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沒有區別。根據研究方法的定義: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可以看出研究方法等價於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手段,即研究手段。
根據研究活動的特徵或認識層次,可以分為經驗方法和理論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規模和性質,可以分為戰略研究方法和戰術研究方法;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根據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1)研究理論和方法擴展閱讀: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分類:
1、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
2、觀察法
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
3、文獻研究法
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
4、實證研究法
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研究方法
Ⅱ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行動研究法、資料收集法、學生帶動法、教育實驗法、個案研究法。
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
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
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
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Ⅲ 論文開題報告理論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你好啊,你的開題報告選題定了沒?開題報告選題老師同意了嗎?准備往哪個方向寫?
你的開題報告格式要求下載下來了沒有?學校開題報告要求看了沒有?因為每個學校開題報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最後祝你選題順利通過
提供一個範文模板範例,僅供參考,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範文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特別是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中小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網路教學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也為中小學教育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標是用5年到10年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校校通」工程的啟動和發展,給中小學教學帶來革新的機會,為學科教學信息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有效地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於網路的現代教學模式是一個迫切研究的問題,而開展網路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就是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因此,開展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課題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路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路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於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可以說,網路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路環境下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路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路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路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路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路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路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路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路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cation Policy)於2000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准"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路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路教學的支撐平台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路教學的發展,提高網路教學的質量
由於網路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路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路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路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路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路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於網路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路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路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路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路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路教學設計系統軟體的開發與應用
5、網路教學評價系統軟體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路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體,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路資源進行網路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體
開發《網路教學設計系統軟體》和《網路教學評價系統軟體》,製作《網路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於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採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於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於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採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開發軟體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於網路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路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路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採集與處理。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新點
1、建立網路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於網路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
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體。
(二)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於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並形成基於網路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並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路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路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體。
五、研究基礎
(一)已有相關成果
