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土壤中採集"土著菌
土著菌採集方法 :
1、採集地方:可以在當地山上落葉聚集較多的山谷、樹林中採集。
2、具體辦法:把做的稍微有一點硬的大米飯(1kg~1.5kg),裝入用干凈杉木板做的小木箱(25cm×20cm×10cm)約三分之一,大米飯上面蓋上宣紙,封好口,將其埋在當地山上落葉聚集較多的山谷樹林中。為防止野生動物糟蹋,木箱最好罩上鐵絲網。夏季經三~五天,春秋經六~七天,周邊的土著微生物潛入到米飯中,在米飯上形成白色菌落(放置時間稍長時會形成各種顏色菌落,雖然也能利用,但最好還是用白色菌落)。
3、擴陪方法:土著菌採集成功後摻入原材料量1/3左右的紅糖,將其混合均勻(數量按壇子容量的三分之一),把變的稀軟狀態的米飯裝入壇子里,蓋上宣紙,用線繩系好口,放置在溫度18℃左右地方。大約放置7天左右,就會變成濃稠液體狀態,飯粒多少會有些殘留,但不礙事。簡單過濾後就是土著微生物菌種原液。 用的時候直接稀釋後和EM菌種原液一起使用!
㈡ 怎樣用野生的蘑菇製作菌種,母種怎樣製作
一、野生蘑菇製作菌種
步驟:
1、首先,你需要買一些沒有經過處理的小麥或者黑麥,甚至是玉米都可以。然後把一個咖啡過濾網罩在上面,蓋上蓋子。
(2)土著微生物菌種採集制備技術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野生菌種製作注意事項:
1、營養:蘑菇是一種腐生真菌,完全依靠培養料中的營養物質來生長發育。蘑菇可以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澱粉、維生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等,必須依靠其他微生物以及蘑菇菌菌絲分泌的酶將它們分解為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後,才能吸收利用。
2、溫度:菌絲生長的溫度在5—33℃之間,其最適溫度為23—25℃,低於5℃生長緩慢,高於25℃菌絲生長雖快,但纖細無力,容易衰老,超過32℃菌絲易衰或發黃、倒狀,以至於停止生長。
3、水分和濕度:蘑菇在生長期間需要的水分來源於培養料覆土和栽培場所的空氣相對濕度。在蘑菇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料的含水量在60—65%。低於50%菌絲生長緩慢,絨毛菌絲多而纖細,不易形成子實體;高於70%培養料內氧氣含量減少,蘑菇菌絲體生長同樣會受到影響。
4、空氣:蘑菇屬好氣性真菌,無論是菌絲生長階段還是子實體發生期間,都需要充足的新鮮空氣。
5、光照:蘑菇生長不需要光線,整個過程可在完全黑暗條件下進行。在黑暗環境下長出的子實體顏色潔白、朵形圓整、質量較好。但子實體生成時,最好能有散射光的刺激,此時,菇房光線也不宜過亮,如光線過亮菇體表面易乾燥變黃,品質下降。
㈢ 土著菌的土著種植
本方法就是模擬自然條件下的養殖環境,通過對自然條件下有益微生物進行採集、分離提純、復壯擴培後,再行添加進養殖過程中以達到對養殖過程中的廢棄物進行分解處理。
而這些有益微生物就生活在我們周圍的自然環境中,走進闊葉樹林或竹林,在落葉且腐殖質多地方,扒開樹葉或雜草就可以看到細絲壯白色菌落,這就是微生物。只不過這些微生物是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的混合體,需要進行分離。
有益微生物按好嫌氣性分有好氣菌、嫌氣菌;按菌種分有酵母菌、麴黴菌、放線菌、乳酸菌、芽孢菌等。
㈣ 請教:大棚土著菌生態養豬技術相關問題
三大關鍵技術 突破自然養豬法 (一)菌種。現在山東有兩種墊料菌種:一是土著菌種,二是商品菌種。土著菌種就是利用本地原料,在落葉和腐殖質豐厚區域採集原液,稀釋成500倍,再滲入糖飴或小麥粉,攪拌均勻後進行擴大培養成菌種。現在的商品菌種有日本的洛東菌種,市場上都可以買得到。 (二)發酵床。發酵床分地下式和地上式兩種。在地下水位比較低的地區,我們提倡地下式發酵床。這種形式要求向地面以下深挖90-100厘米,填滿製成的有機墊料,再將仔豬放入,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長了。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可採用地上式發酵床。這種發酵床是在地面上砌成,要求有一定深度,再填入已經製成的有機墊料即可。墊料原料可選擇鋸末、稻殼、谷殼、米糠、玉米秸稈、花生殼及樹葉等。目前已知最好的幾種組合如鋸末+稻殼、2/3花生殼+1/3鋸末等。製作要求有透氣性、保水性、一定的微生物營養源。 (三)豬舍建設。