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研究性學習報告怎麼寫
淺議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的撰寫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格式注意事項
摘要課題方案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能為研究者提供明確而可操作的程序。課題方案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義、實施計劃、預期成果等部分。課題方案一般以表格形式呈現。撰寫課題方案時要注意科學性、可行性和過程性。 課題方案的制定是課題研究的必要條件,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明確的、可操作的程序,而且為這些程序的操作提供可靠的方法,是課題研究的「藍圖」 。科學研究是一個廣泛收集信息,並通過分析、加工、處理得出有助於認識、解決相應問題的結論過程。由於師生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素養的限制,對課題研究往往停留在經驗層次上,而忽略了科研的根本環節(信息的即時收集、分析、加工和處理工作)。因此,重視課題方案的設計,對於保證研究的規范性,提高科學研究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⒈課題方案的內容
課題方案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義、成員分工、實施計劃、可行性論證、預期成果及其表達形式等,其中實施計劃是課題方案的主要部份。 研究背景即提出問題,闡述為什麼要研究該課題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論背景和現實需要。還要綜述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①人家在研究什麼、研究到什麼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別人還沒有做的問題。③他人已做過,你認為做得不夠(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別人已做過,你重做實驗來驗證。
目的意義是指通過該課題研究將解決什麼問題(或得到什麼結論),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有什麼意義。有時將研究背景和目的意義合二為一。 成員分工應是指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所擔負的職責。 實施計劃是課題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時間安排等。研究內容是指可操作的東西,一般包括幾個層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課題(數目和標題)。⑶與研究方案有關的內容,即要通過什麼、達到什麼等等。研究方法要寫明是文獻研究還是實驗、調查研究?若是調查研究是普調還是抽查?如果是實驗研究,要註明有無對照實驗和重復實驗。實施計劃要詳細寫出每個階段的時間安排、地點、任務和目標、由誰負責。若外出調查,要列出調查者、調查對象、調查內容、交通工具、調查工具等。如果是實驗研究,要寫出實驗內容、實驗地點、器材。實施計劃越具體,越容易操作。
可行性論證是指課題研究所需的條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資料、實驗器材、研究經費、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及教師的指導能力。另外,還應提出該課題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學校和老師幫助等等。 預期成果一般是論文或調查(實驗)報告等形式,。成果表達方式是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和多媒體等形式來表現。
⒉課題方案的格式
一般用表格形式呈現,也可用其它方式表達(詳見附件:研究性學習課題「寵物熱對社區生活的影響」的課題方案)。
⒊撰寫課題方案的注意事項
一要注意可行性。課題方案要詳細、明了,研究方法和步驟要具備可操作性。實施計劃要寫得具體、翔實,各研究階段時間安排要合理、充裕,課內時間一般用於選題、搜集資料、交流展示,而調查、實驗、材料處理、論文撰寫盡量安排在課外;若是實驗研究要考慮重復實驗,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擾。研究方法的選擇要根據課題內容、學生認知水平及教師的指導能力來確定。資料搜集和實驗盡量在校內完成。 二要注意科學性。課題方案要體現出立意新穎、結構嚴謹、行文流暢等特點。提出問題和目的意義要與預期結果相吻合;方案中各部分切忌張冠李戴;獲得的信息資料和提出的觀點要客觀真實,經得起推敲。 三要注意過程性。整個研究過程必須在課題方案中體現出來,如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驟(選題→開題→資料搜集→實施→結題→交流展示→研究後反思)和預期結果等等。
參考文獻
[1] 蔣志萍等.2003.中學生研究性學習指導.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書)
[2] 楊章宏.2000.教育科研過程.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書)
附:研究性學習「寵物熱對社區生活的影響」課題方案
研究課題
寵物熱對社區生活的影響
課題組成員
方卉 、鄭曉辰、 董曉、 王宇喆、 倪靚霞
課題組長
盧靜
班級
新高一夏令營
指導老師
呂柏盛
研究背景(為什麼提出研究課題,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近年來,隨著家庭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在閑暇空餘之時飼養起了寵物。原來飼養用於特殊用途的動物,也逐漸成為人們平日玩耍、取樂的對象。飼養寵物可以培養人與動物的情感,協調人與動物的關系,還能給人們帶來愉快、活力和希望,增添生活樂趣,可以說益處不少。
隨著寵物熱的興起,也給人類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寵物傷人事件時有發生,狂犬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寵物隨地大小便影響市容,寵物的叫聲嚴重擾民等等。如何規范寵物管理已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所以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了寵物熱對社區生活影響的課題研究,探索寵物熱帶來的利與弊,提出合理的建議和意見,來規范城市的寵物管理。
