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洪姓研究方法

洪姓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10 21:05:19

A. 關於洪氏來歷的研究報告

溯源一、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據《元和姓纂》及《尚書》等所載,共工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因避仇改洪姓。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邊加上三點水,因此稱洪姓。 二、共國之後所改。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西周有共國(故城在今河南省輝縣),子孫以國為氏,後加水成洪。 三、據《路史》所載,相傳帝鴻(即軒轅氏)之後有洪姓。 四、周時揚侯國,因建都洪洞,又稱洪洞國,子孫以國為氏。 五、為宏(弘)氏因避諱而改: ① 南北朝時,北魏獻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當時北方的宏(弘)氏為避諱改為洪氏。 ② 據《百家姓考略》所載,豫章宏姓、常州弘姓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名李弘之諱而改洪姓。 ③ 據《姓源韻譜》所載,五代劉弘昌、劉弘果為避宋太祖之父諱而改洪姓。 六、出自他族改姓。清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宏義氏等後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漢姓為洪;清高麗人姓,凡四派,出南大門、得州、易州、開城府等地;今滿、朝鮮、蒙古、壯、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歷史上洪姓的分布與遷徙 洪姓形成後,主要活動地區在江西、湖北、江蘇和浙江等地,人IN發展迅速,這與東南地區的原山越族洪姓人群的漢化有關。 宋朝時期,洪姓大約有1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五位。洪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洪姓總人口的4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江蘇、福建,這四省洪姓大約佔全國洪姓總人口的82%,其次分布於四川、河北、河南、廣東。全國形成了以贛、浙、蘇、閩為中心的洪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洪姓大約有1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8%,排在第九十六位。明朝時期,浙江為洪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洪姓總人口的3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安徽、福建,這三省大約占洪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布於江西、江蘇、湖北,這三省的洪姓又集中了20%。宋、元、明期間600餘年,洪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沿海地區遷移。全國的洪姓中心仍在浙、蘇、閩地區。 當代洪姓人口分布與圖譜 當代洪姓的人口200餘萬,為全國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萬增到200餘萬,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台灣、福建、浙江四省,大約佔全國洪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布於安徽、江西、江蘇、重慶,四省市又占洪姓人口27%。廣東為洪姓第一大省,約占洪姓總人El14%。全國形成了沿長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區域。在600年間,洪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區別不大,由東南部繼續向西、向南移民。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99)表明:在浙滬贛、蘇皖大部、鄂湘東段、閩台瓊、 廣東大部、廣西南段、雲南東部、重慶中部、黑龍江北部、吉林中部、內蒙古東北,洪姓一般占洪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5%以上,這一區域覆蓋面積大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73%的洪姓人群。在蘇皖北部、魯部、廣東西部、川渝黔大部、雲南西部、陝西南部、遼吉黑大部、內蒙古東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22%之間,覆蓋面積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3.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1%的洪姓人群。[1]

B. 洪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1、源於軒轅氏,出自黃帝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2、源於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屬於以先祖官稱名字為氏。

3、源於姬姓

(1)出自西周時期古洪洞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姓氏。

(2)出自春秋初期鄭國君主鄭武公次子共叔段,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3)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慶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4、源自古代共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氏。

5、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齊官吏洪贊,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6、源於改姓,屬於避諱改姓為氏。

7、源於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壯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洪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洪氏,世代相傳。

(2)洪姓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洪姓名人

1、洪覺范(1071~1128),字覺,自號寂音,江西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宋代詩人、散文家、僧史家、佛學家。有人認為洪覺范是宋代詩僧中的翹楚。

2、洪適(1117~1184),字溫伯,晚號盤洲老人,饒州鄱陽人。南宋金石學家、詩人、詞人。與歐陽修、趙明誠並稱為宋代「金石三大家」。累官至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封魏國公。

3、洪皓(1088~1155),鄱陽人,字光弼,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宋代詞人。曾出使金國,被扣十五年,始終不屈,時人將其與蘇武相比,人稱「洪佛子」。

4、洪邁(1123~1202),字景盧,號容齋,饒州樂平人。南宋外交家、史學家。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副相)。卒謚「文敏」。

5、洪遵(1120—1174),字景嚴,號小隱,謚文安。宋代鄱陽(今屬江西)人。與兄洪適、弟洪邁先後中博學鴻詞科,有「三洪」之稱。賜進士出身,擢為秘書省正字,官至資政殿學士。是著名的錢幣學家,同時對醫學也有研究。

C. 關於姓洪

當代洪姓的人口200餘萬,為全國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6%。根據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成、袁義達鍾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里所發布的百家姓最新順序,洪姓排名99位。百家姓排名184位!

歷史名人:

洪覺范
宋代新昌人。以其書而出奇,同縣人鄒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淵材以其音樂而出奇,人稱新昌三奇。 洪興祖:南宋丹陽人。公元1090-1155年,字慶善。與孔端明、張炳、周林同時被召赴翰林院考試,名列第一,官秘書省正字。
洪適
南宋鄱陽人。字景伯。與其弟遵、邁先後考中詞科,從此三洪文章名滿天下。
洪皓
南宋鄱陽人。公元1088-1115年,字光弼。曾出使金國,被扣十五年,始終不屈,時人將其與蘇武相比。初官寧海主簿,代行縣令事,減賦稅,撫恤貧民,深得人心。
洪亮吉
清代江蘇陽湖人。公元1746-1809年,字君直。進士出身,官編修。精研經史、音韻及輿地學,詩文亦佳,著作頗豐。幼喪父,靠教書養母。曾繪《機聲燈影圖》,懷念母親的辛勞與教誨。
洪秀全
(1814.1.1—1864.6.1),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嘉應州,清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於廣東花縣(今廣州花都區)福源水村。太平天國創建者及思想指導者,稱「天王」,原名仁坤。廣東花縣人。道光年間屢應科舉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思想,創立拜上帝會,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盛世。
洪宣嬌
廣東花縣(今花都區)福源水村人。洪秀全之妹,蕭朝貴之妻,生卒年不詳。在太平天國的創建及成長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是洪秀全和蕭朝貴的得力助手。她還直接策劃謀殺了東王楊秀清。她是中國歷史上眾多充滿傳奇色彩的女性之一。
洪承疇
(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歲。贈少師,謚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 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於貳臣甲等列入《清史·貳臣傳》。 洪承疇於崇禎年間,曾輯有《古今平定略》12冊。後人又輯有《洪承疇章奏文冊匯輯》及《經略紀要》24卷。
洪學智
(1913.02-2006.11),安徽金寨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我軍現代後勤工作的開拓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和1988年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被人稱之為「六星上將」。

