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學動態分析的優缺點
動態分析(dynamic
analysis)則對經濟變動的實際過程進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關變數在一定時間過程中的變動,這些經濟變數在變動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和彼此制約關系,以及它們在每一時點上變動的速率等等。這種分析考察時間因素的影響,並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的過程來看待,優點是考慮完全,結論准確到位,區具有一定科學性。缺點是動態分析因為考慮各種經濟變數隨時間延伸而變化對整個經濟體系的影響,因而難度較大
B. 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
規范分析是從一定的社會價值判斷標准出發,根據這些標准,對一個經濟體系的運行進行評價,並進一步說明一個經濟體系應當怎樣運行,以及為此提出相應的經濟政策。簡言之,規范經濟學回答了「應當是什麼」的問題。
實證分析研究實際經濟體系是怎樣運行的,它對經濟行為做出有關的假設,根據假設分析和陳述經濟行為及其後果,並試圖對結論進行檢驗。簡言之,實證經濟學回答了「是什麼」的問題。
2、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靜態分析: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自變數是已知和固定的,來考察因變數達到均衡狀態的條件和在均衡狀態下的情況。
比較靜態分析:對變化前後自變數條件下的因變數進行比較,但不考察從原均衡狀態到新均衡狀態的變化過程。
動態分析:在引進時間變化序列的基礎上,研究不同時點上的變數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狀態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時間變化過程中均衡狀態的實際變化過程。
3、均衡分析和邊際分析
在經濟分析中,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態:各個經濟決策主體(如消費者、廠商等)所做出的決策正好相容,並且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個人都不願意再調整自己的決策,從而不再改變其經濟行為。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在均衡狀態下,當事人決策的最優化是通過邊際分析實現的。
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徵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法、個量與總量分析法等。
一、實證分析法:
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法來自於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在運用實證分析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時,就是要提出用於解釋事實的理論,並以此為根據作出預測。這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所謂邊際,就是額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個單位或最後一個單位。在經濟學分析中,簡單地說,邊際是指對原有經濟總量的每一次增加或減少。嚴格地說,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慮經濟體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分析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對與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個經濟體系的各個市場、各種商品的供求同時達到均衡的條件與變化的方法。
四、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變動過程,在假定各種條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條件的方法。
比較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D. 什麼是動態分析
動態分析是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的方法。
糶動態垍分頭析樤(Dynamic Analysis),經濟學動態分析是以客觀現象所顯現出來的數量特徵為標准,判斷被研究現象是否符合正常發展趨勢的要求,探求其偏離正常發展趨勢的原因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
與靜態分析相比較,動態分析的優點很多:
它能系統了解經濟運動的全過程,能較好地揭示經濟運動的規律性,為實際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基礎。
它能對靜態分析進行有效的補充,對具有單一均衡位置的經濟體系,它能依據時間過程探索經濟變數的數值變動; 對有多個均衡位置的經濟體系,它能詳細描繪由一個均衡位置到另一均衡位置的實際過程。
它不僅適用於均衡體系,而且適用於連續失衡的經濟體系。因而它在現實經濟生活分析中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
動態分析的注意事項:
