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 歸納演繹法 歷史的方法
2. 有哪幾種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共計63種:
最常用的就是比喻, 白描,比擬,避復,變用,層遞,對比,反問,襯墊 ,呼告,互體,互文,反復,反語,倒裝,借代,設問,排比,引用,誇張,襯托。
運用頻率稍低的是,倒文,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對偶,翻新,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換算。
還有一些是不常用但是作用很大,回環,迴文,降用,歧謬,拈連,摹繪,列錦,連及,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移用,須真,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跳脫,轉文。
例句:
天上的雲像連綿的峰巒,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獅,像奔騰的駿馬.
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不久便掛滿了枝頭.走近看,彷彿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
各類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能使文章更加生動,具體,起到強調的效果。也能使文章整體感覺更加有氣勢,有感染力。常見的比如: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動形象。設問:引起興趣,啟發思考。
古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
比喻:「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借代:「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詞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誇張:「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愁生白發,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麼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3. 修辭方法都有哪些
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反復、襯托、用典、化用、互文等。學習修辭常識的目的是為語言實踐服務。首先能在語言中辨識各修辭方法,繼而理解其適用效果;同時要會用這些修辭方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修辭方法又稱修辭格。據專家研究,漢語修辭格可達70種之多,常見的有10多種。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彷彿)乙(喻體)。
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做、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系,暗喻則是相合關系。
借喻:只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2)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系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徵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如:
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針一線」代指「群眾的一切財產」)
②不要大鍋飯。("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③花白鬍子坐在牆角里吸旱煙。(「花白鬍子」是以特徵代本體)
④千萬個雷鋒活躍在祖國大地上。("雷鋒"以具體的形象代抽象的共產主義思想)
(3)比擬把人當物寫或把物當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前者稱之為擬物,後者稱之為擬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著尾巴。(擬物)
②蠟炬成灰淚始干。(擬人)
(4)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如:?
①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三千丈"為擴大誇張)
②芝麻粒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兒"是縮小誇張)
③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來"與後一事物"下火"誇張到幾乎是同時出現,有人稱此種誇張方式為超前誇張)
(5)對比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並舉加以比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6)對偶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流水對)
④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扇面對)
(7)排比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方法。如:
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8)反復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反復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如:
①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
(9)反語
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10)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難道中學老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裝在套子里的人》)
(11)設問。為了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如: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設問是自問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現較多的修辭方法還有:引用、雙關、頂針(或稱"聯珠")、呼告、疊字、警策、通感、婉曲、諱飾等。
4. 對修辭學的認識和理解
對修辭學的認識和理解
由於修辭學長期是作為一種修飾工具和勸導藝術而存在。傳統的認識論認為,修辭學面對的是事物的可能性,不能產生真正的知識。
科學修辭學認識論地位的確立是同對傳統認識論立場的質疑聯系在一起的。科學修辭學一方面堅持「認識論是整個自然科學事業的一個章節」,承認科學的客觀性和真理性,反對對科學知識無根基、無原則的懷疑和解構。另一方面,科學修辭學也承認科學知識具有歷史性、社會性的層面和特點,主張科學認識的過程不僅包括發現與證實,也包括辯護與爭論,對科學文本的發明、組織和修辭同時也是對科學真理的探索、論述和闡釋,它們同樣具有認識論的地位。