研究內容:
1、了解嘉興市居民社區中寵物飼養的現狀,包括人們養寵物的原因,飼養寵物的有關事項,寵物的運動場所及時間,寵物熱帶來的負面影響(寵物所帶來的疾病、雜訊污染等),市民對寵物熱的看法和意見。
2、了解嘉興市有關部門對寵物的管理,有關養寵物的通告規定,對寵物傷人事件的解決方法,寵物上證情況和疫苗注射情況,對於寵物疾病的防治。
3、向有關部門咨詢解決寵物熱帶來影響的方法,建議有關部門制定關於加強城市寵物管理的方案,以切實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
研究主導課程
生物學
相關課程
社會學
研究分工:
1. 撰寫調查報告:盧靜、 鄭曉辰
2. 外出采訪:盧靜 、方卉、 董曉
3. 進行問卷調查;全組人員
4. 數據統計及分析:盧靜 、方卉、 鄭曉辰
5. 網路資料收集:方卉 、董曉
6、課件製作:方卉、 董曉
課題可行性論證
我們主要進行問卷調查,並已經做好調查表,回收後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從而得到較正確的結果,並與媒體數據進行比較,分析不同的原因。同時我們將採用典型調查與抽樣調查結合。
由於寵物熱的范圍較廣,但目前嘉興市還沒有一個專門的部門對其進行系統的管理,所以我們需要調查的地方很多,而且時間有限,調查不可能很全面,碰到了以下困難:
1. 由於走訪市政府需要指導老師的陪同,再加上工作人員的公務繁忙,對於我們學生的調查研究不夠重視,所以沒有訪問成功。
2. 在第一次走訪秀城區公安局想了解有關寵物管理的相關法律或文件時,由於我們考慮不周到,沒有帶上可以證明我們身份的證件或是學校的推薦信,公安局的工作人員拒絕了我們的訪問。在第二次訪問前,我們請學校開出了證明才調查成功。
3.因調查時間有限,所以我們要提高問卷的有效率。由於我們缺乏數據處理能力,所得結果不免和事實有些出入,希望老師能給予指導。在問卷調查時,大多數市民能配合,但有少數人表現出不耐煩或不合作,給我們的工作開展帶來了許多不便。
解決困難的方法:在問卷調查時,我們選擇到商場,超市等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和各個社區中進行抽樣調查,發放問卷總計100張,監督每個人規范填寫並及時回收,以得到翔實的原始材料。在外出采訪時,需要學校配合開出證明。
本課題的資料,主要來源於媒體的報道和社會調查。目前以收集的資料有:
1.嘉興市秀洲區公安分局《秀洲區關於市區狗患問題調查及研究處理的辦法》
2.《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辦法》
3.《嘉興市人民政府關於嚴禁在市區違章養犬的通告》
4.市區部分居民有關飼養寵物的事項及解決寵物熱不良影響的意見和建議。
課題研究時間:5月17日~6月13日
研究分四個階段:
第一周:確定選題,並初步制定計劃、安排。
第二周:製作調查表格,並展開問卷調查、收集資料。
第三周:整理資料內容,並作歸納、進行數據統計,總結整個活動及課題。
第四周:通過電腦,做出圖片、文字、多媒體的研究課件,並進行展示。
指導老師(簽名)呂柏盛 2004年 5月 18日
⑵ 如何認識戰爭的規律,800字左右
戰爭規律有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戰爭的一般規律是各種戰爭運動過程中最穩定、最普遍的內在本質聯系。它存在於一切戰爭之中和戰爭的各個階段,對任何戰爭都發生作用。戰爭的特殊規律是指具體的戰爭運動過程中的內在本質聯系。它只為一定時間、一定地域、一定性質的戰爭,甚至某一次戰爭所固有,並在其中發生作用。任何戰爭都是在特定條件下進行的,必然帶有時代的、國家的、民族的、地域的不同特點和性質。
戰爭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是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戰爭的一般規律寓於戰爭的特殊規律之中 ,是從特殊規律中抽象概括出來的,並通過特殊規律發生作用;特殊規律受一般規律的制約和指導,並不斷發展一般規律。戰爭的一般規律與戰爭的特殊規律又是相對的,在一定范圍內的一般規律,在另一范圍內可以成為特殊規律,反之亦然。
戰爭指導規律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指導規律,反映著戰爭的一般情形、性質,是各類戰爭中普遍適用的共同規律,具有廣泛指導意義。特殊指導規律,是根據戰爭的時間、地點和性質等特定條件和規律而制定的,如超出這些特定條件,放到廣泛的范圍,適應性就受限制。戰爭指導規律又有全局和局部之分。全局性的指導規律,屆戰略范疇:局部性的指導規律,屆戰役、戰術領域。全局決定局部,局部隸屬於全局,而局部又反作用於全局。有時局部對全局會發生重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研究和指導戰爭,既要有通觀全局的眼光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也要照顧好各個局部,把注意力放在對全局有決定影響的環節上。研究戰爭指導規律,要深入戰爭的客觀實際,進行調查研究,全面熟悉敵我雙方的情況,精細的分析判斷,從中找出其行動規律,以指導戰爭行動。
2規律與指導規律
戰爭規律,就是貫穿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各種矛盾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有一般的戰爭規律和特殊的戰爭規律之分。在一切戰爭中,敵對雙方強弱、攻守、勝負種種矛盾著的現象,總是受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等因素和條件的制約。這些因素和條件的相互斗爭和聯結,影響著戰爭的發展,導致戰爭的不同結局。一切戰爭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東西,都是通過人們的自覺活動而實現的。指導戰爭的人們為爭取戰爭的勝利,必須研究戰爭規律,正確地加以認識和應用。戰爭指導規律,就是人們在戰爭實踐中認識和用以指導行動的規律,是戰爭的各種客觀規律與人的主觀認識相結合的產物。它來源於客觀,又作用於客觀。
3區分
