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採用哪些方法進行鑒別診斷
(1)從流行病學調查找出區別
不同病在發病日齡,病程長短,死亡率高低,周邊發病情況,同其他禽類發病差異等方面進行調查,從中找出區別,為病的確診提供依據。
(2)從臨床症狀檢查上找出區別
從若干相類似臨床病症中進行排查比較,找出其特殊表現加以區別,從而達到確診的目的。
(3)從剖檢變化檢查上找出區別
找出某些病的特徵性病理變化,從而使病得到確診。
(4)從病原學檢查上找出區別
找出病體或驗證某種病毒的存在,從而使病得到確診。
② 確定評價指標的實證研究方法有哪些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數學方法主要有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祝你成功!朋友,加油。
③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行動研究法、資料收集法、學生帶動法、教育實驗法、個案研究法。
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
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
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
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④ 如何正確開展臨床診斷性研究
原則是:對照、雙盲和隨機。
要開展一個好的診斷性研究,首先必須確定一個標准診斷,這個標准診斷最好是國際衛生組織發布的診斷標准或教科書上明確的診斷標准,如此才能保證結果的客觀和准確,如高血壓的診斷,如病理診斷常常是腫瘤性疾病的金標准等。
對照可以設成標准診斷組,這是為了比較新的診斷方法是否優於現有的診斷方法。比如,以術後病理檢查結果為對照,研究B超在淋巴結轉移檢查中的准確性。
也可以將兩種診斷方法進行比較,但必須要求設標准診斷方法。如以病理診斷為依據,來比較B超和CT在淋巴結轉移診斷中的准確性。
盲法主要是靠研究設計來貫徹。
隨機性就是將進入研究的對象,按照隨機表隨機分配到不同的組中。
⑤ 簡述建立診斷的方法和原則
內科是各臨床科的基礎科,與各臨床科和基礎醫學有密切的聯系。內科診斷技術的發展又能促進其他臨床科和基礎醫學的發展,疾病診斷是否准確和迅速,最能反映內科工作的質量。內科病病種繁多、病情復雜、變化多端。同一種疾病可有多種不同的臨床病象,某一臨床病象又可見於多種不同的疾病。另外,不少其他科的疾病也往往首先就診於內科,經內科醫生鑒定之後才轉送各有關臨床科處理。因此,一個內科醫生就要熟練掌握診斷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加以充實和提高,冀能及時和准確地作出疾病的診斷,提供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的依據,從而使病人能早日恢復健康。
疾病的診斷過程一般有三個環節:①調查研究,收集完整和確實的診斷資料;②綜合和分析資料,建立初步診斷;③有需要時作其他有關的檢查,動態臨床觀察,然後驗證和修正診斷。疾病診斷須有廣博而精深的醫學知識,否則對一些疾病必然茫無所知;此外也要不斷地積累臨床經驗,使處理問題時心中有數,但仍須避免對處理問題時有先入之見。疾病診斷過程大致如圖所示。
一、疾病診斷資料的搜集
臨床醫生從檢查病人所採得的第一手診斷資料是最寶貴的資料。在對疾病進行調查研究時,掌握的材料必須全面和合於實際,這是取得正確診斷的主要關鍵之一。片面的或錯誤的材料是造成誤診的常見原因。臨床材料來自下述三方面:
1.完整的病史 病人敘述的病史可能顯得零亂和片段,如果醫生採取病史時又帶有主觀性,則所收集到的病史就難免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片面的和不準確的病史會造成診斷上的嚴重錯誤,必須注意避免。例如,一個患右下肺大葉性肺炎的病人,以右上腹疼痛、黃疸、發冷、發熱為主要症狀,但咳嗽輕微,因而就診時只訴右上腹疼痛、發冷、發熱、而未提咳嗽;如果醫生思想上主觀片面,就可能把注意力錯誤地放到「急性膽囊炎」上去,而忽視了大葉性肺炎。病史中的一般項目,例如年齡、性別、婚姻,嗜好、月經、職業、發病地區和季節等,與疾病也可有密切關系,也應正視。例如,一個宮外妊娠破裂的女病人,如果忽視了婚姻史和月經史,醫生就容易漏診。為了採取完整的病史,還要耐心聽取病人本人、病人家屬、了解病情者和以往經治醫生的病情介紹,甚至到病人發病現場調查,全面了解疾病的全過程,才能獲得完整的和可靠的病史。
