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育心理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教育心理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11 11:37:56

『壹』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哪些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不同於一般學科的教學,因為它的教學目標不是為了傳授心理學的知識,而是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心理輔導活動,讓學生能夠從活動中懂得認識與了解自我、發展自我的重要性,進而能夠主動的去發展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質。因此,根據這樣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運用的教學方法有: 認知法: 這類教學方法主要是依靠學生的感知、想像和思維等認知活動來達到教學目標。它包括以下幾種活動:
(一)閱讀和聽故事
教師通過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和有針對性的讀物,或者自己開辟和編寫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欄。在課堂上安排讀書討論和交流讀書的心得體會,或講述一些有意義的故事,讓學生能夠從中得到啟發,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與行動的態度,促進自我人格的發展。
(二)認知改變
教師通過質疑、暗示和說服等等方法,來改變學生非理性的信念和觀點,從而恢復和建立合理的、積極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和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一種設定某種情境與題材,讓學生扮演一定角色,通過行為模仿或行為替代,充分體會角色的情感變化和行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際交往、內心沖突等心理問題。然後通過觀察、體驗,進行分析討論,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其的作用就是於在扮演角色過程中可以顯露當事人行為、個性上的弱點與矛盾之處;給當事人宣洩壓抑的情緒提供了機會;讓其能夠理解角色的處境,消除不必要的誤會和猜疑;使其從中學會合理而有效的行為方式。而作為觀眾的學生雖不扮演角色,也可能對扮演者發生認同作用。
角色扮演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1、集體的角色扮演。
其主要步驟是:設定目標,確定情境;輔導教師對角色扮演作解釋,排除學生各種
顧慮;輔導教師指導學生發展情節,准備劇本,設定角色,分派角色;演劇時,教師可

作指導示範,也可扮一個角色;事後分析討論,表達感受。
2、個別形式的角色扮演。
讓學生扮演生活中的自己,輔導教師扮演他的父母、同學、朋友等。
3、讓學生輪換扮演兩個角色。
與之打交道的另一個角色是用空椅子子代替。讓學生練習同想像中的坐在空椅子子上的人物說話。
4、固定角色扮演。
讓學生按照輔導教師為他撰寫的草稿,扮演與自己原來性格不同的角色。如學生原來是被動的,就讓他扮演主動的角色。在兩周時間中,學生每天必須細讀扮演草稿三次,並在日常生活中按角色身分去說、想、做,去同他人打交道。
運用角色扮演法的原則:
1、假如學生明顯地表現出害怕,不要勉強讓他們扮演,而是分給他們一些其它任務,直到他們自動參與。
2、鼓勵學生把角色扮演當作一種游戲。
3、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不在學生身上。注重角色所表現出的意義和感覺,而不是學生表演得多麼好。創造一種非批判的氣氛,使學生有信心,喜歡表達他們自己。
4、應使課堂氣氛活躍,非表演同學積極關注表演者,給予表演者更多的支持和激勵。
榜樣引導法:
教師利用學生有很強的模仿特點,讓他們通過榜樣行為的觀察,使自身受到強化,模仿榜樣的言行,從而實現受教育的目的。榜樣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符號性的(通過
傳播媒介來呈現的榜樣)。使用榜樣引導法的原則:
1、榜樣的選取必須是可親、可敬、可信並與學習者有較大相似性。
2、榜樣行為的展現應是漸進的。
3、呈現榜樣的同時,最好配以講評,突出模仿行為。

