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一年級上學期第一次學的文章能翻譯一下嗎
我認為學齡前的孩子的教育應以習慣的養成為主。其他方面就是應該讓孩子在古代經典方面多下功夫。大人要為孩子多讀這方面的典籍,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在經典文化中,對其一生成長都有很多益處。推薦一篇文章給你看(雖然你的孩子還小,但開始這樣的學習卻並不算早)——
歷史經驗表明,一個人在幼年時就受到中國文化元典精神的熏陶所種下的智慧種子,不僅有利於智力開發從而理解性的學習能力的提高,而且具有扎實的語言文化功底,從而對以後的成長和事業的成就具有重要作用。近現代以來的國學大師、思想文化界的巨擘名人(即使是激烈批判否定傳統文化者流如胡適、魯迅們,也是從小就熟讀四書五經,深受民族文化乳養的),乃至自然科學家(如氣象學家竺可楨、數學家陳省身、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等)在年輕時期就能取得很高的學術成就,無一不是得益於早年讀經教育所奠定的深厚的文化基礎。因此,我們認為素質教育必須從兒童誦讀文化經典開始。其理由有三:
第一、這是教育規律本身的要求。根據現代腦科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人在六歲之前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十二歲之前次之。十三歲之後天生的記憶能力就逐漸衰退,而理解能力卻逐步增強了。我們對兒童的早期教育,應當遵循這一科學規律。十二歲之前的教學內容應以記憶為主,十三歲即進入初中階段以後,再逐步增加以理解為主的教學內容。實踐證明,這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現在照搬西方教育模式在小學階段就注重理解性內容的教學,卻是戕害兒童,使他們從小就視學習為畏途,以讀書為苦,從而厭學、逃學的重要原因。中國傳統的誦讀經典的教育方法與現在的西式教育模式相比,孰優孰劣?我們還是看看過來人是怎麼說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和主張廢止兒童讀經、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始作俑者胡適先生,在晚年的自傳回憶中頗為自鳴得意地宣稱由他「策動的這項運動」,「於1920年,在那個守舊政府教育部明令(支持)之下得到了勝利」。但是,他的學生唐德剛先生作為親身經歷了那場運動的過來人,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這場推行白話文運動——尤其是以白話文為中小學「教育工具」這一點——其建設性和破壞性究竟孰輕孰重,最好還是讓在這個運動影響最重的時期受中小學教育的過來人,來現身說法,因為他們是這場「教育實驗」中的「實驗豚鼠」(guinea pig)。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禍是福,親身感受,最為真切。
筆者不敏,便生在「禍福身受」這一輩之中。…請先從個人親身的感受說起:筆者本人就是胡先生所稱許的當年在「新學制」之下受教育的「小學生」之一,不幸我是個鄉下孩子。那時最近的「國民小學」距我家也在十里之外。上不了公立小學,就只好留在家裡,在祖父延師設立的「改良私塾」上學,由塾師分授英、漢、算三門功課。
先祖原是位「革命黨」,後來又是陳獨秀的好友和崇拜者。因而他在家裡一旦當政,便把祖宗留下的封建稱呼、磕頭儀式,全部豁免。可是他對我們這個「改良私塾」里的「漢文」一課的教學卻十分「反動」:他規定我們要背誦短篇的古文選讀,作文也以文言文為主,不許用白話。
啟蒙之後,筆者便在這個改良私塾之內,被「改良」了有七八年之久。我們的「漢文」也就從「床前明月光」,一直背誦到「若稽古帝堯」。最後連《左傳選萃》到《史記菁華錄》也能整本的背。那些故事都有趣而易解。我的同班「同學」,除了兩三位「實在念不進去」的表姊表弟外,大多數的孩子均不以為苦。最後在家中長輩的「物質刺激」之下,竟然也主動讀起《通鑒》、《文選》等大部頭書來。
在我十二歲的那一年春天,家人為要送我們投考初中,乃把我和兩位同年的表兄送入附近一所小學。插班入六年級下學期,以便取得一張「小學文憑」。
這所小學是兩位留美鄉紳籌款設立的。全校一半是新建的西式樓房,操場上「足籃排網」一應俱全,校舍內「圖書館」、「實驗室」也應有盡有。筆者等三個土孩子初入此「洋學堂」,真是眼花繚亂,自慚土氣熏人。
我記得我們小學之中國語班所用的教材,便是適之先生在本文中所說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我清楚地記得,我所上的第一堂國語課,便是一位黃慰先老師教的,有關「早晨和雄雞」的白話詩。那首詩的開頭幾句似乎是這樣的:
喔喔喔,白月照黑屋……
喔喔喔,只聽富人笑,哪聞窮人哭……
喔喔喔,……
喔喔喔,……
那時,表兄和我雖然都已經能背誦全篇《項羽本紀》(約9000餘字——引者注),但是上國語班時,我們三人還是和其他六年級「同學」一起,大喔而特喔。
在我們這個「畢業班」樓下那一間便是「初小一年級班」。他們的國語課,我還記得幾句:
叮當叮,上午8點鍾——了!