2.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必須系統和全面,並取得病人合作,以防止重要的遺漏。例如,一個急性腹痛病人,醫生反復在胸部,腹部和腰背部進行檢查,均未發現異常,致得出了一個錯誤的診斷;以後經過全身細致檢查,才發現是腹股溝嵌頓性疝。延誤診斷的原因是體檢不全面,遺漏了急性腹痛疾病的必要檢查所致。由於體檢疏忽而誤診,在臨床上並非僅僅是個別的例子。
3.實驗室檢查和器械檢查 實驗室檢查和器械檢查要結合臨床表現有目的地進行。首先應選用有效而又簡便的檢查方法。在安排某項檢查時,應考慮以下幾點:①這項檢查的特異性如何?②這項檢查的敏感性如何?③檢查和標本採集的時機是否合適?能否按規定的要求進行?④標本的輸送。檢驗過程有無誤差?⑤病人體質的強弱,病情的起伏,診療的處理等對檢查結果有無影響?⑥對於可能造成病人負擔的檢查,例如支氣管造影檢查和一些負荷試驗,還應權衡其利弊並考慮病人能否接受。
實驗室檢查和器械檢查的結果,必須結合臨床情況來考慮,才能作出正確的評價。要防止片面依靠實驗室檢查或器械檢查下診斷的錯誤做法。因而醫生就要注意到檢查結果有無特異性的問題,以及檢查結果的假陽性與假陰性問題。例如,血清甲胎蛋白測定陽性對診斷原發性肝細胞癌有高度的特異性,但仍有少數的原發性肝細胞癌直至臨終仍為陰性(假陰性);另方面,一些非肝癌的疾病卻可出現血清甲胎蛋白陽性(假陽性)。實際上,實驗室與器械檢查的陰性結果,只表明此項檢查方法並無陽性發現,而非等同於該被檢物的絕對不存在或否定相應疾病的不存在。又因檢查時機或技術上的原因,一、二次實驗室或器械檢查的陰性結果,往往不足以排除疾病的存在。例如,腎炎的蛋白尿、糖尿病的血糖增高,瘧疾的血片中瘧原蟲等,可以間歇出現;咽拭物白喉桿菌,痰結核桿菌檢查的陰性結果,更不容易據以否定有關的疾病。另方面,糞便培養發現傷寒桿菌或痢疾桿菌,也可見於健康帶菌者;肥達氏試驗在一些急性發熱性疾病時,其滴度也可以增高。其他如X線檢查發現的肺部陰影,超聲檢查發現的肝區異常波形,均須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及其他有關檢查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現代診斷技術有了飛躍的發展,給予臨床醫生極大的幫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內鏡的發明與改進:各種纖維內鏡如纖維胃十二指腸鏡、纖維結腸鏡、纖維支氣管鏡,新型製品口徑小、可屈度高,操作安全便利,還可配合附件,作相應的診斷和治療。
(2)快速超微量生化學分析技術的應用:如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免疫熒光測定法(immunofluorescense assay;IFA)等方法。特異比單克隆抗體診斷技術也已應用於臨床。
(3)影象學診斷技術的進步:如B型超聲掃描、電子計算機X線體層掃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象(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均已應用於臨床。CT與MRI對顱內,縱隔和腹腔深部病變的診斷,尤有可喜的突破。MRI對腦血管病變及後顱凹的病變顯示有卓著的診斷效果。
上述各項新型診斷技術的應用,大大地豐富了診斷學的內容,解決了許多臨床上的問題。此外,為了使臨床醫生了解實驗室檢查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意義,筆者新增了《實驗室主要檢查的鑒別診斷意義》一章,以冀臨床醫生正確運用實驗室檢查方法時有所參考。
器械檢查可區分為非侵入性(非損傷性)和侵入性(損傷性)兩類。原則上應首先採用非侵入性檢查。只當非侵入性檢查仍未能明確疾病診斷時,在有明確指征和無禁忌證之下,才選用侵入性檢查。
由於尖端診斷技術目前尚未能普及,而大多數的常見病的診斷又不需要復雜的技術進行,因而,臨床上我們還須重視診斷疾病時詳細詢問病史和全面體格檢查的基本功,以及結合常規化驗和簡單的器械檢查來進行診斷大多數疾病。
二、建立診斷和驗證診斷
(一)整理資料,建立診斷
1.努力尋找主要診斷根據
從調查所得的資料,臨床醫生須加以篩選、整理、衡量,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並將可疑的材料認真復查、核實,然後將核實的主要材料加以綜台分析,弄清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推測病變可能存在的部位(系統或臟器),性質和病因,為建立正確的診斷打好基礎。