4、為學生模仿行為提供心理安全,促使其大膽模仿。
5、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信息,強化模仿行為。
常用的榜樣引導法:
1、參觀、訪問。參觀工廠、農村、公園、學校等,走訪工人、農民和優秀學生,聽其言,觀其行,激發學生向榜樣學習的強烈願望並從身邊做起,加強自身修養,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如,走進公園看到許多人都主動把果皮、紙屑扔進垃圾箱,不踐踏草坪,教師趁勢提示,提高學生的模仿傾向。可以說有目的地參觀訪問只是榜樣學習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模仿身邊的榜樣,從日常生活做起。由於榜樣是活生生的,學生較易保持注意力,所以此方法適合於小學各年級。從教育內容說,較適合個性塑造,美感形成,良好行為
習慣的養成等。
2、媒體教學
充分利用科技教學手段,通過傳播媒介來呈現榜樣(傳播媒介有圖片、幻燈、錄音、錄像、電影、卡通片、文字說明等等),學生觀察榜樣,進行模仿學習。這種榜樣比真實榜樣更能突出要求模仿的行為,因為教師能夠事先做精細的安排,而且比真實的榜樣更安全,真實的榜樣是不受嚴格限制的,是富於變化的。又由於媒體榜樣可反復使用,所以在心理教育上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式。實踐證明,「百部愛國主義影視片教育」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由於這種教學方式教育性兼容藝術性,形象生動有趣,頗受學生歡迎,可對不同年級學生施教,教學內容可涵蓋多個方面。
討論法:
討論法是所有教學活動中使用最為普遍的方法。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學生對
某一專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意見,群體進行研討的學習方法。這種方
法可以集思廣益,溝通彼此的思想和感情,促進問題的解決。通常可以用到心理健康教
育課程中的集體討論的方式有:

『貳』 心理學教學方法有那些

1.理論講解與實作訓練結合
3.師范性、教育性與學術性、科學性統一
4.注意與相關課程銜接,注重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
5.系統性與精簡性兼顧,適當進行教學延伸

『叄』 教育心理學概念教學的策略有哪些

①活動產品分析法。對被試完成的產品進行心理學分析,來了解心理活動的過程及其特點的方法。活動產品的心理分析是觀察的一種變式。學生的作品,如日記、作文、圖畫、算草、考卷等,都表現著學生的心理活動過程及不同的心理特點。通過對活動產品的心理學分析,可以了解學生的觀察、記憶、想像和思維的某些過程和特點,也部分地可以作為評定學生的興趣、性格等特點的一種材料。
②問卷法。一種通過書面回答問題來了解心理活動的方法。在研究學習動機、學習興趣以及性格特點等問題中被廣泛採用。這種方法可以在大量被試中同時進行,以便廣泛搜集材料。
③測驗法。不同於上述研究方法,它是用來考查被試完成某種活動的准備水平和某些心理品質的方法。通過測驗可以揭示被試是否具有某些能力和技能,查明對某種工作的准備程度 。考試 、考查等都可稱為測驗法。測驗的價值主要取決於作為測驗基礎的可靠性、准確性(見個別差異診斷測量)。
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科學地解決心理學問題,要求善於運用適當的、具體的心理學方法。各種心理學方法之間不是孤立的,在一次具體研究中,往往綜合地使用其中的幾種方法。

『肆』 教育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對教師有哪些幫助

中學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中學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它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是一般心理學原理在教育中的應用.相反,教育心理學擁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課題,那就是如何學,如何教以及學習與教學之間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學的具體研究范疇正是圍繞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而開展的.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等五種要素,由學習過程和評價/反思過程這三種活動過程交織在一起
對於即將成為或希望成為中學教師,更確切地說,是想成為合格或優秀中學教師來說,教育心理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它更應當成為一種累積性的知識,智慧以及直覺化的觀念,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有效的解決日常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
1.科學理論上的指導作用:1對教育現象提供不同於傳統常識的新觀點2為課堂教學提供理論性指導3幫助教師分析,預測並干預學生的行為2.研究方法上的指導作用。幫助教師應用研究的方法來了解問題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創造性地持續的研究

『伍』 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科學的學生教學方法有哪些請高人指教

1.探究發現法。探究發現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像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通過自己的探究和學習,發現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和內部聯系,找出變化規律的方法,在經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知識和學習科學的方法。在科學課中,運用探究發現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會發現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2.實驗探索法。3.小組討論法。(4)角色扮演法

『陸』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如下: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


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


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5、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


6、小組心理輔導。

(6)教育心理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培養目標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要求考生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較系統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技能,並具有分析解決大、中、小學生與其他個體、群體實際心理健康問題的能力,成為能較好承擔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或相關專門人才。

就業方向

心理師,幼教、初等和中等學校心理學教師與研究人員,各級各類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教師,醫院、心理咨詢等相關行業的心理學專門人才等。

『柒』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相關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培養兒童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兒童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其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自主構建及其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 。

但其實心理健康教育的定義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一切有助於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動,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的有關教育、學科滲透和社會影響等。

狹義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單純的在學校為范圍內,以心理健康素質和健全人格的培養為目的的專門教育。一般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狹義的心理健康教育。

