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規范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人們在研究經濟學時,會有兩種態度和方法,若對經濟現狀及變化要做出好不好的評價,或對該不該如此作出判斷,這種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稱為規范經濟學。
注重人與人的關系研究的經濟學是規范經濟學,它關心人們的經濟行為「應該是什麼」,研究經濟學中涉及道德規范與價值判斷的問題,以一定的價值判斷原則來評價人們經濟行為的是非善惡。換言之,它從一定的價值判斷出發,提出人們經濟行為的規范(即標准),並探討和制定滿足這些行為規范的行動步驟和政策建議。它的重點在於如何建立規范,如何運用規范於經濟行為。
⑵ 經濟學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徵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法、個量與總量分析法等。
一、實證分析法:
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法來自於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在運用實證分析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時,就是要提出用於解釋事實的理論,並以此為根據作出預測。這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所謂邊際,就是額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個單位或最後一個單位。在經濟學分析中,簡單地說,邊際是指對原有經濟總量的每一次增加或減少。嚴格地說,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慮經濟體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分析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對與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個經濟體系的各個市場、各種商品的供求同時達到均衡的條件與變化的方法。
四、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變動過程,在假定各種條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條件的方法。
比較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⑶ 經濟學方法論的實證方法與規范方法
經濟學的研究還可以區分為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相應地經濟學的方法可以區分為實證方法和規范方法。
①實證方法是在既定的評價標準的前提下,考察經濟活動中的一定的因果關系。它所解決的,是「這是什麼」或「這不是什麼」之類的問題。因此,其命題具有客觀性。以經濟增長為例,實證方法所要闡明的是:經濟增長的因素是什麼。即投資若干,在投資與產量的比例為一定的條件下,可能實現多大百分比的經濟增長率;或者,在投資額為一定的條件下,要實現一定的經濟增長率,投資與產量的比例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水平。至於經濟增長本身是「好事」還是「壞事」,一定的經濟增長率本身是「值得實現的」還是「不值得實現的」,則不在實證研究的范圍之內。
②規范方法所考察的是經濟活動的評價問題,也就是「這應該是什麼」或「這不應該是什麼」之類的問題,規范研究帶有濃厚的倫理學色彩,它把「是非善惡」的討論納入經濟學研究的軌道。因而其命題不具有客觀性。仍以經濟增長為例,規范方法所要闡明的是:什麼樣的經濟增長是「好事」,是「值得實現的」,而什麼樣的經濟增長則不是「好事」,是「不值得實現的」。規范研究的結果是力求提供一種經濟活動的評價標准,一種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在有關社會政策的討論中,是不可能繞開規范分析的,而其主張的實現往往取決於政治上的抉擇了。
從分析方法本身來看,實證方法或規范方法同樣都可以在一定范圍內,並按照研究課題的一定的要求加以運用。但它們也不可能脫離經濟理論的指導。經濟學家從各自的學說立場出發,或者採取實證方法,或者採取規范方法,或者二者兼用,採取的方法總是與他們的經濟理論一致的。例如,新制度學派的代表人物採取規范分析方法,是指出社會的缺陷所在,並證明社會有可能通過改良的途徑而逐漸消除缺陷。在他們那裡,規范分析方法與新制度學派的改良主義學說是一致的。又如,凱恩斯主義者在討論經濟增長問題時,採取實證分析方法,說明經濟增長實現的條件和經濟增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並由此提出均衡增長的對策。但由於凱恩斯主義者的經濟增長學說是為解決經濟停滯服務的,其中論述雖然符合實際情況,然而它的有關均衡增長的論點卻是有缺陷的,它的有關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主張也只能暫時有利於經濟增長。
宏觀、微觀、制度結構、總量分析方法以及實證、規范分析方法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對經濟學的方法的區分,在它們之間存在著交叉的和互為補充的關系。例如,制度結構分析方法主要是規范分析,但它並不排除實證分析。新制度學派代表人物加爾布雷思既是制度結構分析方法的運用者,也是規范分析方法的運用者,但他在考察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在美國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時,以及在論述壟斷企業在控制市場和價格方面的具體表現時,就運用了實證分析方法。