有些疾病可出現相當獨特的「特殊病徵」,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蝶形紅斑,恙蟲病的焦痂、白塞氏病的口眼外生殖器三聯征、麻疹的麻疹粘膜斑、肢端肥大症和柯興氏綜合征的特別面容等。這些「特殊病徵」有重要的診斷意義。
又當某些疾病的典型病象巳充分顯露,出現多個反映該病本質的一組病徵時,也有重要診斷價值。如某一病人有階梯狀上升熱型、相對性緩脈、薔薇疹,脾腫大,血象白細胞減少伴相對性淋巴細胞增多與嗜酸粒細胞減少或消失,則常可作出傷寒的臨床診斷,並進一步作相應的檢查加以證實。又如一年輕女性病人,具有不規則發熱、多關節痛、肝腎功能損害、血象中等度貧血以及白細胞減少與血小飯減少、血沉加快,則可作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擬診,並進一步作狼瘡細胞檢查及抗核抗體測定以證實之。
疾病的表現各式各樣,在不少情況下出現「同病異症」或「異病同症」。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多數表現為典型的心前區疼痛,但也可以表現為類似膽石症的上腹部絞痛,甚至可以毫無疼痛,表現為休克或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這就是「同病異症」。又如結核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瘧疾,鉤端螺旋體病、梅毒、白塞氏病、多發性骨髓瘤、惡性網狀細胞病等,可能有多種不同臨床表現,模仿多種不同的疾病,如不注意可致誤診或漏診。這些也是「同病異症」的例子。另方面,如肝腫大可見於某些寄生蟲或細菌,病毒感染的疾病,也可見於肝硬化、肝癌或其他肝病,這就是「異病同症」。例如,阿米巴肝膿腫誤診為肝癌,化膿性心包炎誤診為肝膿腫。輕型地中海貧血誤珍為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比較突出的例子。臨床上這樣的情況是有時遇見的,醫生要辨別它,就必須進行疾病的鑒別診斷。
在疾病的早期,復雜的或不典型的病例,當找不到可以確定診斷的「特殊病徵」時,就 要採用下述方法:根據一個主要病徵(例如高血壓、水腫,血尿等),或先將幾個重要的病徵組成一個綜合征(例如阻塞性黃疸、溶血性貧血等),然後提出一組可能的待鑒別的疾病,進行相互鑒別。在提出一組待鑒別的疾病時,應盡可能將全部有可能性的疾病都考慮在內,以防止嚴重遺漏而導致診斷錯誤,這就要求醫生要全面考慮問題。但是全面性並不等於漫無邊際,而是從實際臨床材料出發,抓住主要矛盾,提出一組與臨床表現相近似的疾病,而且隨著分析的深入,相互比較,逐一排除可能性較小的疾病,縮小鑒別診斷的范圍,直至留下一個或幾個可能性最大的疾病。這就是臨床上習稱的「排除診斷法」。
對一組疾病進行鑒別診斷時,必然要對組內各個疾病加以肯定或否定。其方法是根據某一疾病本身的特殊點,將其他不相符的近似疾病區別開來,從而達到正確認識疾病。某一疾病的特殊點,我們一般用「診斷根據」的形式加以概括。「診斷根據」一方麵包括僅見於該病而不見於其他病的『特殊病徵」;另方面也包括一些並非僅見於該病的病徵,但當這些病徵與「特殊病徵」同時存在時,則能加強『診斷根據」的可靠性。「診斷根據」是從實踐中總結得來的,一般來說是能反映疾病的本質的,但疾病的表現多種多樣,不一定與「診斷根據」完全相符。因此,在運用「診斷根據」時,要緊密聯系實際,反對把它作為條條框框,生搬硬套。要將全面的檢查材抖,參照「診斷根據」,恰當地對病情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例如,胃,十二指腸潰瘍合並急性穿孔的「診斷根據」之一是出現隔下游離氣影的X線征。但有些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病例,X線檢查不一定能查出膈下游離氣影。另方面,在腸氣囊腫症時,腹部X線攝片也可見到膈下游離氣影,加以此症往往並發於胃十二指腸潰瘍,有時可誤診為潰瘍病急性穿孔,因此,對急性腹痛病人不能因無發現嗝下氣影,而認為不完全滿足「診斷根據」的要求,便草率排除潰瘍病穿孔的可能性,或對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病人僅因發現膈下氣影,而草率作出潰瘍病穿孔的診斷。臨床醫生應綜合全面檢查材料加以細致的衡量,有時還需經密切的動態觀察才能作出最後的結論。
2.怎樣否定某一疾病?
