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豌豆雜交屬性數據分析方法

豌豆雜交屬性數據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14 23:25:19

❶ 是誰在分析豌豆雜交實驗的結果時運用了數學統計的方法。

A、孟德爾雜交實驗運用了統計學方法對結果進行分析,這是其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正確;
B、孟德爾雜交實驗先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然後再研究多對相對性狀,B錯誤;
C、孟德爾分別做了正交和反交實驗,結果一致,C正確;
D、豌豆作為實驗材料的優點是自然狀態下為純種,D正確.
故選:B.

❷ 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提出遺傳定律——研究方法

①1866年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提出遺傳定律——假說—演繹法
②1910年摩爾根進行果蠅雜交實驗,證明基因位於染色體上—假說演繹法
③1903年薩頓研究蝗蟲的減數分裂,提出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類比推理法
①②都是通過雜交實驗發現了問題然後提出假說,之後利用測交的方法驗證了假說的內容,進而得出的結論。所以均為假說演繹法。

❸ 豌豆的雜交如何進行

豌豆是自花傳粉植物,而且還是閉花受粉,也是豌豆花在未開放時,就已經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來花粉的干擾。所以豌豆在自然狀態下一般都是純種,用豌豆做人工雜交實驗,結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1.分離現象: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後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1)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 (2)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 (3)生物體在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是,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 (4)受精是,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2.自由組合現象: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 孟德爾先是收集了34個各自具有易於識別的形態特性的豌豆品系。為了保證這些品系的獨有特性是穩定不變的(即是說每個品系自交繁殖的後代具有一致的特性),他把這些品系先種植了兩年,最終挑選出22個有明顯差異的純種豌豆植株品系。 不同的豌豆 在挑選出純種豌豆後,孟德爾用它們進行雜交,例如把長得高的同長得矮的雜交,把豆粒圓的同皺的雜交,把結白豌豆的植株同結灰褐色豌豆的植株雜交,把沿豌豆藤從下到上開花的植株同只是頂端開花的植株雜交。他的實驗目的就是通過這種雜交,「觀察每一對性狀的變化情況,推導出控制這些性狀在雜交後代中逐代出現的規律」。 八年時間中,孟德爾一共研究了28000株植物,其中有12835株是經過「仔細修飾」的。通過這些實驗,孟德爾獲得了大量的實驗數據。 他發現如果把僅有一對性狀的品系進行雜交,第一代雜種(F1)只出現親本一方的性狀。比如光滑的圓豆粒與皺的粗糙豆粒雜交,結果得到的完全是光滑的圓豆粒。如果讓F1代自交,那麼在得到的雜交第二代(F2)中就出現了兩種情況:既有光滑的圓豆粒,也有粗糙的皺豆粒。他的一次實驗結果是:5474個光滑種子,1850個粗糙種子。兩者的比例約為2.96:1。這只是孟德爾所研究的豌豆一種性狀的實驗結果。孟德爾一共研究了七種性狀。孟德爾關於F2代的試驗結果如下表: 可以發現,所有的實驗都有相似的結果。在F1代只出現一種性狀,而在F2代中親本雙方的性狀都將出現,而且在F1代中出現過的性狀與F1代中未出現過的性狀之比例接近3:1。 孟德爾的實驗並沒有隻停留在F2代上,某些實驗繼續了五代或六代。但在所有實驗中,雜交種都產生3:1的比例。正是通過這些試驗,孟德爾創立了著名的3:1比例。但如何解釋這樣的實驗結果呢? 孟德爾引入了孟德爾因子。他假定豌豆的每個性狀都有一對因子所控制。如對於純種的光滑圓豌豆,可以假定它由一對RR因子決定;對於純種的粗糙皺豌豆,假定它由一對rr因子決定。對於雜交一代來說,是從親本中各獲取一個因子,於是得到Rr。由於性狀只是出現圓豆粒,因此就把這種F1中出現的性狀稱為顯性性狀,而F1中未出現的性狀稱為隱性性狀。相應的,決定顯性性狀的因子稱為顯性因子,而決定隱性性狀的因子稱為隱性因子。而對於具有Rr因子的F1代而言,進行自交的結果就會出現四種結果:RR、Rr、Rr、rr。或者簡單記作:RR+2Rr+rr。結合上顯性、隱性,顯然恰好會出現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之比為3:1的結果。並且「雜種的後代,代代都發生分離,比例為2(雜):1(穩定類型):1(穩足類型)…」 於是,在孟德爾因子的假定下,實驗結果得到了完美的解釋。 以上只是單變化因子的實驗。如果是多變化因子又如何呢?孟德爾對此也做了一些實驗與研究。他做過兩個雙變化因子雜交和一個三變化因子雜交試驗。結果與他根據上述理論的預測非常吻合。各種實驗證明了他的理論假定是正確的。他已經解開了遺傳之謎,得到了遺傳的重要規律。對孟德爾的發現,後人歸納為兩條定律: (1)分離律:基因不融合,而是各自分開;如果雙親都是雜種,後代以3顯性:1隱性的比例分離;(2)自由組合律:每對基因自由組合或分離,而不受其他基因的影響。 孟德爾的豌豆田 孟德爾的上述傑出研究成果都體現在他1865年的論文與1866年布隆會議錄上。這一會議錄曾寄給約120個圖書館,此外40本此論文的單行本也曾發給其他的植物學家們。然而,孟德爾的非凡工作除了被德國植物學家福克等個別人提到外,可以說在當時幾乎沒有產生任何反響,孟德爾的研究成果被完全忽視了。作為一個插曲,達爾文讓提到孟德爾工作的福克的文章在眼皮下滑過:達爾文曾看過福克文章的目錄,但沒有去注意正文。如果達爾文能認真看一下正文,那結果會如何呢?我們無意做更多的歷史遐想了。 這篇偉大的論文在被忽視了30多年後,於二十世紀初被三位植物學家各自獨立地發現。於是,這位生前默默無聞的先驅獲得了重新評價,他的論文也被公認為開辟了現代遺傳學。1965年,英國一位進化論專家在慶祝孟德爾上述論文發表100周年的講話中,說「一門科學完全誕生於一個人的頭腦之中,這是惟一的一個例子」。在同年的另一次演講中,他更明確地指出:「准確地說出一門科學分支誕生的時間和地點的事是稀奇的,遺傳學是個例外,它的誕生歸功於一個人:孟德爾。是他於1865年的2月8日和3月8日在布爾諾闡述了遺傳學的基本規律。」

