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防城港的土特產都有哪些
總有朋友問,防城港有什麼特產不?掌上君可以自豪地告訴所有人,防城港有很多特產。請您仔細看看這些!記住它們,這些都是防城港的寶貴財富,你我多多宣傳!
沙蟲干
防城港沙蟲其名不美貌不雅,但其營養、味道及醫葯與食療價值都不亞於其他名貴海產珍品,因而素有「海灘香腸」的美譽。防城港沿海一帶的漁民歷來有晾曬製作沙蟲乾的習慣,經過晾曬的沙蟲干營養豐富,味道上承,不管是炒、煸、煮湯皆為美食之上品。
白龍珍珠
肉桂、八角味道鮮美,都是人們熟知的重要香料。作為中國「肉桂之鄉」「八角之鄉」,防城區盛產的肉桂、八角,更是享譽海內外。該區肉桂、八角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廣西的六分之一,成全國最大的種植生產基地,被喻為「世界香料原料庫」。
金花茶
金花茶是山茶科中唯一開黃色花朵的品種,有「茶族皇後」、「植物大熊貓」之美譽。大量臨床試驗證明:金花茶具有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提高機體免疫能力、護肝解毒、保護心腦血管、減肥養顏等保健功效。
蜂蜜
采來百樣花粉,釀成一滴蜜。大老遠就聞其香,嘗一口則心裡舒暢,這就是上思蜂蜜。上思蜂蜜的蜜源多為大山裡各種珍奇植物的花粉,釀出的百花蜜不僅味道奇佳,還有養生保健之功效。
皇帝桔又名皇帝果,是明清代的朝廷貢品,是桔柑品種中之精品!防城港的皇帝桔是在原皇帝桔的基礎上經過選育改良優化的品種。果實風味獨特,果肉爽脆,多汁味濃,清甜化渣,有桂花香味,營養價值高,是鮮食佳品。
火龍果
飄香四溢的火龍果集「水果」、「花卉」、「蔬菜」、「保健」、「醫葯」為一體,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它不僅是一種可以食用的水果,其花朵經過烘曬加工後可作為葯用材料和乾菜,肉質莖是上好的蔬菜。防城港市華石鎮的火龍果園,果園面積2500畝,已種植火龍果1500畝,是目前廣西最大的成片火龍果種植基地。
香糯
防城港市上思香糯種植歷史悠久,是在特定的氣候、土壤和栽培管理條件下精心培育而成的優良品種。該品種米質純正,米粒較大,潔白如玉,蒸熟成飯,軟滑而粘,氣味芳香,有「一田種糯遍垌香,一家煮飯全村香」之說。
香菇
俗稱香信,產於上思十萬大山,是縣內傳統出口產品。傳統生產方法是在每年冬11月-12月選天氣晴朗的日子,將能生長香菇的樹木歡伐倒地,待二、三個月後把樹桿砍成若干段,用刀斧將木表皮成若干刀口,然後擱放於濕潤、陰涼的溝邊或樹根下,待第二年冬季即開始長菇。用這種傳統方法生產出來的香菇雖個小,但菇肥肉厚,色澤棕黃,醇香脆嫩,營養豐富。
東興紅木
東興古典紅木傢具、紅木工藝品、木雕、漆器、收藏品等精品紅木雕刻全面融入了京族民族風格和東盟國家特點,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東興紅木民族文化」,逐步樹立了「東興紅木」形象。 東興也是我國重要的紅木進口通道。
紅姑娘
「紅姑娘」紅薯原產於東興市,後發展到包括江山半島的整個防城港濱海地區。有著200多年種植歷史的「紅姑娘」紅薯喜獲由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證書。它外觀鮮紅,皮光滑,食味清甜,先後榮獲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產品不僅俏銷北京、上海等地,還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❷ 防城港的旅遊
防城港旅遊景點有100多處,主要有:江山半島旅遊度假區、萬尾金灘旅遊區 、西灣碼頭(星級景區)、防城港北侖河源頭景區(三星級景區)、垌中溫泉度假區、扶隆大峽谷瀑布旅遊觀光區、鄭日東、林鈞山故居、陳濟棠故居(東興河州)、沈鴻周故居、巫劍雄故居、陳維周故居、 劉永福故居 、.鄭翠蘭故居.林杞、林氏宗祠、劉永福故居、高林村民族風情、南山、五指山、大勉水庫、等。古跡與人文景觀有馬鞍山遺址、古炮台遺址、抗日戰爭烈士陵園遺址(那良鎮)、那良古城址、大勉遺址、抗日戰爭烈士紀念亭、竹山古宅群、永安書院、明侖書院、古森書院、榮昌書院、壽文書院、澌凜書院、謙受陳公墓、劉永福母之墓、那良抗日起義紀念亭等。
江山半島旅遊度假區
江山半島旅遊度假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1994年批準的省級旅遊度假開發區,位於防城區江山鄉南部,有白浪灘、白沙灣、怪石灘、月亮灣、金花茶珍稀植物示範基地、石角紅樹林保護區、仙女浴池、洲頂和響水灘瀑布等20多個正在開發的自然風光景點。2013年被確定為廣西創國家5A重點培育景區,2012年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閑度假旅遊勝地」,2014年1月被評為「中國十佳海洋旅遊目的地」、「中國最美自駕旅遊目的地」、「中國最佳健康休閑旅遊目的地」。
核心景區白浪灘2012年獲國家4A級旅遊景區,金花茶珍稀植物示範基地通過4A省級初評。江山半島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大陸最南端最早年代的恐龍化石、新石器時代的亞婆山貝丘遺址,珍珠灣是中國第一顆「南珠」誕生地,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交趾叛亂時留下了火燒墩、潭蓬運河(天威遙)、珍珠城、燈架嶺、馬鞍坳、將軍山等歷史文化遺跡,此外還有清代的白龍古炮台群、烽火台和抗美援越時期的「海上胡志明小道」等戰爭遺址。
簕山古漁村