1、曾於93年、97年兩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小學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與製作》(含教材與光碟)(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范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研製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小學語文科學小品文》、《小學語文古詩欣賞》、《小學語文擴展閱讀》、《初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製與開發,4個項目6張光碟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鑒定,被評為優秀軟體,並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體一等獎,並出版專著《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條件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一。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體、網路教學應用軟體、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並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體開發實驗室兩個、國家級的多媒體教學軟體製作基地一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三)參考文獻
1、《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主編,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1年
4、《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學設計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傑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8、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第一屆至第五屆論文集,1997年(廣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門)、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學習--200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認知過程的評估》,J.P.戴斯、J.A.納格利爾里、J.R.柯爾比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李克東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組織機構
本課題的研究人員由教學設計專家、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專家、網路技術專家、學科教學專家、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研究人員與研究生組成,以大學的教育技術研究所為核心,主要以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區的部分中小學以及西部一些網路環境較好的中小學為研究基地,輻射其他地區的中小學,藉助信息技術產業的技術力量,實現理論、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優化整合。
總課題組顧問:南國農教授(我國著名電化教育專家,西北師范大學)
李運林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電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達教授(中央電化教育館原副館長)
蘇式冬教授(廣東教育學院原副院長)
許漢特級教師(廣州市教研室)
總課題組組長:謝幼如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李克東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總課題組成員:柯清超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陳品德副教授、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網路中心)
鄧文新講師(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余 紅副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總課題組秘書:王冬青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高瑞利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劉鐵英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孔維宏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徐光濤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楊淑蓮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尹 睿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Ⅳ 本科論文中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有什麼區別
您好,這個就比較復雜了,你首先需要按照學校的要求完成,建議你認真的參閱有關名著,這樣才能完成任務,網路上面來的,不是你自己親自寫的,很有可能答辯就不能通過了。
Ⅳ 研究生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有什麼關系呢
研究生要結合自己的價值追求、興趣愛好、性格能力等特點高效利用時間,做到學思結合,勞逸結合,力爭在讀期間能夠發表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並要志存高遠,高標准嚴格要求自己
Ⅵ 研究方法
本書將綜合運用區域經濟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管理科學和環境科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系統研究和重點研究相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新疆能源礦產資源補償問題進行理論和實證分析。
1.5.1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既要注重理論研究,又不拘泥於理論,既要參考國際通用做法,又要從我國實際出發。本書在對礦產資源價值補償的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新疆能源資源開發中價值損失與補償問題的實踐,著重研究解決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資源產權價值補償問題。
1.5.2 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兩種相互補充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礎,定量分析離不開定性的規定,定量分析使定性更加科學、准確,定性是定量的依據,定量是定性的具體化。本研究在實地走訪、專家座談和數據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對新疆能源礦產資源開發中價值損失進行了測算。
1.5.3 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結合的方法
根據本研究的目標,把「應該做什麼」的問題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上,然後討論「是什麼」的問題。換而言之,研究方法上以規范分析為主旋律,實證分析在規范分析設定的框架之內。
1.5.4 比較分析方法
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大多具備清晰完整的礦產產權安排、利益分配及價值補償模式。通過對各個國家在礦產資源開發中價值補償的做法進行比較分析,為我國資源價值補償體系的建立和資源價值補償模式的構建提供啟發和借鑒。
1.5.5 系統分析方法
資源補償是多元化的系統補償。系統分析方法是一種有效的工具,藉助該方法可以有效地認識復雜系統的結構特徵,將復雜問題層次化、條理化、模塊化,從而使研究對象清晰,研究思路順暢,研究過程簡化。
Ⅶ 歷史學科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都有哪些
歷史研究有其獨特的魅力。歷史研究的魅力在於:哲學研究止於思辨和教訓,容易「徒託空言」,而歷史研究因其敘述歷史事實而更容易顯示出「深切著明」的效應。
歷史研究的魅力在於:歷史研究所面對的研究對象是比較穩定的文本。它既不像實驗研究那樣容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也不像調查研究那樣因缺乏資料而無話可說。而且,從歷史研究的視角來看,「現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不見得調查研究的對象就是現實的而歷史研究的對象就一定是「過去」的。相反,一切「現代」都正在成為過去,而一切歷史都可以理解為當代史。
從研究的主題來看,歷史研究可分為思想史研究、制度史研究(或改革實踐史)和學術史研究三種。而從研究的方法來看,歷史研究可分為歷史的考證研究、歷史的敘事研究和歷史的解釋研究。
歷史的考證研究和歷史的敘事研究其實就是歷史的調查研究,可統稱為歷史的實證研究。一般意義上的調查是對「當下的事件」的調查,而歷史的考證研究和歷史的敘事研究是對「過去的事件」的調查。
歷史的解釋研究在面對歷史事實(主要是歷史文獻)時,它更多地依賴於研究者個人的判斷及其所選擇的視角。不同的研究者總是能夠從不同的視角提出不同的解釋,這使解釋研究不可能像其他實證研究如調查研究、實驗研究那樣顯示出「毋庸置疑」的客觀性。但是,歷史的解釋研究在提出解釋時仍然重視解釋的理由和證據,以便使自己的解釋令人信服。就此而言,歷史的解釋研究也有某種實證研究的含量而並非任意、任性地隨意發揮。