在經濟學中,動態分析是對經濟變動的實際過程所進行的分析,其中就包括分析有關變數在一定時間過程中的變動,這一些經濟變數在變動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和彼此制約的關系,以及在每一個時點上變動的速率等等。
經濟學動態分析是在假定生產技術和要素稟賦、消費者偏好等因素隨時間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考察其經濟活動的發展變化過程。應用動態分析方法的經濟學稱之為動態經濟學。其中著名的動態分析有著名的蛛網理論和宏觀經濟增長與周期方面的理論。
E. 微觀經濟學 什麼是動態分析法
在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以分為靜態的,靜態和動態分析。
靜態分析(靜態分析)是實現平衡的狀態,平衡分析經濟現象,以及有關的經濟變數,需要具備的條件,就完全剝奪了時間因素和具體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是一種靜態和孤立地研究一些經濟現象。
比較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是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後已知條件的變化,相應的變化,經濟總量達到新的平衡中相應的變化,經濟現象的變化相關的經濟變數一次(而不是連續的動作),前後對比。是比較經濟的變化的開始和結束的過程中,不涉及過渡期的情況下,具體變化的過程本身,其實,只有建立了獨立的變數和它們各自對應的平衡值嗎?因變數進行比較。
動態分析(動態分析),分析經濟變化,包括一段時間的過程中,經濟總量在變化的過程中的相互影響的整體變化,分析有關的實際過程,彼此限制關系,和他們在每個時間點的變化率,等。這種分析考察時間因素和經濟現象的變化看作為一個連續的過程。
在微觀經濟學,都個別市場的供應和需求平衡分析,個別廠商的價格,產量平衡分析,使用的靜態和比較靜態分析方法。動態分析一直進展不大,在微觀經濟學中,只有這樣的研究在蛛網定理(蜘蛛網定理),局部均衡的基礎上,動態分析方法。宏觀經濟學,主要用於靜態和動態分析方法。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本書中使用的比較靜態分析方法。凱恩斯經濟理論的發展和它的後繼者,長期和動態的主要方面,如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的貢獻。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區別:
不同的研究對象: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是一個單一的經濟單位,如家庭,製造商。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J·亨德森),恆基兆業說:「優化行為,如個別單位的家庭和製造商奠定了基礎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是研究整個經濟運行方式的法律,作為一個經濟研究整體而言,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森說,宏觀經濟學的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夏皮羅)強調,「宏觀經濟學經濟行為的分析,」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調查國民經濟的整體利益。 「
2,要解決的問題是不同的:
微觀經濟學的資源分配來解決這個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個人效力。宏觀經濟學把分配資源的前提下,研究在社會背景下,為了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3,不同的研究方法:
微觀經濟學研究資源的使用量的分析如何確定個人價值?經濟變數。綜合分析宏觀經濟,經濟變數決定的,反映了整個經濟運行的變化,他們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共包括兩類,一類是的量的總和,和其他的平均金額,因此,宏觀經濟,也被稱為「總經濟學。
4,基本假設不同的基本假設如下:
微觀經濟學市場出清,完全理性的,全面的「看不見的手」可以自由調整,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宏觀經濟假設,市場機制不完善,政府有能力來調節經濟的「看得見的手」來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
5,不同的中心理論的
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15],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理論,產權理論,福利經濟學,管理學理論。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包括失業和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
F. 主要的動態經濟評價方法有哪幾種
動態評價考慮了資金時間價值。
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相對應的兩個類別。前者研究什麼是均衡狀態及達到均衡狀態所要求具備的條件,但不涉及達到均衡狀態的過程或達到均衡狀態所需要的時間,後者研究各經濟變數隨時間推移而不斷發生的變化,探討各經濟變數調整的「時延」及其對經濟體系變動的影響過程。