❹ 豌豆人工雜交的基本操作方法

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過程為:⑤種植豌豆→②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④套袋(防止外來花粉干擾)→①人工異花傳粉→④套袋(防止外來花粉干擾)→③統計分析結果.
故選:B.

❺ 下表是豌豆四種雜交組合的實驗統計數據(設以A和a分別表示株高的顯、隱性基因,B和b分別表示花色的顯

屬於用分離定律來解決自由組合定律的問題,既拆成一對對來分析。第一組中,子代高:矮=1:1,所以親本為Dd*dd;紅:白=3;1,所以為Rr*Rr,合起來即DdRr*ddRr,以此類推……,四組親本組合都可算出。

❻ 如何做豌豆雜交實驗

誠摯建議你去看高中生物書

1856年,孟德爾就開始了長達8年的豌豆實驗。孟德爾首先從許多種子商那裡,弄來了34個品種的豌豆,從中挑選出22個品種用於實驗。它們都具有某種可以相互區分的穩定性狀,例如高莖或矮莖、圓料或皺科、灰色種皮或白色種皮等。
孟德爾通過人工培植這些豌豆,對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狀和數目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計數和分析。運用這樣的實驗方法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嚴謹的態度。他酷愛自己的研究工作,經常向前來參觀的客人指著豌豆十分自豪地說:「這些都是我的兒女!」
8個寒暑的辛勤勞作,孟德爾發現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並得到了相應的數學關系式。人們分別稱他的發現為「孟德爾第一定律」和「孟德爾第二定律」,它們揭示了生物遺傳奧秘的基本規律。
孟德爾開始進行豌豆實驗時,達爾文進化論剛剛問世。他仔細研讀了達爾文的著作,從中吸收豐富的營養。保存至今的孟德爾遺物之中,就有好幾本達爾文的著作,上面還留著孟德爾的手批,足見他對達爾文及其著作的關注。
起初,孟德爾豌豆實驗並不是有意為探索遺傳規律而進行的。他的初衷是希望獲得優良品種,只是在試驗的過程中,逐步把重點轉向了探索遺傳規律。除了豌豆以外,孟德爾還對其他植物作了大量的類似研究,其中包括玉米、紫羅蘭和紫茉莉等,以期證明他發現的遺傳規律對大多數植物都是適用的。
從生物的整體形式和行為中很難觀察並發現遺傳規律,而從個別性狀中卻容易觀察,這也是科學界長期困惑的原因。孟德爾不僅考察生物的整體,更著眼於生物的個別性狀,這是他與前輩生物學家的重要區別之一。孟德爾選擇的實驗材料也是非常科學的。因為豌豆屬於具有穩定品種的自花授粉植物,容易栽種,容易逐一分離計數,這對於他發現遺傳規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孟德爾清楚自己的發現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但他還是慎重地重復實驗了多年,以期更加臻於完善、1865年,孟德爾在布魯恩科學協會的會議廳,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分兩次宣讀。第一次,與會者禮貌而興致勃勃地聽完報告,孟德爾只簡單地介紹了試驗的目的、方法和過程,為時一小時的報告就使聽眾如墜入雲霧中。
第二次,孟德爾著重根據實驗數據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證明。可是,偉大的孟德爾思維和實驗太超前了。盡管與會者絕大多數是布魯恩自然科學協會的會員,中既有化學家、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也有生物學專業的植物學家、藻類學家。然而,聽眾對連篇累續的數字和繁復枯燥的論證毫無興趣。他們實在跟不上孟德爾的思維。孟德爾用心血澆灌的豌豆所告訴他的秘密,時人不能與之共識,一直被埋沒了35年之久!
豌豆的雜交實驗從1856年至1864年共進行了8年。孟德爾將其研究的結果整理成論文發表,但未引起任何反響。其原因有三個。
