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何為「鵝湖之會」
鵝湖之會 (é hú zhī huì) 解釋:比喻具有開創性的辯論會。 補充: 出處:南宋 淳熙 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舉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由 呂祖謙 邀集,意圖調和 朱熹 和 陸九淵 兩派爭執。實質上是朱的 客觀唯心主義 和陸的 主觀唯心主義 的一場爭論。它是 中國哲學史 上一次堪稱典範的學術討論會,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 在現在的江西省 鉛山縣 有一古寺,寺雖不大,貌也不驚人,但卻因南宋時著名 理學 家朱熹曾寓居於此,並在這里發生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 鵝湖之會 」,因而遠近聞名。 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於一」,於是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見面。六月初,陸氏兄弟應約來到鵝湖寺,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就是著名的「鵝湖之會」。 會議辯論的中心議題是「教人之法」。關於這一點,陸九淵門人朱亨道有一段較為詳細的記載:「鵝湖講道,誠當今盛事。伯恭蓋慮朱、陸議論猶有異同,欲會歸於一,而定所適從。……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陸九淵集》卷三六《年譜》)所謂「教人」之法,也就是認識論。 在這個問題上,朱熹強調「格物致知」,認為格物就是窮盡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極。並認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認識的兩個方面。主張多讀書,多觀察事物,根據經驗,加以分析、綜合與歸納,然後得出結論。 陸氏兄弟則從「心即理」出發,認為格物就是體認本心。主張「發明本心」,心明則萬事萬物的道理自然貫通,不必多讀書,也不必忙於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曉事理,所以尊德性,養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對多做讀書窮理之工夫,以為讀書不是成為至賢的必由之路。會上,雙方各執已見,互不相讓。 此次「鵝湖之會」,雙方爭議了三天,陸氏兄弟略占上風,但最終結果卻是不歡而散。如今,這座古寺也許是因為有這么一次重要會議,也許是因為朱熹住過,將其作為「書房」,作為教書育人之地,因而也叫做「 鵝湖書院 」。 整個兩宋有兩場文人聚會值得注意,一個是「西園之會」,這次文人聚會象徵著中國「佛拉明戈時代」的輝煌頂點,而另一個,則是南宋的這次與朱熹緊密相關的「鵝湖之會」,這次會議則意味著中華民族的裹腳自殘、自虐時代的開始。
Ⅱ 名詞解釋 鵝湖之會
鵝湖之會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朱、陸雙方辯論的「為學之方」,表現出朱熹與陸九淵在哲學上的基本分歧點。
陸九淵提出「先立乎其大」為出發點。認為自古以來聖人相傳的「道統」只是「此心」。主張只有認識「本心」,才猶如木有根,水有源。朱熹認為先於物而存在的「理」在心外。
即「宇宙」之間。陸九淵的心學傳至明代,經王守仁的發展,形成一個比較精緻的哲學體系,世稱「陸王心學」。
(2)鵝湖之會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鵝湖之會辯論的中心議題是「教人之法」。關於這一點,陸九淵門人朱亨道有一段較為詳細的記載:「鵝湖講道,誠當今盛事。伯恭蓋慮朱、陸議論猶有異同,欲會歸於一,而定所適從。
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所謂「教人」之法,也就是認識論。
在這個問題上,朱熹強調「格物致知」,認為格物就是窮盡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極。並認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認識的兩個方面。主張多讀書,多觀察事物,根據經驗,加以分析、綜合與歸納,然後得出結論。
Ⅲ 1175年的鵝湖之會所討論的中心是什麼
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於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進行學術討論,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鵝湖之會的討論中心是道德修養和「教人之法」等,討論一開始,就充滿了十分激烈的氣勢。雙方你來我往,相互提問,相互詰問,此次辯論持續了3天,不分勝負。雙方的差異主要在教人的方法上。朱熹的治學方法是「道問學」,通過格物致知,以博覽群書和觀察外物來啟發心智。而辯論的另一方陸九淵則主張「尊德性」,要「發明本心」,認為一味讀書窮理,不過如同蛆蟲吞食書本,對人認識自己的本心毫無裨益。可以說,雙方各有優勝之處,需要相互融通互補。