可以看出,科學修辭學對傳統認識論進行了合理的修正和完善,所以有人評價科學修辭學的認識論是「介於封閉的形式邏輯體系和開放的懷疑主義視野之間的一種中間
領域的認識論」,這是恰如其分的,具體地講,科學修辭學的認識論地位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決定的。
1、科學修辭學可以通過建立特殊個體事件與一般抽象原則之間的關聯而創造「邏輯性知識」,在科學研究中,經驗材料和事件與科學原理和規則往往處於一種分離的狀態:經驗無法不通過任何媒介跳躍到理論層次,理論也不能無條件地滲透到觀察。科學中確定性的「儀器理論」和猜測性的「對象理論」也不是涇渭分明的,科學家無法由單個觀察證據或觀察證據群的不確定性直接過渡到研究結果和理論的確定性。從邏輯關繫上講,這就是單稱觀察證據與全稱理論之間的不對稱難題。這一難題由於科學修辭學的介入迎刃而解。一方面,科學修辭學可以通過具體化的分析活動和抽象化的綜合活動,給出經驗觀察相關事件的趨向圖景,指出科學論述在不同境遇中的前條件集合,從而為科學理論對個別事件的整合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科學修辭學也可以將一套特定的原理系統嵌入具體分散的研究對象,在不同的觀察難題中引入修辭分析,在理論的指導下實現多個難題、多個對象、多個領域之間的融通,為經驗現象向科學理論的上升准備條件。這樣,通過架構個別事件與一般原理之間由此達彼的橋梁,科學修辭學較好地解決了關於觀察與理論的邏輯難題。科學修辭學可以通過建立特定經驗與公共范疇之間的關聯而創造一種「社會性知識」,不同研究主體得出的科學結論是一種多元化產物,而科學界卻又總是存在著不以個體意志為轉移的公共的術語、尺度、標准和取向。因此,單個科學家的特定經驗與整個科學界的公共范疇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科學修辭學就是消除這種差異的有效武器。科學修辭學一方面承認科學範式或科學框架的獨立性存在,認為這表明了不同科學主體解決科學難題的不同性質、方式和特徵;另科學修辭學可以通過建立預設前提和先驗原理之間的關聯而創造一種「推理性知識」,科學研究是從初始條件通過各種定律、規則進行推導直至得出未知結論的過程。
2、科學修辭學的認識論特徵。
科學修辭學與傳統認識論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於,它弱化了真理與效用、理性與理由、認識的客觀性與協同性之間的嚴格區分,積極投身於科學論述的修辭學實踐。
3、科學修辭學的認識論重建。
隨著科學對修辭學分析方法的借鑒和修辭學向科學研究活動滲透的雙向運動,修辭學逐漸成為一種跨學科理論和橫斷性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科學修辭學推動了科學認識論在後現代主義哲學框架內合理而又自然的擴張,提供了一種開放的認識論選擇,這在根本上是對傳統認識論的實踐重建。分析、實驗的論證、邏輯的推演相一致。
因此,客觀地講,科學修辭學僅僅是科學認識論的一個可能趨向或部分特徵,其本身還存在著許多爭議,還存在著不斷合理化的漫長之路。
5. 修辭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修辭方法
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學習修辭常識的目的是為語言實踐服務。首先能在語言中辨識各修辭方法,繼而理解其適用效果;同時要會用這些修辭方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修辭方法又稱修辭格。據專家研究,漢語修辭格可達70種之多,常見的有10多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彷彿)乙(喻體)。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系,暗喻則是相合關系。借喻:只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2)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系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徵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如:
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針一線代群眾的一切財產)
②不要大鍋飯。("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③花白鬍子坐在牆角里吸旱煙。(花白鬍子是以特徵代本體)
④千萬個雷鋒活躍在祖國大地上。("雷鋒"以具體的形象代抽象的共產主義思想)
(3)比擬。把人當物寫或把物當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前者稱之為擬物,後者稱之為擬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著尾巴。(擬物)
②蠟炬成灰淚始干。(擬人)
(4)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如:�
①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三千丈"為擴大誇張)
②芝麻粒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兒"是縮小誇張)
③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來"與後一事物"下火"誇張到幾乎是同時出現,有人稱此種誇張方式為超前誇張)
(5)對比。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並舉加以比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6)對偶。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流水對)
④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扇面對)
(7)排比。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方法。如:
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8)反復。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反復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如:
①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
(9)反語。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10)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難道中學老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裝在套子里的人》)
(11)設問。為了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如: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設問是自問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現較多的修辭方法還有:引用、雙關、頂針(或稱"聯珠")、呼告、疊字、警策、通感、婉曲、諱飾等。
6. 修辭的常見手法