我們上學去。
叮當叮,下午3點鍾——了!
我們放學回。
那時的小學生們念國語還有朗誦的習慣。所以早晨上「晨課」,晚間上「自習」,只聽見全樓上下幾十個孩子們,一邊「喔喔喔……」,一邊「叮當叮……」,好不熱鬧!
小學畢業後,表兄和我又考進了當地的初中。我記得初一國文班上也有一篇,大概是胡適之先生北大里「成熟的學生」所翻譯的,俄國盲詩人艾羅先珂所寫的《時光老人》。我也記得其中幾句好像是:
時光老人,嘀嗒、嘀嗒,
嘀嗒、嘀嗒,
無必要,莫奔跑……
表兄和我又在這國文班上,「嘀嗒、嘀嗒」了一學年。[1]
在過來人現身說法的歷史事實面前,新文化運動的功過是非、兩種教育制度的孰優孰劣,立見分曉,一切言語的爭辯都是蒼白無力而多餘的。
第二,教育實踐引發的思考。廢止中國傳統的誦讀經典教育,照搬西方教育模式;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盲目荒唐舉措,已經耽誤了幾代中國人,製造了可怕的文化沙漠。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很多社會有識之士,甚至佛教界的人士,在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後,都在不計任何報酬地為推廣兒童誦讀經典活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為弘揚民族文化默默無聞地作奉獻,精神十分感人。據有關信息,在南懷瑾先生倡導下的 「傳統文化斷層再造工程」,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由台灣學人王才貴、蔡續禮等人運作推廣的兒童讀經典活動,先後在台灣、香港、大陸,以及東南亞和歐美等一切有華人的地方,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參加兒童已達數百萬、上千萬。一些從事幼兒或小學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嘗試著在現有的教育體制內進行補苴罅漏式的經典誦讀的教學實驗,然而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可喜成績。筆者所在地蚌埠市有一位小學老師從2003年秋天開始在其所帶的班級(四年級)進行兒童誦讀經典的試驗,每天只用放學前的5 —10分鍾時間誦讀一到兩章,一學期下來,全班同學都能把《老子》全部背下來;有的背了七遍。從2004年春第二學期開始到暑假前,學生背誦的速度出現了驚人的飛躍,全班同學將《論語》、《大學》、《中庸》已全部背完,有的學生還背會了幾百首唐詩宋詞。而這個班不僅因此而各門功課成績都名列前茅,而且在精神氣質方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待人接物、舉止言談等方面前後判若兩人。
這里,我們不妨引用這個班的學生在讀誦經典後所寫的作文,來解讀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一位同學在作文中寫道:「讀完經典《老子》的我,增添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新知識,領悟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書中有這么一句話:『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思是這樣的:善良的人你對他好,他就會變得更加善良,殘忍的人你也不計前嫌地善待他,他也會因為你的感染而變得善良起來,那麼你才是真正善良的人;講信用的人你對他講信用,她就會變得更加守信,不講信用的人你也去對她講信用,她就會因為你的熏陶而變得講信用,那麼,你才會是個真正守信的人。老子這幾句話說的多在理啊!生活中,大家如果都能這樣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關心,多一份寬容,那麼,世界不就會變得更加美好嗎?每個人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它對周圍的人是否有影響。」還有一位同學寫道:「《老子三十章》說『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是說你若發動戰爭,當地一定會造到災難。告訴人們不要隨意發動戰爭,不能做損害別人的事。啊,在這些古文經典中,我學會了各種做人的道理,我要把這些書推薦給大人們,幫助他們『復歸於嬰兒』」。從孩子們這些稚氣質朴的語言中,大人們難道不應當領悟和學習點什麼嗎?