與此相似的是,宏觀、微觀、總量分解等分析方法主要是實證分析,但它們並不排除規范分析。凱恩斯在運用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對經濟進行考察時,主要運用實證分析,如說明在何種情況下會發生大規模的失業現象,在何種情況下會出現真正的通貨膨脹,以及採取什麼樣的對策可以既消除失業,又防止通貨膨脹等等,但凱恩斯也對社會的收入分配趨勢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自己的社會哲學,主張採取一定的措施來縮小收入分配的差距,這就屬於規范分析的范圍了。盡管這在凱恩斯的經濟學說中並不佔主要的地位,但卻表明了宏觀經濟分析與規范分析可以並用,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也可以結合在一起。此外,在經濟學關於經濟效率的微觀經濟研究中,也是既有實證分析的部分(如論述經濟效率的變動與技術進步的關系,分析經濟效率的變動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等),又有規范分析的部分(如探討經濟效率變動的福利含義,從經濟效率的水平來評價一種資源配置方式或一種收入分配製度的優劣等)。
即使以數學方法來說,它同樣是可以與實證分析方法或規范分析方法並用的。經濟學家把數學作為經濟分析的一種手段,無論是用於宏觀經濟分析還是用於微觀經濟分析,除了主要是用於實證分析而外,也被用於規范分析。福利經濟學研究就是數學方法同規范分析相結合的例子。社會福利函數理論、外部經濟理論、次優理論等,都是微觀福利經濟學說,都著重於數學方法的運用,但它們同時也屬於規范分析的范圍。通貨膨脹與失業最優交替理論、最優增長與最優儲蓄率理論等,則是宏觀福利經濟學說,也都著重於數學方法的運用,但它們同樣是一種規范分析。
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封閉系統分析與開放系統分析,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 這是對經濟學的方法從另外的角度進行區分。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不考慮時間因素,後者則考慮時間因素;前者只對一定時間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後者則分析一定時期、一定過程內的經濟活動。封閉系統分析和開放系統分析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限於考察一定經濟系統內部的各種力量的作用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後者則注意到經濟系統外部的一定的力量對經濟系統的運行的影響,以及經濟系統內部與外部力量的相互作用。這兩種分析也各有自己的適用范圍。例如,貨幣學派在考察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對一國經濟的影響中,採取封閉分析時,只注意本國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所造成的影響,而在採取開放分析時,則要加入國外貨幣供應量變動、一國國際儲備額變動、國際資本短期和長期流動、匯率變動等因素的作用。在某些場合,封閉系統分析有助於判明經濟系統運行中的特徵和存在的問題,而在另一些場合,開放系統分析則更能說明這一點,它們也不是不可互為補充的。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的區別主要是:均衡分析考察經濟中若干變數(如供給、需求、價格、收入、貨幣數量)之間的關系,把有關變數之間的均衡與不均衡作為解釋經濟現象及其變化的基本因素。其中,一般均衡分析考察所有各個市場之間的均衡的建立與破壞,局部均衡分析考察單個市場的均衡的建立與破壞。非均衡分析則認為經濟現象及其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不能單純用有關變數之間的均衡與不均衡來加以解釋,而主張以歷史因素、制度因素、社會因素的分析作為基本的分析方法。例如,關於工資水平的確定問題,採取均衡分析方法的經濟學家指出,勞動力供求的均衡與否是工資水平的確定的主要依據;採取非均衡分析方法的經濟學家則指出,工資水平的確定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勞動力市場以外的因素,如一國的歷史條件,文化和社會狀況,政府的干預作用等。從這個意義上說,非均衡分析往往與制度結構分析結合在一起,而均衡分析通常是數量分析(總量或個量分析)中的一種。
總之,從上述有關經濟學的方法的論述可以了解到,按不同的方式劃分的各種方法之間存在著交叉的關系。經濟學家總是根據自己的研究課題的要求,選擇分析方法。這些方法既與一定的經濟學說保持一致,而且它們彼此之間也有互相補充的作用。
⑷ 經濟學中的研究方法 歸納~~
一、實證分析法:
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
四、靜態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變動過程,在假定各種條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條件的方法。
五、比較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六、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4)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規范分析法擴展閱讀:
實證分析的主要研究手段:
1、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最常用的研究手段,認為各種變數在某一狀態下會達到一種均衡,例如供給需求理論,認為存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在一定的數量和價格下,兩者會達到均衡(Equilibrium)。自從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將圖形引入了經濟學論證,均衡分析便一直在西方經濟學中佔主導地位。
2、靜態、動態分析
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引入了時間維度,比如流行的時間序列分析。靜態分析則主要採用的是橫截面分析。
