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二泉映月運用什麼創作方法

二泉映月運用什麼創作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15 21:47:34

A. 我想知道二泉映月的曲子為什麼那麼悲哀它是在什麼情況下被創作出來的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歲月,阿炳終於盼到了全國的解放,他的藝術生涯也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采訪了阿炳,並在匆忙中錄下了他所彈奏的《二泉映月》《聽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樂曲。他還答應半年後繼續錄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於他長期遭受舊社會的折磨,竟於當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數百首樂曲的失傳,不能不說是中國音樂史上永遠無法彌補的一大損失。
《二泉映月》作為他僅保留下來的幾首曲目之一,顯得彌足珍貴。據說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說:『光《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奧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就這樣,《二泉映月》流傳了下來,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嘔心瀝血的藝術結晶。《二泉映月》以一種抒情式的音樂語言,向我們描繪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無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為六段,經歷了五次變奏。 在曲子開端是一段引子,它彷彿是一聲深沉痛苦的嘆息,彷彿作者在用一種難以抑制的感情向我們講述他一生的苦難遭遇。彷彿在樂曲開始之前,作者已經在心中默默地說了好久了,不知不覺地發出這聲嘆息,樂曲如同一個老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運屈服。他在傾訴著在所處的那個時代所承受的苦難壓迫與心靈上一種無法解脫的哀痛,他在講述著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滿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飾地表達出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第四段到達了全曲的高潮,我們彷彿可以聽到阿炳從心靈底層迸發出來的憤怒至極的呼喊聲,那是阿炳的靈魂在疾聲呼喊,是對命運的掙扎與反抗,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昂揚的樂曲在飽含不平之鳴的音調中進入了結束句,而結束句又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彷彿作者仍在默默地傾訴著,傾訴著,傾訴著…… 可以說,這首曲子無論是在創作還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達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它不僅在國內深得人民喜愛,也在國際樂壇上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它以它深沉、悠揚而又不失激昂的樂聲,撼動著千百萬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對該曲的評價:「我應該跪下來聽……」那是1978年,小澤征爾應邀擔任中央樂團的首席指揮,席間他指揮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和弦樂合奏《二泉映月》(改編),當時,小澤征爾並沒有說什麼。
第二天,小澤征爾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專門聆聽了該院17歲女生薑建華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呢喃地說:「如果我聽了這次演奏,我昨天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因為我並沒有理解這首音樂,因此,我沒有資格指揮這個曲目……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說著說著,真的要跪下來。他還說:「斷腸之感這句話太合適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聞》刊登了發自北京的專文《小澤先生感動的淚》。《二泉映月》自此漂洋過海,得到了世界樂壇的贊譽。