簕山古漁村位於港口區企沙半島中段東部沿海,地處欽州灣西岸,距離防城港市中心約25公里。村莊佔地約400畝,村前為一片方圓數十平方公里的淺海沙灘;全村共73戶290多人,村民收入來源主要是養殖和捕撈沙蟲、牡蠣、青蟹、文蛤、對蝦等海產品。村莊樹林清幽,礁石魔幻,崗樓威赫,是一個具有獨特幽林、古堡、碧海以及淵遠村史文化的自然村。簕山古魚村是廣西現存較完整的古漁村之一,具有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北部灣沿海漁村歷史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對研究古漁村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北部灣海洋文化公園
北部灣海洋文化公園面朝大海北部灣海洋文化公園是把原來的北部灣廣場進行修繕、改造、提升而成的,地處防城匯入海口處、美麗的西灣之濱,「天然衛士」紅樹林護衛著海河堤,毗鄰防城港市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科技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4大場館,佔地35.5公頃。。
北部灣海洋文化公園海洋詩書苑佔地約100畝,沿北部灣海洋文化公園中軸線的東西兩側分布,海洋詩書苑匯集了歷代著名書法家、文人關於描寫海洋的經典詩賦、詞句的手筆墨跡,在近70塊景觀奇石鐫刻出風格各異、形式多樣的120幅書法作品。
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
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上思縣西南部,地處桂林、南寧、十萬大山森林公園、東興、越南下龍灣黃金旅遊線上。其前身是以水源林為管護對象的生態公益性林場——紅旗林場。十萬大山森林公園是《英雄虎膽》故事片重要的拍攝外景地。1996年8月,十萬大山森林公園經國家林業局評定為國家森林公園。
金灘
金灘位於東興萬尾島西面連至烏頭島西南面,面積約有25平方公里,因沙色金黃而得此名。全長13km,沙質細軟金黃,灘平浪靜,是優良的海濱浴場。
野人谷景區
野人谷景區位於防城區那良鎮,十萬大山南麓,毗鄰越南。屬於溪河自助探險河流,位於北侖河的第一大支流河上,以山河雄峻、溪水湍急而聞名。一期開發漂流項目全長5.2公里;全程有32個灘,128個跌水區,2米落差3個,1.5米落差8個。景區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後山是劉永福之母墓陵和陳濟棠之祖之父墓陵。山上為原始森林次生狀態。防城港市野人谷漂流採用兩個人一條的橡皮艇;漂流全程需要兩個半小時。
東興屏峰雨林公園
東興市屏峰雨林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東興市馬路鎮平豐村。千年山泉水中的溪流從海拔900多米的羅華山蜿蜒跌宕而來,谷床全是潔凈的花崗岩,千年流水沖刷,石頭裸露了原色,殷紅如血。溪水隨著谷床的變化成潭、成灣、成瀑布。
那良古街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那良稱澌凜垌,分那良垌甲、大村甲、那巴甲三甲。1949年6月12日,那良解放,設西區,1952年為六區,1955年為那良區,1957年冬撤區並鄉為那良鄉,1958年成立那良公社,1984年改鎮至今。那良成圩於1644年,在過去沒有公路相通的年代,主要靠那良江、北侖河水路和大勉,那旺,白賴隘路與東興、上思等外地貿易交流,街上居民多為客家移民,在此處定居後,祖輩在小圩繁衍生息,代代相傳。那良圩街也由小變大,由窄而寬。1980年那良大橋建成後,建設路遂成為政治、文化、餐飲,金融,商業的中心旺街。八十年代末,新菜市建成,新街向北面的榮光場,東記嶺腳,豬屎坡擴展,向東南的雙利,大坡,公路兩邊發展。
劉永福那良故居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劉永福回國後,利用回鄉省親掃墓之機,在故地那良大坡村(中越邊境)選地擇吉日興建住宅,經過一年多的施工,住宅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冬竣工落成。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房屋佔地面積約659.75平方米,建築面積602.86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房屋寬32.5米,進深20.3米,兩層磚瓦結構。共十二間,分上下座,上下座中央為廳,廳中央橫梁左右刻有正楷:「全家吉慶」「金玉滿堂」八個大字。上下座之間中央為天井,天井兩則樓附房。同年十一月,劉永福返欽州,購得板桂街莫姓舊宅,籌建晚年住宅「三宣堂」,決定於欽州定居,那良所建之房屋作為回鄉省親掃墓臨時住所。清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春,劉永福返那良省親掃墓暫住後,返欽州(其母陳氏二品夫人之墓坐落於那良鎮樓村虎龍嶺)。光緒十七年(1891年)在欽州營建公館,命名為「三宣堂」,以紀念他援越抗法的光榮歷史。劉永福那良故居現為縣級(原防城各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
林俊廷那良故居
林俊廷(1876~1933) 舊桂系將領。字莆田。生於扶隆鄉,長於防城區那良鎮。鹽販出身。曾入綠林充當頭目。1902年受清軍陸榮廷招安。1911年升巡防隊統領。翌年3月任廣西第二軍統領,駐龍州,兼邊防對汛督辦。1916年任廣西參加護國護袁軍第一支隊司令,1917年任護國軍粵桂聯軍第二軍司令,進軍湖南,次年退回廣西。1921年被舊桂系余部推為廣西自治軍總司令,駐南寧。1923年3月,總統黎元洪委林兼廣西省長,同年7月去職。1923年底,孫中山委林為廣東八屬軍務督辦。1925年3月聯合龍雲攻進南寧,宣布再任省長。