戰爭的情形、性質紛繁復雜,戰爭指導規律,也就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的指導規律,反映著戰爭的一般的情形、性質,是在各類戰爭中普遍適用的共同規律。例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等。這類軍事原則,是前人或今人做過的關於戰爭經驗的總結,經過長期戰爭實踐的檢驗,對各種戰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運用一般的指導規律,必須同新的、現實戰爭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找出其特殊的規律性,據以指導自己的行動才能爭取戰爭的勝利。特殊的指導規律是根據戰爭的時間、地點和性質等特定條件和規律性而制定的。如果超出了這些特定的條件,放到更廣泛的范圍,其適用性就要受到限制。例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十六字訣,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初期的某些作戰原則,是同當時敵強我弱的基本特點相適應而產生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就不能照抄照用。特殊和一般又是相對的。特殊之中有一般,一般寓於特殊之中。中國革命戰爭的許多指導規律,對那些在相似條件下進行的人民革命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又具有一般的指導意義,為不少國家人民的革命武裝斗爭所參照,並獲得成功。
戰爭指導規律又有全局和局部的區分。全局性的指導規律,屬戰略范疇;局部性的指導規律,屬戰役、戰術領域。全局和局部的關系,是辯證的統一。全局由它的一切局部組成,全局決定局部,局部隸屬於全局。但是,局部又反作用於全局,有些局部可能對全局發生重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研究和指導戰爭,既要有通觀全局的眼光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也要會照顧好各個局部,統管好各個環節,並把注意力放在對全局有決定影響的環節上面。戰爭指導者要善於抓關鍵、抓主要矛盾;抓住戰略樞紐去部署戰役,抓住戰役樞紐去部署戰斗。為此,負責戰役、戰斗的指揮員,了解某種程度的戰略上的東西,也是必要的。因為懂得了全局性的東西,就更會使用局部性的東西。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就戰爭全局形勢作出了重大決策:把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迫使敵人全面轉入防禦。首先由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出敵不意地挺進大別山,經略中原,其他野戰軍也相繼轉入反攻或進攻。這一重大行動,打亂了蔣介石的全盤計劃,有力地改變了整個戰爭局勢。又經過一年多的作戰,人民解放軍根據敵人已處於總崩潰前夜的形勢,有計劃、有步驟地舉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實施同國民黨軍隊的戰略決戰,從而取得了解放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在整個作戰中,中共中央對戰略階段的銜接和轉換、戰略方向的配合與協同等全局和局部指導規律,運用自如,顯示了高超的戰爭指導藝術。
4研究方法
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深入到戰爭的客觀實際之中,進行調查研究,是研究戰爭指導規律的根本方法。堅持正確的認識路線,著眼特點,著眼發展;全面地熟悉敵我各方面的情況,精細地分析情況,判斷情況,從中找出其行動的規律;由此定下決心,作出計劃,付之行動。在實行的過程中,如果計劃和情況不相符合,就必須依照新的認識,構成新的判斷,定下新的決心,把已定的計劃加以改變。這是指揮員計劃和指導戰爭的一個完整的認識和行動過程。重視戰爭經驗,好學深思,努力掌握正確的思想方法,對於研究和把握戰爭的指導規律,具有極大作用。規律是眼睛看不到的東西,只有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力戒主觀片面,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防止和克服戰爭問題上的唯心論和機械論,才能透過戰爭中變化多端的現象,認清其本質,從而得出比較有根據、比較有把握的預見和決斷。
⑶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研究中鞏固了那些
解放戰爭(1945年8月--1949年9)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了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通過進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團結了全國各族所能團結的全部力量,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戰,終於取得了戰爭的最終勝利,解放了全中國,建立了新中國。
⑷ 拜求!寫一篇,研究中國近代史「重大事件」的社會實踐報告
《關於研究中國近代史重大事件的社會實踐報告》
關鍵詞:辛亥革命 中國共產黨 孫中山
摘要:「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偉大的歷史事件,總是在推動歷史車輪轉動的同時,讓一代代人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汲取前進的力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透過武昌城頭飄過的歷史煙雲,回首南湖紅船起航90年來的時代變遷,特別是將這兩大歷史事件聯系起來思考、辨析,我們將從中獲得感悟、啟迪。
1 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總是以偉大的歷史事件為標識。
掀開2011年的日歷,我們將迎來兩個不尋常的紀念日:一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00周年,一是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這兩個改變近代以來中國歷史命運的紀念日,使本來尋常的公元紀年平添了不尋常的印記。
2 泱泱中華,滄海桑田
我們曾經有過國力強大的盛世輝煌;我們更有著國運衰微的痛楚記憶。
19世紀的世界歷史呈現給人們的是:一邊是生氣勃勃的西方資本主義的崛起,一邊是腐朽沒落的東方封建帝國的衰敗。
當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撞開封建王朝緊鎖的國門時,中華民族的歷史開始了它最屈辱的一頁——國土被宰割,生靈遭塗炭,百姓在呻吟。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歷史任務。鴉片戰爭以來幾代中國人面臨兩大歷史性課題: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簡而言之,一要救亡圖存,二要振興發展。這就是面臨生死存亡之際的中華民族發出的吼聲!