D. 洪的洪姓

洪氏出源有七:
(一)洪氏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為共工的後代。
遠古時期,有個共工,史書載:「共工,人面,蛇身,朱發。」據《元和姓纂》及《尚書》載,共工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時,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鎮壓了他們後,逐出中原。共工的子孫一是為了避仇,二是讓後代子孫不要忘記自己是水神的後裔,因此在「共」姓的旁邊加上三點水,改姓洪。
(二)洪氏為共國的後裔。
據《通志·氏族略》載,西周時有個共國(故城在今河南省輝縣),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國所滅。子孫以共為氏,後加水成洪。
(三)洪氏為帝鴻(即軒轅氏)之後。
據《路史》載,相傳帝鴻(即軒轅氏)之後有洪姓的。
(四)洪氏為揚侯之後。
西周初,封周文王庶子伯僑於此,為楊侯。揚侯國,建都洪洞(今山西臨汾市洪洞縣),又稱洪洞國,子孫以國為氏。
(五)宏(弘)氏為避諱而改姓洪。
1.南北朝時,北魏獻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當時北方的宏(弘)氏為避諱改為洪氏。
2. 據《百家姓考略》載,豫章宏姓、常州弘姓為避唐明皇李弘的名諱而改洪姓。
3.據《姓源韻譜》載,五代劉弘昌、劉弘果為避宋太祖之父的名諱而改洪。
(六)其他出自他族改姓。
清代時,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宏義氏等後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漢姓為洪。
(七)少數民族中有洪姓。
我國滿、朝鮮、蒙古、壯、土家等民族均有洪姓。
(八)他姓改姓: 出自唐代後期 、閩國時期福建莆田人翁何 五代孫翁乾度之後所分。屬於長者賜姓為氏。翁姓避亂改姓是洪姓的又一大來源。翁姓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和《六桂堂叢刊》等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 定海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庄),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閩國 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六子皆中進士,史稱「六桂聯芳」。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後改姓 洪;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朴,字伯惇,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有"六桂聯芳"之譽。
大多漢族洪氏都認為自己是源出上古炎帝神農氏,為共工的後裔。傳說,虞舜時,共工被流放到幽州(今遼東半島的遼陽市一帶)以外。商周時,共工後裔已逐漸進入中原地區。西周時,洪姓兩個封地(即共伯的共國和揚侯的洪洞國)分在今河南的輝縣和山西的洪洞。可見,這一時萁期,洪姓活躍於遼寧、河南、山西等地。至漢代,洪姓已擴衍至河北、河南、安徽一帶。東漢靈帝時(168~189年),共普為長樂從史官。那時,宦官曹節專權,殺害忠良。共普怕黨錮事件受到牽連,禍及生命,因此棄官避仇歸隱,改姓溢水為洪,遷居敦煌。洪普在敦煌發展成為當地一大望族,以「敦煌」為郡望地,尊洪普為其開基始祖。三國時,洪炬為東吳廬江(今屬安徽省)太守。洪炬是宣城(今安徽省定城)人。《宣城記》雲:「洪矩,吳時作廬陵郡,載土船頭。逐除人就矩乞,矩指船頭雲:無所載,土耳。」可見,三國時,安徽的定城已是洪姓人的一個重要聚居地。所以,宣城成了洪氏另一個重要郡望地。
隋唐時,大批中原洪氏族人南下,進入江西、安徽、福建等地。唐總章二年(669年)陳政入閩時,有洪有道等河南固始洪姓將士隨陳政入閩,後落籍福建漳泉一帶。這是洪姓最早入閩者。
唐玄宗時(712~756年),豫章宏姓為避諱改姓洪。《洪氏考略》載:「豫章(江西南昌)宏氏,避唐明皇改為洪。」豫章宏氏加入洪姓中,使洪姓形成了敦煌、宣城、豫章三大世系。約在唐德宗時(780~805年),江蘇常州的弘察為「避孝敬諱改姓洪氏」。
據《姓纂》載:「毗陵監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也,避孝敬諱改姓洪氏;生子興,起居舍人;生經綸,諫議大夫。」唐末,又有世居徽州婺源(今安徽婺源)黃荊墩的宏氏為避戰亂行徙於饒州樂平(今江西饒州)之東,改姓洪姓。這一支洪氏也成為了豫章洪氏的一支。
貞元七年(791年),福建莆田縣舊基鎮前 涵頭村(在今天涵江區)洪禹的第五世孫洪圭(字大丁)貶任潮州刺史,後落籍潮陽龜山,後遷居嘉定歧北,成為洪氏入潮的開基始祖。據潮州《洪氏族譜》載,洪圭的後裔分衍於潮汕(含海陸豐)的12個縣、市,170多個鄉村,總人口達20多萬人。
乾寧年間(897年),王潮、王審知入閩時,又有許多河南固始的洪姓將士隨軍入閩。據晉江英林《洪氏族譜》載,其先祖洪古淡從河南光州固始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經三遷後而肇居於晉邑南關外十四都英林村。據江西婺源黃荊墩《洪氏族族譜》載:唐古淡是洪漢宗的第三子,輩行排列十四,即十四郎,中和二年(882年)為王緒的參議,中和五年偕二子隨部南下;光啟二年(886年)為王潮駐武榮泉山,景福二年(893年)助威王審知攻克福州;後三遷而肇居晉江英林。其後裔主要聚居在晉江英林及英林周圍的幾十個村莊,擴衍至泉州地區的鯉城、南安、惠安、安溪、德化、永春和廈門的同安,廣東以及港澳台和東南亞各地。
北宋初,江西樂平的一支洪姓入遷福建寧化,後又派分出兩支,一遷廣東海陽湯田,旋遷嘉應州(今梅州);一遷豐順布心,再遷梅州市梅縣區石坑玉坪(奉洪貴生為開派祖)。同時,福建還有一支特殊的洪氏崛起,被稱為「六桂聯芳」。這一支洪氏是由翁姓改姓的。建成隆元年(960年),在南唐任閩國補闕郎中的翁乾度(898-951年)攜6個兒子改名換姓,分別改為洪、江、翁、方、龔、汪六個姓氏,逃亡避難。後來6個兒子分別在北宋初的三次科舉中都中進士,即有「三科六進士」的佳話。長子翁處厚,字伯起,堂號為敦煌,改姓洪,為建隆元年(960年)進士,授承議郎,兼殿中丞上柱國,賜緋魚袋;其後裔以洪為姓。所以,洪氏中有以「六桂」為堂號的。對翁乾度是否有六子改姓一事,諸說紛雲,分歧較大,不僅翁姓中有人置疑,洪姓中也有人置疑,認為「六桂堂」只是一種聯誼,不是宗親。
乾興元年(1022年),世居蘇州吳縣的洪仁出任福建漳州府長泰知縣,攜家眷遷居長泰。據《台灣區百大姓源流簡介》載:洪仁為西域敦煌洪氏,洪普的後裔。洪普遠徙西域敦煌之後,迨宋朝時,後裔洪士會復還中原,輾轉徙居蘇州吳縣。洪仁遂為長泰知縣入閩後,其後裔洪原璋移居漳浦,為車田下營始祖。龍海市的九湖鎮林下村,薌城區芝山鎮的林內路口社等地都有他的後裔。洪仁一支洪氏的苗裔分播於漳州、龍海、漳浦、東山和廣東以及海外各地。
北宋末至南宋初,洪普的第四十世孫洪皓、洪皎昆仲的後裔由江西樂平入閩而後分居於廈門、同安、晉江等地。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洪皎出任福州府丞,奉諫議大夫。紹興十年(1140年),洪皎之次子洪道,因避戰亂於隱居同安小嶝後頭堡社;其後裔分衍俗稱下洪三洪的窗東、蔡浦、蓮湖及金門等。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洪浩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金國留不遣返。洪皓(1088~1155年),字光弼,江西樂平金山鄉洪源人(有資料表明實際上洪皓已遷居杭州餘杭的五常,杭州市餘杭區還專門成立一個五常村洪氏文化研究辦公室),洪普的第四十世孫,北宋政和年五年(1115年)進士,曾任寧海主簿、秀州司錄。洪浩在金15年,威武不屈,直至紹興十三年(1143年)才歸來,被人稱之為「宋之蘇武」。洪浩有3個兒子:長子洪適曾任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次子洪遵、第三子洪邁均登顯爵,時稱「三洪」、「三瑞」。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春,金世宗完顏雍遣使議和,洪邁為接伴使。於是洪邁以翰林學名義充賀金國主登位的特使,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禮(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他堅決拒絕,因此被金人拘留。他和其父洪浩一樣為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所以,洪氏後裔以「雙忠」為堂號,紀念先祖。隆興元年(1163年),洪遵之子洪模隨叔父洪近及諸兄弟到福建的泉州。洪模率其子洪價、洪信卜居晉江嶼頭村;有一子遷居南安石鼓山下(今石井鎮古山村)。乾道二年(1166年),洪邁出任吉州(今江西吉安)知州,後又改任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不久又徙知建寧府(今福建建甌)。同年,洪邁的次子植卜居同安翔鳳里十三都柏埔庄(即現今新店鎮洪厝村)。景炎二年(1277年),洪適的長子洪權的兒子洪清溪出任知府,由江西樂平舍山鄉遷徙至福建的同安;其後裔分衍市頭、西亭、下坂、罐口等地。洪適的次子洪楷分衍石獅龍窟等村。可以說,江西樂平洪氏的以其家族的顯赫的聲望和地位,大舉入閩,為福建洪氏的發展奠基了很好的基礎。其後裔遍及八閩各地。
南宋初,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的後裔陳順齋,攜子陳溫齋為避元兵追剿而入英都。陳溫齋入贅洪家,生子良齋,始承母姓為洪。陳溫齋妻子洪氏系洪權的孫子洪天錫的後裔。洪天錫之子洪俊卿,因避難攜一獨生女兒,埋名隱姓號九使從武榮石竹遷居英山。陳溫齋入贅洪家後,生子改姓洪,自立堂號「翁山」。據明弘治元年(1488年)的《武榮翁山洪氏族譜》載:「我族一世始祖順齋公系為陳氏,因避難遷居來英山,二世祖溫齋公入贅於洪門,三世祖良齋公因從母姓改為洪氏,此後子孫蕃衍,瓜瓞綿延。先世鑒於易姓之故,既不取『穎川』堂號,也不取『敦煌』堂號,而是以地取名,南安曾置武榮州,自立『武榮翁山』堂號。」洪良齋的後裔人布於英都10個村。豐州西華洪氏由石獅蚶江洪窟遷入。豐州仙河洪厝崛洪氏由晉江嶼頭遷入。石井仙景、崛斗、營前,豐州沃柄,水頭油園,東田官田等洪氏,從晉江英林分支。
明初,山西洪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陝西、湖北、江蘇等地。同時,福建閩南一帶洪姓族人也紛紛向省內各地以及省外遷徙。華美洪氏的洪日放遷居福清縣鏡洋;碼頭洪山洪氏後裔分徙福建的仙游黃沙、金田及浙江的平陽橋墩。英都洪氏東三房、東四房部分後裔遷居浙的江平陽塘坡、福清江口;豐州洪厝的洪氏後裔遷居福清龍田等。
清代始,福建、廣東沿海洪姓族人開始遷徙至台 灣。據有關資料載,雍正年間(1723~1735年),福建漳洲府漳浦縣板龍保車田下營和蒼派下的洪昭元率族人拓墾於台 灣烏溪支流貓羅溪與八卦台地間縣庄一帶。乾隆初年,又有來自同板龍保車田下營的洪二沚、洪清壇、洪寬厚、洪宗光等兄弟,渡貓羅溪東進入墾於台灣北投社獵場,集居於下茄老、石頭埔仔兩村落。此後,至乾隆年間、嘉慶年間都有漳浦的洪姓族人相繼入台。洪姓在台灣草屯形成首屈一指的大族,清道光四年(1824年)始在草屯修建閩南傳統式四合院的宗祠倫堂,現存祠堂有建於道光26年的燉煌堂和洪氏祠堂、燉倫堂﹑燉成堂。同期,也有晉江三村的洪氏族人移居台灣彰化的二林、芳苑等地。後來,這些入台的洪姓族人也逐步移居美國、日本、越南、菲律賓、加拿大、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如今,洪姓在全國分布廣泛,郡望地有:敦煌、豫章、宣城、武榮翁山等;主要堂號有:雙忠、義居、招隱、平山、敦煌、積德、六桂等。以江蘇、浙江兩省洪姓人口最多,約佔全國漢族洪姓人口的26%。洪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07位,約佔全國漢族總人口的0.16%。