❸ 研究旅遊文化學有哪些具體的方法
不知道這個對你有沒有幫助?
http://www.cotsa.com/blog/u/lujun1215/archives/2007/20073517563.html
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路徑
陸 軍
(廣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廣西桂林 541001)
民族文化旅遊是我國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旅遊研究的重要領域,與其他非民族文化旅遊相比,它的研究除了涉及旅遊的基本問題和常規問題外,還涉及到民族團結、民族文化保護、民族宗教信仰等民族地區社會文化敏感問題,這些問題並非藉助先進完善的科學技術就可解決的,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在。研究民族文化旅遊方法和途徑很多,但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研究方法、路徑與其他旅遊有所不同,故而,我認為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可通過三種基本方法和兩個路徑進行研究。
一、三種基本方法
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調查法、跨文化研究法和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法,這三種基本方法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層次遞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基礎研究到理論研究到應用研究,重點體現和反映了旅遊本質的應用性特點以及需要多學科交叉學科介入的研究方法與路徑。
(一)調查法
調查法是絕大多數學科都運用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礎、入門方法和立足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方案。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性、多樣性和社會性特點,使其發展涉及到特殊的人—人關系(社會關系)、人——地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特殊性表現在民族文化越濃郁越有特色的地區,經濟就相對欠發達,但社會關系就越相對和諧(體現在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商業意思淡薄)等方面],而旅遊開發則會對當地社會結構、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等產生一系列的正負面影響,因此,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需要多學科介入,對其資源開發、旅遊影響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尤其是需要運用到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旅遊學、環境學等相關學科的多元化調查方法進行調查,可利用問卷、訪談、參與觀察、遙感技術等手段,通過長期調查與短期調查相結合、整體調查與專題調查相結合、田野調查與通訊調查相結合開展調查研究,以便得出更為可信的、客觀的結論,從而為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建設、發展、管理、經驗、調整各種相關利益者關系和社區居民與自然關系、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等具體實際工作提供豐厚的基礎與科學合理依據。
(二)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是文化學、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理論層面的研究方法。「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的遊客以及入境遊客因文化差異而顯示出消費差異,對哪些文化才是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哪些文化是具有差異性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題文化是什麼,如何開發出適合不同層次、文化背景的遊客需求的產品等等文化篩選、文化內涵與本質問題,需藉助交叉學科和多學科從跨文化角度進行比較研究。有比較有對比才能尋找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優勢,有比較才能清楚自己的競爭位置、自己的劣勢,才能認清態勢,得出更為切合實際的結論。同時,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的旅遊產品設計、形象設計與傳播、客源市場、主客關系、旅遊影響等實際問題也都需要進行跨文化研究,才能找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社會發展的產品與方案。