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陳鶴琴幼兒游戲理論
一、概念界定:
陳鶴琴曾對環境下過定義即「凡是可以給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環境,一切物質是他的環境,人也是他的環境。」
二、游戲環境:
本文中的「游戲環境」將沿用陳鶴琴對「環境」的界定,即凡是可以給兒童游戲刺激的,都是指游戲環境,包括物質因素及心理因素,筆者將從游戲范圍、環境質量、游戲材料與游戲氛圍幾個方面來闡述。
三、設定初衷:
大學期間筆者曾多次參與下園實踐活動,每所幼兒園在有自己獨到的辦園理念的同時,也存在共通之處,如重視兒童游戲,認可游戲式教學法。
但多數的幼兒園在實踐上存在一些不足,如雖然重視游戲但兒童一日活動中游戲時間短;雖然認可游戲的價值,但在游戲的准備上不充分;或園內游戲器材新鮮豐富,但操作性不強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四、游戲式教學法:
在與家長溝通過程中,筆者發現有較大數量的家長沒有正確認識到游戲對於兒童的真正價值,也並不認可幼兒園所倡導的「游戲式教學法」。
因此,出於提高社會對兒童游戲必要性的認知度、改善幼兒園兒童游戲環境的目的,筆者希望通過對中國兒童專家陳鶴琴的兒童游戲環境思想的梳理,為兒童的游戲環境的創設出謀劃策。
綜上,筆者的選題理由一是陳鶴琴兒童游戲環境思想的價值,二是當前社會與幼兒園的需要,三是筆者作為一名准幼師的工作需要。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即對文獻進行查閱、分析、整理從而認識和理解問題與現象。本文重點採用這一方法。
主要通過對《陳鶴琴全集》第二卷和第三卷、《陳鶴琴文集》、《陳鶴琴與現代兒童教育》等著作的研讀、分析及整理,從而得到陳鶴琴對兒童游戲環境的觀點,以及其中的內涵和價值。
六、研究現狀:
總體而言,學者對陳鶴琴的教育領域有很多關注,但對於兒童游戲方面的關注不足,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貳』 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1、反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兒教育,提倡適合國情的中國化幼兒教育。
2、反對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1)教育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2)教育方法、教育原則: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3)幼兒園課程理論:課程的中心——環境,課程的結構——五指活動,課程的實施——單元教學、整個教學法、游戲式的教學。
3、重視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
(2)陳鶴琴運用了什麼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1923年秋,陳鶴琴在自家寓所里創辦了中國首個幼教試驗基地——南京鼓樓幼稚園。自此,他家的客廳成了12個流浪兒的課堂。
他架起小黑板,擺上小板凳,讓女兒當小先生,教流浪兒識字、唱歌;他和孩子們一起做識字游戲;他在音樂聲中拿起「新年老人」的拐杖,走到台前,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兵丁」,一邊唱著,一邊以手杖作槍,舉槍、瞄準、射擊……
當時,兒童教育在中國還是一片荒漠,在學制上尚無地位,少數幾個幼教機構,都由教會主辦。於是,這位師從杜威的教育學碩士歸國後,在南京創辦了5個實驗學校和幼稚園,又最先在高校開設兒童心理學。
有人背後議論:「堂堂大學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麼出息?」陳鶴琴卻說:「我就是要從小孩教起。」
『叄』 陳鶴琴採用什麼方法研究兒童的心理
陳鶴琴採用日記描述法研究兒童的心理。
上個世紀20年代初,根據對自己初生長子進行長達808天的連續觀察,實驗,獲得第一手資料出版的研究專著《兒童心理之研究》。
在這份圖文並茂的記錄中,對孩子的身體發育、動作發展、感覺、情緒模仿、暗示感受性、好奇心、懼怕、美感等心理活動以及言語、學習、游戲、繪畫等各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從中總結得出兒童心理的特點與規律。被看作中國學前教育進入科學化時代的重要標志。
(3)陳鶴琴運用了什麼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陳鶴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論,重視科學實驗,主張中國兒童教育的發展要適合國情,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呼籲建立兒童教育師資培訓體系。
編寫幼稚園、小學課本及兒童課外讀物數十種、設計與推廣玩具、教具和幼稚團設備。 一生主要從事於一系列開創性的幼兒教育研究與實踐,有《家庭教育》等著作。
『肆』 陳鶴琴的學前教育思想是什麼
一、樹立正確的家教觀。
二、重視父母的作用。
陳鶴琴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
他對父母提出了以下要求:
1、父母要尊重兒童的人格;2、父母步調要一致;3、父母要給兒童以真正的愛。
三、陳鶴琴在對學前兒童心理和教育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學前兒童發展的課程組織法,即「整個教學法」。
四、陳鶴琴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幼稚園課程編制應遵循的十大原則。