E. 「洪」這一個姓氏的由來

洪 姓 溯 源�

一、溯源�

洪姓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傳說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堯帝時的水官。《書·堯典》載: "共工方鳩亻孱功。"東漢鄭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聞,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認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獻是唐元和年間林寶著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後,本姓共氏,因避仇改為洪氏。"共工之後所建的共國,在今甘肅涇川縣北,後為周文王所滅。但宋代學者洪邁在他所著的《容齋隨筆》說:"姓 氏之書,大抵多謬誤"。又說:"《元和姓纂》,誕妄最多"。極力否定《元和姓纂》中關 於"共工之後避仇改洪姓"之說。他認為,洪氏源出於共工,"本曰'共',《左傳》所書 晉左行共華,魯共劉,皆其裔也。後又推本水德之緒加水於左而為'洪'雲"。另,今河南輝縣西周時曾是功臣的封國,也稱"共國",後來為衛國兼並。共姓後代在姓氏旁加水,改為洪姓後,不斷西遷,秦漢以後,定居於漢中一帶,爾後又遷徙蕃衍於甘肅敦煌 ,故以敦煌為堂號。至唐代,洪氏後裔分二派南遷。一派居安徽歙縣(後南遷江西樂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宋以後,又不斷向東南一帶遷徙,足跡遍及江南各省。�另有一派是避諱改姓洪的。歷史上曾有弘氏、宏氏,因避北魏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宏,唐明皇李隆基字宏猶的名諱而改姓洪的。�

洪姓在數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屬甘肅)、豫章(今屬江西南昌)、宣城 (今屬安微)、武榮翁山(簡稱"翁山",今屬福建泉州)等郡望。�此外,另有一支據說是由翁氏改姓的洪氏,堂號為"六桂堂"。稱翁氏世代官宦,有翁乾度 者,生有六子,均中進士,分遷各處,分姓翁、方、江、洪、龔、汪六姓,稱"六桂聯芳" 。然從目前有關"六桂堂"淵源的資料看,諸說紛芸,分歧甚多,自相矛盾。廈門大學教授陳支平在其所著《福建族譜》(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版)一書列舉了六桂淵源三種說法的資 料:一、晚唐說。 雲霄《雲陽方氏譜牒》載六桂聯芳始於晚唐昭宗年間。二、北宋說。《六桂堂族志輯要》、《六桂淵源總述》則稱翁乾度居莆田竹嘯庄,生六子皆為宋朝進士。三、避亂說。台北六桂宗親會記載,宋太祖建隆年間,翁乾度生六子。家住河南洛陽,時因世亂,胡夷侵襲,迫而 化姓逃匿,六桂遂此分支。因此,他認為"六桂聯芳"虛構的成分很大,傳說的成分很多, 不一定真有"六子分六姓"的血緣關系。也有的研究文章指出,翁乾度系五代十國時的閩國 人,確生有六子。後閩被南唐所滅,為避禍,六子分六姓。入宋後六子全部恢復翁姓參加考試,都中進士,故稱"六桂聯芳"。因此,現在的"六桂堂"是一種聯誼,不是宗親。但從南安洪姓各派系的族譜看,南安的洪姓並無任何一派的先祖從"翁"改姓"洪",與六桂堂 毫無血緣關系。�

二、 入閩

關於洪姓入閩的記載,主要見於各地族譜。其主要途徑及時間如下:�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縣58姓軍校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相傳其中有洪有道,後裔居閩中、閩南一帶。又據傳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隨王審知入閩,駐武榮泉山,後遷居晉江英林。�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江西樂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後其長子遷居建寧府。次子洪道於南宋年間遵父訓移居同安小嶝島。�

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樂平人洪邁(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諸從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隨洪邁到泉州,後裔分居武榮石竹(今南安豐州)、同安柏埔、金門烈嶼等地。�宋乾興元年(1022),江蘇吳縣人洪仁王遂任長泰知縣,其後 裔定居長泰縣。洪仁璲被尊為洪氏開漳始祖。�

三、 蕃衍�

在漫長的歲月中,洪姓通過多渠道遷徙南安,不斷蕃衍生息,形成的主要派系有:�

石井古山洪氏 始祖菊軒,宋太平興國年間由仙游遷入。裔衍水頭後房等 。

F. 我姓洪,是滿族人,有誰可以告訴我這個姓氏的由來

據《洪氏譜書》介紹,洪氏家族是遼寧省岫岩縣境內滿族中的一個望族。公元1687年,由燕京遷居至岫岩縣境內,至今已有318年的歷史。《洪氏譜書》第四次續修本是在繼承前三本譜書精華的基礎上,對個別地方進行修改編制而成:一是將原來的一張折疊大世系表,拆分成一張1-5世系表和44張世系譜牒;二是對先人典型事跡略加改動,並增添了洪氏現代名人錄一項;三是在世系冊中,增添了女兒一項;四是採用了新版橫排和簡化漢字;五是編寫了「滿族流源淺考」和「滿族及其姓氏」的兩篇文章,以便於族人更好的了解滿族。

《洪氏譜書》第四次續修本的入館,不僅豐富了館藏譜書的種類,而且還為研究洪姓的來源、洪氏家族沿革、先人掌故、祖輩軼事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轉自:沈陽檔案)

G. 洪姓的起源歷史上有哪些姓洪的名人

一、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據《元和姓纂》及《尚書》等所載,共工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因避仇改洪姓。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邊加上三點水,因此稱洪姓。 二、共國之後所改。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西周有共國(故城在今河南省輝縣),子孫以國為氏,後加水成洪。 三、據《路史》所載,相傳帝鴻(即軒轅氏)之後有洪姓。 四、周時揚侯國,因建都洪洞,又稱洪洞國,子孫以國為氏。 五、為宏(弘)氏因避諱而改: ① 南北朝時,北魏獻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當時北方的宏(弘)氏為避諱改為洪氏。 ② 據《百家姓考略》所載,豫章宏姓、常州弘姓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名李弘之諱而改洪姓。 ③ 據《姓源韻譜》所載,五代劉弘昌、劉弘果為避宋太祖之父諱而改洪姓。 六、出自他族改姓。清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宏義氏等後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漢姓為洪;清高麗人姓,凡四派,出南大門、得州、易州、開城府等地;今滿、朝鮮、蒙古、壯、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創立了農民革命組織"拜上帝會",自稱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1851年,在廣西桂縣與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太平天國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義失敗。

洪覺范

宋代新昌人。以其書而出奇,同縣人鄒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淵材以其音樂而出奇,人稱新昌三奇。

洪興祖

南宋丹陽人。公元1090-1155年,字慶善。與孔端明、張炳、周林同時被召赴翰林院考試,名列第一,官秘書省正字。

洪適

南宋鄱陽人。字景伯。與其弟遵、邁先後考中詞科,從此三洪文章名滿天下。

洪皓

南宋鄱陽人。公元1088-1115年,字光弼。曾出使金國,被扣十五年,始終不屈,時人將其與蘇武相比。初官寧海主簿,代行縣令事,減賦稅,撫恤貧民,深得人心。

洪亮吉

清代江蘇陽湖人。公元1746-1809年,字君直。進士出身,官編修。精研經史、音韻及輿地學,詩文亦佳,著作頗豐。幼喪父,靠教書養母。曾繪《機聲燈影圖》,懷念母親的辛勞與教誨。

洪咨夔:南宋詩人。嘉定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

洪 皓: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宋代大臣、詞人。政和進士。曾以禮部尚書之職出使金國,被扣十五年才被放回,有宋之蘇武之美譽。後因與秦檜不合,被貶。他學識淵博,著有《帝王通要》、《松漠紀聞》、《鄱陽集》、《鄱陽詞》。
洪 適:宋代名醫。洪皓之子,少時聰慧。與弟洪遵、洪邁同中博學宏詞科,時稱"三洪"。以文章著稱於時,好收藏金石拓本,並以據訂正史傳的訛誤。
洪 邁:南宋大臣、史學家。洪適三弟。亦舉博學鴻詞科,累遷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學士。有《野處類藁》、《容齋隨筆》、《夷堅志》等。二哥洪遵乃錢幣學家,有《泉志》。
洪 炎:南昌人,黃庭堅外甥,南宋詩人。進士出身,累官至秘書少監。詩屬江西派,有《西渡集》。
洪 升:字方思,號稗畦。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劇作家、詩人。雜劇代表作為《長生殿》,現存還有《四嬋娟》。另有詩集《稗畦集》、《稗畦續集》、《嘯月樓集》。
洪 仁: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國後期重要領導人之一。1858年輾轉到天京後,被封為干王,總理朝政。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並寫出《資政新篇》,主張向西方學習。天京淪陷後,輔佐幼主,以圖恢復。後被俘於江西石城,不屈被殺。
洪 鈞:江蘇省吳縣人,清末外交官。同治年間中狀元,歷任提督江西學政、翰林院侍讀學士等職。後出使俄、德、荷、奧諸國,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元史譯文證補》。著名交際花賽金花即為其妾。

H. 有誰知道姓'洪'的歷史

洪 姓�

溯 源�

一、溯源�

洪姓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傳說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堯帝時的水官。《書·堯典》載: "共工方鳩亻孱功。"東漢鄭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聞,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認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獻是唐元和年間林寶著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後,本姓共氏,因避仇改為洪氏。"共工之後所建的共國,在今甘肅涇川縣北,後為周 文王所滅。但宋代學者洪邁在他所著的《容齋隨筆》說:"姓 氏之書,大抵多謬誤"。又說:"《元和姓纂》,誕妄最多"。極力否定《元和姓纂》中關 於"共工之後避仇改洪姓"之說。他認為,洪氏源出於共工,"本曰'共',《左傳》所書 晉左行共華,魯共劉,皆其裔也。後又推本水德之緒加水於左而為'洪'雲"。另,今河南 輝縣西周時曾是功臣的封國,也稱"共國",後來為衛國兼並。共姓後代在姓氏 旁加水,改為洪姓後,不斷西遷,秦漢以後,定居於漢中一帶,爾後又遷徙蕃衍於甘肅敦煌 ,故以敦煌為堂號。至唐代,洪氏後裔分二派南遷。一派居安徽歙縣(後南遷江西樂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宋以後,又不斷向東南一帶遷徙,足跡遍及江南各省。�另有一派是避諱改姓洪的。歷史上曾有弘氏、宏氏,因避北魏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宏,唐明皇李隆基字宏猶的名諱而改姓洪的。�

洪姓在數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屬甘肅)、豫章(今屬江西南昌)、宣城 (今屬安微)、武榮翁山(簡稱"翁山",今屬福建泉州)等郡望。�此外,另有一支據說是由翁氏改姓的洪氏,堂號為"六桂堂"。稱翁氏世代官宦,有翁乾度 者,生有六子,均中進士,分遷各處,分姓翁、方、江、洪、龔、汪六姓,稱"六桂聯芳" 。然從目前有關"六桂堂"淵源的資料看,諸說紛芸,分歧甚多,自相矛盾。廈門大學教授 陳支平在其所著《福建族譜》(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版)一書列舉了六桂淵源三種說法的資 料:一、晚唐說。 雲霄《雲陽方氏譜牒》載六桂聯芳始於晚唐昭宗年間。二、北宋說。《六桂堂族志輯要》、《六桂淵源總述》則稱翁乾度居莆田竹嘯庄,生六子皆為宋朝進士。三、避亂說。台北六桂 宗親會記載,宋太祖建隆年間,翁乾度生六子。家住河南洛陽,時因世亂,胡夷侵襲,迫而 化姓逃匿,六桂遂此分支。因此,他認為"六桂聯芳"虛構的成分很大,傳說的成分很多, 不一定真有"六子分六姓"的血緣關系。也有的研究文章指出,翁乾度系五代十國時的閩國 人,確生有六子。後閩被南唐所滅,為避禍,六子分六姓。入宋後六子全部恢復翁姓參加考 試,都中進士,故稱"六桂聯芳"。因此,現在的"六桂堂"是一種聯誼,不是宗親。但從南安洪姓各派系的族譜看,南安的洪姓並無任何一派的先祖從"翁"改姓"洪",與六桂堂 毫無血緣關系。�二、 入閩

關於洪姓入閩的記載,主要見於各地族譜。其主要途徑及時間如下:�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縣58姓軍校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相傳其中有洪有道,後裔居閩中、閩南一帶。又據傳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隨王審知入閩,駐武榮泉山,後遷居晉江英林。�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江西樂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後其長子遷居建寧府。 次子洪道於南宋年間遵父訓移居同安小嶝島。�

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樂平人洪邁(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諸從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隨洪邁到泉州,後裔分居武榮石竹(今南安豐州)、同安柏埔、金門烈嶼等地。�宋乾興元年(1022),江蘇吳縣人洪仁王遂任長泰知縣,其後 裔定居長泰縣。洪仁璲被尊為洪氏開漳始祖。�

三、 蕃衍�

在漫長的歲月中,洪姓通過多渠道遷徙南安,不斷蕃衍生息,形成的主要派系有:�

石井古山洪氏 始祖菊軒,宋太平興國年間由仙游遷入。裔衍水頭後房等 。�

石井岑兜洪氏 明洪武丁卯年(1387)自同安小嶝島遷入。�

華美洪氏 始祖洪天鳳。宋末咸淳間從武榮遷入。裔居霞美、大演。並分支碼頭洪山。�

杏埔洪氏 宋末從武榮遷入。裔居霞美鎮杏埔。�

英都洪氏 宋末元初,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之後裔陳順齋,攜子溫齋為避 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溫齋入贅洪家,生子良齋,始承母姓為洪。考洪家先世,系十六郎洪權之孫洪天錫後裔。洪天錫子洪俊卿,因避難從武榮石竹遷英山,埋名隱諱別號九使。九使身後僅存一女 ,溫齋入贅後,生子改姓洪,自立堂號"翁山"。 裔居英都10個村。�豐州西華洪氏 由石獅蚶江洪窟遷入。�

豐州仙河洪厝崛洪氏 由晉江嶼頭遷入。�

石井仙景、崛斗、營前,豐州沃柄,水頭油園,東田官田 等洪氏,從晉江英林分支。�

四、遷移

歷史以來南安洪姓遷居外地極多,不及細載。摘其要者:�

古山洪氏有十三世洪源遷同安 崗頭。華美洪氏有十二世洪日放遷福清縣鏡洋。碼頭洪山洪氏後裔,曾於明代分居仙游黃沙 、金田及浙江的平陽橋墩。英都洪氏東三房、東四房後裔在明萬曆間各有分支遷居浙江平陽 塘坡,還有一支分居福清縣江口。豐州洪厝堀洪氏曾有分支福清龍田。至於歷代以來各派系 均有外遷南洋諸國謀生而定居的,後裔遍及印尼、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我國的台灣省,香港、澳門自治區。近年來又分衍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各國。改革開放以來,洪氏族人馳聘商海,遍居八閩各地,同時還分布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浙江、江蘇、雲南、江西、湖南、湖北、東北三省及西部地區。�譜 牒

各派系洪姓均有族譜,但歷經各種動亂,散佚損毀嚴重,舊本族譜所剩無幾,近年來普遍重修。擇其要者略述如下:�

一、《武榮翁山洪氏族譜》(英都洪姓)

翁山洪氏共4次修譜,其版本為:一、明弘治版(1488)。洪陽道首編,載1-7世世系。二 、明萬曆版(1595)。洪庭時、洪有相父子主持續修,歷時二十年,載1-12世世系。三、清乾隆版。乾隆十七年(1752)年退休在家的老翰林洪科捷倡議續修洪氏族譜。該族譜收錄 明弘治版首編族譜及明萬曆版續編的族譜全部內容,並續修第13至17世世系。東四房洪佑生 和西長房洪世謙分別撰寫重修譜序。博學鴻詞進士洪世澤撰寫了部分行狀錄。該族譜工程浩繁,文風嚴謹,記載詳實,公允直書,且極具文采,堪稱譜牒中之精品。現存乾隆版手寫本 一套5冊(共6冊,佚1冊)。為海內外僅存孤本。藏西二房裔孫洪榕光處。又有民國年間手 抄本一套,藏東四房裔孫洪春忠處。四、民國版(1944)。泉州商會會長洪恭樹主編。鉛印本。泉州正平印刷所出版。主要收錄翁山洪氏淵源歷史文獻,科第縉紳名錄等。國民黨福建省保安縱隊興泉指揮部指揮官陳重題寫書名,縣長李天賜題詞。該書現在所剩無幾。五、19 92版《翁山譜志》。翁山學校教育基金會1992年出版。分上下二冊。上冊分為洪氏宗譜志、 古今人物誌、文化風土志、山川經濟志四卷。下冊為翁山洪氏自一世祖起至1992年已傳至二 十五世"禮"字輩的宗支世系圖。洪瑞生主編。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谷城題寫 封面、題簽,著名歷史學家、黨中央理論刊物《求是》雜志副總編蘇雙碧和泉州地方史專家 陳泗東分別寫序。該譜志特點是"譜""志"兼容,體例創新,反映時代精神,備受稱贊。 其中,上冊又於2003年由翁山洪氏家廟管理委員會校正後再版重印。�二、《南安蓬島洪氏族譜》(華美洪氏)

清光緒年版,現存台灣省華美洪姓宗親。1997年台灣宗親攜譜回鄉探 親,存有復印件在洪迪輝家中。譜序為清光緒十六年(1890)華美裔孫洪浩然寫的,記載了華美洪姓始祖天鳳公及從兄洪天錫之子洪俊卿為避禍害分道揚鑣,天鳳公於咸淳四年(1268 )遷居蓬島,洪俊卿埋名隱諱別號九使在咸淳三年(1267)由武榮石竹遠避英山(英都)的史實。 �三、《岑兜洪氏族譜》(石井岑兜洪姓)

民國年版。傳有手抄本。該族譜記述了岑兜洪 姓始祖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小嶝島遭倭寇侵擾而遷居岑兜定居,以及清初辛丑年海禁 遷界族人搬遷流離失所,直到庚申年(1680)康熙帝撤消遷海令族人才回歸故里等歷史事件 。一部蕃衍史,多少血與淚。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I. 洪姓的來源