如擬診的某一疾病不能解釋病人的全部主要臨床表現,或缺乏預期必定出現的『特殊病徵」,則該病可能性很小或可以被否定。前一種情況,例如,一個病人有血尿,膀胱刺激征,尿培養結核菌陽性,靜脈腎盂造影顯示蟲蛀樣缺損的X線征,可排除出血性腎盂腎炎,因為用出血性腎盂腎炎不能解釋後兩種病徵,而用腎結核則可全部解釋。後一種情況,例如,一個有心前區疼痛的病人,疑有急性心肌梗塞,但於三數天內反復檢查心電圖始終正常,血沉加快及谷-草轉氨酶增高也缺如,則可否定急性心肌梗塞的存在。但要注意,有些疾病並無『特殊病徵」,或該『特殊病徵」只見於疾病的某一階段,當醫生診治時可能尚未出現或已經消失,後者例如乾性心包炎時的心包摩擦音。
3.怎樣肯定某一疾病?
如擬診的疾病能解釋病人的全部主要臨床表現,並巳找到頂期應見於該病的「特殊病徵」,例如,擬診為傷寒的病人血培養發現傷寒桿菌或血清傷寒桿菌凝集試驗強陽性,或擬診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人血中找到狼瘡細胞或有高滴度的血清抗核抗體,則可確定各該疾病的診斷。另方面,當遇到缺乏「特殊病徵」的疾病時,一組具有確診意義的臨床綜合征也可以起到類似「特殊病徵」的作用,但其可靠程度則不及「特殊病徵」。例如,根據發熱,多關節痛、急性心臟炎、血沉加快和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等所組成的綜合征,大致可診斷為風濕熱,但有時仍可與其他結締組織病相混淆。
在鑒別診斷過程中,經過篩選剩下來幾個可能性較大的疾病,要求醫生最後肯定一個可能性最大的疾病。這時須注意下述幾點:
(1)在幾個可能的疾病中進行選擇時,一般應先考慮常見病,當地的多發病,或當時的流行病。至於罕見病,也應考慮到,但只有用上述疾病不能滿意解釋病人的臨床表現時,才予以考慮。
(2)對病人所患的疾病,在未有充分的診斷根據時不要輕易作出神經官能症的診斷。
(3)對病人所患的疾病,應盡先多考慮可冶之病,其次才考慮不治或難治之病。
(4)當用某種「特殊病徵」不能解釋某一疾病的全部重要臨床現象時,須考慮病人同時存在著兩種或多種疾病,或有並發症的存在。
(二)臨床觀察,驗證診斷
疾病是一個或快或慢地運動著的病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臨床表現產生了,另一些可能消失了,也可能一個疾病痊癒了,另一個發生了,因此,必須用發展的觀點進行分析和診斷。醫生每一次的診查,都只能看到病人疾病全過程中某一階段的一個橫斷面,往往要綜合多個橫斷面,才能了解疾病較完整的面貌。這種動態的觀察,有助明確一時未能排除或肯定的疾病的診斷。例如,帶狀庖疹和麻疹,非侯至見疹不易確診;疑患急性心肌梗塞而當時檢查心電圖未見特異性改變的病人,連續觀察幾天,並作其他有關的檢查,往往即可分曉;熱型的動態觀察,對於診斷瘧疾、回歸熱等病,有相當大的幫助。
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經反復的實踐才能達到。臨床醫生通過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建立診斷之後,工作可告一段落。但工作至此還未結束,更重要的一步是根據診斷進行合理的治療,治療效果又反過來驗證診斷。如果根據診斷而進行治療,收到預期的療效時,那麼,一般說來這一診斷工作算是完成了。另方面,在實踐中也不同程度地受著認識水平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地成全部地修改原有的診斷是常見的。一些疑難病例往往需要經過深入的動態觀察,反復檢查,甚至進行診斷性治療,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必須強調指出,為了能及時指導防治工作,特別對於急重病例,在臨床材料未足以建立確定的診斷之前,也要找出可能性最大的疾病,作為臨時診斷,迅速採取治療措施,同時再進行深入的檢查,而不應僅僅糾纏在診斷問題上,以致貽誤治療時機。
⑥ 醫學統計學驗證新診斷方法的可靠性
首先你要對各種疾病有一個動態演變,動態觀察的思維模式。從開始的病因,病理變化,體征,實驗室檢查,診斷方法,治療手段和原則到最後的注意事項,都是環環相扣的,要能利用基礎理論知識從一個階段推導出下一個階段可能的經過,然後對照書看看自己哪裡想的不對,因為有些病理變化和你想的不完全一樣,這樣就好像自己親自處理了一個病人一樣,腦子里就不亂了。這樣的過程只要重復個三五遍就不會忘了。我說的只是內外科的學習方法,其他的基礎知識因為你不了解只能死記硬背,但是要有重點的去背。一些專科性太強的就不要花太多功夫。什麼事情都要下功夫,沒有所謂的捷徑,親自實踐往往是最好的記憶方法。多動手多動腦子。祝你學業有成~!
⑦ 病理學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是屍體剖檢。