B. 二泉映月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比喻、排比、聯想
表現了阿炳熱愛音樂

C. 二泉映月的樂曲賞析

在眾多的演奏形式中,人們對《二泉映月》的內涵把握也有著不同的見解。傾聽《二泉映月》是暢快的,融入其中後,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彌珍,回味悠長。在這憂傷而又意境深邃的樂曲中,不僅流露出傷感愴然的情緒和昂揚憤慨之情,而且寄託了阿炳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全曲將主題進行時而沉靜,時而躁動的變奏,使得整首曲子時而深沉,時而激揚,同時隨著音樂本身娓娓道來的陳述、引申和展開,使阿炳所要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深刻地展開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同時也表達了他內心的一種豁達以及對生命的深刻體驗。 全曲除了引子和尾聲外,共分了六個段落,即主題和它的五次變奏。
引子部分
引子(1~2小節)以四拍組成的短小音調作為開端,以一個下行音階式短句,發出了一聲飽含辛酸的嘆息。二胡以輕微的聲音,低沉含蓄內在的音色,把聽眾引入到音樂所描寫的意境中。喬建中先生認為:「對阿炳來說,這一聲長嘆不是偶然發出來的,應該說他一生受盡了苦難在57歲時有這樣一個機會發出來這樣一種嘆息。」「這是引子,就這么一句。但是這個引子我覺得它是所有我們聽到的民間音樂作品裡邊,應該是最精彩的引子之一。」
第一段
樂曲進入第一段(3~22小節),這一段有兩個主題部分,其中3~10小節為主題的第一部分(a),11~22小節為主題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題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區進行,低沉壓抑,音域不寬,曲調線以平穩的級進為主,稍有起伏,表現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悶之情;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對比鮮明,利用不斷向上的旋律沖擊和多變的節奏,表現了作者對舊社會的控訴,也體現了他不甘屈服的個性。
此後的五個段落是圍繞著第一段兩個主題的五次變奏:它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曲調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達出音樂的漸次發展和推進。主題變奏隨著旋律的發展時而深沉,時而激昂,時而悲壯,時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與痛苦,不平與怨憤。
第二段
第二段(23~52小節)是主題的第一變奏,其中23~26小節「a1」,由一個樂句組成,27~52小節為「b1」,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三段
第三段(53~96小節)是主題的第二變奏,其中53~64小節為「a2」,由兩個樂句組成,65~96小節為「b2」,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四段
第四段(97~122小節)是主題的第三變奏,其中97~104小節為「a3」,由一個樂句組成,105~122小節為「b3」,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五段
第五段(123~154小節)是主題的第四變奏,其中123小節為「a4」,由一個樂句組成,131~154小節為「b4」,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六段
第六段(155~174小節)是主題的第五變奏,其中155~162小節為「a5」,由一個樂句組成,162~174小節為「b5」,由兩個樂句組成。通過曲調的反復變奏、音區的強烈對比和力度的大幅度變化,在第五段形成了樂曲的高潮。
尾聲
最後一段由揚到抑,音調婉轉下行,進入低音區,到了尾聲部分(175~176小節),它與「b5」第二樂句緊密相連,174小節為「b5」的隱匿終止,同時進入尾聲至176小節,結束在輕奏的不完全終止上,好像無限的惆悵與感嘆,聲音更加柔和,節奏更加舒緩而趨於平靜,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受。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創,也由他親自演奏。阿炳的演奏技藝是他二胡藝術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細膩深刻、瀟灑磅礴、蒼勁有力、剛柔相濟、感人至深,他民間音樂修養廣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當時無人能出其右。在演奏該曲時,他運用二胡的五個把位,並配合多種弓法的力度變化,在變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將意境展現得無比深刻,具有很強的抒情性。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見長,經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飽滿、堅實有力,如切分弓、顫弓、頓弓、提弓、小抖弓、斷弓等。他的連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點,他吸取了戲曲音樂中弦樂的運弓方法,由弱拍進入強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進行和延留進行。凡是在較長的音進行時,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輕有重,這樣既保持了渾厚的音色,又有比較明亮的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應用的是民間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時左手始終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採用滑音演奏,這種技巧既減少了頻繁的換把次數、又能通過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進行更加濃郁連貫。其食指、中指滑音的應用,豐富了旋律的韻味,摳柔、壓柔、不柔的相對比較及顫音、打音、帶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種裝飾音的靈活運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現力。
全曲的速度比較統一,但力度的變化卻相當大。阿炳根據感情的需要隨心所欲地運弓,運弓的強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通過指力的輕重造成音的頓挫,讓人聽起來感到連中有斷,音斷意不斷,曲調顯得更為生動、富有活力。著名二胡理論研究專家趙硯臣先生曾這樣總結阿炳的演奏風格:「行弓沉澀凝重,力感橫溢,滯意多,頓挫多,內在含忍,給人以抑鬱感、倔強感,表現了一種含蓄而又艱澀蒼勁的美。」

