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學習者特徵分析
導讀:學習者特徵分析
1. 是什麼?(什麼是學習者特徵?有哪些特徵?)
2. 為什麼?(為什麼要分析?----教學要素、教學影響)
3. 如何做?(分析、獲得----「匹配」依據)
4. 新技術下的特徵有哪些?(或有什麼要求?---學習力)
5. 兩性分析:共性----指導群體教學;差異性----指導個別化教學
6. 分析的主要內容:知識水平、認知水平、能力水平、動機態度、學習方式(習慣)
7. 理念:以人為本,特徵匹配,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多樣性,摒棄「標准化」教學。
3.1 學習者起點能力分析
3.1.1 學習者認知能力(水平)特徵分析
1. 價值觀念(僅為個人觀點)
這是個學習者的價值標準的問題。 如:什麼是學習?什麼教學方式好?為什麼師生不能「心有靈犀」?----因為這是(教學)對話的前提,這也正是教師最難以把握的地方,不然,孔子也不會說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感慨。----如何能達到教學的激盪共鳴?
問題:教師如何走進學生的世界?然後如何把他們領出來?(不喝牛奶,就要吃方便麵) generation gap ?繼承發楊?拋棄?多元化?還是缺失?過去的師生關系?
2. 認知發展四階段理論(皮亞傑)
(1)感知運動階段(Apperceive Movement Stage)
(2)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
①集中傾向性(Perceptual Centration):單維度、非守恆;
②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思維單向性;
③自我中心(autism ):主觀主義---(說不清)(書:ego centrism)
(3)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
①具有了心理操作能力,但局限於具體事物和過去的經驗;
②抽象能力水平低,具體思維;(數學、物理學習不行);
③具體—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不能獨立解決復雜的問題(初中階段)
(4)形式運算階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歲)
①假設-演繹思維,根據情境進行思維;
②抽象思維;
③系統思維;
問題:
大學生(一年級)需要有哪些轉變?
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問題
①思維方式:辯證觀點,兼容性,批判性,系統思考。
②學習方式:自主、研究、規劃、設計
③生活方式: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
④世界觀:完善。做人,做事(得體?)
大學生智能和情感發展的一般特徵:
大學生在智能發展上呈現出進一步成熟的一系列特徵。他們的思維有了更高的抽象性和理論性,並由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向辯證邏輯思維發展;他們觀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統性進一步增強,並能掌握事物本質屬性的細節特徵;思維的組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獨立性更為加強;注意更為穩定,集中注意的范圍也進一步擴大。
大學生在情感方面已有更明確的價值觀念,社會參與意識很強,深信自己的力量能加速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學習動機傾向於信念型;自我調控也已建立在日趨穩定的人格基礎上。
中國教育技術標准中基本要求對照
學生
教師
管理者
教育技術職業人員
Ⅰ
掌握相關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掌握相關技術的知識和技能
掌握相關技術的知識和技能
掌握相關技術的知識和技能
Ⅱ
運用技術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運用技術優化教與學的過程
運用技術優化育人環境
運用技術支持教學資源和環境的建設
Ⅲ
運用技術與他人進行合作與交流
運用技術改進教與學的評價
運用技術支持教與學的活動
運用技術支持教學過程的優化
Ⅳ
運用技術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
運用技術提高教與學的績效
運用技術加強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運用技術支持信息化管理
Ⅴ
具有信息意識,懂得與技術相關的社會責任
具有信息意識,遵守與技術相關的社會倫理道德、法律和法規
具有信息意識,遵守與技術相關的社會倫理道德、法律和法規
具有強烈的信息意識,自覺承擔與技術相關的社會責任
高等學校學生教育技術標准
①了解技術發展的前沿,熟悉各種技術設備的使用和功效並能決定所需信息的種類和程度。(Ⅰ、Ⅲ)
②能高效地利用技術獲取所需信息,進行研究性學習,形成自己的見解。(Ⅰ、Ⅱ)
③能高效的利用網路和各種信息源獲取與專業有關的資源,能合理評價所選資源,並能批判性的借鑒和使用,進行創新性研究。(Ⅳ、V)
④能利用各種媒體了解和探討專業目前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能與他人交流學術見解。(Ⅱ、Ⅲ)
⑤能利用各種媒體(尤其是網路)展示自己的作品,觀點鮮明,善於與他人進行交流;並能積極的使用技術創造性的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Ⅲ、Ⅳ)
⑥具有很強的信息意識,能合法地使用技術,懂得在信息技術使用中所產生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問題,並能自覺遵守相關公德和法律。(V)
3.1.2 學習者認知結構特徵分析
1.認知結構和認知結構變數
(1)有意義學習:與認知結構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奧蘇貝爾提出,進行有意義學習必須具備的三個前提條件:
① 學習材料本身必須具備邏輯意義;
② 學習者必須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③ 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必須有同化新知識的原有的適當觀念。
凱恩夫婦指出,學習就是要「創造聯結」----《創造聯結:教學與人腦》,有意義學習的三要素:
① 精心編排的浸潤狀態:真實生活(如認識一個城市)
② 放鬆的警覺:高度挑戰、低威脅
③ 積極加工:知道為什麼這么做
(2)認知結構:知識的數量、質量、組織結構。影響新的有意義學習的發生與保持。
(3)認知結構變數:(分析認知結構的三個特性)
① 可利用性:能否提供認知支持?
