環境區分開來。由於改變環境的實踐活動,人才把自己和環境對立起來,把思維和存在對立起來,即把環境當作改造和認識的對象。同時,通過改變環境的實踐活動,又把人和環境、思維和存在統一起來,即使人的認識逐步符合於客觀實際,使人的行動更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在這種對立的統一的歷史發展中,一方面逐步改變了環境,另一方面又發展了人類的思維能力,逐步產生了反映客觀事物的各種概念和范疇,也形成和發展了對客觀事物的規律性的認識。
①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9頁。
②恩格斯:《自然辯證法》,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1頁。
實踐的社會性決定了認識的社會性。每個人都是在社會生活中,在和其他人的聯系當中形成自己的認識的。不能設想有離開社會而孤立存在的個人和個人認識。表面看來,某些科學工作可以由科學家單獨進行,似乎他的研究純粹是個人活動,和社會無關。其實,不僅他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他所具有的科學基礎知識是社會的產物,而且成為他研究對象的某些問題的提出也受社會條件的制約。辯證唯物主義不把實踐看作是各個個人的孤立活動,而是看作人們的社會活動,首先看作人民群眾的活動,特別是勞動人民的活動。勞動人民是人類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實踐的主體,他們的斗爭對於人類的認識的發生和發展,起著首創的和決定性的作用,他們的實踐經驗是一切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最初源泉。雖然他們的經驗是分散的,沒有系統的,需要經過綜合、提煉,才能成為有系統的知識,但是,如果沒有人民群眾在長期實踐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生產經驗和社會斗爭經驗,一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不能產生。因此,一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歸根到底都是人民群眾的生產斗爭和社會斗爭經驗的總結。我們堅決反對把群眾看作「不知不覺」的「阿斗」,而主張把群眾看做我們尋找新知識的第一個先生。一切做實際工作的幹部和科學研究工作者都必須眼睛向下,善於做群眾的學生,然後才能做群眾的先生。
除了實踐以外,認識是不是還有別的來源呢?沒有了,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人們只有在變革客觀世界的實踐中獲得豐富的經驗,才能進行科學的抽象思維,達到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毛澤東同志說:「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織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①當然,這絕不是否認人們學習間接經驗的重要性。毛澤東同志又說:「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這些知識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經驗的東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經驗時是符合於列寧所說的條件:『科學的抽象』,是科學地反映了客觀的事物,那末這些知識是可靠的,否則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個人的知識,不外直接經驗的和間接經驗的兩部分。而且在我為間接經驗者,在人則仍為直接經驗。因此,就知識的總體說來,無論何種知識都是不能離開直接經驗的。」
①《實踐論》,載《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64頁。
接受書本上的科學知識是重要的。每一代人都是把前代人的認識的終點作為自己認識的起點,而後把自己在實踐中取得的新的知識增添到人類知識寶庫中去,通過語言和文字傳留給下一代。如果事事都要取得直接經驗,極而言之,如果每一代人都要從鑽木取火開始去獲得火的知識,人類認識就不可能有發展。但是,書本知識卻只是知識的「流」,而不是「源」。關於文學藝術,毛澤東同志說: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這是唯一的源泉,因為只能有這樣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個源泉。」「過去的文藝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國人根據他們彼時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出來的東西。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②。毛澤東同志這段話,適用於整個知識領域。馬克思主義非常重視書本上的科學知識,但是反對把書本上的知識當作認識的根源,因為那樣就顛倒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就會採取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書本知識,因而也就不能正確地接受書本上的科學知識。
①《實踐論》,載《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64-265頁。
②《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載《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817頁。
我們要重視從實踐中學習,又要採取理論和實踐相聯系的方法認真地讀書。毛澤東同志在談到革命幹部學習革命戰爭的規律時寫道:「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①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才可能正確地、深刻地、有批判地接受書本上的軍事知識,否則就只是紙上談兵。我們絲毫也不輕視讀書,相反地,我們一向提倡多讀書,但是在讀書時,我們反對教條主義地死啃書本,主張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指導下,越是多讀書,就越有益。
①《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載《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65頁。
Ⅶ 談談如何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中提煉出具有學科價值的理論問題
會科學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力求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和發張規律,並對社會生活作出科學的說明與合理的評價。
人類文明的進步為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和條件,而社會科學的發展又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了思想指導。馬克思正是從人類文明中深刻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和發展趨勢,科學總結無產階級斗爭的實踐實驗,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為社會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
2.什麼是社會科學方法論?為什麼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就是主體依據對客體發展規律的認識而為自己規定的活動方式和行為准則,是人們實現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徑,是主體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體的工具或橋梁的理論,它以多種多樣的方法為研究對象,探討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為人們正確認識事物、評價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可以為各門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則和合理途徑,進而幫助我們正確分析、選擇和運用各種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
3.為什麼說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最根本的方法?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必須立足於人得實踐活動,把實踐的血葯作為理論研究的出發點。
1實踐活動決定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
2實踐活動不僅改變了環境,同時也改變了人本身。
3實踐
Ⅷ 在教育碩士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為什麼要堅持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
教育碩士階段一般在經歷了本科的教育理論為主的學習和研究之後,到了教育碩士就需要結合實踐來進行研究,很簡單目前的教育理論不是很成熟,而且大多從教育教學實踐中來,而無論任何的理論都需要經過實踐的打磨。
Ⅸ 在會計學中如何運用以實踐為基礎的社會研究方法
現在運用以實踐為基礎的這種研究方法,很適合我們大家去著重的考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