一、姓氏源流
洪(Hóng)源出有六:
1、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據《元和姓纂》及《尚書》等所載,共工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因避仇改洪姓。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邊加上三點水,因此稱洪姓。
2、共國之後所改。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西周有共國(故城在今河南省輝縣),子孫以國為氏,後加水成洪。
3、據《路史》所載,相傳帝鴻(即軒轅氏)之後有洪姓。
4、周時揚侯國,因建都洪洞,又稱洪洞國,子孫以國為氏。
5、為宏(弘)氏因避諱而改:
① 南北朝時,北魏獻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當時北方的宏(弘)氏為避諱改為洪氏。
② 據《百家姓考略》所載,豫章宏姓、常州弘姓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名李弘之諱而改洪姓。
③ 據《姓源韻譜》所載,五代劉弘昌、劉弘果為避宋太祖之父諱而改洪姓。
6、出自他族改姓。清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宏義氏等後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漢姓為洪;清高麗人姓,凡四派,出南大門、得州、易州、開城府等地;今滿、朝鮮、蒙古、壯、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共工。上古炎帝的後裔,黃帝時任水官。史書雲:「共工,人面,蛇身,朱發。」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種描繪。其活動中心應在黃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據古史記載,他曾與顓頊爭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斷,地的四角也裂開,所有這些神話般的描繪都是在說明炎黃兩系爭權斗爭的激烈。為了懷念這位先人,遂有共姓。後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姓,尊共工為洪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上古時期的共工,於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姓形成後,直至漢代,主要是在其發祥地今河北、河南、遼寧一帶發展繁衍。據《元和姓纂》所載,三國東吳廬江(今屬安徽省)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代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狀稱矩後……」。由此可見,三國時期洪姓已有徙居安徽者。唐高宗總章年間,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隨從陳氏父子戍閩的中原將士兩次共約7000人、64姓,其中有洪姓落籍福建,這當是洪姓最早入閩者。唐玄宗時,豫章宏姓為避諱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屬安徽省)黃荊墩的洪姓為避戰亂行徙於饒州樂平(今屬江西省)之東,凡七百餘家,世代讀書耕桑,逐漸昌盛為洪姓豫章郡望。《姓氏考略》說洪姓「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這說明唐代及其以前,洪姓不僅稱盛於安徽、江西,而且甘肅還有一支比較興旺。常州洪姓由洪察而改,子子輿,孫經綸皆顯貴於當朝,並沿襲洪姓未改。隋唐以後,洪姓稱盛於皖贛一帶。北宋初,江西樂平的一支洪姓入遷福建寧化,後又派分出兩支,一遷廣東海陽湯田,旋遷嘉應州;一遷豐順布心,再遷梅縣石坑玉坪(奉洪貴生為開派祖)。明初,山西洪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陝西、湖北、江蘇等地。清代,南方各省含台灣、北方各省含甘肅、新疆皆有洪姓人居住。如今,洪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江蘇、浙江等省為多,上述兩省之洪姓約佔全國漢族洪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洪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六。
三、歷史名人
洪 皓: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宋代大臣、詞人。政和進士。曾以禮部尚書之職出使金國,被扣十五年才被放回,有宋之蘇武之美譽。後因與秦檜不合,被貶。他學識淵博,著有《帝王通要》、《松漠紀聞》、《鄱陽集》、《鄱陽詞》。
洪 適:宋代名醫。洪皓之子,少時聰慧。與弟洪遵、洪邁同中博學宏詞科,時稱"三洪"。以文章著稱於時,好收藏金石拓本,並以據訂正史傳的訛誤。
洪 邁:南宋大臣、史學家。洪適三弟。亦舉博學鴻詞科,累遷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學士。有《野處類藁》、《容齋隨筆》、《夷堅志》等。二哥洪遵乃錢幣學家,有《泉志》。
洪 炎:南昌人,黃庭堅外甥,南宋詩人。進士出身,累官至秘書少監。詩屬江西派,有《西渡集》。
洪 升:字方思,號稗畦。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劇作家、詩人。雜劇代表作為《長生殿》,現存還有《四嬋娟》。另有詩集《稗畦集》、《稗畦續集》、《嘯月樓集》。
洪 仁: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國後期重要領導人之一。1858年輾轉到天京後,被封為干王,總理朝政。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並寫出《資政新篇》,主張向西方學習。天京淪陷後,輔佐幼主,以圖恢復。後被俘於江西石城,不屈被殺。
洪 鈞:江蘇省吳縣人,清末外交官。同治年間中狀元,歷任提督江西學政、翰林院侍讀學士等職。後出使俄、德、荷、奧諸國,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元史譯文證補》。著名交際花賽金花即為其妾。
洪咨夔:字舜俞,號平齋。臨安於潛(今浙江省臨安西)人,南宋大臣、詞人。嘉定進士,歷任刑部尚書,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後加端明殿學士。詞學蘇、辛,以淡雅見長。有《平齋詞》、《平齋文集》、《春秋說》。
洪子輿:江蘇省常州人,唐代大臣。睿宗時官至侍御史。
洪覺范:宋代新昌人,以其書而出奇,同縣人鄒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淵材以其音樂而出奇,人稱新昌三奇。
洪興祖:字慶善(1090-1155),南宋丹陽人。與孔端明、張炳、周林同時被召赴翰林院考試,名列第一,官秘書省正字。
洪亮吉:陽湖(今江蘇省常州)人,清朝史學家、經學家、文學家。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貴州學政。一生著述頗豐,尤精於史學與地理沿革。有《春秋左傳訓詁》、《補三國晉書地理志》、《洪北江全集》等。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創立了農民革命組織「拜上帝會」,自稱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1851年,在廣西桂縣與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太平天國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義失敗。
洪亮吉:清代學者兼文學家。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工篆書,著有《洪北江全集》。
洪學智:安徽省金寨人,中共高級將領。有勇有謀,抗美援朝時任志願軍副總司令,1955年被中共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銜。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敦煌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宣城郡:晉時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豫章郡:漢代將秦代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帶。
2、堂號
雙忠堂:源自宋代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他堅決不屈服。被扣15年中,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匯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 ),他堅決拒絕,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此外,洪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義居堂」、「招隱堂」、「平山堂」、「敦煌堂」、「積德堂」等。
============================================================
【洪姓宗祠通用對聯】
〖洪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三陪鳳閣;
四達鑾坡。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金石學家洪適,字景伯,晚年自稱盤洲老人,鄱陽人,工文詞,與兩個弟弟洪遵、洪邁先後考中詞科,並稱"三洪"。歷官通判、知州、戶部郎中,孝宗時升司農少卿、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好收藏金石拓本,並以此為根據證明歷史所傳的訛誤,考核較精,著有《隸釋》、《隸續》及《盤洲集》。下聯典指南宋丹陽人洪興祖,字慶善,紹興年間受召到翰林院參加考試,高宗將他拔為第一,官秘書省正字。著有《老莊本旨》、《周易通義》、《楚辭補注及考異》。鑾坡,指翰林院。
才稱四子;
