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檢測食品中蛋白質含量的原理和方法是什麼
一、蛋白質的檢測原理:
基於食品中蛋白質含量與食品中氮含量的比例關系換算的。如乳中蛋白質與氮含量的比值為6.38,大豆中蛋白質與氮含量的比值為5.71,普通食品中蛋白質與氮含量的比值為6.25。因此是通過測定食品中氮含量後再根據換算系數得到食品中蛋白質含量。
二、蛋白質的檢測方法:
1、凱氏定氮法:樣品在高溫濃硫酸的消化作用下,將樣品中的有機氮轉化為無機銨,待消化液冷卻後,加入過量的鹼,使無機銨轉化為揮發性的氨,再將氨蒸出後,利用鹽酸標准溶液滴定,最後根據消耗的鹽酸標液體積推算樣品中的氮含量。
2、杜馬斯定氮法:樣品在高純氧中充分燃燒的過程中,將氮元素轉化為氮氣或氮氧化物,再經過高溫銅的還原,使所有的氮轉化為N2,然後利用熱導檢測器檢測N2的含量來推算樣品中氮含量。因此杜馬斯定氮法也稱為杜馬斯燃燒法或燃燒定氮法。
(1)蛋白質的檢測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凱氏定氮法通過硫酸高溫消化,只能將有機氮轉化為無機銨,而對於硝態氮(如硝酸鹽、亞硝酸鹽)則不能轉化。因此凱氏定氮法適用於不含硝態氮的食品、農產品、化妝品、醫葯等。凱氏定氮法是由丹麥化學家凱道爾於1883年率先提出,由於設備要求簡單,自提出後便成為蛋白質測定的經典方法,廣泛運用於蛋白質檢測中。
杜馬斯燃燒法既能將有機氮轉化為N2,又能將無機的硝態氮轉化為N2。因此,杜馬斯的應用更為廣泛。杜馬斯定氮法是由法國化學家杜馬斯在1831年提出,雖然該法比凱氏定氮法早半個世紀提出,但由於當時設備條件難以滿足杜馬斯定氮法的要求,限制了其發展。
㈡ 蛋白質的檢驗方法
蛋白質測定方法:
測定蛋白質的方法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利用蛋白質的共性,即含氮量 、肽鍵和折射率測定蛋白質含量 ;
另一類是利用蛋白質中特定氨基酸殘基、酸性和鹼性基團 以及芳香基團等測定蛋白質含量。
(1) 凱氏定氮法: 是通過測出樣品中的總含氮量再乘以相應的蛋白質系數而求出蛋白質的含量,由於樣品中含有少量非蛋白質含氮化合物,故此法的結果稱為粗蛋白質含量。(是食品上蛋白質含量測定最常用的方法)
(2) 雙縮脲法
(3) 染料結合法
(4) 酚試劑法:方法簡便快速,故多用於生產單位質量控制分析。
(5) 紫外分光光度法-近紅外光譜法
㈢ 幾種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的比較研究
摘要:目的:為培養的肝細胞及神經元蛋白質含量測定選擇最佳方案。方法:採用三種較為常用的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Bradford、Lowry和Bio-rad
DC法分別對培養的小鼠肝細胞、神經元細胞的全細胞蛋白質提取樣品進行測定。並對結果進行比較。結果:蛋白質含量測定及重復性實驗對比分析可見,用Bradford、Lowry和Bio-rad
DC法測定肝細胞蛋白質樣品.結果均較穩定;測定神經元蛋白質樣品,Bradford和Bic-rad
DC法較穩定,Lowry法不穩定。
㈣ 常用的血清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有哪些
四種血清總蛋白質的測定的方法:
1.基於蛋白分子中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而使用的酚試劑比色法 由於各種蛋白質分子中上述兩種氨基酸的組成比例不同,特別是白蛋白含色氨酸為0.2%,而γ-球蛋白中含量達2%-3%,導致較大的差異。Lowry的改良法在酚試劑中加入Cu2+,集中原法和雙縮脲反應兩者的作用,使呈色靈敏度提高。其中75%的呈色依賴於Cu2+.反應產物最佳吸收峰在650-750nm,方法靈敏度為雙縮脲方法的100倍左右。有利於檢測較微量的蛋白質。但試劑反應仍易受多種化合物的干擾。
2.紫外測定法 採用280nm和215/225紫外吸收值,計算蛋白質含量280nm 是由於蛋白質分子中存在芳香族氨基酸所致。方法的特異性和准確性受蛋白分子中該種氨基酸的含量比例影響甚大。尿酸和肝紅素在280nm附近有干擾。紫外區200-225nm是肽健的強吸收峰。在此區域其吸收值為280nm的10-30倍,將血清稀釋1000-2000倍可以消除干擾物質的影響。
3.採用沉澱反應進行散射比濁法 用磺柳酸、三氯醋酸等配方,此方法甚為簡便,不需特殊儀器,技術關鍵在於:①選擇最佳試劑濃度及溫度;②混勻技術;③選用的標准;④待測標本中的蛋白濃度。