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反復、襯托、用典、化用、互文等。學習修辭常識的目的是為語言實踐服務。首先能在語言中辨識各修辭方法,繼而理解其適用效果;同時要會用這些修辭方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修辭方法又稱修辭格。據專家研究,漢語修辭格可達70種之多,常見的有10多種。 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並舉加以比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流水對)
④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扇面對) 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方法。如:
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反復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如:
①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 為了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如: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設問是自問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現較多的修辭方法還有:引用、雙關、頂針(或稱聯珠)、呼告、疊字、警策、通感、婉曲、諱飾等。 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系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徵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如:
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針一線」代指「群眾的一切財產」)
②不要大鍋飯。(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③花白鬍子坐在牆角里吸旱煙。(「花白鬍子」是以特徵代本體)
④千萬個雷鋒活躍在祖國大地上。(雷鋒以具體的形象代抽象的共產主義思想) A、比喻就是平常說的打比方,是用本質不同但具有相似點的另一事物說明或描繪事物的修辭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體、喻體、喻詞。構成比喻必須符合下列兩個條件:
(1)本體和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類事物,同類事物一般不能規程比喻。
(2)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即喻體必須在某一點上與本體相似,才能用來說明描繪本體。如「我們的祖國像花園」祖國和花園的相似點是美麗。相似點是比喻的靈魂。
B、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三類。
1)明喻:是明顯的比喻,它的本體、喻體、喻詞都出現,喻詞常用「好像、如、宛如、彷彿、好比」等,有時後面還用「一樣、一般、似的」等詞語呼應。
2)暗喻:從表面看來是判斷、敘述或說明暗中包含著比喻關系。暗喻的本體和喻體都出現,與明喻的區別在於它的喻詞由「是、成了、變為、當做、變成」等詞充當。
3)借喻:用喻體來代替本體,也就是說,本體不出現,喻體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讀者或聽話人能理解兩者的關系。如「其缺點是見樹木不見森林,揀了芝麻綠豆卻丟了西瓜。」
C、比喻在表達上有如下作用:
1)它可以使語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寫得更為重要、具體、形象;
2)它可以把深奧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質;
4)它可以鮮明地表達作者的感情和立場。 比擬是把甲事物當做乙事物的描寫方法。比擬可分為擬人和擬物兩大類。
1)擬人:把物當做人來寫,使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這是最常見的比擬形式。如: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天空,去迎接那雷聲。
2)擬物:把人當作物來寫,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狀態或動作,或者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來寫。
a把人寫作物的,如「那寬大肥厚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裡。」
b把甲物寫成乙物的,如「兩個人都沒有說話,有滋有味地咀嚼著一秒一秒流來的時間」。
比擬的主要作用在使語言生動,並引起讀者的聯想。
借代是用與人或事物有關的東西來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辭格。又稱「換名」。這樣的換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人的聯想,增強語言的象徵性,使語言生動活潑,富於變化。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特徵代本體。如「壁角的駝背忽然高興起來。」
2)部分代整體,如:二孔明…抬腳動手都要論一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
3)具體代抽象,用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該記得從前那些爛襖襖、皮褲褲的年月吧」
4)專稱代泛稱,如: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上萬的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堅彈肖邦,彈李斯特。
6)牌號代本體,如:一氣不出吸了多少根「黃獅子」。
7)材料、工具代本體,如:我把這心思去跟一位擅長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運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徵2)使讀者容易了解。 A 對事物加以超越事實的描述,叫做誇張。
B 誇張
1)按意義可以分為三類:
a擴大誇張,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長、強…處說。如: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b縮小誇張,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處說。如:三顆糧食,收不收有什麼關系?
c超前誇張,把後出現的事說成是先出現或同時出現的。如:「你什麼時候學會抽煙的?」「在娘肚子里我就會抽兩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為直接誇張和間接誇張兩類:
a直接誇張:是不藉助其他修辭格直接進行的誇張。如:謝惠敏的兩撇眉毛險些飛出腦門。
b間接誇張:是通過其他修辭格直接進行的誇張。如:碟子里一塊像禮拜堂定風針上鐵公雞施捨下來的肉,鮑小姐用刀割不動。
誇張的主要作用在於使人獲得深刻的印象。誇張的妙處在不似真實而寫出了真實的感受。 讓詞句具有雙重意義的修辭方式叫做雙關。雙關可分為諧音雙關和語義雙關兩種。1)諧音雙關: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雙關是諧音雙關。如「人家笑我氣管炎。」
2)語義雙關:利用詞語或句子在語境中形成的雙重含義造成的雙關是語義雙關。如:多麼難挨的漫漫長夜啊!