D. 二泉映月第五段通過什麼寫作手法表達了樂曲的豐富內涵

二泉映月的第五段採用了心聲和琴聲交替手法,揭示了阿炳不屈奮斗、頑強抗爭的心情

E. 二泉映月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它表達出的情感是什麼

二泉映月(The Moon Reflected In Er-quan)是中國民間二胡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為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象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凄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凄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丁芷諾、何占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F. 利用文藝理論上的再現論和表現論,分析作品二胡曲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再現的是夜深人靜,一輪清冷的明月在幽咽的泉水邊映照的情景,聽者在接受時,眼前會不自覺地出現這樣一幅畫面。亞里士多德指出,藝術是模仿,再現說著重強調,文學藝術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那麼,二泉映月再現的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清冷凄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背後寓意著人生中的一種凄苦寂寥的境界——與作者的生平相聯系,可以得出世態炎涼、命途坎坷等結論。這也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再現。
表現說與再現說不同,前者強調世界是客觀的,文學家藝術家只是再現了客觀世界,本身並無創造;表現說則注重文學家藝術家的主觀性,包括其藝術技巧。在分析作品時,要注意作者創作時極力所表達的情思,力圖營造的意境。並且可以把重點放在他是通過什麼途徑表達這種情思、營造這種意境的。採用了什麼方法、運用了什麼技巧等等。
我不是音樂專業的,而是中文專業的,因此,以上回答僅供參考。