4.染料結合法 蛋白質可與某些染料特異結合,如氨基黑(amino black)與考馬亮藍(comassive brilliant blue )。這一性質除了可以用於電泳後的蛋白質區帶染色,亦可用於總蛋白質的定量。缺點是多種蛋白質與染料的結合力不一致。考馬亮藍在與蛋白質結合後的吸收峰從465nm移向595nm,這一性質可用分光光度法來定量檢測。
㈤ 蛋白質的定性測定方法
蛋白質定性方法茚三酮反應
1.范圍
本方法採用茚三酮試劑與蛋白質中a-氨基酸反應生成藍紫色化合物最大吸收值的波長為570nm
本方法適用於各類蛋白質測定范圍0.5 g 50 g 蛋白質
2.原理
茚三酮是使氨基酸和多肽顯色的重要試劑當茚三酮在弱酸性條件下和-氨基酸反應時氨基酸被氧化分解生成醛放出NH3 和C02 水合茚三酮則變成還原型茚三酮然後還原型茚三酮與NH3 及另一分子茚三酮進一步縮合生成藍紫色化合物最大吸收值的波長為570nm此反應為一切a-氨基酸所共有反應靈敏因而本法是氨基酸定量測定應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脯氨酸和羥脯氨酸與茚三酮反應生成黃色化合物最大吸收值的波長在44Onm 多肽和蛋白質雖然具有茚三酮反應但肽鏈越大靈敏度也越來越差故不宜作定量測定之用在多肽合成中常用來檢驗有無自由氨基的肽類存在
3 .試劑
茚三酮無水乙醇95%乙醇甘氨酸
4.試樣制備
4.1 蛋白質溶液箱保存備用
4.2 1mg mL-1的茚三酮乙醇溶液,0.1g 茚三酮溶於100mL 95%乙醇新鮮配置
4.3 5mg mL-1的甘氨酸溶液
5.參考文獻
1.陳曾燮劉兢羅丹 編.生物化學實驗.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4.1-6
2.李建武等 合編.生物化學實驗原理和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150-174
3.寧正祥 編.食品成分分析手冊.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8.62-80
㈥ 一般採用什麼方法檢驗蛋白質即鑒定
一般用雙縮脲試劑鑒定,雙縮脲試劑可以和蛋白質發生紫色反應。
㈦ 蛋白質的結構的測定方法都有什麼啊,
蛋白質三級結構測定主要有X射線衍射法、核磁共振技術、三維電鏡重構技術三種方法。
X線晶體衍射是最經典的測定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方法。蛋白質晶體衍射中最大的難點就在於蛋白質的結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發展。NMR技術後起之秀,相對於X-RAY較為簡單,近年來技術越發成熟,可測定蛋白質的分子量也在攀升,而且其解析度也很高,
三維電鏡重構技術也是結構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較新的技術。技術難點在於演算法。
㈧ 蛋白質組的分析鑒定方法主要有哪些
為探究生物進程的分子機制,需要確定介導這個過程的蛋白質-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研究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的主要技術總結如下:一、酵母雙雜交系統酵母雙雜交系統是當前廣泛用於蛋白質相互作用組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其原理是當靶蛋白和誘餌蛋白特異結合後,誘餌蛋白結合於報道基因的啟動子,啟動報道 基因在酵母細胞內的表達,如果檢測到報道基因的表達產物,則說明兩者之間有相互作用,反之則兩者之間沒有相互作用.將這種技術微量化、陣列化後則可用於大 規模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實際工作中,人們根據需要發展了單雜交系統、三雜交系統和反向雜交系統等.Angermayr等設計了一個SOS蛋白介 導的雙雜交系統.可以研究膜蛋白的功能,豐富了酵母雙雜交系統的功能.此外,酵母雙雜交系統的作用也已擴展至對蛋白質的鑒定.二、噬茵體展示技術在編碼噬菌體外殼蛋白基因上連接一單克隆抗體的DNA序列,當噬菌體生長時,表面就表達出相應的單抗,再將噬菌體過柱,柱上若含目的蛋白,就會與相應抗體 特異性結合,這被稱為噬菌體展示技術.此技術也主要用於研究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僅有高通量及簡便的特點,還具有直接得到基因、高選擇性的篩選復雜混 合物、在篩選過程中通過適當改變條件可以直接評價相互結合的特異性等優點.目前,用優化的噬菌體展示技術,已經展示了人和鼠的兩種特殊細胞系的cDNA文 庫,並分離出了人上皮生長因子信號傳導途徑中的信號分子.三、等離子共振技術表 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已成為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新手段.它的原理是利用一種納米級的薄膜吸附上「誘餌蛋白」,當待測蛋白與誘餌蛋白結合後,薄 膜的共振性質會發生改變,通過檢測便可知這兩種蛋白的結合情況.SPR技術的優點是不需標記物或染料,反應過程可實時監控.測定快速且安全,還可用於檢測 蛋白一核酸及其它生物大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㈨ 說明常用蛋白質測定方法的原理,並對各種方法加以比較