Ⅷ 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活動論、單元論、階段論、層次論、盆山耦合理論和當代造山帶地質學理論為指導思想,以實際地質調研資料為基礎,運用盆地分析和盆地構造解析的理論和方法,採用構造-沉積、構造-岩漿、構造-年代學、構造-地球物理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將時間序列和構造單元之間的轉化聯系在一起,歷史地、動態地揭示研究區中新生代沉積特徵與動力學演化機制(圖1-4)。
圖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Ⅸ 研究內容及方法
本書是作者主持的雲南省科研項目:岩溶水有效開發技術方案研究(項目編號:2003PY04),依託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雲南典型地區岩溶地下水調查與地質環境整治示範(項目編號:200310400024)完成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典型岩溶流域1:5萬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測繪1100km2,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鑽探3791.94m,各類物探4169點,取岩土水樣試驗分析626件,岩溶水動態監測18個點,岩溶水示蹤試驗2組等大量的調查和勘探試驗工作。這些工作和成果,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使之能夠順利完成,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並檢驗了研究成果的正確性。同時,本書的研究也為岩溶水的勘查和開發示範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指導,使開發工程的技術方案設計得到了技術創新,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達到了示範目的。
此外,1999~2002年,作者參與主持完成的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勘查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也為進行岩溶水有效開發技術研究提供了水文地質與水資源的系統基礎資料。在各個參加工作的省市區的示範工作中,也成功地建成了一批暗河及大泉引、提、堵、蓄、富水塊段鑽井開采工程。這些調查成果和工程實踐,為本書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本書的研究目的是通過科學技術研究,在岩溶水資源及地質環境特徵研究,以及岩溶水開發技術實驗研究的基礎上,系統地總結適宜於不同的岩溶水源地類型以及不同需求的岩溶水有效勘查和開發技術方案,為岩溶水的有效開發利用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使岩溶水開發的成功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書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思路、內容和方法如下:
第一個方面,以現代岩溶學理論為指導,深入研究國家國土資源大調查西南岩溶地區岩溶水資源調查的最新資料。系統地認識岩溶地質環境及水文地質條件以及岩溶水的賦存及運動特徵,准確把握岩溶水富集規律,建立確切的找水標志,提高尋找和圈定岩溶水源地的准確性。根據岩溶含水層的埋藏分布、岩溶水出露狀態,以及岩溶含水層的導水和賦水空間形態、結構及水動力特徵,劃分岩溶水源地類型,分析總結各類岩溶水源地岩溶水的開發技術條件,評價其脆弱性,最終掌握各類岩溶水源地對不同的勘查開發技術的適宜性。
第二個方面,引進目前國內外先進的核磁共振、高密度電法、地質雷達等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研究這些技術的特點和適用條件,結合常規電法技術和水文地質調查分析方法,選擇典型的岩溶流域,結合國家在雲南安排的岩溶水開發示範工程建設,針對不同類型岩溶水源地的勘查技術條件,分別選擇不同的方法開展野外技術方法試驗研究,並對探測和綜合分析解釋成果進行鑽探檢驗,驗證其可靠程度及准確性,優選出適合不同類型岩溶水源地的有效探測技術方法,集成岩溶水有效探測技術方案。
第三個方面,通過調查省內外岩溶水開發工程,考察發達國家岩溶水開發情況,收集國外相關信息,研究其成功的技術和經驗,以及其中失敗的原因與缺陷。根據各類岩溶水源地的開發技術條件,引出新的技術方案,並選擇典型岩溶水源地進行開發實驗,根據實驗結果加以改進和完善,得出各類岩溶水源地岩溶水有效開發技術方案。
從岩溶水開發的全過程來分析,成敗的最關鍵環節是找水勘查,只有找准岩溶賦水空間或徑流通道,才可能正確有效地實施岩溶水開發工程,這個問題的解決除了提高水文地質研究程度外,關鍵是要減少物探方法存在的多解性。本書研究了適合不同岩溶水源地的物探方法,通過不同方法探測結果的相互補充、驗證,根據經濟合理性和探測的有效性比選,選擇其中適宜的方法形成綜合探測方案,並建立代表不同含水層的地球物理特性、反映各類岩溶賦水空間的解譯參數和標准,從而達到提高探測的可靠性和精度的目標。
參考文獻及主要參考資料
[1]國家技術監督局.水文地質術語(GB/T14157-93)[S].北京:中國標准出版社,1993
[2]袁道先,蔡桂鴻.岩溶環境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3~58
[3]王宇,李燕,譚繼中等.斷陷盆地岩溶水賦存規律研究[M].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3.1~4
[4]袁道先.對南方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的一些意見[J].中國岩溶,2000,19(2):103~107
[5]王世傑.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繹及其科學內涵的探討[J].中國岩溶,2002,21(2):101~104
[6]王瑞江,姚長宏,蔣忠誠,等.貴州六盤水石漠化的特點、成因與防治[J].中國岩溶,2001,20(3):211~215
[7]耿弘,王宇,汪才芳等.雲南岩溶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M].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2.77~78
[8]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網路全書 環境科學[M].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3年.216
[9]楊京平,盧劍波.生態恢復工程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5~6
[10]王宇,張貴.滇東岩溶高原石漠化及防治對策[A].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岩溶地下水與石漠化研究[C].南寧:廣西科技出版社,2003.26~35
[11]蘇維詞,朱之孝,熊康寧.貴州喀斯特山區的石漠化及其生態經濟治理模式[J].中國岩溶,2002,21(1):19~24
[12]姚長宏,楊桂芳,蔣忠誠.貴州省岩溶地區石漠化形成及其生態治理[J].地質科技情報,2001,20(2):75~78
[13]蘇維詞,周濟作.貴州喀斯特山區的「石漠化」及防治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5,4(2):177~182
[14]沈繼舫主編.中國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保護利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111
[15]鄧德仁.21世紀初期的雲南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行動框架[A].水資源與能源可持續發展研究[C].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3.11
[16]袁道先,劉再華,林玉石等.中國岩溶動力系統[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1~2
[17]袁道先.論岩溶水的不均勻性[A].《匯編》編選小組.岩溶地區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工作經驗匯編[C].北京:地質出版社,1978.1~19
[18]Urich P M,Day M,Lynagh F.Policy and practice in Karst landscape protection:Bohol,the Philippin.Geographical Journal,2001,167(4):305~323
[19]Yuan Daoxian.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1997,Z.Geomorph.N.F.Suppl.-Bd.108,81~90
[20]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態系統對比:科學目標和執行計劃[J].地球科學進展,2001,16(4):461~466
[21]丁繼紅,周德亮,馬生忠.國外地下水模擬軟體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勘察科學技術,2002(1):37~42
[22]CCOP Technical Secretariat.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mpiler』Meeting of DCGM Phase Ⅳ:Groundwater and Geothermal Databases.24~26 April 2001 Bangkok,Thailand
[23]王宇,李麗輝.德國岩溶水勘查技術與開發利用概況[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5,32(6):91~95
[24]西部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新技術應用項目組.國內外地下水勘查新技術專集[M].中國地質調查局,2004.27~68
[25]袁道先.法國岩溶和岩溶水[R].桂林:地質礦產部岩溶地質研究所,1984.21~34
[26]岩溶地質考察組.赴南斯拉夫岩溶地質考察報告[R].北京:國家地質總局,1982.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