辨正觀點認為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旅遊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產業,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所形成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和文化圖像,也需要藉助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民族學等學科成熟理論進行理論的詮釋與解讀,歸結和尋找出相關的規律、定律,揭示現象的本質,以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面,構建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才能指導更為廣泛的實踐。
(三)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
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正確最重要的方法,在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中屬於應用層面的研究方法。「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准」。旅遊學科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涉及面的廣泛性決定了需要從不同學科理論對其進行多維視角的個案與共性研究,從而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優點,形成自身的理論特色,並指導實踐。旅遊的實踐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對於民族文化旅遊而言更是如此,民族文化旅遊除了需要旅遊學理論的指導外,還需要根據其獨特性結合實踐中的案例進行研究,運用民族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環境學等相關成熟理論將實踐中的新現象、新情況、新問題、新關系、新變化進行概括、總結,上升為理論層面,然後再回到時間中加以檢驗,用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工作。此外,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上升到理論需要有一個載體作為轉換平台,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中對個案與共性的研究則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轉換平台,充分體現了旅遊作為應用性學科特點,避免了理論寬泛或者空洞無物以及實踐的盲目性、短視性。
當然,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切忌紙上談兵,只重視理論分析,忽視應用性探討;二是應避免不分主次的缺乏實際意義的或者不具有典範意義的個案研究的累積。兩者需要有機結合起來,用辨正方法和發展觀點、正確的邏輯思維進行貫通研究。
二、兩個基本路徑
正確科學的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好的便捷的研究路徑,也會造成不必要的重復研究或者人力、物力、財力的耗費,因此,尋求研究路徑也十分重要。
(一)一個視角:跳出旅遊研究旅遊
任何一個學科的可持續發展都不能把自己的思維束縛在本學科的視野之內,需要藉助其他學科理論與方法來反思、審視本學科,為學科發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動學科理論的完善和可持續發展。旅遊研究也如此,「旁局者迷、旁觀者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免造成一葉遮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性。受學科背景和知識結構的影響,研究者往往局限於自身專業的去研究旅遊,目前,從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學者多為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專業,視角較為單一,受學科專業研究方法、手段、路徑所牽制,當研究達到一定階段後很難突破固定思維的束縛,使研究更進一層,因此,需要「跳出旅遊看旅遊、跳出旅遊談旅遊、從另類的視角研究旅遊」才可能加快完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的構建。旅遊的發展涉及眾多學科,從相關學科的視角來研究旅遊,用他者的眼光審視旅遊,也許能夠得出新的觀點、新的思維、新的結論。
然而,並非要說,研究民族文化旅遊完全需要脫離實際和自身專業知識背景,而是說在自身專業知識背景的基礎上,換另一種思維、視角,善於學習其他學科的優點,博採眾長,融貫中西,匯通古今,為我所用。不僅如此,也要學會借鑒和運用國外已有的優秀理論成果和成熟的先進的研究方法、手段,結合我國實際,進行研究,以實現利用「他者」的視野探討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旅遊之目的。
(二)一個平台:實踐與交流對話