為此,多少志士仁人在呼號、在求索、在抗爭。強國,猶如一個美好而又難圓的夢,給一代代中國人帶來多少憧憬,又帶來多少幻滅。
100年前武昌城頭的槍聲,宣告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亡,成為中華民族邁向獨立、富強的歷史起點。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府,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在人民群眾中傳播了民主主義思想的種子,為中國的進步潮流打開了閘門。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辛亥革命矗起了中國人民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奮起革命的一個偉大里程碑。
90年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從此,中國人民革命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經過社會主義革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的發展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
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把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以及改革開放,列為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國先後發生的三次偉大革命。這種劃分如同一把歷史刻刀,切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單元,確實具有「深刻」的寓意。在紀念辛亥百年和我們黨誕生90周年之際,更是耐人尋味。因為第一次偉大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領導的,第二、三次偉大革命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可以說,辛亥革命和我們黨的誕生這兩大歷史事件,展開了一幅中國人民百年來救亡圖存、強國富民的壯麗畫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決定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在世界上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3紀念孫中山
每逢國慶節等重大節日,新中國的心臟——天安門廣場都擺放高6.18米、寬5.24米的孫中山畫像。
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中央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浮雕,「武昌起義」與「南昌起義」「抗日戰爭」「渡江戰役」等依次排列。
這是一種象徵,也是一種胸懷和自信。它寓示著辛亥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必然聯系,反映了共產黨人的歷史觀。
4歷史是一條源源不息、難以割斷的河流
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毛澤東同志在1942年關於《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的講話中,曾經指出:「我們研究黨史,只從1921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從辛亥革命說起差不多」。
辛亥革命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一個內在生長點。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把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掃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礙;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更加激化、顯現,在中國孕育著一場新的高於辛亥革命的革命;辛亥革命宣揚了民主和科學,為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思想條件。如1905年創刊的《民報》只能秘密傳播,而1915年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得以公開發行,便是典型一例。
更為重要的是,早期共產黨人基本上都受過辛亥革命的洗禮和啟蒙,然後由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
從辛亥革命說起,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這個母體中的孕育、發展過程,從而深刻揭示黨的領導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的發展,是對辛亥革命的繼承、揚棄和超越。中國共產黨人「都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繼承了辛亥革命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革命精神,繼承了孫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遺志和正確策略。同時,在民主革命的理論指導、政治綱領、依靠力量、階段目標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和資產階級自身弊端。黨開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真正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辛亥革命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使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領導新時期的改革開放,引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廣闊道路,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
如果說,辛亥革命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門,那麼,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基,改革開放找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這就是20世紀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軌跡!
5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
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統治下的「君權神授」、「君為臣綱」觀念根深蒂固。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辛亥革命使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為探索救國興邦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經過維新與保守、革命與保皇的激烈較量,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的倒行逆施,終歸曇花一現。
「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對比封建專制時代「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的訓誡,這是何等深刻的轉變。連至尊至極、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都可以打倒,還有什麼陳腐、落後的東西不可以懷疑、唾棄?