分析方法淵源 運用靜態和動態兩種分析方法去研究社會經濟問題,在經濟學發展史上由來已久。例如,人們在D.李嘉圖的著作中,既可看到他在生產技術條件不變的假定下,研究商品價值和價格如何形成以及價格永遠圍繞著價值而升降的靜態分析;也可看到他關於隨著人口增加、農產品漲價,名義工資上漲,而利潤率勢必趨於下降的動態分析。J.S.密爾是第一個在經濟學中區別靜態和動態概念的經濟學家。他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中的若干應用》(1848)一書,就是區分為靜態經濟與動態經濟兩部分來加以論述的。
首先明確提出要用靜態與動態的分析方法來研究經濟學和社會經濟問題的,則是美國經濟學家J.B.克拉克。他在《財富的分配》(1899)一書中提出,靜態經濟學所研究的是一個靜態社會里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在這個靜態社會里,人口、生產技術、資本數量、生產組織和方法乃至消費者的慾望,都被假設為恆定不變,社會處於「靜止狀態」。他認為,只有在這個既有完整的組織而又不受社會進步所干擾的靜態社會里,一切經濟范疇(如價值標准、工資、利息、利潤等),才是「自然的」或「標準的」。而動態經濟學所研究的,則是現實社會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在現實社會里,一切事物和現象(如人類的慾望、人口、生產技術與設備、生產組織與方法、所生產的財富種類)都在不斷變化。克拉克認為,靜態的社會只是一種假想,實際上並不存在;動態的社會才是實際的社會。但他強調指出,在靜態社會起作用的各種力量,不但在動態社會中起作用,而且是動態社會中最強大的力量;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價值范疇(如價格、工資、利息等),實際上是一系列動態勢力與靜態勢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在一個盛行著競爭的市場上,雖然總是由動態勢力來決定各種價值范疇(如商品價值、工資、利息等)的升降,但也總是由靜態勢力來驅使著各種價值范疇圍繞著各自的「自然標准」而上下波動,從而使實際生活中的價格、工資、利息經常比較接近於各自的「自然標准」。
J.A.熊彼特更明確規定,靜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循環」,動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發展」。所謂「經濟循環」,意指順應原有基本條件變動而發生的經濟過程,即逼近均衡狀態的一定周期。所謂「經濟發展」,意指經濟內部自發地進行「創新」而呈現的重大變動。所以,發展不是循環運動,而是循環軌道的變更;發展不是趨向均衡狀態的運動過程,而是均衡狀態自身的移動。
繆達爾等人的靜態和動態觀 瑞典經濟學家G.繆達爾(1898~1987)、E.R.林達爾(1891~1960)、E.倫德堡(1907~ )等人把時間因素引進經濟分析之中,利用時點與時期的分野,對靜態理論和動態理論作了進一步的區分。繆達爾在《貨幣均衡論》(1931)一書中認為,傳統經濟理論所注重的均衡分析,往往只是研究一個時點上的均衡條件,但這種均衡只是一種暫時的、靜態的均衡,它將被各種變動所打破,並且會在另一時點上達到新的均衡。例如,商品的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可以在某一時點上達到均衡,但供給和需求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任何變化都將引起價格的調整,然後又會在新的時點上達到暫時的供求均衡。所以,從時期的角度看,均衡總是瞬間的或暫時的,不均衡倒是經常的;均衡總是在時點上發生的,而時期則是兩個時點之間的間隔,是一個不斷發生變動的動態過程,或者說,是一系列的不均衡。他認為,一個時點上的即時分析可以為進一步進行動態分析提供必要的准備,但如果把全部分析停留在一個時點的靜態均衡上,而忽略了時期的、過程的動態分析,那是很危險的。因此,盡管瑞典學派承襲K.維克塞爾(1851~1926)的一般均衡分析,但他們致力於將它發展為一般動態均衡理論,也就是把時點的均衡分析發展為從一均衡到另一均衡的過程分析或時期分析。林達爾在其《貨幣與資本理論的研究》(1939)中提出,傳統的靜態分析也不是完全不研究變動問題,但這種變動卻與時間因素無關而僅只是圍繞著一個均衡點而進行的,或者說是同樣經濟過程的反復發生;而動態分析所研究的變動則是一定時期內的變動或發展,是均衡移動的過程,或者說,是對各個均衡點之間的聯系的分析。
繆達爾等人還提出事前的和事後的分析方法,把一些經濟變數(如收入、儲蓄、投資、費用等)區分為事前估計、事後計算兩類,強調預期(特別是資本家的預期)對經濟過程的決定性作用,這對於資產階級動態經濟分析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所謂事前估計是指分析時期開始時預期的量,是屬於推動動態過程向前發展的預期問題;所謂事後計算,是指時期結束時已實現的量,是屬於動態過程已實現的結果問題。據說,這種動態分析方法由於引進了時間因素,就能說明用靜態分析方法所無法說明的某些現實經濟過程。例如,J.M.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所提出的儲蓄等於投資的原理,如果不考慮其間經歷一個相互調整的時間間隔,便令人費解,以致西方經濟學界曾長期為之爭論不休。如果採取事前和事後的分析方法,便會看到:儲蓄與投資之間,在數額上雖相等,但並不意味著處於均衡,因為在時期開始時存在著支出(消費或投資)時間滯緩或生產時間滯緩的現象,使得儲蓄和投資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是均衡的;只有在經過一段時間,克服了各種滯緩現象之後,儲蓄和投資才在某一時點達到均衡狀態,所以,二者的均衡是事後的。林達爾正是在這種事前、事後的分析方法的基礎上,不僅提出動態經濟理論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①對現實的社會經濟條件的研究,②對經濟計劃的研究,③對經濟發展和增長的研究;而且還建立動態序列模式,把經濟動態過程劃分為若干相繼的短時期,進行期間分析。倫德堡在《經濟擴展理論研究》(1937)中進一步運用這種期間分析法,具體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波動和經濟增長問題。