Ⅳ 「鵝湖之會」是怎麼回事
孝宗朝是南宋思想最活躍的時代,南宋的著名學派幾乎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朱熹就是在孝宗時期逐漸建立起了系統的理學體系,形成了集理學大成的學派。由於他出生於尤溪,主要活動於建陽(今福建建陽)、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地區,因此他這一派也被稱為閩學派。這一時期理學的另外一個重要學派,是陸九淵創立的心學學派。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號存齋,世稱象山先生。因為他是撫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所以心學學派又稱為江西學派。兩派在宇宙觀、心性論、方法論上都有嚴重的分歧。在宇宙觀上,陸九淵認為「宇宙一理」,主張唯理一元論;朱熹則認為「理先氣後」,有理氣二元論的傾向。在心性論方面,朱熹把人心分為天理、物慾兩部分;陸九淵則認為心理是完全合一的。在方法論上,朱熹主張「格物致知」;陸九淵則提倡頓悟式的內省道德修養。為了調和朱、陸兩家的分歧,淳熙二年(1175),呂祖謙邀請陸九淵、陸九齡兄弟和朱熹在信州鵝湖寺(今江西鉛山鵝湖寺)進行了一場哲學辯論會,與會的還有臨川太守趙景明以及劉子澄、趙景昭等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在會上,朱、陸雙方各持己見,並賦詩明志。陸氏兄弟主張先發明本心,然後加以博覽,認為本心之性千古不變,明心功夫終究久大,譏諷朱熹的格物功夫支離,免不了要浮沉。朱熹對此非常不滿,主張先博覽而後歸之約。雙方辯論了三天,到最後觀點也沒有得到統一。
Ⅳ 關於朱熹的奇聞軼事,卜卦算命、何謂鵝湖之會是怎麼回事
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世人又稱他為朱夫子。朱熹從小就對八卦,天文,哲學等問題十分感興趣。他很是聰明好學,當他的同齡人只知道終日玩耍的時候,他就開始思考一些很深奧的問題了。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能最終成就一代大儒。關於朱熹的生平,有不少奇聞軼事,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鵝湖之會和朱熹父親為他卜卦算命這兩件事。
至於卜卦算命的奇聞,這件事和朱熹的父親有關。話說有一天,朱熹的父親朱松叫算命先生給自己的兒子卜上一卦。算命的人後來就說,朱熹的富貴乃是天生的,他以後註定會成為享譽千古的大學士。雖然這樣的說辭不排除是後來有人為了故意追捧朱熹而編造出來的,但後來事實確實也證明了朱熹的學識和才能都是古今少有。如果不是這樣,他也不可能擁有那麼多的追隨者。
Ⅵ 什麼是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於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於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
建構主義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思想淵源,它具有迥異於傳統的學習理論和教學思想,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建構主義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傑(J.Piaget)。他是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一位心理學家,他所創立的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學派被人們稱為日內瓦學派。皮亞傑的理論充滿唯物辯證法,堅持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
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
(6)鵝湖之會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教學原則:
1、把所有的學習任務都置於為了能夠更有效地適應世界的學習中。
2、教學目標應該與學生的學習環境中的目標相符合,教師確定的問題應該使學生感到就是他們本人的問題。
3、設計真實的任務。真實的活動是學習環境的重要的特徵。就是應該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和日常的活動或實踐整合多重的內容或技能。
4、設計能夠反映學生在學習結束後就從事有效行動的復雜環境。
5、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主權。教師應該刺激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6、設計支持和激發學生思維的學習環境。
7、鼓勵學生在社會背景中檢測自己的觀點。
8、支持學生對所學內容與學習過程的反思,發展學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為獨立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