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皮亞傑經典研究方法

皮亞傑經典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14 08:06:03

㈠ 皮亞傑有哪些理論

一、發生認識論
(一)發生認識論的內涵
皮亞傑給發生認識論下的定義是「發生認識論就是企圖根據認識的歷史、它的社會根源以及認識所依據的概念與運算的心理起源,藉以解釋知識,尤其是科學知識。」
簡單來說,發生認識論就是研究心理起源的學說,其任務就是研究知識增長的心理機制。廣義的發生認識論包含認識的歷史發展和個人發生,狹義的發生認識論僅包括個體認識的發生。
(二)發生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1)認識發生的生物學基礎
皮亞傑認為認識論問題都必須從生物學方面加以考慮。從發生認識論的觀點來看,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心理發生只有在它的機體根源被揭露以後才能為人所理解。所以,研究發生認識論的生物學根源理論,對於准確地理解發生認識論是必不可少的。

(2)認識的心理發生
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既反對先天論,也反對學習被動論。他根據自己對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提出了認識的心理發生論。
皮亞傑認為認識的心理發生既不是來自先天的遺傳,也不是來自對客體的知覺,而是在動作中產生的。
(3)認識發生的結構主義觀
結構主義是皮亞傑從認識形成的心理結構方面來說明認識的發生和發展。
(4)認識發生的建構主義觀
皮亞傑認為,認識不僅具有結構,同時認識的發生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不斷建構的過程。他認為,認識的獲得需要把結構主義與建構主義緊密的結合起來,每一個結構都是心理發生的結果,而心理發生就是從一個較初級的結構過渡到一個不那麼初級的結構。

為了更好地說明生物進化的機制,皮亞傑用生物學的表型復制理論來說明認識的發生,發展,闡明內因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生物學上的概念和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認識論上的概念兩者之間十分密切的關系。

二、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理論
(一)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徵
皮亞傑不僅認為主體的動作或運算在不斷地演變成一定的認知結構,而且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由於認知結構水平的不同而表現出明顯的階段特徵。第一是兒童心理發展有階段性;第二是階段出現的先後次序是恆定不變的;第三是一個階段的結構是在前一個階段的結構基礎上形成的,形成的結果又為下一個階段的結構提供條件;第四是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准備期和完成期。

(二)心理發展的階段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過程可以劃分為四個主要階段:感知運動階段(sensorimotor stage)、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和形式運算階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㈡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皮亞傑採用什麼方法研究兒童

橫斷研究、縱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雙生子研究等等吧,皮亞傑一般都是用實驗法,比如客體永久實驗、三山實驗、兩難情境研究等等吧

㈢ 皮亞傑理論有哪些

皮亞傑理論有哪些?皮亞傑的理論著作有《智力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皮亞傑開辟了心理學研究的新途徑,是「發生認識論」的開創者,「發生認識論」中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將兒童發展階段分為:感覺運動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和形式運思期,雖然不同的兒童以不同的發展速度經歷這幾個階段,但是都不可能跳過某一個發展階段。一、 皮亞傑生平及主要著作
讓·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創始人。1896年出生於瑞士若沙特,一生都居住在瑞士。
1918年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時才剛剛22歲,這時主要興趣在生物學,他根據觀察淡水軟體動物的各種適應變異,出版了一些報告,研究生態學和適應問題,發展了他的中心論題。適應是建立在有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不斷取得平衡的基礎之上。在更原始的物種中,這種適應是生理的和行為的,而人則以相互作用的活動擴大了知識。出版了《生物學與知識》一書。
後來,皮亞傑開始研究心理學,1919-1921年在巴黎亨利·西蒙領導下的「比納實驗室」工作。1921年,被指派到日內瓦盧梭學院工作(後來改為日內瓦大學國際研究所), 1924年起任日內瓦大學教授。皮亞傑在1933-1971年一直擔任所長,先後當選為瑞士心理學會、法語國家心理科學聯合會主席,1954年任第14屆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主席。此外,皮亞傑還長期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領導下的國際教育局局長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之職。皮亞傑還是多國著名大學的名譽博士或名譽教授。
為了致力於研究發生認識論,皮亞傑於1955年在日內瓦創建了「國際發生認識論中心」並任主任,集合各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邏輯學家、數學家、語言學家和控制論學者研究發生認識論,對於兒童各類概念以及知識形成的過程和發展進行多學科的深入研究。
皮亞傑早期研究兒童語言和思維等認識的發展,並從此入手,最後創立了發生認識論,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獻。因其學識淵博和貢獻卓越,他於1968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的心理學卓越貢獻獎,1977年又獲該會桑代克獎以表彰他對教育心理學的貢獻。1972年於荷蘭獲得榮譽地位相當於諾貝爾獎的「伊拉斯姆士」獎金。1976年退休不再擔任教學工作,1980年逝世。