希克斯的靜態和動態觀 英國經濟學家J.R.希克斯(1904~ )在《價值與資本;對經濟理論若干基本原理的研究》(1939)一書中也主張以是否考慮時間因素作為劃分靜態經濟學與動態經濟學的分界線,認為經濟理論中毋須給變數標明日期的那一部分稱之為靜態經濟學,而必須標明時期的那一部分稱之為動態經濟學。他認為,靜態分析只是把經濟體系作為一個互相依賴的市場網來考慮,但這不夠,還應該採取動態分析,把它同時也作為一個時間過程來考慮。不過,他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摒棄靜態分析方法,因為一個不斷發生變動的動態過程中可以包含有一系列的暫時均衡,只是新的暫時均衡不同於前一個暫時均衡,所以在動態的領域內仍然能使用均衡分析方法。他認為應該把靜止狀態看作是動態體系中的一個特殊情況,並試圖利用靜態均衡分析方法來建立一個包括時間因素在內的動態均衡體系。他很強調預期在動態過程中的作用,例如,他認為,左右當前產量的,主要不是當前的價格,而是人們過去對該產品的需求與價格的預期,而不論這個預期是對還是錯。
哈羅德的靜態和動態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學家R.F.哈羅德(1900~1978)在《動態經濟學導論:經濟理論最近的若干發展及其在政策中的應用》(1948)、《動態經濟學》(1973)中提出了另一個區分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的標准。他不同意希克斯把經濟變數是否註明時期作為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的區分標准,而提出應以變動是否具有連續性作為區分標准。事實上,靜態分析固然與休止狀態相聯系,但靜態分析並非完全排除對變動的分析。例如,有些人注重的是決定著均衡狀態的某一個或某幾個變數發生一次性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只關心變化的前後而不分析變化的過程。這種研究一次性變化的分析方法,乃是所謂比較靜態分析方法,而與研究連續性變化及其過程的動態經濟分析很不相同。所以,哈羅德提出應以變動的連續性作為動態經濟分析的特徵,是有其一定意義的。他在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論的基礎上,把時間因素引進凱恩斯關於儲蓄-投資的分析中來,用按比率分析的方法來取代凱恩斯的按水平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如何實現持續的、穩步的經濟增長的「模式」,企圖在把凱恩斯理論動態化的基礎上建立動態經濟學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英國哈羅德與美國E.D.多馬(1914~)分別提出相似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增長理論與模式以來,涌現出各式各樣的經濟增長理論與模式。經濟增長理論與模式的發展,成了戰後動態經濟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動態經濟學的這種發展並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戰後經濟危機和失業的威脅下,適應西方經濟為謀求「充分就業」、「穩步增長」以平抑周期性經濟波動的迫切需要而發展起來的。與此同時,靜態分析仍然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析方法,以A.馬歇爾「均衡理論」為代表的靜態經濟理論依然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鮑莫爾論靜態經濟與動態經濟之間的聯系 美國經濟學家W.J.鮑莫爾(1922~ )曾設計一立體圖式,企圖把靜態經濟和動態經濟二者綜合起來加以解說。這個圖式由三軸組成。z軸表價格,x軸表時間,y軸表數量。假設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供給、需求、價格都隨著時間的進行而不斷地變動和相互調整,則圖中的曲面D1D2D3D4便可代表在每個不同瞬間和不同價格水平下消費者對該產品的需求量,而圖中的另一曲面S1S2S3S4便可代表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價格水平下生產者可能生產或提供的產品數量。供給與需求在不同時間下處於均衡的歷程,也就是在不同時間下導致供給與需求趨於一致的均衡價格在時間過程中的歷程,即由不同時點上應有的供求均衡點聯成的曲線E E′來表示;而這條E E′線也就是兩個曲面(需求曲面 D1D2D3D4和供給曲面S1S2S3S4相交的曲線。這類將時間因素(時間軸 x)引進到供求關系中來的雙曲面的經濟分析,可稱之為動態經濟分析。反之,若將時間因素(時間軸x)摒除掉,在x軸上取一時點t,並在t點上取一個與時間軸x垂直的橫切面,這個橫切面實際上是由價格軸z和數量軸y組成的平面,平面上得兩條曲線:需求曲線D3D2和供給曲線S2S3。這個平面雙曲線圖形所呈現的,便是在一特定時點 t上的靜態經濟分析。鮑莫爾試圖用這個雙曲面圖形和雙曲線圖形,來分別說明動態經濟分析和靜態經濟分析的區別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 有的經濟學者認為,靜態與動態之間的關系可作如下說明:①從動態理論中抽掉與時間有關的因素(如各種變數的預期值、時延、序列、變動率、累積量、預期等)就是靜態理論。②靜態理論是動態理論的一種特例,只要使「動態化因素」等於零,就可變動態關系為靜態關系。