G. 二泉映月的創作背景

二泉映月》原非此名,鄉親們稱之為"依心曲"作者阿炳自稱"自來腔",在酒肆茶樓掛牌賣唱時也曾稱之為"惠山二泉"。《二泉映月》是一九五0年,揚蔭瀏、曹安和在無錫為阿炳錄音時,阿炳參照《聽松》(阿炳的另一首二胡曲)在現場起的名。賀綠汀曾言:"《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它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是描寫《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②賀綠汀所言是正確的,結合阿炳的身世,聯想《二泉映月》曾有的三個名字,"依心曲"、"自來腔"、"惠山二泉》,不難看出:鄉親們稱之為"依心曲"認為是阿炳從心裡流淌出來的曲子,阿炳自稱"自來腔"是自本就要說出的心中的苦衷,"惠山二泉"恰恰是表述了阿炳對光明的渴望。誰能還給阿炳一雙明亮的眼晴,唯有惠山二泉在阿炳心中成為無邊的遐想。惠山二泉本是"天下第二泉",而在阿炳心中它變成了兩個泉,兩個映著月光的清徹明亮的眼晴。
阿炳在無錫雷尊殿長大,他的實名叫華彥鈞,其文為道觀中民樂高手,尤其琵琶最精。阿炳自幼隨父學習音樂、竹笛、二胡、三弦、琵琶,打擊樂器無所不精,技藝在青年時代就已成熟。後來家庭敗落,加之身體多病,被趕出道觀,不久眼疾無治,雙眼失明,走上街頭賣藝。對一個盲人, 人們更多的是同情,是對社會醜陋現象的感慨,阿炳賣藝的形象絲毫引不起人們美的感受,但阿炳的琴聲卻喚起人們的共鳴,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美的震撼。這種美的震撼產生於殘缺的形象外表,創造了殘缺的藝術行為。這種創造出來的殘缺美與形象的丑是那麼的不和諧,是那麼遠,卻又那麼近,美的琴聲發自內心,流於心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作為一個自然人,阿炳是殘缺者,他雙目失明,清瘦病態的臉龐上永遠掛著一付墨鏡,破舊的長衫相依著心愛的二胡、琵琶,一年四季,無論是萬木復甦的春天,還是烈日炎炎的夏季,無論是秋高氣爽的秋月,還是寒風凜咧地冬日。一根探路的竹桿沒有變化的敲打著無錫街巷的石板路,告訴人們一位盲人走過來了,他永遠呆在這黑暗的世界裡。
作為一個社會人,阿炳是心靈至美者。"形象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③阿炳眼瞎心明,身殘而心靈至美,是真君子。古羅馬哲學家普洛丁指出:"美也就是善,從這善里理性直接得到它的美。在美後面的我們把它叫做自然的善,美是擺在善前面的。美是理式所在的地方,善在美後面,是美的本質"。④阿炳的美蘊藏在他的琴聲里,他賣藝不行乞,受贈不言謝,餓死不媚俗,他的琴聲從不為利益所動,他的琴聲是正義之聲,是真、善、美之聲。
作為一個音樂,他給人們留下了巨作----《二泉映月》。阿炳自幼在道觀中長大,道家樸素的自然辯證法思想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阿炳的世界觀,天人合一。對立平衡的觀念也無不進入阿炳的藝術創作。在阿炳的心中,世上萬物有圓有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分為二,變幻無窮。阿炳因殘缺而彌補,因彌補而得全,在《二泉映月》中,他彌補的天衣無縫,創作出天人合一的竟境。人們只看到飛針走線,卻理不出一絲一縷的痕跡,人們只聽到剪走刀飛,卻尋不到一邊一角的殘缺,所有的只是變化中和諧的旋律,空曠的天籟之音。
上天似乎是不公的,從小在道觀中長大的阿炳從小就失去母愛,世俗的偏見使他親生只能當做養子認,道觀的惡習逼他遠離道場,幾乎所有年輕人的不幸都集中壓在了他的身上。苦難遠不止這些,生活的窘迫又奪取了極具音樂天賦青年的雙眼,從此在黑暗的世界又喪失了最後一點光明的希望。世道的不公讓阿炳的行動更加的不自由,行走中樂器失去了支撐,從此二胡上多了根繩子,它將二胡與阿炳連在了一起,多了根繩子的二胡和阿炳,使行走中飄出的琴聲多了股被束縛的壓抑。
上天終究是公正的,"天不絕人心絕人"。昔日活潑好動的阿炳從演藝的喧鬧中跌入黑暗的寂靜世界,使阿炳受盡了生活的磨難和心靈的洗禮,現實世界的光明與黑暗一起融入屬於他自己的音樂世界,失明的雙眼化為惠山二泉,他用心中的雙眼,冷觀時世艱辛,笑覽世態炎涼,將生活的全部感受都注入琴聲,他用頑強的生命力和倔強的抗爭力支撐起二胡的身姿,奏出貌似殘缺卻洋溢著美倫美幻的《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的殘缺美,表現在作品獨特的演奏手法和獨特的韻味。阿炳在雙目失明之後,走路須人引領,邊走邊位。即使在茶樓酒肆也往往是站立演奏,無奈的演奏姿勢,使得阿炳不得不採用適合站立演奏的技法,從而形成不同於正常人的演出手法。阿炳大多是將二胡掛在身上,演奏時換把不方便,他常常是一整段音樂在同一把位演奏,一個手指可以將幾個音奏出,換把時略有停頓。這即是直立演奏的特點,也是音樂風格的特點所在。《二泉映月》定把滑指,空弦音運用的很多,獨特的演奏手法,鬼斧神工地增添了樂曲的空曠感和滑指的獨特韻味。人們不但沒有感到絲毫的不舒服,反而覺得是難以替代的絕妙,是難以想像的神來之筆。
殘缺不是美。殘缺是一種客觀存在,是自然產生的不幸,是敗筆之作,是粗心大意的破壞。誠想有誰會將一件完整的藝術品故意造成殘缺。比如:將一件書法作品染上污跡,將一件繪畫作品撕去半幅,將一件工藝品打去一角,或者將斷臂維納斯再載去一隻手臂,如果有那一定是心理變態,是對美的仇恨和嫉妒。《二泉映月》也如此,沒有人對阿炳的失明感到美,也不會對阿炳行走艱難的邊走邊位的形態叫好。所有的是對盲人的同情和演奏艱辛的感嘆,殘缺是阿炳的不幸,街頭賣藝是他的謀生手段,邊走邊拉造就了獨特的演奏手法,創作出"二泉映月"是阿炳音樂天賦和強烈謀生慾望所致,缺一不可,恰到好處。