② 可分辨性:原有結構是否好?能區分新知識?
③ 穩固性:原有觀念是否穩定?
2.判斷、培養認知結構技術----概念圖
① 評價工具
② 教學工具
③ 學習工具
④ 思維工具
⑤ 策略工具
⑥ 知識顯性化工具
⑦ 知識管理工具
⑧ 交流工具
⑨
認識字母
認識詞
知道詞的不同
辨別動詞
辨別名詞
其它類詞
教學起點
認知結構形成工具
3.1.3 學習者特定的知識和能力基礎特徵分析
知識和能力基礎:是指與新學習相關的知識、能力起點,這就是教學起點,一般通過測試、訪談、觀察獲得。
3.2 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學習風格
在學習者特徵中,有些是直接影響認識過程,而有些是間接作用,如態度、動機、學習風格等。
3.2.1 學習者學習態度分析
分析的方面:
① 對學習的整體態度
② 對本教學內容態度
③ 對具體教師的態度
㈡ 學習者的特徵分析是什麼
學習者特徵分析就是教師在教學設計的前期分析階段,對學習者具有的認知的、情感的、社會的等特徵進行深入的分析。
學習者分析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准備情況極其學習風格,為學習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學習目標的闡明、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方法與媒體的選用等教學外因條件適合學習者的內因條件提供依據,從而使教學真正促進學習者智力和能力的發展。
需要分析的學習者特徵包括如下幾個維度。
1、起點水平
任何一個學習者在學習時都是把他原來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帶入新的學習過程中的,因此,教學系統設計者必須了解學習者原有的知識和技能,我們稱之為起點能力水平或起點能力。
2、認知結構
所謂認知結構,就是指學生現有知識的數量、清晰度和組織結構,它是由學生眼下能回想起來的事實、概念、命題、理論等構成的。
原有的認知結構是影響新的有意義學習與保持的關鍵因素,即有意義學習的發生與習得意義的保持的效果都會受到學習者認知結構特徵的影響。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穩固性是三個最重要的認知結構變數。
3、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即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認知水平和態度,對教學傳遞系統的態度或喜好,這對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等都有重要的影響。
㈢ 學習者特徵分析都包括哪些方面
學習者特徵分析通常包括以下五方面:
(1)起點水平分析。
了解學習者原有的知識基礎及其在進入新內容學習以前所掌握的和學習目標有關的技能。對於起點水平的分析,可以採用測驗的方式。
(2)認知結構分析。
(3)學習態度分析。
了解學習者對於要學的內容所持它的某種態度以及對於提供教學的學校和教師的態度等。判斷學習者的態度時,經常用的方法是態度問卷量表。此外,觀察、訪談等方法也可用於學習態度分析。
(4)學習動機分析。
學習者的動機水平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5)學習風格分析。
教師在分析學生的學習風格時,可以依據卡里提出的"洋蔥模型",從教學偏好、信息處理方式、認知個性風格、場依存/場獨立等方面進行分析。
㈣ 如何分析學習者特徵
最近又看到有關於學情分析的文章,我簡要摘錄了一些,作為自己學習和實踐的資料。
教學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有效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而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者具有的認知的、情感的、社會的特徵都將對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產生影響。因此教學系統設計是否與學習者的特徵相匹配,是決定教學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學習者主要特徵因素分析法?1)起點水平2)認知結構3)學習態度4)學習動機5)學習風格主要包括兩個領域(1)智力因素 :起點分析(原有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認知結構(現有知識的數量、清晰度和組織結構)變數(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穩固性)(2)非智力因素:學習風格(學習風格由學習者特有的認知、情感和生理行為構成,它是反映學習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並對之做出反映的相對穩定的學習方式,
Keefe,
1979)、動機水平、學習態度、學習者的焦慮水平、學習者文化、宗教背景
起點水平分析:測驗
必須了解學習者原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我們稱之為起點水平或起點能力。
認知結構分析:概念圖
學習者現有知識的數量、清晰度和組織結構,由學生能回想起來的事實、概念、命題、理論等構成。
學習態度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態度問卷量表。此外,觀察、訪談等方法也可用於學習態度分析。
概念: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認識水平和態度。
學習動機分析:對學習動機進行分析,
Keller的ARCS模型(attention注意力、relevance關聯性、confidence自信心和satisfaction