目前,我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人員主要由實踐派(從事旅遊一線工作的旅遊行政部分、旅遊公司、旅遊企業等)和理論派(高等院校、政府研究機構等)構成(包括海歸派,海歸派也有實踐派和理論派之分),對於實踐派而言,他們長期從事旅遊實業工作,實踐經驗豐富,但由工作忙、空閑時間少等影響,大多數人沒有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現象,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一般屬於的「拿來主義」和「實用主義」,是我國旅遊研究中理論滯後於實踐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的優勢是對現實把握很准,能夠產生直接的明顯的效益,劣勢由於理論欠缺,往往對旅遊發展態勢把握不準,對實踐的本質認識不夠,在實踐中往往容易造成旅遊負面影響和不和諧因素。而對於理論派而言,大多數人的空閑時間相當多點,受學術氛圍、教育等背景的影響,其知識相當豐富、理論功能深厚、對未來事物發展態勢具有很強的敏銳性和可預視性,對事物本質剖析清晰,但由於實踐經驗少,大多數人對實踐認識不夠,往往導致理論脫節於實踐,或者造成理論過於寬泛、空洞,「理想主義」色彩較濃。針對實踐派和理論派的優劣勢,民族文化旅遊研究者可採取回歸實踐的做法,建立一個對話與交流的平台,實現優劣互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一是對理論派而言,「實踐出真知」,可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條件允許的話單位可鼓勵和支持他們到旅遊一線掛職工作,掛職期間工作量以及相關報酬可酌情計算,消除掛職人員的後顧之憂。或者與旅遊一線企業、景區、旅遊實體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設立研究觀察點,跟蹤研究;二是建立對話交流平台。通過各種途徑參加由專業機構、學術界、旅遊企業實體、政府部門等聯合舉辦的各種各樣的旅遊學術研討會、旅遊論壇、旅遊峰會、旅遊交易會等對話交流平台,互通有無;三是憑借現代傳媒,廣泛涉獵旅遊及相關的資訊和學術動態,了解旅遊發展態勢,提高業務和理論水平。
總之,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獨特性需要研究者運用正確的恰當的研究方法、手段、技術去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更好的成果。當然,在民族文化旅遊實際研究中還應特別注意兩點: 一是尋找問題比解答問題更為重要;二是著力於分析問題而非做出判斷(下死結論)。尋找問題不僅是研究的起點,而且對於青年研究者來說鍛煉洞察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對今後的研究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是培養創造性能力最堅實的基礎。旅遊是一個發展變化著的動態產業,對於「民族文化旅遊」這樣還在發展變化中旅遊研究,重要的是對發展運動中各種關系及作用與變化的分析,而非輕率地做出判斷(下死結論),避免「盲人摸象」現象的產生。
❹ 關於文化研究有哪些方法能一條條的作答就最好了
我有兩個朋友,一個是設計師,一個是電影錄音製作人,我從他們那裡學了一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1.旅行,他們都說旅行能夠放鬆心情,並且尋找靈感,還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感受。
2.要學哲學,不管是在設計和電影方面,都需要很高的哲學基礎才能讓你的作品有深度與價值。
3.民風,對於民風的認識和體會,有助於你對於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4.對美的自身理解,往往真正對美的理解不是得到大家的認可,而是對於美的捕捉,要成為發現美,製造美的先驅是對於文化的最深運用與終結。
5.手記,靈感往往只是一瞬間,需要進行記錄,修改,完善,這個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發現或者感悟後的記錄,最好有個自己的本子可以記錄,既方便捕捉,也方便回憶,從而進行分析研究。
6.資料整理,對於本身收集到的資料一定要以自身體會進行整理歸類,方便查找的同時,也加深了自己對於作品的理解。
❺ 文化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化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田野調查法
田野調查法也稱為田野工作,是一種對一個社會及其生活方式親身從事的長期性的調查和體會工作。
2.實地參與觀察法
這是文化人類學最有特色的研究法。文化人類學家特別注重通過直接的觀察,收集每一手證據。
3.全面考察法
採用這種方法,人們在選擇研究一種人類行為時,必須全面考察與之相關聯的問題。
4.比較法
比較法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中無時無刻不在使用。
5.概念分析法
概念分析法即構建一個或若干個概念以分析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它首先從個別文化的經驗材料中歸納出一般原則,然後把它作為分析文化的工具,以分析其他文化現象。
❻ 防城港市有什麼著名景點
