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質性研究與訪談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調查研究、實證研究的區別是什麼呀
一、方法不同
1、質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訪談、觀察、實物分析),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從原始資料中形成結論和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2、訪談法:通過訪員和受訪人面對面地交談來了解受訪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心理學基本研究方法。
3、定性研究:通過發掘問題、理解事件現象、分析人類的行為與觀點以及回答提問來獲取敏銳的洞察力。
4、定量研究:用數學的工具對事物進行數量的分析。
5、調查研究:以探求客觀事物的真相、性質和發展規律的活動。
6、實證研究:研究者親自收集觀察資料,為提出理論假設或檢驗理論假設而展開的研究。
二、特徵不同
1、質性研究:包含但不限於民族志研究,人類學研究,論述分析,訪談研究等。質性研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意義理解、交互影響、生活經歷和現場情景。
2、訪談法:因研究問題的性質、目的或對象的不同,訪談法具有不同的形式。
3、定性研究:幾乎每天在每個工作場所和學習環境下都會進行定性研究。
4、定量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基本研究範式,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和方法之一。
5、調查研究:為了弄清情況後據以傳播新聞。
6、實證研究:數理實證研究比較適合研究較為復雜的問題;案例研究可以分為單個案研究和多個案研究。
三、特點不同
1、質性研究:是一種在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領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對量化研究而言。
2、訪談法:訪談法運用面廣,能夠簡單而敘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資料,因而深受人們的青睞。
3、定性研究:是確定事物本質屬性的科學研究,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和基本方法之一。
4、定量研究:定量研究設計的主要方法有調查法、相關法和實驗法。
5、調查研究:針對性與指導性。
6、實證研究:實證研究就是不斷地通過研究,去接近這個客觀的世界。
2. 結構式訪談的結構式訪談的方法
結構式訪談除採取個別訪問的方式外,還可採用集中訪問的方式,即將調查物件集中起來同時作答。具體作法是將被調查物件集中起來後,由一個調查員提出問題,並給調查物件提供一個回答公式,告訴他們如何記錄自己的回答。同時,還應有兩三名調查員在訪問中間巡視,以便隨時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
這種方法經濟、客觀,容易從教育程度低的人獲得資料,而且有調查員在場,可對理解上的疑問加以回答,並可在收回答案紙時對答案進行檢查,因而效度較好,回收率和應答率較高,在實際調查中較受歡迎。
缺點是眾多人在一起作答,若管理不好,一些調查物件互相商量,開玩笑或發生爭論,就會影響調查的品質。此外,這種方式還存在所謂團體壓力問題。
結構式訪談要使用統一的問卷和表格進行調查,這種統一的問卷和表格顯然無法包括事件的全部,故而只能從中選取幾個方面進行調查,如此就使這種類型的訪問很難觸及到社會生活的深層及其變化過程,難以綜合性地、多層次地把握問題,使研究流於表面化。對於某些統計結果,因為不知道有關的社會背景情況,而無法進行恰當深入的解釋。此外,結構式訪談不能像參與觀察那樣,提供對研究物件在其中生活和行動的生活環境的感覺,雖然因與被訪人有一定的交往而有某種程度的感性體驗,但嚴格的標准化程式使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正面促進作用難以發揮,這種感性體驗無法深刻。因此,在實際調查中,往往與另一種訪談方法無結構式訪談結合使用。
3. 名詞解釋 結構式訪談
結構式訪談又名標准化訪談,結構式訪談是一種定量研究方法。
這種訪談的訪問物件必須按照統一的標准和方法選取,一般採用機率抽樣。訪問的過程也是高度標准化的,即對所有被訪問者提出的問題,提問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對被訪者回答的記錄方式等是完全統一的。
結構式訪問是由訪問員進行的。因此訪問員的態度、素質、經驗等對訪問結果有決定性的影響,訪問員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主觀意見或偏見帶到訪問過程中,使得調查結果產生偏差。因此,在進行結構式訪談時,應當嚴格挑選訪問員。
結構式訪談的優點:
1、結構式訪談的最大優點是訪問結果方便量化,可作統計分析,它是統計調查的一種。與另一種統計調查-自填問卷相比,結構式訪談的最大特點是能夠控制調查結果的可靠程度。
2、結構式訪談的另一大優點是回收率高,一般的結構式訪談回收率可以達到80%以上,而且回收了的問卷其應答率也高。
3、結構式訪談的應用范圍也更廣泛,可以自由選擇調查物件,也能問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並可選擇性地對某些特定問題作深入調查,因而大大擴展了應用的范圍。
4、結構式訪談能在回答問題之外對被訪問者的態度行為進行觀察,因此可獲得自填問卷無法獲得的有關訪問物件的許多非語言訊息。
4. 什麼叫量性研究
量性研究是指先規定收集資料的方法,通過數字資料來研究現象的因果關系。
量性研究在確定課題後要對研究形成假設方法:量性研究在確定課題後要對研究形成假設和科研設計,並規定收集資料的方法。意義是應用普遍,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代表性。量性研究一般只能解釋所提出的研究問題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驗證理論或進一步發展某理論或模式。
5. 什麼叫量性研究
量性研究是指先規定收集資料的方法,通過數字資料來研究現象的因果關系。
量性研究在確定課題後要對研究形成假設方法:量性研究在確定課題後要對研究形成假設和科研設計,並規定收集資料的方法。意義是應用普遍,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代表性。量性研究一般只能解釋所提出的研究問題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驗證理論或進一步發展某理論或模式。
研究對象的選擇方法:
1、抽樣方法。量性研究強調隨機抽樣,質性研究通常採用目的抽樣、理論抽樣等方法,研究對象往往被稱為「參與者」。目的抽樣是指研究者根據自己對研究對象特徵的判斷,有目的地選取某些研究對象進行研究。
2、樣本量的確定。量性研究通常在研究設計時即確定好樣本量,並且可用公式進行估算。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在研究開始前通常無法明確具體的樣本量,也無法用公式來估算。這種狀態稱為信息飽和。在質性研究中,當信息飽和現象出現時,即可停止資料的收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量性研究
6. 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訪談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內容可以分為什麼類型
訪談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內容可以分什麼類型?