概念: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
學習動機包括:1)認知內驅力2)附屬內驅力3)自我提高內驅力
學習風格分析:可以依據Curry(1983)提出的「洋蔥模型」
,從教學偏好、信息處理方式、認知個性風格、場依存/場獨立等方面進行分析。
調查問卷等。
學習動機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
分析:中學生的一般特徵
認知發展方面
思維能力迅速發展,抽象思維占優勢,很大程度上是經驗型。初二明顯表現出突變、飛躍和兩級分化,高二初步完成轉變。
思維有系統性、結構性、預計性及個性色彩,創造性思維有所發展。約13-14歲是初中生思維發展的關鍵年齡。
情感方面
中學生的個人獨立意識更為明顯。感情豐富、愛幻想、富激情、易沖動,意志行為逐漸增多,抗誘惑能力日益增強,同一性、勤奮感是其情感發展的主要方面。
情感世界仍處於易動搖和變化的狀態。在高中階段,獨立性和自主性則成為情感發展的主要方面。
㈤ 對學習者特徵的分析內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學習者特徵分析的內容:學習准備:指學習者在從事新的學習時,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原有的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學習風格: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徵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傾向。在進行學習者特徵分析時,學習者的認知發展特徵、起點水平、學習風格、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等是我們在設計時首要考慮的因素。認知發展的特徵:指學習者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時間發生變化的過程和現象,其中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最有影響。學習者的起點水平: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對預備技能的分析,了解學習者是否具有進行新的學習所別許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二、對目標技能的分析,了解學習者是否已經掌握了教學目標中的部分內容;三、對學習態度的分析,可採用態度量表、觀察、會談等方式進行。學習風格:指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徵的學習方式的傾向性,包括學習者在接受、加工信息方面的不同方式,對學習環境和條件的不同需求,以及在認知方式方面的差異等。
㈥ 教學設計表中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指的什麼
學習內容是指需要完成的內容和計劃,學習者分析是指針對目前的學生,要怎樣去完成教學任務
㈦ 幼兒教案中學習者的特徵分析怎麼寫
一、學習者特徵分析的主要內容: 1、 起點水平 2、 認知結構 3、 學習態度 4、 學習動機 5、 學習風格 二、學習者起點水平分析 任何一個學習者都是把他原來所學的知識、技能、態度帶入新的學習過程中的,因此教學系統設計者必須了解學習者原來具有的知識、技能、態度,我們稱之為起點水平或起點能力。 評定學習者在新的教學開始之前的起點水平,其目的有兩個:明確學習者對於面臨的學習是否有必備的行為能力,應該提供給學習者哪些「補救」活動,我們稱之為「預備能力分析」;了解學習者對所要學習的東西已經知道了多少,我們稱之為「目標能力的分析」。
㈧ 學習者特徵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1、起點能力水平分析
任何一個學習者在學習時都是把他原來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帶入新的學習過程中的,因此,教學系統設計者必須了解學習者原有的知識和技能,我們稱之為起點能力水平或起點能力。
2、認知結構分析:奧蘇貝爾理論
所謂認知結構,就是指學生現有知識的數量、清晰度和組織結構,它是由學生眼下能回想起來的事實、概念、命題、理論等構成的。
3、學習態度分析
學習態度即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認知水平和態度,對教學傳遞系統的態度或喜好,這對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等都有重要的影響。
4、學習動機分析
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學習動機和學習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習能產生動機,而動機又能推動學習。
學習者特徵分析的作用
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者所具有的認知的、情感的、社會的特徵都將對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產生影響。設計的教學方案是否與學習者的特點相適應,是衡量一個教學設計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
受生理的、心理的、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學習者個體之間既表現出一些共性的、穩定性的特徵,又表現出多樣化的差異。分析學習者特徵時,既需要考慮學習者之間的穩定的、相似的特徵,又要分析學習者之間的變化的、差異性的特徵。相似性特徵的研究可以為集體化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差異性研究能夠為個別化教學提供理論指導。