㈣ 皮亞傑三大理論有哪些

皮亞傑三大理論有: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皮亞傑道德發展理論、皮亞傑建構主義理論。

皮亞傑將兒童思維的發展劃分為四個大的年齡階段。這四個階段分別是:

1.感知運動階段(從出生到兩歲左右)。

這一階段是思維的萌芽期,是以後發展的基礎。皮亞傑認為這一階段的心理發展決定著未來心理演進的整個過程。

2.前運演階段(兩歲左右到六七歲左右)。

這一階段又稱前邏輯階段,這時兒童開始以符號作為中介來描述外部世界,表現在兒童的延緩模仿、想像或游戲之中。

3.具體運演階段(從六七歲左右到十一二歲左右)。

在這個階段,兒童已有了一般的邏輯結構。

4.形式運演階段(十一二歲左右到十四五歲左右)。

此時兒童的智慧發展趨於成熟,思維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體內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維具有更大靈活性。

發展

皮亞傑的理論產生於20年代,到50年代已完全成熟,並風行於全世界。很多兒童心理學工作者對皮亞傑理論進行了研究,並對他的實驗進行了重復性的檢驗。據估計,僅僅關於「守恆」一項內容的重復,驗證實驗就達3000次以上。這種情況就使得皮亞傑理論有了新的進展。

促使皮亞傑理論獲得新的進展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現有三個,這三個均可稱為新皮亞傑主義。

㈤ 發展心理學:皮亞傑的相互作用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謝謝!

皮阿傑通過觀察和實驗工作來研究兒童的心理發展。他研究了思維、感知、語言、智慧的發展,甚至還研究了兒童的因果和道德概念的產生。他堅決主張人的心理的發展(或認識的發展)是嬰兒和他的物質世界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經總結:
1.他的一般原則包括:
(1)組織(不斷地把簡單的系統或圖式整合成更復雜的);
(2)平衡(在這些不斷整合過程後面的內驅力);
(3)適應,它包含兩個過程:同化(從環境中吸收那些能夠有效地和現有圖式結合的東西到心理的組織中來)和調節(當新刺激不能被同化時改造現有的圖式和創造新的圖式)。
2,在皮阿傑的學說中,認識發展可被視為一系列連續的階段。最粗略的階段是:
(1)感覺運動階段,在此期間出現了先天的反射的整合和一個穩定物體的概念;
(2)具體運算階段,包括符號思維能力的開始以及語言和守恆能力的發展;
(3)形式運算階段,在此期間成人抽象思維能力終於產生了。
3.一般來說,這些階段是按不變的順序一個接一個地出現,而且在一個特定的文化中的所有兒童差不多是在同一年齡時達到的。然而,在不同的社會中,這些階段的出現時間都有實質性的個別差異。
4.對某種能力,專門訓練能夠加速心理的發展,至少是能達到某一種程度,
但是這種訓練效果的普遍性和范圍仍然在繼續研究中。
例如他所說的組織,就是說心理生活是由簡單元素之間或圖式之間日益增加的相互關系而建立起來的。這些元素或圖式結合起來,形成新的而且越來越復雜的圖式。
又如他所說的感覺運動階段,即從出生到大約兩歲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嬰兒的心理組織是從很少幾個天生的反射反應建立起來的,而這些反射反應就是他的心理發展的起點。
皮阿傑的學說對《知覺生長模型》理論的貢獻不少。例如,《知覺生長模型》中的「信息痕跡」與他所說的簡單元素相類似;「表象」與他所說的圖式相類似;「知覺單元」和「知識結構」的成長過程也是從簡單開始,逐漸形成新的、越來越復雜的結構。

㈥ 皮亞傑採用什麼來研究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

皮亞傑用對偶故事法以及兒童對游戲規則的認識來研究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通過對偶故事法,可以對兒童是否具有道德意識和判斷的依據,對兒童道德判斷階段進行劃分。

㈦ 讓·皮亞傑做過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讓·皮亞傑做過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隨著時代地進步,人們生活要求的提高,生活壓力的增大。很多人的心理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而且是屬於那種表面看起來如無其事,而心理卻是千軍萬馬的奔潰。所以說我們就得從孩子說起,避免成年後遇到相類似的問題,讓我們對自己有更好的認知,提高發展水平。

記得上心理課的時候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是我們這些女孩子特別喜歡的一個項目呢。我們反復的研究練習,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用在我們自己的生活當中。其實生活中的媽媽們也是可以和孩子玩這個游戲的呢!