列寧在高度評價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時,曾用了5個字來概括:「東方的覺醒」。
如果說,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覺醒,那麼,中國共產黨本身就是思想解放的產物。五四新文化運動繼承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的成果,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催生一個新型政黨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台。
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壯大的過程,也是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過程。沒有思想解放,不突破對馬克思主義機械理解「條條」、「框框」的束縛,就沒有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開辟,就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沒有思想解放,不擺脫「兩個凡是」的羈絆,就沒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業的輝煌成就。
實踐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時代在前進。思想解放永無止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只有堅持繼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才能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和發展定勢,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6馬克思主義
建黨前夕,毛澤東同志就指出,革命的人們要實行「主義的結合」,「主義譬如一面旗幟,旗幟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立起的旗幟,就是馬克思主義。
說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並不缺乏「主義」。鴉片戰爭以來,為拯救民族危亡,先進的中國人嘗試過、尋覓過各種思想武器。西方的各種思潮,如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等等,都曾在那個風雨如晦的時代粉墨登場,又都成為匆匆的歷史過客,因為它們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孫中山把他的三民主義叫作「救國主義」,那是當時舊民主主義所能達到的歷史高度,是同馬克思主義傳入以前中國歷史舞台上「諸子百家」相比較最具進步性的主義,但孫中山和他的主義沒能看到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中國國情的復雜性和中國命運的嚴峻性,未能指引中國擺脫受奴役、受欺侮的命運,他臨終還在深切地呼喊:「和平、奮斗、救中國」。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90年,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起來的90年。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在波瀾壯闊的實踐基礎上,經歷了艱難的探索,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歷史性飛躍,為解決近代以來兩大歷史課題提供了科學指南。
90年來的實踐雄辯地證明,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同命運,馬克思主義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結合新的發展實踐,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一定能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7 歷史是一部博大的教科書。
20世紀的中國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千回百轉、絢麗多彩的雄渾畫卷。
辛亥革命雖然「起共和而終帝制」,譜寫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新篇章,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由於其固有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決定了它既沒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和決心,也沒有能力將民族民主革命引向最後勝利。辛亥革命建立政權後3個月,便被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封建軍閥所竊奪,孫中山提出的包括聯俄、聯共在內的新三民主義也被國民黨反動派所背棄,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完全破滅。
從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的失敗,一系列的史實說明,中國革命不可能由農民階級或資產階級來領導,資本主義道路不能行之於中國。要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獨立,就必須有一個新的領導階級和代表人民和民族根本利益的政黨。
1921年7月23日,一個新興政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108號)召開。
這次大會是在反動統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舉行的,除了會場一度遭到巡捕騷擾,不得不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在社會上沒有引起任何注意,但一個新的革命火種卻在漫漫黑夜中點燃。
從此,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適應了近代以來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擁有馬克思主義這個最先進的思想武器,因而能夠為中國革命指明前進的方向。「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中國共產黨能夠從幾個人、十幾個人、幾十個人,發展到今天擁有7000多萬黨員、領導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執政黨,展示了一個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8 兵權——革命的關鍵
回首辛亥革命和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辛亥革命失敗的一個直接原因,是在軍事上沒有建立一支完全由革命黨自己掌握的有強大戰鬥力的革命軍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則是有一支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人民軍隊。
當時武昌起義的成功,雖為革命黨人組織策劃,卻只是對武漢守軍的一次策反,南方各省的獨立之舉也是一時的革命影響所致,臨時政府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都勢單力薄,無法與手握北洋重兵的袁世凱相抗衡。當袁世凱軍隊攻佔漢陽、通電南京以派兵鎮壓要挾時,孫中山不得不將臨時大總統之職拱手相讓。
魯迅在評論孫中山失敗的原因時,曾指出:「最大原因還在於他沒有黨軍,因此不能不遷就有武力的人。」這樣的「遷就」,是多麼慘痛而深刻的歷史教訓!