答:訪談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內容可以分為:(結構式訪談)和(非結構式訪談);
(1).結構式訪談是:按照統一設計的、有一定結構的問卷所進行的訪談。
(2).非結構式訪談是一種 無控制或半控制的訪談,事先沒有統一問卷,而只有一個題目或大致范圍或一個粗線條的問題大綱,由訪談者與訪談對象在這一范圍內自由交談,具體問題可在訪談過程中邊談邊形成邊提出。
7. 質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區別是什麼
一、性質不同
1、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訪談、觀察、實物分析),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從原始資料中形成結論和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2、量性研究是指先規定收集資料的方法,通過數字資料來研究現象的因果關系。
二、研究的目的不同
1、質性研究的目的在於描述和理解,是用系統的、互動的、主觀的方法來描述生活經驗,並賦予一定的意義。強調對研究對象有重要意義的觀點和事實,而不是對研究者有重要意義的結果。質性研究著重探索現象的深度、豐富性和復雜性,有助於護理理論的發展以及發現新知識。
2、量性研究的目的是預測和控制。這種方法主要用來描述變數,檢測變數間的關系,決定變數間的因果關系,可用於驗證理論。
三、結果呈現方式不同
1、質性研究以敘述性的文字報告結果,將提煉的各個類別或主題內容描述出來。注重從參與者的自身感受出發來描述,常引用研究對象的原話,以支持類別或主題的內容。
2、量性研究的結果以數字資料為主,強調統計分析的正確性、數據的准確性和客觀性。
8. 是質性研究,還是量性研究
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區別:
1質性研究:研究者參與到自然情境之中,採用觀察、訪談、實物分析等方法收集資料,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採用歸納的思路來分析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來即理解和解釋他們的行為。
2定量研究:重在對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的理論假設。包括抽樣方法、資料收集方法、數據統計方法等。基本過程是:假設-抽樣-資料收集-統計檢驗。
定量研究依靠的是對事物依靠量化的部分以及相關關系進行測量、計算和分析以達到對事物本質的一定的把握;而質性研究是通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對事物進行深入、細致、長期的體驗,以對事物的質達到一個比較全面的解釋性理解。
3.可以說兩者可以互為補充,數量證據補充質性分析,質性研究為數量研究指明方向,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補充,共同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方法。
9. 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手段有哪些
1、訪談調查
個別采訪、開調查會,採用的是問答式、討論式,要同被調查者平等對話,採取虛心求教態度,並口問手記。這在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之後,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個體,進行更加深入具體的調查,便是典型調查。其目的是,加強所獲信息的准確度和所獲資料的可信度,確保調查結論的可靠無誤。
2、問卷調查
在調查研究中,發問卷的形式是最常用的一種收集資料的方法。它簡便易行、節省時間,所收集的材料也比較容易整理和統計。有時用無記名形式問卷,可以獲得訪問或開調查會所不容易獲得的某種有價值的資料。
當然有時發出的問卷無法全部收回,會影響所給材料的代表性。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要重視對問卷的設計。
3、表格調查
調查表是調查研究中用以對調查對象進行調查登記,並列有一系列調查項目的表格。
調查表是獲得數據的方法,設計時一定要內容明確,按一定順序或邏輯排列。一般表的後面都附"填表說明"以便說明調查目的和填表要求。
其作用:
1、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活動
和現有的學科教學不同,研究性學習不再局限於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
當然,這里的「實踐」的含義不僅是指社會調查,收集資料,它還包括選題,制定研究計劃,到大學、科研機構請教專家學者,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的過程。
2、研究性學習強調知識的聯系和運用
研究性學習和以往的興趣小組、奧賽訓練不同,它不僅是某一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更是各個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如「節水潔具的設計」就至少需要數學、物理兩個學科的知識。
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不但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還會很自然地在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而且,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還會主動地去學習新的知識。
3、研究性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研究」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挑戰性,而學生選的課題往往是平時自己最感興趣的,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高中屬於基礎教育階段,高中的研究性學習和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究」在內涵和要求上有著根本的區別。
它仍然是一種學習,只不過是「像科學家一樣」的學習。它形式上是「研究」,實質上是學習,一種綜合性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