書列三奇。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洪師民四子俱有才名。下聯典指宋·洪覺范奇於書,為「新昌三奇」之一。
瑞成連理;
圖寫慈恩。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洪皓以寧海主簿攝縣令事,輕賦稅,恤孤寡,衙中荷花、桃實、竹枝皆成連理,人稱「三瑞堂」。下聯典指清·洪亮吉繪《機聲燈影圖》,以示不忘母教。
洪皓我祖;
節著冷山。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1)
洪氏大宗祠位於泉州東門草埔尾(現溫陵路與湖心街交界處),原佔地約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50平方米。祠前三面環牆,設一大邊門,門額匾書「洪氏廟門」。進門為花崗岩鋪砌石埕,面積約165平方米。宗祠朝東南向,沿中軸三進;一進祠門,二進正祠,三進住戶,並配兩翼護厝。雖歷經拆除重建,但主體建築仍保持完整,具有典型的閩南傳統祠堂特色。泉州文物管理委員會於1984年立碑作簡明介紹。
忠貞貫日;
感動天顏。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2)
正祠懸山式木構架築於石台基上,祠門木構,中間大門作幾何欞窗,隔扇對稱,兩扇雕梅花,另兩扇分別雕有鹿鳳、龜鶴配翠竹,竹葉精心設計雕刻聯句(1-4聯),這些聯句往往沒有被參觀者發現。
纘承絞綾;
薦任赤泉。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3)
甘棠遺愛;
聚族瓜綿。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4)
-----------------------------------------------------------------
〖洪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文章高天下;
姓字列榜頭。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左都御史洪英,永樂中會試第一。
事可對人語;
心常如水平。
——宋·洪咨夔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南宋詩人洪咨夔自撰聯。洪咨夔,字舜俞,於潛人。嘉定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
駟馬高車地;
忠臣理學家。
——清·洪翟離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5)
祠門硬山式築於石台基上,中門楣上嵌「洪氏大宗」匾,門邊石柱刻有清咸豐己未年(1859年)舉人洪翟離撰書的這副對聯。
-----------------------------------------------------------------
〖洪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三洪名滿天下;
一軍功安社稷。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醫洪適,字景伯,鄱陽人。幼敏悟,與弟遵、邁,先後中詞科,由是「三洪」名滿天下。累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下聯典指宋代衛州知府洪夢炎,字季思,淳安人。寶慶進士。端平間高沙兵變,命夢炎綏之。他開以自新之路,使一軍得以平安。官至衛州知府。
宋代忠臣世系;
劍州少府名宗。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沙縣夏茂鎮洪氏宗祠「敦煌堂」堂聯。夏茂鎮洪氏宗祠始建於明朝初年。祠分前中後三殿,前殿前方有一小坪,小坪前有一宗祠門牌樓,門前還有一對大石獅。門樓往前殿的通道用鵝卵石鋪成一個「日」字,其它用地磚鋪成;門樓前一「月」字形台階,取皇帝題匾「忠貫日月」之意。當時的整座宗祠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儼然象一座宮殿府第。據《劍沙茂溪洪氏族譜》載:「夏茂洪姓遷沙始祖洪茂於南宋嘉太二年(1202年)任沙縣尉(主管全縣治安保衛的職官)。洪茂(1171-1227年),字季松,號青田。原江西省饒州(今上饒市)鄱陽籍。登宋嘉太辛西秋(1201年)鄉榜第3名,授福建南劍少府轉沙縣尉,卒於官。洪茂逝世後第3年,其子洪原攜家眷從沙縣城關遷來夏茂水南開基,後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其後裔分遷四川江油縣、福州洪山橋、沙縣南坑仔(今南霞鄉)松樹坑、夏茂洪厝窠自然村(建國後移居松林村嶺尾自然村)。夏茂洪氏至今傳歷35代。
-----------------------------------------------------------------
〖洪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宗山拱秀隆基業;
星斗長明映畫堂。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南投縣草屯鎮洪氏家廟「敦煌(洪氏郡望)堂」聯(1)。
天帝次子聲威遠;
共工水神源脈長。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太平天國起義領袖洪秀全自稱天帝次子。下聯典指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為神明。
九重早見長楊賦;
一世先傳短李詩。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學者兼文學家洪亮吉(1746-1809)書贈聯。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又號更生居士,江蘇陽湖(今常州市)人。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工篆書,有《洪北江全集》。下聯典指南宋詩人洪咨夔事典。
-----------------------------------------------------------------
〖洪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桃實竹枝,瑞成連理;
機聲燈影,圖繪慈恩。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鄱陽人洪皓,字光弼,北宋政和年間進士,南宋高宗建炎年間,奉命出使金朝,被扣留十五年,拒絕金人所授的官職,還秘密派人向南宋匯報金朝虛實。紹興年間被釋放回南宋,官徽猷閣直學士,因忤逆權相秦檜,被貶英州、袁州、南雄州等地。工詩詞,著有《鄱陽集》;另著《松漠紀聞》,是貶居時追憶在金的見聞而成的書。他中進士後任海寧主簿時,蠲免賦稅,撫恤貧民,縣中的荷、桃、竹都成連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為「三瑞堂」。下聯典指清代經學家、文學家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江蘇陽湖人。乾隆年間進士,官編修;嘉慶時,因批評朝政遣戍伊犁,赦還後改號更生居士。精通經史、音韻訓詁及地理學;經濟思想方面,提出了人口繁殖與糧食生產不相適應的問題;工詩文,駢文作品受當時稱譽。著有《春秋左傳詁》、《洪北江全集》。他幼年喪父,靠教書奉養母親,母親去世時,他又不在家,曾繪《機聲燈影圖》,來懷念母親。
敦盛宗支,源來一本;
煌明衍派,義屬同家。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南投縣草屯鎮洪氏家廟「敦煌(洪氏郡望)堂」聯(2)。聯首(鶴頂格)嵌「敦煌」堂號。
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
明紀祖孫太保五尚書。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洪家塘洪氏宗祠聯,祠祀清朝劇作家、詩人洪升。許多人都知道洪升是錢塘人(今浙江省杭州人),但鮮為人知的是,自南宋名相洪皓起,洪升的祖上洪氏家族就開始在西溪定居。據考證,昔日,西溪五常洪家塘有洪氏宗祠。明清時期,西溪洪氏一度成為杭州四大家族之一。盡管洪升生平並沒有留下很多與西溪直接有關的作品,但他的確是從西溪走出來的著名戲曲作家。
派別衍敦煌,宗支百世;
地靈鍾袞綉,廟貌千秋。
——清·龔顯曾書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6)
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前的這副對聯,相傳是翰林院編修龔顯曾的筆跡。
兄弟俱才,爭比謝家之四;
父子皆宜,竟誇寧海之三。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醫洪適事典。下聯典指宋代政和進士洪皓及其子洪適高中詞科的事典。
由嘉應居石坑,尊祖敬宗,長念馨香俎豆;
遷花峰住官祿,光前裕後,宏開禮樂冠裳。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官祿鎮土布村洪氏宗祠聯。
節著冷山十五年,銜命抱符,忠貞志遠×蘇武;
派分晉水廿余疏,劾奸弭患,鐵石心邁跡瓊崖。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7)
草埔尾洪氏大宗祠正祠四至五排柱心位設七層神龕,神龕雕工精美,閩南許多廟宇都紛紛前來仿造。神龕築在石台上,石台正面篆刻「福祿壽」三字。正祠面積169平方米,建築氣勢高昂而肅穆。神龕前上方是「忠貫日月」匾,承脊大柱上的這副對聯(及1-6聯),都是為紀念洪氏先祖洪皓而書。據史料記載,洪皓字光弼,謚忠宣。江西樂平人,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但一生仕途坎坷。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羈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龍江省東北),艱苦備嘗,威武不屈,最後遇赦歸宋。宋高宗趙構贊曰:「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後與秦檜不和,被放於英山、袁州,最後在南雄州(今海南省海口市)病卒,時年68歲。洪氏大宗祠迄今已130多年了,是泉州城中保存最完整的祠宇。
由嘉應,徒楊梅,祖德宗功,經之營之,力圖官祿之基礎;
藉花峰,貫花邑,光前裕後,耕也學也,恢宏敦煌之遺風。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洪氏宗祠祖公棚聯。原載於《洪氏宗譜》。此聯記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應州徒居花縣官祿布村艱苦的歷程。