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檢(屍檢)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屍體剖檢(autopsy)不僅可以直接觀察疾病的病理改變,從而明確對疾病的診斷,查明死亡原因,幫助臨床探討、驗證診斷和治療是否正確、恰當,以總結經驗,提高臨床工作的質量。
而且還能及時發現和確診某些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為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還可通過大量屍檢積累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為研究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為發展病理學作貢獻。
顯然,屍檢是研究疾病的極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體病理材料則是研究疾病的最為寶貴的材料。
(7)驗證某種診斷方法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病理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密切聯系,明顯地在對疾病的研究和診斷上。臨床醫學除運用各種臨床診察、檢驗、治療等方法對疾病進行診治外,往往還必須藉助於病理學的研究方法如活體組織檢查、屍體剖檢以及動物實驗等來對疾病進行觀察研究,提高臨床工作的水平。
病理學則除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病理學)外,也必須密切聯系臨床,直接從患病機體去研究疾病,否則也不利於病理學本身的發展。
病理學長期以來被形象地喻為「橋梁學科」,這充分表明了它在醫學中,特別是在臨床醫學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理由主要是由病理學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
⑧ 病理學的研究方法
病理學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研究材料主要來自患病人體(人體病理材料)和實驗動物以及其他實驗材料如組織培養、細胞培養等(實驗病理材料)。
(一)屍體剖檢
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檢(屍檢)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屍體剖檢(autopsy)不僅可以直接觀察疾病的病理改變,從而明確對疾病的診斷,查明死亡原因,幫助臨床探討、驗證診斷和治療是否正確、恰當,以總結經驗,提高臨床工作的質量,而且還能及時發現和確診某些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為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還可通過大量屍檢積累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為研究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為發展病理學作貢獻。顯然,屍檢是研究疾病的極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體病理材料則是研究疾病的最為寶貴的材料。
一個國家屍檢率的高低往往可以反映其文明進步的程度,世界上不少文明先進國家的屍檢率達到90%以上,有的國家在法律中對屍檢作了明文規定。中國的屍檢率還很低,十分不利於中國病理學和醫學科學的發展,亟待提高。
(二)活體組織檢查
用局部切除、鉗取、穿刺針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術方法,由患者活體採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稱為活體組織檢查(biopsy),簡稱活檢。這是被廣泛採用的檢查診斷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組織新鮮,能基本保持病變的真像,有利於進行組織學、組織化學、細胞化學及超微結構和組織培養等研究。對臨床工作而言,這種檢查方法有助於及時准確地對疾病作出診斷和進行療效判斷。特別是對於諸如性質不明的腫瘤等疾患,准確而及時的診斷,對治療和預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動物實驗