蝴蝶島位於廣西防城港企沙鎮炮台附近,四面臨海,魚產豐富,是個尚處於原始狀態下的海灘。早晨你可以走上蝴蝶島觀日賞石賞浪,島上怪石好多,感興趣的來欣賞哦,這里的人文風情有待你來采風。另外,蝴蝶嶺是日本入侵中國大陸西南第一登陸點,在此處曾留下中國軍隊抗戰日軍的史篇,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極佳場所。
東興位於我國大陸海岸線的最西南端,這里和越南僅一橋之隔。東興還是我國京族的唯一聚居地。
簕山古漁村位於防城港市港口區企沙半島中段東部沿海,地處欽州灣西岸,距離防城港市中心約25公里。村莊佔地約400畝,村前為一片方圓數十平方公里的淺海沙灘;全村共73戶290多人,村民收入來源主要是養殖和捕撈沙蟲、牡蠣、青蟹、文蛤、對蝦等海產品。村莊樹林清幽,礁石魔幻,崗樓威赫,是一個具有獨特幽林、古堡、碧海以及淵遠村史文化的自然村。簕山古魚村是廣西現存較完整的古漁村之一,具有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北部灣沿海漁村歷史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對研究古漁村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現為防城港市著名旅遊景區。
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
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廣西防城港市上思縣西南部,距縣城36公里,距南寧136公里,距旅遊熱點城市東興100公里。該園地處桂林、南寧、十萬大山森林公園、東興、越南下龍灣黃金旅遊線上。其前身是以水源林為管護對象的生態公益性林場——紅旗林場。轄區總面積2037公頃 , 其中水源林1336公頃,占總面積65%,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
1995年7月林場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利用森林資源和自然景觀發展森林旅遊業,創辦十萬大山森林公園。該公園坐落在十萬大山核心區,50年代拍攝的影片《英雄虎膽》的故事就發生在十萬大山,十萬大山森林公園也是該片重要的拍攝外景地。《英雄虎膽》故事片的上映使十萬大山揚名全國。1996年8月,十萬大山森林公園經國家林業局評定為國家森林公園。
金灘位於東興萬尾島西面連至烏頭島西南面,面積約有25平方公里,因沙色金黃而得此名。全長13km,沙質細軟金黃,灘平浪靜,是優良的海濱浴場。每當潮水退下,濕漉漉的十里沙灘上,潮紋隱現,珠璣遍地,各種各樣的海灘動物紛紛「嶄露頭角」,大大小小的螃蟹橫行無忌。常常能看到頭戴金色葵葉帽,身穿綵衣的京族婦女的身影。
江山半島
江山半島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最南端的北部灣畔,面積208平方公里,是廣西最大的半島,現有人口1.7萬人,面積63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32公里。沿岸分布著眾多的旅遊景點潭蓬古運河,白沙灣,大平坡,白浪灘,白龍珍珠港,月亮灣,白龍古炮台、怪石灘。
江山半島白浪灘景區
2012年,白浪灘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還被列為廣西建設大5A景區的重點培育景區。在2012年,江山半島旅遊度假區被中國生態旅遊發展協會授予「中國最美休閑度假旅遊勝地」美譽。
❼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有哪些防城港的非遺知識
先簡單的介紹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一個怎樣的節日。他的原身是文化遺產日,這個節日是在2006年的時候設立的,節日的時間是在每年的6月份的第二個星期。節日設立的原因在於加強文化的建設,多加宣傳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引起人民群眾對相關方面的認識的了解,積極參與對文化於自然的保護。防城港對於很多人而言,應該是一個比較少有耳聞的城市,它位於廣西,這里擁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了解有京族哈節、獨弦琴等20個關於防城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我們就選擇其中的京族哈節和獨弦琴來了解了解。
防城港的非遺知識還有很多很多,都是值得我們去了解和保護。文化與自然遺產日也是我們要多多關注的節日,請要有所了解,這個世界擁有著很多很多流傳了很久的美,守護這些美讓他們流傳下來也是我們生命的延續。
❽ 我要找防城港美食文化論文,可是找不到。請問有誰會寫的嗎我是要做研究性學習的,給個模板也行,
推薦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中國美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傳統,它與世界各國烹飪相比,有許多獨特之處。
(一)風味多樣。地域廣闊的中華民族,由於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的差異,自古以來,中華飲食上就形成了許多各不相同的菜系。就地方劃分而言,有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菜系之分。