平時我們還會遇到一些與「心理健康教育」含義相近或使用范圍接近的表述,比如「心理衛生」、「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

大部分人比較熟悉的可能是「心理咨詢」,這些不同表述關注的核心問題都是「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但它們又有性質 、目標、內容和方式的不同。

心理衛生:目前大多數小學都有生理衛生課,而很少有心理衛生課。

心理衛生又稱精神衛生,是相對生理衛生而言的。在消極方面它以預防心理疾病、防止心理不健康為目的;在積極方面,它保持心理健康、增進心理抵抗力為目的。

從實質上看,心理衛生其實是心理健康的另外一種表述,如果硬要把它們嚴格區分,心理健康則是心理衛生的目的,而心理衛生則是達到心理健康的手段。

心理輔導:港台學者常用這個概念,類似於我們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們使用「心理輔導」一詞時,更強調的是以全體正常人為對象,關注對象的未來,注重預防的發展。而港台在使用這個詞時,注重對象內在需要的滿足和潛能的展現,關注的是個體的具體問題,重視個別差異 ,且心理輔導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服務。

心理咨詢:心理咨詢主要以正常人中有心理問題的人為對象 ,關注對象 的現在,直接針對某些具體的目標解決問題。

心理治療 :在良好的溝通的基礎上,由經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協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恢復心理健康。心理治療是以心理健康水平較低或心理機能失調的心理障礙者為對象,關注的是對象的過去。

「心理治療」聽上去偈是治病,但實際上「心理治療」的對象 不僅僅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它可以服務於所有人。

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兩者經常結合著使用,比如在咨詢中遇到干預階段,可以運用某些心理治療方法;而在心理治療中,也採用咨詢的各種技術。

上面這些概念都是狹義的,在實際活動中,這些概念交叉重疊使用。現在最普遍的說法是「心理健康教育 」,這一詞實際上也包括了各類表述。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任務

在講解之前我們先來了解目標和任務的區別,目標是目的地,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任務是為了完成總目標而分解成的小目標,而且每個任務要分解到可執行,可驗收的程度。

一、素質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標志。具體來說,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包括3個方面:

1、使兒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

2、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減少和避免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比如遠離一些不良影響,為兒童打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等。

3、根據兒童發展的需要和特點 ,採取多種形式和方法,促進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即:使兒童形成健康心理素質 ,維護兒童心理健康,促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具體到每個兒童。即為,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塑造健全人格—確立符合自身的發展目標,培養責任感 、義務感和創新精神 —認識環境 ,正確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更快的適應生活學習環境 ——掌握社會規范,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

『捌』 行為主義理論理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哪些

1、華生—「刺激反應」心理學:主張採用客觀的方法進行心理學研究,他否認人的先天遺傳素質作用,倡導教育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

2、桑代克—試誤說: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學習過程是一種漸進的「嘗試與錯誤」直至最後成功的過程。

學習公式:S—R(刺激—反應)

桑代克認為試誤學習成功的條件主要有三個:

(1)練習律。

學習要經過反復的練習。一個聯結的使用(練習) 會增加這個聯結的力量; 一個聯結的失用(不練習) 會減弱這個聯結的力量或使之遺忘。

(2)准備律。

准備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勢,即聯結的增強和削弱取決於學習者的心理調節和心理准備。

(3)效果律。

當建立了聯結時,導致滿意後果(獎勵)的聯結會得到加強,而帶來煩惱效果(懲罰)的行為則會被削弱或淘汰。


3、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人和動物有機體有兩種習得性行為:應答性行為 、操作性行為。有兩種學習:經典性條件反射式學習、操作性條件反射式學習。兩種學習形式同樣重要,而操作式學習則更能代表實際生活中人的學習情況。

(1)操作性條件反射

如果一個操作(自發反應)出現以後,有強化刺激尾隨,則該操作的概率就增加(R → S);已經形成了的操作,如果出現後不再有強化刺激尾隨,則該操作以後出現的概率就減少,甚至消失。


(2)斯金納學習理論在教學上的應用——程序教學

1> 積極反應:程序教學以問題形式向學生呈現知識 (刺激);

2 >小的步子:將要學習的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小問題,按一定順序呈現給學生,要求學生一一回答 (反應);

3 >即時反饋:對學生的每個反應立即作出反饋,然後學生可得到反饋信息 (強化);