㈧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是用的什麼研究方法

臨床法研究。
皮亞傑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兒童主動探索和操縱環境的結果,學習是兒童進行發明與發現的過程。他認為教育的真正目的並非增加兒童的知識,而是設置充滿智慧刺激的環境,讓兒童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這意味著我們在教育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要把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相反,要設法向兒童呈現一些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具有挑戰性的材料,並允許兒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
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是呈階段性的,處於不同認知發展階段的兒童其認識和解釋事物的方式與成人是有別的。因此要了解並根據兒童的認知方式設計教學,如果忽視兒童的成長狀態,一味按照成人的想法,只會給兒童帶來壓力和挫折,讓他們感到學習是一件痛苦而不是有趣的事,扼殺了兒童學習的慾望與好奇心。
皮亞傑對認知發展階段的劃分是以個體認知方式而非年齡為標準的,個體認知發展的速率是不同的,有快有慢,並不是同樣年齡的兒童其認知水平就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皮亞傑很重視社會交往對兒童認知發展的作用。他認為與同伴一起學習,相互討論,使兒童有機會了解別人的想法,特別是當他人的想法與自己不同時,會激發兒童進行思考,因為同伴間地位平等,兒童不會簡單地接受對方的想法,而試圖通過比較、權衡進而自己得出結論,這對兒童的去自我中心性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常扮演權威的角色,兒童會養成被動接受「正確」答案的習慣,喪失了自主探索的機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而不是給予,同時應多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

㈨ 皮亞傑什麼派,有什麼學說

皮亞傑是日內瓦學派,學說有《發生認識論導論》,《生物學與認知》。

讓·皮亞傑(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男,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一生留給後人60多本專著、500多篇論文,他曾到過許多國家講學,獲得幾十個名譽博士、榮譽教授和榮譽科學院士的稱號。

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9)皮亞傑經典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皮亞傑是一個結構主義的心理學家,他提出心理發展的結構問題。

他首先認為心理結構的發展涉及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圖式就是動作的結構和組織,這些動作在相同或類似環境中由於不斷重復得到遷移或概括。主體為什麼會對環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這是因為每個主題的圖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內在因素去同化這種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

圖式最初來自先天遺傳,以後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圖式不斷地得到改變,不斷地豐富起來,也就是說,低級的動作圖式,經過同化、順應、平衡而逐步結構出新的圖式。同化與順應是適應的兩種形式。而同化和順應既是相互對立的,又是彼此聯系的。

皮亞傑認為,同化只是數量上的變化,不能引起圖式的改變和創新;而順應則是質量上的變化,促進創立新圖式或調整原有圖式。平衡,既是發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結構。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順應作用兩種機能的平衡。

新的暫時的平衡,並不是絕對靜止或終結,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為另一較高水平的平衡運動的開始。不斷發展著的平衡狀態,就是整個心理的發展過程。

閱讀全文

與皮亞傑經典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績效考核的內容和方法有哪些 瀏覽:17
最簡單的技術升壓方法 瀏覽:523
民航商業方法類知識產權有哪些 瀏覽:882
bbs的使用方法 瀏覽:980
mac版優酷下載的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61
蘋果7揚聲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97
河北美術計算方法有哪些 瀏覽:816
新風管風量計算方法 瀏覽:427
電燈遙控器電池安裝方法 瀏覽:600
金珠的檢測方法 瀏覽:328
水波的計算方法 瀏覽:591
木耳怎麼保存方法 瀏覽:650
論文常見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瀏覽:73
拔自己的牙有什麼方法 瀏覽:129
電腦裁線機操作方法 瀏覽:522
水泵葉輪外圓磨損的修理方法如何 瀏覽:97
文竹的養殖方法大全圖片 瀏覽:29
hiv快速檢測方法及應用 瀏覽:397
教學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初中美術 瀏覽:201
單腿獨立站不穩怎麼破方法來了 瀏覽: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