豬舍的建設必須保證冬季盡可能多的陽光照射墊料,以提高菌種發酵效率,同時做好保溫和通風工作;但夏季陽光直射面積應盡可能小,糞尿發酵處理得當,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暑降溫措施。陽面保溫卷簾高度以冬天為准。天冷時可用薄膜覆蓋,夏天又可以利於通風,豬舍內分隔為發酵區(墊料區)和水泥地面。 我省准備下一步由點到面進行推廣。首先在科技人員和養豬示範戶中普及,就一些技術細節,將通過報紙等媒體的宣傳、辦培訓班、編寫教材、製作技術光碟、技術巡迴指導等形式進行推廣。 作為一項新技術,我省有些技術方面需進一步探討完善:一是加強對發酵菌種的系統研究,制定土著菌種採集技術標准;二是研究適合山東環境的場舍模式和規模;三是繼續開展墊料篩選試驗;四是進行豬肉質量的測定,制定自然養豬法技術規程。
㈤ 菌種選育的方法有哪些
較簡單的方法 是生產篩選育種法,較復雜的方法是誘變育種法,最復雜的方法 是雜交育種法。
1。生產篩選育種法這種方法實際上和微生物菌種復壯一 樣,只不過目的不同。
菌種復壯只要求菌種的性能恢復到原有的 水平就可以了,而生產篩選育種法要求其菌種是比原有菌種更佳 的新菌種,必須加大工作的重復性才能實現這個目的。
2。誘變育種法能顯著誘發微生物細胞變異(基因突變) 的因素稱為誘變劑。
誘變劑分為物理誘變劑及化學誘變劑。常用 的物理誘變劑有紫外線、X射線、y射線、6°CO和快中子,常用 的化學誘變劑有氮、芥子氣、亞硝酸、磷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乙 酯、甲基硝基亞硝基胍、5—溴尿嘧啶、2 —氨基嘌呤。
誘變劑引 起微生物細胞變異的頻率要比自然的變異高得多,所以誘變育種 能為我們提供更多的獲得優良菌種的機會。
㈥ 微生物優良性能的菌種可通過哪些途徑和生物技術手段獲得
在適當培養基上培養,分離
工業上生產用菌株都是經過選育過的。工業菌種的育種是運用遺傳學原理和技術對某個用於特定生物技術目的的菌株進行的多方位的改造。通過改造,可使現存的優良性狀強化,或去除不良性質或增加新的性狀。
工業菌種育種的方法:誘變、基因轉移、基因重組。
育種過程包括下列3個步驟:(1)在不影響菌種活力的前提下,有益基因型的引入。
(2)希望基因型的選出。(3)改良菌種的評價(包括實驗規模和工業生產規模)。
㈦ 土著微生物
把採集的土著微生物原液稀釋500倍與麥麩或米糠混拌,再加入500倍的天惠綠汁、生魚氨基酸、乳酸菌等,調整水分達65-70%。裝在能通氣的口袋或水果筐中或堆積在地面上,厚度30cm左右為宜,在室溫18℃時發酵2-3天後,就可以看到米糠上形成的白色菌絲,此時堆積物內溫度可達到50℃左右,應每天翻1-2次,如此經過5-7天,形成疏鬆白色的土著微生物原種。
㈧ 土著微生物菌種應該什麼時候收集
要看什麼類別的軍中,一般在春秋採集!具體菌種具體分析,比如要做白靈菇的菌種,白靈菇屬於低溫菌種,就要氣溫較低的初春採集
㈨ 微生物學的基本實驗技術有哪些
一、濕熱滅菌法是指用飽和水蒸氣、沸水或流通蒸汽進行滅菌的方法,由於蒸汽潛熱大,穿透力強,容易使蛋白質變性或凝固,所以該法的滅菌效率比乾熱滅菌法高,是最常用的滅菌方法。濕熱滅菌法可分為:煮沸滅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壓蒸汽滅菌法、流通蒸汽滅菌法、和間歇蒸汽滅菌法。
(1)煮沸滅菌法:將水煮沸至100攝氏度,保持5-10分鍾可殺死細菌繁殖體,保持1-3小時可殺死芽胞。在水中加入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的碳酸氫鈉時沸點可達105攝氏度,能增強殺菌作用,還可去污防銹。此法適用於食具、刀箭、載玻片及注射器等。
(2)巴氏消毒法:一種低溫消毒法,因巴斯德首創而得名。有兩種具體方法,一是低溫維持法:62攝氏度維持30分鍾;二是高溫瞬時法:75攝氏度作用15-30秒。該法適用於食品的消毒。
(3)流通蒸氣滅菌法:利用常壓下的流通蒸汽進行滅菌。
(4)間歇蒸汽滅菌法
(5)高壓蒸汽滅菌法:103.4千帕蒸汽壓溫度達121.3攝氏度,維持15-20分鍾。
二、乾熱滅菌法是指在乾燥環境(如火焰或乾熱空氣)進行滅菌的技術。一般有火焰滅菌法和乾熱空氣滅菌法。
(1)火焰滅菌法:是指用火焰直接燒灼的滅菌方法。該方法滅菌迅速、可靠、簡便,適合於耐火焰材料(如金屬、玻璃及瓷器等)物品與用具的滅菌,不適合葯品的滅菌。
(2)乾熱空氣滅菌法:是指用高溫乾熱空氣滅菌的方法。該法適用於耐高溫的玻璃和金屬製品以及不允許濕熱氣體穿透的油脂(如油性軟膏機制、注射用油等)和耐高溫的粉末化學葯品的滅菌,不適合橡膠、塑料及大部分葯品的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