雙關的兩層含義,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對偶也叫對聯,包括起句和對句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字數相等,意義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對偶有嚴對和寬對的區別。嚴對除了字數相等,意義相關外,要求結構相同,平仄和諧。如: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根據對偶前後部分意義關系的不同,一般分為三種:
1)正對:上下句從不同側面,說明同一事理,它們互相補充,構成一個整體。
2)反對:上下句從對立的兩個方面加以敘述,用意是相反相成,從矛盾中闡明真理。3)串對:也叫「流水對」,上下句意義相承,表達因果、條件關系。如「慘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對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簡練的語言表達思想感情。正對用典型事例啟發讀者從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對揭示矛盾,表達作者對是非善惡的判斷;串對指出事情的前因後果,言簡而意賅。 用一組結構相似的語句,表達相關的內容,這叫排比。排列的語句不限於兩項。大都有若乾重復的詞語。排比句中,反復出現的相同的詞語,一般稱之為「提挈語」。例如:趕超,關鍵是時間,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排比的作用是選取典型的實例來概括某種思想。因為句式整齊,能給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詞句的內容如有輕重,所指范圍有大小,須按一定順序排列。 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語意遞升或遞降的詞語或句子順序排列在一起,表達層層遞進的內容,這種辭格叫層遞。層遞可以分為遞升和遞降兩類。
1)遞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輕到重,由淺到深……層層加碼地去排列相似語句。如: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2)遞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輕,由深到淺……,如:老師說,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 為了避免語言呆板和單調,特意使字面更換,結構參差,這叫做錯綜。錯綜力避同一詞語和句式的反復出現,把本來可以寫得整齊勻稱的句子故意寫得參差錯落,目的是使語言形式生動活潑,富於變化。
錯綜可分為三種:
1)更換字面:本來可以用同樣的詞語表達的,將字面更換,避免重復。如: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2)變更語序:語句重復出現時改變順序安排,原來的意思並不改變。如:花朵滿身戴,功勞戴滿身。
3)改變句式錯綜:讓文句整散錯綜,語氣變易,可以顯示文章波瀾起伏,感情充沛。如: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觀眾,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觀眾么?
有一種特殊的錯綜,把完整的意思拆開來敘述,理解時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個整體。這一類修辭方式,也可稱為互文。如: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其實可以理解為:北國風光,千里萬里冰封雪飄。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例:①宋祁《玉樓春》詞有句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李漁《笠翁余集》卷八《窺詞管見》第七則別抒己見,加以嘲笑:「此語殊難著解。爭斗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余實未之見也。『鬧』字可用,則『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漁同時人方中通《續陪》卷四《與張維四》那封信全是駁斥李漁的,雖然沒有提名道姓,有一節引了「紅杏『鬧春』實未之見」等話,接著說:「試舉『寺多紅葉燒人眼,地足青苔染馬蹄』之句,謂『燒』字粗俗,紅葉非火,不能燒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燒』字,不能形容其紅之多,猶之非一『鬧』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紅耳。詩詞中有理外之理,豈同時文之理、講書之理乎?」也並未把那個「理」講出來。
②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
——宗璞《紫藤蘿瀑布》
解釋:本句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即從嗅覺(香氣)寫到了視覺(淺紫色的),把無形的香 氣轉化為了有形的顏色。
③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江河《星星變奏曲》
解釋:運用通感將聽覺(聲音)賦予視覺色彩(閃閃爍爍),突出了聲音的隱隱約約、時斷時續。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毛澤東《沁園春·雪》
解釋:本句中「千里」與「萬里」運用互文手法,即可譯為:千萬里冰封,千萬里雪飄。 復沓
指句子和句子之間可以更換少數的詞語,是詩歌或散文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強調感情,分清層次,加強節奏和提醒讀者等效果。 在一個語言片斷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辭格,或不只使用了一個修辭格,就叫修辭格的綜合運用。修辭格的綜合運用情況復雜,形式多樣,常見的有
1)兼用:各種修辭格不是用同一標准劃分出來的,所以會出現交叉現象,即同一組語句,從一個標准看,屬甲辭格;從另一標准看,屬乙辭格。如:高大的煙囪伸向天空,彷彿是從地下長出來的,一直要升到白雲的深處。(比喻兼誇張)
2)連用:指同一辭格或不同辭格在一段話語中接連運用。a同一辭格連用,如:他長著一對陰陽眼,左眼的上皮特別長,永遠將眼珠囚禁著一半,右眼沒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擬人連用)b不同辭格連用,如:搖動的車輪,旋轉的錠子,爭著發出嗡嗡嚶嚶的聲音,像演奏弦樂,像輕輕地唱歌。(連用對偶、比擬和兩個比喻)
3)套用:修辭格的套用指一種辭格里包含著其他辭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關系。套用是分層次的結合。如:看吧,狂風緊緊抱著一層巨浪,惡狠狠地將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碎末。(擬人中套著比喻)
分析綜合運用的修辭格應注意如下幾點:
1)從整體把握,弄清各種辭格之間的相互關系。辭格有主次之分,有隱顯之分,應按順序、分層次地進行分析。
2)分析時,應注意變換分析角度。比如可以從意義方面入手,也可以從形式方面入手;可以著眼於詞語,也可以著眼於句式。切不可發現一種辭格而丟掉另外的辭格。
3)識別辭格要反復推敲,可以同不用辭格的或用了其他辭格的表達作比較。對已發現的辭格要及時註明,防止遺忘並作為進一步分析的基礎。
4)分析可運用圖解法。如: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比喻 比喻 | | 對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