殘缺不是美,殘缺是完美的對應物。殘缺所帶給作品的並不是優美的展示,只是殘缺與美的強烈對比才產生美。書法中的"布白",篆刻中的"殘邊",都是典型的殘缺"造境"。清人王國維在談及竟境時指出:"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的兩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於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之故也"⑤篆刻中古印的殘印邊緣的破損所表現出來的古拙美,已為人們所推崇,即使是新治印,也有擊邊的程序。書法中的"計白當黑"就是把空白作為一種表現因素,虛實,黑白的處理是作品意境的結構,使作品產生一種空靈,含蓄的魅力。試想如果沒有了這些"擊邊""布白"的殘缺,而是整齊化一,天地比齊的布局,又何來生動的感受,殘缺更鮮明地表明了主題。《二泉映月》優美、和諧的樂聲,從一個雙目失明,手法怪異的藝人手中奏出,這是一個極大的反差,絕妙的挑戰。阿炳所創造的竟境絕非造境,也不是一時的乘興而"作",而是心靈深處情緒宣洩的"寫境"之作。
殘缺不是美,但殘缺可以帶來美。斷臂維納斯是世人公認的殘缺美,但美的不是殘缺,而是對殘缺無可奈何的嘆息----假如不殘缺會更美。維納斯帶給人們的是遐想美,是人們對完美的追求。人們多次進行這種舉動,為維納斯接了多個斷臂,結果均不理想,只好保持現狀,並不是講殘缺了好,而是人們心中有無數個完美的維納斯,對那隻斷臂有更高的要求,斷臂帶給人們無盡的美的遐想。同樣阿炳的殘缺表現在《二泉映月》中時,我們明顯的感到不正常,獨特的指法,異常的把位,帶給我們不同尋常的音色,這音樂是新奇的,在常音中從未出現過,但你對此又絲毫改變不得。一旦改變了這貌似殘缺的技法,也就失去了獨特的韻味,"有我之境"則"無我自境",殘缺改為完整則面目全非。
殘缺不是美,但殘缺可以得到美。月亮的殘缺表現出一種過程美。"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從銀鉤倒掛的彎月,到玉盤高懸的圓月,月亮經歷了由殘缺到圓滿的過程,人們得到一種追求圓滿的享受。藉助於月亮的圓缺,將這一自然現象演繹為社會現象。更多的借物擬人,寄託人們的情感。阿炳《二泉映月》的泉中月,陳振鐸《弓橋泛月》的橋邊月,古人《漢宮秋月》的宮中怨月,天華先生《月夜》下的無奈之俗月,的民間俗月,一輪皓月當空,訴不盡的深情,講不盡的話語,"今月曾經照古人",月的殘缺絲毫沒有減少人們對它的情感信任,而是將此做為事物發展的必然,是過程中的正常展示。
殘缺不是美。但殘缺可以創造美。《二泉映月》所表現出來的美就是因殘缺而創造出來的美。聾啞人演出的《千手觀音》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但它所帶給人們的是殘疾人所表現出來的超常的表現力和幕後的艱辛,更多地是人們對演員的驚嘆和演技的贊許。《二泉映月》則不僅僅是因為這是盲人創作的作品,世上盲人何止千萬,盲藝人也不乏技藝精者,但只有阿炳創作出了《二泉映月》這樣感撼世界的樂壇佳作。它不同於維納斯的"殘缺遐想美",也不是書法,篆刻作品中的"殘缺對比美",更不是月亮的"殘缺過程美",《二泉映月》是由殘缺而創作的"殘缺創作美",改變了殘缺的不足,化短為長,如同一塊玉料,大小、輕重、凸凹、色別等終有差異,"觀玉十年,動工一時",《二泉映月》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神來之筆,是由殘缺的無奈而升華為美妙的殘缺美。
殘缺不是美。阿炳殘缺的不僅是失明,而是家庭的肢離破碎,故土的倫陷屈辱,道觀的拋異世人的鄙視,這些都構成阿炳後半生的悲劇色彩。沉重深厚的悲劇意識壓在充滿多愁善感的阿炳身上。中國歷來有東西南北諸調都來源於同一個悲劇故事之說"凄涼的東音,懷鄉的西音,思親的南音,離別的北音。"⑥東西南北都是悲音,除了標明悲劇是個永恆的主題外,也為阿炳的殘缺,為《二泉映月》的殘缺美做了很好地解析:即有遭拋棄的恨,又有離別的苦,即有懷鄉的情,又有怨世的憤,都是圍繞著人的失和落為內涵,表述了作者內心情感的復雜和關系的錯綜,與其說《二泉映月》風景如畫,不如說是阿炳心中悲怨蘊織。
殘缺不是美,殘缺出於無奈。斷臂維納斯終究還是不斷臂的好,阿炳的失明也畢竟是人間悲劇,《二泉映月》流淌出來的苦水仍是不如惠山二泉照的月光美。《二泉映月》說到底是無奈之作,是阿炳的求生之舉,這反映了阿炳自強自立的人生觀,更多地展示了阿炳深厚的藝術功力和音樂創作天賦。阿炳的時代,二胡的內弦一般用二弦,外弦用子弦,而阿炳卻多用老弦,用阿炳自己的話講:"可以用的久一些。"阿炳用起來,演奏內弦高把位時竟毫無噪音,這是常人所不能的,顯示了阿炳極高的功力。阿炳行走,站立演奏多有不便,在演奏中多以短弓見長,縮短行弓距離,保持了運弓的力度,演奏風格細膩深刻,純朴蒼勁。由於是直立演奏,琴筒無支撐,給換把定位造成困難,阿炳採用常滑指與一指伸展滑音,給音色增添了獨特的韻味。老弦,短弓見長,定把滑指,正是這些正常人所不為的殘缺之舉,為我們演繹出了《二泉映月》。殘缺的無奈是有限的,而創造的有為是無限的,阿炳帶給人們的正是他自殘缺中創造出來的震撼人們心靈的美,殘缺的悲情美。
殘缺不是美,阿炳是不幸的,阿炳在黑暗中遠離了我們。殘缺創造了美,我們是幸運的,阿炳為我們留下了永遠的月光。阿炳用殘缺創造了美,使我們絲毫感覺不到《二泉映月》的殘缺。《二泉映月》是完美的,它甚至沒有給後人留下一絲改動的空間----因為它是由殘缺創造出來的美。"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天上如此,地上如此,《二泉映月》亦如此