盡管中國共產黨一大通過的黨綱就明確提出,「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但由於特殊歷史條件的局限,我們黨在初創時期並沒有獨立掌握自己的武裝力量,直到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人才從血的教訓中認清了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那就是: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戰國時期政治家管仲說過:「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翻開中華民族的歷史,凡是繁榮昌盛的時期,都是國富兵強的盛世,反之則是屈辱、衰敗和沒落。堅定不移地走富國強軍之路,是我們唯一的正確選擇。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胡主席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對富國與強軍的辯證關系作出了新概括——「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富國和強軍,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大基石。富國是強軍之本,強軍是富國之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是全局性、交互性、融合性的協調統一。堅持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既是強國之策,也是強軍之道。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軍隊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不斷提高我軍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才能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航船到達成功的彼岸。
9為新中國奮斗
我們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而來,向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而去。
100年前,孫中山在檀香山和香港建立「興中會」時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100年來,這一宏願始終是燃燒在一代代中華兒女心中熊熊不息的火焰。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無數革命先驅孜孜以求的理想,是當代中國人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列寧曾經指出,對一個節日最好的紀念,就是完成我們未竟的事業。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自信和清醒地看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逢其時。我們黨正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撫今追昔,展望未來,我們對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任務充滿信心,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充滿信心。
參考文獻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孫中山對待新文化的態度評議.張艷國.中州學刊,5
孫中山開發西北思想之影響.沈社榮.寧夏大學學報,5
⑸ 人教版 史社書
人教版歷史教科書對當代史學方法的吸納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 馬執斌
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是史學巨車賴以前進的兩個輪子。它們相互驅動,歷史教學呼喚著歷史研究盡快展示新成果,歷史研究期待著歷史教學盡快普及新成果。而在它們之間起協調作用的,則是貫穿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這兩個輪子的車軸——歷史教科書。
當代史學,受相鄰各門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發展勢頭的影響,研究方法不斷出新。歷史研究的新成果往往依靠新方法去獲得。但是,通過冷靜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盡管當代史學方法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卻沒有哪一種方法具有普適性。它們之中,每一種方法都有特定的功用,同時又都有自身的局限,而這種局限時常又為其他方法所補救。當代史學方法的多樣化掩蓋不住它們內在的統一性。說穿了,這些史學新方法的合理因素都不過是從這個側面或那個側面,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論的發展和補充。
基於上述認識,人民教育出版社編纂歷史教科書,一貫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同時十分注意對當代史學方法的吸收和採納。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歷史教科書吸納當代史學方法有於助於教師改變舊的教學模式、舊的教學方法,把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那麼,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歷史教科書吸納了哪些當代史學方法,又是怎樣吸納的呢?下面,我們簡要的介紹一下這些問題。
一、對歷史比較方法的吸納
所謂「歷史比較方法」,就是在一定關繫上,根據一定的標准,確定比較對象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的方法。這種方法,古已有之。但20世紀初,它在西方有所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比較研究的熱潮。西德史學家彼得斯·阿爾諾和安內利塞於1952年在法蘭克福出版了《比較世界史》,其後20年中幾次再版,成為風靡多年的暢銷書。隨後,比較史學的影響遍及全球。
20世紀80年代末,我們著手編寫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歷史教科書時,就有意識地把歷史比較方法滲透進去。如今我們編寫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歷史教科書仍然繼承了這種做法。
歷史比較方法依照其作用可以劃分為三種:縱向比較方法、橫向比較方法、觀點與史實比較方法。這三種歷史比較方法在人教版歷史教科書中都有所吸納。
縱向比較方法又稱為「歷時性比較方法」或「垂直比較方法」。它是比較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內的具體形態異同的方法。換句話說,它是在時間系列上對歷史事物發展前後階段進行異同比較的方法。
這種方法,在歷史研究中,適用於時間跨度比較長的事物;在編寫歷史教科書中,適用於佔用較短篇幅,表述時間跨度較長的事物,還適用於設計以培訓學生思維能力為宗旨的練習題。在人教版歷史教科書中,運用縱向比較方法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種,抓住歷史事物發展不同階段的主要特徵,利用圖畫形式將其再現出來,調動學生的視覺思維,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進行縱向比較。如《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講北京人的體質形態特徵,文字表述極為簡單——「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究竟保留了猿的哪些特徵?北京人和現代人又有哪些區別?這兩個問題是通過「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和「現代人頭像」三幅圖畫將其各自的特徵凸現出來,供學生進行縱向比較,自己尋求答案。