第一,在孟德爾論文發表前7年(1859年),達爾文的名著《物種起源》出版了。這部著作引起了科學界的興趣,幾乎全部的生物學家轉向生物進化的討論。這一點也許對孟德爾論文的命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當時的科學界缺乏理解孟德爾定律的思想基礎。首先那個時代的科學思想還沒有包含孟德爾論文所提出的命題:遺傳的不是一個個體的全貌,而是一個個性狀。其次,孟德爾論文的表達方式是全新的,他把生物學和統計學、數學結合了起來,使得同時代的博物學家很難理解論文的真正含義。
第三,有的權威出於偏見或不理解,把孟德爾的研究視為一般的雜交實驗,和別人做的沒有多大差別。
孟德爾晚年曾經充滿信心地對他的好友,布魯恩高等技術學院大地測量學教授尼耶塞爾說:「看吧,我的時代來到了。」這句話成為偉大的預言。直到孟德爾逝世16年後,豌豆實驗論文正式出版後34年,他從事豌豆試驗後43年,預言才變成現實。
隨著20世紀雄雞的第一聲啼鳴,來自三個國家的三位學者同時獨立地「重新發現」孟德爾遺傳定律。1900年,成為遺傳學史乃至生物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一年。從此,遺傳學進入了孟德爾時代。
今天,通過摩爾根、艾弗里、赫爾希和沃森等數代科學家的研究,已經使生物遺傳機制——這個使孟德爾魂牽夢繞的問題建立在遺傳物質DNA的基礎之上。
隨著科學家破譯了遺傳密碼,人們對遺傳機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現在,人們已經開始向控制遺傳機制、防治遺傳疾病、合成生命等更大的造福於人類的工作方向前進。然而,所有這一切都與聖托馬斯修道院那個獻身於科學的修道士的名字相連。
希望可以幫到你

❼ 請根據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結果,分析數據回答問題. 親本雜交組合 實驗結果 第一組:高莖×高莖 高莖

(1)由以上分析可知,高莖是顯性性狀;第一組親本均為高莖,而子代出現矮莖,這在遺傳學上稱為性狀分離,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
(2)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一組親本的基因型均為Dd,即B;第二組親本的基因型為DD×dd,即A;第三組親本的基因型為Dd×dd,即C.
(3)第一組親本的基因型均為Dd,其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為DD:Dd:dd=1:2:1,可見,子代中高莖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其中雜合子的概率是

2
3

故答案為:
(1)高莖 性狀分離 分離
(2)B A C
(3)Dd或DD
2
3

閱讀全文

與豌豆雜交屬性數據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簡單的技術升壓方法 瀏覽:523
民航商業方法類知識產權有哪些 瀏覽:882
bbs的使用方法 瀏覽:980
mac版優酷下載的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61
蘋果7揚聲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97
河北美術計算方法有哪些 瀏覽:816
新風管風量計算方法 瀏覽:427
電燈遙控器電池安裝方法 瀏覽:600
金珠的檢測方法 瀏覽:328
水波的計算方法 瀏覽:591
木耳怎麼保存方法 瀏覽:650
論文常見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瀏覽:73
拔自己的牙有什麼方法 瀏覽:129
電腦裁線機操作方法 瀏覽:522
水泵葉輪外圓磨損的修理方法如何 瀏覽:97
文竹的養殖方法大全圖片 瀏覽:29
hiv快速檢測方法及應用 瀏覽:397
教學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初中美術 瀏覽:201
單腿獨立站不穩怎麼破方法來了 瀏覽:590
電腦wps打表的方法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