3、定量、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的運用在金融領域尤其廣泛,其中的數學依據主要是計量和統計;而定性分析目前還缺乏堅實的方法論基礎,主要應用於宏觀經濟的分析。
⑸ 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
規范分析是從一定的社會價值判斷標准出發,根據這些標准,對一個經濟體系的運行進行評價,並進一步說明一個經濟體系應當怎樣運行,以及為此提出相應的經濟政策。簡言之,規范經濟學回答了「應當是什麼」的問題。
實證分析研究實際經濟體系是怎樣運行的,它對經濟行為做出有關的假設,根據假設分析和陳述經濟行為及其後果,並試圖對結論進行檢驗。簡言之,實證經濟學回答了「是什麼」的問題。
2、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靜態分析: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自變數是已知和固定的,來考察因變數達到均衡狀態的條件和在均衡狀態下的情況。
比較靜態分析:對變化前後自變數條件下的因變數進行比較,但不考察從原均衡狀態到新均衡狀態的變化過程。
動態分析:在引進時間變化序列的基礎上,研究不同時點上的變數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狀態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時間變化過程中均衡狀態的實際變化過程。
3、均衡分析和邊際分析
在經濟分析中,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態:各個經濟決策主體(如消費者、廠商等)所做出的決策正好相容,並且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個人都不願意再調整自己的決策,從而不再改變其經濟行為。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在均衡狀態下,當事人決策的最優化是通過邊際分析實現的。
⑹ 經濟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徵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法、個量與總量分析法等。
一、實證分析法:
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法來自於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在運用實證分析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時,就是要提出用於解釋事實的理論,並以此為根據作出預測。這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所謂邊際,就是額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個單位或最後一個單位。在經濟學分析中,簡單地說,邊際是指對原有經濟總量的每一次增加或減少。嚴格地說,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慮經濟體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分析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對與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個經濟體系的各個市場、各種商品的供求同時達到均衡的條件與變化的方法。
四、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變動過程,在假定各種條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條件的方法。
比較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⑺ 在經濟學中,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的區別是什麼
所謂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兩個重要分支,是學術界對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對經濟學的一種劃分。
追朔西方經濟哲學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這種劃分並不是一個新的論調,只是在我國的影響范圍的擴大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在中國的八九十年代比較流行的是規范經濟學,而現在佔主流地位的是實證經濟學。兩者在中國的爭論還沒有達到在西方的激烈程度。
⑻ 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的區別
一、原理不同
1、實證分析:是排除了主觀價值判斷,只對經濟現象、經濟行為或經濟活動及其發展趨勢做客觀分析,只考慮經濟事物間相互聯系的規律,並根據這些規律來分析和預測人們經濟行為的效果。
2、規范分析:是根據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提出某些分析處理經濟問題的標准,樹立經濟理論的前提,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並研究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標准。
二、分析對象不同
1、實證分析:實證分析則以數據為主對「規范」(法條)進行分析。
2、規范分析:規范分析以一定價值判斷為基礎對「規范」(法學中通俗來說就是法律條文)進行完善、解釋等。
三、側重點不同
1、實證分析:側重研究經濟體系如何運行,分析經濟活動的過程、後果及向什麼方向發展,而不考慮運行的結果是否可取。
2、規范分析:側重於經濟運行「應該是什麼」。規范分析涉及已有的事物現象,對事物運行狀態做出是非曲直的主觀價值判斷,力求回答「事物的本質應該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