然而,對兒童誦讀經典教育,人們卻褒貶不一,毀譽紛紛。一些家長和教師最主要的擔心,就是覺得文言文經典文字佶屈聱牙、晦澀難懂,怕孩子讀不懂;或者是怕耽誤學業,影響考試成績;甚至認為這樣做不夠與時俱進,是復古倒退。這種擔心正表明,家長和老師是在用成人的思維方式看待兒童的學習,既不懂教育心理學,也不明白文化精神需要在人生磨歷中去涵泳領悟的道理,更不懂得誦讀傳統文化經典對於開發兒童智力的重大作用和深層奧秘。
第三,中華民族的發展機遇提出的迫切要求。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世界性的「中國文化熱」到目前的「漢語熱」,都預示著中華民族振興和為全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千年一遇的機遇的到來。但是面對這一機遇,卻明顯暴露出國人准備不足的窘迫。據報道,原計劃在全世界建立一百多所孔子學院,目前已發展到五百所,有三千多萬人要求學漢語(與全世界有十億人學英語相比還是少得可憐)。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影響的擴大,學漢語的人數還會與日劇增。但我們卻派不出那麼多漢語師資。還應意識到,我們在世界各地創辦孔子學院,不只是要教外國人學漢語、識漢字,更重要的是要傳播中華文化精神,讓外國人從深層次認識和了解中國。而要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精神,如果沒有幼年的讀經功底,顯然是無法勝任的。人們從現實功利的角度強調外語教育、計算機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但卻嚴重忽視或沒有意識到傳統文化教育、民族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也是要從娃娃抓起的。近幾年,武漢大學創辦國學本科教育實驗班,並從05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創辦國學院,都是值得稱道的弘揚民族文化的舉措。但是,生源卻令人堪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民族文化經典的基礎教育,哪裡會有高層次國學研究的人才資源!
兒童通過誦讀「四書五經」、《老子》、《莊子》、《黃帝內經》以及先秦諸子等中國文化元典,在人格培養和智力開發等方面的顯著效果所顯示的傳統文化對素質教育的重大作用,已經得到兒童家長、學校老師和社會各方面的認可與好評。傳統文化經典教育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義,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傳統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也正在經歷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貳』 怎麼評價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成立,是應運而生的產物,它順應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潮流,因此從籌建之日起,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國學院將肩負起自己的歷史責任,以接續文脈、培養人才、傳承文明、弘揚國學、立足當今、走向未來為辦學思路。以傳承中華文明、宏揚國學精髓、培養國學人才和建設和諧社會等為自己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努力在傳承本國固有的悠久學術與教育傳統、構建培養創新人才體系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為推動了中華文化的振興與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作為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重點大學,在其人文社會科學許多學科保持全國領先地位的同時,為順應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潮流,在國內高校率先成立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暨國學研究院。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家國學院的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大學將全面啟動中國新形勢下的正規國學教育與研究。已經招收三百多名本科生,建立了基本的課程體系,編寫了系統的教科書,受到國內外學界的高度贊賞。在專業國學教育的基礎上,國學院也致力於在社會上推廣國學,要讓國學深入人心,為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於2005年5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2005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舉行了「國學院揭牌暨開學典禮」儀式。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等領導親臨典禮並做了重要講話。何茲全、任繼愈等國學大師和若干位學界泰斗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國學院的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大學決心以此為契機,為振興國學做出貢獻。
國學院師資源力量雄厚。學校聘請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擔任國學院院長(現為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教授),季羨林、饒宗頤、何茲全、任繼愈、葉嘉瑩五位先生任國學院學術顧問,王寧、方立天等40餘名著名學者組成了國學院的專家委員會。學院從海內外聘請調入一批著名專家學者,從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史學院、哲學院選調部分骨幹教師共同組建了國學院的基本學術團隊,學院現有在職職教師1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人,講師3人;學校還對國學院實行教師雙聘制,文史哲相關專業的教師同時受聘於國學院,構成了國學院強大的師資陣容;學院聘請傅璇琮、王炳華、韓兆琦、龐朴四位學者為特聘教授,聘請榮新江、段晴等學者為兼職教授。國學院原有的博士生導師,根據學校的統一安排,在原屬學院繼續招生。
國學院學制六年,本碩連讀,畢業授予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有志於繼續深造者,可以繼續在本院攻讀博士學位。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國學院學生從三年級開始,進入導師制,由導師引導學生盡快進入學術研究的前沿。以研究帶動學習,是國學院重要的教學方法。國學院課程設置主要有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總學分六年共180。課程以元典研讀為主,如「《論語》研讀」、「《左傳》研讀」等,此外還有「國學概論」、「海外漢學研究」等課程。