H. 阿炳是怎樣創作出《二泉映月》的

《二泉映月》是阿炳真正的偉大創造,它通俗、平民化而又高雅。琴音是世俗的,阿炳拉著二胡,面對的是他自己和最普通、最下層的百姓。那弦上流淌著的琴音,富有民間通俗的音素,馬上就能被稍具二胡樂感的人所感悟。琴音又是高雅的,它已不具民間小調濃烈的地方性,沒有了旋律較為簡單的小唱,也沒有阿炳賣藝時模仿的各種動物叫聲、女人吵架聲。這是阿炳在西風簌簌、長街夕照、孤月冷夜、昏暗陋室中,引自心靈深處的「依心曲」,它訴說著阿炳自身的遭際與痛苦、身世與不幸、不可逆轉的個人命運的悲哀,吞飲著無盡憂傷的乾涸之淚,體驗著真正的人生況味。這就是一種超越,正是這種超越,使《二泉映月》高於世俗之上,顯得超凡脫俗。

I. 二泉映月是在什麼環境下創作的

筆者聽過很多海外僑胞公開課,很多教師直接地或間接地把民間音樂家阿炳的傳世名作《二泉映月》作為音樂欣賞教材。並將《二泉映月》與水、月聯系在一起,有的說作品表現的是夜闌人靜,泉清夜冷的意境;還人有說,作品描寫的是無錫「天下第二泉」。因為阿炳生前經常在惠山的亭子旁拉琴。其實,《二泉映月》是阿炳在苦難的一生中,用血和淚、用心拉出來的「自度曲」。