(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調配飲食,是中國烹飪的主要特徵。我國一直遵循按季節調味、配菜冬則味醇濃厚,夏則清淡涼爽。冬多燉燜煨,夏多涼拌冷凍。各種菜蔬更是四時更替,適時而食。
(三)講究菜餚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廚師們利用自己的聰明技巧及藝術修養,塑造出各種各樣的美食,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的統一,而且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自古以來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形、器和質量、營養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在菜餚的命名、品味的方式、時間的選擇、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雅緻的要求,立意新穎,風趣盎然。
(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和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我國,向來 就很重視「醫食同源」、「葯膳同功」,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烹成各種美味的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與治的目的。葯食同源即葯與食物相同.《黃帝內經太素》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葯物」,反映出「葯食同源」的思想。
❾ 城市特色文化研究 (論文最好)
城市是一部歷史長卷,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這些特色和個性就體現在城市發展中傳統文化的存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恰好體現了這座城市的特色和個性。
一、城市規劃編制中,應注重城市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城市規劃是指導城市建設的綱和領,是城市建設中的法律性依據。一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往往經歷數百年到上千年的歷史過程,在這數百年到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產生了不同的經濟生產形式和文化現象,如人文、社會環境、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出現,會導致各個城市間具有不同的文化和特色。在編制城市規劃中,除了指導現階段的城市經濟建設活動外,更重要的是要收集,研究城市發展的歷史和尋求文化演變的過程,這些收集和調研工作就是尋找城市規劃與城市傳統文化的對接,突出該城市的歷史發展規律和城市的特色和個性,沒有體現特色和個性的城市規劃可以說是一個不合格的規劃,是不能指導城市正確建設的規劃,也可以說是一個失敗的城市規劃。按此規劃建設的城市,將會導致城市建設中的歷史斷層,對城市的歷史文化將會造成極大的損害,也就是我們常提的「建設性破壞」和「破壞性建設」。
城市規劃是指導城市建設的法律性文件依據,在編制規劃中首先就是收集城市過去發展的歷史資料,其中文化歷史資料是重要的收集和研究的對象,並在規劃編制中予以重點的體現。如歷史名城保護規劃、舊城改造規劃、傳統歷史街區保護規劃、重點文物古跡保護規劃等。由於這些專業和專項規劃的編制以及在規劃實施中注意發揚城市傳統文化,並對一些頻臨消失的歷史文化(包括非物資文化)古跡實施了搶救性保護,城市建設少走了彎路。如襄樊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有很多寶貴的名勝古跡,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城市中的名勝古跡遭到災難性的破壞。而就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位於襄樊市區內的我國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故里——米公祠,得到規劃部門的有力保護。有一家大型工廠曾「虎視眈眈」的要把米公祠納入該廠的生活區,並要求拆除米公祠建家屬區。為了保護這一宋代名人故居,規劃部門按《襄樊市城市總體規劃》據理力爭,頂住當時的壓力,不僅不把米公祠劃給該廠,而且還按規劃要求,預留了米公祠規劃發展用地的范圍,米公祠不僅完整的保留下來,而且在該廠生活區用地范圍中內,劃出一部分用地來,做為米公祠用地。米公祠終於在20世紀80年代打開了塵封30年的大門迎接慕名前來參觀游覽的賓客,文物部門對規劃部門所作的工作「感謝」不盡。又如襄陽古城牆的拆與留和我國最寬的護城河是填還是留的問題,當時也受到嚴峻的挑戰。根據城市規劃,規劃部門是極力保護,並與文物部門拿出保護性規劃意見,呈述市政府,並向單位和市民宣傳保護襄陽古城和護城河的重要意義和對襄樊城市今後發展的作用,襄陽古城牆和護城河得以保留。由於在城市規劃部門和文化部門不斷的努力下,1986年襄樊終於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二、城市規劃不僅要繼承城市歷史文化,而且還要發揚光大城市文化,突出城市個性和特色