國學院有三個年級的本碩連讀學生和2006級博士研究生。2005年從人民大學在校生中遴選組建了2004(30人)級和2005級(共30人)兩個年級,2006年通過高考招收了2006級(35人)。2006級有4名博士生。國學院2004級本科生將進入碩士生階段學習,學院正在招收博士生和碩士研究生。2007年國學院將繼續招收本碩連讀學生,擴招博士生,並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叄』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怎麼樣
看一所學院怎麼樣,要看它的師資力量,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希望能夠幫到你:
學校有專任教師1700人,其中教授510人,副教授595人。學校擁有13名第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和學科評議組成員,有13名教授入選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其中,黃達擔任委員會顧問,羅國傑、曾憲義擔任委員會副主任),人數居全國高校前列;有2人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9人擔任副主任委員;15人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的稱號;先後有388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有25位專家入選中央第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家或主要成員,是全國入選人數最多的高校。 十六大以來,中國人民大學已有王利明、曾湘泉、黃衛平、許崇德、史際春、秦宣、李景治等教授8人次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作報告,是參加學者最多的高校。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於2005年5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2005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舉行了「國學院揭牌暨開學典禮」儀式。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等領導親臨典禮並做了重要講話。何茲全、任繼愈等國學大師和若干位學界泰斗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國學院的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大學決心以此為契機,為振興國學做出貢獻。 國學院師資源力量雄厚。學校聘請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擔任國學院院長(現為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教授), 季羨林、饒宗頤、何茲全、任繼愈、葉嘉瑩五位先生任國學院學術顧問,王寧、方立天等40餘名著名學者組成了國學院的專家委員會。學院從海內外聘請調入一批著名專家學者,從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史學院、哲學院選調部分骨幹教師共同組建了國學院的基本學術團隊,學院現有在職職教師1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人,講師3人;學校還對國學院實行教師雙聘制,文史哲相關專業的教師同時受聘於國學院,構成了國學院強大的師資陣容;學院聘請傅璇琮、王炳華、韓兆琦、龐朴四位學者為特聘教授,聘請榮新江、段晴等學者為兼職教授。國學院原有的博士生導師,根據學校的統一安排,在原屬學院繼續招生。 國學院學制六年,本碩連讀,畢業授予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有志於繼續深造者,可以繼續在本院攻讀博士學位。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國學院學生從三年級開始,進入導師制,由導師引導學生盡快進入學術研究的前沿。以研究帶動學習,是國學院重要的教學方法。國學院課程設置主要有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總學分六年共180。課程以元典研讀為主,如「《論語》研讀」、「《左傳》研讀」等,此外還有「國學概論」、「海外漢學研究」等課程。 目前,國學院有三個年級的本碩連讀學生和2006級博士研究生。2005年從人民大學在校生中遴選組建了2004(30人)級和2005級(共30人)兩個年級,2006年通過高考招收了2006級(35人)。2006級有4名博士生。2007年國學院將繼續招收本碩連讀學生,擴招博士生,並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肆』 都江堰國學院是公辦還是民辦
都江堰國學院是公辦。
國學院學制六年,本碩連讀,畢業授予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有志於繼續深造者,可以繼續在本院攻讀博士學位。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國學院學生從三年級開始,進入導師制,由導師引導學生盡快進入學術研究的前沿。以研究帶動學習,是國學院重要的教學方法。國學院課程設置主要有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總學分六年共180。課程以元典研讀為主,如「《論語》研讀」、「《左傳》研讀」等,此外還有「國學概論」、「海外漢學研究」等課程。
國學院有三個年級的本碩連讀學生和2006級博士研究生。2005年從人民大學在校生中遴選組建了2004(30人)級和2005級(共30人)兩個年級,2006年通過高考招收了2006級(35人)。2006級有4名博士生。國學院2004級本科生將進入碩士生階段學習,學院正在招收博士生和碩士研究生。2007年國學院將繼續招收本碩連讀學生,擴招博士生,並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伍』 教改之後考試必考的五步思想元典是哪五步
摘要 請稍等。
『陸』 中國思想元典是什麼
摘要 2、《中華元典精神》是從文化學和文[1]化史學角度對《詩經》、《易經》、《尚書》、《春秋》、三《禮》以及《論語》、《墨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等中華元典作了扼要的文本考察,進而用詮釋學方法觀照中華元典包藏的基本精神怎樣在歷史長河中被反復闡揚、重新刻勒,並考究了中華元典精神遵循「文化重演律」,實現近代轉換的辯證歷程,以及這種轉換著的元典精神在中國近代化運動中所發揮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