《二泉映月》這首世界名曲,原本就是一首「無標題音樂」,很多人對它並不了解。從曲名看,它似乎是以描寫景色為主的標題性音樂作品。其實它的曲名是由著名的音樂學家楊蔭瀏先生及著名的女音樂學家曹安和先生和阿炳一起即興商定的,曲名與樂曲的內容並無多少內在的聯系。關於曲名的由來,楊蔭瀏先生和曹安和先生還有一段回憶。

楊蔭瀏先生與曹安和先生原是兄妹,同出生在江南小城無錫,長在無錫,可以說與阿炳是地地道道的「老鄉」。楊先生和曹先生都是從小學習演奏各種民族樂器,在這一點上與阿炳又是相同的。另外楊蔭瀏先生的啟蒙老師,就是鄰居的道教小樂手穎泉。在這一點上楊先生與阿炳又是相同的,不僅有共同的語言,還可以切磋和探討博大精深的道教音樂。而且,楊蔭瀏一生中有過三次向阿炳請教的機會。楊先生和曹先生是音樂學院的著名專家學者,沒有坐在書房裡,沒有坐在辦公室是閉門著書立傳。他們於1950年的夏天回到了家鄉無錫,拜訪了當時默默無聞的民間音樂家阿炳,做了一件在我認為音樂史上功德無量的大好事,留給後人的是無價的精神財富。

當年楊先生和曹先生去請阿炳錄音時,阿炳當時的處境十分艱難。阿炳回答說:「我不奏音樂已經有兩年了,我的技術荒疏的太久了,讓我練上三天再演奏吧!」在錄音現場,老式的鋼絲錄音機在吱吱地轉,全場鴉雀無聲。當阿炳拉完第一首二胡曲時,幾個人同時鼓起掌來。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首曲子是沒有名字的,用二胡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經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拉過」。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曹先生接著說:「光名《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二泉印月》呢?楊先生接著說:「印」字抄襲的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河山,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當即點頭同意默認下來。《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因此,我們決不能孤立地看《二泉映月》的曲名,更應該了解阿炳的身世。阿炳原名叫「華顏鈞」,1893年生於無錫。在舊社會苦苦掙扎,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為了生存受盡人間的苦難。無錫的老人回憶,在舊社會每當聽到阿炳的琴聲,人們就會嘆息道,可憐的阿炳又來了,他有拉不完的怨,他有拉不完的恨。世界著名指揮大師小澤征爾,聽了我國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拉的《二泉映月》後,激動地說:「只有跪著聽才有資格」。多年來,每當我聽到這首世界名曲《二泉映月》時,我依然把它當作一首「依心曲」來聽,它是阿炳依心而為、依心而訴、依心而來、依心而去的真實寫照。我還感受到《二泉映月》有悲有怨、有感有嘆、有剛也有強。

閱讀全文

與二泉映月運用什麼創作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ol手游跳fps嚴重解決方法 瀏覽:374
塑料薄膜吸水率檢測方法 瀏覽:662
植物中葯的鑒別方法 瀏覽:143
如何練習口才方法 瀏覽:409
裸色隔離霜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771
玻璃水種真假的鑒別方法 瀏覽:599
識字教學方法幼小銜接 瀏覽:826
論文類似於swot的分析方法 瀏覽:964
小腦病變怎樣治療方法 瀏覽:296
自我檢測五官的方法 瀏覽:758
宮燈圖片製作方法 瀏覽:688
油菜花的種植方法和功效 瀏覽:682
用什麼方法可以讓魚到水面吃食 瀏覽:702
戴口罩正確方法 瀏覽:488
iqoo手機網路卡頓嚴重解決方法 瀏覽:204
安裝障礙物的方法 瀏覽:332
硬碟在電腦里的使用方法 瀏覽:957
手機臂帶使用方法 瀏覽:835
櫥櫃門板測量方法 瀏覽:159
通氣還有哪些方法 瀏覽: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