4 >自定步調:每個班級的學生在學習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別;

5 >最低的錯誤率:教學機器有記錄錯誤的裝置。程序編制者可根據記錄了解學生實際水平並修改程序,使之更適合學生程度。

(3)強化:反應之後出現、能增強反應概率的手段或措施。

正強化:在有機體做出一個操作反應後,如果呈現某一後繼的刺激物,有機體的操作反應概率增加,那麼該刺激產生的作用稱為正強化。如兒童做對了某件事後得到獎勵或表揚。

負強化:在有機體做出一個操作反應後,如果撤走某一刺激物,有機體的操作反應概率增加,那麼該刺激產生的作用就是負強化。如兒童因有改正錯誤的行為,家長取消了限制兒童看電視的禁令。

『玖』 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進行教學

第一要了解教育對象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第二要要研究教育對象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反應及其規律。第三要掌握教育對象的知識儲備和知識積累,用他們的已知去教他們的未知。

『拾』 教育教學中兒童心理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實驗法等。

觀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兒童在一般生活條件下言語和行為的變化,並且根據觀察的結果判斷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徵和規律的一種方法。

實驗也是一種觀察,只不過是一種有控制的觀察,即有計劃地控制各種條件,在各種條件中,特別引起或改變某一條件,來研究兒童心理特徵的變化。常用的實驗法有自然實驗、教育心理實驗和實驗室實驗。

除了觀察和實驗兩種主要方法以外,還同時運用其他一些輔助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談話法、問卷法和作品分析法。

談話法是通過談話來了解兒童心理活動的一種方法。因為言語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最重要外部表現之一。採用這一方法的時候,首先應當根據研究的目的和談話對象的特點擬訂談話的話題和內容;談話的話題和內容要求是兒童能夠回答和樂於回答,並能從中分析出他的心理活動的;跟兒童進行談話的時候,必須隨機應變,隨時提出足以了解有關兒童心理狀態的具有靈活性而又恰當的問題;談話的過程和結果應當由研究者本人或共同工作者作詳細的記錄,如能用錄音機記錄,則更為方便、可靠。

問卷法是用書面問題表讓兒童填寫,從而了解兒童心理的一種方法,如小學生閱讀興趣的調查或中學生理想的調查等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比較簡單易行,且同時可以研究很多兒童。但缺點也比較多,兒童的回答往往不能代表真正的心理狀態;且僅僅依靠書面回答來判斷兒童心理發展情況,常常是不可靠的。

作品分析法是通過對兒童作品的分析來了解兒童心理活動的一種方法。兒童的作品很多,如日記、作文、繪畫、各種作業、工藝製作等等。通過這些作品,可以分析兒童某一方面的心理活動。如通過作文、日記,可以分析兒童思維和言語的發展,也可以分析兒童的興趣和理想的發展。

進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經常不是單獨地採用一種方法,而是根據研究的需要採取綜合的方法;或者以某種方法為主,以其他方法為輔;或者交錯運用幾種方法。例如,兒童心理學上常常採用的追蹤研究,就是以長期觀察法(日記法、傳記法)為主,而以其他方法為輔。又如,在個案研究中,可能是觀察、問卷、談話或訪問教師或家長、作品分析、鑒定材料分析、教育心理實驗等各種方法互相配合運用。

閱讀全文

與教育心理學常用的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3分之3x70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419
內痔坐浴的正確方法 瀏覽:476
一般哪裡有賣孔明燈的製作方法 瀏覽:40
職高二項式分布計算方法 瀏覽:182
常用檔案分類方法之一 瀏覽:540
中文時態問題及解決方法 瀏覽:666
用什麼方法能讓驗孕紙變兩條杠 瀏覽:852
多肉剪枝方法圖片 瀏覽:431
尿糖試紙的使用方法 瀏覽:799
信息數據統計分析方法 瀏覽:760
洗衣機如何排水方法視頻 瀏覽:127
樓邦防水塗料使用方法 瀏覽:753
宮寒病最快治療方法 瀏覽:898
奢侈手機鑒別方法 瀏覽:876
紙板收納盒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230
卵巢癌晚期保守治療方法 瀏覽:131
紅豆薏米茯苓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679
育肥羊發燒用什麼方法治 瀏覽:985
四季香水無籽檸檬的種植方法 瀏覽:906
治療精神衰弱的方法 瀏覽: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