㈨ 如何進行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習者特徵分析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與智力因素有關的特徵主要包括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和認知結構變數(結識結構中是否有便於新知學習和吸收的舊知);與非智力因素有關的特徵則包括興趣、動機、情感、意志和性格。 對學習者特徵進行認真分析是實現個別化教學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 分析學習者特徵時,既要考慮學習者之間的穩定的、相似的特徵,又要分析學習者之間的變化的、差異性的特徵。相似性特徵的研究可為集體化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差異性研究能夠為個別化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學習者特徵中,有些是可干預的,有些是不可干預但可適應的。對於教學設計而言,應主要考慮那些對學習者的學習能夠產生最為重要的影響,並且是可干預、可適應的特徵要素。不僅要分析一般性的、穩定的特徵,而且還要考慮學習特定學科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性。
㈩ 對學習者進行分析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
教育觀察法: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科研方法
----中小學教師教科研專題培訓講義提綱之三
浙江省瑞安市教師進修學校 陳國勝 325200
2003年3月
一、觀察法的概念
觀察法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觀或輔助儀器對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觀察,從而獲得經驗事實的一種科學方法。
教育觀察是指在教育科學研究中運用科學的觀察對有關教育現象進行的研究。
----觀:看
----察:分析研究
----科學的觀察是指在自然的條件下,對自然、社會的現象和過程,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認識活動。
二、觀察法的特點
(一)能動性(目的性與計劃性)
(二)選擇性
(三)客觀性
(四)直接性
(五)情感性
(六)重復性
三、觀察法的要素
(一)觀察的手段
(二)觀察的對象;
1、教育活動中的人
2、教育活動
(三)觀察對象的狀態
「真實狀態」
四、觀察法的優劣
(一)優點
1、方便
2、客觀
3、直接而無礙
(二)缺陷
1、人的生理缺陷
2、觀察儀器的局限
3、觀察者的主觀影響
五、觀察法的運用
(一)具體的應用場合
1、對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觀察
2、對學生課外活動的觀察
3、對學生家庭的觀察
(二)具體的應對象
1、全班學生
2、小團體或者小組
3、個別學生
(三)具體的應用內容
1、學習與思維活動
2、人際交往與互動行為
3、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現等
六、觀察法的作用
(一)有利於課題的選擇與形成
(二)有助於教育科學理論的提出與驗證
七、觀察法的類型
(一)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
(二)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
(三)有結構觀察與無結構觀察
(四)全面觀察與抽樣觀察
(五)定期觀察與追蹤觀察
八、觀察的常用方法
(一)抽樣觀察法
1、時間抽樣觀察法
2、場合抽樣觀察法
3、階段抽樣觀察法
(二)追蹤觀察法
(三)隱蔽觀察法
(四)綜合觀察法
九、觀察法的一般步驟
(一)明確觀察目的意義
----觀察什麼、為何觀察
(二)做好觀察准備
----理論准備、物質准備
(三)編制觀察提綱與計劃:如何觀察
對象分類、主攻方向、時間地點、方法內容
(四)實施觀察,做好記錄
(五)整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十、觀察法的設計
(一)觀察法的設計的內容
1、確定研究的問題、目的與對象
2、設計觀察的內容、項目與表格
3、進行理論構思和概念准備
4、試探性觀察與觀察取樣
5、制定觀察計劃與方案
(二)觀察法的一般過程
1、設計觀察的計劃和方案
2、進入觀察場地
3、開始觀察記錄
4、結束觀察和初步整理資料
5、歸納、推論和說明研究結果
十一、觀察法的實施策略
(一)位置的選擇
(二)運用感官進行觀察
(三)觀察的記錄
(四)觀察中的思考與自我反思
1、觀察者的推論
2、觀察著的心情
3、觀察者的敘述
十二、觀察資料的整理分析
(一)對記錄的整理
(二)分類與編碼
(三)量化處理
(四)建立紮根理論
十三、運用觀察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觀察要客觀
(二)觀察要全面、系統
(三)觀察要有目的、有計劃
(四)觀察者與被觀察者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五)觀察者要掌握一定的觀察技術(提綱、記錄方式、材料處理)
觀察、觀察、再觀察!
----巴甫洛夫
思考與練習
1、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2、舉例說明時間抽樣觀察法。
3、舉例說明場合抽樣觀察法
4、進行觀察研究的操作有哪些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