1、課程的民族性;2、課程的科學性;3、課程的大眾性;4、課程的兒童性;5、課程的連續發展性;6、課程的現實性;7、課程的適合性;8、課程的教育性;9、課程的陶冶性;10、課程的言語性。
五、陳鶴琴提出了十七條教學原則。
1、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2、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3、你要兒童怎樣做,你應當教兒童怎樣學;4、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5、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7、比較教學法;8、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9、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10、替代教學法;11、注意環境,利用環境;12、分組學習,共同研究;13、教學游戲化;14、教學故事化;15、教師教教師;16、兒童教兒童;17、精密觀察。
『伍』 陳鶴琴學前教育理論和主要觀點
陳鶴琴,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中國幼教之父」。於 1923 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創立了「活教育」理念,一生致力於探索中國化、平民化、科學化的幼兒教育道路。
活教育的三大目標是——①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②做中教、做中學、做中
求進步;③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1)教育觀。
陳鶴琴先生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辦幼兒園,必須「以自動代替被動」,幼兒「自
動的學習、自發的學習」,自己去動手用腦獲得知識,教師必須尊重幼兒的自主性,不能搞
傳統的注入式,消極地管束幼兒。
(2)教育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3)教育方法: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4)教育內容: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育,與實際緊密結合。
(5)教育原則
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 17 條原則,如「凡幼兒能做的,讓他自己做;凡幼兒能想
的,讓他自己想」等,體現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重視幼兒動手動腦,重視直接經驗的價值
等思想,奠定了幼兒園教育原則的基礎。
(1)課程的中心
陳鶴琴先生反對幼兒園課程脫離實際,主張根據兒童的環境——自然的環境,社會的環境作幼稚園課程系統的中心,讓兒童能充分地與實物和人接觸,獲得直接經驗;
(2)課程的結構
把課程內容劃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藝術、文學」是一個整體,被稱為「五指活動」。
(3)課程的實施
強調以幼兒經驗、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發展需要作為選擇教材的標准;反對實行分科教學,提倡綜合的單元教學,以社會自然為中心的「整個教學法」;主張游戲式的教學。
『陸』 陳鶴琴學前教育理論和主要觀點
陳鶴琴提倡 活教育
理包括三大綱領及教學原則、訓育原則。
一、三大綱領
1、活教育的目的論,即「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目的論不但體現了陳鶴琴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放眼世界的胸懷。
2、活教育的課程論,即「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
3、教育的方法論,即「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活教育重視直接經驗,強調以做 為中心,主張在學校里的一切活動凡是兒童自已能夠做的,都理應讓他自已做。
二、教學原則
陳鶴琴根據「心理學具體化,教學法大眾化」的指導思想,提出了活教育的17條教學原則:
1、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理應讓他自己做;
2、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理應讓他自己想;
3、你要兒童怎樣做,理應教兒童怎樣學;
4、勵兒童去發現她自已的世界;
5、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7、比較教學法;
8、用比賽地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
9、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
10、替代教學法;
11、注意環境,利用環境;
12、分組學習,共同研究;
13、教學游戲化;
14、教學故事化;
15、教師教教師;
16、兒童教兒童;
17、精密觀察。
三、訓育原則 陳鶴琴認為訓導工作在整個教育工作上可說是最繁重、最重要的,他提出了13條訓育原則:
1、從小到大
2、從人治到法治
3、從法治到心理
4、從對立到一體
5、從不覺到自覺
6、從被動到自動
7、從自我到互助
8、從知到行
9、形式到精神
10、從分家到合一
11、從隔閡到聯絡
12、從消極到積極
13、從「空口說道」到「以身作則」。
五指活動:
陳鶴琴倡導在幼稚園展開五指活動,即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語文活動。陳鶴琴將幼稚園的課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動中,並採用單元制,各項活動都圍繞著單元實行。他認為五指石活的,能夠伸縮、互相聯系。五指活動在兒童生活中結成一個教育的網,有組織、有系統、合理地編織在兒童的生活上,這種課程是整個的、連貫的。 整個教學法:陳鶴琴不主張分科教學,他認為分科教學是四分五裂、雜亂無章的,是違反兒童的生活和心理的。他提倡「整個教學法,就是把兒童所應該學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地去教兒童學」。
『柒』 請簡要說明心理學研究方法中的觀察法
觀察法是有計劃、有目的地觀察研究對象在一定條件下言行的變化,做出詳盡記錄,然後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判斷他們心理活動特點的方法。
觀察是科學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收集第一手資料的最直接的手段。它可按不同的維度分為不同的類型。
從時間上看,分為長期觀察和定期觀察。長期觀察指研究者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連續地進行系統觀察,積累資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定期觀察指按一定的時間間隔(如每周一次)持續觀察,到一定階段予以總結。
從范圍上看,分為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全面觀察指在同一研究內對若干心理現象同時加以觀察記錄。重點觀察則是在同一研究內只觀察記錄某一種心理現象。
從規模上看,可分為群體觀察和個體觀察。群體觀察指研究者的觀察對象是一群體,記錄這一群體中發生的各種活動。個體觀察又稱個案法,是對某一個體做專門觀察的方法,這是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心理研究方法。個案法具有啟蒙和試點的作用,也適用於特殊個體(如天才兒童、精神病患者等)的研究。早期的中外兒童心理專家如德國的普萊爾、英國的達爾文、中國的陳鶴琴都曾運用個案法觀察自己的孩子,並發表了長期的記錄。
下面是兒童心理學創始人,德國的普萊爾觀察自己的孩子(從出生第一天起)抓握動作發展的記錄。
「第一至第三天:主要是手碰到臉的動作。
第五天:他的手指把我的一隻手指握得很緊;他的腳趾不能。
第九天:小孩睡覺時並不握著人放在他手內的手指。
『捌』 簡述陳鶴琴活教育理論
陳鶴琴認為要了解兒童心理,認識兒童,才能談到教育兒童,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簡單的說,活的教育就是「不是死的教育」。
書本主義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我們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課本也是活的。我們一起為兒童謀福利。盡量利用兒童的手、腦、口、耳、眼睛,打破只用兒都聽,眼睛看,而不用口說話,用腦子想事的教育。
要教育好兒童,要使我們的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必定要懂得兒童心理。引證中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描寫中國現在教育的情形時的兩句警語: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我們把它改為: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1940年2月,陳鶴琴應江西省主席熊式輝邀請,前往江西辦學,並開始進行「活教育」實驗。5月15日,在泰和縣新池村創辦南昌實小新池分校。
10月1日,在泰和縣文江村創辦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這是中國第一所非教會的幼稚師范學校。這所學校很快贏得了聲譽,1943年,教育部長陳立夫批准將其改為國立學校。
1945年,陳鶴琴在上海創辦國立幼稚師范專科學校,任內提出五指教學法,主張幼兒教育如同手指與手掌應當涵蓋健康、科學、社會、藝術、語文五種其本項目,手指與手掌骨肉相連不能單獨而存,要注意教材的連貫性及整體的。
1949年5月曾先後兩次因「赤化」遭國民政府逮捕,經上海五位大學校長聯合營救獲釋。
『玖』 陳鶴琴是怎樣論述幼兒的特點及其教育方法
陳鶴琴兒童心理特點 陳鶴琴首先認為兒童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個人而言,兒童期就是可塑性 (plasticity)的意思」。兒童期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兒童期是發展能力的時期,二是兒童期具 可以發展的性質。「兒童期是發展個人的最好的機會。什麼言語、什麼習慣、什麼道德、什麼能 力,在兒童的時候學習最...速,養成最易,發展最快」。陳鶴琴認為兒童的心理主要有七個特點: 好游戲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歡成功的、喜歡野外生活的、喜歡合群的、喜歡稱贊的 陳鶴琴的兒童觀 陳鶴琴以自己的孩子為研究對象,從剛出生開始進行跟蹤觀察實驗,在此基礎上又做了詳細的文字和攝影記錄,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最終總結出了以上所說的兒童心理的七大特徵, 從而形成了不同於常人的兒童觀。陳鶴琴認為兒童不是「小人」,兒童具有與成人不同的心理特徵,兒童時期不僅作為成人之預備,而且具有他自身的價值,我們應該尊重兒童的人格,愛護兒童天真活潑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