城市的歷史,是城市的昨天,是城市發展的足跡。城市還將繼續發展與延續,歷史文化也將延續和發展,在城市規劃編制中,不僅要繼承城市傳統文化,還要凸顯城市的個性和特色,沒有特色的城市,是沒有活力的城市。城市規劃的編制除繼承歷史文化外,還要根據城市今後的發展,而對城市的傳統文化加以弘揚光大,增強城市的親和力,提高城市的特色,打造城市的品牌,提升城市的地位和競爭力。以襄樊城市建設為例,襄樊是三國文化之鄉,著名的劉備三請諸葛亮之地就在襄陽城西三十里的隆中。1949年時,隆中諸葛亮故居除幾組明清建築外,面積不足0�5平方公里,為了打造襄樊歷史文化品牌,在規劃編制和城市建設管理中,在隆中風景區規劃用地和環境保護中,給予充分的用地保證,注重生態環境的優化和保護上予以充分的考慮和作出規劃的保障實施措施。除加強隆中風景區的建設外,在襄樊市區內分布的其他三國勝跡也予以重點保護和發展,如真武山下的「馬躍檀溪」,劉備在峴山上的「濯漢亭」、「濯筆池」,襄陽城內的「荊州古治」,襄陽城東的諸葛亮「去梯問計」樓,樊城西北七里的「關羽水淹七軍」之地等三國勝跡,均列入城市規劃保護之中。在條件具備時,將逐步發展成為城市文物古跡游覽點,並且在襄樊市區最大的廣場豎立了14米高的諸葛亮銅像,此廣場亦命名為諸葛亮廣場,弘揚了襄樊的三國文化。
為了建設和諧襄樊、美麗襄樊,規劃充分利用襄陽古城牆和寬闊的襄陽護城河資源,依牆、依護城河規劃興建成環城公園和「襄陽人家」休閑娛樂區,今天已成為襄樊市民和外地遊人涉足之地,是襄樊城市建設的一大靚點。
三、城市規劃建設應以人為本、以和諧為重
城市是一個大型群居地,是人們生產、工作、生活的共同空間。在這個大「家庭」中,也是和睦相處和矛盾共存的地帶,除了全體市民的共同努力,政府協調管理,平衡各方利益,促進城市和諧發展外,城市規劃編制中,更應注重和諧城市建設意識,把不協調的因素消除在規劃編制之中。我國已步入現代文明建設時期,人們對城市的生產、工作、生活條件的改善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一個高標準的協調和諧城市建設氛圍。在20世紀50年代,勾畫的社會主義城市輪廓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煙囪林立、高樓高聳」的一片「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的城市「新景象」。當時認為這就是社會主義了。
從今天來看:「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已實現了,不僅有電燈、電話,而且電視、電腦已普及,信息開始網路化。但市民對當時憧憬的「工業化」象徵——「煙囪林立」的城市看法已不能認同了,而現在要把與城市市區不協調的林立的冒黑煙的煙囪「清」出市區,對保護城市環境尤為迫切。
就襄樊城市建設而言,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市民編了一個順口溜:「東、南、西、北、中,處處有化工,」說明當時城市規劃建設失調,由於只重視發展工業,而忽視了城市功能分區的規劃建設思路和以人為本的城市建設理念,使城市環境條件越來越差。至20世紀90年代後,在城市規劃部門也引起了極大的重視,因此在襄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中,把調整城市不合理用地布置提到重要的規劃內容上來,除了進行城市功能分區的布局外,還將不合理的工業企業安排到相應的功能分區之中。
如20世紀建於前進路北的鈦白粉廠(當時為郊區、今已成市區)規劃遷至遠郊的工業區,又如在距市區南15公里以外的余家湖規劃化工建材工業開發區,將市區內的醫葯化工等一批有污染的化工工業遷至余家湖化工工業區。距市區東北遠郊的油坊崗建立汽車工業區,將位於市區內零散分布的汽車配套工業企業逐步遷入汽車工業區。由於部分分散在市區內的有污染的工廠外遷,改善了市區的商業服務,文化教育及居住用地條件,城市用地混亂局面得到控制,人居環境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強調的是發展生產,強化城市生產經濟,因為那時生產低下,生活條件較差,當時主要是解決「吃飯」問題。生活居住環境還沒有提到重要的建設議程之上,而且在發展生產中就提出了「先生產、後生活」的「奮斗」口號。
到了20世紀90年代後,我國經過數十年的奮斗,國力和市民經濟條件和生產條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對所居住城市的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為本」的城市建設理念得以認同。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管理中也走向人性化的建設理念。在規劃中除重視城市傳統文化的傳承,突出城市特色外,重要的是通過規劃手法達到「以人為本」的現代和諧城市建設的目標。
過去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主要強調城市快速發展的經濟模式,缺失了和諧的人性化建設氛圍。如在城市建設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總是欠賬最多的一塊;總是擠占城市公共設施這一塊的投入而去「發展」工業這一塊;城市開發,往往遷就開發商利益;犧牲市民利益,城市公共綠地被擠占,城市「三廢」無力治理、環境惡化、市民身心受到影響。
❿ 防城港年俗文化有哪些
除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外,還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 三月三歌節、阿波節、 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