簡評 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作為進行時點分析和時期分析或過程分析的兩種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分析方法,是有用的分析工具。它們可以在不同的理論指導下加以運用。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指導下運用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方法,有助於改進經濟分析的質量。西方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是靜態分析方法和動態分析方法分別與資產階級庸俗經濟理論相結合的產物。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作為一種靜態經濟理論,則是靜態分析方法與邊際效用論,生產費用論等庸俗理論相結合的產物;而哈羅德的動態經濟學,則是動態分析方法與凱恩斯理論相結合的產物。對待這類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的理論,應該進行有批判的分析。
G. 經濟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徵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法、個量與總量分析法等。
一、實證分析法:
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法來自於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在運用實證分析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時,就是要提出用於解釋事實的理論,並以此為根據作出預測。這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所謂邊際,就是額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個單位或最後一個單位。在經濟學分析中,簡單地說,邊際是指對原有經濟總量的每一次增加或減少。嚴格地說,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慮經濟體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分析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對與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個經濟體系的各個市場、各種商品的供求同時達到均衡的條件與變化的方法。
四、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變動過程,在假定各種條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條件的方法。
比較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H. 經濟模型的分析方法有有幾種 參數分析 動態分析
經濟模型的分析方法有3種__蔡_治觥⒈冉暇蔡_治齪投__治
一,1、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規范分析是從一定的社會價值判斷標准出發,根據這些標准,對一個經濟體系的運行進行評價,並進一步說明一個經濟體系應當怎樣運行,以及為此提出相應的經濟政策。簡言之,規范經濟學回答了「應當是什麼」的問題。實證分析研究實際經濟體系是怎樣運行的,它對經濟行為做出有關的假設,根據假設分析和陳述經濟行為及其後果,並試圖對結論進行檢驗。簡言之,實證經濟學回答了「是什麼」的問題。
二,2、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靜態分析: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自變數是已知和固定的,來考察因變數達到均衡狀態的條件和在均衡狀態下的情況。比較靜態分析:對變化前後自變數條件下的因變數進行比較,但不考察從原均衡狀態到新均衡狀態的變化過程。動態分析:在引進時間變化序列的基礎上,研究不同時點上的變數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狀態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時間變化過程中均衡狀態的實際變化過程。
三,3、均衡分析和邊際分析在經濟分析中,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態:各個經濟決策主體(如消費者、廠商等)所做出的決策正好相容,並且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個人都不願意再調整自己的決策,從而不再改變其經濟行為。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在均衡狀態下,當事人決策的最優化是通過邊際分析實現的。
四,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建立經濟模型。所謂研究方法,是針對目的來說的。我們想要解釋世界上存在的一些「stylized facts」(典型化事實),並且相信,知道了這些事實發生的機制將有助於推動社會向我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於是經濟學家以數學為工具,用建立模型的方式模擬現實,這就是經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