第二種,選取歷史事物發展不同階段的實例,依時間順序製成演變圖示,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供學生觀察、比較,從而加深學生對歷史事物的理解和認識。如《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8課《中華文化的勃興》講商周時期文字的演變,說:「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金文比甲骨文規范。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成一種樣式,這種字體稱為『大篆』。」中學教科書受篇幅、課時限制,對上千年的文字演變只能這樣三言兩語一帶而過。如果學生光讀文字,什麼叫「金文比甲骨文規范」,太抽象,很難理解。教科書給文字敘述配上「馬字的演變」實例,學生就容易理解了。聰明的學生通過「馬」字演變的縱向比較,還認識到漢字發展的一條規律——符號由繁變簡,越來越抽象化。
第三種,運用縱向比較方法,設計練習題,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如《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動腦筋」欄目的一道練習題是:「想一想,今天的春節和宋代的元旦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如《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活動與探究」欄目中提出一個比較分析的課題:「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橫向比較方法又稱「共時性比較方法」或「水平比較方法」。它是比較同類事物在同一時期、不同空間里所呈現出來的具體形態異同的方法。換句話說,它是在空間系列上對同一時期同一種類的歷史事物進行異同比較的方法。
這種方法,在歷史研究中運用相當廣泛;在編寫歷史教科書中運用的也很多。在人教版歷史教科書中,運用橫向比較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從某一角度揭示某一歷史橫截面特徵的時候,我們特別注意運用橫向比較方法。如《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講述「百家爭鳴」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急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並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百家爭鳴」是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百家」比喻學術流派的眾多;「爭鳴」比喻紛紛發表學術見解的熱烈場面和氣氛。但是,「百家爭鳴」並不等於說參加爭鳴的各家在所有問題上觀點都是對立的。准確而全面地理解「百家爭鳴」,應當是各家各派爭先恐後發表意見,其中有對立的觀點、有相近的觀點,還有相同的觀點。有人批評人教版教科書,說:「寫『百家爭鳴』,沒爭起來。」我們理解批評者的意思,是嫌我們介紹「百家爭鳴」的時候,寫對立的觀點不夠。這次編寫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歷史教科書,我們注意准確而全面的敘述「百家爭鳴」,加強在重大問題上介紹不同學派的觀點,也就是說,加強橫向比較。例如在戰爭觀上,儒家代表孟軻提出「春秋無義戰」,籠統地反對一切戰爭;兵家代表孫臏則提出「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顯然孫臏是「戰爭決定論者」,他不反對戰爭;在戰爭觀上,孫臏與孟軻是對立的。墨家創始人墨翟主張「兼愛」、「非攻」。他也反對戰爭,跟孟軻有相同點,但他只反對侵略戰爭,卻支持正義戰爭,跟孟軻又有不同點。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抓住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研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運用橫向比較方法敘述「百家爭鳴」的史實,有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有利於教學雙方把握「百家爭鳴」的實質。
第二種,教科書為強調某種認識、突出某種觀點、強化某種教育功能的時候,往往運用橫向比較方法,引導學生加深對所敘述問題的理解。例如《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4課《工業化的起步》為了使學生對「舊中國是個落後的農業國」有深刻的認識,編者設計了一個「中國與印度、美國鋼和電產量比較」表:
中國(1952年產量) 印度(1950年產量) 美國(1950年產量)
鋼產量(人均) 2.37公斤 4公斤 538.3公斤
發電量(人均) 2.76千瓦時 10.9千瓦時 2949千瓦時
通過橫向比較,學生很容易認識到:舊中國的工業水平不僅遠遠落後於最發達的國家——美國,而且連印度都不如。
第三種,運用比較方法,設計練習題,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例如《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6課《對外友好往來》將唐朝的開元通寶和日本的和同開珎圖片並排展示,然後在「動腦筋」欄目中提出一個思考題:「上面兩幅圖中的日本錢幣與唐朝的錢幣,有什麼相同之處?你還能舉出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一些事例嗎?」再如《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21課《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活動與探究」欄目中的第1題:
對研究的結論與事實之間是否一致,運用比較方法作出明確的判斷,被人們稱為「觀點(理論)與史實(事實)比較方法」。它屬於理論方法。在人教版歷史教科書中,這種方法主要用於設計練習題,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上。例如《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5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活動與探究」欄目中第一題:「《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為『洋人朝廷』。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為什麼?」這就是在引導學生運用史實與觀點進行橫向比較,驗證觀點是否正確。再如《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8課《戰略大決戰》「動腦筋」欄目的一道題:「陳毅曾說過,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結合左邊『淮海戰役人民支前統計』表,說說人民群眾在解放戰爭中的作用。」
歷史比較方法為歷史研究開辟了新途徑,為歷史學家更精確、更深刻、更全面地認識歷史的本來面目提供了方便。把歷史比較方法引入歷史教科書,為師生教學雙方在有限的課時內,更精確、更深刻、更全面地完成教學任務提供了方便,同時也為教師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開辟了新途徑。
二、對心態史學方法的吸納
「歷史是人的作品」。人們的心理狀態總會對外部世界有各種各樣的影響,其結果就是歷史。心態史學就是從心理學角度研究歷史上人們的心理狀態,用以解釋歷史現象的方法。