1、凱氏定氮法
准備4個50mL凱氏燒瓶並標號,想1、2號燒瓶中加入定量的蛋白質樣品,另外兩個燒瓶作為對照,在每個燒瓶中加入硫酸鉀-硫酸銅混合物,再加入濃硫酸,將4個燒瓶放到消化架上進行消化。
消化完畢後進行蒸餾,全部蒸餾完畢後用標准鹽酸滴定各燒瓶中收集的氨量,直至指示劑混合液由綠色變回淡紫紅色,即為滴定終點,結算出蛋白質含量。
2、雙縮脲法
雙縮脲法是第一個用比色法測定蛋白質濃度的方法,硫銨不幹擾顯色, Cu2+與蛋白質的肽鍵,以及酪氨酸殘基絡合,形成紫藍色絡合物,此物在540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利用標准蛋白溶液和雙縮脲試劑繪制標准曲線,將待測血清與硫酸鈉在待測試管中混合,並只加入硫酸鈉不含血清的試管作對照,將兩支試管加入等量的雙縮脲試劑,混合後於37℃環境中放置10分鍾,在540nm波長進行比色,以對照管調零,讀取吸光度值,標准曲線上直接查出蛋白質含量。
3、酚試劑法
取6支試管標號,前5支試管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標准蛋白溶液,最後一支試管加待測蛋白質溶液,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每支試管液體總量加入蒸餾水補足而保持一致,混合均勻,在室溫下放置30分鍾,以未加蛋白質溶液的第一支試管作為空白對照,於650nm波長處測定各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值。
4、紫外吸收法
大多數蛋白質在280nm波長處有特徵的最大吸收,這是由於蛋白質中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存在,可用於測定0.1~0.5mg/mL含量的蛋白質溶液。
取9支試管分別標號,前8支試管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標准蛋白溶液,1號試管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最後一支試管加待測蛋白質溶液,而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每支試管液體總量通過加入蒸餾水補足而保持一致,將液體混合均勻,在280nm波長處進行比色,記錄吸光度值。
5、考馬斯亮藍法
Bradford濃染液的配製:將100mg考馬斯亮藍G-250溶於50ml 95%乙醇,加入100ml85%的磷酸,用蒸餾水補充至200ml,此染液放4℃至少6個月保持穩定。
標准曲線蛋白質樣本的准備:盡量使用與待測樣本性質相近的蛋白質作為標准品,測定抗體,可用純化的抗體作為標准。待測樣本是未知的,也可用抗體作為標准蛋白。通常在20ug—150ug/100ul之間繪制標准曲線。
將待測樣本溶於緩沖溶液中,該緩沖溶液應與製作標准曲線的緩沖溶液相同(最好用PBS)。按1:4用蒸餾水稀釋濃染料結合溶液,出現沉澱,過濾除去。
每個樣本加5ml稀釋的染料結合溶液,作用5~30min。染液與蛋白質結合後,將由紅色變為藍色,在595nm波長下測定其吸光度。注意,顯色反應不得超過30min。根據標准曲線計算待測樣本的濃度。
㈩ 常用於蛋白質多肽鏈N端.C端測定的方法有幾種
常用於蛋白質多肽鏈N端測定的方法:
1、二硝基氟苯法(FDNB法)
2、二甲基氨基萘磺醯氯法(DNS-Cl法)
3、異硫氰酸笨酯法(Edman法)
常用於蛋白質多肽鏈C端測定的方法
1、肼解法
2、還原法
3、羧肽酶法
(10)蛋白質的檢測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多肽合成是一個固相合成順序,一般從N端即氨基端向C端即羧基端合成。過去的多肽合成是在溶液中進行的稱為液相合成法。
液相合成基於將單個N-α保護氨基酸反復加到生長的氨基成份上,合成一步步地進行, 通常從合成鏈的C端氨基酸開始,接著的單個氨基酸的連接通過用DCC,混合炭酐, 或N-carboxy酐方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