運用動物實驗的方法,可以在適宜動物身上復制某些人類疾病的模型,以便研究者可以根據需要,對之進行任何方式的觀察研究,例如可以分階段地進行連續取材檢查,以了解該疾病或某一病理過程的發生發展經過等。此外,還可利用動物實驗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以及葯物或其他因素對疾病的療效和影響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彌補人體觀察之受限和不足,但動物與人體之間畢竟存在種種差異,不能將動物實驗的結果直接套用於人體,這是必須注意的。
(四)組織培養與細胞培養
將某種組織或單細胞用適宜的培養基在體外加以培養,以觀察細胞、組織病變的發生發展、如腫瘤的生長、細胞的癌變、病毒的復制、染色體的變異等等。此外,也可以對其施加諸如射線、葯物等外來因子,以觀察其對細胞、組織的影響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較方便地在體外觀察研究各種疾病或病變過程,研究加以影響的方法,而且周期短、見效快,可以節省研究時間,是很好的研究方法之一。但缺點是孤立的體外環境畢竟與各部分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體內的整體環境不同,故不能將研究結果與體內過程等同看待。
(五)病理學的觀察方法
隨著學科的發展,病理學的研究手段已遠遠超越了傳統的經典的形態觀察,而採用了許多新方法、新技術,從而使研究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但形態學方法(包括改進了的形態學方法)仍不失為基本的研究方法。茲將常用的方法簡述如下:
大體觀察主要運用肉眼或輔之以放大鏡、量尺、各種衡器等輔助工具,對檢材及其病變性狀(大小、形態、色澤、重量、表面及切面狀態、病灶特徵及堅度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檢測。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有經驗的病理及臨床工作者往往能借大體觀察而確定或大致確定診斷或病變性質(如腫瘤的良惡性等)。
組織學觀察將病變組織製成厚約數微米的切片,經不同方法染色後用顯微鏡觀察其細微病變,從而千百倍地提高了肉眼觀察的分辨能力,加深了對疾病和病變的認識,是最常用的觀察、研究疾病的手段之一。同時,由於各種疾病和病變往往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組織形態特徵,故常可藉助組織學觀察來診斷疾病,如上述的活檢。
細胞學觀察運用採集器採集病變部位脫落的細胞,或用空針穿刺吸取病變部位的組織、細胞,或由體腔積液中分離所含病變細胞,製成細胞學塗片,作顯微鏡檢查,了解其病變特徵。此法常用於某些腫瘤(如肺癌、子宮頸癌、乳腺癌等)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診斷。但限於取材的局限性和准確性,有時使診斷難免受到一定的限制。既提高了穿刺的安全性,也提高了診斷的准確性。
超微結構觀察運用透射及掃描電子顯微鏡對組織、細胞及一些病原因子的內部和表面超微結構進行更細微的觀察(電子顯微鏡較光學顯微鏡的分辨能力高千倍以上),即從亞細胞(細胞器)或大分子水平上認識和了解細胞的病變。這是迄今最細致的形態學觀察方法。在超微結構水平上,還常能將形態結構的改變與機能代謝的變化聯系起來,大大有利於加深對疾病和病變的認識。
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觀察通過運用具有某種特異性的、能反映組織和細胞成分化學特性的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方法,可以了解組織、細胞內各種蛋白質、酶類、核酸、糖原等等化學成分的狀況,從而加深對形態結構改變的認識。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揭示普通形態學方法所不能觀察到的組織、細胞的化學成分的變化,而且往往在尚未出現形態結構改變之前,就能查出其化學成分的變化。此外,隨著免疫學技術的進步,還可運用免疫組織化學和免疫細胞化學的方法,了解組織、細胞的免疫學性狀,對於病理學研究和診斷都有很大幫助。
除上述常用方法外,近數十年來陸續建立的還有放射自顯影技術、顯微分光技術、形態測量(圖像分析)技術、分析電鏡技術、流式細胞儀(FCM)技術、多聚酶鏈反應(PCR)技術以及分子原位雜交技術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學技術,從而使常規的病理形態學觀察,發展到將形態結構改變與組織、細胞的的化學變化結合志來進行研究,而且將歷來的定性的研究發展到對病理改變進行形態的和化學成分的定量研究,從而獲得了大量的更多更新的新信息,大大加深了疾病研究的深度。這是以往的研究所難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