跟歷史比較方法一樣,心態史學方法的萌生形態也可以在許多古代史籍中見到。《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述晉楚城濮之戰,生動描述了戰前晉文公由「懼焉」、「疑焉」到「定矣」的心理變化,使我們清楚地了解晉文公戰前精神准備的情況。但是,心態史學方法發展和成熟是20世紀的事情。出生於捷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20世紀初期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是心態史學方法最重要的理論基石。到20世紀60年代,「心態史學」這個專門術語才在西方史學界出現。1966年和1973年,專業性學術刊物《心態史學評論》《童年史季刊:心態史學雜志》在美國相繼問世。隨後,運用心態史學方法研究歷史獲得的新成果層出不窮。
心態史學方法,為人們觀察歷史開啟了新視角,開拓了新視野,使歷史研究更全面、更深刻、更立體、更豐富。當然,心態史學方法並不是適用於一切歷史領域的,它只是在分析、描述歷史人物時才能發揮作用。
我們編寫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適當地吸納一些心態史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8課《三國鼎立》寫「官渡之戰」,我們先在正文部分用宋體字簡明扼要地敘述了戰爭過程:「200年,袁紹率十萬大軍,進攻曹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軍採納謀士的計策,襲擊袁軍屯糧處,火燒全部糧草。袁軍軍心動搖,曹軍趁機進攻,大敗袁軍。袁紹帶領數百騎兵狼狽逃回河北。」 然後,我們又特意用楷體字寫一段供學生閱讀的課文,對交戰雙方主帥的心態作了一番描述:「袁紹的一個謀士曾勸他派一支部隊駐扎在屯糧處外側,以防曹軍偷襲。另一個謀士許攸建議他趁曹軍主力集中在官渡,後方空虛,派兵去偷襲許。袁紹都不採納。許攸見袁紹驕傲輕敵,註定失敗,就投奔曹操。曹操聽說許攸來了,高興得連鞋都來不及穿,就光著腳跑出來迎接,還拍手笑著說:『您遠道而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襲擊袁軍屯糧處的計策說就許攸出的。」這段生動活潑的文字,不僅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而且為學生探究曹操能在官渡之戰中以弱勝強的原因提供了新視角。配合這個新視角,「動腦筋」欄目提出的思考題是:「比較一下戰前袁紹和曹操各方面的實力,再分析一下戰爭過程中兩人的心理素質,你能找出曹操勝利和袁紹失敗的原因嗎?」這樣,教科書很自然地促使教師放棄唱獨角戲、滿堂灌的舊教學方法;也很自然地引導學生進行獨立自主地探究式學習。再如《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6課《洋務運動》,把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的慘敗作為洋務運動破產的證明和標志,這是史學界的傳統觀點。近年來,隨著史學界對中國近代化研究的不斷升溫,不少師生對洋務運動越來越看好,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傳統觀點產生懷疑。我們在寫《洋務運動》這課時,特意選了甲午戰敗以後,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李鴻章傷感反省的一段話:「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這是李鴻章自敞心扉,把他辦洋務裝腔作勢的心態和色厲內荏的本質暴露無余。配合這段資料,「動腦筋」欄目提出的思考題是:「有人說,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想一想,這種說法對不對?為什麼?」通過教學實踐,不少教師反映:「這段資料用得好,非常有說服力。」
三、對計量史學方法的吸納
所謂「計量史學方法」,就是計量分析方法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它的萌生形態與史學的萌生形態同樣古老。只是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計量史學方法才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隨著微電腦技術的進步,繁復而單調的統計工作從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計量史學方法曾風靡歐美史壇。
計量史學方法的主要功用是促進歷史研究突破單純的定性分析的局限,逐漸形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互補的新的研究方式。它使歷史研究變得更精確、更全面,因而結論就更具有說服力。
計量史學方法可以在廣闊的歷史研究領域中發揮積極作用,但它也不是萬能的。正如法國學者喬·勒·費弗爾所指出的那樣——「不能把所有的歷史都用圖表上的曲線來表示,因為總會有特殊的和無法估計的情況。」
人教版教科書吸納計量史學方法是有傳統的。在編寫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時,只要條件適宜,我們都採用了計量史學方法。採用計量史學方法的形式有三種:
第一種,羅列統計數據資料,即通過數字關系作為論證歷史問題的確切根據,做出令人置信的歷史判斷。例如《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介紹袁隆培育的秈型雜交水稻,其中提到:「這項領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不僅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惠及世界。」這個說法是否正確呢?編者接著援引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數據,「1990年全世界水稻種植面積為22.5億畝,其中袁隆平的雜交水稻2.2億畝,約占總面積的10%,但產量卻佔了總產量的20%。如果將常規稻全部換種雜交稻,全世界水稻總產量可翻一番,能多養活10億人口。」數據是精確、可靠的,在此基礎上作出的判斷自然不容置疑。
第二種,研究資料,製成清晰而明確的表格,作為說明歷史問題的根據。例如《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6課《血肉築長城》中說:「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下面附上一個「百團大戰主要戰績表」:
⑹ 關於海南島解放戰爭的論文500字
(1)聯系工作實際
選題要結合我國行政管理實踐(特別是自身工作實際),提倡選擇應用性較強的課題,特別鼓勵結合當前社會實踐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建議立足於本地甚至是本單位的工作進行選題。選題時可以考慮選些與自己工作有關的論題,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使自己的實踐工作經驗上升為理論,或者以自己通過大學學習所掌握到的理論去分析和解決一些引起實際工作問題。
(2)選題適當
所謂選題要適當,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論題的廣度與深度。
(3)選題要新意
所謂要有新意,就是要從自己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出發,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善於發現新問題,敢於提出前人沒有提出過的,或者雖已提出來,但尚未得到定論或者未完全解決的問題。只要自己的論文觀點正確鮮明,材料真實充分,論證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補我國理論界對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對以前有關學說的不足進行補充、深化和修正。這樣,也就使論文具有新意,具有獨創性。
⑺ 對解放戰爭史研究中幾個熱點問題的看法
問的什麼啊?說出那幾個問題呀?怎麼發問的有這么多糊里糊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