============================================================
附錄:【洪氏家訓·勤務歌】
在「百家姓」中,有一些姓氏有祖傳的家訓,並以「歌」的形式流傳下來,世代傳誦。明朝中
葉,洪良沖、洪良季兄弟(江西省撫州金溪縣人)奉調駐武所(今廣東省中山市)以功封武威將軍,退職後定居武所,為軍籍。為了教育好子孫,他們制定了《洪氏家訓·勤務歌》,五百多年來,在洪氏家族中相傳不衰。《洪氏家訓歌》雖夾雜了部分迷信色彩,但主題明確而健康。此《洪氏家訓·勤務歌》為:
或農或士或工商,為著生涯時時忙;耳聞雞鳴宜早起,莫到日出未離床。
勤耕下苦諸般好,浪盪閑游莫學它;公侯將相多麼大,也須早起去朝王。
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家庭婦少共耕織,地旁桑蔭學種瓜。
手拿書本論古今,你問我答來追尋;讀書需要常勉勵,成功之本在於勤。
每日清晨一枝香,謝天謝地謝山崗;只求處處禾苗熟,但願人人壽命長。
國有賢臣社稷樂,家無逆子鬧爺娘;守國法夢里無驚,吃菜根淡中有味。
忍幾句無憂自在,讓三分何等清閑;大丈夫成家容易,是君子立志不難。
--------------------------------------------------------------------------------
【中國人民解放軍洪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洪學智上將
洪學智(1913-——),河南省商城縣(今安徽省金寨縣)雙河鄉人。1929年3月參加商城縣游擊隊任隊長,5月率游擊隊參加商南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3師八團班長、排長、紅四方面軍第10師29團連長、營政治委員,第274團政治處主任,紅31軍第93師政治部主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反「圍剿」作戰和開辟川陝革命根據地斗爭。1935年參加長征。1936年在甘孜地區迎接紅2、6軍團後,第二次北上,同年10月與紅1、紅2方面軍在會寧會師。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3大隊1支隊支隊長、副大隊長,中國人民軍政大學第四團團長,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長,蘇北鹽阜軍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副師長。參加了開辟鞏固發展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斗爭。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西軍區副司令員,黑龍江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43軍軍長。參加了四平保衛戰、遼沈、平津、渡江戰役和進軍中南的湘贛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5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50年3月參與指揮海南島登陸戰役和解放萬山群島的作戰。同年10月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後方勤務司令部司令員,參與組織指揮第一至第五次戰役,以及反絞殺戰、反細菌戰。並主持領導志願軍的後方勤務工作。1954年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國防工辦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1985年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被增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一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同年9月14日根據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的命令再次被授予上將軍銜。著有《抗美援朝戰爭回憶錄》等。
洪水少將
洪水(1906-1956),原名武元博、武元伯、阮山,又名李英嗣,越南河內市籍人。出生於越南河內市,1925年隨胡志明來到中國,就讀於黃埔軍校四期,此時改名武鴻秀。1927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鑒於國民黨反動派常常攻擊共產黨為「洪水猛獸」,至此正式改名洪水,以表示自己同反動派針鋒相對斗爭到底的決心,同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廣東省東江游擊隊連政治指導員,中國工農紅軍第12軍34師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紅軍學校工農劇社社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晉東北地委宣傳部部長,1937年夏調到五台縣任東冶鎮四區區委書記,1938年3月任晉察冀邊區《抗敵報》(後來改為《晉察冀日報》)報社社長,晉察冀邊區宣傳科科長。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侵佔了越南。印度支那共產黨(越南共產黨前身)和胡志明提出,希望在中國黨和軍隊里工作的越南同志能回國參加抗日戰爭,並特別提到洪水,認為他在軍事斗爭、政治斗爭、群眾工作、政權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正是回國發揮作用的時候。為了做好回越南工作的准備,洪水特意將毛主席的《論持久戰》、《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著作譯成越南文。臨行前,毛澤東主席在棗園接見了他,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央領導同志也為他送行。毛主席對他說:「我們了解你,你是個好同志。」主席接著戲謔地說:「洪水的性格是執著、透明的。這樣的幹部使用得好,是馳騁千里的駿馬,否則就是愛尥蹶子的馬。使用不好,他還會跑人哩。」這實際上是毛主席代表黨對洪水參加中國革命20年所做的評價,真實反映了洪水率真、耿直的性格。他16歲來到中國,如同在中國母親懷抱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血液已經和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融合在了一起。1945年應越南勞動黨之邀赴越南參加抗法戰爭,此時又改名為阮山,被胡志明任命為南方抗戰委員會主席,第四、五戰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直接領導和參加了抗法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洪水第三次來到中國,5月中旬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了洪水,並請他住在中南海,不久被安排到中央統戰部二處擔任越南組負責人,1951被調到南京軍事學院基本系一期一班,進行正規、系統的學習。1954年夏以優異的成績在南京軍事學院畢業,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條令局副局長,《戰斗訓練》雜志社總編輯、社長。1956年初,洪水突然咳嗽不止,後確認為肺癌。黨中央對洪水的病情極為關注,周恩來指示衛生部:「要請最好的醫生為洪水做手術。」著名胸外科專家吳英愷教授和張大為醫生在手術台上發現,洪水的惡性腫瘤已大面積擴散,在當時的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下,已無法手術,只好將刀口縫合。產了延長洪水的生命,中央決定送他去蘇聯用鈷放射治療。洪水知道,鈷放射對他的晚期癌症作用不大,加上蘇共二十大剛剛開過,中蘇兩黨的分歧已漸顯端兒,從政治上考慮,他表示堅決不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只有一個願望——回越南。周恩來親自安排洪水回國事宜。他請國防部長彭德懷和副總參謀長黃克誠批給洪水3萬元人民幣。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數目,有關人士向洪水表示,今後有什麼困難,可以再同中方聯系。1956年9月27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葉劍英、黃克誠等領導在政協禮堂為洪水送行。洪水於9月31日回到越南河內。
1948年1月,39歲的被越南授予越南人民軍少將軍銜(當時越南最高的軍銜),1955年被中國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這位中國人民解放軍唯一的外籍將軍,成為同時擁有中越兩國將軍稱號的第一人,成為世界上也是少見的集兩個國家的將軍軍銜於一身的雙料將軍。1956年10月21日因患肺癌醫治無效在河內越協友誼醫院逝世,終年僅48歲,為表彰洪水的功績,越南政府追授他二級軍功勛章,並為他舉行了國葬。遺著有《戰術》和《越南革命的戰略力量——民兵》等。

閱讀全文

與洪姓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職高二項式分布計算方法 瀏覽:182
常用檔案分類方法之一 瀏覽:540
中文時態問題及解決方法 瀏覽:666
用什麼方法能讓驗孕紙變兩條杠 瀏覽:852
多肉剪枝方法圖片 瀏覽:431
尿糖試紙的使用方法 瀏覽:799
信息數據統計分析方法 瀏覽:760
洗衣機如何排水方法視頻 瀏覽:127
樓邦防水塗料使用方法 瀏覽:753
宮寒病最快治療方法 瀏覽:898
奢侈手機鑒別方法 瀏覽:876
紙板收納盒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230
卵巢癌晚期保守治療方法 瀏覽:131
紅豆薏米茯苓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679
育肥羊發燒用什麼方法治 瀏覽:985
四季香水無籽檸檬的種植方法 瀏覽:906
治療精神衰弱的方法 瀏覽:399
常用蓄電池的充電方法有哪三種 瀏覽:693
趨勢股最簡單有效的操作方法 瀏覽:180
手機塑料焊接方法 瀏覽:244